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合集下载

咏怀古迹导学案

咏怀古迹导学案

高一年级语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诗歌的诵读与品味,体会古典诗歌之美。

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诗歌主旨。

3、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二、创作背景。

《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三、文本解读。

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3、译文: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明妃生活在的山村。

她一别汉宫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只有昭君的魂能够月夜归来。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怨恨。

4、赏析: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

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杜甫写这首诗的时候,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

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荆门山及其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丽的图景。

他就以这个图景作为此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这里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导学案》

咏怀古迹(其三)(第1课时)一、学习目标(宋体,五号,加粗)1.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2.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3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重点、难点】(宋体,五号,加粗)1.理解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2.理解鉴赏诗歌形象。

二、学习过程(宋体,五号,加粗)故事导入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文本解读知识积累(1)认读字音:朔(shuò)漠青冢(zhǒng) 省(xǐng)识(2)理解词义: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信息筛选一、介绍写作背景《咏怀古迹》也是一组七律组诗,和《秋兴八首》同作于大历元年的秋天。

夔州一带有很多古迹,有些历史人物的故事深入人心,千古流传。

《咏怀古迹》共五首,每首各咏一人一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1.请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2)概括主要内容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能力提升比较阅读:请学生阅读白居易的《王昭君(二首)》,试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作比较,说说二者在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王昭君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规律总结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典型例题】杜甫为什么会深情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变式拓展】“群山万壑赴荆门”一句描绘出了一幅雄伟的图景,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英雄生长的地方才适当,用于写昭君村是不适合、不协调的。

2021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2021高中语文《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1)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其一)[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妻儿由陕西入四川,寓居成都,依托四川节度使严武等亲友的救济维持生活。

765年四月,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凭,于是离开成都,经重庆等地到了夔州(今四川奉节),住了两年左右的时刻。

《秋兴》既是他客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杜甫诞生在一个时期“奉儒守官”的家庭,自小所收的教育与熏陶,是他对国家命运与民生疾苦超级关注。

他曾多次在诗中表示过“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之类的心迹。

在流寓四川的年月里,它时刻关切着国家形势,盼望“安史之乱”早日平息,国家与百姓能够重归安宁。

可是,适得其反,“安史之乱”虽与763年被平定,但国家的形势却仍不稳固,回纥、吐蕃等民族自是兵强马壮,不时入侵唐境,吐蕃还于763年一度攻占了都城长安;而唐朝内部在平定“安史之乱”战争中作大的军阀也拥兵割据,对朝廷组成了要挟。

国运威迫,犹如四季之在暮秋,杜甫为此而深感忧虑。

在寓居四川的近十年里,杜甫历经流离,备尝艰辛,身心憔悴不堪。

“不被连年冷似铁”(《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过懒从衣结,频游任屐穿”(《春日江游》)、“牙齿半落左耳聋”(《复阴》)、“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穷愁但有骨”(《王阆州筵酬十一舅》)等诗句,即是他在此期间处境穷困和心境凄惨的真实写照。

改日夜想回归故乡,却始终无法实现愿望。

写此《秋兴》时,他已五十五岁,已处在人一辈子之秋,眼看来日无多,叶落归根之想更为迫切。

正是在此种悲人一辈子之秋和国运之秋的心境下,他写下了《秋兴》这首诗。

[层次结构]这是一首七律,两句一联,能够分为四个层次。

首联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谢、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语意,进而刻画望中的巫峡景象和殷森气愤:骇浪滔天,似暗寓了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心潮的翻卷不息;阴云匝地,又象征着国家命运的光景暗淡和作者心情的阴沉愁闷。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1、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

2、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教学重点感受、品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点拨法、研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带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杜甫出生在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

他以稷、契自许,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的道路。

他曾回忆他的自负心情说:“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但在唐玄宗逐渐昏庸,李林甫、杨国忠相继弄权的社会里,那是注定要碰壁的。

杜甫一生的苦难和穷困使他不能不看到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

在他的笔下,多少辛酸苦累倾泻而出,多少忧国忧民积郁其中。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

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诗人杜审言的孙子。

唐玄宗开元中,他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裘马清狂”的生活。

天宝五年(746),他到长安,进取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

安史之乱起,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不久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度关陇,客秦州,寓同谷,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浣花溪畔。

曾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职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永泰元年(765),他打算离蜀东去,途中留滞夔州二年。

大历三年(768),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带,后死于赴郴州途中。

有《杜少陵集》。

2、基础积累(1)认读字音凋(diāo)伤塞(sài)上急暮砧(zhēn)(2)理解词义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萧森(萧瑟阴森)兼天(连天)系(指系舟上岸)寒衣(指冬天穿的衣服)催刀尺(指赶裁新衣)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咏怀古迹》导 学案学生版

《咏怀古迹》导 学案学生版

《咏怀古迹》导学案【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结合课下注释初步梳理文本知识,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完成导学案上的基础梳理内容,将疑难语句写在“我的疑问”处。

【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本诗内容,抓住诗中的重点语句,初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鉴赏怀古诗的一般技巧及方法。

预习案【自主学习·积累知识】(一)走近作者(参看课文注解)杜甫(712-770),字子美,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

因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又做过检校工部员郎,故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其诗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他的许多优秀诗歌,显示了唐代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背景探寻(参看课文注解和《优化探究》第29页)(三)夯实基础:注意朗读语气,扫除字词障碍。

学习案【合作学习·剖析释疑】1.在这首诗中,你读出了昭君怎样的心事?如何理解?(找出相关诗句)2.概括颔联所写的内容,体会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3.怎样理解颈联的内容?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尾联中诗人用哪一个词揭示了昭君内心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气象雄伟,用于写有“落雁”之容的王昭君是否合适?有怎样的效果?由此可看出作者对昭君是一种怎样的态度?请简要分析。

【探究】《咏怀古迹》既为“咏怀”,那么诗人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也就是公元766年,这一时期正是作者漂泊西南的第七年。

七年前自己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皇帝不分忠佞,杜甫一片赤诚,尽忠进谏,无辜被贬。

】【我的疑难】【课后练习·巩固提升】鉴赏下面一首怀古诗:李商隐借贾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贾生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 教师案

秋兴八首咏怀古迹 教师案

课题杜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课时 1学习目标1、感知作者的深沉与苦痛,赏析寓情于景的艺术特点。

2、学习“炼字”等诗歌鉴赏的方法3、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重难点1、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2、学习怀古诗的特点。

【学法指导】1、诵读法 2、知人论世怎样读懂一首诗?首先必须要知人论世。

所谓的知人论世即是知道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生成的时代背景。

其次,必须要了解诗歌的特殊性。

诗歌是用最简练的语言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的。

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我们还得知道作者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也就是意象。

这些意象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关于怀古咏史诗一、怀古咏史诗的概念怀古咏史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刘禹锡《石头城》、李白《越中览古》、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二、咏史怀古诗的特点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

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己。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2)意象:历史人物、乌衣巷、吴钩、淮水、《后庭花》、六朝、华清宫……(3)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统治者-荒淫奢侈、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4)表现手法:今昔对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拟人、借古讽今、怀古伤今、用典(5)思想感情:感慨盛衰无常,感慨壮志难酬,感慨国运衰微,抒发爱国情怀,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奢侈淫逸(6)语言:含蓄(7)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求知】《秋兴八首》1、请解释诗中意象的内涵。

枫树林:孤舟: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孤舟:“孤”形单影只,思念故园,更令人觉得哀伤。

2、本诗描绘了怎样的图景?抒发什么感情?这首诗歌通过描写巫山巫峡的萧森秋景,抒发了自己的家国之悲,羁旅之愁。

《咏怀古迹》解释加点词语:“壑”:山谷,山沟“赴”:奔向,投向“尚”:还有。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杜甫诗三首《咏怀古迹》导学案

课题:《咏怀古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王昭君的历史故事,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
2.联系“明妃”与诗人境遇的相似点,理解诗深刻的思想内涵
3.体会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诗深刻的思想内涵
难点:作者借古抒怀的心情,学会怀古咏史诗的鉴赏技巧
三、背景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导学案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导学案3

杜甫诗三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登高》导学案3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
班级姓名编写人苏艳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并且初步了解诗歌格律常识
2.通过意象把握作者的情感,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

3.感受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预习案
一、文学常识回顾:
杜甫,字_______,客居长安时曾住在长安城外的少陵,所以世称___________。

又因为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衔充任节度使参谋,所以又称为__________。

他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作品集《_____________》。

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___,其诗被称为______,其诗歌风格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杜甫与李白合称
_________。

二、基础知识积累
(1)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潦倒()霜鬓()凋()伤塞()上
暮砧()万壑()渚清()千载()
王嫱()青冢()朔漠()省识()环珮()(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回:渚:
省:繁:
落木:凋伤:
1/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杜甫《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导学案教案2012-04-27 16:55湖南宁乡一中高一备课组《杜甫诗二首》导学案秋兴八首(其一)【学习目标】1.了解杜甫其人和近体诗有关知识。

2、把握诗歌的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知识导学】一.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自号,盛唐大诗人,号称“”。

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

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

其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

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山东北部、河北南部),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诗三首》都是作者流寓夔州时所作,都作于秋天,都是律诗。

其中《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直接写到了秋景秋思,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沉郁厚重。

二.近体诗知识近体诗在开始形成,是和(指唐代以前的古代诗歌)相对而言的,在字数、声韵、对仗方面都有严格规定的一种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

绝句是句,律诗共有句。

绝句可对仗,也可不对仗,但是律诗的联和联,必须对仗。

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有平仄的要求。

八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

(课文所选的三首均为律诗)近体诗押韵的位置是固定的。

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

无论律诗或绝句,首句可以用韵,也可以不用韵。

近体诗以首句不押韵的为正格,押韵的为偏格。

教材中这三首诗全都是偏格。

近体诗中律诗的对仗是指颔联和颈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对仗。

杜甫的律诗首尾两联也常用对仗。

三.背景补充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家国之思。

【基础演练】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秋兴( ) 凋伤( ) 玉露( ) 阴森( ) 急暮砧( )2.下列文学常识解说有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712--770),字子美,出生于巩县(今河南),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B.杜甫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书工部于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有《杜工部集》。

C.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本人被称为“诗仙”,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等等。

D.《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3.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B.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边塞上C.丛菊两开他日泪: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指第二次看到。

他日:往日。

D.白帝城高急暮砧急:急促;砧:捣衣石。

4.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B.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D.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合作探究】1.该怎么理解“秋兴”这个标题?2.探究诗歌内容杜甫的律诗有个特点,一般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

(1)前两联中,作者写了哪些秋景?这些秋景有什么特点?(2)诗歌的后两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王国维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试以本诗的颔联为例来分析本诗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4.杜甫的诗歌语言十分含蓄,咀嚼起来耐人寻味。

试就颈联为例,分析其语言上的特色。

【巩固提升】(一)课内检测1.下列对《秋兴八首(其一)》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秋兴八首》是杜甫旅居夔州时所作。

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B.凡诗人触目所见无不是阴晦凄森的景象,可见诗人心情的孤寂凄楚,又可看出饱经战乱后国家衰败残破。

C.诗中那无所不在的秋色,笼罩了无限的宇宙空间,而它一年一度如期而至,又无言地昭示着大自然岁华摇落,宇宙间的时光如流,人世上的生命不永。

D.诗人在此旅居已近两年,所以说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只有徒然面对着丛菊的第二次开放,为去年的情景而落泪。

(二)课外拓展阅读杜甫的《江汉》,完成第2小题。

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阅读杜甫的《阁夜》,完成下列3-5题。

阁夜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选自人教版《语文读本3》P4)3.下面对《阁夜》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诗体看,属七言律诗;从内容看,是一首抒情诗。

B.其中颔联写出了视觉和听觉两种感觉。

借视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听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C.全诗当用高昂的调子来读,速度要稍快一些。

八个诗句的节奏皆作“XX—XX—X—XX”,D.这首诗系因感伤时事而作,很可能是诗人在彻夜不眠之后写的,结尾还表达了积极的感情。

4.杜甫律诗章法严密。

律诗的基本章法是:四句为一层,前后共两层。

试归纳《阁夜》这首诗前后两层的大意。

5.胡应麟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是就该诗选景的特点来评价的。

请作具体分析。

《秋兴八首(其一)》参考答案【知识导学】1、子美儒家诗史2、唐初古体诗绝句律诗四八颔颈【基础演练】1、答案:xìng diāo lùsēn zhēn2、答案:C3、答案:B4、答案:C【合作探究】1、答案:“兴”是起兴,“秋兴”即借助秋天的景色来抒情。

2、(1)参考答案: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夔州风云等;凋零衰败的枫树林、萧瑟阴森的巫山巫峡、汹涌连天的江水、密布天地之间的夔州风云,整体上营造了一种阴沉萧森的意境。

(2)答案提示:①感伤自己的身世和倾诉思乡思亲的衷曲;(“他日泪”是多年来的艰难岁月;“泪”字托出焦灼无奈的思乡之情;用一个“孤”字传说出漂泊无依的苦况。

以“丛菊两开”、“孤舟一系”的图景,表现出思乡之情的深沉浓烈和欲归不得的无奈与凄伤。

)。

②忧国伤时之感;(为远方的游子或戍边的将士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是国家的秋声;由诗人的颠沛流离可见当时百姓生活的不幸。

)3、参考答案:“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很好地做到了情景的和谐统一。

波浪汹涌,仿佛天也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

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

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天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之中。

我们感到这两句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

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他的眼见耳闻,也不是简单地描摹江流湍急、夔州风云、三峡秋深的外貌特征,诗人捕捉到它们内在的精神,而赋予江水、风云某种特征。

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这就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危危不安的前途。

两句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丧乱都包括在里面。

4、答案:“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上句之“两开”,既前应“丛菊”,表明客居夔州已两度春秋;又下启“泪”字,暗示两年之中时时都盼东归故园,然而心愿始终无法实现,每见菊花开绽就潸然落泪。

不仅如此,上、下两句还一语双关:“丛菊两开”既谓花开有时,又见出时光流走;“一系”既伤归乡无期;又见出人迹滞留;“他日泪”是果,“故园心”是因。

两句诗词语平易而涵蕴丰厚,句法奇异而旨意错综。

对偶工稳而文气流荡,笔墨老成,炉火纯青。

【巩固提升】1、答案:D。

“故园之思随着孤舟在江上漂走”不当,应为“故园之思被孤舟系在了江边”。

2、参考答案:第二联中的“片云”“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寓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