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和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临床分析

合集下载

霍奇金淋巴瘤介绍

霍奇金淋巴瘤介绍

霍奇金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曾被称为霍奇金氏病,何杰金氏病,或何杰金氏淋巴瘤。

它是源于淋巴细胞的一种癌变。

“霍奇金”的命名是源于Thomas Hodgkin在1832年第一个描述了这种淋巴系统独特的恶性疾病。

它常开始发生于一组淋巴结,然后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

其组织病理学特征为恶性Reed-Sternberg(里-斯)细胞的出现。

目前,化疗、放疗和骨髓移植在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上的应用,使它已经成为可以治愈的肿瘤。

1.早期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根据预后因素不同,早期HL的治疗采用不同的模式。

根据有无预后不良因素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分别进行治疗和研究。

临床上,将I~II期HL划分为预后好早期HL和预后不良早期HL,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有关预后好和预后不良HL的定义为:预后好--年龄<50岁、非大纵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血沉)<50且无B症状或有B症状但ESR<30、病变局限于1~3个部位。

预后不良早期HL指具有下列预后不良因素之一:年龄≥50岁、大肿块或大纵隔、无B症状但ESR>50或有B症状且ESR>30、≥4个部位受侵。

2.早期预后不良组HL的治疗:化放疗联合是预后不良的Ⅰ/Ⅱ期HL(有以上一个或多个不良预后因素)患者公认的治疗原则,多数学者认为化疗4~6周期后联合受累野放疗(20-36Gy)是理想的治疗选择。

肺癌的早期症状短疗程化放疗联合对于多数伴有巨大纵隔肿块(尤其是ⅡB期)的患者显然是不够的,同时目前的文献表明6周期ABVD方案或StandfordV方案联合受累野放疗(20-36Gy)对伴有巨大纵隔肿块的Ⅱ期患者是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4.预后极好型:临床ⅠA期、女性,年龄<40岁、淋巴细胞为主型或结节硬化型、非大纵隔和大肿块,无其它预后不良因素可考虑单纯放疗。

淋巴瘤的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淋巴瘤的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论文题目:淋巴瘤的遗传学和基因突变淋巴瘤是一类源于淋巴系统的恶性肿瘤,涵盖多种亚型,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在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遗传学和基因突变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全面探讨淋巴瘤的遗传学特征,重点分析主要的染色体易位、基因突变及其在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影响和意义。

1. 染色体易位和重排染色体易位和重排是淋巴瘤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淋巴瘤中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和重排事件导致了关键基因的表达异常,从而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t(14;18)(q32;q21)易位: 这是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在滤泡性淋巴瘤(FL)中广泛存在。

该易位将BCL2基因(位于18号染色体)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位于14号染色体)连接,导致BCL2基因的过度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从而促进FL的发生和维持。

●t(8;14)(q24;q32)易位: 这是布基特淋巴瘤(BL)的特征性染色体易位。

该易位将MYC基因(位于8号染色体)与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IgH,位于14号染色体)连接,导致MYC基因的异常激活,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快速生长。

●其他常见易位: 例如,t(11;14)(q13;q32)易位在成熟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MCL)中常见,将CCND1基因(位于11号染色体)与IgH基因连接,导致CCND1基因的异常表达,促进细胞周期的进展和肿瘤细胞的增殖。

2. 基因突变除了染色体易位,淋巴瘤中的基因突变也是重要的遗传学特征。

这些突变影响了多种关键信号通路和调控网络,推动了淋巴瘤细胞的增殖和生存能力。

●BCL2家族基因: BCL2是一个抗凋亡基因,其过度表达通过抑制细胞凋亡促进淋巴瘤的发展。

在FL和DLBCL等亚型中,BCL2基因的转录调控异常或基因突变常导致其过度表达。

●TP53基因: TP53是一个重要的抑癌基因,参与调控细胞周期和DNA损伤修复。

TP53的突变或丢失在多种淋巴瘤中观察到,特别是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与治疗抵抗性和预后不良相关。

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浅析

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浅析

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浅析摘要】目的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是淋巴系统的一种独特的恶性疾病,开始常发生于一组淋巴结,然后扩散到其他淋巴结或结外器官、组织。

霍奇金淋巴瘤的肿瘤细胞是一种独特的瘤巨细胞即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R-S细胞在不同病例的肿瘤组织或同一病例的不同病变时期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各异;霍奇金淋巴瘤病变组织中常有不等量的各种炎细胞浸润和不同程度的纤维化;临床上,在霍奇金淋巴瘤的后期约10%的病例可有骨髓受累,但不会转化为白血病。

男性多于女性(1.3~1.4∶1)。

发病年龄发达国家呈双峰分布,第1 年龄高峰在15~39 岁,第2 峰在50 岁以后。

我国和日本发病无年龄的双峰分布,发病多于40 岁左右。

淋巴结肿大是霍奇金淋巴瘤的最常见临床表现,初诊时多数患者无明显全身症状,20%~30%患者表现发热、盗汗、消瘦。

发热可为低热,有时为间歇高热(Pel-Ebstein 热)。

此外可有瘙痒、乏力等。

1、病理改变霍奇金淋巴瘤最常累及颈部淋巴结和锁骨上淋巴结,其次为腋下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腹膜后和主动脉旁淋巴结等。

局部淋巴结的无痛性、进行性肿大往往是首发症状,也是导致病人就珍的主要原因。

晚期可累及脾、肝、骨髓等处,以脾脏受累相对多见。

1.1大体改变,病变的淋巴结肿大,早期可活动,随着病程的进展,相邻的肿大的淋巴结相互粘连、融合成人的肿块,有时直径可达到10cm以上,不易推动。

若发生在颈部淋巴结时,甚至可形成包绕颈部的巨大肿块。

随着纤维化的增加,肿块由软变硬。

肿块常呈结节状,切面灰白色呈鱼肉状,可有灶性坏死。

1.2镜下改变,霍奇金淋巴瘤的组织学特征是在以淋巴细胞为主的多种炎细胞混合浸润的背景上,有不等量的肿瘤细胞,即R-S细胞及其变异细胞散布。

典型的R-S细胞(诊断性R-S细胞)是一种直径20—50μm或更大的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

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胞浆丰富,略嗜酸性或嗜碱性,细胞核圆形或椭圆形,双核或多核。

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

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

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究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观察。

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46例患者中,术后因呼吸功能衰竭而死亡2例,随访1年、3年、5年,生存患者分别为38例、21例、11例,生存率分别为82.61 %、45.65%、23.91%。

结论对于恶性纵隔肿瘤患者应做好术前诊断,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格特征等,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适的术式并加强术前、术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手术成功率,改善预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关键词】恶性纵隔肿瘤诊断临床分析纵隔肿瘤是一组起源于纵隔的肿瘤,为较常见的胸部肿瘤。

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分为原发性肿瘤和继发性肿瘤,原发性肿瘤中良性肿瘤占多数,有1 / 4患者为恶性肿瘤,良性纵隔肿瘤恶变患者较为少见。

而继发性肿瘤多是由纵隔以外的恶性肿瘤如:胃肠道癌、子宫颈癌、乳腺癌等纵隔转移所致[1]。

恶性纵隔肿瘤在临床上多因压迫或侵犯周围组织等引起一系列相应的临床表现。

本文重点探讨原发性恶性纵隔肿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所在医院2009年1月到2012年3月期间的恶性纵隔肿瘤患者46例,其中男29例,女17例,年龄28~71岁,平均年龄为57.3±5.3岁,病程在1~9个月。

在临床上多表现为胸闷、胸痛,其他伴随症状有发热、咳嗽、气短、声嘶、吞咽困难以及上腔静脉梗阻综合症等。

病理结果分析,46例恶性纵隔肿瘤患者中,恶性胸腺瘤患者31例,恶性神经源性肿瘤7例,恶性畸胎瘤患者5例,非精原性恶性生殖细胞瘤2例,恶性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

1.2 治疗方法1.2.1 术前诊断对患者均采取手采取X线胸片、CT胸部影像学检查,46例患者中,I期病变患者26例,Ⅱ期病变患者13例,Ⅲ期病变患者7例,肿瘤位于前纵隔18例,中纵隔15例,后纵隔13例。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与预后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与预后的研究进展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分型与预后的研究进展
刘勇;杨海玉;路名芝
【期刊名称】《实验与检验医学》
【年(卷),期】2007(025)001
【摘要】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组在形态学、遗传学和临床表现上都具有异质性的肿瘤,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最常见的类型,在西方国家约占30%~40%,而在发展中国家比例还要高些。

这类肿瘤发生于淋巴结内或结外任何部位.可为原发或由其它低度恶性淋巴瘤转化而来。

化学治疗通常能改善DLBCL患者的生存预后.但是由于遗传异质性而导致DLBCL 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对治疗反应的不同.约有50%的患者不能通过标准的治疗方案
治愈.
【总页数】4页(P48-50,56)
【作者】刘勇;杨海玉;路名芝
【作者单位】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
病理科;330006,南昌,江西省人民医院病理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
【相关文献】
1.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分型研究进展 [J], 李娟;徐钢
2.免疫学分型在判定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临床意义 [J], 虞海荣;孙振柱
3.M2型巨噬细胞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研究进展 [J], 李捷凯;周永明
4.原发胃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分型和预后的关系探讨 [J], 周志凌
5.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分型研究进展 [J], 祁昱;徐晓莹;张会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霍奇金淋巴瘤实验报告

霍奇金淋巴瘤实验报告

霍奇金淋巴瘤实验报告霍奇金淋巴瘤实验报告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是一种罕见的恶性淋巴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系统中的B淋巴细胞。

本实验旨在探究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特征、诊断方法以及治疗策略。

一、病理特征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特征主要包括瘤细胞的Reed-Sternberg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

Reed-Sternberg细胞是巨大的、多核的B淋巴细胞,其形态特征为大而异形的核,富含嗜碱性的核仁。

炎症细胞浸润主要由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组成,形成病变组织的背景。

二、诊断方法1. 临床表现: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持续性的淋巴结肿大、疲劳、发热、体重减轻等。

这些症状常常与其他疾病相似,因此需要进一步的检查来确诊。

2. 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评估病变范围和有无转移。

霍奇金淋巴瘤的特征性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常常伴有周围组织的受压或浸润。

3. 淋巴结活检:淋巴结活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

通过活检样本的组织学检查,可以确定是否存在Reed-Sternberg细胞和炎症细胞浸润,从而确诊霍奇金淋巴瘤。

三、治疗策略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策略主要包括化疗、放疗和免疫治疗。

1. 化疗:化疗是霍奇金淋巴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常用的化疗方案包括ABVD(阿得利霉素、博莱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和BEACOPP(博莱霉素、依托泊苷、长春新碱、长春碱、长春新碱、硼替佐米、前列腺素E1)。

化疗的目标是消灭瘤细胞,达到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的效果。

2. 放疗:放疗主要用于局部病变的治疗,如淋巴结区域的肿瘤。

放疗可以通过高能射线破坏瘤细胞的DNA,达到抑制瘤细胞生长的效果。

3. 免疫治疗:近年来,免疫治疗在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中显示出潜力。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增强对瘤细胞的攻击能力。

常用的免疫治疗药物包括PD-1抑制剂和CAR-T细胞疗法。

四、预后与复发霍奇金淋巴瘤的预后与病理分型、临床分期等因素密切相关。

霍奇金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rarest subtype of HL, <5% of cases 75% male, median age: 37y Often associated with HIV infection,
mo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症状明显,预后差,5年生存率0,平均存活4-42月
II 横膈同侧的两个或多个淋巴结区受累 (II), 或外加局限侵犯一个淋巴结外 器官或部位(IIE) III 横膈两侧淋巴结区受累 (III), 或外加
局限侵犯一个淋巴结外器官或部位
(IIIE),或脾(IIIs)或者两者(IIIEs) IV 一个或多个淋巴结外器官的弥漫性(多病 灶)受累,伴或不伴相关淋巴结受累
类型
结节性淋巴 细胞为主型
病变特点及预后 1)肿瘤呈结节状分布 2 )爆米花细胞,典型 R—S 细胞很少或缺乏+小淋巴 细胞
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1)结节硬化 型 2)混合细胞 型 3)淋巴细胞 消减型 年轻女性多见,预后第2好 陷窝细胞+纤维间隔将病变分成结节状 最多见,预后第3好。多见于老年人 大量典型镜影细胞+多量混合性反应性炎症细胞 少见,预后最差 1 )弥漫纤维化型: RS 细胞和变异型 RS 细胞均较多, 纤维组织增生,细胞成份明显减少,常有坏死。 2)网状细胞型:变异型RS细胞较多,细胞丰富。 预后最好 爆米花细胞,典型R—S细胞很少+大量反应性淋巴细 胞
混合细胞型 Mixed cellularity HL, MCHL

Clinical feature

20% of all classical HL 中国人以此型为主 男性多见 5年生存率39% 可转化为lymphocyte depletion HL

淋巴瘤临床治疗现状的文献分析

淋巴瘤临床治疗现状的文献分析
淋巴瘤临床治疗现状的 文献分析
汇报人: -03
目 录
• 引言 • 淋巴瘤概述 • 临床治疗文献综述 • 治疗效果评估与展望 • 结论与讨论
引言
01
研究背景和意义
01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 ,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了严 重威胁。
02
近年来,淋巴瘤的发病率逐年 上升,且趋向年轻化,因此对 淋巴瘤的临床治疗现状进行研 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的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综合治疗
03
采用多种方法的综合治疗,包括化疗、放疗、靶向治
疗和免疫治疗等,以提高疗效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结论与讨论
05
研究结论总结
01
淋巴瘤是一种常见的血液肿瘤, 近年来其发病率不断上升。
02
临床治疗淋巴瘤的方法有多种, 包括化疗、放疗、免疫治疗和靶
向治疗等。
不同类型淋巴瘤的治疗效果存在 差异,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 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新一代化疗药物
近年来,随着对淋巴瘤分子机制的研究,新一代化疗药物不断涌现。这些药物针对特定靶点,具有更高的疗效和 更低的毒副作用。
放疗技术的临床应用
常规放疗
传统的放疗技术可用于局部肿瘤的控制,但由于放射线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 应用。
精确放疗
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如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等,能够在保护正常组织的前提下,对肿瘤进行精确打击 。
不同类型的淋巴瘤对治疗方法的反应 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
近年来,随着新药研发和新治疗策略 的应用,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 改善。
临床治疗文献综述
03
化疗药物的临床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背景与目的:现代免疫学和分子学研究证实98%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CHL)HRS(Hodgkin and Reed Stemberg)细
胞来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B淋巴细胞标记CD2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HL
HRS细胞的表达率为5%到58%,CD20表达在CHL的预后意义仍有争议,CD20 在中国CHL的预后意义尚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了解CD20在中国CHL 细胞表达情况及预后意义。 方法:收集1995年1月到2004年12月本院治疗的70例初治CHL石蜡标 本,HE染色和免疫组化法行CD20,CDl5和CD30染色。以高于10%的HRS 细胞胞膜表达CD20作为阳性标准。采用SPSSl6.0为分析软件,临床和实验室 参数CD20表达率的组间差异采用卡方检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 生存率比较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部分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2l例(30.0%)CHL HRS细胞表达CD20阳性,年龄>45岁的CHL 患者CD20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年龄<45岁患者,53.3%Vs 23.6%(P=-0.026)。26 例CHL(37.1%)表达CDl5阳性,70例CHL均表达CD30阳性。中位随访时 间58.3个月,CD20(+)组和CD20(--)组CHL 5年无失败生存分别为76.2%和
prognostic
scope,
IPS)的概念。本研究旨在探索国际预后分数对中国晚期HL的适用性,利用IPS 区分出对常规化疗疗效差的高危晚期HL病例,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我们对1980年1月一2004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初次治疗的
141例晚期HL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确诊时病人不良预后因素的数目计算IPS。
一TT T—
HRS
硕士学位论文
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及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临床分析
77.6%俨0.484):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0.4%和92.5%(卢0.006)。多因素分析
显示年龄和分期为CHL无失败生存和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1.本研究中CD20在CHLHRS细胞的阳性率为30%。
cell mediastinal germ
tumor,PMMGCT)与原发性腺生殖细胞瘤有相似的组织学和血清学特征,
但它们在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等方面明显不同。PMMGCT虽然发病率低, 但其主要发生于年轻男性,对社会劳动力影响较大。顺铂(DDP)为基础的联 合化疗使患者预后明显好转,因此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认识具有重要临床 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PMMGCT的临床特征,病理类型,诊治方法和 预后的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年7月--2007年9月初次治疗的52例PMMGCT 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5例病人仅接受手术治疗,其余病人接受DDP为基础 的化疗联合手术和/或放疗。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比较用 log.rank检验,采用COX部分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52例PMMGCT男性49例,女性3例;年龄9—64岁,中位年龄 22.5岁。精原细胞瘤:11例,非精原细胞瘤共41例。I期:2例,H期:29 例,IliA期:16例,IIIB:5例。32/49(65.3%)乳酸脱氢酶升高,28/48(58.3 %)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升高,22/43(51.2%)p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13-subunit human
硕士学位论文
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及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临床分析
FFS和OS均显著优于MOPP治疗者。多因素分析显示B症状,MOPP化疗为 晚期HL无失败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B症状,MOPP化疗,白细胞增多 为晚期HL总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结论: 1.IPS对中国晚期HL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且能区分出对常规方案疗效差 的初治高危晚期HL;
2.高危晚期HL患者接受MOPP化疗生存比接受ABVD化疗差,推荐接受
ABVD方案或更强的方案化疗; 3.B症状,MOPP化疗为晚期HL无失败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B症状, MOPP化疗,白细胞增多为晚期HL总生存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国际预后分数;预后
第2章CD20在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HRS细胞细胞CD20阳性率显著高于年龄<45岁患
者。 3.本研究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分期为影响CHL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
素,但未能证实CD20是初治CHL总生存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关键词:霍奇金淋巴瘤;预后;CD20;
免疫表型
第3章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临床分析
背景与目的: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硕士学位论文
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及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临床分析
霍奇金淋巴瘤预后因素研究及 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临床分析
专业:肿瘤学
硕士研究生:付晓红
导师:林桐榆教授
中又捅要 中文摘要
第1章国际预后分数对中国晚期霍奇金淋巴瘤的适用性研究
背景与目的:目前的标准治疗可治愈约60%晚期霍奇金淋巴瘤(Hodgldn’s lymphoma,HL),晚期HL国际预后因素课题组研究总结出初治晚期HL的7个 不良预后因素:男性,年龄≥45岁,Ⅳ期,白细胞增高,淋巴细胞减少,低血 红蛋白,低白蛋白,并据此提出了国际预后分数(international
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生存率的比较用log-rank检验,采用COX 部分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按IPS分组计算生存率并进行生存率比较。 结果:141例晚期HL 5年无失败生存率(failure
free
survival.FFS)为59.9
%,5年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为71.1%。IPS=O一1,2,3和IPS/>4 病例组的5年FFS分别为67.5%,66.4%,64.3%,40.6%;5年OS分别为82.9 %,76.6%,73.6%,49.6%。低危患者(IPS=O--2)和高危患者(IPS≥3)5 年FFS分别为66.9%和52.4%,Log.rank检验P值为0.016;5年OS分别为79.8 %和61.8%,Log.rank检验P值为0.004。不论患者采用ABVD或MOPP治疗, 低危患者的5年OS均优于高危患者。高危晚期HL患者接受ABVD治疗5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