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治疗进展(完整版)

合集下载

《肝脏疾病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肝脏疾病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肝脏疾病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

肝脏疾病衰竭诊治指南(2023年版)要点
疾病概述
肝脏疾病是世界上常见的疾病之一,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导致肝
功衰竭。

肝脏疾病衰竭是由于肝脏因急性或慢性原因无法完成正常
生理功能引起的,会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

诊断要点
诊断肝脏疾病衰竭需要全面的临床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常见的化验检查包括肝功能检查、凝血
功能检查和电解质检查。

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和MRI等。

分类与分级
肝脏疾病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和慢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是指
在6个月内由结构性肝脏疾病引起的,疾病进展迅速,常常伴随着
肝性脑病。

慢性肝衰竭是指由慢性肝病进展到最终阶段,需要肝移
植才能生存。

治疗原则
治疗肝脏疾病衰竭的原则是尽可能消除病因、支持病人脏器功能,预防和治疗并发症,并尽可能早期的施行肝移植治疗。

诊疗流程
肝脏疾病衰竭的诊疗流程包括急性诊疗和慢性诊疗。

急性诊疗
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命、尽可能缓解症状、寻找并消除病因。

慢性
诊疗的治疗目的则是减缓病程、维持生命等。

预后和护理
肝脏疾病衰竭的预后与身体状况和治疗效果等因素有关。

护理
包括病人营养支持、感染控制等方面,保证患者安全并快速恢复。

结论
肝脏疾病衰竭是一种严重且令人担忧的疾病,准确及时的诊断
和治疗对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本指南提供了一些较为详细的诊断、治疗流程和护理建议,希望能对诊治肝脏衰竭的医生有所帮助和参考。

肝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与新药研发

肝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与新药研发

肝衰竭的药物治疗进展与新药研发肝衰竭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导致肝脏功能损害严重,甚至死亡。

目前,药物治疗成为肝衰竭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药物治疗进展以及新药研发两个方面来探讨肝衰竭的药物治疗现状。

一、药物治疗进展1.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急性肝衰竭是肝功能在短期内迅速丧失的状态,需要尽快采取治疗措施以挽救患者的生命。

对于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早期肝移植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由于供体有限和手术风险较高,药物治疗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

目前,乙酰半胱氨酸(NAC)作为肝衰竭的首选治疗药物,通过提供谷胱甘肽,促进肝细胞内还原剂的合成,减轻氧化应激,保护肝细胞免受损伤。

此外,肝素和肝素类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中,它们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减少凝血功能异常。

然而,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仍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现有的治疗手段。

2. 慢性肝衰竭的治疗慢性肝衰竭是肝功能逐渐丧失的过程,长期使用药物来控制疾病进展成为必要。

常用的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纤维化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等。

抗病毒药物是慢性肝衰竭患者治疗的首选,通过抑制病毒复制来减轻肝脏受损程度。

目前,抗病毒药物主要用于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衰竭。

抗纤维化药物如利巴韦林和去甲肾上腺素则用于治疗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相关的慢性肝衰竭,通过减少肝脏纤维化程度,改善肝功能。

此外,免疫调节剂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也被应用于慢性肝衰竭的治疗中,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来减少肝脏损伤。

二、新药研发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新药的研发成为改善肝衰竭治疗效果的重要途径。

以下是一些正在研发或已经上市的新药:1. NLRP3抑制剂NLRP3炎症小体在肝脏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抑制NLRP3炎症小体活化的药物可能成为治疗肝衰竭的新途径。

目前,一些NLRP3抑制剂如络菌素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显示出一定的治疗潜力。

2. miRNA药物微小RNA(miRNA)在肝功能异常时表达异常,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来影响肝脏病变。

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Ⅰ度(前驱期)为反应迟钝、情绪改变 Ⅱ度(昏迷前期)为瞌睡和行为不能自控 Ⅲ度(昏睡期或浅昏迷期)为嗜睡,但尚可唤醒 Ⅳ度(昏迷期)为昏迷不醒,对刺激无反应,反射逐渐消失,常伴有呼吸、循环等方面的改变 3.肝臭:呼气常有特殊的甜酸气味(似烂水果味),可能为肝的代谢功能紊乱,血中硫醇增多引起 4.出血:纤维蛋白原和肝内合成的凝血因子减少、DIC或消耗性凝血病,可出现皮肤出血斑点、注 射部位出血或胃肠出血等
急性肝衰竭
一、诊断标准
急性肝衰竭(acute hepatic failure,AHF)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 ①既往无肝炎病史,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 ②起病后2周内出现极度乏力、伴明显的恶心、呕吐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 ③迅速出现Ⅱ度以上(按Ⅳ度划分)的肝性脑病 ④出血倾向明显,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timeactivitypercentage,PTA)≤40%, 且排除其他原因 ⑤肝浊音界进行性缩小(表明肝细胞存在大面积坏死,与预后直接有关) ⑥病人黄疸急剧迅速加深,起病初期可能黄疸很浅、甚至尚未出现黄疸,但上述表现者应考 虑本病
3.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给予H2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预防与应激相关的胃肠道出血;避免使 用肾损害药物以预防肾损伤;预防和治疗ARDS
三、治疗
4.预防感染:应全身使用广谱抗生素 5.肝性脑病的治疗 ①脱水:建议用甘露醇(0.5~1.0g/kg)为一线治疗药物;②低温:将核心体温降至34~35℃ 为宜;③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肝性脑病可考虑使用激素 6.人工肝支持:可通过灌流、吸附和透析作用,清除肝衰竭病人血中有害物质 7.肝移植:肝移植是治疗AHF最有效的治疗手段,适用于经积极内科和人工肝治疗疗效欠佳者
二、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①转氨酶升高,但大面积肝坏死时可出现胆-酶分离现象,此时胆红素持续升 高,而转氨酶不升高。②血胆红素增高。③血小板常减少,白细胞增多。④血肌酐或尿素氮可 增高。⑤血电解质紊乱。⑥酸碱失衡,多为代谢性酸中毒。⑦发生DIC时,凝血时间、凝血酶 原时间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可减少,而其降解物(FDP)增多,优球蛋白试 验等可呈阳性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

2024肝衰竭诊治的进展与挑战肝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严重肝病,其病死率极高,多年来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

各国学者不断探索其定义、病因、分类、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等方面。

其中,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作为一种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失代偿并伴有器官衰竭的临床综合征,其短期病死率尤为突出。

目前,〃三早一体系〃的全程管理模式已成为肝衰竭治疗的基本策略。

尽管近年来肝衰竭的临床诊疗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和基础研究。

慢加急性肝衰竭诊断标准的争议与共识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的急性肝功能恶化,以肝脏和/或肝外器官衰竭和短期高病死率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综合征。

ACLF的定义一直是国内外有争议的问题,全球尚无统一诊断标准。

目前国际上常用的ACLF定义与诊断标准包括:欧洲肝病学会ACLF标准(EASL-ACLF)、中国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研究小组ACLF标准(COSSH-ACLF)、亚太肝病学会专家共识(APASL-ACLF)、北美终末期肝病研究联盟ACLF诊断标准(N ACSELD-A CLF)、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和中国肝衰竭诊治指南等。

2022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指南》综合APASL x EASL-CLIF X NACSELD,提出具有包容性的定义。

ACLF是发生在伴或不伴肝硬化的慢性肝病基础上的一种具有潜在可逆性的疾病,在缺乏基础肝病治疗、肝脏支持系统治疗或肝移植的情况下,可导致多器官衰竭,3个月内病死率高。

ACLF通过慢性肝病、胆红素升高和INR延长来识别,肾脏、呼吸、循环或脑功能衰竭支持诊断的建立。

脏器衰竭的严重程度可以采用EASL-CLIF或NACSELD脏器衰竭评分来评估。

我国《肝衰竭诊治指南(2018版)》中将ACLF定义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由各种诱因引起以急性黄疸加深、凝血功能障碍为肝衰竭表现的综合征,伴或不伴随肝外器官衰竭。

2024年肝衰竭课件

2024年肝衰竭课件

肝衰竭课件引言: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之一,负责多种生物化学反应的调节和维持体内环境稳定。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可能会受到严重损害,导致肝功能衰竭。

本课件旨在介绍肝衰竭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以帮助医疗专业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严重疾病。

一、病因:肝衰竭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中毒、酗酒、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代谢性疾病等。

其中,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是最常见的病毒性原因,而药物或毒素中毒和酗酒则是最常见的非病毒性原因。

二、病理生理: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复杂,主要涉及肝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纤维化形成。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时,会释放出各种炎症介质和细胞因子,引发炎症反应,进一步损伤肝细胞。

同时,肝脏内的炎症细胞也会释放出更多的炎症介质,形成恶性循环。

肝细胞损伤还会导致肝内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纤维化,进一步影响肝脏的功能。

三、临床表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其中,黄疸是肝衰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由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使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

腹水是由于肝功能减退导致蛋白合成减少,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使液体从血管渗出到腹腔。

肝性脑病则是由于肝脏不能正常代谢氨,导致血液中氨水平升高,影响大脑功能。

四、诊断:肝衰竭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包括是否有病毒性肝炎、药物或毒素接触、酗酒等。

然后,医生会进行体格检查,观察患者是否有黄疸、腹水等表现。

医生会进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肝功能指标、病毒标志物、影像学检查等。

其中,血液肝功能指标如ALT、AST、总胆红素等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五、治疗:肝衰竭的治疗取决于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

医生会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治疗、停用有害药物、戒酒等。

医生会给予支持治疗,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凝血功能障碍、控制感染等。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

・194・中国实用医药2019年7月第14卷第19期China Prac Med,Jul2019,Vol.14,No.19•综•急性肝衰竭的病因与治疗研究现状苏毅[摘要】急性肝功能衰竭(肝衰竭,ALF)常见于临床,病情凶险,预后差。

各种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诱发的肝损害等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出现黄疸,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身体各部位岀血,可迅速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除中毒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者可用解毒药治疗外,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肝功能衰竭无特效疗法,病死率高,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病因学治疗、并发症治疗、肝脏移植、肝脏干细胞移植及人工肝支持治疗等。

【关键词】急性肝功能衰竭;肝脏移植;肝脏干细胞移植;人工肝支持D0I:10.14163/ki.11-5547/r.2019.19.106我国《肝衰竭诊疗指南》将肝功能衰竭定义为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损害,导致肝脏合成、解毒、排泄、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障碍⑴。

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关于急性肝功能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的定义:原来不存在肝硬化的患者26周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和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⑵。

急性肝功能衰竭属临床常见病,其病情凶险,预后差。

各种病毒性肝炎、自身免疫性肝病、药物诱发的肝损害等是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为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出现黄疸,由于凝血功能异常可导致身体各部位出血,可迅速出现各种并发症,甚至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

除中毒引起者可用解毒药外,无特效疗法。

急性肝功能衰竭严重威胁人类健康⑶有多种诱因可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但是也有少部分病例经过详细的检查也不能确定病因。

本文就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治疗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病因1.1病毒性肝炎在我国,急性肝功能衰竭的主要由病毒性肝炎引起。

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约占7%,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约占3%⑶如果同时罹患乙型和丁型病毒性肝炎,将极大的增加发生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风险。

急性肝衰竭

急性肝衰竭
消化道病症不断加重,也是AHF有别于一 般急性肝炎之处。食欲低下,甚至厌食、 频繁恶心、呃逆或呕吐,腹胀明显,或 开展为鼓胀。
黄疸出现后,消化道病症不断不缓解,而 且日趋严重。
偶见剧烈腹痛,酷似外科急腹症,有时误 诊为胆囊炎,但无外科急腹症的体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黄疸:
黄疸出现后,血清胆红素迅速上升,每日 上升幅度往往超过19~38 mol/L。
〔3〕内毒素血症与感染:
①内毒素血症:
63%~100%的患者发生肠源性内毒素血 症,加重肝脏进一步损害,形成恶性循 环。
②感染:
并发感染的发生率高达80%,有20%~ 25%的病人有菌血症,约40%的感染为 致死性。
〔4〕代谢紊乱: ①低氧血症/组织缺氧: ②低血糖:
③电解质平衡紊乱:
④酸碱平衡失调:
〔5〕高动力循环综合征与低血压: 高动力循环综合征是AHF的主要特征之 一,表现为心输出量增加,常高出正常 者2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由此引起平 均动脉压〔MAP〕降低。
〔6〕心肺功能异常: 心功能异常:
肺功能不全与肺水肿:AHF患者常伴有肺 功能不全或水肿。
〔7〕肾衰竭: AHF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0%~75
病,亦未出现腹水。 PTA≤40%~ 30% ②中期:有Ⅱ度脑病或明显腹水、出血 倾向〔出血或瘀斑〕,PTA ≤ 30%~ 20%;③晚期:有难治性并发症如肝肾 综合症、消化道大出血、严重出血倾向、
严重感染、难以纠正的电解质紊乱,或 Ⅱ度以上肝性脑病、脑水肿, PTA ≤ 20 %。
七.治疗:
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 键。综合治疗包括:①根底治疗:维持 水、电解质、酸碱及热量平衡;②去除 致病因素;③减少毒物生成〔如内毒素、 氨〕,纠正代谢紊乱;④改善肝脏血循 环及提高供氧;⑤促进肝细胞再生;⑥ 防治一切可能或已出现的并发症,如出 血、感染、脑水肿等;⑦肝移植。

2020急性肝衰竭的并发症和管理

2020急性肝衰竭的并发症和管理

2020急性肝衰竭的并发症和管理急性肝衰竭(ALF)患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全身性并发症,这些并发症是由坏死的肝细胞、内皮细胞和白细胞释放促炎细胞因子和损伤性关性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即组织或细胞受到损伤、缺氧、应激等因素刺激后释放到细胞间隙或血液循环中的一类物质)导致的。

不过,目前尚没有针对这些介质的特异性抑制剂的临床研究。

因此,本文要论述的是针对急性肝衰竭并发的全身系统性症状,该如何进行内科综合管理。

一、低血压在ALF患者中,多器官功能衰竭通常以全身炎症反应综合(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lldmme,SIRS)和血流动力学异常为先兆。

ALF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为全身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减少,大部分患者会因为血容量不足而发生全身系统性低血压。

因此,第一步干预措施应包括静脉注射生理盐水。

持续性低血压(平均动脉压<60 mmHg),即使血容量正常,也应立即使用升压药;去甲肾上腺素已被一致认为是首选的初始升压药。

对于用升压药抗休克疗效不佳的ALF患者给予生理剂量的氢化可的松效果如何,目前仍不明确。

氢化可的松不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但可以减少升压药的剂量需求。

接受升压药治疗的ALF患者,由于微循环血管的持续性收缩,可能无法可靠地增加外周氧的输送,从而可能继续发生终末器官(end-organ,神经传导通路末端的一类小器官)功能障碍、组织缺氧和乳酸酸中毒;针对这一问题,血管扩张剂(如依前列醇)可能是有用的。

二、肝性脑病和脑水肿ALF的神经系统并发症为肝性脑病和脑水肿伴颅内高压(ICP),它们在临床上可重叠出现。

肝性脑病早期,颅内压升高通常不明显,但若患者从昏迷发展至深度昏迷,则无论患者是否存在去脑强直状态(3-4级脑病),其都处于存在脑水肿的高危状态。

肝性脑病是多因素导致的结果,人们对其发病机制仍知之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急性肝衰竭的病因及治疗进展(完整版)摘要急性肝衰竭(ALF)常用来描述出现或发展为肝功能异常的急性发作,是一种少见但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的临床综合征,常会导致黄疸、凝血病和肝性脑病以及多器官衰竭。

ALF的病因广泛,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区往往呈现出不同的流行病学特征。

随着专科诊疗及重症监护水平逐步提高,ALF的预后有了显著改善。

目前ALF的临床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免疫治疗、人工肝和肝移植等。

本文将对ALF的病因进行总结,并就ALF的最新治疗进展展开论述。

在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中,由于肝细胞坏死,导致肝功能严重障碍,患者常在短期内出现黄疸、昏迷等症状,并迅速发展为肝-肾综合征和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征,可严重危及患者生命。

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ALF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

美国肝病研究学会《急性肝衰竭处理指南》中认为,有任何急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或者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为急性肝炎的患者,均要进行凝血酶原时间和神志的评估,一旦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延长4~6 s或INR ≥1.5都要高度怀疑是ALF。

ALF的早期管理有助于优化肝脏再生条件和治疗并发症。

1. 流行病学ALF的病因因地理区域和人群而异。

在发展中国家,病毒性肝炎依旧是造成ALF的最常见原因。

而在发达国家,公共卫生措施,包括改善的卫生设施和疫苗接种计划,大大降低了病毒性肝炎在发达国家的发病率。

所以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 APAP)所致的肝细胞损伤是发达国家发生ALF的主要原因。

一项澳大利亚单一中心研究报道了2002~2017年169例ALF患者,其中APAP是最常见的原因,占ALF病例的50%。

除此之外,仍有较多ALF患者病因不明。

2. 急性肝衰竭的病因ALF的病因主要分为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包括APAP过量所致肝损伤、病毒性肝炎、肝缺血、自身免疫性肝炎、妊娠相关损伤以及非APAP类药物、中药和抗结核药引起的药物性肝损伤等。

确定患者ALF 的病因对于指导临床治疗、评估肝移植的必要性和预测结局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 病毒性肝炎暴发性病毒性肝炎是发展中国家发生ALF的主要原因。

嗜肝病毒(甲型肝炎、乙型肝炎、丁型肝炎和戊型肝炎)均具有发展为ALF的风险,这取决于病毒的不同特定类型。

其他原因(爱泼斯坦-巴尔病毒、单纯疱疹病毒等)所致爆发性病毒性肝炎往往发生在特殊患者群体(妊娠、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而由丙型肝炎引起的ALF非常少见。

2.2 对乙酰氨基酚APAP具有剂量依赖性肝毒性,在摄入后不久即在血浆中存在并可检测,但APAP半衰期很短,因此只有大约一半的急性肝损伤或ALF患者能检测到。

APAP过量继发的肝损伤可在摄入后8~12h内开始导致转氨酶急剧升高。

与ALF的其他病因相比,APAP过量继发的肝损伤不需肝移植的自发恢复率更高。

2.3 缺血性肝炎缺血性肝炎是住院患者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患者血清氨基转移酶升高的原因之一。

引起缺血性肝炎最常见的原因是由于动脉血氧不足和(或)由于肝淤血、循环衰竭和(或)低心输出量导致的肝灌注不足。

治疗通常包括对基础疾病的管理,最常见的是针对心血管系统。

通过恢复血管内容量,可以迅速改善心脏血流动力学,所以由缺血导致的ALF在及时处理后短期预后良好,但如果导致血液动力衰竭的根本原因不可逆,缺血性肝炎的长期预后难以预测。

2.4 自身免疫性肝炎由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ALF表现为急性至亚急性肝损伤,常常难以确诊。

若ALF的患者同时存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炎为导致ALF的病因。

这种类型的患者通常存在球蛋白分数升高及自身抗体阳性,同时常始于隐匿性肝损伤,可能需要进行肝活检以确定诊断。

由自身免疫性肝炎引起的ALF预后尤其差,通常需考虑肝移植。

2.5 其他病因导致ALF的其他病因包括中暑、妊娠相关损伤(如妊娠急性脂肪肝和溶血-肝脏转氨酶增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威尔逊病、非APAP类药物所致肝损伤、静脉阻塞性肝病和弥漫性浸润性恶性肿瘤等。

在这些病因中,可以根据病因特点进行特定的治疗或干预。

3.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ALF病情严重,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预后较差。

早期诊断、早期综合治疗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综合治疗手段包括:(1)基础治疗,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及热量平衡并加强监护;(2)清除致病因素;(3)减少内毒素、氨等毒物生成,纠正代谢紊乱;(4)改善肝脏血循环及提高氧供;(5)促进肝细胞再生;(6)防治一切可能或已出现的并发症,如出血、感染、脑水肿等;(7)人工肝脏支持治疗;(8)肝移植等。

3.1 支持治疗应为ALF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支持治疗,以解决可能涉及的多个器官系统功能障碍。

支持治疗的总体目标是稳定新陈代谢、优化肝脏再生的条件、预测和预防并发症,同时还要不断评估天然肝的恢复情况和潜在的移植需求。

患者所需的监测水平取决于临床情况,如有凝血功能障碍、脑病和(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在重症监护环境中进行监测。

同时应充分利用心血管监测功能,评估患者对液体和血管活性药物的需求,还要动态监测动脉血气,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

ALF患者的代谢特征包括肝摄取葡萄糖的量增加、肝糖酵解增加、糖异生受损以及乳酸清除受损等。

营养不良在肝衰竭患者中普遍存在,且是影响患者发病率和病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强调对ALF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

与其他重症患者一样,营养不良的ALF患者应立即开始肠内营养和(或)肠胃外营养。

无营养不良的ALF患者如在5~7d内无法恢复正常进食,则应提供营养支持。

在治疗过程中,如何选择肠内和肠外营养,主要基于对胃肠道整体功能的判断。

在必要时应补充适量营养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但需注意的是,一方面ALF患者能量需求增加,但另一方面,高热量饮食可能会诱发高血糖和高血脂症等并发症。

因此,在营养支持中需要注意避免营养不良和并发症。

对于并发肝性脑病的患者,在补充蛋白的同时应经常测量血氨水平,对于存在高氨血症恶化或颅内高压高风险患者,应在短期内降低蛋白负荷。

3.2 病因治疗ALF病因对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病因治疗主要针对诱因和发病原因两类。

治疗时应首先考虑去除诱因,如重叠感染、各种应激状态、饮酒、劳累、药物影响、出血等。

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1)妊娠急性脂肪肝和溶血-肝脏转氨酶增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所致ALF以及妊娠晚期出现先兆子痫和肝损伤的ALF患者应立即分娩,一般预后良好,若终止妊娠后病情仍继续进展,则应考虑行人工肝和肝移植治疗;(2)与乙型肝炎病毒相关的ALF患者应接受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3)因药物肝毒性所致ALF,应停用所有可疑的药物并追溯过去数月的药物史。

对于过量服用APAP所致肝损伤的患者中,静脉注射N-乙酰半胱氨酸被公认为是有效的,并已被证明可提高肝损伤患者在服药后早期和晚期的存活率。

3.3 全身并发症的处理3.3.1 心肺功能障碍在患有ALF的患者中,多系统器官衰竭通常表现为一系列受影响的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

由于呕吐和血管扩张引起的口服摄入不足和液体流失,有效血液量在初期可能较低,从而导致出现与低血容量性休克相符的一系列症状。

因此,需要维持有效的循环量(主要是晶体)来保持肾脏和大脑的灌注。

ALF患者的心血管支持方法与其他重症患者的心血管支持方法没有明显不同,其重点是早期恢复循环量、全身灌注和氧气输送。

在尽管容量增加但仍持续低血压的患者中,去甲肾上腺素是首选的升压药。

在ALF中,肺损伤的患病率相对较低,但是,对于躁动或昏迷的患者,建议进行气管插管和镇静,以更好地控制氧气和二氧化碳水平并预防吸入性肺炎。

3.3.2 脑水肿和肝性脑病ALF患者脑水肿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目前尚未完全弄清。

高氨血症是星形胶质细胞肿胀导致脑水肿的关键驱动因素。

由于星形胶质细胞占大脑体积的很大部分,所以即使颅骨刚性区域内脑脊液的少量增加也会导致颅内压升高,严重时可能导致脑干疝的发生。

肝性脑病是ALF的重要表现,其特征表现为意识水平降低和神经传递改变,病程中有起伏的趋势,并可能从轻微意识丧失发展为深度昏迷,其他表现包括头痛、呕吐、躁动、反射亢进和阵挛等。

脑水肿引起的颅内高压导致脑疝是晚期肝性脑病的潜在致命性后果。

其预防需要对风险分层进行临床评估,并实施相应神经保护支持措施,以降低脑水肿的发生率。

目前使用的神经保护干预措施包括:(1)镇静和气道支持,控制PaCO2水平为30~45 mmHg(1mmHg=0.133kPa);(2)将床头抬高至30°,并使颈部保持中性旋转,以促进脑部静脉引流;(3)避免发热、低血糖和高血糖;(4)颅内压增高者,给予甘露醇或高渗盐水治疗;(5)旨在降低脑部代谢活性的中枢低温疗法等。

3.3.3 急性肾损伤急性肾损伤的风险取决于ALF的病因。

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APAP引起的ALF、低血压、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感染等。

预防急性肾损伤发展的策略包括:纠正低血压、及时治疗感染、避免肾毒性药物和合理使用需要静脉造影的放射检查。

ALF患者的治疗应包括恢复平均动脉压以及肾脏替代疗法。

治疗的关键原则是尽早开始肾脏替代治疗。

对于血清氨浓度超过150~200μmol/L、血清氨浓度升高或已出现脑水肿的患者,无论血清肌酐如何,都应考虑进行肾脏替代治疗。

3.3.4 感染ALF患者发生感染、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的风险增加。

感染性并发症是ALF死亡的主要原因。

ALF患者存在多种免疫改变,并且对有创器官支持或监测的需求增加,这导致多药耐药细菌的定居和院内感染的发展。

这些感染主要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引起的,其中真菌(主要是念珠菌)和厌氧菌感染占比较少。

因此,首先应根据患者具体感染情况选择相应抗生素。

其次,定期进行血液、尿液和痰液的检测培养。

再次,等待肝移植的患者应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避免因感染对移植造成严重影响。

对于患有SIRS、难治性低血压或原因不明的肝性脑病病情进展恶化的ALF患者,应给予经验性广谱抗生素治疗。

3.4 免疫治疗随着对ALF的免疫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针对ALF的免疫治疗方法不断被挖掘:(1)ALF免疫治疗的研究热点之一是肝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

肝脏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单核细胞来源的巨噬细胞和Kuppfer细胞的平衡有关,因此抑制未成熟巨噬细胞的浸润可能具有作为治疗靶点的潜力;(2)除了抑制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之外,阻断促炎细胞因子是另一种治疗ALF潜在方法。

ALF患者的血清中,IL-4、IL-6、IL-10和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