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歧视北京人

合集下载

北京地区歧视指南

北京地区歧视指南

北京的地域歧视需要方向感。

上海的地域歧视是圆的。

以人民广场为圆心,黄浦静安为半径,一层一层画同心圆。

离圆心越远,被歧视程度越深。

北京的地域歧视是方的。

有棱有角,线条分明,言必称东南西北。

北京没有圆心论,南二环受歧视可能比北五环要深。

西城和北城,很难说谁站在了歧视链的底端。

西城最著名的特产是金融民工。

从复兴门到阜成门,方圆十多里,扎堆一样地排列着各类银行、券商和保险公司。

走在金融街的大街上,谁都会产生一种幻觉,以为自己到了伦敦,再不济也是香港。

不要紧。

左拐进胡同,一家家鳞次栉比的沙县小吃、桂林米粉和老北京烤肉会提醒你,这里是西城。

小餐馆里常常挤满了人。

十个里头有八个是西城著名土特产,金融民工。

八个金融民工里,五个毕业于清北,剩下的三个,多半也来自各类“985”。

民工们一边嗍吸着米粉或炸酱面,一边紧张地用电话交谈,借给×行的10亿敲定了没?给×司搞的5亿定增到底有没有谱?西城民工也不是生来就是民工。

在2008年以前,世界曾短暂属于过他们。

那时,大家还尊称他们一声——白领。

奢华的金融街购物中心,就是为他们树起来的纪念碑。

在民工们还是白领的日子里,连卡佛里也曾人头攒动。

2008年一场大变,曾经活在云端里的白领们,一朝沦为进城务工人员。

和沉溺在昔日荣光里的金融民工不同,未来,是属于北城的。

每天清早,从海淀黄庄地铁站的6个出口里,将陆陆续续涌出50万人。

他们是北城的名片。

北城互联网码农。

金融民工包裹在西服里,互联网码农酷爱的是格子衫,运动鞋和双肩包。

西服是旧贵族的枷锁,衬衫则是新贵族的羽翼。

对码农们来说,西装是应该送到博物馆去的东西,衬衫,才是未来上流社会们的唯一指定礼服。

从中央振聋发聩的“互联网+”一声吼开始,北城码农,看到了明日的曙光。

连带着优衣库里的格子衬衫都卖断了货。

随便走进北城的一个格子间,在耳边环绕的,都是“创业”“融资”“O2O”、“共享经济”。

北京码农们的午饭,就是办公桌上,装在塑料盒子里,冒着热气的各式盖浇饭。

中国 反歧视 公平 包容 法规

中国 反歧视 公平 包容 法规

中国反歧视公平包容法规(实用版4篇)篇1 目录1.引言:介绍反歧视的重要性和背景2.我国反歧视法规政策概述3.反歧视法规政策的实施效果4.反歧视法规政策对社会公平和包容的促进作用5.结论:总结我国反歧视法规政策的意义和价值篇1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反歧视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人人平等,尊重和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我国政府积极推动反歧视法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我国反歧视法规政策概述我国反歧视法规政策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法律,以及《关于禁止性别歧视的若干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法治建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

这些法规政策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每一个人的基本权利。

三、反歧视法规政策的实施效果反歧视法规政策在我国的实施效果显著。

首先,政策明确了反歧视的原则和标准,为社会各界提供了明确的行为指南。

其次,政策对违反反歧视法规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有效地保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最后,政策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反歧视观念深入人心。

四、反歧视法规政策对社会公平和包容的促进作用反歧视法规政策对社会的公平和包容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政策消除了社会中的各种歧视现象,使每一个人都能在公平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政策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五、结论反歧视法规政策是我国社会公平和包容的重要保障。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不仅维护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篇2 目录。

1.中国的反歧视现状2.公平和包容的重要性3.我国的法规对反歧视的作用4.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反歧视、公平和包容篇2正文一、中国的反歧视现状中国一直以来都重视反歧视工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保障人民的平等权利。

同时,我国政府也通过各种方式,如开展反歧视宣传教育,倡导社会公平正义,以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高中语文 地域歧视作文

高中语文  地域歧视作文

• 再次,那又该如何避免此等敏感心理呢?我建议从增强
自身实力、培养健全自信着手。只有通过奋斗提升了自身
实力,进而健全了自信心,我们才能够做到尼采所说的
“我的灵魂平静而明亮,宛若清晨的群山”那样,对外物
拥有更多理解、更多包容。西晋左思,在面对父亲“思所
晓解,不及我少时”的无心之语时,没有敏感,而是选择
清北博士毕业生当中学老师,你怎么看?
• 人大附中官方网站发布一个《人大附中拟选聘教师公示》, 招聘的老师不少是清北或海外名校的研究生、博士生。对此不少 网友表示震惊:清华、北大、人大、密歇根毕业的博士,不去搞 科研、也不去企业研发,居然去当中学老师!
• 同时也有人反问:为什么高级知识分子、“高智商人才”就 不能从事教育呢?
• 1、用什么地方的方言,多半与“小品”的作者或 演员的语言习惯和特长有关,而未必在他们心理 潜藏着所谓的“地域歧视”。 • 2、不能把艺术和现实混淆,既然是小品,是艺术 作品,突出相应的艺术性无可厚非。 • 3、文艺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骗子的口音 也是剧情所需,不要对号入座。 • 4、索要经济赔偿、道歉,这是一种狭隘的地域主 义,是对文化百花齐放的阻碍,才是真正的给河 南人民抹黑。


5、邹忌入朝讽谏齐威王,认为齐威王被大臣和国内的人蒙
蔽得很厉害的句子是:


默写《邹忌讽齐王纳谏 》并在文中划出下列相应的句子:
1、齐威王奖赏进谏的政令下达“期年之后”的情况:虽欲 言,无可进者表明齐国政治日益清明。 2、 齐威王发布悬赏求谏的政令后,广开言路,一开始就有 群臣进谏,门庭若市的好局面。 3、主人公邹忌是一位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的美男 子(描写外貌的句子)。 4、《邹忌在会见徐公后,经过冷静的思考悟出了客人谬赞 自己的原因是: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入朝讽谏齐威王,认为齐威王被大臣和国内的人蒙 蔽得很厉害的句子是: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

中国 反歧视 公平 包容 法规

中国 反歧视 公平 包容 法规

中国反歧视公平包容法规(实用版)目录1.反歧视的重要性2.我国反歧视的法规与政策3.反歧视的实践与挑战4.建设公平包容的社会正文一、反歧视的重要性反歧视,是指对不同种族、性别、年龄、宗教、残疾等群体进行平等对待,消除一切不公平的待遇和限制。

反歧视是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的重要保障。

二、我国反歧视的法规与政策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反歧视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反歧视的法规与政策。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公民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等原因歧视劳动者。

此外,我国还有《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专门法律,对特定群体的权益进行保护。

三、反歧视的实践与挑战虽然我国反歧视的法规与政策相对完善,但在实际执行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女性、年龄较大者或者残疾人设有隐形的门槛,这就是对性别、年龄和残疾群体的歧视。

此外,一些地区和行业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等不够尊重,这也是一种歧视。

四、建设公平包容的社会要解决反歧视的实践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建设公平包容的社会。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反歧视的执法力度,对违反反歧视法规的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企事业单位和公众人物应带头遵守反歧视法规,尊重和保障所有人的平等权益。

最后,每个人都应树立反歧视的意识,尊重他人的差异,共同营造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

总之,反歧视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的必要条件。

人种歧视消除作文

人种歧视消除作文

人种歧视消除作文
在北京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咱得聊聊个正事儿,那就是人种歧视的消除。

这可不是个小话题,它关乎着社会的和谐,关乎着每个人的尊严。

咱得承认,过去有那么些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人种歧视的问题确实存在。

有人觉得自个儿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有人则因为肤色、种族差异,被别人冷眼相待。

但话说回来,这都啥时候的事儿了?咱们得向前看,得把这旧账翻篇儿。

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大家的观念也在逐渐转变。

咱北京人就讲究个“有容乃大”,不论你来自哪儿,不论你长得啥样,只要你踏实肯干,懂得尊重别人,那你就是咱北京的好兄弟、好姐妹。

为了彻底消除人种歧视,咱得从几个方面下手。

第一,得加强教育。

得让大家都明白,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咱得尊重别人的文化和传统,不能搞一刀切。

第二,得立法保障。

咱得把反对人种歧视的法律法规给完善起来,让那些搞歧视的人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得受到惩罚。

第三,得加强宣传。

咱得让更多的人了解人种歧视的危害,让大家形成共识,一起抵制歧视行为。

最后,咱还得从自身做起。

咱得学会用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个人,不因为肤色、种族而有所偏见。

咱得让咱的行为成为社会的榜样,让大家都看到,咱北京人是有胸怀、有格局的。

总之啊,消除人种歧视这事儿,得靠大家一起来努力。

咱得让北京这片土
地上,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温暖。

这样,咱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咱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高招,请少点歧视(整理精校版)

高招,请少点歧视(整理精校版)

高招,请少点歧视素材汇编0719 1658::北京是中国拥有211大学最多的地区。

按照北大、清华在京的招生人数计划,抛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不谈,在北京上北大、清华什么的,远比在京外的山东、河南这样的省份上个当地的一本简单得多。

早在几年前,有些省份的考生就对北京学校炒作多少上考上清华北大深为不服,甚至还发生过青岛市的某考生竟然要起诉教育部。

理由很简单,同样是高考,考同样的卷子,凭什么同样的分数在外地连个三本也不“本”,而在北京却可以紧着挑?有人说,这明摆着的事实可不是“升学不平等”这般简单,而是对北京之外的“农村人”的蔑视呀,更有公共知识分子为那些每天翻山越岭、背着干馒头去离家多少里之外求学的山区学子鸣不平。

现实也的确是这样,那些农村长大的孩子,如果一定要与北京的考生相比,无论是在生活条件、受教育的经历、教育质量诸方面,简直是天壤之别!如果我们能念想着这些,或许会对这样的穷苦人家的孩子多一点怜悯和关照。

可我们没有怜悯也罢了,却又为什么在高招时却还要想法设法为难他们,甚至即便是他们比北京的学生多考多少分数,才肯录取,这样歧视性的“倒挂”,难道真的就不怕会伤害农民兄弟的心?可负责录取的人不怕这些,因为他们生活在北京,远离乡下,既然胳膊肘子不能向着外省拐也罢了,却又冠冕堂皇地摆一大堆“正当”理由,说什么“别看北京的孩子考试成绩不行,但发展潜力大。

”既然“农村的孩子发展潜力小”,却又只会考高分,那北大清华干脆就办成北京考生学校就是了,或者注明,“非京籍高分不招”字眼。

当北大、清华飚着风很不像话地向北京考生倾斜的时候,连温总理都看出了些许猫腻,他曾经问有关人士:北大的学生为什么农村孩子越来越少?遗憾的是,我们无法得知那些权威人士是如何答复总理的,总理对他们的答复是不是很满意?生活在皇城根下的北京考生素质高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那些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考生来说,他们不懂环保、低碳啥的,似乎责任不在他们,如果环保低碳就代表素质的话,当然不能讥讽乡下孩子的素质过低。

上海人对北京人的看法

上海人对北京人的看法

上海人对北京人的看法作为中国两个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城市之一,上海和北京之间一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

上海人对北京人的看法也因此各有不同。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上海人对北京人的看法吧。

从历史上看,上海和北京都是中国的重要城市,拥有着不同的发展背景和文化底蕴。

上海作为中国最早的开埠城市,受到了西方的文化和经济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特色。

而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承载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重要使命。

因此,上海人和北京人在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上海人认为北京人比较注重传统和历史。

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也使得北京人对传统文化有着更深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喜欢参观名胜古迹,去故宫、天坛等地感受历史的厚重感。

而上海人则更加注重现代化和时尚。

上海是中国最早的现代化城市之一,拥有繁荣的商业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上海人更倾向于关注当下的生活和潮流,他们喜欢去购物中心、艺术展览等地,追求时尚和品质。

上海人认为北京人比较注重权力和地位。

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人更容易接触到政治和权力的氛围,也更加关注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他们普遍追求高薪高职位,注重社交圈子和人际关系。

而上海人则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实力。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人对于事业和创业有着更大的热情和追求。

他们更注重个人能力和专业素养,更愿意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

上海人认为北京人比较保守和守旧。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中心,政治氛围比较浓厚,这也使得北京人在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相对保守。

他们更加注重规矩和传统,对于改变和新事物的接受度相对较低。

而上海人则更加开放和包容。

上海是中国最早接触西方文化和思想的城市之一,上海人更加开放和包容,对于新事物和多元文化有着更高的接受度。

总的来说,上海人对北京人的看法是有一定差异的。

上海人认为北京人比较注重传统和历史、注重权力和地位、保守和守旧。

这些看法既是因为两个城市的不同发展背景和文化氛围所造成的,也是因为上海人和北京人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一定差异所导致的。

传媒歧视

传媒歧视
职业歧视在媒体报道中也体现得较为明显。
虽然我们一再强调“ 行行出状元” ,但是媒
体却更多将眼光投注到那些轻松的、具有白
领性质的职业中,而对那些收入较低、工作
辛苦、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恶劣的工种有
意无意中采取忽视乃至歧视的态度。
武汉一家都市报针对一个大学副校长因车祸身亡 这一新闻, 特意引用了省交警大队队长的一段话:“ 无特殊情况, 高科技人才应尽量不要在恶劣天气 乘汽车或驾车长途外出;高科技人才不应坐在汽车 前排;不宜同乘一辆汽车。” 虽然高科技人才可能对社会的贡献更大,但是在生 命面前,则无高低贵贱之分,这则新闻有着明显的 职业歧视。从表面上看,媒体只是引用了交警队长 的话,但是媒体对报道内容的选择,本身就是其思 想倾向性的体现。
分析:
很多人不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来对待歧视, 也没有精力和能力对其进行诉讼,这种弱 势的回避造成了网络传媒肆无忌惮地忽视 这种“歧视”。其实,李东照背后站着的 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 群体中的一份子,渴望社会的公平,期待 能在《宪法》赋予的权利下,让网络传媒 尊重每一个人的尊严。
职业歧视:
4.人文关怀缺失的体现
歧视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闻从业人 员人文关怀的缺失。职业的“ 优劣” 和身份的 “ 高低贵贱” 的认识虽然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传 统观念导致的, 但是其中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缺少 对个体的人的尊重。此外,部分新闻工作者要体现 出对“ 趣味性” 的追求,可能就自觉或者不自觉 地对残疾人的生理缺陷采用调侃等方式体现出来, 这也是一种人文关怀的缺失所导致的。
传媒歧视
新闻081 23 吕雅楠 24 梅丛婧 25 任路遥 26 史秋妍 27 王辉
新闻报道中的歧视现象是一个非常值得关 注的话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许歧视北京人
1盒马鲜生招聘,公然不要北京人,被截屏后,迅速道歉。

道歉的方式和各有关部门一样,说是外包员工所为云云,一点儿也不真诚。

讲真,盒马鲜生的这位员工,只是喊出皇帝没穿衣服的那个小孩。

显然,这是该公司招聘的策略。

我敢这么说,是基于对互联网公司的了解。

不止是盒马鲜生,不止是阿里系,在互联网公司里面,不招北京孩子,是公开的秘密。

当然,不是所有公司都这样明文规定,但确实有些岗位的管理层,从内心深处不愿招北京土生土长的孩子。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

其一,互联网公司加班凶猛,经常早九晚九,周六保证不休息,周日不保证休息。

北京孩子吃不得苦,还讲劳动法,觉得很累,愤而辞职不犹豫。

其二,北京孩子有些眼高手低的毛病,说起来头头是道,知识面渊博,这是北京孩子的特点,有些公司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听话就好,这不符合北京孩子的特点。

其三,在一个低技术工种,如快递、理货、服务员等,北京本地人看不上。

因此,如果真有北京本地人应聘这些岗位,有些公司还真觉得不适应。

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北京本地人吃
不得苦,受不得累,干不好。

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刻板成见在,招聘员工的时候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但是,你不能公然这么说。

这就是社会的价值所在,公义所在,这也叫政治正确。

比如说,在美国,你不能公开歧视黑人,如果一个老板敢公开这么说,他本人,他的企业,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但他可以心里这么想,可以用隐形的看不见的东西把不喜欢的群体拒之门外。

世界上没有真正的平等,因此,哪怕是表面上的政治正确,也是需要的,也比没有强。

具体到这里:你可以不喜欢招北京人,对不起,请不要公开说,这是底线。

2
在中国,有各种各样的歧视。

外地人来到北京,有时候觉得北京人瞧不起外地人,但在北京生活久了,你才会发现招聘的时候有北京人受歧视的现象,而且还蛮多。

中国的歧视链条大约是这样的:上海人歧视非上海的所有外地人,广州人歧视深圳人,南方人歧视北方人。

说起东北人,就是笑贫不笑娼;而说起河南人是骗子。

我自己,以前也有各种刻板成见。

现在,觉得各种歧视真是要不得。

哪个地方都有坏人,哪个地方也都有好人。

以前,
总觉得河南人不实在,山东人实在。

现在,不觉得山东人和河南人有多大区别。

只是喝酒的时候,山东人敬酒自己猛喝,河南人喝酒要敬别人。

这个风俗,不可歧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以前,河南生活困苦,有好东西,要给客人喝,而自己舍不得。

看,多好的传统!
就连江苏一个省,也是苏南歧视苏北。

山东也存在这一的情况,有一次,因为工作原因接待一个住在东北的青岛人,这厮投诉,矫情,说话过程中我说我是德州人,山东老乡呢,这厮来一句,我们胶东是齐国的,和你们贫穷的鲁西北有啥关系。

我立即回一句:滚!
但自此,相比青岛人,我确实更喜欢和沧州人论老乡。

3
好,回到北京。

我们在说歧视北京人的时候,要弄清楚谁是北京人。

狭义的北京人,至少是出生在北京的人,比如我自己,尽管在北京二十年了,心里认同北京,家人也在北京,但不被当做北京人。

严格来说,我是来自山东的移民。

所以,我一直觉得,从山东移民到北京,和移民到洛杉矶,没啥区别,人的自由迁徙流动,人的自由选择,是必须要受到尊重的。

但我承认,我现在更觉得自己是北京人,山东是过去,而北京是现在,也可能是将来。

山东是牵挂,是故乡,是记忆,而北京是生活,是工作,是梦想和未来。

招聘的时候歧视北京人,应该是狭义的北京人。

比如,我们这些新移民的孩子,以后就业的时候,可能就会受歧视。

对于好多北京长大的孩子来说,确实吃苦精神不够,但这种不为了工作放弃生活的精神,这种要求按照劳动法做事的精神,这种工作中有创意的精神,这是社会所需要的。

美国是这样,欧洲是这样,工作要努力没错,但拼命工作而抛弃生活,是不够长远的。

这,其实也是中国受诟病的地方。

有一次,我问一个澳洲人,为什么中国人去了那么努力的工作,开商店全年无休,一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你们还那么讨厌中国人?
他的回答是:因为中国人来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不想像中国人这样生活。

甚至,我今年去津巴布韦的时候,一个津巴布韦的记者也和我说,你们中国人工人,来这里拼命干活,没有家庭,也不泡妞,为啥活着呢?有意思吗?
其实,北京人,北京孩子,也经常这么想。

所以,平等很重要。

人人生而平等!
4
说说我所了解的北京人吧!
有人说,上海人小气,洋气;北京人大气,土气。

也不是没
道理,北京的爷,说话大嗓门,热热闹闹;北京的大妈,关心公共事务,热心肠。

赶外地人的时候,好多北京大大爷大妈,真实打心底反对啊。

他们说,我们都好些年的街坊了,大家都是北京人,干嘛让他们走?
瞧,这就是北京人。

我敢保证,全国再有没有那座城市,有这样的包容,善良和大气。

北京人对生活不苛求,会享受,可以享受法国进口的红酒,也可以享受街边小摊的豆汁儿。

北京人不虚伪,如果河南、山东的朋友来北京的亲戚家,可能觉得招待不周,因为没那么多客气话,但有事儿,能办肯定给你办了。

外地人对北京印象差,可能是被北京的导游坑过,也可能是以前被北京的出租给宰过。

可这些人不能代表北京。

咱想想,全国哪个城市,不宰客?
回到开头,盒马鲜生这么干,北京人会不会抵制呢?其他城市,可能会,北京不会。

北京人会说,盒马鲜生,你丫算哪根葱?爷懒得搭理你。

最后,通过一个对话了解北京爷们吧:
甲理发了,碰到朋友乙。

乙:剃头了?甲:嗯!乙:真他妈丑。

甲:滚丫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