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世界文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外国文学史(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一、名词解释1、威塞克斯小说威塞克斯是英国后期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哈代家乡-----英国西南部农村的古称。
哈代以此为背景,写了一系列小说,反映资本主义入侵农村的情况以及广大破产农民的悲惨生活。
1912年,哈代在编撰自己的散文全集是,把这些小说称为“性格和环境小说”。
其中著名作品有《绿萌下》、《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
2、“多余人”出现在俄国文学中的一个艺术形象.沙皇专制下的农奴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很落后,优秀的知识分子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试图有所作为,但又找不到出路,于是苦闷、彷徨、忧郁、痛苦。
他们大都富有才华,不满现状,愤世嫉俗,同时又性格脆弱,对人生采取消极态度。
他们有时寻找刺激,在伤害别人的同时也伤害自己,有时沉溺于无奈伤感情绪中不可自拔,成为社会的“多余人”。
著名形象有奥涅金,毕巧林等。
俄国文学史的“多余人”形象系列第一个“多余人”典型代表是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第二个“多余人”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第三个是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最后一个塑造“多余人”形象的是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性格”:懒惰、麻木、没有自信、贪图享乐、对生活缺乏激情3、小人物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极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儒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小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系列:1.普希金《驿站长》中的淮林2.果戈理《外套》中的亚卡基3.陀斯妥耶夫斯基《穷人》的杰武什金4.契诃夫《万卡》的万卡4、忏悔的贵族主要出现在19世纪俄国文学史中,一般是理想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是由于腐朽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也就会做下一些事,伤害了别人。
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即会产生忏悔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本立场,批评贵族阶级的罪恶本质,如《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
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名词解释西方文论

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名词解释西方文论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听起来有点大上了,不过也不难理解,大家平常生活中其实也能碰到这些东西,仔细想想就知道了。
民族文学,说白了,就是一个民族自己写的、属于自己的文学作品。
那你可以想象,一篇写得极其有地方特色的小说,里面的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甚至人物的说话方式,都能让你感觉好像瞬间被带到了那个民族的世界里。
你要知道,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巨大,这种差异,不光是在生活方式上,连语言的韵味也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能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字一句都有着不一样的情感波动。
就拿中国的古典文学来说吧,李白、杜甫那些诗人的诗句,读起来就能感受到千年文化的积淀,仿佛能通过文字直接和那些古人“对话”。
这种作品,你放到今天,也能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共鸣,毕竟人类的情感是相通的,哪怕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历史背景,但你能在字里行间读出一种共鸣,那就是民族文学的魅力。
而说到世界文学,那就更加不局限了,它的名字已经说明了一切,“世界”嘛,就是把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都囊括进来。
比方说,莎士比亚的作品,拿到任何一个国家的书架上,大家都能读懂,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波动。
是不是觉得很神奇?这就是所谓的“世界文学”的魅力。
它不在乎你是哪里人,不在乎你说什么话,所有的好作品,都会超越国界,穿越时间,打破语言的壁垒,跨越文化的鸿沟。
它能够触动你内心深处的一种情感,哪怕你不是那个文化背景下的人,依旧能感受到文学的温度和力量。
你可以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甚至是他们的痛苦与欢乐。
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化的交流,更是心灵的碰撞。
这两者之间并不是泾渭分明的,你能发现,民族文学也是世界文学的一个部分。
就像一棵大树,民族文学是树根,而世界文学则是它伸展出的枝叶。
世界文学也可以看作是由各个民族文学拼接而成的一幅巨大画卷,没了任何一个民族的贡献,这幅画也就不完整了。
你试想,如果没有中国古代的诗歌和小说,世界文学的版图怎么可能如此丰富多彩?如果没有俄罗斯的托尔斯泰,文学的史册会不会少了点什么?不同的文学作品,都是在各自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再通过不同的翻译和传播,成就了今天我们眼中的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世界文学是指跨越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文学作品,其范围涵盖了许多国家和语言。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1. 小说:一种以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写作形式,通常包含情节、角色、主题和语言风格等方面的元素。
2. 诗歌:一种以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为主的文学形式,通常以简短而优美的语言表现主题和情感。
3. 戏剧:一种以人物冲突、表演和对话为主要内容的写作形式,通常包含剧本、角色、场景和语言等方面的元素。
4. 散文:一种以自由流畅的语言表现思想和情感的写作形式,通常不包含情节和角色,强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5. 历史:一种记录和描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写作形式,通常包含情节、角色、主题和语言等方面的元素。
6. 哲学:一种探索人类存在、真理和意义的文学形式,通常包含情节、角色、主题和语言等方面的元素。
7. 文学流派:指在不同的文学领域中具有独特风格和特点的文学流派,例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
8. 翻译:将一种文学语言翻译成另一种文学语言的过程,是文学交流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除了以上列举的文学形式和名词,世界文学还包括许多其他主题和文化元素,如宗教、社会、政治、艺术等。
了解世界文学的背景、文化和元素,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阿喀琉斯的脚踵:比喻微小但致命的缺陷。
“阿喀琉斯的脚踵”体现了希腊人对自己民族精神的辩证认识和深沉思考。
古希腊重视生命对于个人的价值,但对由此引发的自由放任、漫无矩度的个人本位思想也忧心忡忡。
2.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70年代中期,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它对促进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起了积极作用。
主要人物有赫尔德尔、青年歌德和青年席勒。
3.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的主要艺术法则,即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二十四小时。
作为戏剧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可以使剧本结构更趋集中、严谨,但对剧本创作是一种严重束缚,18世纪以后逐渐被冲破。
4.巴洛克文学:流行于十七世纪欧洲的贵族文学,最早出现在意大利、西班牙。
内容上带有宗教神秘色彩,艺术上借鉴中古文学象征、寓意、梦幻手法,语言雕琢,风格华丽纤巧,表达了一种怀疑主义、悲观主义情绪。
主要作家有贡戈拉和卡尔德隆。
5.拜伦式英雄:1813-1816年间,拜伦创作了东方故事诗系列,中心人物都是叛逆者,具有愤世嫉俗的思想,为捍卫个人权利、追求个人自由、解放而与社会对抗,同时孤僻高傲、刚愎自用。
由于这些主人公身上有诗人本人生活遭遇和思想情绪的明显印记,所以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6.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侧重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加以描写,力求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运动,现实主义自19世纪30年代以后就取代了浪漫主义,在欧洲文坛占据主导地位。
7.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的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得名于英国作家斯泰恩的游记《感伤旅行》。
感伤主义的特点是崇尚感情,把情感放在理性之上,重视个性和个人精神生活,描写自然风景,留恋宗法社会。
8.文艺复兴:十四至十七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打着恢复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题

外国文学史简答题和名词解释题等知识点简析答丢夫形象:①答尔丢夫是17世纪宗教伪善者,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
实际上却是一个万恶的恶棍。
达尔丢夫是一个破落贵族,穷得连双鞋都没有,他利用部分人对宗教的痴迷,用矫揉造作的假虔诚赢得了富商奥尔恭的信任。
他表面装出一副过火的虔诚,对奥尔恭施舍给他的钱财不吝啬地转赠其他穷人,显得十分淡泊,实际上,当奥尔恭以全部家产相赠时,他却毫不推迟地接受了。
他表面奉行苦行主义,穿粗衣,用鬃毛鞭鞭打自己,实际上是个酒肉之徒,吃得又粗又胖,脸蛋子透亮,在暖暖和和的床上一直睡到天亮。
他表面看来是个道貌岸然的君子,连桃丽娜穿着低开领的衣服他都不肯看,可是一出场据调戏奥尔恭的妻子。
他装着虔诚信奉宗教,可是却对欧米尔说:“上帝在我是不了一回事。
”达尔丢夫是一个表面纯洁,实则男盗女娼的恶棍。
②答丢夫是伪善的化身,他善于伪装自己骗取人们的信任,以达到卑鄙目的,他的丑恶嘴脸是通过贪吃、贪财、贪色的行径暴露出来的,答丢夫的伪善具有巨大的危害性,通过这一形象,作者还揭露了宗教伪善对于社会的危害性,达尔丢夫披上宗教信士的外衣混到奥尔恭家中,目的是为了破坏别人的家庭,满足自己的兽欲,霸占别人的财产,以伪善的手段来达到掠夺的目的。
答尔丢夫形象的意义历史意义:答尔丢夫的虚伪衬托了教会的虚伪荒淫,暴露了宗教骗子的社会危害性,显示出作品强烈的反宗教倾向。
现实意义:高度概括了不同时代的伪君子特征,暴露了伪善的道德危害性,答尔丢夫成为“伪善”、“伪君子”的同义语。
“三一律”: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创作中的艺术规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得超过一昼夜。
“三一律”过分严格的形式要求,却逐渐阻碍了戏剧创作的发展。
从《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和《九三年》看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悲惨世界》小说以冉阿让为中心,通过他充满苦难的生活经历以及芳汀和珂赛特的悲惨命运的描写,真实地描绘了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刀七月王朝初期法国社会真实生活的广阔画面,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控诉了剥削制度、不公正的法律以及虚伪的道德观念,赞颂了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以及共和主义的英勇献身精神。
何谓“世界文学”?

何谓“世界文学”?张隆溪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作品总是用某一国家某一种语言的创作,所以,文学研究很自然首先有国别和语言的类别,如中国文学、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德国文学等等。
当然,“语言”与“国家”不完全是同一概念,一个国家很可能有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但就一般分类而言,国别文学是文学研究最基本的分类。
19世纪产生的比较文学,打破了国别文学单一语言传统的局限,以不同语言的文学作为比较研究的基础。
同样产生于19世纪初的“世界文学”观念,则进一步希望打破欧洲的局限,在全世界范围内去审视和研究各国的文学。
然而,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比较文学基本上局限于研究欧洲主要的文学传统,而具有普世意义的“世界文学”观念,则没有得到真正的发展。
这种情形在20世纪末和进入21世纪之后,正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世界文学”正在成为当前文学研究新起的潮流。
什么是“世界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在观念和实践中有何区别?“世界文学”为什么在当前兴起?它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有何关联、有何意义?这些都是值得学术界深入探讨的问题。
本文希望,在历史的框架里,通过梳理几个基本理论概念的发展,对这些问题作出响应;同时也希望,能在文学研究领域引起更多的讨论,促进学术界对这类问题有更深的理解,促使文学和人文研究有进一步的发展。
一“世界文学”的兴起近十多年来,在文学研究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新潮流,莫过于世界文学研究的兴起。
不仅在欧美国家出现了对世界文学的重新关注,而且在世界许多地方,包括中国,越来越注重世界文学的研究。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对世界文学已有认识。
例如,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三位学者曾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谈。
他们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一个由古代中国文学向现代中国文学转变、过渡并最终完成的进程,一个中国文学走向并汇入'世界文学’总体格局的进程。
”他们还提到,德国大诗人歌德在19世纪初提出了“世界文学”概念,20世纪则是“世界文学”得以实现的时代。
世界文学简史复习资料外国文学考试

外国文化考试范围一.填空题1.司汤达《红与黑》(副标题一八三零年纪事)标志这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主人公于连•索雷尔企图改变平民地位,不择手段的向上爬,最后遭到贵族阶级扼杀;与于连命运相连的两个女性是他的两个情人马蒂尔德和德•雷纳尔夫人。
(p224上)2.福楼拜《包法利夫人》(副标题外省风俗);主人公农庄主之女爱玛嫁给乡村医生包法利,但是丈夫的平庸使她感到爱情破灭,并先后与地主罗道耳弗,书记生赖昂发生关系,最终在走投无路之际,吞砒霜自尽。
爱玛是一个受侮辱受损害的女性代表;包法利是平庸的代表。
(p266上)3.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是哈代进入晚期小说创作的标志。
作品叙述的是苔丝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经济苦难外出做工而遭到的不幸;主人公苔丝是美的象征和爱的化身,她本是受侮辱的人,但是在资产阶级的到的面前,她却被看成是伤风败俗的典型。
作者笔下冒牌本家亚雷•德伯揭露了宗教的伪善;文中塑造的与苔丝相对照的男主人公安玑•克莱在发现苔丝已被德伯玷污后,就暴露了他的软弱性和局限性,揭露并批判了资产阶级虚伪的道德。
(p296上)4.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副标题一个家族的没落)是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编年史式的长篇记述体作品。
(p44下)5.巴尔扎克以“场景”和“研究”为题名,将自己的作品结集出版。
《人间喜剧》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风俗研究》;第二部分《哲学研究》;第三部分《分析研究》。
《驴皮记》属于哲理研究部分。
6.《高老头》中的高老头有两个女儿。
(p259上)7.狄更斯的《双城记》是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以巴黎和伦敦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作者在文中宣扬人道主义思想,作品中的主人公梅尼特医生就是人道主义的典型。
(p277上)8.《大卫•科波菲尔》是狄更斯自己最喜爱的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质。
9.夏洛蒂•勃朗特《简爱》人物关系:简·爱毕业后,在罗切斯特的庄园工作。
随后两人相爱,但在两人结婚当天,简·爱意外得知罗切斯特的前一位夫人并没有死,而是被关在庄园里,于是离开庄园。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

世界文学名词解释前言:在世界文学的广阔领域中,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术语被广泛使用,这些名词和术语代表了文学作品的不同方面和要素。
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世界文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
一、主题(Theme)主题是文学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中心议题。
它是作者想要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深层意义。
主题通常通过作品中的情节、角色、语言等方面来展现。
举个例子,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哈姆雷特》中,生死、复仇与道德是其中的主题之一,通过哈姆雷特角色的矛盾心理和行动来展示。
二、象征主义(Symbolism)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艺术流派,它通过使用象征性的符号和意象来传递抽象的思想和情感。
这些符号和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超越了字面的表达。
例如,美国作家弗朗兹·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中的昆虫形象可以被解读为人类孤独和社会异化的象征。
三、现实主义(Realism)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流派,强调对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客观表现。
现实主义作品通常关注社会问题、日常生活和人类行为。
法国作家居伊·德·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动物园》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精准的描写展示了人与动物在社会中的相互关系。
四、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超现实主义是一种文学和艺术运动,强调超越现实世界的直观和心理的表达。
超现实主义作品通常融合梦幻、幻想和荒诞的元素,创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情节和形象。
西班牙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的绘画作品以其超现实的形象和场景而闻名,这些形象传达了作者内心世界的非理性和异想天开。
五、戏剧(Drama)戏剧是一种以表演方式呈现的文学形式,通常由对话和动作组成。
戏剧作品可以通过舞台上的演员、道具和布景来传达故事和情感。
英国剧作家威廉·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其精彩的对白和戏剧冲突成为经典,被广泛演绎和传承。
六、诗歌(Poetry)诗歌是一种运用押韵、节奏和意象等艺术手法的文学形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4-16世纪),产生的新生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起源于意大利北部,这场运动冲破了中世纪基督老文化的重重樊篱,为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观念形态上开辟了道路。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资产阶级打着古典主义文化的旗号,创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的思想体系,是借古典文化反封建、反教会,借亡灵以解放现实中的人。
它是在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资本主义萌芽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文艺复兴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第一个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为《神曲》,另一个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艺术成就最高的复兴三杰分别为: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运动中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称为“人文主义”,它是文艺复兴运动的指导思想。
人文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强调以人为本,反对神权、神性,宣扬人权、人性,对以神为中心的宗教思想进行大胆的冲击;抨击蒙昧主义,推崇理性知识,讴歌多才多艺的“巨人”式人物。
它在本质上反映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强调个性与解放,把追求个人的自由与发展放在首位,体现个人主义的思想本质。
代表作家与作品有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
3.大学才子派“大学才子派”是指16世纪80年代英国出现的一批受过大学教育的剧作家。
他们大多受过大学教育,具有较丰富的古典文化修养。
这一批作家致力于英国戏剧改革,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把戏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为莎士比亚的成就做了准备。
该文学流派主要包括克里斯托夫·马洛、李利、基德、格林等人。
马洛,是莎士比亚前英国戏剧界最重要的人物,也是英国文艺复兴戏剧的真正创始人。
4.三一律原则“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
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
“三一律”规定剧本创作必须遵守时间、地点和行动的一致,即一部剧本只允许写单一的故事情节,戏剧行动必须发生在一天之内和一个地点。
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
”5.启蒙运动与启蒙文学启蒙运动( The Enlightenment)是18世纪欧洲思想的主潮,欧洲资产阶级学者往往把这个思潮称为“光明观念”运动。
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它是文艺复兴的继承和发展。
它的主要任务是要清算旧时代的社会制度和封建统治阶级的文化思想,建立新时代的生活秩序和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
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密切配合了反封建的启蒙运动。
启蒙文学的作家多半是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活动家。
他们吧文学当作反封建的武器和宣传工具,因此具有鲜明的反封建的政治倾向性和战斗性。
其特征是1.政论性和哲理性;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3.形式上的创新。
6.感伤主义文学18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了一个新的文学思潮和流派,感伤主义派(The Sentimentalist School)。
感伤主义的出现是对理性的一个反拨。
认为人性的核心是感情(sentiment),人类的天性是慈善,即与人为善。
怜悯、同情心和情感(sensibility)是社会道德的内核。
从崇尚感情出发,产生了感伤主义文学思潮。
感伤主义的名称由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
它反映了中小资产阶级的情绪,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和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如理查逊的《帕米拉》。
7.狂飙突进运动18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出现了“狂飙突进”运动,它是德国资产阶级发动的第一次全德性质的文学运动。
这个运动的主要精神是反对封建割据,提倡个性解放和创作自由,歌颂自然,强调天才和民族风格。
这一名称源于克林格尔1776年发表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是反封建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领袖是赫尔德尔。
一大群文学青年,在英法启蒙思想(如卢梭的“返归自然”)的影响下,强烈要求摆脱封建束缚和压抑,要求个性解放。
他们崇尚天才和判逆,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推崇自然和自我,代表作家和作品是青年时代的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席勒的《强盗》《阴谋与爱情》。
8.浮士德精神浮士德是歌德诗剧《浮士德》的主人公,他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是在自然原欲推动下不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个体本位的人物形象,在他身上,复活着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的人本意识。
他自强不息、永于探索、永不满足,努力探索人生的真谛和生活的意义,浮士德不断地突破自我局限,追求爱、美、和实践,浮士德在精神探求的过程中成长。
现在,常常将这种永不满足、不断探求的精神称为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概括了西方三百年来知识分子的探索过程。
9.湖畔派诗人湖畔派诗人,是指十九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运动中较早产生的一个流派。
主要代表有华兹华斯、骚塞、柯勒律治。
他们同情法国大革命,对资本主义的工业文明和金钱关系感到不满,主张回到大自然,复兴宗法制。
他们常隐居在英国昆布兰湖区,寄情山水,歌颂大自然,以表他们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故称“湖畔派诗人”。
10.撒旦派诗人19世纪英国早期浪漫主义运动中的又一流派。
此派诗人蔑视传统、敢于斗争,故被英国绅士斥之为“撒旦派”。
文学史上称拜伦、雪莱和济慈为“撒旦派”。
在思想上,“撒旦派”与“湖畔派”有分歧;在艺术上,他们继承并发展了“湖畔派”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11.人间喜剧《人间喜剧》是巴尔扎克的多卷本巨著,是他以毕生精力完成的光辉创作群,他以清醒的现实主义笔触,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它再现了1816-1848年,也就是"王政复辟"到七月王朝期间广阔的社会图景。
《人间喜剧》是包括91部小说的庞大创作群,采取了分类整理和人物再现的方法,将它组合成有机的整体。
所谓分类整理,就是将作品按其类别分为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大类,其中风俗研究最为重要,数量最多,所谓人物再现法,就是将同一个人物,让他在不同作品中连续出现。
每出现一次,就展示其性格的一个侧面,最后,将这些作品情节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人物的思想发展轨迹,从而多角度,多层次地再现其性格的全部。
《人间喜剧》展示了法国社会的整个面貌,其社会历史内容可以归纳为:贵族衰亡、资产者发迹、金钱罪恶,被称为三大主题。
12.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是指拜伦在《东方叙事诗》中塑造的主人公,他们都是高傲、孤独、倔强反抗者,蔑视文明社会的宗教和道德,具有强烈的叛逆精神,但他们又脱离群众,带有明显的个人主义和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
拜伦通过他们对社会决不妥协的反抗精神,同时反映出自己忧郁、孤独和彷徨的苦闷。
这些形象具有作者本人的思想性格特征,也就被称为“拜伦式英雄”。
四.简答:1.简述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具体展开见课本P73-74)1.拥护王权,有鲜明的政治倾向;2.崇尚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欲望;3.模仿古代,要求规范化的艺术形式,强调三一律2.简述启蒙文学的特点(具体展开见课本P83-84)1.政论性和哲理性;2.现实主义色彩和平民精神;3.形式上的创新。
3.简述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具体展开见课本P102-103)1.浪漫主义文学崇尚自我,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2.浪漫主义强调感情的抒发,偏重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主观性;3.浪漫主义作家反对古典主义作家只注重描写历史题材和宫廷生活,他们接受卢梭的“返归自然”主张和泛神论思想,着力于表现自然景物和乡间的淳朴生活,歌颂和赞美大自然,浪漫主义作家往往对现实社会中的封建残余不满,也不肯接受限制个性自由的资本主义文明;4.浪漫主义善用夸张手法,追求强烈的艺术效果;5.浪漫主义重视民间文学和民族传统。
4.简述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具体展开见课本P131-132)1.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社会现象作出了广阔的描写和深刻的批判,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具有强烈的批判性;2.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3.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4.现实主义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与繁荣。
五.论述题(仅供参考):1.为什么说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但丁尖锐抨击封建统治者的残暴专横。
他对意大利四分五裂,同室操戈,民不聊生的混乱现实深恶痛绝,诗人揭示出:横行不法的僧侣、教皇,和鲜廉寡耻的封建统治者是造成人民普遍贫困、国家日益衰落的根源。
但丁是新旧交替时期的伟大诗人。
基督教神学观念、中世纪的偏见和世界观上的种种矛盾,也在《神曲》中得到表现。
《神曲》的结构建立在中古时期神秘的象征意义上,情节充满寓意。
诗人歌颂现世生活,但又把它看作来世生活的准备。
他批判教会至上,但又把神学置于信仰之上;他认为,人类在理性和哲学的指引下得以认识邪恶,但只有依靠信仰和神学,才能达到至善之境。
他谴责禁欲主义,但又把一对苦恋的青年保罗和弗兰齐斯嘉作为贪色的罪人,打入地狱接受惩戒。
但丁在《神曲》中热情歌颂现世生活的价值。
他强调以人为本,人赋有“自由意志”,这是上帝“最伟大的杰作”。
人应当坚定地遵循理性,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去创造自己的命运,建立英雄业绩。
这同中世纪一切归于神的观念,同教会宣扬的来世主义、禁欲主义针锋相对。
对于中世纪的蒙昧主义,对于教会排斥古典文化的荒谬态度,但丁同样给予有力的批判。
诗人赞美人的才能和智慧,呼吁发展文化,他以热忱的笔调,描叙古希腊传说中的英雄尤利西斯离开家庭,抛弃个人幸福,历尽千难万险,扬帆于天涯海角的事迹,并通过他指出,人“不能像走兽一般活着,应当追求美德和知识”。
2.分析“堂吉诃德”这个可笑又可悲的人物形象。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堂吉诃德》的主人公。
他是一个性格复杂而矛盾的人物。
首先,我们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脱离现实、耽于幻想、一切从主观出发、行动盲目、行为荒唐、卤莽,不会吸取教训的这样一个人。
他因读骑士小说入了迷而想入非非,丧失了基本的理性。
他把骑士小说的描写当成现实生活,无视已经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企图以自己的游侠行为来复活过时的骑士制度,把单抢匹马打抱不平当做主持正义、改造社会的途径。
其次,我们又可以看到堂吉诃德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
他痛恨专制残暴,同情被压迫的劳苦大众,向往自由,把保护人的正当权利与尊严,锄强扶弱,清除人世间的不平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
或许这就是他那理想化的骑士道,但他对此是如此的迷恋和执着,如此的不可思议,已完全变成偏执。
再有,堂吉诃德的所作所为的出发点却有着高尚的一面,即为了奉行一种崇高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