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大众传媒与公共舆论
网络传播中舆论的导向分析

网络传播中舆论的导向分析摘要网络盛行时代,网络舆论在彰显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负面问题。
网络舆论价值正面临着变异的风险,本文就如何提高网络舆论的引导水平,发挥网络舆论的价值,做重点剖析和探究。
关键词网络传播;网络舆论;舆论价值;网络舆论引导0引言网络舆论是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的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1]。
所谓公共舆论价值是指公共舆论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对公共事务和以此起点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2]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所承载的资源是很有限的,具有明显的排他性、拥挤性、稀缺性特征,导致长期以来公民的舆论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和反映。
互联网的交互性、开放性、匿名性的显著性优势,使网民的舆论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大有舆论泛滥之势。
如何让网络舆论这只大鸟健康成长,让它自由飞翔,成为社会大众和学术界不懈求解的一道命题。
1 网络舆论的特点“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重要舆论渠道。
”[3]网络舆论以互联网为平台,凭借着网络的自由性、民主性、匿名性、互动性特点,与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相比较,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
1.1 民意自由表达的优先渠道传统媒体在把关机制的作用下,通过意见领袖来引导舆论,使得社会舆论趋于单一化,促成社会意见的一致。
而网络媒体能海纳百川,融合多种意见,不排斥相左的观点,使民意得到最充分的表达。
由于传统大众媒体资源的稀缺性、排他性、拥挤性特征,加上媒体的把关作用,网民只好把不能在传统媒体刊载的事件看法搬上网络。
网民对一个网络事件大加评论,造成舆论的哗然,之后引起传统媒体的注意,随之跟进报道。
1.2 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网络传播由于缺乏把关人的存在或把关人的作用发挥的不到位的情况下,往往很难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于是同一件事件就会出现多种不同版本的报道,从而导致网络舆论的不稳定性与多变性。
《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题库

考试时间:2017年6月24日下午4点半《公共政策概论》简答题题库2017年5月1.大众传播媒介对决策问题提出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缩短了公众议程的时间。
如果公民个人之间相互议论的某个社会问题一经大众传媒的传播,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立即形成了某种社会舆论,从而使公众议程更容易形成。
(2)缩短了正式议程的时间。
某个社会问题经大众传媒传播后,社会公众很快一般了解了这个问题,同时也使决策者一般了解这个问题。
这样,就使一些重大决策问题,在未经形成公众议程之前,决策者就可能已着手研究处理,制定出相应的方案。
(3)扩大了决策问题提出的数量。
决策问题实际存在的数量是很多的,但如果渠道不通畅,最终能提出的数量是有限的。
而现代大众传媒的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形式丰富多样,使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够充分反映出来。
2.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在政策议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一,在政策议程设定阶段,大众传媒可以看作“守门人”和“议程建构者”。
传媒不是机械地反映政策问题,而是对政策信息和问题进行整理.加工.筛选之后,才传递给社会大众,与其说他们是在“反映”现实,不如说是在“建构”现实。
第二,在政策议程创建之后到政策正式出台的中间阶段,往往是各种相关力量进行表达和游说的关键时期。
大众传媒在这个环节中所扮演的角色可称为“要求通道”和“议题游说者”。
大众传媒能够及时.有效地向官方决策者反映社会公众的政策诉求,在政策网络中搭建起政策主体之间进行政治沟通的桥梁,帮助官方决策者打开“政策之窗”。
第三,在正式政策出台之后,大众传媒主要扮演“政策的宣传者和监督者”的角色。
传媒是社会舆论的导向标,官方决策者往往借助传媒的力量发挥公共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宣传政策思想和理念,引导或规制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控制,促进政策系统的良性运行。
3.邓恩列举的备选方案的来源包括哪些?①权威:即相关政策问题的专家;②洞察力:长期与某些政策对象打交道的人或者一些政策相关者的知觉或者判断;③方法:利用系统分析等创新性的分析方法;④科学理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产生的一些对问题现象的解释;⑤动机:参与者的信念.动机和需要。
网络环境下舆论监督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MEDIA MANAGEMENT 媒介经营与管理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舆论监督主要被理解为媒体的批评功能,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媒体平台进一步促进了信息公开,也为大众提供了更加快捷有效的舆论监督手段。
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
1 网络舆论监督及其特点学界对于舆论监督主要有广义与侠义两种定义。
广义的舆论监督泛指公共舆论对社会上所有不良现象的监督。
狭义的舆论监督指公众通过舆论对权力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的看法,也指公众通过大众传媒对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的看法和意见。
网络舆论监督则是指公众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舆论监督,监督的主体是公众,客体是权力机构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1]。
互联网使得公众意见得以公开表达,拓宽了公众舆论监督手段,与传统的利用报纸、广播进行舆论监督相比,网络舆论监督主要有以下特点。
1)监督主体广泛。
传统的舆论监督一般是通过记者调查、采访、报道及民众来信等方式反映民意,公众所表达的建议和批评还要经过媒体编辑,且受到监督手段单一、反馈不及时等制约因素,公众的监督权无法得到充分行使。
在没有通畅的舆论监督渠道和平台时期,只能由媒体进行舆论监督。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国网民呈指数增长,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手机网民达8.97亿。
诸如微博、微信等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发展迅猛,逐渐成为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重要平台。
网络信息的开放流动和实时共享使得网民可以随时关注热点事件,自由表达观点并与他人互动交流。
在网络舆论监督中,普通公众真正成为舆论监督的主体。
2)监督渠道多元。
网络技术对于我们日常生活最大的改变是信息的数字化,一切信息都可以展现在互联网平台,舆论监督也从传统媒体渠道转战网络。
王戴林:《公共外交》课堂笔记汇总解析

国际政治系2014级《公共外交》课堂笔记汇总国际政治系1401班王戴林20132115第一讲导论一、外交的基本内涵1、外交的内涵演变(1)外交=谈判(2)外交=和平处理国家关系(3)外交=官方外交+非官方外交(1.5轨外交)2、外交的内涵(1)外交是由国家首脑直接或者通过委任的代表处理国家间的关系;驾驭国际谈判的艺术;从事这种谈判的技巧。
(2)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智处理各独立国家的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有时也推广到独立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或者更简单地说,是指以和平手段处理国与国之间的事务。
(3)外交的代表性、官方性。
(4)外交涉及处理国家之间和国家与其他行为者之间的关系。
外交主要是国家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代表以及其他行为者,运用通信、个别的会谈、交换观点、说服、访问、威胁和其他相关的行动来阐明、协调和维护特殊的和更广泛的利益的手段。
3、“外交”的共识(1)外交是独立主权的对外行为。
(2)外交是手段,而非目的。
(3)外交在形式上是和平手段,而非武力手段。
(4)外交在行动上主要是国家代表的行为,是科学、艺术与技巧的统一。
4、外交:界定外交是主权国家或国家联合体,通过官方执行者或经授权的非官方执行者,以国际惯例和国际法为基础,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执行对外政策,通过和平方式和手段处理国家关系和国际事务的行动和过程。
二、外交的功能1、代表国家2、沟通意图3、谈判协议4、情报搜集5、危机管理(减少国际摩擦)三、外交的历史发展1、古代西方外交(1)古希腊外交(地中海体系)①城邦外交准则:通过仲裁解决争端、不经宣战不能开战、使节不可侵犯、在神庙中避难的人不能杀害等。
②演说家(2)古罗马外交万民法(3)古代外交的特点①出现了某些公认的外交规范②地域性外交,跨地域外交十分少见③外交延续性不够,多为间隙性外交④制度化水平低,属于非制度化外交,体现在有使节制度,但没有职业化;有结盟制度,但没有长效化⑤服务战争的辅助性手段,权宜之计2、中世纪外交(476~1453)(1)中世纪初期的绝对主义外交(西欧:王权衰弱,封建领主;东方:拜占庭帝国)①外交掌握在国王手中,呈现为秘密外交的特点②外交仍然是从属于军事,是军事手段的补充③出现领主外交和私人外交④外交具有欺骗、狡诈风格(2)中世纪中后期的二元外交①11世纪初开始,教权、王权冲突尖锐②1096~1291年,十字军东征,确立教皇权威③14世纪,教权衰弱,王权兴起(3)中世纪晚期①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②1455年,米兰公国,热那亚,第一个常驻使节,意大利共和国至西欧普遍化③继承拜占庭风格④由于常驻使节制度的发明,意大利通常被认为是西方近现代外交的鼻祖,拉丁文为通用语言总结:中世纪外交也被成为“意大利风格”外交,外交以搞阴谋著称,继承了罗马,有着欺骗和狡诈的风格3、近现代外交:国家职业外交范式(1494)(1)现代外交制度确立的标志: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2)主权国家外交成型,特别是现代民族国家(3)“法式外交”模式(法兰西体系)及其扩展:大国比小国更重要,谈判的保密(4)一战前近现代外交(传统外交)的特点:①具有很强的贵族外交倾向②强烈的“欧洲中心论”和“大国中心论”③职业化、等级化、法制化的体制和机制④秘密外交(5)一战后近现代外交的特点:①科层化的金字塔形组织体制和职业外交官的确立②国家主权独立,平等的价值原则③法制化和专业化的职业外交运行机制④公开外交4、全球化时代外交:社会多元外交范式(1)主客体多元化(2)议程多样化(3)国际制度化外交(4)科技和信息革命导致的外交公开化、公众化、即时化、高层化(5)现代外交的民主化趋势,双层博弈理论(6)核武器改变了外交与武力的理性联系四、公共外交1、传统外交主要是国家之间通过专门的外交机关——大使馆和外交官——解决彼此关心的问题和争端,达成一些共同认可或遵守的协议或约定,主要是双方政府的互动行为。
大众传媒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

大众传媒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的关系一、大众传媒与文化1.现在新闻学界公认的关于大众传媒四大职能(监测社会环境、协调社会关系、传承文化、提供娱乐),无一不以其表征时代精神作为前提。
其中传媒“使社会遗产代代相传”这个职能,往往被当事的传媒和受众所忽略,但是它们实实在在、每日每时在有意无意中传承着文化,影响社会的力度日复一日地累增。
本民族的文化,以及全球文化交流的新成果、新形态,通过传媒不间断地出版和播出,不间断地被继承、扬弃、融合。
而且,与其他渠道的教育功能相比,报纸、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以及互联网中知识与文化的传播,具有更强的广泛性和普及性。
人们在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之前,以及学校教育结束之后,通过这种方式融入更大的社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社会文化的接受者。
因为传媒是文化的变动着、延续着的载体。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媒就是活动着的历史。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大众传媒天然地与文化的传承、批评、扩散和整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战以后的世界,尽管局部冲突不断,但世界整体上处于和平时期,在观察社会变动的同时,人们需要精神的放松和享受。
战后的传媒越来越意识到这种社会需求,提供了更多的文化类、消闲类的产品,于是传媒逐渐成为人们精神娱乐的一个重要领域,提供娱乐越来越成为传媒的一种独立职能。
特别是在电视成为第一传媒的时代,传媒娱乐成为一种巨大的产业。
2.我们的传媒在弘扬先进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例如一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务员通过传媒而成为社会的楷模;社会法治意识深入人心,也与传媒日复一日地报道各种类型的法治案例、组织法律专家讨论问题直接相关;环境保护观念的普及,显然与传媒多年来持续报道世界和我国的环保问题、组织环保与人类生存的讨论有关。
但是,我国的传媒在以娱乐为目的的文化传播中,存在严重的问题,不仅谈不上代表先进文化,而且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落后文化的主要传播者和吹捧者。
传媒所具有的强大而无形的传承文化的作用,使得这类传播内容迅速扩散,在观念上严重妨碍了社会的民主化、现代化进程,因而长远的危害性不可忽视。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

传播学名词解释必背经验学派经验学派主要指以美国学者为代表的传统学派,在传播学研究中占有主流地位。
经验学派多从行为主义角度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注重经验材料和实证考察,在方向上坚持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在指导思想上则坚持多元主义的社会观。
主要代表学者有拉斯维尔,拉扎斯菲尔德,霍夫兰,克拉帕,施拉姆等。
主要研究领域和理论有:传播过程模式研究、说服与态度改变研究、"传播流"研究、先有倾向理论、选择性接触理论,补强理论、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等。
由于该学派的主要理论观点强调大众传播效果和影响的有限性,又被称为"有限效果理论"。
70年代以后该学派受到了批判学派的激烈批评,研究视角有所改变,提出了"议程设置功能"等较为强调传媒影响力的理论。
记忆思路:总述内容+代表人物+研究理论批判学派批判学派萌芽于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开始兴盛,80年代成为传播学研究中的主流之一。
起源于欧洲,是对欧、美等国持不同于美国实证分析、经验研究派别立场,坚持批判观和方法进行的研究的总称。
主要组成部分是法兰克福学派、传播政治经济学、文化研究、社会文化研究、语义批评和当代女性主义批评。
其核心是在社会和文化的境遇里分析与理解传媒的内容、运行机制及其效果。
这一学术传统反对功能主义和自由多元的意识形态,强调现代社会的矛盾对抗性,批判现代社会的霸权统治,揭露传媒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和大众商业文化之骗人虚幻的实质,鼓吹激烈的反叛行为,在计划对抗冲突中解决社会矛盾。
记忆思路:时间+总括+组成部分+核心+内容芝加哥学派芝加哥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形成于美国的社会学学派,其学术活动的开展以芝加哥大学为中心,代表着社会学在美国的一次繁荣。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
第一章:公共外交的理论范式

与李普曼的观点一样,伯内斯对“人民的声音”不抱任何幻想,所谓的民 主必须是由智彗的少数来组织和引导大众的民主,政府只有灵巧地运用宣传 手段,使大众意识中某些模糊不清的倾向成为具有稳定的态度倾向或价值含 恨了,才能维持公众的良好秩序。他认为,真正的统治者是那些能够制造大 众认同的“舆论工程师”。
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书中,他将传播 过程概括为谁说了什么?对谁说?通过什么渠道?取得什 么效果?由于勾勒出了对外宣传的五个主要领域:控制分 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这就是 著名的对外宣传的“5W”传播模式。成为对外宣传的典型 分析模式。
(一)对外宣传的范式Ⅲ
戴维·伊斯顿(1917---2002):美国政治学家,出生于 加拿大,就读于多伦多大学和哈佛大学,执教于芝加哥大 学,政治行为主义的倡导者。代表作《政治系统:政治学 现状研究》、《政治分析的结构》、《政治生活的系统分 析》等等。
(一)对外宣传范式Ⅱ
哈罗德·拉斯韦尔(1902----1977):著名的政治学家、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传播学家。他的研究范围十分广泛, 心理学思想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在社会学、政治学及传 播学等领域的造诣也非常高。著有《世界政治与个人的不 安全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宣传技巧》、《世界 革命的宣言》等等。在他的著作中,《传播在社会中的结 构与功能》在传播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自由主义公共外交范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与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相比较,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追求人类 文明进步的创新精神,认为国家不是追求权力,而是追求社会福利, 追求福利不一定诉诸军事力量,可以通过经济力量、观念、制度设计 等得以实现。以此为基础,自由主义提出了自由贸易和平论、相互依 赖和平论、国际制度和平论以及一体化理论等等诸多理论。自由主义 比现实主义者更好地跟上了信息社会发展的步伐攻,在公共外交上提 出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理论。具有代表性的是软权力和软制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