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

合集下载

《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组分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范文

《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组分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范文

《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组分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施氮肥已成为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然而,过量的氮肥施用不仅会造成资源浪费,还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研究不同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组分、作物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对于合理施肥、提高作物产量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玉米为例,探讨施氮水平对土壤氮组分及玉米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二、材料与方法1. 试验地点与材料试验于某农业试验基地进行,供试作物为玉米,供试土壤为当地典型农田土壤。

2. 试验设计设置四个施氮水平:低氮(LN)、中氮(MN)、高氮(HN)和超高氮(SHN)。

每个处理设置三个重复。

3. 测定指标与方法(1)土壤氮组分:包括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和总氮(TN)等。

(2)玉米产量:收获时测定各处理的玉米产量。

(3)氮素利用效率:包括氮肥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和吸收利用率等。

三、结果与分析1. 土壤氮组分的变化不同施氮水平下,土壤NH4+-N、NO3--N和TN含量均有所变化。

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NH4+-N和NO3--N含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TN含量则持续增加。

其中,SHN处理下土壤NH4+-N和NO3--N含量最高,但过高浓度的氮素可能导致部分氮素流失或固定,不利于作物的吸收利用。

2. 玉米产量的变化施氮水平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

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玉米产量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

MN处理下玉米产量最高,继续增加施氮量并不能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浪费。

3. 氮素利用效率的变化(1)氮肥农学效率:MN处理的氮肥农学效率最高,表明在中等施氮水平下,玉米对氮肥的利用效率最好。

(2)生理利用率:各处理间生理利用率差异不大,但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

(3)吸收利用率: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利用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适量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对氮素的吸收能力。

浅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浅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浅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对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进行浅析,旨在探讨尿素对玉米生长的影响机制和提出相应建议。

在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部分,介绍了尿素施用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存在的问题。

在分析了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产量和质量的影响,以及与其他肥料混施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同时也探讨了尿素施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结论部分总结了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综合影响,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促进高效肥料利用,增加玉米产量,同时也为减少肥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供参考。

【关键词】尿素施用、玉米、氮素利用、产量、质量、肥料混施、环境影响、综合影响、研究、建议。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研究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不仅有助于优化氮肥施用方式,提高氮素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为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深入探究尿素对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意义研究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对于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优化施肥策略、减少农业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而氮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养分元素,尿素作为最常用的氮肥之一,在玉米生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了解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可以更好地指导肥料的施用量和施用方式,提高养分利用率,减少浪费和环境污染。

玉米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目标之一。

通过研究尿素施用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可以优化施肥措施,提高玉米的养分吸收和利用效率,增加产量和品质。

这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经济收益,还能够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

研究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不仅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实践生产,还有助于减少农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

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氮素高效利用的研究进展作者:朱元刚赵健皓肖岩岩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20年第22期摘要:玉米大豆间作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其突出的优势是能够减少氮肥使用量、提高氮素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

该文分析了玉米-大豆间作条件下玉米、大豆对氮素的吸收利用情况及相应机理,总结了氮肥合理运作、玉米密植、钼肥拌种、双接种菌根真菌和根瘤菌等措施对间作系统中氮素利用提高的效果,并根据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关键词:玉米;大豆;间作;氮素;高效利用中图分类号 S513,S56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0)22-0095-03Abstract:Com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d its outstanding advantages are its ability to reduce the use of nitrogen fertilizer,increase nitrogen utilization rate,and increase crop yield.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utual benefits and nitrogen absorp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rn and soybea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rn and soybean intercropping,and summarizes the reasonable operation of nitrogen fertilizer,corn density,molybdenum fertilizer dressing,double inoculation of mycorrhizal fungi and rhizobium The effect of improving nitrogen utilization in intercropping system,and pointed out the current experimental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and direc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Key words: Corn;Soybean;Intercropping;Nitrogen;Efficient utilization1 背景中国已成为世界氮肥消费第一大国,氮肥消费量占世界氮肥消费总量的30%,但氮素损失率最高达70%,氮素土壤的残留率为17.5%左右[1]。

提高氮素化肥利用效率的措施

提高氮素化肥利用效率的措施
营 养 增加 , 植 物 的抗 逆 性 增强 , 分枝( 分蘖 ) 能 力强 , 制 造 的
有 机物 质就 多 , 就 能 使 作物 增 加 产量 , 提高品质。 为 此 增施
氮 肥在 作 物 生 长 中至 关 重要 , 但 是要 提 高 作物 的产 量 和 品
质 仅仅 依 靠 增 加氮 肥 的施 用量 是 无法 实 现 的 , 还 要 注 重提
抵两亩” , 这 都 是说 氮 肥 深 施能 够 取得 比 浅 施 好 的效 果 。 氮 肥在深施后覆土 , 能 够 减 少 土 壤对 铵 离 子 的吸 附 、 减 少 挥 发, 对 铵 态氮 肥 有显 著 的增产 效 果 , 是提 高尿 素肥 效 的重 要 途径 。 氮肥 表 施 , 有相 当部 分 的氮 素 不能 被 作 物吸 收 利 用 ,

般氮 肥 的利 用 率为 2 5 %~ 4 0 %, 氮 肥深 施 覆 土能 增强 土 壤
1 0 %~ 1 5 %。 氮肥 宜深 施 , 但 不 是 施 用 的越 深越 好 , 要根 据 土
对 NH 4 + 的吸附作 用 , 可提 高氮肥利 用率 2 0 %~ 3 0 %, 增 产
入 氮 肥 并充 分 搅 匀后 施 用 , 也可 将 增效 剂 溶化 或 直 接 喷 洒
氮 肥 的利 用 率 提 高 至 7 5 %, 使作物 的增产 率达 到 1 5 %~
2 0 %。 但 是 长 效 和 包膜 肥 料 在 使 用过 程 中也 出现 了肥 料 供
给和 作 物 需肥 规 律 不相 符 合 的现 象 。 常常 导 致 作物 在 苗 期 和 需肥 高峰 期 氮 肥 供应 不 足 。 因此 , 在 使 用长 效 氮肥 时 , 应 该在 作物 苗 期和 需氮肥 的高峰 期适 当补 充 非有机 长 效和 非 包 膜 型氮 肥 。 在 生产 中还 要 注 意 , 作 物 生 长 的 后 期 不宜 使 用 有机 长 效 型 和包 膜 型 的氮 肥 , 以避 免 作物 贪 青 晚 熟现 象

浅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浅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浅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摘要】本文通过浅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首先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入手,引出对尿素施用方式、施用量、施用时间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影响进行探讨。

研究发现,适量的尿素施用可以提高玉米的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但过量施用会造成氮素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不同的施用方式、施用量和施用时间也对玉米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综合分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并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启示。

这些研究结果将有助于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尿素、玉米、氮素、施用、利用、产量、影响、方式、量、时间、综合影响、研究建议、农业生产、启示。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玉米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对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至关重要。

而氮素是影响玉米生长和产量的重要营养元素,其中尿素是一种常用的氮肥。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尿素的使用在玉米种植中越来越普遍。

研究表明,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有着复杂的影响机制。

适量的尿素施用可以促进玉米根系的生长和发育,增加氮素的吸收量,对提高玉米的产量具有积极作用。

过量的尿素施用可能会导致氮素的过度积累和土壤酸化等问题,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深入研究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对于合理利用氮肥、提高玉米产量、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尿素施用方式、施用量、施用时间等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可以为农民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推动玉米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分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情况的影响规律,探讨尿素施用方式、施用量和施用时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机制,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具体目的包括:一、探究不同尿素施用方式对玉米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程度,找出最佳的施用方式;二、研究尿素施用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佳施用量范围;三、分析不同尿素施用时间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找出最适宜的施用时间点;四、综合分析尿素施用对玉米氮素利用及产量的综合影响,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氮素调节玉米幼穗及籽粒发育的生理机制

氮素调节玉米幼穗及籽粒发育的生理机制

氮素调节玉米幼穗及籽粒发育的生理机制米国华;陈范骏;袁力行【摘要】选用高效吸收利用氮素的氮高效品种,是在适当降低施氮量的条件下维持较高产量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国内外有关氮高效生理、遗传基础研究方面已经开展了多年的工作,在硝酸盐和铵转运蛋白基因克隆与功能分析、氮素调节根系发育、氮素诱导的基因表达谱、氮高效性状QTLs定位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这些研究集中于营养器官,很少涉及到作物产量器官——穗和籽粒.以玉米为例,综述了氮素供应不足对穗、籽粒发育的影响,并重点从氮素代谢相关酶及细胞分裂素信号互作的角度,论述了氮素调节玉米穗和籽粒发育的可能生理机制,提出了一个理论假设.【期刊名称】《土壤与作物》【年(卷),期】2012(001)004【总页数】6页(P193-198)【关键词】氮;穗发育;籽粒发育;细胞分裂素;谷氨酰铵合成酶【作者】米国华;陈范骏;袁力行【作者单位】教育部植物-土壤相互作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北京1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143.1玉米是全球最重要的多用途作物之一,广泛应用于粮食、饲料、化工、生物能源等行业,因此国内外需求与价格不断攀升。

我国玉米高产育种已取得了重大成就,超高产记录不断突破。

2005 年,山东李登海育种试范田的夏播玉米产量记录已经达到21.05 t·hm-2。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的高产记录都是高肥高水条件下获得,我国农田氮肥投入量大、氮肥利用率低,是基本公认的事实。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化肥用量持续高速增长,2007 年已超过5 000 万t,占全球消费总量的35%。

每年仅损失的氮肥就在500 万t 以上。

据FAO (2005)的数据,在相近的施肥量条件下我国的平均氮效率(氮肥偏生产力)比美国低15 个百分点。

据闫丽珍等研究结果,我国玉米生产中的可变成本中,化肥费用最高(占总成本的40%~50%),其次分别为种子、动力、排灌、畜力、农家肥等。

氮素对玉米生长影响

氮素对玉米生长影响

玉米是我国的重要粮食、饲料加工和工业原料作物,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耕地面积减小,资源约束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要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必须依靠科技的力量,提高单产是满足未来玉米需求的根本途径。

氮是植物生长发育中最重要的元素,以施肥的方式补充土壤氮是实现作物高产优质的有效措施之一。

为此,本文就氮肥对玉米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进行综述,以期为大面积提升玉米的产量及持续高产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撑.一、氮素对玉米农艺性状的影响玉米在生长周期中易感氮不足,被称为氮指示植物,玉米农艺性状受氮肥影响明显.如果缺氮,将表现植株细弱,叶色黄绿,底部叶片逐渐向上变黄干枯,雄穗发育延迟或雌穗不能发育,成穗少,粒少,产量明显下降.当氮肥供应充足时,植株枝叶繁茂,躯体高大。

当然,过量施氮肥也会对植物生长发育造成负面影响,如植株徒长、根冠比小、营养生长过剩而影响生殖生长等.周晓舟和唐创业研究了氮磷钾对秋玉米农艺性状和植株养分的影响,认为施氮极显著增加了秋玉米的株高、穗位高、茎粗、全氮量和全磷量.宋朝玉等研究也认为,氮肥对增加株高、茎粗、穗长、行粒数、穗粒数、千粒重有显著的作用。

根系形态对氮的吸收显得尤为重要。

已有研究表明,增加氮的供应对根系生长的影响可能表现为促进、抑制作用。

当氮素缺乏时,相对较多的光合产物被根系利用,形成较大的根系,以便吸收更多的氮素,在高氮供应条件下,根系的生长量降低,从而降低其对深层养分、水分利用的能力。

对氮利用效率具有显著差异的两份玉米自交系进行研究,比较它们在不同氮水平下根系形态的动态变化以及对氮的反应。

结果表明,在氮素胁迫下,苗期根系形态直接与氮效率相关,它对氮素的高效吸收具有重要作用。

陈范骏等研究表明,西玉3号在低氮条件下,在苗期即建立了强大的根系,有利于增强全生育期氮素的吸收,因而表现出高效特性;而高光效1号的情况相反,在高氮条件下具有强大的根系,全生育期大量地吸收氮素,因而表现出高产特性。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

氮肥减量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对黄土高原春玉米氮素利用和产量效益的影响胡迎春;韩云良;施成晓;宋端朴;李雨泽;温晓霞;秦晓梁;廖允成【摘要】针对黄土高原春玉米生产中过量施肥和效益较低的问题,研究氮肥减量下缓释肥(Slow-release Urea,简称C)和尿素(Urea,简称U)配施对春玉米干物质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产量、品质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于2017和2018年在长武试验站进行试验,以半膜覆盖下的春玉米为研究对象,设置5种处理:不施氮肥(CK)、常规施肥模式为全尿素施肥(100%U,N 225 kg·hm-2)、缓释肥和尿素7:3配施(100%CU,N 225 kg·hm-2)、氮肥减量20%下的缓释肥和尿素7:3配施(80%CU,N 180 kg·hm-2)、氮肥减量40%下的缓释肥和尿素7:3配施(60%CU,N 135 kg·hm-2).结果表明:与施氮量225 kg·hm-2相比,氮肥减量下的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与常规施肥相比,2 a的收获期80%CU处理均提高了土壤硝态氮质量分数,而干物质量、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土壤铵态氮质量分数以及籽粒品质与之无显著差异.不同施氮处理中,80%CU在2 a均收获了最高的产量,与100%U和100%CU相比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60%CU.从经济效益来看,80%CU处理下春玉米生产中的纯利润最高,平均纯利润为11122元·hm-2,平均每年比100%U增加189元·hm-2.综上,在黄土高原地区氮肥减量20%下缓释肥和尿素配施可以实现减氮增效的目标.【期刊名称】《西北农业学报》【年(卷),期】2019(028)007【总页数】11页(P1068-1078)【关键词】黄土高原;春玉米;缓释肥;产量;氮素利用效率【作者】胡迎春;韩云良;施成晓;宋端朴;李雨泽;温晓霞;秦晓梁;廖允成【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周至县特色产业发展服务中心,陕西周至 7104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国家缓控释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山东临沭 2767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14;S513地膜覆盖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极大促进了该区域春玉米产量的提高[1-2],但是目前覆膜下玉米生产中存在过量施氮现象,导致氮肥利用效率总体偏低[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 如何提高氮素利用效率是目前国内外玉米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重点综述了从育种和栽培方面 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及该研究对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玉米; 氮素效率; 基因型; 合理施肥 中图分类号: * ( ! # + " , ’ 文献标识码: 突变的亚硝基化合物而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 " ! " % 氮肥施用不当的玉米生产地区的环保问题 氮 肥损失主要通过淋溶、 径流和气态逸出等途径, 过量施用 氮肥和施肥方法不当都会通过上述方式对饮用水、 空气、 土壤等造成污染, 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并且由于不 当施肥可能造成土壤板结、 酸化, 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 违背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 使施用的氮肥不能起到预计
# 提高玉米氮素效率的主要途径及研究现状与 进展
# " ! 培育玉米氮高效品种是提高氮素效率的有效途径 # " ! " ! 玉米氮高效品种的含义 玉米品种氮素利用效 率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方面是指材料在同等的供氮水平 下吸氮量大, 另一方面是指对已吸收的氮素利用率高, 单 位吸收氮素所生产的干物质多, 具有上述特征特性的玉 米品种, 称之为氮高效品种。随着研究深入, 发现玉米在 氮素的吸收和同化方面存在显著的基因型差异, 氮吸收 速度快、 吸收持续期长、 转运量大是高产高蛋白质玉米的
! 研究玉米氮素利用率的意义
! " ! 氮肥施用和利用不当的后果 ! " ! " ! 过量施用氮肥对作物的影响 施氮量的增加一
定范围内增加了玉米的产量和籽粒的氮含量, 但过量施 用氮肥不但对增加产量没有作用, 反而使得土壤养分比 例失调, 导致磷、 钾等不能满足玉米高产的需要, 表现出 秃尖、 秕粒、 叶片早衰、 不抗倒伏等症状。 ! " ! " # 不当的氮肥施用方法对玉米生产的影响 不当 的氮肥施用方法, 导致施入土壤中的氮肥损失很多, 而玉 米既缺氮素营养又不能很好地利用和吸收施入土壤中的 氮肥。 ! " ! " $ 氮素利用对玉米产品安全的影响 玉米植株通 过根部从土壤中吸收的氮, 大部分为硝态氮, 一部分为氨 态氮。硝酸根离子进入植株后被同化利用, 如果硝态氮 还原的速度比吸收的速度慢时, 硝态氮就在体内积累, 正 常的植株体内常有硝酸盐积累, 但食品中过量的硝酸盐 积累就会导致人体高铁血红蛋白症, 甚至形成致癌和致
[ ] 产量的相关均达到极显著水平。5 & 6 , & 7 /8 等发现谷氨
结果, 总 ; 吸收、 籽粒灌浆期前吸收 ;、 籽粒灌浆期吸收 ;、 ; 转运-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均呈显著 差异, 基因型和环境互作对其影响显著。前期 ; 吸收多、 后期 ; 吸收少通常与 ; 转运多相伴。; 吸收速度快、 吸 收持续期长、 转运量大是高产高蛋白玉米的生理基础, 但 不同基因型和环境下, 这几个因素的相对重 要 性 不 同。 在低氮条件下, 氮效率的差异主要是由于所积累氮的利 用效率不同; 而在高氮条件下, 则氮吸收效率 起 主 要 作 用。在低氮下, 氮的转运所占比例也有较大作用, 营养体 氮向子粒的再动员的变异具中等重要性。而抽丝后氮的 积累在两种氮水平下均不重要。 ( ) 从育种资源改良、 收 * 集方面, 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利用耐低 ; 玉米 种群 = 结果每一循环 6 2 / % % > * 3 > ) ; 进行轮回选择了三代, 选育后, 在低 ; 环境下籽粒产量增加量为 3 在高 ; @ > A, 环境下为3 @ ( A。德国霍因海姆大学已选育出低氮条件 下比常规品种增产 # # A 的杂交种。德国 BC : 公司选育 的氮高效玉米品种可在产量不减的前提下, 氮肥用量减 少* 并有三个氮 " A。巴西已经育成一个氮高效单交种, 高效轮回群体正在改良之中。美国已选育出 # > 份氮高 [ ] [ ] 8 # # 效玉米自交系 。: 等 以 活性为指标对玉 , 1 2 2 & 0 7 ; < 米进行了多代选择, 发现在 8 代选择后, 品系间的 ; <活 性显出明显变化, 高; 低; < 品系比亲本增加 ( 3 A, <品 系则比原亲本低* ( ) 从选择方法方面, 虽然直接在 > A。 田间进行选择是确定氮效率的最可靠保证, 但在选择初 期, 应用与氮效率相关的一些次级性状往往可以提高选 择效率。在这方面, 有关硝酸还原酶 (; 遗传差异的研 <) 究报告较多, 但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公认的有效次级选择 指标, 对这些性状的遗传力方面的研究也鲜见报道。氮 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生理生化基础是选择次级性状的依 据, 而目前有关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不大。相关学科的发 展也限制了氮高效型材料的选育, 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可加快氮高效型材料的选育过程, 而玉米氮效率性状的 D $ E 定位尚未见报道。 ! " !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氮素利用率
) 和低肥效型 (. ) 对氮 高肥效型 () ! *杂交 + , * ’ / 0 1 1 2 * ! * 3 肥反应的生理基础, 结果发现, 至少有三种因素影响籽粒 产量对氮肥的反应。! 抽丝期以后的额外吸氮能力。 " 籽粒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 # 受氮肥影响的玉米醇溶 蛋白的合成速度。当用高肥效花粉给低肥效型授粉后, 发育的 4 # 籽粒不仅具有比高肥效型 4 3 籽粒较高的蛋白 浓度, 而且使两种基因型的籽粒干物质增长动态达到互 补, 结果使籽粒达到最大, 这说明籽粒库比营养源更能影 响粒重和产量。相关研究发现, 玉米苗期伤流液中氨 / 硝 态氮比值具有很大的基因型差异, 在低氮条件下, 玉米自 交系伤流液中的氨基酸浓度、 氨基酸 / 硝态氮比值与田间
杂粮作物
第3 -卷
世纪 年代末, 玉米氮效率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到 ! " 目前, 已有许多关于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生理生化 基础, 选择指标与改良途径等方面的研究报告。 ( ) 从生 # 理生化基础方面看, 植物体内氮素的利用效率是一个相
[ ] 当复杂的过程, 涉及到多方面的代谢。$ % & ’等 ( 分析了
[ ] ? 的主要原因之一。陈范骏等 的研究表明, 在氮高效杂
交种选育中, 高氮条件下选育高产品种, 应注 意 对 穗 行 数、 行粒数、 百粒重、 吐丝期生物量、 穗三叶面积的选择, 而对其它性状的要求放宽; 低氮条件下选育耐低氮的高 效品种, 更应注重选择大穗型、 穗行数多, 且有较大成熟
[ ] # " 期生物量、 大的穗三叶面积的品种。米国华等 的研究
的测定结果表明, 少量供氮对根重有明显促进作用, 但供 氮水平进一步提高, 则对根系生长有抑制作用, 不同的品 种根重、 根长、 根表面积显著差异, 相应的生物产量和经 济产量呈同样的变化。这说明根重、 根长、 根表面积等根
[ ] # ! % 生理基础, 但要受到基因型和环境的制约 。因此, 通
过改良品种提高氮素效率是积极的、 长期的和有效的途 径, 也是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途径。 # " ! " # 培育氮高效品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 ’ "
万方数据 ! 收稿日期: ’ " " % $ " % $ ! )
・3 * -・
[ ] > 王艳等 研究认为, 在低氮胁迫条件下, 总干重的基
因型差异由根系、 地上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氮下, 总 干重是由地上部的差异所决定的, 吸收效率的差异主要 是由于根系全氮量的不同所致, 而根系全氮量的差异主
[ ] 要是由于根系大小不同。黄高宝等 对玉米品种根参数
氮含量, 提高程度与用氮量成正相关, 而且硝态氮会随水 的移动而渗入地下。相关研究显示,有机肥或化肥的过 量施用, 都会引起硝态氮在3F 以下土层中的大量累积, 即使是施氮量不高, 不合理施肥也会引起土壤硝态氮的 大量累积。氮肥施入土壤后有三个方向, 一部分氮素被 当季作物吸收利用, 一部分残留于土壤中, 另一部分则离 开土壤—作物系统而损失。残留于土壤中的氮素, 尽管 对当季作物没有贡献, 但至少可保持土壤养分并为后季 作物利用。此三部分之间存在着相互竞争的关系, 一个
杂 粮 作 物 , ( ) : ’ % % ’ # # ! ’ # ( ’ " " % 3 4 5 67 8 9: ; <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玉米氮素利用效率的提高途径
徐 燕
(贵州省农业科学院 旱粮研究所, 贵州 贵阳 ( ) ( " " " )
[ ] ! ! ’ 的效果, 增加土壤硝态氮的积累, 环境造成污染 。
中国目前的玉米栽培中实际施氮量已远超过最佳经 济施肥量, 但由于施肥方法不当、 环境胁迫 (如干旱) 等常
[ , ] ! ! % , 常会显著地降低氮肥的利用效率 , 使得氮肥通过
. / . 0 #$. 淋失、 # 损失与反硝化等严重损失。据统计, 每年损失的化学氮素约) , 价值% 氮肥效益 " "万1 " "亿元, 明显下降, 氮肥在我国当季利用率仅为 # 且硝 " 2! % " 2, 酸盐向地下水渗漏, 使环境受到污染, 危害人体健康, 并 且由于损失过大, 玉米生长期得不到足够的氮素营养, 由 此, 一方面是氮肥施用量过高, 造成环境污染, 增加玉米 的生产成本, 降低玉米的生产效益; 另一方面是玉米生长 期氮素营养不足, 使玉米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氮症状, 产量 和品质大大降低。因此, 如何提高玉米氮素利用率是玉 米生产的当务之急, 同时也是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第六次国际植物营养遗传学会议上, 世界上许多国家 都把这一研究列为农业基础研究的前沿课题和优先发展 领域, 越来越多的科学家, 包括植物营养学家、 遗传学家、 育种学家、 土壤学家、 生态学家等都涉足这一 领 域 的 研 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