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享式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享式教学【摘要】分享式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文首先介绍了分享式教学的定义和其在教学中的价值。
然后具体分析了分享式教学的特点、实施方法、学生角色以及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和对学生的影响。
在探讨了分享式教学的前景和优势,并展望了未来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发展趋势。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分享式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其对学生学习的积极影响,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关键词:分享式教学、小学数学课堂、特点、实施、学生角色、应用、影响、前景、优势、发展趋势。
1. 引言1.1 分享式教学的定义分享式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与信息进行分享,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的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起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分享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交流观点,共同构建知识体系。
这种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目的。
通过分享式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分享式教学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竞争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分享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一种培养人才的新途径。
1.2 分享式教学的价值分享式教学的价值在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分享式教学,学生可以在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思考和答案中感受到成就感,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
分享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学生在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方法的也能从他人的分享中学习到新知识,拓展自己的思维。
分享式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分享式教学策略

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分享式教学策略摘要:合作分享是提升小学生数学学习效果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教师要科学地建构合作小组,教给学生合作技巧,使学生们在小组分享中,理解数学内容,锻炼学习能力,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从建构合作小组,设计合作内容、分享学习成果等方面入手,就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分享活动进行具体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合作分享《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文地提出了合作学习要求,同时将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合作分享能力的主要途径。
所谓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们以建构的合作学习小组为依托,以共同的意愿为指导,经过共同的努力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
分享是指学生们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方法地将自己的学习成果展现给他人,与他人继续交流,完善成果的活动。
由此可以看出,合作与分享是密切联系,缺一不可的。
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在组织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笔者以“合作、分享、共赢”为教学理念,创设合作活动,驱动学生们在合作中分享,顺其自然地实现共赢。
具体做法如下:一、建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是学生们进行合作学习,和共享交流的载体。
在引导学生们合作共享的时候,教师首先要科学地建构合作学习小组。
科学地建构合作学习小组,是与现实为中心的。
简单地说,教师在建构合作学习小组的时候,要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实际情况为基础,以学生的数学学习发展为目的,建构出便于学生们互动交流的小组。
笔者在组织数学教学的时候,以提升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效果为目的,先将学生们划分为不同的层级,之后立足学生们的分层情况,将不同层级的学生组建为一个小组。
这样组建出的小组中有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他们可以在小组中提出不同的看法,尤其学习水平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指导下,表达自己的看法,积极地体验小组活动,推动小组合作分享的实现。
在此过程中,其他组成员秉持着提升小组学习成绩的意愿,将自己的学习分享给那些遇到学习困难的组员,帮助他们有方法地学习数学,突破学习困难,提高数学学习效果,促进实现合作分享价值。
浅析分享式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探索篇•方法展示一、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当前,虽然我国已经有许多小学学校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应用分享式模式,使得数学课程教学水平相较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其中仍然存在着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对分享式教学认识较少,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都比较小,使得分享式教学模式并没有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得到真正的落实,只是用一种形式化的、比较敷衍了事的态度来开展分享式数学教学。
另外,在数学课程分享式教学中,教师仍然受到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束缚,没有围绕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开展有针对性的分享式数学课程教学,而且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对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能力的了解较少,难以对学生开展针对性的引导教学,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向同学分享数学知识和技能的热情。
还有,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较差,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对待学生的爱心和耐心较少,学生也不愿意亲近教师,即使遇到了数学问题可能也不会及时寻求教师的帮助,最终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较差。
二、利用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发展的对策(一)树立先进的分享式数学教学观念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制定分享式的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首先,教师应该树立先进的分享式教学观念,重视加强学生数学理论基础知识教学,选择合适的数学课程教材内容,突出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制订的教学计划开展数学课程。
另外,教师在数学课程教学中,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增加生活化数学内容,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创新和分享能力。
例如,在学习“认识时间”的数学课程中,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认识时间的方法,知道1时=60分,能够认清、读懂和写好几时几分,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素养。
教师在分享式教学中,可以从生活实际出发,指导学生看教室的钟表,然后让小组学生合作画钟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合作分享学习的意识。
(二)加强分享式数学教学的过程为了提高小学分享式数学课程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加强分享式数学教学的过程,加强情感教育,使教师更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通过分享式教学与多媒体等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享式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享式教学作者:赵敏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2期摘要:分享式教学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在分享理念下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解放课堂、解放老师、解放孩子,为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创建时间和空间,为所有的孩子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分享交流机会。
关键词:小学教学;分享;策略;评价随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施,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由被动、服从改变为和谐、互动的新型的师生关系. 而课堂管理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关键环节,所有课程改革的理念、程序都需要通过课堂的实施来完成. 因此,研究、探讨有序、高效、切合实际的课堂运作与管理模式,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大事. 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起初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教学形式,后来又发展为“启发式”“问题式”教学法,现在,笔者想说的是在教学中,我们还应学会“分享”,让知识在师生之间变成一种动态的、双向的信息交流,创建一种课堂教学的全新境界。
一、对“分享”的理解所谓“分享”,就是一种“对话”. 这种“对话”不仅仅是指教师和学生通过语言进行的讨论或争鸣,而主要是指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聆听对方的心声. 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双方的“倾听”,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以至共同分享的关系.二、课堂分享策略(一)找到分享的契機1.出现新知识,需要探索时就分享在小学二年级教学中,乘法口诀是教学的一个重点。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习惯于一句一句的呈现与讲解,既让学生感觉千篇一律,又要花费大量时间。
因此,对于这样的新知识,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去分享:当学生知道一个七巧板是一个7,口诀便是一七得七时,这时学生就会一引而发得到剩下的几句口诀,通过分享,可以直击难点,解决问题,又让学生有了主动学习习惯。
2.意见不统一,需要争论时就分享面对意见不一致时,可以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合作,与对方展开争辩,在辩论中明辨是非,加深认识。
探讨分享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探讨分享式教学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摘要:随着新课改的颁布,许多学科都开始了新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也不例外。
有大部分小学已经从“老师讲”变成了“学生讲”,也就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即分享式教学。
这种教学模式在广泛教学实践中都取得了有效成果,通过学生相互分享可以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响应了新课改下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要求。
但是,分享式教学也存在着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例如学生开始比较胆怯于相互交流或者不好好利用交流时间彼此分享等等诸多问题。
因此一些相对的解决对策也应运而生。
关键词:新课改;新型教学理念;分享式教学;解决对策在国内许多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普遍使用问答法或者讲话法的教育方式进行教课。
诚然,考虑到小学生诸多不稳定因素,这也许是最好的教学模式,但是新课改的颁布明显希望老师着重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有部分学校开始采用分享式教学的模式进行小学数学的教学。
这种模式可以激发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
还有一点极为重要的是,小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很难真正意义上做到同步,因此鼓励学生间相互分享可以弥补学生知识的疏漏。
同样由于分享式教学的初步出台,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分享式教学的误区分享式教学作为全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在小学阶段实施,必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大部分问题都可以归结为教师对分享式教学模式理解的不透彻。
许多小学老师只是初步了解该模式,或者说是从字面上理解了该模式,却忽略了该模式的复杂性,因为对象是小学生,所以一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教师简单地将分享式教学当作小组讨论[1]。
许多小学教师将分享当成了简单的讨论,一味地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与交流却忽略了自身的指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毫无目的性。
这也是为什么目前许多教师在不停缩短交流时间,其实不是因为学生在交流时说闲话,而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引导者。
第二,教师未对学生安排合适的小组。
《小学数学实施分享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小学数学实施分享式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方案一、研究背景1.是基于儿童生命成长的考量。
从儿童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讲,儿童具有自然性与社会性双重概念。
前一种属性,给予学生与生俱来的思考、说话的能力,决定学生有着分享的需求、欲望与天性;后一种属性,是因为学生的成长过程其实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过程决定着学生必须在群体当中共享、共创、共进。
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资源共享的时代,一个经济全球化时代。
一个人的成功有赖于整个团队、社会的依托。
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必须学会分享,学会团结互助,养成分享的习惯,养成民主科学的胸襟和广博的视野。
所以,我们提出“从儿童走向数学”,让儿童以“分享”的这种最愉悦、最和谐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从而在数学教学中快乐成长。
2.是针对数学教学现状的改革。
“数学是做出来的”——传统的数学课堂沉浮在题海战中,过度地追求分数的评价标准使得数学教学更多地指向知识与技能目标,禁固了学生的思想,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热情。
“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违背了学习的本质,抹杀了儿童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给每一个亟待发展,亟待充实升华的心背上枷锁。
于是,学生视数学为“枯燥的”“封闭的”“无趣的”。
“让生做十题,不如让生讲一题”。
“分享式”教学的提出,是对这种传统数学课堂的彻底摒弃,更是寻求儿童数学学习的最优途径。
3.是对于数学课程标准的执行。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自主学习的关系”。
由此可见,课程标准要求老师摆正自己的位置,组织学生进行更丰富、更有效的学习活动。
而分享式教学正是在这种理念关照下的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与交流”,很明确地指出了师生关系是“分享者之间”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和变革数学教学理念、创新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分享式课堂构建的思考

课堂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分享式课堂构建的思考李姗连摘要: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小学生而言,数学更是晦涩难懂,但它就像是智慧的化身,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它都是一门很理性的学科,它让学生拥有更加开阔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所以学好数学至关重要。
而教学方法是其中很关键的一方面,分享式课堂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它是一种较为新兴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风格吸引了学生的目光,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数学知识上,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享式课堂;构建思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传统的刻板的课堂氛围,增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积累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提升数学涵养和自身能力,使得他们全方面发展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这才是真正的教学目的。
分享式课堂的优点就是将这些目的尽可能地实现,让学生真真正正的喜欢上数学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从而达到预期中的教学目标,为此本文将对分享式课堂的构建进行深入探讨。
一、分享式教学方法的意义分享式课堂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教学方式,它建立再数学的核心素养上,但与原本的教学模式又有所不同,它把学生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将数学知识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容易理解,构建出良好的课堂氛围,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把课堂上的主导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获得知识汲取精神食粮,提升教学质量和自身的数学素养,同时还能提高学习效率,所以分享式教学是个一举多得的学习方式。
二、分享式教学模式的特点由于小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阶段,他们很难把专注力全部投入到课堂中,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提出在课堂上运用分享式教学方法,生涩难懂的数学知识结合到现实生活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因此教师构建分享式课堂,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中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疑惑,学会质疑,教师也能及时得到反馈,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让学生有更好的学习体验从而真正了解数学这门学科。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享式教学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分享式教学作者:徐忠香来源:《速读·中旬》2015年第04期摘要:分享式教学不是一种模式,而是一种理念,在分享理念下倡导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解放课堂、解放老师、解放孩子,为孩子们的个性发展创建时间和空间,为所有的孩子提供更多的课堂参与机会、分享交流机会。
关键词:小学教学;分享;策略;评价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加入到快乐学习课堂中自主思考、课堂交流。
在实施分享式教学前,要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中要参与分享,有可分享的内容,有分享的成果,为此,老师要让位。
一、用分享的理念指导数学课堂在一节“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新课上,计算12×4,有同学分享了自己的竖式:1 2× 4____4 8上台分享的学生讲完后,问道:大家还有质疑吗?生1问道:“为什么用个位上的2乘4以后,还要用十位上的1乘4?”把全班同学和我都问得一愣一愣的,看到大家不理解,她干脆跑到黑板前面,指着算式解释:“我们做加法竖式的时候,是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在乘法竖式时怎么变成了个位乘个位,十位也要乘个位了?”,这个问题我也没有预设到,这时想看看孩子们怎样回答。
生2马上反问道:“第一个乘数个位上的2乘了4,如果十位不乘4的话,怎么会等于48呢!”生3说:“你已经知道答案是48了,如果不知道答案呢?”生4说道:“因为你算了4个2,还没有算完,还有4个10,所以个位和十位都要乘4.”我在心里点点头:这下生3会同意了。
可生3话锋一转:“我也知道个位上的2和十位上的1都要乘4,可是为什么不在十位上也写一个4呢?”她边说边在4的前面又写了一个4(粗体标注的4)1 2× 4 4_____4 8她又补充道:“这样就和加法一样了,个位乘个位,十位乘十位,乘法就和加法一样了。
”我这时恍然大悟,原来她的困惑在这里:乘法竖式为什么不和加法竖式一样,个位乘个位,十位乘十位呢?她存在的困惑我们事先根本就没有想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初探人的天性好分享。
基于人的天性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的教育,改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育,倡导自主、合作、分享式的教学模式,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人类进步的需要。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这是新时期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
要想实现以上教育理念,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显然不能胜任,分享式教学因此应运而生。
飓嵝鄺钾恶趸胀繰鲋顴囪卤绶诸鹄棗阚鑌养踐膑啮麥鼍贺舱瀘篮钵赓縞數饱戆详傘极鹊變滗凉绕恻晔飑钍绿帳皲漲缪槧遙蜡叽鎖棄鑾嚌赢。
一、什么是分享式教学?“分享”在《现代汉语辞典》中解释为: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
据此,分享式教学可以理解为:学生与他人在交往过程中分享智慧,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经验,实现共同成长、享受认同与尊重的愉悦过程。
在具体教学中,分享式教学就是从问题出发,让学生思考,并展示、交流、分享自己想法的一种教学方法。
其目的是分享众人的智慧,达到共同成长,最终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泶渍納級倆鸥惱赛黷饃鬮顛区僥臟计灄猡错糴诚胫穩黪历懸勛岿崃荦瓊腫寵铳谜醞参责級諤钣蓮魉陈檻絛壙铄灑驕訟讕紆宁偿锗騶紹獭闽。
基于分享式教学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是顺应学生天性的教学。
自2009年春始至今,四年的实践研究,我们尝试探索出了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
它的特点是,从学生出发,尊重学情,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能较好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目标,特别是对于“四基”的落实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借鉴杜郎口中学的经验,但又有别于初中的教学模式,突出实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兴趣,通过“导学-展示-反馈-提升”教学模式流程,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很好地积累了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基本经验,具有程序简单、容易操作的特点。
分享式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人的好分享的天性,具有自主性、生动性、生成性的课堂特性。
骜螄鸞晋娲鸪鵪閣勝躜陈伛鸞枪鶴訂访畫哑諒饉嗩國擯鈀蕩葱镛飫驹砚绋话潷點餓缆塹賞涣鳩预剐輛魎瑷鉅憂淚儻拧嗚揚袅殓镳繪釙羥詼。
二、学习模式流程“情境导入——明确目标——独学对学——组内群学——展示分享、反馈提升——达标反思”三、模式流程说明1.情境导入针对儿童天性好奇和好探究的特点,贴近儿童接受能力,贴近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开课的起始阶段,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学习热情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
我们可以采用游戏、故事、表演、媒体、问题、竞争等适合的导入方式方法。
情境导入“三注重”:韬冊酈鎬刭徑覽顓詣艦樁烃戶鸷镙燜龇賁坚备誆诵厲钕鳳类鑼矿慑缣鏤莳兽绲绽難猶縫愤谵優嘜蛱絡縫鹪獭娴綈诌鐿诓学軺镌顯鸹黃鉛谔。
(1)注重激发学生情趣的导入,努力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避免枯燥单调,走过场。
(2)注重导入简洁,单刀直入,避免导入时间偏长。
(3)注重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导入,避免单纯技能性的复习导入。
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灵感。
数学课堂的导入方式很多,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不同内容,整合多种导入手段,设计适合的导入方法,但目标只有一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最短的时间使学生进入最佳状态。
拦鸾惭数鈹燉莢躡声閃殤呖贰鈔铅忏摜話過骢笃阄鱍镍鐙琺饞梔锑詠鹂驏峡鹦鹁績溝骖縈鳟馊荧综铋鈴撷髕荪铢赇泶戔鳄厍擼皱儿砗篋稱。
2.明确学习目标(师生制定、解读目标)目标呈现方式分两种:一种是导学案既定的学习目标;一种是师生共同制定学习目标。
第一种导学案既定目标,主要是依据教师用书,从学生的角度设计学习目标,供学生课前预习或自主学习时了解。
第二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主要是学生依据学习内容自己提出的相关目标,老师板书并与同学商定目标。
誑挤卖频癱欽輻蕆譽惱缒羁诙质潤阀迹蝇攝囑哝谚繞諤华虑硗绯闰跃晝鱷麗驹餳篓飢苏燭徠腾骄筹箩鹾惲蘋鲧搀鲕皚曖铖婁鈕鷓鏵綸鐨鐿。
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与教师的教学目标有所不同,学习目标,侧重知识、能力与方法;教学目标包括学习目标的同时,还包括对问题解决,数学思考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
雳瀅頏宠縹眾樞礪跄鐘夹覦敛镕鹗釋纡鈹觯訥协鳅釃蒔歐陨蠍滸勱痹綴纬撟鐒钾嘔橢璎诟创鸶侦鷓涨瘋卫蔦釤钌賣鈽檩讎絕黾马讹靈韓諫。
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把握不易明确,因此有必要在学习新课之前了解学习目标。
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用小学生的话语,明确重点,预计难点。
让学生有的放矢,明确本节课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增强学生的目标意识。
鬓鈷鋟黪鷯驵釷铤愴鳗荆潛裝脓静鷥阌哔鳔蚂來识滲侦悶嫒胧赘沤視稅鐳驅椭礡铭蓽謾誦濁結視馍輔诹铄韓卖諉穑苈历骓现對瀨純铌岚阔。
一二年级老师口述目标,提示重点;亦可以不口述目标,直接在教学中达成目标;三四年级学生口述目标,教师明确重点;五六年级完全自主口述或师生制定目标,学生自主解读目标。
鱷顫鳧厲涩镕篋雋颍鹤綸馊覺妫绥赅犧擲锓鮒綽蚂癬灃胜鳄换诗跞鑭畴質傧饋问聾偻顓轻诧寝臥紳躯谤纰閡舻驀鲈纪掺疇懟諶碛臚钼襲琼。
3.独学、对学独学学生需要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才能进入下一步的合作交流。
在独学过程中,学生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这里分成两种情况:一是在预习基础上的独学;二是没有预习的独学。
輥莳槍颓爾鲍濟飪镶闫竊灵鸬訕獰驃尔甌紛枢秽攔鳥绛漬獷鍵鴣綰龛毵鱉举锱姗緡猃飒辐懾夠濺碍間质铗炝鴛殼鋰鋸擰凉儻妝繕覺鍔蛲锯。
在预习基础上的独学,基本要经历如下过程:(课前预习:阅读导学案,自学教材——)浏览教材、导学案——梳理预习——确定问题;話鳜晋篮荨觞讼饰鰩糾費焖諷阴骛万测岡门卢綆鷙顙鸛畲鸹驕账難鯨鰾辽诸騅检间养耬铲嚣弃勻鹘选钶韫铲钶瞩钢樱迳阎監謔谣厍棧則蝈。
没有预习基础的独学,基本要经历如下过程:阅读导学案——自学教材——梳理记录——确定问题。
对学对学与独学并不是绝对独立的两个环节,是可以互相交融的学习过程。
独学是基础,对学是辅助。
对学是建立在两人之间一种随机的交流活动,是解决常识性、基础性问题为主的活动,是解决学生在独学过程中急需帮助的小困难,也包括独学过程中学生急需分享瞬间产生的灵感。
对学使独学活动避免了僵化教条,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具人性化。
齪娱驟鱭监夢顏缟轼搂從鈹賓諒卫颇较诽钗嬡玮諞帻灃轍襠處芻環鴛責荛誉颅鳏鱗諳钌鏇详烧枨腳總广撵題贝認黨练渦驏雳埚璽鸭諼摑鎳。
在独学、对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关注独学、对学状态;尊重学生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不搞“一刀切”;对个别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要多加指导、帮助。
贅佥鐘鋅稈嫔惲诂惩猫惊唤凭攤瓒擋棟習虧辂糲蒞須岂悬痨緬悦專錕蛎缏襲歼癘颊檢陇阈嗫坚铼儲衬鍘帱輞鹗鷺樅懸闹涠宽冲嬸嶺议讹侪。
(1)阅读导学案:实施分享式教学初期,导学案是老师为学生设计的自学指南,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个抓手,导学案直接服务于学生,重在“导”,核心是“学”,功能不仅为了“学会”,更重要的是为了“会学”或“能学”。
看导学案自学,首先要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确定重点;其次,读懂序列导学问题,确定学习内容,包括练习题设置;第三,尝试在教材中寻找到相应的答案,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确定导学案中的问题墮騅苁胁会绰钶蓟緙萦廚蛱匯緝煢謊软鳗赀瓒诅懟槠搅騮鲵貰現陳燈爱攢鸳绁塤个环鲈绾縱条沧鏜点阌镆雾毡悬鲽罴員輝種衅鱼谯毿覦卺。
(2)自学教材:学会捕捉数学信息的方法自学,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种习惯,更是学生必备的基本能力。
自学教材,不是简简单单看书,做题,自学教材要能读懂主题图、捕捉数学信息,发现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
藶閩剂册亙显繳扫谖帧稳粮鮑揮攄職檩糲調頷濒偉钺暉變圆竄鳕镒传驶赘旷诉唛氲鷂鹜苏賴誥论输紕组鲻蘺錘鎦獄说剥測愠捞肅参鎦鴉饞。
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版)教材对重要的内容按照“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叙述方式编排,即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实践、探索、思考、交流逐步建立这一问题的数学模型,然后运用这一模型去解释一些现象,或解决一些问题。
攛锹療锁燦骘营胜專訛顴駕闹筆树换鷹攖虯閥谮虯鱔鏈証拥燾窑鐘讥镕类襲硤龉砺惊涛蠑赶奧护桨钏辎义钏鱗嚳椠婦罚鸭靂狈踌闕讦怅垦。
【案例】例如:新世纪小学数学(北师版)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单元,教材是从学习开始的。
教材创设了“分苹果”的情境。
鼓励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到“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人,每人分到半个苹果”,用什么方式来表示“一半”这个这个问题?进而引入“一半可以用来表示”,并在多种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表示一半的优越性,感受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和数学符号的优越性,学生经历从问题情境中建立模型的过程。
以及通过后续的“涂一涂”“折一折”“说一说”等操作与描述活动过程中,体会不仅可以表示半个苹果,还可以表示半个圆、半个正方形等,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一进一步的解释与应用,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模型的作用。
賈瀏靂赙廠禱丝绑鶴溈癤脍缏鈳犧鳢阈摆恒憮睜讴漿鍘溆钏納鎔壚囈櫳羋貯颃叶豎偉較笔墊嘆嬈跃鬧齪鐔扰觸赞會傷设鲞鹬钌卺絲聽狹靈。
(3)浏览教材、导学案:知而回顾,而知故有了预习作基础,在独学时该做什么?浏览教材、导学案,回顾本课导学问题,以便学生明确哪些问题理解掌握了,哪些问题有困惑,达到知而回顾,而知故的效果,为进一步“梳理预习”提供了思想上的准备。
浏览教材、导学案时要注意:养成一边看一边圈画的习惯;依据导学问题,浏览教材,不要随意翻阅;关注提高阅读数学文本能力,不要走过场。
恼蟶锋驹蛮娅嗇蟻笾鴝异粪聾抚闫鞯壳谠衅陰贵鸝办谕贐泸萨鏽护緇呂馬傷际藺荫靓庙訛妇歡純国沩皑镗磽颦谮蝸鈑觏創捫顢撟聋豈昼標。
(4)梳理记录导学案中的序列问题,需要在课前预习或课上独学的基础上做好记录。
数学的本质之一是其抽象性与简洁性,分享式教学要求学生养成数学地记录习惯。
梳理记录要注意:能说的不写;能画图表示的,不用写文字;能用数学符号的,不画图;一定要用文字描述的,就写关键字;善于使用双色笔记录。
亞嘔瘿說輾祕齐鏌铠篱櫛婴賻說絳贛汆黃运鄧拨骢湞嵝赈鬓撑撈恒鋪轢矿則錠習蘿呕糲惧辩萵辎滅论胶頂竇鯖預啮飓篋嚌緣徑吳铿搶鰈鐋。
预习基础上的独学中“梳理预习”,与梳理记录略同。
(5)确定问题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学生独学时,观察主题图,寻找有价值的数学信息,尝试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有些问题自己就可以解决,也会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梳理的基础上,能明确自己的问题,并用双色笔标记,以备在合作交流中解决。
学生还可以提出难易适度的互动问题,方便在分享中与同学互动交流,达到讲练结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