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位铜陵在马芜铜3市中的位置
皖江城市带简介

皖江城市带简介(2009-8-11 作为安徽第一个进入“国字号”的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记者了解到,示范区已经由早期的9个市扩容了,除了原先涵盖在内的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新增加了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
) 成员市:9个。
由合肥、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巢湖、宣城、池州、滁州9市组成。
数据:面积5.6万平方公里,占安徽省的40.3%;人口2120.3万,占全省的32.5%;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2254.5亿元,占全省的41.9%。
目标:建成临江产业密集带、沿江城镇密集带,到2010年,沿江城市群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2500元,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地区的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00元。
开放促开发加速融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最大的特点是与长三角的紧密关系。
“无缝对接长三角”,皖江城市带的人们喜欢这样描绘他们与长三角的关系。
加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东向发展”战略为今后较长时期发展的基本战略。
“沿江地区无论从区位、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看,都是东向发展战略的前沿地带和桥头堡,发挥对全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安徽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表示。
安徽省1990年7月拉开沿江开发开放的序幕,正是在同年4月浦东开放开发的大背景下。
“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呼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成为当时安徽省的重大决策。
2006年8月,《沿江城市群“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皖江城市带作为“全省对外开发的门户”的战略定位,要求“主动迎接长三角辐射,推进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管理体制的全面对接,成为率先接轨长三角、接轨国际的开发型经济区域。
”而在皖江示范区规划中,把省会合肥纳入其中,并作为增长极发挥带动作用,是这次规划的一大亮点。
这就突破了2006年中央10号文件对皖江城市带的范围定义,可称为“新皖江”。
安徽铜陵的历史沿革

安徽铜陵的历史沿革铜陵市又名定陵、义安、铜都,是中国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安徽省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东接芜湖市繁昌县,南靠池州市青阳县,西临安庆市枞阳县,北与芜湖市无为县一江之隔。
春秋战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彰郡。
西汉时彰郡改为丹阳郡。
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
东汉时期,设置铜官镇在今铜陵县城。
三国时期,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丹阳郡春谷县、临城县。
西晋时期,铜陵地区属宣城郡春谷、临城二县。
东晋义熙年间405——418,由于北方战乱,大批山西流民进入此地,在此侨置了定陵县,县治设在今顺安镇。
定陵县的设置,使今铜陵地区的区域大体确定下来。
南朝宋、齐时期,定陵县属淮南郡;梁、陈时期,属南陵郡。
隋统一后,将定陵县并入南陵县,属宣城郡。
唐朝前期,铜陵属宣城郡南陵县;唐朝后期,从南陵划出工山、安定、凤台、归化、丰资五乡,设置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
五代时期,仍为宣州义安县。
民国元年1912年元月废府,铜陵县直属安徽省。
1914年6月至1928年8月属安徽省芜湖道。
1932年10月后属第二专区。
1938年8月6日改属第八专署至解放前夕。
1949年4月21日,铜陵解放。
同年5月13日划归皖南行署池州专区管辖。
1952年2月4日,皖南、皖北行署合并以后,铜陵县隶属安庆专区。
1956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铜官山市,属省直辖。
1958年9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铜陵县建制,市、县合并,改名铜陵市,属省直辖。
1959年4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保留铜陵市建制,仍属省直辖;恢复铜陵县建制,属安庆专区。
1964年7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铜陵市改为铜陵特区,实行政企合一,为省直辖。
1971年12月11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铜陵特区为铜陵市,属省直辖。
1974年11月8日,铜陵县划归铜陵市辖。
地区名人:何其沧,清代医学家,铜陵顺安,今顺安镇,人,生卒年不详,享年 75 岁,医德传颂乡里,常免费为穷人治病,救活不少濒危病人,著有《幼科指南》。
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

面向安徽崛起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战略研究摘要: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发展的精华所在,对引领安徽经济的崛起至关重要。
本文首先说明了皖江城市带发展的优势条件,并分析了其发展至今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对皖江城市带如何发挥引擎效应推动安徽崛起给出了建议。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现状分析战略建议一、引言为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中共中央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并从各方面大力支持中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其中,最具建设性的举措就是积极推进中部四大城市带的规划设想,安徽省打造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正是其中之一。
作为安徽区域发展的”先行先试”区域,皖江城市带的发展在今后安徽经济的崛起中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皖江城市带发展现状分析(一)皖江城市带近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效1.经济比重大且发展速度快2010年皖江城市带生产总值达到8406.81亿元,占全省的68.02%,其中工业总产值达到3977.6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73.29%。
由此可知,工业是这一区域经济总量扩张、经济结构优化的主动力。
2010年,皖江城市带财政总收入1319.62亿元,占全省财政收入比重达63.94%。
可见,皖江城市带经济运行质量较高,宏观经济效益较好。
根据省经济信息中心报告显示:2012年上半年,皖江地区经济增速达12.5%,超过武汉都市圈0.3个百分点。
2.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增长近年来,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快速发展。
2010年,示范区利用外资和引进省外资金分别占全省总额的76.2%和72.5%。
到2011年皖江示范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增长14.4%。
2011年1至10月,示范区引进1亿元以上省外投资项目2983个,到位资金2531.1亿元,同比增长62.9%;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23个,投资总额25.7亿美元。
江北集中区已签订15个合同项目,合同金额达767亿元;江南集中区6个产业项目已正式签约,投资额达557.5亿元。
铜 陵 市 情 简 介

铜陵市情简介铜陵市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全市面积1113平方公里,人口74万,辖一县三区、国家级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近年来,相继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称号。
铜陵以悠久灿烂的青铜文化而闻名于世,是中国青铜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绵延3500多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和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家集铜采冶炼于一体的大型有色金属企业、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在铜陵,由此被誉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
铜陵青山碧水钟灵毓秀。
临江含湖依山,山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
境内拥有九华山头天门(大士阁)、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天井湖公园4A级风景区等自然人文名胜,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九华山和太平湖)的北大门,是中国三大牡丹生产基地之一。
铜陵富有金、银、铜、铁、硫、生姜、凤丹、麻,享有“八宝之地”的美誉,尤其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矿种齐全。
境内已探明的矿有30多种,其中,铜的储量占安徽省70%以上,硫铁矿储量位居华东第一、全国第二,石灰石、黄金和白银的储量均居安徽省首位。
铜陵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地处长三角经济圈和武汉经济圈的交会中心,位于国家东西交通大动脉和安徽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十字交会点。
已建成皖江第一桥、铜九铁路、沪铜铁路、合铜黄高速、沿江高速,正在兴建宁安城际铁路、京福高铁暨铜陵长江公铁大桥。
长江铜陵港是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开通对台海上直航。
距正在建设中的九华山梅龙机场仅20多公里。
铜陵经济发展势头较好。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9.4亿元,增长12.6%;财政收入达到115亿元,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12.7亿元,增长3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25元,增长16.8%,农民人均纯收入8700元,增长20%,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铜陵工业基础厚实。
铜陵市的区位优势

铜陵市的区位优势铜陵市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处长江中游,东临芜湖市,南接黄山市,西邻池州市,北界安庆市。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铜陵市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铜陵市地处长江经济带,享有得天独厚的水利资源。
长江是中国最长、最大的河流,它为铜陵市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这不仅为当地的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工业生产和城市供水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此外,长江还是我国重要的交通要道,铜陵市依托长江水运线路,可以便捷地与全国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加快物流运输速度,降低物流成本。
铜陵市靠近华东地区的发达城市和经济中心。
距离上海仅有300多公里,距离杭州、南京等大城市也很近。
这使得铜陵市具有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邻近城市的资源和市场,发展跨区域的产业合作。
铜陵市还是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有着较高的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
铜陵市可以借助这一区域的优势,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铜陵市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铜陵市是中国重要的铜矿产基地之一,拥有世界上最大的铜矿之一——铜陵铜矿。
这里的铜资源丰富,质量优良,被誉为“铜都”。
铜陵市的铜矿资源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相关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此外,铜陵市还有丰富的磷矿、锌矿等矿产资源,为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支撑。
铜陵市的自然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
铜陵市位于皖南山区,拥有许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点。
如铜陵山,是中国四大名山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李白故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故乡,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
此外,铜陵市还有许多温泉、湖泊等自然资源,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铜陵市的区位优势使得这些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推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铜陵市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在经济、交通、资源和旅游等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努力下,铜陵市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以铜陵市为例谈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所的用地面积较少 ;③灾 害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的制约 因素较 多, 铜陵是一座 因矿设市 的城市 , 已被 国务院列为第 二批 3 2 个资源枯竭城市之一 , 城市区域受采空塌陷 、 岩溶塌陷 、 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影响较 大。
期避难用地主要指市级 、 区级公 园 、 各类体育场 等 , 还包 括城 区 边缘地带 的空地 、 城市绿化隔离区等 , 主要用 于安排居 民相对较
汶川地震 以及 近期甘肃玉树地震 ,更是 向人们敲响 了如何面对 灾害的警钟 。
1 灾害应 急避难场所 的等级及分类
灾 害应急 避难场 所是 为 了人们 能在 灾害发 生后 一段 时期 内, 躲避 由灾害带来的直接或间接伤害 , 并能保 障基本生活而事 先划 分的带有一定功能设施 的场地 ,一般分为紧急避难场所用 地和长期避难场所用地 。紧急避难场所是指发生地震等灾害时
为全 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 内城市。自 17 9 0年安徽省地震观测 台 网建立以来 , 铜陵市范围内共发生 1 . 0级以上地震 8 次 , 中最 8 其
大 地 震 为 20 0 5年 1 月 1 2 9日铜 陵市 与 顺 安镇 之 间发 生 的 36级 .
所 人均 面积可以略低些 , 但最低不应少于 1 其 中公共绿 .m 。 0
如 果 能 将 这些 废 混 凝 土 块 就 地 回收 、 洗 、 碎 后 作 为 混 冲 破
能 源 和 费用 , 轻 废 混 凝 土 占地 和 对 环 境 的 污 染 , 而带 来 巨大 的 减 从
凝土骨料 , 生产再 生混凝土用 到新 建筑 物上 , 这样 不仅可 以省掉搬运废 混凝 上块 的费用 , 而且还 能减少 远距离运送
参照 国内外城市标准结合铜陵市总体规划的要求 ,合理 确定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各类用地面积标 准。紧急避难场所人 均面积标 准为 1 m~ . 长期避难场所 人均用地面积标准 . z2O , 5 m 为 2 m ̄ .mz . 230 。考虑到老城 区的实际用地情况 , 0 紧急避难场
铜陵市自然资源

铜陵市自然资源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是一座充满自然资源的城市。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矿产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介绍铜陵市丰富的自然资源。
铜陵市地处长江中游,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这样的气候条件为铜陵市的自然资源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地理位置
铜陵市位于安徽省南部,北临黄山市,西靠池州市,东接芜湖市,南与江西省接壤。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矿产资源
铜陵市是中国重要的铜业基地,拥有丰富的铜矿资源。
此外,铅、锌、金等金属矿产也较为丰富,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水资源
铜陵市水资源丰富,境内河流众多,湖泊较多,水质优良。
这些水资源不仅滋养着当地的农田和森林,也为城市的生活用水提供保障。
生态环境
铜陵市拥有优美的自然风景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多样的植被和野生动物资源使得铜陵市成为一个宜居的城市,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铜陵市一直致力于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铜陵市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城市,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了支撑,也为居民提供了优美的生活环境。
铜陵基本常识

铜陵基本常识
铜陵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江淮平原南端,是中国著名的铜矿区,也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以下是铜陵的基本常识:
1. 铜陵地理位置
铜陵位于安徽省南部,距离省会合肥约200公里。
铜陵市辖区域内有铜陵山、龙泉湖等著名景点。
2. 铜陵人口
截至2020年,铜陵市总人口为142.7万人。
3. 铜陵历史文化
铜陵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
铜陵市内有许多历史古迹,如铜陵博物馆、古城墙等。
4. 铜陵经济
铜陵是中国著名的铜矿区,铜矿储量居全国第二。
铜陵的经济以采矿业和制造业为主,有铜陵铜业、江铜集团等大型企业。
5. 铜陵交通
铜陵市内有铜陵火车站和铜陵汽车站,可直达北京、上海等城市。
铜陵市内的公共交通主要以公交车为主,也有出租车和网约车服务。
以上是铜陵的基本常识,对于了解铜陵的人们,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上新华社网站,通过安徽频道无意之中发现芜湖市政府网站“市民心声”里面很热闹,转念一想,铜陵的相关网站建设怎样,便发现了铜陵市政府网站“市民论坛”,里面也很精彩。
然而,我发现里面有一种不和谐的声音,个别网民竟然提出“铜陵太小,应该并入芜湖甚至池州”的言论,言语间流露出对芜湖的崇拜和对自己的不自信。
我想,提这个问题的人要么盲目自卑,要么是别有用心。
作为一个人均GDP和财政收入全省增速排头兵的铜陵,在安徽应该有气吞山河的气魄。
1100平方公里小吗,上海不过6000平方公里,还算上崇明岛,香港也就1098平方公里,新加坡、澳门更是骑自行车轻松绕一圈;反过来看,新疆、内蒙古、西藏大不大?重庆的面积比北京和上海加起来都大,却远远不如北京上海发达先进,西部省份有的连沿海一个县级市GDP都比不过。
本人最近看了铜陵的巨大变化惊喜而感动,这么美丽的江南之花、长江中下游的工业重镇,区位优势非常显著、上市企业在全省名列前矛的城市,有些市民竟严重缺乏自豪感、荣誉感甚至认同感,认为铜陵太小而急着要并入芜湖,甚至贵池这样的落后农业区。
可以明确地讲,并入芜湖后铜陵将被边缘化和矮化、产业空心化,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那些想加入芜湖的人应该清楚地想到,如果铜陵成为芜湖一部分,将比繁昌还差,在芜湖地区内部也是最边缘的地区。
如果芜湖是省会,铜陵的经济资源和地位也将大大下降,会被芜湖大量吸走,因为铜陵和芜湖有太多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二者是同质的,注定是天然的竞争、零合关系。
况且,别说芜湖,就是南京等长三角城市现在也根本不具备强大的辐射能力,长三角在经济饱和并具备向外投资实力前至少有10倍的上升空间,更何况芜湖这样的城市?因此,马鞍山想脱皖入宁(南京)也是荒唐可笑的,被南京吞并的结果是什么?马鞍山还是重要的城市吗?不是,除了马钢外,所有的经济资源都将被南京拿去,而南京的人均GDP则远远落后于苏州无锡杭州宁波。
芜湖下辖的南陵、芜湖县、繁昌有几个不落后的?在芜湖市政府网站“市民心声”里,有不少对铜陵长江大桥的建设不满的声音,他们认为大项目都应该建在芜湖,别人看不起你,你可千万别看不起自己啊。
铜陵和芜湖、马鞍山有着天然的竞争关系。
安庆是江北城市,且过于靠西、交通不便,尽管曾有过260多年安徽省会的辉煌历史,但今天已明显落后;贵池根本不值得一提,其几次撤与立反映出该市的弱小。
网上有网友称,东至县将划归安庆,因为安庆急于改变江北城市的形象,同时拓展发展空间。
如果安庆都能把东至划归己有,那么与铜陵紧邻、归属感极强、往来便利而频繁的的青阳为什么不能划归铜陵?国家最近的行政区划改革主要思想是减少地级市管县级市,而统归省里管,也就是说,一些现在所谓的“大”市将来可能要瘦身。
现在重点谈谈马芜铜地区,最典型的是貌合神离的马鞍山吵吵要脱皖入宁、骄傲到自恋的芜湖则天天吵吵要和合肥争夺省会地位,其结果呢,马鞍山被边缘化,芜湖也未成省会,前不久国家刚刚宣布修建上海-南京-合肥-武汉-重庆-成都的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跟芜湖无关。
马芜铜地区中只有铜陵对安徽有极强的归属感。
从地缘战略角度看,铜陵区位优势极其明显。
打开地图,你可以看到,铜陵的区位优势极其明显,铜陵到省外的南京、杭州和九江的的距离竟然等距离,到上海和武汉也是等距离,这是其他皖江城市无法比拟也是不可取代的。
在省内范围,铜陵地处800里皖江最中间的江南城市,北距合肥、南距黄山、东距芜湖马鞍山、西距安庆池州均为等距离,在安徽省中南部具有最大的经济辐射潜力。
铜陵应该牢牢记住,合肥作为省会,理所当然地是全省的经济、文化中心,铜陵要呼应合肥作为安徽全省交通枢纽和省会的作用,必须大力争取省里的支持,使合肥-铜陵成为全省的核心走廊。
如果把皖中南比作一个城市,铜陵则正好位于合铜黄和沿江高速两条最主要“马路”的十字路口,是绝对的“市中心”。
最重要的是,铜陵是沿江城市中距离我国华东地区最大、最有人气的旅游景点“九华山-太平湖-黄山”最近的。
在建的合铜黄、沿江高速公路在铜陵十字交叉,年底即将开工铜九铁路将铜陵与京九线上的珠三角和长江上的长三角紧密连接起来,所有这些都为铜陵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
铜陵有这么好的地理位臵,为什么没有雄心壮志让芜湖马鞍山、安庆池州成为铜陵的边缘地区呢?为什么不可以将铜陵周边50公里都纳入大铜陵经济区?只要铜陵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些地区即便行政区划分不属于铜陵,也将在经济上、人力资源上、物质资源上归附铜陵,成为铜陵农副产品、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来源地。
所以“强”远远比“大”重要,经济上强大了,经济版图就扩大了,行政版图即使暂时没有扩大,省政府和当地各县城也自然人心所向,水到渠成。
纵阳、无为、贵池、青阳、南陵和繁昌等铜陵周边地区都是农业县域,作为工业重镇的铜陵在其中的强势地位已经显现巨大的磁吸效应,大量周边地区的人来铜陵打工,你什么时候见过铜陵人到纵阳打工?记住,一切以实力说话。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过去一直实行“遍地开花”式的投资,结果是一朵花也未开。
现在,安徽省省委省政府已明确了重点地区重点发展的思路,将合肥和马芜铜沿江城市作为开发重点,这是非常英明正确的,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是积聚效应。
据报道,长三角以全国1%的土地、5%的人口创造了20%的GDP,而且专家预测这一比例将继续上升。
当年如果不实行珠三角和长三角的重点发展战略,今天的深圳和上海能有今天的发展吗?全国能有今天的进步吗?国家是这样,安徽也是这样,安徽最近出台的“861”计划就体现了这个精神,铜陵作为重点地区的核心城市之一将大有可为,与合肥、芜湖组成“合芜铜”金三角。
目前各省都在大力发展核心经济区,同为内陆的湖北在建立“大武汉”、湖南在建立“长沙-株州-湘潭”三角区,安徽“合芜铜”应该奋起。
作为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铜陵最大的缺点是污染较严重,尤其是大气污染,因此,要下大力气搞好环保,控制大气污染,保护水源免受污染,加强节能,这是可持续发展根本和前提,千万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铜陵的二氧化硫污染严重,这一点一定要注意。
水是万物之灵,感谢上苍赐予铜陵长江、无数大小湖泊和每年1300毫米的充沛降水,一定要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水资源。
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的同时,铜陵大发展的突破点是发展交通。
中国25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想富、先修路”,四通八达的对外交通能带来源源不断的人流物流、投资臵业、城市知名度等等。
上海的发展经验是大手笔才有大发展。
铜陵的发展要实现大手笔、大战略、大规划、大发展,要站在全省甚至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高度来看。
关于规划,可以在全国甚至全球公开聘请规划专家,并定期对规划进行修正优化,努力将铜陵建成皖江交通枢纽、经济中心、宜居城市。
为此,铜陵要弱化其金属的味道,多一些山水的秀丽和古老文化的魅力。
不仅工业要发展,也要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其中的关键是将青阳县划归铜陵。
青阳人对铜陵的归属感远高于池州,合铜黄高速公路2007年即将建成,届时青阳和铜陵更是缩短时空距离,九华山将成为铜陵市内的一座名山,这对铜陵非常重要,它将有助于铜陵成为一座集工业、贸易、旅游、金融和文化的产业多样化的中心城市。
省里已充分认识到铜陵的战略重要性,修建合铜黄高速公路是有力的证明。
但铜陵必须认识到,尽管沿江高速公路、铜九铁路对铜陵的交通非常重要,但这些交通设施是芜湖等沿江城市共享的,只有加强南北交通,加强与省会合肥、风景区黄山和长三角核心城市杭州和上海的交通才更能显示铜陵的比较优势和特点。
而且,修建合肥-铜陵=黄山的高速公路和铁路这样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对合肥成为国家枢纽城市的意义同样巨大,只有本身成为枢纽才能成为中心城市,才不会成为南京等城市的附属品,从长远的角度看,意义更加重大。
另外,经济转移其实是“蛙跳式”,也就是说,马鞍山注定不会成为经济中心,铜陵完全可以通过与合肥合作,利用区位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完全可以超过马鞍山。
因此,应该修建铜陵到宣城高速公路或其他通往杭州的高速公路、修建第二长江铁路公路大桥、修建合肥-铜陵-黄山直至浙江或福建铁路、改进长江码头。
如果这些条件具备了,同时,将青阳、南陵、纵阳和无为的部分地区划归铜陵,铜陵将很快成为人口超过300万,GDP超过1000亿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形成巨大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带动整个皖中南地区的发展。
解决好交通与环保,铜陵的腾飞指日可待。
在讲到环保之前,我想先就铜陵市对外名片上的宣传语提个意见,“中国山水铜都”很好也很美,但没有完全展现铜陵的特色,本人建议改为“江南山水铜都”。
铜陵当然是中国的,她肯定不是美国的。
铜陵在国内宣传叫做“江南山水铜都”再恰当不过了,如果叫做“中国江南山水铜都”也可以,不过有点繁琐,但到国外宣传应加上“CHINA”。
为什么应该强调“江南”二字呢?因为江南给任何一个国人的印象就是小桥流水,山清水秀,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饶,人民生活殷实。
铜陵地处长江南岸,长江之滨,通江达海,青山绿水,风光旖旎,既是江南又是铜都,在中国你还能找到第二个这样的绝配吗?铜陵拥有让中国其他城市艳羡不已的地理和自然优势,我们不对外宣传这一无价的无形资产呢?铜陵不仅是江南花园,还紧邻中国最大最美的“两山一湖”,苏南城市除了离上海近点外,自然条件还有什么比铜陵强的?中国经济中心和沿江城市几乎都在江南,长江以北与江南相比,一个天,一个地,这是无法改变的。
江苏的核心城市全是江南城市,过了江就变差,即便离上海再近也没用,南通永远比不过苏州。
安徽也是如此,安庆的衰败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它在江北,造再多长江大桥也挽救不了安庆的落后,除非把安庆搬到江南,否则建桥造路绝对是浪费。
如果铜陵将来版图扩大,首先要兼并的就是青阳县,因为她在江南,因为有九华山,因为她人口少,负担轻,让人眼馋。
(面积1180平方公里,包括九华山12.6平方公里,27.64万人口)。
10年前安庆就想把最贫穷的有100多万农民的纵阳县摔给铜陵,铜陵没要,这是完全正确的,因为铜陵要象苏州无锡一样,永远做江南城市,千万不能要江北的纵阳和无为,要过来绝对是摔不掉的沉重负担。
本人在(二)里提到跨江而治,那是因为大桥的江北收费站需要几个收费的农民。
马芜铜是安徽的长三角,重点地区要重点发展,省里必须把银子用在刀刃上,尤其是大力把资金投到离合肥最近的铜陵,因为铜陵对合肥来说是其通达长江的最佳选择,合肥是如此地向往长江,铜陵实际上是合肥在。
那些对铜陵长江大桥废话的人应该立即闭嘴,因为他们建桥的目的是造福自己,而铜陵大桥无论是过去的长江公路大桥还是未来的铁路大桥,与其说是铜陵大桥,更应该说是合肥的长江大桥,它是合肥向南最便捷的延伸。
从这一点上说,既然省里已经规划了庐江-铜陵铁路,那么此铁路和铜陵二桥应该立即修建!!!!!!!!!!!!!!同时,铜陵要不遗余力地紧紧咬住马鞍山芜湖,争取宁铜铁路芜湖-铜陵段和南京-马鞍山-芜湖段的双线同步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