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1

第一章绪论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

第二节本课题研究框架和思路与方法 (2)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基础理论综述 (5)

第一节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 (5)

第二节企业组织再造的相关理论综述 (9)

第三节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综述 (14)

第三章A公司经营概况和组织环境分析 (20)

第一节A公司现状和战略发展目标 (20)

第二节A公司的组织架构 (22)

第三节A公司的组织环境分析 (24)

第四章A公司组织管理状况及存在问题的研究 (28)

第一节组织分工和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 (29)

第二节确定责权利关系与积极授权方面的问题 (30)

第三节企业分工合作体系与组织结构方面的问题 (32)

第四节组织建设和组织能力培养提高方面的问题 (34)

第五节通过组织变革适应战略与环境变化的问题 (40)

第六节A公司组织管理现状的成因分析 (41)

第五章 A 公司组织重构的设计方案 (44)

第一节根据战略规划重新设计组织结构 (44)

第二节组织重构的实施和保障 (51)

第三节学习型组织——组织重构的方向 (54)

第六章 A 公司未来学习型组织的创建 (57)

第一节根据学习型组织建设要求设计组织结构 (57)

第二节A公司创建学习型组织的步骤和方法 (61)

第三节A公司企业文化建设 (63)

结束语 (65)

附录:附录1.A 公司组织管理调查问卷 (66)

附录2.A 公司组织管理访谈提纲 (72)

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在当今社会,许多领域中以项目开发与实施已经成了最主要的生产运营方式,例如,IT业、制药业、建筑业、管理咨询业、保险业等这样的行业,它们当今的生产方式不是全部以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形式来实现,就是主要依靠项目开发与实施的形式来实现。另外,很多新兴知识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主要或全部生产都是按照项目的模式开展的。确切的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我们已经迈入了一个以项目开发与实施为主要物质财富生产和精神财富生产以及服务提供手段的社会【1】。诚然,竞争优势的获得源于企业采用正确的战略及一系列因素,而要将战略付诸实施则必须有适当的组织管理加以配合,而组织结构,作为企业经营风格和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则是保证有效管理的基础和框架,正如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1979年获得者赫伯特·西蒙所说:“有效开发社会资源的第一个条件是有效的组织结构”【2】。的确,企业的成功首先要归之于拥有一个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架构,从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系统内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应该说,基于项目和运营的企业在组织和管理上区别是很大的,由于项目是一次性和相对性的,所以一般项目的组织形式多数是团队性的,而运营工作却是基于部门的职能性和直线指挥为主。

但在实际管理活动中,却有大量的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却仍沿用着过去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在过去的计划经济时期确实有过很大的贡献,然而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这样的组织模式已难以形成内部活跃的创新力,也没有足够地对项目开发与实施的保障能力,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市场的需求,其弊端也日益显露,正逐渐成为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发展的一个障碍。本文就是在这一大背景下,通过对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A组织管理现状的调研,从其目前的组织管理的弊端入手,并在总结目前国际流行管理理念情况下,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A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A组织重构的对策和思路。本文希望通过此方面的探讨来完善国内对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组织重构的研究,同时也希望此研究能为有关部门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

所以,本论文希望通过研究达到下列目的:

【1】戚安邦著,《现代项目管理》,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2页。

【2】甘鸣华主编,《管理创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第30页。

第一章绪论(1)分析基于项目为主的A企业现行组织模式的现状及弊端;

(2)提出基于项目为主的A企业组织重构的对策和思路,并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是A公司组织重构的最终方向;

(3)希望对基于项目为主的国内公司提供组织模式变革的思路。

一般的组织重构基本上是用来解决常规与期望的问题,对于非常规与非期望的问题,通常是靠有关负责人的协调来解决,在管理学教科书甚至将解决非常规与非期望的问题作为管理者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来解决,这些都是本论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第二节本课题研究框架和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本文将以基于项目为主的A企业组织重构问题为立足点,通过问卷调查及有关数据的分析得出,企业A的组织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并在总结和借鉴先进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A的组织重构的具体对策和思路,并进一步指出学习型组织是其最终的发展方向。本文的研究框架如下:

研究目的、意义

组织重构理论及学习型组织理论综述

企业

企业A组织重构和学习型组织创建的设计方案

图1.1论文研究框架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广泛吸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国内外的有关理论为指导,从组织学、管理学及现代项目管理理论等角度对该课题以A公司为例进行了应用型研究,本

第一章绪论文希望对组织重构及学习型组织理论进行整合,并尝试通过A公司组织重构的过程最终建立学习型组织。在研究过程中,贯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思想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辅之以定量分析,以求达到预期的研究目的。

在本论文的有关A企业组织方面的实证调查中,通过A公司自己的课题组帮助和精心组织,作者顺利地组织实施了关于A公司组织管理的问卷调查(见附录一)。鉴于对公司组织管理问题的认识深度,问卷填写的对象界定为公司全体中层以上员工,合计发放问卷45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45份,在完成了对于A公司的组织管理问卷调查和分析工作以后,在A公司课题组的安排和协助下,我们紧接着组织了对于A公司中高级管理人员的访谈调查工作(见附录二),这些都为本文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真实、详尽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另外,本研究还大量收集了国内外学者的著作或学术期刊及研究报告、报纸和杂志的相关报道,并借助于互联网上的一些资料,所有这些资料都是本文的主要素材。

三、研究思路

本论文通过对基于项目为主的企业A组织管理现状的调研,从其目前的组织管理的弊端入手,并在总结目前国际流行管理理念情况下,结合我国国情和企业A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企业A组织重构的对策和思路,并指出学习型组织将是组织重构的方向。为了达到这一研究目的,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可由以下技术路线图来表示(见图1.2)

硕士论文总体设计

立题和开题报告

A

撰写论文

论文初稿

论文征求意见、修改、定稿

图1.2 论文研究思路技术路线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

本研究从开始就在导师及课题组的引导下有意识的进行了论文总体设计和选题,并有

第一章绪论幸得到A公司的领导及内部很多员工的帮助和支持,从而经常和指导小组一起讨论和分析,本人在前期就开始了大量的调查和文献阅读工作,从而完成立题和开题报告。在得到导师及指导小组的认可后,本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深入地分析、发现问题,试图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所在,同时一直在进行相关的文献阅读,理论联系实际,试图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并经过数易其稿,最终定稿。

四、本研究中运用各种组织原理的基本方法

1.不拘泥于某一种理论。不同的理论均可利用,传统的现代的组织理论都有可利用的地方,理论本身并不矛盾,只是具体的假设不同或侧重点不同而已。最新的理论不一定是最适用的。

2.各个阶段的组织理论也并非泾渭分明、非此即彼,不同的组织类型也没有绝对的优劣高下,它们都有可能是我们今天关注的话题;另外,无论哪一种组织理论或思想,都不能脱离一个核心问题:组织结构。对于今天的中国企业,没有哪一种组织结构过时或无用,应当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兼收并蓄,有选择地取舍,这样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自我——这也是我们回顾历史的目的所在。

3.要有选择的加以运用,运用比较成熟的,有过一定实践检验的理论。这样在使用中就可以假定理论的可行性,而不必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论证理论本身。

4.发展的运用,创新的运用。运用理论的思想和方法,贯穿于具体的实践中,而不是将现实改造成为理论所描绘的蓝图。不能盲目的照搬,某种模式如学习型组织的缔造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这种模式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实验、进步与创新的新观念,以此使企业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5.创造的运用理论并结合实际情况,不是指要发展理论本身,要利用理论的精髓,具体实践中不需要全部生搬硬套。比如企业再造等现代组织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下,因此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也不能照抄哈默对再造工程所下的定义,中国企业应吸取再造工程思想的核心内涵,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所以本文沿用组织重构一词。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综述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复杂化、动态化的特征。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在不断地催生新的组织管理理论,而这些新理论又为企业的竞争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和空间,如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等。这些理论和其他各种理论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按照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研究企业的组织管理问题。

第一节西方组织理论的演变过程

西方组织理论是产生现代各种流行组织管理理论的基础,它建立了组织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则,它包括古典组织理论和现代组织理论,这些组织理论都是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织理论产生的基础。

一、古典组织理论

最早的西方组织管理思想体现在西方的《圣经》中。先知摩西的岳父耶特鲁建议摩西不必事必躬亲,而要制定法令、建立等级、授权管理等。虽然关于组织理论的思想,古已有之。但一般认为近代企业组织理论的形成是源于古典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Frederick.W.Taylor),“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Henri.fayol)以及“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斯·韦伯(M.Weber)等人【3】。下面分别介绍他们在组织理论方面的主要观点:

1. 泰罗的组织理论思想

美国的泰罗虽然并没有专门研究组织理论,但他的管理思想中蕴涵了组织理论方面的观点。他在其代表作——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和《车间管理》中,关于对组织机构的主要观点是:

(1)在职责划分方面,管理职能由专门的管理者承担,管理职能与作业职能相分离。

(2)在管理者的管理职能方面,也要分工,所有的管理者只承担一两项专门化的管理职能。

(3)进一步主张把计划职能和管理职能分开,计划职能由专门的部门来承担。

(4)主张在规模较大的组织机构中要运用另外原则。

【3】吴陪良,郑明身著,《组织理论与设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50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

2. 法约尔的组织理论思想

组织理论中管理过程学派的鼻祖——法国的法约尔,他的组织理论比泰罗开阔,是以整个企业为研究对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组织理论。在1908年发表的《管理的一般原则》和《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关于组织做出了以下的论述:

(1)提出了14条法约尔原则。

(2)提出了组织中的“跳板原则”,也叫“法约尔桥”。

(3)提出了直线—职能制的组织结构。

3. 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同泰罗及法约尔是同时代的人,他的主要观点是:

(1)组织内部职务岗位的确立主要是按照职权等级来划分,通过考试和培训来选拔任用组织成员。

(2)组织结构按照纵向分成主要负责人、行政官员、一般工作人员三层。

(3)提出了“科层制”的组织结构,行政组织的权力分配来自理性和法律,能够使组织在“工作的速度、指挥的统一、严格的上下级关系”等方面都达到最优化的地步【4】。

二、现代组织理论

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经济大危机,管理学者们则开始研究造成企业效率下降的人的影响因素。战后40年代到60年代,除了行为科学理论得到长足发展以外,许多管理学家(包括社会学家、数学家、人类学家、计量学家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对管理学的见解。下面分若干学派来简要阐述他们的组织理论。

(一)行为科学学派的组织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是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对员工在组织中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的一门边缘学科。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人不仅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不仅是经济的,也是社会的。

1. 梅粤的组织理论

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1880—1949)是著名的“霍桑实验”的主持者。梅粤的观点有:

(1)基于“经济人”假说的“社会人”理论。物质刺激决不是唯一的有效动力。事实上,生产效率来自组织成员对安全感、归属感等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它取决于成员的个人情况和车间的情况。

【4】吴国云著,《组织理论历史与流派》,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5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2)社会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2. 麦格雷戈的组织理论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eas Mcgrogor,1906—1964)是著名的“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他的主要观点在于:

(1)将科学管理时期的以指挥、控制为主要特征的组织理论称为“X理论”,他认为这种理论的假使条件是:人的天性厌恶工作,管理者的任务是对绝大多数人实行强制监控、指挥和惩罚。

(2)麦格雷戈提出了“Y理论”。人并非天生就厌恶劳动,如果把工作条件加以控制,可以提高人的满意度;多数人都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创造力,人们的潜力只发挥了很小的一部分。

3. 赫茨伯格的组织理论

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通过对匹兹堡附近数百名工程师、会计师的调查,提出了“激励——保健”理论,以及职务的丰富化的新方法。赫茨伯格认为“激励——保健”理论是调整激励因素的方法来进行激励。

(二)管理过程学派的组织理论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者孔茨是现代管理过程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与奥唐纳合著的《管理学》一书中提出了健全组织工作的15条基本原则。主要的观点是:(1)在组织结构的职权方面要遵循的原则:分级原则、授权原则、职权等级原则、统一指挥原则。

(2)在组织工作的过程方面要遵循的原则:平衡原则、灵活性原则、便于领导的原则。孔茨归纳的15条原则基本上概括了西方当代组织理论中关于组织原则的主要成果。

(三)经验主义学派的组织理论

经验主义学派侧重从企业管理,尤其是大型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中概括和总结的一些理论和原则。这派的代表人物有德鲁克、戴尔、斯隆等。这一学派对组织理论的贡献很大:

(1)管理中要综合应用古典管理学派和人际关系学派的理论。经验主义学派认为,古典管理学派以工作人物为中心,人际关系学说以人为中心,单纯应用任何一派的学说,都不足以完全适应企业的需要。而根据实际情况,把这两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

(2)归纳出企业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德鲁克把企业的组织类型概括为五种:集权的职能型结构;分权的“联邦式”结构;模拟式的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系统结构。德鲁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克还分析了这些组织结构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对于实际工作具有宝贵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3)提出了目标管理法。

(四)系统管理学派的组织理论

系统管理学派是将伯塔朗菲的一般系统理论应用于工商企业管理,其代表人物有卡斯、罗森茨韦克等。他们对组织理论的主要贡献是:

(1)提出了组织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的观念:认为组织和环境相互影响,同时,组织通过内部与外部的信息反馈网络不断自我调节,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对组织的子系统从系统性质、子系统的作用、子系统所处的不同层次等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3)组织变革理论:系统管理学派认为组织要使自身与变化的条件相适应,就要在稳定性、持续性、变革性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五)权变理论学派的组织理论

权变理论学派强调在组织管理中应根据组织内外条件的变化,采取相应的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等,不存在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组织管理理论和方法。其代表人物有卢桑斯、伍德沃德、劳伦斯等。权变理论学派在组织方面的贡献是:

(1)组织结构的设计应该根据组织的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体条件,没有一成不变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模式。

(2)强调外部环境对组织机构设置的影响,因此,组织机构不仅要有稳定性,还要有适应性。

(3)领导方式上的权变观点:豪斯提出“目标—途径”理论,认为领导者有指示型、支持型、成就导向型、参与型。具体采用何种方式要根据环境因素(如工作的性质、非正式权力组织、非正式组织)和员工个人特点(如教育程度、对成就的需求、领悟能力、愿意承担责任的程度)来决定。

(六)新组织结构学派的组织理论

这个学派是在吸收以往组织结构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一个较新的管理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加拿大的明茨伯格。他的代表作《“五”字组织结构》一书中,归纳了如下观点:

(1)组织结构的五种协调机制:组织结构中的协调即纵向控制和横向沟通。明茨伯格指出不论组织采用的具体协调方法有多少种,可以归纳出五种基本的协调原则:相互调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整;直接监督;工作过程标准化;技能标准化。

(2)组织结构的五个基本部分:工作核心层、战略高层、直线中层、技术专家结构、辅助人员。

(3)组织结构的五种流程,明茨伯格把组织中的工作与人员交往的关系归纳为五种流程:正式的权力系统、规章制度流程系统、非正式沟通的流程系统、工作群体流程系统、特殊决策系统。

(4)组织结构的五种类型:简单结构、机械性行政结构、职业性行政组织、分布式结构、特别小组。

第二节企业组织再造的相关理论综述

组织再造也译为“企业再造(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再造工程”“重构”(Reengineering)、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这几种不同的提法在目前国内的很多文献中并未加以区分,但本文将对此加以区分(以合国情)。就象我国很多管理学家(如芮明杰等)认为的,企业再造等现代组织理论产生于西方发达的经济条件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下,因此并不完全适合中国国情,我们也不能照抄哈默对再造工程所下的定义,中国企业应吸取再造工程思想的核心内涵,从实际出发,寻求适合本企业特色的组织管理模式,所以本文将对西方和我国的组织再造的理论发展分别论述。

一、西方组织再造理论发展过程概述

1993年,米切尔·汉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在其共同发表的再造理论奠基之作――《企业再造――经营革命宣言》一书中,对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所下的定义是:“针对竞争环境和顾客需要的变化,对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重新设计再造新的业务流程,以求在速度、质量、成本、服务(TQCS)等各项绩效考核的指标上取得显著的改善。”【5】在这个定义中包含了四个的关键词:根本的、彻底的、显著的、业务流程。

所谓“根本的”是说在再造过程中,企业人员必须就公司自身及公司的运营方式提出最根本性的问题,即“为什么我们要做我们所做得事情?”,“为什么我们要用现在的方法做事情?”,“合理的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在顾客的眼里,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在员工眼里,企业的业务流程应该是什么样的?”。提出这些根本性的问题,

【5】Michael Hammer, James Champy,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1993, Harper Business Press, pp.54-87.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就是使人们对现有流程所基于的传统的规则与假设进行观察和思考,通过观察与思考,往往会发现这些规则和假设已经是过时的,甚至是错误的,从而激发人们以新的思维方式面对企业与未来。

业务流程再造定义中的第二个关键词是“彻底的”,彻底性意味着对事物探根求源,它对既定的现存事物不是进行肤浅的改变或调整修补,而是抛弃所有的陈规陋习及忽视一切约定俗成的结构与过程,创造发明全新的工作方法与工作流程。“彻底性”是对企业重新构造,而不是对企业进行改良、增强或调整。美国宝洁公司总经理埃德温·阿兹特在1993年开始公司再造时说:“假如我们宝洁公司今天不存在,我们怎么组建它?”,“我们准备把这个地方一块砖一块砖的拆卸开来,然后再把它重新造起来”。【6】他的话形象地表明了业务流程再造所需要的彻底性,也就是再造要推倒重来(Starting Over)。

“显著的”是业务流程再造中的第三个关键词。业务流程再造的目的不是略有改善,稍有好转,或有5%或10%的增长,而是要使企业实绩有显著增长,有大的飞跃,有质的突破。企业实绩的显著增长是业务流程再造的标志与特点。

流程再造定义中的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是“业务流程”。前面已经提到,业务流程是按照顾客要求投入原材料,生产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及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大多数企业的领导总是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任务、工作、人员、组织结构,这也正是传统的职能分工思想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企业流程再造的目的就是要使企业将注意力集中于自己的流程,集中于那些能产生最大收益的业务流程,对这些流程进行重新设计,而不是从企业的部门或其他组织单位入手。

企业再造理论以一种再生的思想重新审视企业,并对传统的管理学赖以存在的基础—分工理论提出了质疑,是管理学发展史中的一次巨大变革。1995年,哈默针对实施企业再造失败比例过高的情况,又提出应当树立团队的思想,并澄清了一些人对企业再造的错误理解。钱皮也出版了后续著作《再造管理》。T·H·达文波特、R·B·卡普兰和L·莫多克、H·J·约翰逊以及小林裕等人也对再造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下表)。

表2.1 组织再造发展过程列表

【6】R.R.Arrow主编,《公司再造――企业流程的改造与实践》,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

资料来源:芮明杰、钱平凡著,《再造流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58-259页。

二、我国企业组织再造的理论发展

(一)我国的管理学家根据我国企业改革的现状将企业再造的内涵作了扩展,主要包括:

1.研究了企业流程的概念、基本要素以及再造流程的具体操作过程【7】。

2.企业再造不一定非是根本性的变革,也可以是改良式的再造【8】。

3.企业再造可以是系统性的再造,也可以是局部性的改造【9】。

【7】芮明杰、钱平凡著,《再造流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0页。

【8】陈佳贵著,《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第89页。

【9】张金成著,《再造工程》,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15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

4.应按国有经济调整的需要进行企业的战略性重构,其中包括企业的产权关系、组织结构、决策体系、人员管理、企业文化等的再造【10】。

(二)再造过程的绩效评价

我国学者对再造过程的绩效评价作了大量的研究,其中西安交通大学的万迪眆等将主要的测评绩效提高的指标分为:生产率、成本、质量和服务,并做了大量的企业实证研究。下图2.1将用其实证研究的企业来说明再造前后与传统企业绩效的差异。

图2.1 组织再造测评绩效提高比较图

资料来源:万迪眆著,《中国企业组织再造的理论及实证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81页。

(三)再造与重组及重构概念之间的区别

基于上述我国管理学界对组织再造的研究和扩展,我们在讨论企业再造的概念时,有必要对再造、重组和重构的概念加以区分,以明确企业再造和重构的区别,只有在清晰的企业重构概念地指引下,我们才能正确地实现组织重构。

从思考角度来看,再造的意图是将原有组织架构、运营模式推倒重来,按照价值增殖的顺序重新建立企业流程,重组和重构的目的则是在现有的基础上,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及时对现有的东西进行修改和完善。可以看出,再造与其他两个概念相比具有彻底性和激进的色彩。从方法论的角度看,BPR是全新的管理思想,主张以流程的再造作为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手段,其中心思想是创新,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潮流和方向,而重组和【10】任佩瑜,《论国有工业企业在深化改革中的战略性重构》,《四川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10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重构是原有管理思想下的管理工具。从思考内容上看,再造是从企业最基本的价值增值角度去思考问题,重构重点考虑组织结构的改变,重组重点考虑对资产负债、业务人员的治理,即在原有的管理架构上对企业内部资源的再分配。正因为如此,再造对企业形成的影响是全面彻底的影响,重组影响到企业的组织结构,而重构则是在原有的结构的基础上影响企业资源的配置。另外,这三个概念还有不同的两方面特征,一方面,从概念导向的角度考虑,再造是流程导向,重构是职能导向,重组是目标导向;另一方面,从变革效应上看,再造具有激进的特征,而重组和重构则有渐进和激进两种不同的方式特征。下表是对三个概念不同特征的归纳。

表2.2 组织再造等概念区分

资料来源:根据芮明杰、钱平凡著,《再造流程》整理而成,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5-78页

三、企业组织再造的实践和发展

“再造工程”在欧美的企业中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因而得到迅速推广,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涌现出大批成功的范例。1994年的早期,由CSC Index公司(战略管理咨询公司)对北美和欧洲6000家大公司进行了621家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的结果是:北美497家的69%、欧洲124家的75%已经进行了一个或多个再造项目,余下的公司有一半也在考虑这样的项目。流程再造为企业带来了惊人的变化:IBM信贷公司通过对提供融资服务过程的改造,利用专家系统,将每个融资申请的处理时间缩短了90%(由原来的7天减少为4小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顾客满意度;柯达公司对新产品开发流程实施再造,结果把35毫米焦距一次性相机从概念到产品生产所需要的开发时间一下子缩短了50%,从原来的38周降低到19周,一次性相机的工具设备和制造费用也由此降低了25%;波音公司通过实施“企业再造”方案,一架波音737飞机的生产周期由原来的13个月减少到6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个月,经营成本也降低了20%至30%。American Express(美国信用卡公司)通过再造,每年减少费用超过10亿美元。德州仪器公司的半导体部门,通过再造,对集成电路的订货处理程序的周期时间减少了一半还多,改变了顾客的满意度,由最坏变为最好,并使企业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收入。IBM信用公司通过流程改造,实行一个通才信贷员代替过去多位专才并减少了九成作业时间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11】。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在企业再造的过程中,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美国《经济学家》杂志的一篇论文指出,85%的企业再造组织都失败了【12】,一部分学者也在严肃地探讨其在企业实施中高失败率的原因。应该说,这不是由理论本身造成的,而在于企业实施再造的过程中忽视了一些相匹配的因素。因此,企业再造最终能够获得成功还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要依靠有效的团队,企业再造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包括来自于员工个人、组织群体和社会等方面,克服这些阻力是企业再造的关键性要素。通过建立高效率的团队,可以加强个体之间的沟通,引导员工朝向共同的目标努力,从而彻底消除企业再造过程中的障碍。二是需要有魅力的领导,约翰·科特认为,企业再造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领导和组织上的不得力。因此,魅力型领导最适合担当这个重任。由于下属对领导者的能力和品德的崇拜而愿意接受魅力型领导的指挥,而这类领导者又往往不拘泥于理性和传统,所以会成为推动变革的主要力量。因此,作为一个新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再造仍在继续发展之中。

第三节学习型组织的相关理论综述

在欧洲,中小企业的死亡率每年10%;在美国,企业自创办以后,平均有62%的企业在5年内死亡,只有10%的企业能够存活20年以上,只有2%的企业能够存活50年以上。一份调查表明,1970年《幸福》杂志评出的世界500强企业,到1983年,其1/3已销声匿迹【13】。《财富》(Fortune)杂志曾经指出:“抛弃那些陈旧的观念吧!九十年代最成功的公司,将是那些建设基于学习型组织的公司。”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Shell)企划主任德格(Arie De Geus)说:“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14】”面对历史现实,组织要得以持续发展,就要增强其战略柔性,其变革的方向应该是建立学习型组织。

【11】Beer, Michael, and Nohria, Nitin, “Cracking the Code of Chang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May-June,2000,p.34.

【12】李东红,“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学版)》,2000年第3期,第32页。【13】周德孚,殷建平,蔡桂其等著,《学习型组织》,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0-21页。

【14】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二版,第2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

一、学习型组织相关理论与实践回顾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组织学习(organizational learning)和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ganization)一直受到西方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重视【15】。但最早关于“组织学习”的研究可追溯到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人学习上,代表人物有阿吉瑞斯(Chris Argyris)、萧恩(D.A.Schon)、马奇(James G.March)等。

到八十年代末期,一些学者对传统的理论假设与关系提出了质疑,如莱维蒂(Barbara Levitt)和马奇于1988年,休伯(George Huber)于1991年分别发表文章,一些杂志也发表评论文章,如《组织科学(Organizational Science)》,这些研究不仅拓展了组织学习的研究领域,而且对组织学习过程也进行了一些探讨。这一时期,研究重点也开始由早期的重视个人学习转移到组织中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的连接上。其他重要的研究还包括科恩(G.Cohen,1991)、哈里斯(J.Harris)和费罗(C.Marlene Fiol,1994)等。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学者开始注意理论整合的重要性与可能性。如巴尼特(G.Barnet)比较了不同学派对组织学习的定义、概念和过程分析,认为各派的论述尽管不同,但各学派理论之间有很大的相似形,因而存在整合的可能性。他们的努力避免了理论进一步走向分散。

1990年,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Peter M.Senge)博士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和务实》被西方企业界和教育界奉为学习型组织的经典著作。

在实践中,美国的杜邦、英特尔、苹果电脑、联邦快递等大企业主动要求并赞助麻省理工学院创建有关“学习型组织”的学习中心,并要求麻省理工学院帮助自己的企业脱胎换骨,改造成“学习型组织”。目前,在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已有20家(8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已有40%按“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彻底改造【16】。

近年来。国内的企业和教育部门已对“学习型组织”这一新理论和“学习型企业”这一管理新模式引起了高度重视。中国银行、中国烟草总公司等对“学习型组织”进行了相关的理论探讨,宝钢已将“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思考”、“组织学习”和“扁平化管理”等理论运用到工程管理中,目前还在研究把这一理论运用到质量管理中。

二、学习型组织的定义和特征

关于学习型组织目前并没有一致的定义。有的观点认为,学习型组织就是把学习者与工作系统地、持续地结合起来,以支持组织在个人、工作团队及整个组织系统在这三个不【15】Goh S. C. ,“Toward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 Strategic Building Block[J]” ,Sam 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Spring , 1998, pp.15-22.

【16】Kofman, Fred, “Communities of Commitment: the Heart of Learning Organizations” , Organizational Dynamics, Autumn 1992, pp.24-26.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同层次上发展的组织。还有观点认为,学习型组织是一个精于知识的创造、吸收和转化的组织,是一个精于根据新的知识和远景目标而调整自己行为的组织。彼得·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具有如下特征的组织:组织结构扁平化,组织交流信息化,组织开放化,员工与管理者关系由从属关系转为伙伴关系,组织能够不断调整内部结构关系等特征。

根据系统思考的思想和国内外管理者追求的目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可归纳如下,它们也可以说是现有组织努力发展的方向。这些特征应被视为一个整体看待,孤立地应用意义不大或可能导致偏差。

1. 组织结构柔性化。设计了新型的组织结构、形式和发展战略,与生产柔性、投入产出柔性、经营柔性和管理柔性,能对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

2. 组织层次扁平化。组织内部成员之间相互密切联系,管理者与一般职工之间的层次不要大大缩减;人无贵贱之分,只有分工不同。

3. 组织系统开放化。内、外部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交流,企业连续不断地与顾客接触,反馈信息,及时响应;注重内、外部顾客的需求偏好。

4. 具有总体方向意识。每个人都能理解一个组织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思想,比如,懂得金融、市场销售、营销策略、研究与发展、人事管理、竞争者、顾客等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个人的观念、目标与组织的观念、目标之间能较好地协调起来。

5. 容许差异。具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但也承认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性;热爱差异性,利用差异性。

6. 学以致用。培育促进学习与创造的环境,不断学习、不断创造。

7. 自主管理。个人具有自治性,呈现“百人企业百人管理”的局面,使主要管理者从琐碎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致力于如何利用存在于一个组织内外部的知识。

8. 人被看成是资源,而不是商品。人是知识的载体,有知识的人是能创造高附加值的特殊“资产”。

9. 实行“职工所有制”。职工拥有适当比例的企业股份,使他们成为所在组织的“主人”,对自己工作后果富有责任感和成就感。

10. 制定激励报酬制度。根据个人或团队创造附加值的业绩确定报酬,使报酬制度具有激励性。

11. 不断变革。承认周围环境的不断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视这些变化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对组织内部的所有过程进行不断改善,“忘掉”旧知识,充实新知识。

12. 善于从广泛的范围内寻求市场与合作。善于利用他人的资源和他人的知识;合资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经营、合作经营,与国内外其他组织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合。

13. 不断创新。研究与开发工作超前时代,致力于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组织结构创新,不断向市场投放新产品,努力使自己成为市场混沌的制造者,把握生存与发展主动权【17】。

三、组织中的学习障碍因素分析

许多组织不能有效的学习来源于组织的设计和管理、人们的工作的方式、员工受教育程度和互动方式等等,这些都会造成学习的障碍,系统思考现有组织学习中存在的障碍包括【18】:

1. 局部思维,组织中的个人只专注于自己工作,缺乏对整个组织的责任感。

2. 归罪与外,在失败时,倾向于外在归因,不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的结果反馈过来影响并损害自己。

3. 解决问题缺乏积极主动,选择自认为简单、容易的事情做,最终导致问题“难度自增值”的局面。

4. 专注组织中个别的、暂时的、局部的事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按下葫芦漂起瓢”,不能从组织整体的、长远的利益考虑。

5. 对缓慢的、渐进的、难以觉察的变化反应迟钝,成为凉水锅中的“青蛙”,失败于不知不觉之中。

6. 经验学习的错觉,只强调“失败乃成功之母”,忽视“成功乃失败之母”。

7. 团体的假象,错误以为下属听话就是实现了领导;为维护团队形象,压制不同意见;出于自我保护,避免提出批评意见。

针对上述组织学习的障碍,彼得·圣洁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学习型组织需要开展五项修炼(Five Disciplines):

1. 建立共享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

2. 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

3. 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

4. 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5. 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

在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中这五项修炼相互关系的示意图可以见下面的图 2.2。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可以使企业形成一个整体,各个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的各种问题能够被及

【17】刘洪,胡以文,“组织变革的方向——建立学习型组织”,《合肥工学业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第61页。【18】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二版,第18-28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时发现和通过共同努力而快速予以解决,同时全面提升组织的核心能力与素质。

图2.2 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关系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系统思考要求人们转变对研究对象的基本假定,即由简单系统转为复杂系统,线性系统转为非线性系统,直接关系转为间接关系,单向作用转为相互作用;从注重部分转为注重整体(包括时间顺序上的整体),从强调适应环境转为主动创造环境,从被动反应转为主动参与,从简单的因果关系转为非线性的因果关系。思考问题过程中,利用控制理论的正反馈、负反馈和延迟概念来理解和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针对组织发展的不同模式,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19】。

四、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

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素质,以便使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以生存取胜。所以学习型组织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种口号、指标或权宜之计。这种学习型组织的建设过程可以用下面的图2.3给出。图中给出的学习型组织建设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循环改进的过程,它需要开展一系列的工作和活动,而不仅仅是组织培训和学习等方面的内容。

【19】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杨硕英审校,《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7月,第二版,第6-13页。

第二章企业组织再造和学习型组枳理论综述

图2.3 学习型组织建设过程示意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行设计

课题研究的背景

课题研究的背景: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衔接问题并非基础教育课程出现的新问题。它实际上是知识在人的认知过程中产生、成长、延伸、完善过程中必然产生的矛盾。 新课标下,这种矛盾显得更为突出。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在教材内容、教学要求、教学方式、思维层次以及学习方法上都发生了许多变化,如何衔接好初、高中物理教学,是提高高中教学物理教学质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生由初中升入高中将面临许多变化,受这些变化的影响,学生不能尽快地适应高中物理学习,不少初中物理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后成绩大幅下降。三年一个循环,每每到新一轮的高一,总感到老师“教”起来比高三还费劲,学生学起来更是困难。特别是高一第一次考试后,许多同学看到物理成绩流泪,高一一年结束,一些学生因物理成绩不好而勉强学文的现象,使我这位常年战斗在教学一线并深爱这门学科的老师心里很不安。基于这种现状,我决定研究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影响教学衔接的因素,从而探索出一条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题研究的意义: 1)理论基础与意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物理教学衔接的指导意义。皮亚杰认为:“结构是在构建中形成的。”换句话说,任何结构都不能与构建相分离。知识结构的形成也是如此,人的认知结构变化的机制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平衡过程。动态平衡是通过有机体内部两种相反的自我调节行为——同化与顺应来实现的。同化与顺应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说它对立是因为同化让事物服从原来的知识结构,顺应是人认识适应客观事实。统一是由于同化和顺应都是人们认识周围世界、学习新的知识、主观与客观相互作用的过程。同化与顺应这一对矛盾促使人们学习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并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以旧知识同化新知识,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高中教师应该了解学生在初中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并认真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把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与初中教材研究的问题在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进行对比,明确新旧知识之问的联系与差异;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顺利地利用旧知识来同化新知识。 2)教学实践意义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论文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论文 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明确规定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适合儿童阅读的各类读物是现实生活中最重要的语文。“积极创造条件,指导学生多读书,并采取多种形式交流”则是极为重要的语文实践活动。 学生课外阅读现状: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生源以农村、进城务工子女为主,家长教育观念落后,学生手头课外读物少得可怜,课外阅读缺乏兴趣。学校语文教学缺乏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系统指导,大量的学生处在放任自流的状态,学生阅读习惯差,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表现出语言表达能力差,不能顺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词汇量少,语言平淡;怕写,一遇上作文就愁眉不展,不爱写;语病多,错别字、病句屡屡出现;缺少对语言的鉴别能力。应试教育的观念没有完全消除影响。教师教学重点都放在如何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消化吸收,提高考试成绩上。家长给子女只是购买课外辅导材料、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缺乏经典文学作品。学校放学后,重视教育的家长送子女学钢琴、学画画、学奥数……忙着学特长,冲刺名校,学生的业余时间安排非常满,即使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也没有时间。不重视教育的家长则让孩子放任自流,白白浪费宝贵时光。

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卡通漫画在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存在学生只爱口袋书、漫画书,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很可惜。有些学生家长,因为没有经验,所以在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使得阅读面狭窄,思维受到局限;或是选择一些不符合孩子年龄特征的书籍,结果不但不利于孩子的发展,还带来了阅读困难的问题;或是干脆放任自流,不加约束,使得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手头。 结合我校实际,对课外阅读的管理、引导滞后,亟待提高。有少数教师在语文教中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取得一些实效。同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因为种种原因,阅读的质量总是 __。所以,怎样改变阅读现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课外阅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所谓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它是学生自主地、有选择地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它是语文课外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有效”意味着采取的策略能够引导学生达到预期的阅读目标……“策略”是一门艺术或技巧,是指为得到某种目的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它既

课题研究对我们教学的实际意义

课题研究对我们教学的实际意义 -------课题研究动员会 小课题研究是指教师对教学实践中某个一个具体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研究。小课题的主题比较具体,它深入到学科工作领域内部,是指教学的某一具体问题。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们面对许多问题,具有研究价值和研究意义。例如,后进生的转化问题,班集体建设问题,提升课堂教学质量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教师专业成长的问题等。这些问题与日常工作密切相关,研究起来实实在在,有方向,有条件,以小见大,小题大做,既可以发挥教师的特长,又可以使研究成果很快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难题,一举多得。因此,开展教师小课题研究能促进教师主动发展;有选择的发展小课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改变教师生活的重在途径;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基本条件。 小课题研究,是以学校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收和运用有利于问题解决的经验、模式和方法,改革育人思路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促进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需要在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干部教师会遇到很多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小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就是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

中探索,从而有效解决教学中现实问题。 2. 开展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校本教研效益的需要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一直是学校和教师困惑的问题。学校迫切需要找到一种能落到实处、且有实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方式。开展小课题研究能够有效的解决教研活动中的许多问题,使校本教研更加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加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实践,更加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并且所有的教师都能参与小课题研究,可以有力的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不断发展。3. 开展小课题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由于小课题研究贴近教师、贴近教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研究、能够研究、愿意研究,其成果介于教育科研与教学反思、教学案例之间,教师容易介入,研究容易深入,成果容易形成。 因此,小课题研究很容易成为教师认识、参与教育科研的奠基石与敲门砖,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提供发展的平台。教师参与小课题研究,就会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教学经验进行总结,逐步掌握教学规律、形成教学思想,在实践、探索、反思中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选题背景及意义

选题背景及意义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选题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 2、研究意义 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慈善事业研究背景和意义范文 1、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太大,这严重的挑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使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有所缓解,但是扩大化的趋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希望可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来缩小贫富差即。 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自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了中华民族“慈心善举”的传统美

德,同时也意识到在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急需救助的情况下,紧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慈善事业上,希望通过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行为。因此,急剧增加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为慈善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实意义 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约有2600多万人,城镇贫困群体约有2200多万人,二者合计4800多万人,占总人}1比重的约3. 7%。这意味着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遭遇到到大病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生存状态将更加堪忧。如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借助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切实帮助这部分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论文开题报告问题及写作意义

论文开题报告问题及写作意义

————————————————————————————————作者: ————————————————————————————————日期: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开题报告的写作也是不容小觑的,可是我们应该注意哪些细节呢? 1.开题报告准备探究什么? 作为开题报告的开端,首先你要考虑准备研究什么?要选定你的探究课题。可以这样说,题目选准了,开题报告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题目一旦选定,那么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范围。预期的成果乃至课题的价值也就在某种程度上被决定了。从这个意义上讲,题目是课题的龙头,对整个课题的成功与否起着重要的关键作用。 2.为什么要探究这个课题? 这一部分就是要说明你为什么要探究?你这个课题是怎么想出来的?它有什么意义。价值?要求围绕课题的题目,进行解释和说明。 3.进行探究你具备哪些条件?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发展,需要有一定的条件支持。条件可以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说明。内部指我们开题者的自身基础。包括开题者对课题的兴趣,所掌握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外部指客观条件。如可以提供哪些参考资料?有关的实验器具,教学设备是否具备?各个方面是否重视,是否支持等等。 4.怎样去探究这个课题? 怎样去探究呢?一般将实施过程分成两个部分;①是任务分工,②是探究步骤。任务分工首先 要考虑在课题完成过程中要做哪些事?哪些事是集体完成的?哪些事是个人承担的?然后将每一件事具体落实到人,这样的分工越细越好。 5.可能会取得怎样的成果? 围绕课题研究目标,估计可能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要交代清楚。由于这部分内容往往就是结题报告的提纲。尽可能写得详细些。

选题背景及意义范文

选题背景及意义 1、选题背景 选题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2、研究意义 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慈善事业研究背景和意义范文 1、选题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逐步明确。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结构的转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然而,随着中国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在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太大,这严重的挑战日趋严重,已经成为我国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 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经成为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虽然我国政府通过社会保障和税收等手段进行调节,使其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有所缓解,但是扩大化的趋势依然未能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开始将希望寄托于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希望可以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来缩小贫富差即。 加之近年来,自然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自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到2010年4月14日的玉树地震,2010年8月7日的舟曲泥石流,这些自然灾害的发生唤醒了了中华民族“慈心善举”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意识到在大量的社会弱势群体的急需救助的情况下,紧靠政府的力量仍然是不够的,因此,越来越多的注意力开始集中到慈善事业上,希望通过参与慈善事业的途径实现对弱势群体的救助行为。因此,急剧增加的社会需求使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更显必要性和紧迫性。 2、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深化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对于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健康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同时,结合社会学的相关理论,从新的视角来研究,为慈善事业的繁荣提供了理论基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社会保障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现实意义 根据相关的数据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贫困群体约有2600多万人,城镇贫困群体约有2200多万人,二者合计4800多万人,占总人}1比重的约3. 7%。这意味着在中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问题,遭遇到到大病或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其生存状态将更加堪忧。如果这部分弱势群体的困境无法得到有效地解决,对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一个重大的不稳定因素。因此,借助对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困境和对策研究,推进慈善事业的发展和完善,能够切实帮助这部分弱势群体解决一些现实问题,有利于我国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课题研究的背景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由于直流电动机具有良好的线性调速特性,简单的控制性能,在工业场合应用广泛。近代,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对电气传动在起制动、正反转以及调速精度、调速范围、静态特性、和动态响应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寻找更高效、更可靠、成本更低的直流电机控制方法成为新世纪研究的热点。近十几年来,单片机作为微计算机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应用广泛,发展迅速,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单片机在生产过程控制、自动检测、数据采集及处理、科技计算、商业管理及办公室自动化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单片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耗能省、价格低可靠性和通用灵活性等特点,尤其是美国Intel 公司生产的MCS-51 系列单片机,由于其具有集成度高、处理功能强、可靠性好、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易于使用等优点,在我国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由于MCS-51 单片机易于学习、掌握、性能价格比高,另外以MCS-51 单片机的基本内核为核心的各种扩展型、增强型的单片机不断推出,所以在今后若干年内,MCS-51 系列单片机仍是我国在单片机应用领域中首选机型。单片机技术在自动控制领域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如汽车、航空、电话、传真、视频等,很多行业设计自动控制情况下,通常会涉及单片机技术。本课题介绍一种基于51 单片机的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控制器设计,控制系统采用89C51 单片机控制,用PWM驱动控制电机。调速系统按照其调速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开环调速和闭环调速两种。所谓开环调速系统就是由控制部分直接控制电机运转,无需对电机实际转速进行检测;而所谓闭环调速就是通过转速测量电路测量电机转速,将结果在反馈给控制系统对电机进行控制。两种方法相比较而言,开环调速结构相对简单,而闭环调速精度较高,难度也较大,本文就将采用闭环调速方式。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电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得力于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永磁材料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微机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成就。正是这些技术的进步使电动机控制技术在近二十多年内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电机的控制部分已由模拟控制逐渐让位于以单片机为主的微处理器控制,形成数字与模拟的混合控制系统和纯数字控制系统,并正向全数字控制方向快速发展。电动机的驱动部分所用的功率器件经历了几次更新换代。目前开关速度更快、控制更容易的全控型功率器件MOSFET 和IGBT 成为主流。功率器件控制条件的变化和微电子技术的使用也使新型的电动机控制方法能够得到实现。脉宽调制控制方法在直流调速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964 年A.Schonung 和H.stemmler 首先提出把PWM 技术应用到电机传动中,从此为电机传动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局面。进入70 年代以来,体积小、耗电少、成本低、速度快、功能强、可靠性高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微处理器已经商品化,把电机控制推上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数字控制(简称微机数字控制)成为现代电气传动系统控制器的主要形式。PWM 常取代数模转换器(DAC)用于功率输出控制,其中,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是最常见的应用。通常PWM 配合桥式驱动电路实现直流电机调速,非常简单,且调速范围大。在直流电动机的控制中,主要使用定频调宽法。目前,电机调速控制模块主要有以下三种:(1)采用电阻网络或数字电位器调整直流电机的分压,从而达到调速的目的;(2)采用继电器对直流电机的开或关进行控制,通过开关的切换对电机的速度进行调整;(3)采用由IGBT 管组成的H 型PWM 电路。用单片机控制IGBT 管使之工作在占空比可调的开关状态,精确调整电动机转速。1.3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本课题的主要目的主要是完成直流电机闭环调速系统设计——控制器设计。主要的内容包括:主要的设计内容为通过按键设置电机的转速,单片机时刻检测直流电机的转速。当检测到的转速与设置的转速出现偏差的时候,单片机通过控制输出PWM 脉冲的占空比来控制电机的转速。同时检测的电机的转速通过数码管显示出来。硬件设计要求如下:1、系统电源设计:为整个系统提供不同大小的电源;2、A T89C51 基本工作电路设计:使单片机正常工作;3、复位电路:为单片机提供高电平复位信号;4、时钟电路:为单片机提供时钟信号;5、按键电路:设定电机速度上限;6、电机驱动电路:为单片机控制电机提供驱动电路;7、显示电路:显示当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参考复制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令人痛心的是社会的精神财富并未得到同步加强,功利主义价值观日益影响着人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不少社会成员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社会中某些不和谐的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加上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处于快速发展变化之中,对外界新鲜事物的判断力与抵抗力尚未健全,他们的思想很容易被武侠小说、电影、动漫、网络等外在的因素左右,直接导致他们较早地丧失学习兴趣,产生对学校的厌恶与恐惧感,如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学习上进心不足,精神脆弱,易于产生挫折感、失败感,易于产生对学习的恐惧和对老师的疏远感等。由于孩子面临强大的学习压力以及生活时间的单调性,不少孩子厌学、逃学。厌学问题已经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担忧的问题。初中的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厌学以致辍学的现象大量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贫穷、学习困难等。尤其是2008年1月,全省实施教育改革新政以来,我校教育体系在课程、教学、管理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革。学生厌学问题的产生,有愈演愈烈之势,体现在对涉世未深、思想懵懂的初中生的教育上,前景更是让人担忧。 社会要求我们学习,以便跟上时代的发展,而我们的现状却又不容乐观,那么如何保持学习的积极性,缓解学生的厌学现象就还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只有真正对学习发生兴趣时,学习才是轻松愉快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并且最好地完成学业,

反之,学习就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学习效率就会事倍功半。中学是培养人材不可缺少的基础教育阶段,厌学情绪的滋长和蔓延,对人材的培养构成潜在的威胁,势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模仿要大于对成人的学习,因此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初中生中存在的这一心理障碍,其厌学情绪继续流传和扩大,向下延伸至小学,这种后果的严重性是不可估量的。 莱阳市是一个经济比较繁荣地区,物质生活比较丰富,社会中有积极有益的文化影响,但对思想未成熟的初中生来说更多的却是消极文化对他们的影响,如果学校的生活无法吸引学生,那么学生就会沉迷于外界的游戏玩乐,受不良风气的侵蚀,最终导致无心向学,厌学甚至辍学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研究初中生厌学问题,对厌学现象追本溯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有时代性与社会性双重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现状 1、国外对厌学问题的研究分析 国外学者在分析学生厌学原因时大多侧重于学生的个性偏差。如日本教育家依田新提出,厌学是因为个体“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和怠惰产生沮丧,产生对自己的失望和厌恶”。在日本,传统学历主义思想干扰学校的正常教育,学校偏重以书本知识为主,而忽视学生的个性、

选题背景及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范例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 一、课题选题目的、意义及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推广价值) 1988年,《世界教育年鉴》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发表的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教师作为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专业工作者,专业发展目标是提高教育教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近年来,我们珠海路小学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注重立足学校实际,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涌现出了一批省市级优秀教师,其中齐鲁名校长1人,齐鲁名师、省特级教师1人,省优秀辅导员2人,岛城名师、青岛市特级教师2人,及一批青岛市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青年教师优秀专业人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对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学校打造名师,壮大优秀教师群体创造了条件。 《“立足校本研训,培养优秀教师群体”的实验研究》这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在于立足于学校实际,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与优势,同时借助于外部力量,内外结合,开展基于校本实际的形式多样的培训与研究活动,为教师的成长、发展搭建平台,使之在积极参与中促进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市、地、省乃至全国等不同层次的名优骨干教师,构建学校优秀教师群体,以名师打造名校,探索出基于学校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模式。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探索教育的基层组织——学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尤其是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有效途径与方式,构建起适合学校推进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与研究基本模式,为其它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提供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同时,本研究的探索,也可以为基于学校的名优教师群体培养的途径与方式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鲜活的个例和丰富的实践依据,并通过实验论证:学校是促进优秀教师群体发展的最主要的途径,校本研训是名优骨干教师发展的最主要的方式,并探索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可行性策略,进一步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教育理论。 2、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的切入点、重点、难点、主要创新点等)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探索促进优秀教师群体成长的校本研训途径与方式,使教师由被动参与为主动自觉谋划职业发展,由个体努力为群体努力共同创优; 2.构建以校为本的优秀教师群体培养的基本模式,壮大学校名优教师队伍,创建名校; .

课题研究背景

课题研究背景 1 课题提出背景:黄土是一种形成于第四纪的陆相粉砂质土状堆积物,颜色呈棕黄、灰黄或者褐黄。一般具有多孔性和垂直节理特征,其颗粒组成以粉粒(0.005-0.075mm)为主,而粒度成分百分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有所不同。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浸水产生湿陷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不产生湿陷的称为非湿陷性黄土。黄土的矿物成分有碎屑矿物、粘土矿物及自生矿物三类,碎屑矿物主要是石英、长石和云母,占碎屑矿物的80%,此外尚有较多含量的碳酸盐矿物,主要是方解石。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针铁矿、含水赤铁矿等。黄土的物理性质表现为疏松、多孔隙、垂直节理发育、极易渗水,且有许多可溶性物质,很容易被流水侵蚀成河谷,也易形成沉陷和崩塌。黄土颗粒之间结合不紧,孔隙度一般在40%~50%。具有天然含水量的黄土,如未受水浸湿,则一般强度较高,压缩性较小。但当管道(或水池)漏水、地面积水、生产和生活用水等渗入地下,或由于降水量较大,灌溉渠和水库的渗漏或回水使得地下水位升高时则容易发生剥落、湿陷、甚至发生坍陷,对工程项目的建设和使用带来很大危害。 黄土分布较广,覆盖全球十分之一以上的面积,主要分布于中国、前苏联、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比利时、匈牙利和波兰的大部分地区。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大,而且黄土地形在我国发育得最为完善,规模也最大。中国西北

的黄土高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高原,华北的黄土平原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黄土平原。我国的黄土分布面积为64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3%,主要分布在甘肃的中部和东部、陕西的北部、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南部和西部、河南的北部及西北部地带以及山西的大部分地区。黄土在我省以次生黄土为主分布广泛,在地貌上有塬、梁、峁、陡坎、冲沟、阶地、冲积平原、洪积平原等,且有地层、地质年代、产状、成因等方面的区别,其工程性质也与地貌单元,地层类型,地质构造,气候水文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黄土特殊的形成环境和自然条件使得它具有特殊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水理特性,所以,在黄土地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时,如果对黄土的特性不了解,往往给工程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害,因此黄土的特性很早就引起了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的注意并对其研究。我国黄土研究上的前辈们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曾经随黄河流域的治理对于风沙对环境的影响和土壤农业关系展开过不少工作,50年代以后,随着水土保持和黄土地基处理及地基沉降等研究工作的开展,在黄土研究领域内培养了人才,建立了机构,积累了相当部分的经验,为现代黄土研究奠定了基础。 2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以“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规划为核心,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逐步走上了持续,快速,有序的发展道路,目前高速公路总里程接近3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二位。山西省高速公路建设从1993年开始起步,它是山西省公路网中层次最高、功能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处于山西省国家高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促进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使教师既会教书,更会育人;使家长懂得“养”与“育”并重。 2、拓展课堂德育模式,优化家校沟通渠道。 3、通过家校有效合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健全心理。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调查学生的家庭现状、课题实施的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实质性数据的积累作好准备。 2、行动研究法:组织发动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地构建家校互动机制的实践,全体师生、家长参与课题研究,探索家长参与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最佳途径。 3、总结归纳法。对课堂教学与家庭教育合作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之系统化、理论化,上升为经验的一种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掌握学生基本情况,了解其家庭及心理行为习惯现状。 1、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在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下,我们对七、八两个年级学生家庭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父母联系方式,父母及家庭成员现状,家庭特殊情况说明(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亡故,父母疾病情况,父母是否在外打工,家庭是否贫困等)。通过调查,我们掌握了每位学生家庭

具体情况,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有了针对性,与家长的联系也变得更有效更方便。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近年来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单亲孩子增多,人口流动性大,留守儿童增加,家长与孩子、家长与老师的沟通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 2、中学生行为习惯和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通过对四个实验班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我们分析出了中学生日常行为习惯及家庭教育的现状: ⑴、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⑵、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好强而缺乏意志。 ⑶、学习目的不明确,主动性差,厌学情绪浓。 ⑷、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⑸、父母与孩子沟通少,孩子与父母关系不够和谐。 ⑹、家长缺乏家庭教育常识,方法简单粗暴,缺乏艺术性,教育效果不明显。 ⑺、家长更多关注孩子成绩、忽视心理、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教育。教育方法单一。 调查结果令人堪忧,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待养成,道德品质缺失严重,家庭教育能力亟待提升。课堂教学必须渗透德育因素,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同步。 (二)、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育主阵地,适时适事,对学生进行健康心理、良好品行教育及亲情教育。.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一、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学现状也亟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它关系到教育效能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鉴于学校“行动研究法”的课题研究,物理教研组拟启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这一课题在各年级的物理教学活动中的实践、认识和发现,尝试探索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自主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目的在于唤醒、发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期待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逐步认识把学生的被动学习(机械学习、他主学习)转变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方式,以及在自主性学习中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一些可操作的实践原则、方式及手段,使教师和学生在“物理自主性学习实施研究”的课题研究平台上,思考和认识如何理性地对待教与学的过程中的问题,如何科学地运用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并通过这一课题的实践研究,推动已经实施的初中新课程标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四个方面) (一)、认识和研究采集的教学实践的案例,发现、形成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多样化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 (二)、有助于学生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 1.如何引导学生参与确定阶段性物理学习的目标、如何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 2.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的积极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如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5.采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案,认识、探索学生学习方式差异、学习目标达成差异和学生心理、行为方式差异的相关性,提出有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的方式和原则。 (三)、如何建立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 1.如何建立促进性的互动的学习小组; 2.如何形成稳定的学习小组; 3.如何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小组环境。 (四)、开展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活动的内容、形式及过程控制。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实施的主要操作过程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有助于学生开展认知过程的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探究、发现以及经验形成的教学情景和教学互动环境氛围,为学生自主性学习提供引导性作用。 通过个人和备课组的教学研究,充分发掘教材内容中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相关教材,开展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总结反思等系列化、多样化的个案研讨,达成有助于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课堂教学形式、基本特征及至一般模式的基本认识。 2.关于“形成多样化的自主性学习的指导性原则”的研究方法,根据学生学习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差异选择个例 (1)引导学生确定适当的阶段性学习的目标、达成目标的保障措施或手段,选择适当的达成目标的过程评价方式; (2)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各种学习、思考的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 (3)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效地显现和提升; (4)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3.通过建立一个或几个有助于学生开展自主性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在教师的引领下开展具有明确共同任务的合作学习活动。 通过小组成员在积极承担完成共同任务中既有个人责任的、又有积极的相互支持和配合的学习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引导小组成员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积极评估,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学习小组。 4.利用课本知识及研究性活动,组织学生运用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渠道获得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与物理相关的科技信息,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根据教材的知识特点,指导学生制定研究方案,小组成员的合作分工,进行学习探究; 开展学习探究,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物理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探索的规律与方法,应用于理解知识、应用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过程,提出认识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策略性方法、手段和经验,教师关注的是学生能否敢于提出、善于发现这些策略、手段和经验,而不苛求这些策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已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作为一种新的社会进化方式,信息化正在以快捷、多变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思维、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学生们的学习方式。当代青年学生伴随着信息技术兴起和网络、电脑普及而成长起来,他们喜欢网络,享受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种种恩惠。但同时,能否正确认识信息、传播信息和创造信息,成为有道德的信息社会人对他们来说是严峻的考验。所以说信息化时代使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工作面临了新挑战,我们只有更多的运用学生所喜欢的信息化渠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将德育工作更好地覆盖学生丰富的生活实践,才能更贴近学生的心理世界,更好地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社会网络化的背景下,推进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不仅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时代特点,更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学校德育工作应该如何应对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等带来的种种变化和挑战,成为当今德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紧贴当前社会现状,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将为加快学校德育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知识经济时代,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以美国、日本、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一直在积极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相应的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也逐年升温。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学者提出的一种反映社会发展阶段的新学说中就包含了信息化的概念。到2003年,美国政府及其相关科研机构制定出台多达数十份教育技术政策报告,其中多数报告中包含涉及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建议。目前美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到达了相当高的水平,全国大中小学校的网络普及率高,许多学校利用信息技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英国更是通过立法的形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他的全国学习网络是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除此之外,韩国、俄罗斯、新加坡、瑞典、法国等几十个国家都对教育信息化有深入的研究,内容包括概念、现状、战略描述、发展趋势、政策、法规、个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理论依据

《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东台市第一小学缪素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从课程目标上对数学活动经验提出了要求,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称作“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反思课堂教学,相对忽视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重视,忽略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和发展的长效性目标。学生学习的经验主要被解题的经验所替代,数学活动经验单一和不足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思想守旧。一部分教师对过去所提的“双基”都搞不楚,更何况说现在所说的“四基”?基本活动经验的认识不足、理解不透,心有余而力不足。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手握“旧船票登上新客船”,学生的“伪经历”、“被经历”现象时有存在,使得基本活动经验的获得常常游离于数学课堂教学的边缘,成为学生“随机而遇”、“碰巧发生”的幸运之物。 应试情结。在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检测的都是显性的知识点,新的“双基”没法考或很少考,因此不去关心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不去关注“过程教学”、怎样去实施活动经验的教学。 教学惰性。教材中有很多的操作性的活动(如“摸一摸”、“拼一拼”、“摆一摆”等,像圆面积计算公式推导等,以及概率统计中的可能性内容),都与学生操作活动经验的积累有关,教学时,有的教师怕麻烦怕影响时间怕课堂失控,或一带而过、浅尝辄止,或纸上谈兵、死记硬背。 课程目标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现状,引起了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

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为此,我们提出了“小学生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课堂教学研究”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数学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真正提高数学素养。 2、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活动经验作为教育目的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长期演变和发展的过程。源头可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西方教育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显的教育思想发展线索,其核心是要求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反对单纯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强调感性经验和活动的价值,重视自然适应教育、社会生活教育和实践教育。 从维多里诺、拉伯雷和蒙旦,他们首先强调了经验与活动的重要价值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是西方教育思想的奠基人。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是西方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述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教育家。德国著名学前教育家福禄倍尔,不仅继承了自然教育思想,而且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这一思想,认为教育要以儿童经验和活动为基础,因而十分重视儿童的自我活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代表人物是现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和以个人经验为中心的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三中心”活动教育的思想和主张。弗莱顿塔尔的“再创造”思想充分肯定了学生自己的体验。现代美国的数学教育也十分重视经验在数学教学中的基础性作用, 中国教育历来重视个人经验、实践活动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我国古代教育思想很多,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荀子的以“闻”与“见”的感情认识为基础,在“知”的基础上进入理性阶段的教育思想;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的教法思想;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这些思想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课程改革为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把学生的经验、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受到了一线教育工作者及教育专家的重视。从数学新课程改革中对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视到“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概念的提出,其中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现在思路逐渐清晰,如:东北师大史宁中校长:《数学课程标准》的若干思考;湖南大学研究生唐祥德《中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与管理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教育科研是衡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重视教育科研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潮流。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竞争的加剧,教育改革以空前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在全球兴起,许多国家政府都越来越重视利用教育科研成果指导本国的教育改革。教育改革与决策必须依靠教育科研,教育科研必须为教育改革与决策服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共识。 教育科研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其本身的本质属性 决定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不仅包括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和各种应用技术。教育科学也属第一生产力的范畴,教育科研在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占据着“第一生产力”的位置。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向教育科研要质量,靠教育科研上水平”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需先行。教育科研对于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校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中小学校教育要发展,就必须改革;中小学校要改革,就必须研究。把中小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纳入教育科研的轨道,并形成不间断的改革与创新局面,是新世纪中小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

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对改革传统的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学方法起了较大作用,研究成果为学校各学科的综合改革提供了宝贵的实验数据和可供借鉴的研究方法。但现代教育技术如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向一个更科学、更先进的方向发展,则有待于我们的深入研究。 “科研兴校”。中小学校教育既应坚持“常规体系”高效率地运行,又要构建未来教育的框架。因此,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不仅对学校今天的整体教育水平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学校明确未来的教育思路(学校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和终身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2.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向教育科研要质量”。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已经成为中小学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趋势。对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探索、研究和实验,有助于揭示教育规律,解决教育问题,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可以说,课题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幅度。 重不重视课题研究,是衡量一个校长是不是具备科学意识和现代教育观念的重要标志。回顾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历史,由于缺少教育科研,办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蠢事。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重视教育科研、非抓课题研究不可的时候了。真抓实干,至少应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认识到位。认识正确是前提,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是领导到位。领导重视是关键,要实施“一把手工程”。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来源 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图书馆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当今高校的图书馆更为突出。近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步扩大和认识制度的改革,在学生认识将不断增加,而管理人员则相对减少。给学校的图书馆管理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早期的手工图书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图书馆借阅需求。因此在计算机飞速以展的今天,就用库技术实现图书信息的管理是可行而必要的工作。 1.2选题背景 图书管理系统是为了管理图书借阅情况等信息而设计的。学校作为一种信息资源的集散地,包含很多的信息数据的管理。现今,有很多的学校都是开始使用,甚至尚未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管理。根据调查得知,他们以前对图书信息管理的主要方式是基于文本、表格等纸介质的手工处理,对于学生借阅情况的统计和查询等往往采用对人工检查进行。数据信息处理工作量大,容易出错;由于数据繁多,容易丢失,且不易查找。总的来说,缺乏系统,规范的信息管理手段。尽管学校都有计算机,但是尚未用于信息管理,没有发挥它的效力,资源闲置比较突出,这就是图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的基本环境。数据处理手工操作,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出错后不易更改。一般图书借阅情况是记录在文件上,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也只是当时对它比较清楚,时间长了,如再要进行查询,就得在众多的资料中翻阅、查找了,造成查询费时、费力。如要对很长时间以前的参加借阅图书情况进行查询就更加困难了。 1.3研究目的 本系统使用电脑安全保存、快速计算、全面统计,实现图书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 1.4研究意义 我们认为有必要建立一个图书管理系统,使图书管理工作自动化、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图书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及时、准确、有效的查询和注销等情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