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构建论文

合集下载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看和谐社会的构建

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看和谐社会的构建许力先浙江南方中辰律师事务所【摘要】本文主要分成4个部分探讨和谐社会的建设。

首先是主要研讨了哈贝马斯的行为交往理论,其次得出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应该是平等,尊重,平等协商的社会。

第三部分从中找出和谐社会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中公共领域的建设共同点。

第四部分最后是从公共领域建设的主体,平台建设,公共领域的决策对政府的有效影响等方面对和谐社会的建设提出要求和思路。

【关键词】交往理论和谐社会平等尊重共同协商哈贝马斯是是20世纪后半期西方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提出的现代法治观,应该算是西方法理学传统发展的另一里程碑。

哈贝马斯的法哲学对于我国的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大意义。

一、哈贝马斯的法哲学1.交往理性。

交往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互相承认的基础上进行互相理解的互动性的行为。

前提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承认。

当人们通过理性的协商谈和讨论去相互理解,协调行动,解决问题或处理冲突时,这便是交往理性的体现。

2.理想的交谈情境。

在理想交谈情境下,参与讨论的机会是机会是开放和平等的,讨论的内容是自己的。

交往和讨论不会受到权力或权力关系所造成的扭曲。

交往是无强迫性或强制性的。

第三讨论者必须有一种开放的理性的心态。

他们必须尊重其他参加者,认真聆听他们的意见。

最重要的是,参加讨论者应尊重有关事实和道理,不固执己见,而必须从善如流,勇于放弃自己的观点。

3.公共领域。

哈贝马斯的共同领域的定义并没有一个很确切的概念。

大致的将其认为是一个关于内容,观点,也就是意见的交往网络。

在这里,交往之流被以一种特定方式加以过滤和综合,从而成为根据特定议题集束而成的公共意见或舆论。

不能理解为建制,当然也不能理解为组织;他甚至也不是具有权能分化,角色分化,成员身份规则等规范结构。

二、和谐社会的相关分析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我们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谐,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

浅析哈贝马斯的重建现代性理论摘要: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人们一方面充分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遭受现代化带来的种种负面效应。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危机的出现,是因为“生活世界”受到了独立的、形式的组织起来的行为系统的摆布,而解决该危机的根本途径则在于,借助交往理性来规约过分膨胀的工具理性,使二者相辅相成,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生活世界”的复兴。

关键词:现代性;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一、现代性问题的提出当代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现代性问题。

当代人最大的困惑之一,是如何对待现代性。

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来看,现代性问题,给人的不是惊喜,而是恐惧;不是安全,而是风险;不是稳定,而是漂移;不是心理的满足和肉身的愉悦,而是心理的焦虑和肉体的失重。

面对现代性,人们几乎还没有来得及欢呼就陷入了沉思和批判。

追根溯源,现代性理论主要有三个思想资源。

第一个思想资源,是马克思的现代性理论。

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赞成态度,而更多的人认为,马克思对现代性持批判态度,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而批判了现代性。

同时,在关于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基础问题上,又存在着分歧,一些人认为马克思是要从根本上抛弃现代性,抛弃资本主义社会形态与抛弃现代性是一致的;另一部分人认为马克思批判了现代性,但他并不完全否定现代性。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建立在现代性基础上的社会,社会主义仍然要实现现代性,尽管实现的目标、途径和方式与资本主义是不一样的。

第二个思想资源,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根主线就是对现代性的批判,他们有时从总体上批判现代性,有时批判现代性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某一种现象,如物化意识、启蒙精神、大众文化、日常生活、工具理性、消费主义、性压抑、生态危机和科学主义等等。

但问题在于,他们是不是全盘否定现代性,相应的又产生了几个问题:其一,他们是否完全否认现代性本身。

其二,如果现代性有负面效应,那他是一开始就有的,还是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评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构及当代启示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评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构及当代启示

个前提下 , 哲学就可 以重新开始它的工作 。 借助 于绝对 , 哲学
作者 简介 : 杨秋 菊( 9 9_ , , 尔滨医科 大学大庆校 区人文社会科 学 系讲 师。 17 _ )女 哈 于钦 明(9 9 ) 男, 尔滨工程 大学博 17 一 , 哈
士研 究生, 黑龙江 中医药大学心理咨询 中心主任、 讲师。 基金项 目:0 1 黑龙 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 学项 目“ 21年 现代性视域 下的大学生异化 现象及对策研 究” 阶段 性成果。项 目
是理性的表现 。
会 的同一和个人理性的扩张使现代性
陷入两难境地。 即便是黑格尔试 图通过在主客体之外的绝对 精神来弥补 自我确证的虚无 , 殊不知走向了更 大的虚无 。哈 贝马斯说 :他 ( “ 黑格尔 ) 把绝对作 为进一步发展 的前提 , 在这
力 图承担起总体性的为整个世界提供终极论证 的任务。 自 与

个“ 属人 ” 的社会 。 现代性就是在启蒙思想 的培植下发展起
来 的, 它意 味着理性 和 自我意识的觉醒。 正是在既要 维护总体性 、又要 凸显个体 意识 内在 矛盾
学表达 , 不会在现代化进 程中先行结束 , 而会 随着 现代化 的
发展继续存在 .由此掀 起 了一场对现代 性的批判 与辩 护之
德底线 , 具有破坏性而非建设性。
却使社会 实证化 : 统在高扬“ 传 主体性” 的同时 , 在的意义 存
被忘掉 , 人实 际上沦为技术的附庸 。 哈贝马斯分析认 为 , 从笛卡J  ̄黑格尔都是一种脱离 了 Li . I 人 的具体历史背景和实践 活动 的哲学 , 是一种意识哲学 。这 种 意识哲学片面立足于主客体关系 ,它所关 注的只是 主体 , 只是主体如何去主宰 自然 、 实现理性统一 。在这种意识哲学 中, 理性 成了审判一切 的法 官 , 这就好 比在球场 上既 当球员

哈贝马斯的_现代性_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哈贝马斯的_现代性_及其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2008·6一、现代性还是后现代性18世纪被后世学者视为现代主义的开端。

启蒙运动启动了现代性的快车,工业化的车轮飞速滚动,科学主义凯歌猛进,理性主义旗帜高扬,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逐渐上升为主流文化的核心。

文明从那个年代开始真正张开了它的双翼(物质与精神),施展它从未有过的抱负。

即使是今天,我们也不得不叹服人类文明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然而,当我们冷静地用古希腊哲人“好生活”的标准来重新审视我们的文明时:我们无法忘记昔日那两场旷古罕见的世界大战,现代性能够保障永久和平吗?甚至今天的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精神危机、生态危机都或多或少地与现代性粘连到一起。

20世纪60年代,西方卷起了一场后现代主义的飓风,旨在消解资本主义发展给社会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生活和生存环境诸方面的压力和危机。

它有如“一股强劲的台风,以摧枯拉朽之势,把传统的哲学连根拔起,视为‘敞尿徒’,抛之荒野;又如一把利剑直接刺向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的弊端在文化领域暴露无遗”[1]。

反对同一性、拒斥总体性、克服本质主义、去中心化无疑构成了后现代主义旗帜鲜明的时代立场。

在法国后现代主义者利奥塔看来,“后现代”不应理解为和现代断裂的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它不是位于现代之后而是隶属于现代的一部分。

后现代主义不是穷途末路的现代主义,而是现代主义的新生状态。

“后现代主义的‘后’字意味着一连串历史性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可以清楚地确定。

‘后’字意味着一种类似转换的东西:从以前的方向转到一个新方向。

”[2]依照这种理解,哈贝马斯完全可以称得上一个后现代主义者,只不过他不矜持于名称的新颖,依然使用“现代性”这个概念而已,而反思“现代性”一直是其矢志不渝的工作。

哈贝马斯是后现代主义阵营里一位比较特殊的人物,尽管人们对他是否是一位后现代主义者存在争议,但涉及后现代主义都无法绕开哈贝马斯。

任何对现代主义的介绍,都不能忽略他对后现代主义及其代表人物的批判。

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

论哈贝马斯协商民主理论及其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启示作者:凌新喻红军来源:《江汉论坛》2010年第04期摘要: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矛盾和冲突都是由于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的语言缺乏共通性而难以形成共识的结果,因此他希望建立一种人人都能理解的“普遍语用学”来重塑人们的交往行为。

通过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商谈理论“三位一体”的讨论,哈贝马斯完成了对协商民主的理论建构。

尽管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但其从“对话”与“商谈”的角度来确立现代社会公共生活伦理建构方式的独特思路和路径,对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正确处理国内各方面社会矛盾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全新视野。

关键词: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交往行为;协商民主;和谐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0)04-0080-05从20世纪80年代起,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以大众认同普遍下降为典型特征的政治合法性危机。

在此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种族与文化矛盾冲突日益凸显,社会治理实践面临巨大困境,现代民主制度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此情况下,“协商民主”模式成为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能够修补现代民主缺陷,促进社会发展的民主治理形式,在西方各种协商民主理论中,哈贝马斯的协商民主理论独树一帜,最具特色。

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哈贝马斯在对人类交往行为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建立在工具理陸基础之上的工具性行为,通过建构一种为所有主体都能够理解的“普遍语用学”来建立主体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社会和谐二致的新型交往方式,重建社会的合法性。

一哈贝马斯通过对传统自由民主和共和民主思想的对比分析,提出了第三种民主模式——即建立在交往理论、话语理论和商谈理论基础之上的协商民主模式。

他主张在主体间对话过程中,通过建制化的方式和程序,促进民主的意见、意志、法律及公共政策的形成,从而实现大众对社会的政治认同。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二 哈 贝 马 斯 对 和 谐社 会 的 本 质 阐 释 哈贝马斯作为法 兰克福 学派第 二代 主要代 表人物 , 哈贝马斯认为要想深刻 反思 现代文 明、 底批 判晚期 资 彻 本主义社会 , 真正实现社会合理化 , 必须对传统批 判理 就 论进行重建 、 并转变 理论 范式 , 反思 现代文 明、 批判 晚期 资本主义社会 , 是哈 贝马斯交往行 为理论 的中心 。 哈贝马斯认为 , 四种言语行为相适应 , 与 社会行 为也 可以分为 四种 , 它们有不 同的取 向, 联于世界 的不 同领 关 域, 具有不 同的有效性要求 。 第一 , 目的行为 。它是工具行为或策 略行为 , 现为 表 目 的 合 理 性 的确 定 , 工 具 理 性 的 选 择 , 是 二 者 的 结 或 或 合, 它遵循 的是 以经验知识为基础 的技术规则 。 第二 , 规范调节行为 , 它是社会群 体成员遵循共 同价 值规范为取向的行 为 ; 主要关联于社会世界 和客观世界 ; 要求公正性 。 第三 , 戏剧行 为。它是行 为 主体在观 众或社 会 面前 有 意 识 地 表 现 自 己 , 便 在 公 众 中 形 成 自 己观 点 和 印 象 以 的行为 ; 主要关联于 主观世界 和客观世界 ; 要求 真诚 性。 第 四, 交往行 为 。它至 少是两 个或两个 以上的 具有
Hale Waihona Puke 哈 贝 马 斯 交 往 行 为 理 论 对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的 现 实 意 义
孙 红 敏 , 晓 英 唐
( 东北石油大学 , 黑龙江 大庆 13 1 ) 6 3 8
摘 要 : 当今技 术 理 性 占统 治 地 位 的 时代 , 贝马 斯 交 往 行 为 理 论 呼 吁 --l 归 生 活 世 界 , 视 主 体 在 哈 L4 回 ' J 重 间交往行 为的合理性 , 其思想对 于我们 深化 对社会 主 义和谐社 会本 质的认 识具 有重要 的启发 和借 鉴意 义。 针 对传统 的支配、 服从的社会模式 , 我们应 建立主体 间平等交往 的新型社会模 式。 关 键 词 : 贝马 斯 ; 哈 交往 行 为理 论 ; 谐 社 会 和 中 图分 类 号 : 56 4 B 1 .7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

智库时代 ·11·全球视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意义卢 阳(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 130000)摘要:哈贝马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提出了交往行为理论,呼吁人们回归生活世界,重视人与人之间交往,深化对和谐社会本质的认识具有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对和谐社会建构可以从三方面开始进行:追求和谐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关系;打造和谐国际关系。

关键词: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和谐社会中图分类号:D911.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8)05-0010-002尤尔根·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1929-)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以“交往”为突破口,进行了一次综合尝试,建构了一个庞大广阔的理论体系。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技术的日益革新,小到人际关系,大到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了一种比较微妙的状态,在这样一种比较复杂的现实背景下,我们更应该吸收借鉴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并且,也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更好的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一、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哈贝马斯说过:“交往的行为者离不开现实的生活环境,他们凭借着自己的语言、行为动作参与现实生活,构成了现实生活的一部分。

”[1]这也就是说个体的交往行为离不开现实的世界,现实的生活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的场所,而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个体,我们更应该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

我们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人和”思想是我们向来重视的,在殷商时代,我们就有“讲信修睦”的思想;到了春秋时期,孔子的“和为贵”、“仁者,爱人”思想;即使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也都是用德来教化百姓,用和谐的人际关系来维护社会安定;到了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人际关系的和谐问题依然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哈贝马斯说,若要营造一种舒适、合理的人际关系,首要一点就是,使得双方都要遵循社会的规范,社会规范可以起到一种对人们行为的引导定向作用。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摘要]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及重建公共领域的基础。

他所倡导的交往合理性模式实现了对工具合理性模式的突破,但同时又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不免带有乌托邦色彩。

但其对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确有普世意义,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现代性;交往理论;公共领域;和谐文化从哲学意义上看,现代性主要是一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它们既促成现代化形成,同时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它的结果,并相应形成现代人的特有人格,以及社会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特定属性。

这其中理性与自由是现代性的两个基本要素。

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反映了理性的危机,现代性陷入困境。

韦伯曾用“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来形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后果,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现象集中反映在西方世界出现的逐步加剧的精神贫乏化和危机感中。

一方面工具理性的泛滥以及对人统治的不断扩张,加速了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异化,而这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与此同时,在生活世界中却是日益严重的内在殖民化。

为克服这种危机,哈贝马斯主张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哲学范式,通过重建交往理性,为现代性重新确立理性基础。

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促进公共领域的发展。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举前进,现代化进程屡屡提升,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引起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伟大的信念表达。

交流和沟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便名副其实的显示了其实用价值。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概念建立在理性的现代性概念基础之上,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

他肯定理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主体性原则阐释现代理性主义。

一方面,以理性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线索;另一方面,以现代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为对象,建立了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批判理论体系,揭示抽象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困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重建理论解读与我国和谐文化的构建[摘要] 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弊病,哈贝马斯在理性批判的路线上展开现代性批判,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及重建公共领域的基础。

他所倡导的交往合理性模式实现了对工具合理性模式的突破,但同时又由于缺乏坚实的基础不免带有乌托邦色彩。

但其对社会走出现代性困境确有普世意义,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 现代性;交往理论;公共领域;和谐文化从哲学意义上看,现代性主要是一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它们既促成现代化形成,同时又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表现为它的结果,并相应形成现代人的特有人格,以及社会在经济、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特定属性。

这其中理性与自由是现代性的两个基本要素。

而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反映了理性的危机,现代性陷入困境。

韦伯曾用“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来形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造成的后果,在哈贝马斯看来,这种现象集中反映在西方世界出现的逐步加剧的精神贫乏化和危机感中。

一方面工具理性的泛滥以及对人统治的不断扩张,加速了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异化,而这反过来又极大的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危机”。

与此同时,在生活世界中却是日益严重的内在殖民化。

为克服这种危机,哈贝马斯主张从意识哲学范式转向交往哲学范式,通过重建交往理性,为现代性重新确立理性基础。

试图以交往行为理论重建现代性批判的规范基础,促进公共领域的发展。

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大举前进,现代化进程屡屡提升,但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而引起的矛盾也越来越凸显出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伟大的信念表达。

交流和沟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这样,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便名副其实的显示了其实用价值。

一、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哈贝马斯的现代性概念建立在理性的现代性概念基础之上,是一种文化政治阐述。

他肯定理性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以主体性原则阐释现代理性主义。

一方面,以理性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基本线索;另一方面,以现代理性和主体性的批判为对象,建立了以交往行为理论为基础的批判理论体系,揭示抽象主体性和工具理性的困境。

在一些后现代主义那里,现代性的理性和主体性作为虚假承诺的理论基础遭到批判,而在哈贝马斯看来,现代性是一个未完成的方案,理性本身的潜能并没有枯竭,通过交往理性的倡导就能释放出批判的能量,既构成对抽象理性主义和主体主义的批判,同时也构成对反现代主义的非理性主义的批判。

在哈贝马斯看来,他的“交往理论”是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良方。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将人的行为区分为目的行为、规范行为、戏剧行为、交往行为四个类型,每种行为都对应着相应的目的要求及相应理性。

目的行为是功利主义行动的策略行为,关心的是目的的实现,它承认的只是工具理性。

规范行为是指社会成员根据共同的价值和规范调节的行为,关心的是规范的正确性。

戏剧行为是指在公开场合有意识的展示自己的主观情感、品质等的行为,关心的是自我展示的真诚性。

哈贝马斯认为,这三种行为理论都没有包含合理性的所有要求,而只有在交往行为中,语言才同时承担认知、协调和表达的功能,并同时满足真实性、规范性、真诚性的目的要求,理性才统一于由于相互理解达成的共识中,交往行为是其他三种行为的基础。

而所谓交往行为,便是至少两个行为者通过语言的理解来协调相互关系的互动行为。

所以交往理性并不是强制性的结果,而是参与者通过说服、争论达成的共识。

这种交往理性是以主体间的反思、对话达成的共识为基础的,主题被置于一种平等对话、理解的背景之中,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成为一种协商关系、伙伴关系、平等关系,而不是对手之间的竞争关系,从而避免了理性走向工具理性。

而且,由于这种交往理性是普遍共识,所以具有普遍有效性,从中可以发展出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规范、平等秩序。

因此,哈贝马斯认为,交往行为理论既可以克服传统的意识哲学主体中心理性的困境,也可以遏制那种不顾一切的以非理性来超越理性的后现代主义冲动。

且在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全面萎缩的晚期资本主义世界,丧失了批判意识而被外在各种力量支配了命运的个人是不自由的、不健康的,这样的社会在整体上更是需要被救赎的。

哈贝马斯便试图论证,通过整个社会的合理化交往,达到人类的真诚沟通,从而形成一个理想的交往与言说情境,并最终实现有序而规范的市民社会生活形态。

我们知道,哈贝马斯将社会同时构想为系统和生活世界,(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者始终置身于其中的境遇。

人类之所以能发生沟通交往行为并发展出协调行为的规范准则,主要是每一个人都拥有,而且是在一定程度上共同拥有,一组庞大而“并不明确”的背景资料和知识作为人类沟通的指引。

哈贝马斯把这些背景资料称为“生活世界”,其可氛围三个层次:文化、社会、个体。

“系统”是与“生活世界”相对应的,它是物质性的、目的合理性的,如社会的政治、经济系统。

)理论上,系统的发展要依靠生活世界提供价值层面上的支持,生活世界的创造得益于系统的经验保证。

然而,人类进化的整体趋势却不是二者各安其分,而是前者对后者的侵蚀。

权利与金钱以惩罚和报酬取代了交往行为的共识成为行为调节的一般模式,生活世界的交往主体的行为协调从以语言作为理解的中介转向非语言的中介。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独立出来的权利和金钱“系统”形成了一个不受规范指导的世界,生活世界的贬值成为必然,这就是哈贝马斯所说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晚期资产阶公共领域瓦解的真正原因正在于此,对此,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主张在整个规范调节领域确立一种包容的、公平的商谈情境,使民主真正的还原它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成为少数利益集团和公共权利人物谋取私利的工具,使主体建立反思与批判意识,并有效发挥理性的潜力。

这就意味着人们从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行政命令的压抑、控制中解放出来,形成自身的语言结构来做出独立的判断,实现自由交谈。

使主体不仅是宗教、文化、种族或地域生活共同体的成员,更是具有普遍的集体意志的国家中的一员。

这便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美好向往。

其实,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语言还是交往,都是在人们长期的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和人们现实的需要中历史的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理性也是在物质生产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现实的理性。

因此,对交往及其合理性的理解必须奠基于人们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其历史发展的基础上。

只有如此,才能赋予交往合理性以具体历史的性质,才能使理性具有彻底的批判性。

而在一定意义上来讲,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使带有理想色彩的,因为我们面对的现实状况一方面是现代社会促使交往理性的发展,增加人际间真诚沟通的可能性,这是哈贝马斯理论所要展示的美好前景;而另一方面,现代社会的结构却日益产生着人际间的疏离感,窒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这是哈贝马斯面临的难以跨越的现实鸿沟。

所以哈贝马斯的这一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拯救现代性的方案,同现实社会确尚有距离。

但在经济快速发展与人性丧失、生存意义湮灭同时并存的现代,强调通过“商谈”来调和各种社会矛盾,其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确也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二、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我国构建和谐文化的意义当今世界,全球化促进了全球性交往与普遍联系,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游离于全球化语境之外。

但由于经济、机遇等方面的悬殊,欠发达国家的政治、文化、价值、信仰等日益被发达国家所左右,在此背景下,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社会生活上都显示出了其实用价值,因为“民主不是一种我在形式,而是公民共同参与的论证实践。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应在充分尊重本土利益的前提下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

在此大环境下,随着中国自己的现代性问题的突出和尖锐化,我国呼吁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性文化和价值观”,其成果集中体现为“民生”本位的“和谐社会”实践。

这一努力,可以说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当代人类的新的建设性的“现代性模型”。

从现实来看,在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各种现代社会理论激烈较量和复杂博弈下,社会生活和社会存在的“和谐性”属性最终胜出,这是社会现代性进程中,中国以自己特色文化的方式,自信的向世界所做出的理论和价值承诺,表达了新世纪中国人在社会建设中对建立一个自由、民主、人道、公正、宽容的“社会世界”的生存理想和新年表达。

“和谐”的文化理念是现代社会的文化价值理念,体现并实际代表着人类文明的当代水平和发展方向,这一理念是对当今人类社会所需要和不懈追求的共生理念、宽容理念、对话理念、公正理念的高度浓缩和体现,并以各种有效的实践方式实现着对“现代性”及其社会观念的内在超越和辩证扬弃。

交流和沟通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吸收哈贝马斯现代性理论中的合理成分,尽力使公共领域成为各方发表意见的所在,成为社会共同监督机构。

只有建立平等的话语权,实行规范的交流,才会有真正的民主,实现和谐。

只有在事关人类重大利益的诸多问题上,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对话、博弈都是可能的前提下,各方的利益才有可能被综合考虑,进而实现整个世界的和谐发展。

因此,共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参考文献:[1]罗骞,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及其对马克思的反思【j】,社会科学论坛,2007、11(上).[2]孙庆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及重建主体性的理论诉求【j】,学术交流,2004年7月.[3]郑召利,交往理性:寻找现代性困境的出路——哈贝马斯重建现代性的思想路径【j】,求是学刊,2004年7月.[4]胡向明,哈贝马斯的理性重建——交往理性【j】,中北大学学报,2005年3期.[5]程昭,高峻华,对哈贝马斯理性重构的解读【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2006年4期.[6]郎晓波,批判、实践与解放——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理论解读【j】,社会科学论坛,2008年8月(下).[7]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m】,重庆出版社,1994.[8]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m】,重庆出版社,19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