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小吃研究性学习
北京特色饮食文化探究

北京特色饮食文化探究摘要:北京饮食呈现多民族风味特点,与其它大城市迥然有别,经过历史变迁形成口味讲究、酥脆鲜嫩、清鲜爽口、保持原味的特色,西式饮食的引进丰富了北京人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各地风味、北京烤鸭、历史悠久、品种繁多、中西结合北京菜又称京帮菜,它是以北方菜为基础,兼收各地风味后形成的。
北京是汉、满、蒙、回等民族杂居,也是金、元、明、清的京都,曾经是帝王盘踞、官宦云集的地方,各种奇珍美味聚集在这里,经过几百年历史的演化,逐渐形成了古朴、庄重、大度的北京风味。
北京菜的基本特点是:选料讲究,刀工精湛,调味多变,火候严谨,讲究时令,注重佐膳。
北京菜的烹调方法全面众多,以爆、烤、涮、炝、溜、炸、烧、炒、扒、煨、焖、酱、拔丝、白煮、瓤等技法见长。
北京菜的“爆”法,变化多样,具体可分为油爆、酱爆、葱爆、水爆、汤爆等。
口味讲究酥脆鲜嫩,清鲜爽口,保持原味,并且要求做到色、香、味、形、器五方面俱佳。
北京菜中,最具有特色的要算是烤鸭和涮羊肉。
烤鸭是北京的名菜,涮羊肉、烤牛肉、烤羊肉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食法,辽代墓壁画中就有众人围火锅吃涮羊肉的画面。
现在,涮羊肉所用的配料丰富多样,味道鲜美,其制法几乎家喻户晓。
1.探秘北京烤鸭1.1历史缘由烤鸭是具有世界声誉的北京著名菜式,由中国汉族人研制于明朝,在当时是宫廷食品。
用料为优质肉食鸭北京鸭,果木炭火烤制,色泽红润,肉质肥而不腻,外脆里嫩,被誉为“天下美味”。
相传,烤鸭之美,是源于名贵品种的北京鸭,它是当今世界最优质的一种肉食鸭。
据说,这一特种纯北京鸭的饲养,约起于千年前左右,是因辽金元之历代帝王游猎,偶获此纯白野鸭种,后为游猎而养,一直延续下来,才得此优良纯种,并培育成今之名贵的肉食鸭种。
即用填喂方法育肥的一种白鸭,故名“填鸭”。
明初年间,老百姓爱吃南京板鸭,皇帝也爱吃,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就“日食烤鸭一只”。
据说,随着明成祖(即朱棣)篡位迁都北京后,也顺便带走了不少南京里烤鸭的高手。
王琛---老北京特色小吃概要

老北京特色小吃——高一(6) 王琛北京小吃的来历一、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民族特性北京有长达3000多年的都城历史,中国六大古都之一的北京,特别是元明清成为都城之后,各族人民纷纷聚集于此,他们带来了自己民族的风味食品。
特别是元朝、清朝的蒙古族和满族,人主中原后,他们将民族风味食品也带来北京。
元帝国是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发动对外侵略战争、“只识弯弓射大雕”的忽必烈,出身游牧民族,长于骑射,作战行动迅速,金戈铁马的军旅中,不宜精烹细作。
士兵将头盔倒过来盛水置于火上,放人现宰的羊肉涮后简单加佐料食用,十分快速方便,终于演变为风靡京城的涮羊肉。
还带来以乳酪为原料制作成的奶茶、以油面奶皮为茶的面茶。
《燕京民间食货资料》中记载,嘉庆癸酉年(1813),硕亭撰写的竹枝词有:“奶茶有铺独京华,乳酪如冰浸齿牙。
名唤喀拉颜色黑,一文钱买一杯茶。
”明永乐年间,都城由南京迁到北京,祖籍在长江两岸的御林军退役后定居北京,还有随着迁都进京的农民、商人,带来了南方稻米种植技艺和制作年糕的烹调方法,北京也就有了以米为原料的小吃制品。
后来为回族所借鉴,移植于清真回民小吃,成为特有清真食品。
清兵入关,特别是定都北京之后,满族小吃也随之进京,典型品种如萨其马,其制作要经切、码两工序,“切”满语为萨其非,“码”为码拉木壁,因此取其头两个词音萨其马。
有人说北京小吃是北京历史画册中的一幅画图,色彩纷呈,如今北京流传下来的小吃,正如北京作家肖复兴所说:“大多是旗人之滥觞”,认为北京小吃主要起源清朝宫廷御膳。
据考证,焦圈、豌豆黄、肉末烧饼、小窝头等,确实是从清宫御膳房流入民间的。
二、北京地方小吃有明显的地方习俗文化性北京历史悠久,老北京人的生活也丰富多彩。
老北京人的习俗风情文化,几乎都能与小吃品种发生联系,从而为北京小吃文化注入了浓厚的地方性色彩。
中国从过年到守岁,各种传统节日甚多,北京也不例外。
过什么节吃什么食品,都有讲究,并提到“礼”的高度来认识。
老北京小吃研究

步骤:
1、串果 挑选新鲜饱满、大小均匀的山楂, 洗净。去根儿去蒂儿,去掉核(可省略), 将山楂拦腰切开,用小刀挖去果核,加入豆 沙、绿豆沙之类你喜欢的馅料(可省略)。 然后将两瓣合上,用竹签串起来,每串大概 十来个,也可以只串四五个,凭个人喜好。 2、熬糖 按糖与水2:1倒入锅中,用猛火熬 20分钟左右,期间可以搅拌一下,注意20分 钟之后水已经很少了,沸腾的非常厉害,并 且,糖已经冒出了细小密集的泡沫,就像浅 金黄色啤酒。可用筷子蘸一下糖浆,如果能 微微拉出丝来,那就表示已经好了。若时间 过长,颜色就会变成棕色,能明显地拉出丝 就表示糖已经焦了,便失去了原本的甜味, 味苦有点像双黄连。切记,在熬汤的时候尽 量不要吹风,才能使糖色透亮。
来历传说
相传,冰糖葫芦还与南宋光宗皇帝有关。宋光宗,名赵敦,是宋孝宗赵慎地 第三个儿子。公元1187年10月受宋孝宗内禅而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绍熙”。 在绍熙年间,宋光宗最宠爱的黄贵妃生病了,面黄肌瘦,不想吃饭。皇宫里 的御医用了许多贵重的药品,可是依然没有效果。眼看着自己心爱的妃子一天比 一天憔悴、瘦弱,皇帝也很郁闷,整天愁眉苦脸的。于是只好张榜到民间招纳良 医。 不久,果然有个江湖郎中揭榜了。这郎中给黄贵妃诊脉后说:“贵妃的病不 碍事,只要把冰糖和山楂果煎熬了,每顿饭前吃七八颗,用不了几天就好了。” 开始,大家都不相信这位江湖郎中,可是贵妃吃了之后,疾病竟然好了。 后来这种吃法传到民间,老百姓又把它串起来卖,这就是现在我们看到的冰 糖葫芦。 山楂有“消食积、散淤血、驱绦虫、止痢疾”的药效,特别在助消化方面, 自古就是消食的良药。 其实明朝的李时珍也说过:“煮老鸡硬肉,入山楂数颗即易烂,则其消向积 之功,盖可推矣。”现代科学也已经证明,山楂有降血脂、降血清胆固醇等作用。
有特色的老北京小吃的流传

有特色的老北京小吃的流传一、课题说明中国的小吃,最能体现一个地方的特色。
古都北京,几百年来千千万万的智慧的人民在这里休生养息,四面八方的美食的精华在这里齐聚一堂,造就了全世界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小吃文化”。
然而近年来汉堡、比萨饼等“洋小吃”随处可见,曾经辉煌一时的北京小吃,却失去了昔日的光彩,甚至连原汁原味的北京小吃现在都不容易吃到了。
我们想从几种小吃出发,研究老北京小吃的“前生今世”,对它们的流传提出问题和建议,的让老北京小吃往日的风采。
二、研究意义老北京小吃是北京文化的一个载体,它蕴涵了北京丰富的文化。
而现在人民温暖对老北京小吃的了解越来越少,老北京小吃的流传走入了困境。
我们想以我们的研究,让更多的人关注老北京小吃,让老北京小吃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下去。
三、研究背景2009年2月26日,6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及其他相关学者,对宣武区文委整理出的第二批区级“非遗”进行了评审,包括老北京小吃在内的35个项目最终进入了推荐名单。
但对于老北京小吃,有多少人真正了解它?它们曾经风靡京城,今又流芳何处?……许多问题引起我们思考、担忧?保护北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政府和研究人员的责任,更是我们每一个北京人的责任。
四、小组成员分工组员:黄绍英、李晓萌、刘静怡、陈思、陈星、王云梦组长:黄绍英调查问卷、ppt制作:王云梦调查:黄绍英、李晓萌、刘静怡、陈思、王云梦整理数据:陈星、王云梦查找资料:陈星访问传人(主问):黄绍英摄影:刘静怡、陈思制作小吃:全组五、研究中的困难与优势(一)困难:1.时间较少,组员不易统一行动。
2.人们大多不愿接受调查3制作小吃的时间较少,不好把技术练熟(二)优势:1.组长与组员各有所长2.组内分工明确3.组长与组员都热爱北京小吃文化六、研究过程——4个过程第一阶段:第一阶段:11月末——寒假开始查找资料,商讨问卷内容,下载资料,制作调查问卷。
调查人们对老北京小吃的了解情况。
北京饮食文化的开发研究

北京饮食文化的开发研究如果想要了解当代的饮食文化以及我们自己行为举动产生,就必须回顾接近的历史,也需要回顾更为久远的过去,饮食对生活比不可少的功能,我们有可能通过研究当代的饮食文化,对其他社会领域的文化进程做出特别透彻的描述。
饮食文化由此成了一面镜子,不仅饮食习惯,就连社会政治的价值与规划,都可以从中显示出来。
反过来,一个时代各方面及其不同的变化,不管是气候的还是政治的,都会在当时的饮食文化中得到间接的反映。
关于饮食,中国有一句流传甚广的俗语“民以食为天”,足见“吃”在中国人生活中重要地位。
吃,不仅为饱腹,有的吃,能吃,会吃被视为一种“福气”,后世推崇饮食文化的人,常引用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为这种享受生活的态度找到积极,正面的思想依据。
世界上可能再也没有一个地方像中国这样,有着如此众多的美味佳肴。
若论烹调技艺,恐怕除了法国、意大利,没有哪个国家的厨师的烹调平能得到中国人的认可了。
极度发达的烹饪技术,的许多的外国人看来不可食的原料,经过中国厨师的劳作,变成一道道可口的美味;中国人的食谱也相当广泛,能食用者皆在可是之列,禁忌很少。
讲吃福的中国人,不仅在自己的广阔疆域内开创了种类繁多的地方味,在日常的生活中体现出视生活为艺术的人生态度,还将饮食文化远播海外。
在天涯若比邻的今天,在世界各大国际都市均可吃到中国菜。
象许多地域广阔的国家一样,中国饮食的地方口味最大的分野也是以南北而论的。
尽管中国最好的大米产自东北,但并不妨碍这个地区的居民和其他北方省市的人一样喜欢吃面食,北方地区在菜式上以北京的涮羊肉和烤鸭、山东的鲁菜最为经典。
南方的主食是米制食品,菜式则相对丰富,既有重辣味的川菜、湘菜,也有重甜鲜口味的淮扬菜、重海鲜汤品的粤菜。
因此,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常常会惊讶于中国不仅地方口味变化很大,而且食品的种类也迥然不同。
吃中国菜不仅满足人的味觉,视觉上也是一种享受。
中国的饮食艺术是以色、香、味俱佳为烹调准则的。
老北京小吃研究性学习

舌 尖 上 的 老 北 京
• 粘货类 • 艾窝窝、豌豆黄、 江米凉糕、栗子 凉糕、小豆凉糕、 枣切凉糕、芝麻 卷糕、驴打滚、 芸豆糕、芸豆卷、 盆糕、山药糕、 紫米糕、八宝饭、 小枣粽子、江米 糕、白年糕。
• 流食类 • 豆汁、豆腐脑、老豆腐、 卤炸豆腐、面茶、茶汤、 油茶、杏仁茶、小豆粥、 八宝莲子粥、大麦米粥、 豌豆粥、荷叶粥、元宵、 核桃酪、元宝馄饨、羊 肉杂面、杏仁豆腐、牛 奶酪、漏鱼、果子干、 西瓜酪、冰碗。
糖火烧
•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 吃的早点小吃之一, 已有300多年历史, 以大顺斋的糖火烧 最出名。糖火烧香 甜味厚,绵软不粘, 适合老年人食用。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 省小吃,后传入北 京, 成为北京小 吃。其特点是用缸 作成炉子,将烧饼 生坯直接贴在缸壁 上烤熟而得名。
蛤蟆吐蜜
• 豆馅烧饼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 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 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 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炒肝
• 这道小吃与慈禧对饮食的倡导相关。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 前门外的鲜鱼口内有一家名为“会仙居”的小酒店。酒店 的主人名叫刘永奎,北京人,专门经营黄酒和下酒的小菜。 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的下酒菜——白水杂碎。小店一开始 属于夫妻店,到了庚子年后,会仙居则由刘家的后代刘宝 贵哥儿仨经营。 据说,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吃过的白水杂碎,还想 尝尝这一口。品尝之后,这位宫廷美食家点评道:味道不 错,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会更好。太后的话那就是懿旨 啊,“会仙居”的厨师忙活开了,他们在下料时,将杂碎 中的心、肺统统抛掉不用,只用猪肠和猪肝,然后用蒜末 压去腥味,调味勾芡,这样一来就由白水杂碎变成了至今 的炒肝。还别说,慈禧的话真有些道理。这种炒肝一面世, 大受欢迎,流传至今。 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炒肝 儿——缺心少肺”。
老北京传统小吃文化调查

老北京传统小吃文化调查——以隆福寺小吃和九门小吃为例摘要:老北京传统小吃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是北京独树一帜的文化符号。
如今,随着北京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街头巷尾的老北京小吃逐渐难觅踪迹,它们逐渐走进了商业化的餐厅之中。
本文作者实地考察了北京市东城区的两家老北京小吃店,并与食客进行了充分的访谈。
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老北京小吃文化在北京的大致发展现状,并对其现状进行了简单分析,最后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北京小吃文化商业化一、背景介绍北京小吃历史悠久,种类丰富,深受老百姓的喜爱。
老北京小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建都之时。
发展至今,一些老北京小吃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时间短一些的至少也有100 多年。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到:“日斜戏散归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
三大钱儿买甜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
”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其实,与苏杭地区的一些特产食品相比,老北京小吃绝对算不上什么精制的美食,恰恰相反,它们大多是底层大众专属的底层食品,大多由贫苦的旧社会生活中衍变而来。
最为显著的例子非豆汁和焦圈莫属了:豆汁儿是制造绿豆粉丝的下脚料,焦圈则与炸油条基本无异。
这两者搭配便是老北京小吃的一绝,显然,两种食物都是绝难登大雅之堂的,但以它们为代表的北京小吃却恰恰迎合了普通北京百姓的平民口味;正是因为反映了普通百姓生活的人生百味,因此老北京小吃才会深受人们的喜爱。
老北京小吃也包含着许多文化内涵。
很多名人为其作诗作文进行称颂。
比如,“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
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
”描述了驴打滚有趣的名字。
“从来食物属燕京,豌豆黄儿久著名。
红枣都嵌金屑里,十文一块买黄琼。
”描述了豌豆黄的精致和美味。
上交2013-2014学年度和平街一中第二学期研学手册 高一研学“北京小吃文化”

研究性学习手册(2013 - 2014学年度)课题名称 : 北京小吃文化 指导教师 : 李波班 级 : 高一1班、3班 课题组长 : 吕铭芷课题组员: 刘立宇、张鑫、李晨、王涵竹、梁梦珂、张适文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目录1.走进研究性学习…………………………………………………( 2)2.课题开题报告……………………………………………………( 3)3. 课题教师指导记录………………………………………………( 6)5. 课题研究活动记录………………………………………………( 8)6. 课题研究活动调查问卷 (15)7. 课题研究活动访谈提纲 (16)8. 课题研究活动实验报告 (17)9. 项目设计流程 (19)10.课题结题报告 (19)11.资料索引目录 (20)12.研究性学习个人评价表 (21)13.研究性学习课题评价小组自评表 (33)14.研究性学习成绩评价与个人认定表 (34)15.附表一:研究性学习手册管理记录表 (40)北京市和平街第一中学研究性学习手册前言——走进研究性学习一、研究性学习概述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界、社会生产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内容,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
初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共计为140学时;高中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至少完成2个研究课题(或项目),三年不少于270学时。
研究性学习课时安排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弹性课时制。
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有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两种类型。
课题研究是以解决对客观世界和人自身的某一个认识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项目设计是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两种类型。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主体性。
从选择课题到进行课题方案设计、实施、解决以及课题结题报告,都是以学生自主负责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豌豆黄儿
•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 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 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因慈禧喜 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 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 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 蜜三刀 • 北京传统特色风味小吃。具有浆亮不粘,味道香 甜绵软,芝麻香味浓厚的特色。北京蜜制小吃品 种很多。蜜是饴糖,是由大麦等粮食经发酵糖化 而成,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润肺止咳的功 效。在山东青州、博山等地区又被称为“蜜食”, 以老字号“隆盛”、“景德东”所制最受欢迎。 • 芸豆卷 • 芸豆卷是北京民间小吃,后流传入清宫。具有色 泽雪白,质地柔软细腻,馅料香甜爽口的特色。 话说有一天,慈禧在静心斋歇凉,忽听大街上有 铜锣声。慈禧问是干什么的?当差的回答说是卖 芸豆卷的。慈禧让当差的把那个人叫进来,那个 人说:敬请老佛爷尝尝这芸豆卷,香甜爽口,入 口即化。慈禧尝过后说好吃。于是就把这个人留 在宫中,专门为她做小吃。
小结
• 北京小吃从某些方面反映了北京人的特点 和民俗文化,那一声长长的吆喝依旧在老 北京的胡同里回荡着。热情淳朴的北京人 更是一代代的传承着这人间美味,让古老 的北京城在舌尖上翩翩起舞,让舌尖带着 古老的北京城一起走向更广阔的地方。
THE END
糖卷果
• 糖卷果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名品。糖卷果 原先主料用山药和大枣,配以青梅、桃仁、 瓜仁等辅料。这些都是非常有营养的吃食, 卷果主料中的山药、大枣,是一道名副其 实的药膳。糖卷果软绵香甜,十分可口。 因其有滋补作用,去南来顺饭庄用餐的食 客每每点要,成为饭店的名牌北京特色小 吃之一
芝麻酥糖
舌 尖 上 的 老 北 京
研 究 性 学 习
前言
• 旧时,北京小吃难登大雅之堂,被形容为: 鸡零狗碎不登堂,窄巷循声觅野香,不过, 北京城一是文化的古朴遗风在今天确实被 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随着一声高过一声 的叫卖声,北京小吃也就此流传开来,成 为古老北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道道 带有北京特色的小吃,更是慢慢成为了北 京的名片,慕名而来的人,更是数不胜数, 那就让我们循着冰糖葫芦的叫卖声,走进 北京传统小吃。
渊源
• 清代《都门竹枝词》写道:“日斜戏散归 何处,宴乐居同六和局。三大钱儿买甜花, 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 茶汤又面茶;凉果糕炸糖耳朵,吊炉烧饼 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 饽;烧麦馄饨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 爆肚油肝香灌肠,木须黄菜片儿汤。”这 也说明北京历来有许多风味小吃。
糖耳朵
• 糖耳朵又名蜜麻花,因它成形后形状似人 的耳朵得名。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 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 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 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 达到了松软绵润的质量要求,1997年被评 为“北京名小吃”和“中华名小吃”。
面茶
馓子麻花
• 撒子麻花是北京 特色小吃中清真 小吃里的精品, 很受百姓欢迎, 它的制作比较麻 烦,也注定了它 的美味。馓子麻 花颜色棕黄,质 地酥脆,香甜可 口。
艾窝窝
• 艾窝窝是传统北京特色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 北京的小吃店 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 所以艾窝窝也属春秋品种,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艾窝窝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 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 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儿 的。但为什么这种北京特色小吃被称为爱窝窝呢? 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钫》一书中我们找到了 说明。原来是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食品,想 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 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 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
• 炸烙烤类 • 江米面炸糕、奶油炸糕、棒 槌果子、焦圈、脆麻花、馓 子麻花、蜜麻花、蜜三刀、 姜汁排叉、开口笑、春卷、 炸卷果、炸三角、白薯铃、 炸口袋、龙须饼、蒸食、炸 肉火烧、炸回头、一品烧饼、 脂油饼、锅贴、京东肉饼、 羊肉饼、煎饼、腰子饼、褡 裢火烧、锅饼、灌肠、墩饽 饽、糖火烧、糖螺蛳转、芝 麻酱烧饼、我家烧烤、马蹄 烧饼、肉末烧饼、藤萝饼、 玫瑰饼、牛舌饼、咸酥烧饼、 蛤蟆吐蜜、萝卜丝饼、卷酥、 硬面镯子。
• 芝麻酥糖于明万历,盛于清乾隆年间,代代秘传 至今,传统工艺,古法秘制 老北京传统美味。由 技艺精湛的芝麻酥糖第三代传人,张三多,师傅 亲传精制的《福瑞来》芝麻酥最为正宗,张师傅 在原有的基础上又精益求精,逐步形成了今天的 《福瑞来》芝麻酥纯天然,不添加任何的防腐剂 及添加剂,色泽金黄,松酥爽口,层次纤薄如丝, 入口松软酥,香甜而不腻,回味悠长,老少皆宜, 享有:茶罢一块糖,咽而即消爽,细嚼丹桂美, 甜酥留麻香"美誉,可作茶食点心,也可作礼品赠送 亲友尤其老人最为喜爱。
萨其玛
• 萨其玛是满族饽饽(糕点)。萨其玛的前 身是一种满族的传统饽饽—搓条饽饽。搓 条饽饽是当时满族的比较重要供品,所以 也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 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 玛,汉名叫“金丝糕”,又叫“芙蓉糕”, 但是还是萨其玛这个名字为全国各族老百 姓所接受。
焦圈
• 北京特色小吃中 的焦圈儿,男女 老少都爱吃,酥 脆油香的味儿, 是一种巨大的诱 惑。北京人喝豆 汁必吃焦圈儿, 豆汁儿就着焦圈 儿,已经成了北 京的一个标签儿。 焦圈儿可贮存十 天半月,质不变, 脆如初,酥脆不 皮,是千百年来 人们喜爱的食品。
炒肝
• 这道小吃与慈禧对饮食的倡导相关。相传在清朝同治年间, 前门外的鲜鱼口内有一家名为“会仙居”的小酒店。酒店 的主人名叫刘永奎,北京人,专门经营黄酒和下酒的小菜。 其中有一道迎合平民的下酒菜——白水杂碎。小店一开始 属于夫妻店,到了庚子年后,会仙居则由刘家的后代刘宝 贵哥儿仨经营。 据说,有一天,慈禧想起早年吃过的白水杂碎,还想 尝尝这一口。品尝之后,这位宫廷美食家点评道:味道不 错,可要是去掉心和肺可能会更好。太后的话那就是懿旨 啊,“会仙居”的厨师忙活开了,他们在下料时,将杂碎 中的心、肺统统抛掉不用,只用猪肠和猪肝,然后用蒜末 压去腥味,调味勾芡,这样一来就由白水杂碎变成了至今 的炒肝。还别说,慈禧的话真有些道理。这种炒肝一面世, 大受欢迎,流传至今。 自那以后,老北京人便多了句歇后语,“北京的如今的京城小吃, 有一些常常标榜为宫 廷御膳,好像这些小 吃是从宫廷流传到民 间的。殊不知,不少 “御膳”来自民间, 因为得到慈禧太后青 睐而“升格”,继而 加工改进,成为宫廷 小吃的。
栗子面窝头
• 传说清光绪庚子年,八国联军打进紫禁城,慈禧西逃 途中在京郊西北的贯市村打尖。慈禧饥饿难耐,有个人将 家中剩下的窝头呈上。慈禧吃下去,口感颇佳,印象深刻。 銮驾回京之后,慈禧吃腻了山珍海味,便想起逃难时所食 的小窝头。 御膳房接到懿旨自然不敢怠慢,可思来想去,没有照 百姓平常吃的玉米面窝头去做。御膳房的厨师用料十分精 细,选用最好的新玉米面,过细箩筛,然后掺上好黄豆 栗子面窝头面;这还不算,又选择色如玉米,价格昂贵的 栗子,磨成面粉,与玉米面、黄豆面掺和一起,上锅蒸的 时候加桂花白糖,吃着又暄又甜。这种窝头个头精致小巧, 据说一斤面要蒸出一百个窝头。 慈禧品尝之后,认定这就是当年她吃过的窝窝头,以 后便成为慈禧斋戒时吃的一种甜食。 • 这种栗子面窝头以后成为一种时尚点心,民国时流入 民间,成为“宫廷小吃”。
• 肉食类 • 白水羊头肉、 白汤杂碎、 卤煮丸子、 卤煮小肠、 羊霜肠、炖 吊子、烧羊 肉、爆肚、 炒肝、爆煳。
奶油炸糕
驴打滚儿
• 为何称作驴打滚儿?是一种形象比喻,制 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 滚儿似的,故而得名。北京的各家小吃店 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 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 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北 京特色小吃。 • 驴打滚已在好多城市大街小巷能看的见, 是广大市民深爱的小吃食品。
分类
• 北京为四朝古都,其小吃博采四 方小吃之精华,兼收各族小吃 • 之特色,已形成汉民、回民和宫 廷三种风味。北京小吃,已逾百 种,并已形成蒸、煮、煎、炸、 烤、烙、爆、冲等多种技艺,其 间融汇多民族的传统食艺、食俗, 形成了琳琅满目、缤纷斑斓的诱 人品相。
蒸煮类 大蜂糕、果料糖蜂糕、 碗糕、花糕、藉糕、 榆钱糕、寿桃、小窝 头、枣荷叶、银丝卷、 肉丁馒头、菠菜篓、 烫面饺、烧麦、羊眼 包子、倒僧帽、豌豆 包、开花馒头、千层 饼、扒糕、饹饹、莜 面搓鱼子、芸豆饼、 木樨小枣。
糖火烧
•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 吃的早点小吃之一, 已有300多年历史, 以大顺斋的糖火烧 最出名。糖火烧香 甜味厚,绵软不粘, 适合老年人食用。 缸炉烧饼原为河北 省小吃,后传入北 京, 成为北京小 吃。其特点是用缸 作成炉子,将烧饼 生坯直接贴在缸壁 上烤熟而得名。
蛤蟆吐蜜
• 豆馅烧饼是北京特色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 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 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 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走进北京小吃
• • • • • • • 概况 渊源 分类 样式 特点 小吃街 小结
概况
• 北京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 制作精细,堪称有口皆碑。北京小吃都在 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 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 其中较著名的有老北京十三绝等。另有同 名书籍。著名的小吃街有九门小吃、护国 寺小吃、王府井小吃等
• 粘货类 • 艾窝窝、豌豆黄、 江米凉糕、栗子 凉糕、小豆凉糕、 枣切凉糕、芝麻 卷糕、驴打滚、 芸豆糕、芸豆卷、 盆糕、山药糕、 紫米糕、八宝饭、 小枣粽子、江米 糕、白年糕。
• 流食类 • 豆汁、豆腐脑、老豆腐、 卤炸豆腐、面茶、茶汤、 油茶、杏仁茶、小豆粥、 八宝莲子粥、大麦米粥、 豌豆粥、荷叶粥、元宵、 核桃酪、元宝馄饨、羊 肉杂面、杏仁豆腐、牛 奶酪、漏鱼、果子干、 西瓜酪、冰碗。
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