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美电影《花木兰》看我国电影不足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

电影《花木兰》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摘要】电影《花木兰》通过展现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在电影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观众可以从中思考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和推动文化多元化的必要性。
电影中木兰作为女性独自参军,挑战传统观念,体现了西方女性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与中国家庭观念的差异形成鲜明对比。
这种文化碰撞在电影中的呈现提醒我们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要学会包容和理解,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共融。
【关键词】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价值观念、中西文化差异、文化交流、文化多元化、电影《花木兰》1. 引言1.1 介绍电影《花木兰》迈克·卢的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改编自中国古代传说的动作冒险片。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花木兰冒充男装,代替父亲入伍参加军队,最终斩获胜利的英雄故事。
这部电影充满了战斗场面和惊险刺激,同时也涵盖了家庭情感、女性力量、尊重传统等多个主题。
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演绎,电影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力量和勇气的女性形象,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展现了独立自主的思想和行动。
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好评,成为一部集中体现中西文化差异的作品。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中西文化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融合。
1.2 概述中西文化差异电影《花木兰》是一部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修改而成的电影,讲述了一个女性勇敢追随内心信念,代替父亲从军的故事。
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
中西文化差异是指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的不同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这种差异在电影《花木兰》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家庭观念、女性地位、军事价值观、审美观念和价值观念上。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家庭的尊重和孝道,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产业蓬勃发展,不仅在国内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在国际舞台上也开始崭露头角。
然而,要想真正实现中国电影的全球传播和受众认同,光有技术和制作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能够创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片。
而电影改编成为一种传统,通过改编经典文学作品或人物传记等,可以借助源作的影响力,在跨文化传播中达到更广泛的认同与接受。
本文以中外电影《花木兰》为例,对比分析了两个版本之间的各种差异,探讨了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花木兰》这个中国民间故事由迪士尼改编成为一部卡通电影在1998年问世,获得了全球高度的关注与赞誉。
而在2020年,一部全新的真人版电影也推出,让观众对比两个版本之间的改动和差异。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首先,文化融合与传承的平衡。
在跨文化传播中,不能只追求西方元素的吸引力,更不能忽视原汁原味中国文化的传承。
《花木兰》卡通版中加入了大量西方元素的改编,比如歌曲、笑料以及角色形象等。
而真人版则更加注重中国文化元素,展现了中国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美学。
这也说明了,在跨文化传播中,保持文化的平衡和传承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关注文化差异与碰撞。
跨文化传播的成功需要我们充分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需要发现和表达文化碰撞带来的冲突和趣味。
《花木兰》卡通版中,主要角色的设定和故事情节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却成功地表达了女性价值观念和传统家庭观念之间的冲突。
而真人版则更加注重女性意识觉醒和自我实现的主题,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了不同的价值观。
在跨文化传播中,正是这种文化差异与碰撞带来了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再次,创新与尊重的平衡。
在改编过程中,既需要创新符合当代观众口味的元素,又不能忽视对原作及其背后文化的尊重。
《花木兰》卡通版成功地将武打、音乐和幽默元素相结合,用轻松活泼的形式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Mulan为例

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Mulan为例西方电影对中国的“文化误读”研究——以电影《花木兰》为例导言:中国文化深厚而复杂,吸引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然而,在西方电影中,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表达往往存在着误读和误解。
本文将以迪士尼电影《花木兰》为例,探讨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一、《花木兰》中的人物角色建构存在误读《花木兰》是根据中国古代传说改编而成的电影。
然而,在电影中出现的部分人物角色被西方影片处理成了具有西方文化特色,与中国真实文化背景存在偏差。
例如,《花木兰》中的女性角色多是西方化的,她们展现出追求个人独立、坚强自主的特点,与中国传统女性崇尚顺从、贞洁的形象相去甚远。
这种人物角色的误设不仅扭曲了中国传统的女性形象,也导致了西方观众对中国文化的误解。
二、《花木兰》中的情节叙述体现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在电影的故事情节中,存在着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和错误呈现。
电影中描绘的军装、建筑以及战斗场景多与中国的古代文化背景不符。
中国的军装、传统建筑和军旗等与电影中呈现的西方化元素结合,给观众产生了混淆的视觉效果。
这种混淆不仅令观众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存在障碍,也错过了展示中国独特魅力的机会。
三、《花木兰》中的文化符号的误用与误解电影中使用的一些中国文化符号,往往被西方电影用于附庸风雅的秀丽景象,追求观影感官的享受,而失去了这些符号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
例如,中国传统的水墨画被电影修改成了华丽的绘画风格,忽视了水墨画所追求的简洁、含蓄与意境表达。
这种对文化符号的误用和误解,使得中国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表达更符合西方审美观,而不是真实的中国文化。
四、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背后的原因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的“误读”并非无中生有,它背后通常有多种原因。
首先,西方文化对于中国文化了解的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文化差异和信息的有限性,在处理中国文化时往往存在偏见和误解。
其次,商业利益的推动也是造成西方电影对中国文化误读的原因之一。
对贺岁电影《花木兰》特点浅析

对贺岁电影《花木兰》特点浅析美国人已经用”花木兰”的故事拍成动画片,我们又一次次用这个素材拍电影、话剧,为什么我们拍了很多遍的东西还能经久不衰?而这个故事中的核心价值观拿到今天又应该怎样去评判?这些问题都很值得思考。
一、从电影学的角度解读影片1987年的时候,拍摄主旋律电影还处于尴尬的境地,但是在二十一世纪,随着商业化的发展,这个主旋律逐步突出。
接受这个正在变化的主流意识形态,一要政治多线,二要表现人和社会接轨的东西。
政府希望宣传的是简单的爱国和朴实的大众关怀,《花木兰》在这一点上做的比较好,宣扬的也好。
一个故事能一拍再拍,不论是在中国三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以国家为重的主题思想永远不过时,而影片又在这个大众主题中说出了一个令大家好奇的社会现象”女儿替父从军”就体现出它的与众不同。
1、用丰富的现代艺术形象演绎传统故事花木兰的选材非常好,很有艺术眼光。
为女子”竖碑立传”,从《山海经》、《木兰诗》到文学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一直是中国文学和艺术最宝贵的传统,是对女性获得同男性一样权利的肯定,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影片以丰富的现代艺术想象,生动演绎了巾帼女杰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统故事,比起鲁迅先生批评的那些带有”三国气”、”水浒气”的叙事,要更有思想和美学价值。
可以说,影片所着力突出的与《红楼梦》的文化精神一脉相承,因此,艺术感染力很强,感人至深。
笔者认为,木兰主题故事还可以一直创作下去,只要有足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完全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展示中国艺术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
2、对”两性平等”进行深入解读记得学生时代学习《木兰辞》的时候,除了木兰的家国情怀,印象最深的就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气。
这也是那个年代对男女平等的理解--男人能做的事女人也能做。
而电影《花木兰》却在阐述另一种解释:女人可以从军,可以进入战场,甚至可以成为将军,但女人不适合战争。
首先战争拒绝感情,这是影片一直强调的。
先前正因为木兰感情用事,前去营救文泰,导致许多兄弟受到敌军袭击,战死沙场。
从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看文化误读及积极意义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ransmitted in high speed, the mass media has become the main route for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the important means. It is worth noting that both the Disney animation Mulan and the Chinese domestic movie Hua Mulan originate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ballad Ode of Mulan. Thus,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of Mulan and Hua Mulan are comparable in this sense. Numerous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y, feminism and communication, but not from cultural values.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urgent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in dept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values.Based on qualitative study, the paper presents the image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Mulan and Chinese Hua Mulan from the aspects of physical appearance, personality traits, moral norms and love concepts. In the Disney animation, Mulan is shaped as a vivacious, bold and self-centered western-style girl. However, the domestic film Hua Mulan brings a reserved, filial, loyal and conventional oriental woman to Chinese viewers.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oot of the image differences, the paper adopts Hofstede’s value dimensions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First, in terms of social relationships, the Disney Mulan takes self-realization as the pursuit of life and interprets the individualistic heroism to the maximum extent; the Chinese Hua Mulan has become the perfect incarnation of loyalty and filial piety. Second, concerning the attitude towards life, the Disney Mulan has shown the courage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tradition and challenge all difficulties, while the Chinese Hua Mulan sticks to conventions and is always seeking for the harmony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Third, in terms of social status, the Disney Mulan’s journey to glory isfilled with the spirit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the Chinese Hua Mulan strictly abides by the feudal order and has fulfilled her duties to her father and the country. Finally, in terms of gender roles, the Disney Mulan presents the typical American male traits such as assertiveness and aggressiveness, the Chinese Hua Mulan strictly complies with the three obedience and four virtues. After return as a girl again, Hua Mulan continues to live a simple and conventional life taking care of the household.Undoubtedly, it was Disney animation that made Mulan well known by the world. The domestic movie has deepene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egends. Valuable experience can be obtained from the tremendous success through the colli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Under the trend of cultural globalization, we should develop multicultural values to promote our national cultural brand to the world.Key words:Reader response theory; Idioms’ translation; Images ’Transformation摘要在当今信息传播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大众媒介已成为各国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影视作品则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
《2024年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范文

《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篇一一、引言花木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英雄形象,一直被广大读者所熟知。
其代父从军、勇战沙场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她的勇敢与智慧,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花木兰的故事被多次改编成电影,呈现出不同的叙事风格和主题。
本文旨在从中西方视域出发,对比分析木兰电影叙事的特点及差异。
二、中国木兰电影叙事中国木兰电影以传统故事为蓝本,通过丰富的情节和细腻的人物塑造,展现木兰的英雄形象和家庭观念。
在中国电影中,木兰的形象通常被塑造成一个具有坚韧不拔、勇于担当的女性形象。
电影往往以家庭情感为线索,强调孝道、家庭和睦等传统美德。
在情节安排上,电影往往通过紧张刺激的战争场面、温馨感人的家庭场景等元素,来丰富叙事内容,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木兰的英勇事迹。
三、西方木兰电影叙事西方木兰电影在改编过程中,更加注重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情感的表达。
在情节安排上,西方电影往往更加注重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人物性格的塑造。
同时,西方电影还通过引入现代元素和观念,对传统故事进行重新解读和诠释。
在角色设定上,西方电影中的木兰形象更加立体化,她不仅是一个英勇的战士,还是一个有着复杂情感和心理的女性形象。
此外,西方电影还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描绘,展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四、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的差异与共通之处中西方木兰电影叙事在表达方式和侧重点上存在差异。
中国电影更加强调传统美德和家庭情感,而西方电影则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
然而,无论在中方还是西方作品中,木兰都是一个勇敢、坚韧、敢于担当的女性形象。
这表明中西方文化在对待女性形象和英雄主义方面有着共通之处。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中西方木兰电影在叙事手法和主题上也呈现出相互借鉴和融合的趋势。
五、结论通过对中西方视域中的木兰电影叙事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叙事差异和共通之处。
中国木兰电影以传统故事为蓝本,强调家庭情感和传统美德;而西方木兰电影则更加注重人物心理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战争场面的描绘和角色性格的塑造来丰富叙事内容。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

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以中外电影《花木兰》对比分析为例近年来,中国电影业产出的改编电影屡屡成为票房佳绩,其中以迪士尼经典动画电影《花木兰》的华语版翻拍为代表。
这一现象引发了我们对于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的思考和探索。
本文以中外电影《花木兰》为例,通过对比分析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初步总结出中国电影改编的跨文化传播启示。
首先,了解和尊重源材料文化的差异是关键。
在改编电影时,制作团队必须对源材料的文化背景和故事内核进行深入研究,并尊重其独特性。
《花木兰》在中国源材料中,强调了家庭、传统和忠诚这些中国文化价值观。
而华语版《花木兰》则在尊重源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例如加入了功夫元素和中国传统乐器的音乐配乐。
通过了解和尊重源材料的文化,中国电影改编可以更好地传达和诠释源材料的内涵。
其次,深度挖掘中国文化元素是成功的关键。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将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电影改编中,可以增加电影的独特性和吸引力。
在华语版《花木兰》中,导演和制作团队深度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到电影中,例如舞蹈、服饰、建筑等,使得电影更具包容性和观赏性。
这表明,在中国电影改编过程中,挖掘和展现中国文化元素对于跨文化传播至关重要。
第三,加强国际合作有助于提高改编电影的质量。
国际合作可以为中国电影改编带来更广阔的资源和视野,提升电影改编的质量和影响力。
以《花木兰》为例,在制作华语版《花木兰》时,中国电影工作室与迪士尼进行了充分的合作,共同制作了一部发行面向全球的电影。
这种国际合作不仅为华语版《花木兰》提供了迪士尼品牌的加持,更为中国电影改编走向国际舞台铺就了道路。
第四,创新和突破是改编电影成功的关键。
改编电影需要在尊重源材料的基础上,注入创新的思维和突破的想法。
华语版《花木兰》在故事情节、角色塑造、表现形式和电影语言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和突破。
从电影 《花木兰》看中国文化的缺失

从电影《花木兰》看中国文化的缺失用一句老八股的话,关于文艺创作,“深人生活,尊重原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等等“名言”,作为进行文艺创作的很多人说了许多年,但这么多年反复地絮叨和加深印象,今天在用起来时,很多人依旧总是本末倒置!前段时间曾在(《人民日报“看台人语”栏目中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山东省高唐县法院的张士河同志,文章的题目是<花木兰>丢了“魂儿”》,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对于电影人而言,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经典的生命力就在于,在一遍遍的重述中保持鲜活的魅力,花木兰有多达17版银幕形象,花木兰》本可以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来提升和挖掘人物的闪光点,只可惜提炼的不是富矿中的精华,相反却着墨于原著中没有的情爱,虽然吸引眼球,但丢失了“魂”,也就难脱“落魄”的后果了。
”读后感触颇深,也深有同感。
随后,中央一套新闻联播)中播报了消息:由星光国际传媒集团投资拍摄的真人版花木兰首映5天票房突破4500万人民币,不日又在众多媒体上看到:电影《花木兰上映后票房持续力锐减,内地票房整体失利“落败”的消息,原来那位来自基层、并非文艺创作专业领域的张士河同志对于花木兰“落魄”的判断确实是相当准确和中肯的。
其实,这样的“落魄”结果,当然不仅仅是票房这~个表现形式了!许多观众对电影花木兰是从期待到失落的陡降曲线,并由于有了11年前美国迪士尼动画长片花木兰》的对比,这种失落就与创作、与影视界与文化整体关联在一起。
为什麽近十几年传统文化中的名著也好,经久不衰的传说也罢,怎么变成影视作品总是佳作难产?或狗尾续貂呢?众多涉及更深层次的疑问因为(花木兰》起。
据投资方知情人透露,电影花木兰总投资1200万美元,票房收入与当初策划时所期望的“掀起全球新一轮木兰热”只能是失望大于希望,这个反差原因何在?是整个制作团队对原著通读不够?还是投资不足,要是有2亿美元就一定可以拍好了?我记得作家叶文玲在小说藤椅中有句话:“必不可少的两张床,不能动——为了椅子竖床板,岂不本末倒置?”必须的“本”绝对是没有商量的“不能动”,因为本而衍生和蔓延生成的点缀而放弃了根本的基础,这样的“本末倒置”很危险现在中国电影人对于创作使用最多的词汇很多,包括“大制作”、“大气派”、“大投入“大特技”、“大明星”、“大宣传”,只是创作的“本”应该是什麽,应该怎么做,没有声音去呼吁,没有空间去思考,当然,上述的那些个花花草草的“大”固然重要,可如果离开了“本”,这些所有的“大”就都会变成⋯0’(零)!亦空也!剩下的也就只有摆“POSE”和零散“没魂儿”的本末倒置了!十几年前(1 998年)迪士尼动画版的花木兰,同样取材于我国民间传说,木兰辞中具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文化产业元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电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完善办法——通过中国电影《花木兰》与美国迪斯尼电影《花木兰》对比【摘要】:近年来,我国电影产业飞速发展,实现跨文化发展同时也应该注重我国电影产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本文从中美电影《花木兰》的经济效益切入,具体分析其各自的制作、运行方式,反映出我国电影产业的文化资源优势没有充分发挥问题,从而探索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及完善办法。
In recent years, China's film industry is developing rapidly, and the cross-cultural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our country the film industry development deficiency. This article from the film "huamu Lan" economic benefits cut,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ir respective production, operation mode, reflecting China film industry culture resource advantage not give full play to the problems, so a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movie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and perfect way.【关键词】:电影产业、花木兰、文化转换、文化资本film industry, hua mu Lan, cultural transition, cultural capital【正文】:一、电影产业的跨文化发展近年来,中美电影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出现了电影产业的跨文化发展和文化转换、逆向文化转换现象。
“所谓文化转换,是指不同文化相遇时,一个文化为了自己的需要而改造其他文化,将其据为己用的过程。
所谓逆向文化转换的现象是本土的文化变成了外国的文化,反过来又重作用于原文化,促成逆向文化转换。
”1但是在电影产业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即我1陈韬文:《中国花木兰传说的迪斯尼化与全球化》[C],《传播学论文选粹》,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国观众对美国大片的热情远远超过中国电影的热情。
这样一来,美国的价值观念就会无形的灌输给观众,甚至有可能会使中国的观众越来越适应于影视剧中美国的文化观念而丢失中国文化。
1998年美国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与2009年中国电影版《花木兰》,这两部围绕“木兰传说”改编的电影,就出现了文化转换与反向文化转换的现象,两者之间有着重要的比较分析价值。
这两部电影,一外一中,一先一后,一个风靡全球,票房丰收;一个墙内开花,反响平平。
除了文化差异之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电影产业的开发运作的不同。
因此,对于这两部电影的比较研究,对我国电影产业的发展研究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迪斯尼电影《花木兰》的文化转换1998年,美国迪士尼推出了它的第36部动画片《花木兰》。
这部取材自中国著名民间传说的动画电影把我们耳熟能详的巾帼英雌“花木兰”发掘出来并介绍到全世界,最终取得了近三亿的票房收入。
“木兰传说”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典故,而美国迪斯尼则看到了这个故事里面的交换价值,按照自己的方式加以文化转换,最终行销全世界,是文化转换的成功的案例。
这些成功不得不归功于迪斯尼的全球化战略和本土化制作。
1.发掘故事中内容价值,以独特视觉展现出来花木兰是一位拥有刚柔相济的性格、一往无前的勇气、英姿飒爽形象的女英雄,迪斯尼公司利用这样一个性格突出的人物彻底把西方观众完全征服,使他们慨叹木兰姑娘英勇事迹的同时,也深深地热爱上了这个坚强的中华女子。
以这样一位足以征服观众的人物形象为背景,迪斯尼公司又以其独到的眼光,将中国千年来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改编为具备一切流行文化要素的动画电影,因此成为造成风靡美国乃至全球的得道作品。
2.将中国传统观念转换成西方观念“木兰传说”中的中国传统观念是很强的,要考虑到受众和本族文化的因素,迪斯尼公司将花木兰传说中的“孝道改造成为一个更为普世化的观念:光宗耀祖和证明自我”2。
在这里,木兰和他的父亲的关系也不仅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2沈思:《从<木兰>到<花木兰>:文化转换与文化资本的博弈的个例分析》[C],吉林大学,2011孝道的单方面的服从和付出,而是一种符合美国观念的更为平等的“双向的爱”。
在影片中,虽然父亲也非常期望木兰能够光宗耀祖,但他却用一种西方的教育方式通过花朵的暗喻,像一个朋友一样来安慰木兰,表达一个父亲的关怀。
这样,中国传统式的父子关系被消解掉,孝道被荣耀家族所取代,这是迪斯尼把“木兰传说”思想观念转变的关键一步。
此外,动画电影《花木兰》中体现的“证明自我”观念,则完全体现了美国精神的价值内核: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强调“人”是价值的主体,相信每个人都具有价值,高度重视个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自我发展。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独立性、创造性,强调个人自由发展,不受或少受社会、政治和宗教势力的限制。
这种个人主义的人生观,是美国文化价值体系的核心,也是美国精神的主体。
3.迪斯尼化——将官方文化转换为大众文化迪斯尼故事通常有一套自己的够有的叙事结构,这种叙事结构通常是: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主角的挫败——逃离、自我拯救——自我实现(如建立功绩)——收获爱情。
《花木兰》就是按照这样一个套路,成为了一个新瓶装旧酒的四部曲:木兰由于新娘考试失败令花家蒙羞——女扮男装离家替父从军——大败匈奴救李翔上尉、京城救皇帝——凯旋并收获爱情。
多次实践证明,迪斯尼动画片的这种叙事结构是成功的,因为作为动画片,剧情不宜波荡复杂,简单轻松的迪斯尼化是受各种年龄段观众喜爱的,《花木兰》采取了这一模式,为其成功做好了铺垫。
4.滑稽的配角的采用“一个好汉三个帮是迪斯尼动画片里的惯用模式。
”如《狮子王》里面的聪明机智的猫鼬丁满和心地善良的野猪彭彭,它们是在主人公低落的时候陪伴在他的左右,并最后帮助主人公实现了自我。
这些配角的出现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丰富了剧情并以可爱的形象吸引力观众;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商业需要,它们可以为全球迪斯尼品牌的零售商品增加新的来源。
这些动物伙伴的形象设计都与主人公的形象差别巨大,或者无比可爱或者憨态可掬。
与主角相比,他们的性格显得更为立体,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有的脾气比较坏,有的甚至也不够聪明,但正因为这样,也显得更为真实,也正是他们的可爱之处,得到观众的特殊的偏爱。
而《花木兰》中的木须龙和蟋蟀正是起到这种作用的滑稽形象,他们在影片中时刻伴随着木兰的左右,帮助木兰度过了重重难关,有时还会帮了不少倒忙,可为动画片更增添了一份幽默搞笑。
5.巧妙的配乐“配乐工作也是迪斯尼动画制作团队在动画制作中的重要一部分,他们在不断的摸索和实践中,确立了比较成功和成熟的音乐制作模式。
”3他们制作的动画音乐不仅脍炙人口,并且频频问鼎奥斯卡奖。
在《花木兰》中,一共有《荣誉》、《沉思》、《自己》、《为谁而战》以及《男子汉》五首插曲。
这五首歌曲,独唱、合唱、轮唱交替进行,仿佛是一部旋律优美、唱腔华丽的歌剧。
迪斯尼动画片中的歌曲既能满足丰富情节、调节影片节奏的需要,又反映了好莱坞动画片商业性的特性。
每一部动画电影上映后,影片中的歌曲,都被制作成音像制品与影片同时发行。
而这些音像制品作为动画电影的附属商品往往会获得丰厚的商业利润。
这就使迪斯尼的制作团队精心打造每一部动画电影的音乐获得了名利双收的荣耀。
三、我国电影《花木兰》的反向文化转换中国民族题材的美国化深深刺痛了中国人的神经。
终于在2009年11月,马楚成执导的中国电影版《花木兰》上映。
《花木兰》一经上映,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花木兰》与迪斯尼的《花木兰》有着题材、叙事与资本运作的相似之处和相异之处,可看作是“木兰题材”的逆向文化转换。
中国版《花木兰》并且邀请了内定著名演员赵薇与陈坤鼎立合作,电影并没有对迪斯尼动画的直观演绎,而是采用了创新方式来拍摄,可见我国对反向文化转换的重视。
但是它的最终票房并不是很乐观,最终为13.5千万美元。
这部号称战争史的大片并没有赢得票房和口碑双丰收,令人们失望。
1.以“孝”为基点,上升到“大爱”《花木兰》剧组以“孝”为基点,展开了木兰从军的故事,这与《木兰诗》中所讲述的并无出入。
但是《花木兰》并不是仅仅讲的是一个“孝”的故事。
它的创新之处在于这部电影中,“孝”只是一个出发点,在战争的过程中,木兰也3刘吴玲:《中国和迪斯尼的<花木兰>》之争[N],美国《时代》周刊,2009年在不断成长,她由父女之爱出发,逐渐体会到了兄弟之情、家国之情,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换来了国家的和平和更多人的幸福。
将“小爱”化成“大爱”,是《花木兰》剧组剧本创作的一个重要改编。
在电影《花木兰》中,讲述的是今天观众容易接受的一个爱与勇气的故事,表达了千百年来人类向往和平的主题。
这是与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以祖宗观念讲述木兰故事的最大不同。
”2.爱情浓墨重彩中国电影大多都是以爱情为主线,或是以爱情来展开或是以爱情为回归,爱情在电影中总是重中之重。
对比这两部电影,一个轻描淡写,一个浓墨重彩;一个轻松诙谐,一个沉重隐忍。
中国版的《花木兰》在电影海报上就赫然印有四个大字:“为爱出征”,虽然木兰在影片中背负了多种感情,但最终归于爱情。
马楚成力图将《花木兰》打造成一部“史诗”,但是把整个战场作为木兰与文泰爱情的陪衬,实属一种诟病。
四、从两部《花木兰》对比看我国电影产业不足及完善办法“木兰传说”是我国的民间文化资源,但是我们却没有利用好这一资源,没有有效地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缺乏缜密而有效的发掘和运作方式。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民族文化中具有可转换性的文化因素有哪些,同时不可转换的文化因素有哪些。
“并非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换成可交换的文化资本。
那些受欢迎的文化因素的一大特征便是‘符合人性自我诉求’,而并非带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说教。
”4因此,在文化市场的竞争中,具有符合人性自我诉求的文化因素的文化商品在文化市场上会占据优势。
这样,即便是一个具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题材,也能经过转换后得到他国文化的认可。
虽然中国版《花木兰》并没模仿迪斯尼来重复讲述那个民间传说,但是创新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够成功。
中国版《花木兰》所创造的价值不可能超过迪斯尼《花木兰》所创造的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在这一点上它输了。
迪斯尼的《花木兰》在世界各地丰厚的票房收入说明它在不同文化中都受到欢迎,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花木兰》首先是一个故事——真正重要的不是它的文化真实性,而是它的娱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