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计划]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计划]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66f5d0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18693ce.png)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在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带着工业革命的成果“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掀开了中华民族史上苦难的一页。
在这场旷古未有的“奇变”中,一部分爱国知识分子为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曲折征程。
本文试图就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作一总结,以期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一专题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过程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是第一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他们从鸦片战争的失败中,清醒地看到了中国与西方的巨大差距,敏锐地认识到要抵制西方侵略,就必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即所谓“坚船利炮”),使“西洋之长技,尽为中国之长技”。
于是,他们通过大量翻译外国书报等方式千方百计地“采访夷情”,并利用所能搜集到的资料著书立说,向国人介绍世界各国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状况,传播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
虽然林则徐、魏源对西方的认识和学习只停留在“坚船利炮”这一西方文明的表层——物质外壳上,而且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其重大意义就在于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启迪探索外界的新风,成为一代代先进中国人为强国御侮而寻求真理的思想方向。
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如果说林、魏开了风气之先的话,那么紧随其后的洋务派则是学习西方的实践者。
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抱着御外夷、平内患的双重目的,怀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矛盾心理,发起子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求强”(创办军事工业)、“求富”(创办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把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向前推进丁一步。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仁玕那充满近代资本主义气息的《资政新篇》虽然因缺乏必要的社会条件而成为一纸空文,但它毕竟代表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一个方面。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论述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由于列强的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近代中国处于民族存亡关头,部分中国人便由此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
所谓近代化,即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新的出路的过程,是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的全方位变化的社会变革。
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由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变革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发展的过程。
一、中国人从器物层面向西方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清朝的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为顽固派和洋务派。
顽固派认为应该沿用旧的封建制度进行统治,仍旧做“天朝上国”的美梦。
洋务派认为利用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
洋务派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一场“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
中央以奕,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为代表。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继续发展军事工业,同时创办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民用工业。
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
开办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培养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的全军覆没,宣告洋务运动破产。
洋务运动破产的根本原因是不触动封建制度,布新而不除旧。
洋务运动是清朝地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
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中国人从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强盛起来,清政府反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
一些仁人志士不断探究其失败原因,寻找救国的方案。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后,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
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论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班级:农林经济管理09级3班姓名:杨刚学号:20094313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依次为器物阶段(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制度阶段(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阶段(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经过艰辛的学习和探索,我们民族获得了新生,我们将在未来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关键字器物,制度,思想,强国御辱,洋务,维新,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正文:时光荏苒,自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已然170余年光阴。
现在看来,发生在170年前的那场战争相对于历史上那些知名的战争当中并不起眼。
而正是这样一场规模不大的战争却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在这场战争之前,我们民族在王朝兴衰治乱更替的历史怪圈中循环;在天朝上国万邦来朝的美梦中沉沦;在几千年的田园梦想中不知不觉的没落。
如果没有英吉利这“蕞尔小邦”来打扰,或许我们民族会在一片歌舞升平中慢慢糜烂直到化为灰烬。
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我们民族开始从美梦惊醒,开始了对外来先进文化的学习,踏上了艰辛的救亡图存之路。
在经历鸦片战争惨痛的失败之后最先看到外国先进之处的是地主阶层中的一部分开明分子。
作为最先清醒认识到“蛮夷之长”的一批中国人,他们受广泛传播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积极地了解外部世界,主张“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向西方寻求救国御侮之道。
这一批人中的代表人物有林则徐以及他的友人魏源,林则徐奉道光皇帝之命南下广东禁烟,在禁烟过程逐渐认识到西方的长处并萌生出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因此,他被称作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在他之后的魏源在其著作《海国图志》中更是将这种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凝成简洁的一句话“师夷长技以制夷”。
这句话成为了后来几十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如果说鸦片战争的失败只是刺激了像林则徐魏源这中开明地主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给我们带来的触动就是全民族的了。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

近代中国向外国学习经历了哪些阶段?第一阶段: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洋务运动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以及各地的农民起义使得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一部分清朝官员意识到传统的思想不足以应对当前形式,于是萌生了向对外学习的念头。
但是他们的学习是在继续沿用传统礼教的基础上向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学习技术。
洋务运动虽然表面上是为了自强求富,但是根本上这些措施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的,因而很难脱离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制,为中国找到新路子也是不能实现的。
第二阶段:学习西方近代民主政治制度:维新变法、辛亥革命中国和日本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后,国内知识份子义愤填膺,在康有为的带领下开展了“公车上书”的活动。
光绪帝开始重视变法的主张,随后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康有为等维新派开展维新运动,但是由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维新运动以失败告终,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列强进一步侵略中国,中国人民在抵御列强侵略的同时又积极反抗清朝统治。
1911年,中国爆发了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后被篡夺革命果实。
第三阶段:学习西方启蒙思想及文化: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的同时,中外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带动起了新文化运动。
此后,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大幅度传入中国。
为什么都没有能够救中国?洋务运动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学习西方军事和近代科学技术因为只停留在学习器物的层面上,并没有深入到制度上学习,所以不能改变封建统治的压制,只是为巩固封建统治作挣扎。
洋务运动的性质决定了这种学习不能够救中国。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之所以不能救中国是因为:虽然他们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都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但是他们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

中国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近代以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深受西方的影响,这一历程是一个不断摸索、探索的过程。
从最初的闭关自守到逐渐开放,从最初单纯的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到逐渐吸收西方的政治、文化思想,中国走了一条不易但是必要的道路。
在政治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切从经济建设出发”的口号,这是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逐步从以前的“自力更生”思想走向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初期,中国在城市和乡村地区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集体经济逐渐向家庭经济倾斜,这一改革方案在实践中很快证明了自己的价值,促进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而在政治方面,邓小平也开始了一系列大胆的调整和改革,如改革选举制度、实行三步走的改革战略、开展对台对外经济合作等。
这些改革对中国在政治上寻求改革创新,推进现代化进程起到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主要在于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崛起,这与吸收和应用西方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密切相关。
中国在工业、农业、信息技术等领域进行了快速发展,并在国际贸易中做出重要贡献。
从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运营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中国也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打破了以往“闭关锁国”的局面。
这一过程对于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提高企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文化方面,中国向西方亦有深入的学习和吸收。
具体而言,是中国的文化艺术教育与西方科学技术教育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个基础上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如今,在中国,西方文化的影响表现在音乐、电影、时尚、城市规划等各个领域。
可以说,这些新的文化元素不仅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活力与创新,同时也越来越成为中国的国际目光中的亮点。
从以上三个方面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经验及其启示,主要表现为对于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
与此同时,也表明了中西方文化互动、合作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

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过程充满了艰辛。
学西方的历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
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互统一,充满进步与保守的斗争。
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
“开眼看世界”的林则徐和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是近代向西方学习的先声。
学习的目的既是为了“制夷”,更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在当时要迈出这一步,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超人的胆识。
它使国人冲破了闭关锁国的牢笼,第一次探索和学习了他国。
是一次很好的飞跃,发起求富求强的洋务运动。
从甲午战后到辛亥革命:主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早期维新派就提出了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
后来,康、梁把向西方学习的目标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把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放在首位,提出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主张,但在封建顽固派的镇压下,变法运动夭折。
随后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主要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并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陈独秀、李大钊等把斗争锋芒直指封建正统思想,宣传西方民主科学。
在当代,我们同样还需向西方学习,主要是汲取西方政治体制的精华,对中国的政治体制进行深化改革。
在历史不断的进程下,需要我们打开国门,正确的面对社会的进程,否则就会被动挨打,成为别人眼中的东亚病夫,所以积极学习西方先进的知识,科学,文化。
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都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要盲目,择优选择,将中西结合,和自身的实际相结合,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因此改革开放在当代是极为重要的。
作为一名学生也是这样,学会学习,把握机会,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

中国向西方学三阶段历程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可以总结为:第一阶段:近代史时期(1840年-1949年)这个阶段是中国历史上对西方学习最为激烈的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制度,并深刻认识到自身的落后。
中国的精英阶层纷纷留学西方国家,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科学技术等知识。
这一阶段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如西方的宪政制度、立宪派思想以及军事战略等。
然而,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和内外交困等原因,中国在这一阶段无法完全吸收和转化西方学问。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1978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通过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逐步实现现代化。
中国学习西方的重点主要是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和农业技术等方面。
中国引进了苏联的经济模式和科学技术,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并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同时,中国还积极学习西方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工艺技术。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前的封闭性学习,相对较为独立。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至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面向世界,积极吸取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技术,加快现代化进程。
中国开始学习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经济模式以及管理经验,并通过引进外资、技术合作等方式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学习重点主要是西方的市场经济、企业管理、金融、信息技术等方面。
中国还通过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合作,吸收和借鉴西方的经验和制度,促进国内的改革和发展。
总的来说,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历程反映了中国在近代以来不断追求现代化,并通过吸收西方国家的知识和经验来推动自身发展的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以来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纵观中国近代史,自鸦片战争以来,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残酷的现实促使中国人民开始开眼看世界,步入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
这一时期,不同阶层的中国人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着拯救中国命运的出路,路程之艰辛、历程之坎坷,决不是我们坐在课堂上所能想象的。
中国的近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而同时,在另一方面我们近代化的这一段历史又是中国逐步向西方学习的一段历史。
首先,我们来看三个人物。
第一,魏源。
鸦片战争像晴天霹雳,惊醒了中国封建统治者以“天朝上国”自居的迷梦。
受到战败的强烈刺激,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求救国到道路和御敌的方法。
其中,魏源就是其中的代表。
魏源在1843年1月编成《海国图志》,其中不仅包括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还总结了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略战术的《筹海篇》,翻译西人论述的《夷情备采》及西洋科技船炮图说等。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38)
第二,康有为。
康有为是变法第一人,是维新变法的首要领导人。
1891年,康有为在广州设立万木草堂,收徒讲学,为变法创造理论基础。
1895年,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马关条约》签订,联合众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未得上达。
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帝的赞许。
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先后著书《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都是披着孔儒的外衣来提倡平等民主等。
他在维新变法中提出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制。
提出“东西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过会之故。
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
”所以他在政治上提倡,兴民权、开国会、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又提倡西学,坚持废八股、改科举、办学堂、兴西学。
第三,陈独秀。
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就是从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开始的。
陈独秀在向西方学习方面主要体现在“民主”和“科学”口号的提出。
在陈独秀看来,民主,既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制度,也是指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
他强调要用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当时在他心目中,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也是科学。
他提倡民主和科学,是为了实现在中国“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即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这个目标。
(部分摘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P98)从这三个人身上,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基本步骤或者说三个不同程度的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和科学技术,而这个阶段的具体划
分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后。
在这个时段内,由于列强侵略战争的频繁(如1840和1856两次鸦片鸦片战争、1849葡萄牙强占澳门半岛、俄国分期侵占中国领土150万平方公里、1894甲午中日海战等等),中国又无力抵抗,让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民族的屈辱,并很快找到失败原因。
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西方军事和科技的强大,才得以侵略中国,中国就是由于没有这些船坚利炮才一次又一次失败、丧权辱国。
这一时期学习西方的行为和人物大约有: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魏源为首的先进官僚和知识分子和他们早期的活动;以及后来开展的洋务运动,领导人为奕、曾国藩、李鸿章、左中棠、张之洞等洋务派。
第二阶段是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
这一时期的划分是从甲午中日战争到辛亥革命。
早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在在其编订的《资政新篇》中已经提到过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设想,其中就有制度方面的。
而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布北洋舰队的夭折,也宣布了洋务运动这一学习西方军事和科技的行为的失败。
再加上《马关条约》的签订,更加刺激到了国民的屈辱感,人们更加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开始认识到只学习西方表面的物质是远远不足的,最根本的是制度。
以学习西方制度为内容载体的活动有: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
虽然在结果上这两次运动都失败了,可是在很大程度上它们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封建制度到了该灭亡的时候了,应该奋起反抗,而且结束了中国绵延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
第三阶段是学习西方文化的阶段,这一时期主要是新文化运动到五四运动。
经过了军事科技和制度的两重学习,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越来越多。
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坚持认为,中国国民的性质与行为的堕落,乃是“亡国灭种之病根”。
因此,“欲图根本之救亡”,必须改造国民性。
所以一场学习西方文化、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展开来。
他们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
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这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股潮流冲决了禁锢人们思想的闸门,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有: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
在这三个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里,我们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到文化的这么一个过程,对西方的学习由浅入深,慢慢进步。
在这个过程里,中国的民众尤其是先进知识分子不仅运用了其聪明才智贡献了自己的一片爱国之心,更是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在这个反复探索反复学习的过程里,中国社会是在前进,可是学习西方的这些途径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太好的结果,中国并没有完全由此走上富强独立的道路,就其根本原因来说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向西方学习给当时中国社会带来的好处时,也要明白,走资本主义道路、向西方学习不是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平等的根本途径。
一、器物层次的学习
鸦片战争的隆隆炮声惊醒了林则徐、魏源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
他们从鸦片战争的亲身经历和对战争失败原因的总结中,深切地感到了中外在“器”、“技”方面的差距,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从而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之后以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代表的洋务派,把“师夷长技”付诸实践,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旨在变革社会,走近代化的工业道路,并开始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设备,兴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新式海陆军,以实现强兵富国的梦想。
然而,不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而是仅仅移植近代的科学技术,这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做法注定了它的失败。
二、制度层次的学习
甲午中日一战后,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痛切的感受到仅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并不能真正救中国,在进一步的探索中,终于看到了隐藏在“器”、“技”现象后面的政治制度才是致使西方富强的根源。
1895年的“公车上书”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行程已从器物层次推进到制度层次,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相结合,提出了明确的施政纲领,虽然维新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就告失败,但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产生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之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汲取改良失败的教训,终于在辛亥革命中以革命的手段推翻了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取代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现近
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北洋军阀的专制使民国成为一块招牌,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终成泡影,但是民主共和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三、文化思想层次的学习
残酷的现实迫使中国人对此前的近代化过程再次进行深刻的反思,1915年《新青年》杂志创办,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为代表的平民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在中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封建专制的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
他们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真正终结了专制主义以及旧道德、旧文化、旧风俗在中国的主流地位,使新思想、新理论得以在中国广为传播,激起了国民思想的狂潮,真正启蒙了沉睡中的中国人民!
新文化运动后期,随着俄国的十月革命爆发,李大钊在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
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无产阶级成为新民主主义的主力军。
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并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主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从此,中国开始在社会主义道路上探索和发展,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人向学习西方从开始的被动接受,到后来的主动探寻,在中国近代史110年向西方学习的历史进程中,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失败到成功,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告诫我们学习
西方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强国之路。
同时还应对外开放,杜绝闭关锁国,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文明、思想,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只有这样,中国才能真正的国富民强。
讨论组成员:刘宇洋 201431150007
杨田珺雅 201431150146
张舒颖 201431150012
高恺 201431150153
胡川洋 201431150158
蔡东昊 201431150155
温家璐 20143102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