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症的病因
儿童肥胖发病原因及判断标准

儿童肥胖发病原因及判断标准
儿童肥胖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发病,临床上分为单纯性肥胖症和病理性肥胖症两大类,其中单纯性肥胖症在儿童期最多见,大约占儿童肥胖总数的95%;病理性肥胖又称为继发性肥胖,是继发于其他疾病而产生的,仅占儿童肥胖的5%。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及环境、以及神经内分泌与能量代谢等有关。
儿童肥胖的发病原因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有家族发病倾向,很多肥胖儿有家族肥胖史。
父母双方肥胖,其子女大约有70%~80%发生肥胖;父或母其中一人肥胖,子女发生肥胖的几率大约为40%~50%;父母均为瘦体型,子女发生肥胖的可能性仅为9%~14%。
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的活动量、饮食习惯可能受父母和家庭的影响。
另外,静息和活动的能量消耗基础水平由遗传决定。
某些肥胖家族的基础代谢值降低。
父母双方或单方肥胖的子女,其基础代谢值低于体重正常父母的子女约10%,体育活动能量消耗低于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的2倍。
近年来,学者们对肥胖病因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使我们对肥胖的遗传因素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1994年学者们在肥胖鼠克隆出肥胖表型的瘦素基因,并定位于第6号染色体,之后的研究证实,人的瘦素基因位于第7号染色体上。
1998年在神经肽家族中,新发现一类具有调节食欲作用的神经肽类激素—食欲素,其基因位于第17号染色体。
此类激。
单纯性肥胖中医证型标准及针灸治疗现况研究

单纯性肥胖中医证型标准及针灸治疗现况研究单纯性肥胖病因病机较为复杂,影响因素较多,辨证分型类型繁多,而且有关的证型标准较少,临床应用极为欠缺,故单纯性肥胖中医证型标准的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对近10年来有关单纯性肥胖文献中的中医证型标准进行总结,并探讨针灸对肥胖的治疗作用。
标签:单纯性肥胖;证型标准;针灸治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运动的缺乏,肥胖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人类的健康正日益遭受肥胖的威胁。
其中以单纯性肥胖为主,占肥胖的90%以上。
单纯性肥胖是指无明显内分泌-代谢原因,且排除水钠潴留或肌肉发达等蛋白质增加诸多因素引起实际体重20%以上的一种疾患。
单纯性肥胖易导致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代谢系统等疾病,可引起关节病变,与多种妇科疾病以及某些肿瘤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严重危害人们的心理健康及生活质量。
1 单纯性肥胖中医辨证标准由于单纯性肥胖病机复杂,故临床上辨证分型各抒己见类型繁多,目前临床上各医家对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辨证分型的认识尚不统一,医家治疗时多根据各自经验辩证分型,进行治疗。
综合各家观点,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辨证,①虚证,包括脾肾阳虚、阴虚内热等证型;②实证,包括肠胃实热、胃热湿阻、气滞血瘀等证型;③虚实夹杂证,如脾虚湿阻型等。
脏腑辨证多从胃、脾、肝、肾、肠等脏腑进行,病理因素多考虑气滞、血瘀、痰湿、实热等方面。
目前有关单纯性肥胖中医辨证分型提到最多的为脾虚湿阻、脾肾阳虚、胃热湿阻、肝郁气滞、阴虚内热五个证型。
笔者查阅2004年~2014年有关单纯性肥胖的文献196篇,进过筛选、剔除无辨证分型的文献、删除重复文献后,剩余98篇文献,进行总结。
绝大多数文献未标明辨证分型的标准及出处,只有部分文献(7篇文献)标明了辨证分型的标准及出处,其中3篇是采用教科书中的分型并结合临床经验进行分型。
目前有关单纯性肥胖的中医辨证标准,除去各版教科书中的辨证分型,笔者仅查阅到两版辨证分型标准。
肥胖症是怎么形成的 导致肥胖的常见原因

肥胖症是怎么形成的导致肥胖的常见原因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主要是因为摄入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入大于出,营养过剩,且活动过少,结果脂肪存积于皮下和体内其他部位。
此外,一些精神方面的因素以及青春期间内分泌功能紊乱也会引起肥胖,这些都属于单纯性肥胖。
有些不明原因的肥胖也归属于这一类。
下面分几个方面阐述。
一、长期饱食长期饱食,即饮食摄入量过多,超过了自己的消耗量,这是有害于人体健康的。
容易使体内集聚的脂肪越来越多,且脂肪多集聚在皮下、肝脏周围、腹壁以及腹腔内的大网膜和肠系膜上,造成腹压增高、腹壁肌肉松弛、腹部凸出等。
经常饱食者的肠胃负担很重,消化液的分泌供不应求,也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并使血液过多地集中在肠胃部位,而使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相应缺血。
这样长期下去易诱发冠心病等,甚至会使人的大脑思维能力受到抑制,使人未老先衰,缩短寿命。
二、不良饮食习惯有些人总埋怨:吃得不多,身体总是发胖。
其实,这主要与他们的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据测算:1瓶汽水、1杯麦乳精可乐、8个甜栗子都等于半碗饭的热量;3片面包的热量等于2碗米饭的热量,如果再吃黄酒、果酱,热量就更可观了。
生活中常见的不良饮食习惯有以下几种。
常吃油炸食品:任何食品油炸后的热量要比原来增加1倍,故常吃油条、炸糕、油炸面条、油炸土豆等易致肥胖。
三、嗜甜食及零食有些人一日三餐的食量并不多,但有吃零食和含糖块的习惯,特别是大量进食巧克力、饼干及汽水等食品,使一天总热量处于入超状态。
而摄入过多的糖类会影响血液脂质代谢,并在肝中转为脂肪而致肥胖。
吃饭后立即入睡:活动量减少,日久天长,过多的热量便会以脂肪的形式贮存在体内,使人发胖。
四、晚餐过于丰盛据实验表明,如果早上进食2000千卡热量的食物,并不会|起发胖;但如果晚上进食同样热量的食物,则体重会增加。
另外,晚餐过于丰盛,还会提高大肠癌的发病率。
儿科知识点之单纯性肥胖症

儿科知识点之单纯性肥胖症病因单纯性肥胖症是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消耗,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儿童均值的20%以上者。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最常见于婴儿期、学龄前期和青春期。
病因有遗传因素、营养过度、活动过少、饮食习惯及精神心理因素等。
临床表现1.患儿食欲旺盛且喜食甜食和高脂肪食物。
2.肥胖体型但全身皮下脂肪分布均匀,以腹部、肩部面颊部、乳房等处尤为明显,因脂肪过多致腹部、臀部、大腿皮肤出现白色或紫色纹。
男孩大腿会阴部脂肪堆积过多,阴茎埋入会阴部而被误诊为阴茎发育不良,或因乳房部脂肪丰厚而误诊为乳房发育。
3.明显肥胖儿童常有疲劳感,用力时气短或腿痛。
4.过度肥胖由于脂肪过度积累,限制了胸廓和膈肌运动,使肺通气量不足,呼吸浅快,肺泡换气量减少,出现低氧血症、气急、发绀、红细胞增多、心脏扩大或出现充血性心力衰竭,称为肥胖-换气不良综合征(Pickwickian syn-8drome)。
5.由于怕被人笑而不愿与其他儿童交往,故常有心理障碍(如自卑、孤独、胆小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有关辅助检查,单纯性肥胖症诊断不难。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均值的10%~19%为超重,体重超过20%~29%为轻度肥胖;体重超过30%49%为中度肥胖;体重超过50%为重度肥胖。
体重指数(BMI):是评价肥胖的另种指标,指单位面积的体重。
BMT=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BM≥同年龄、同性别的第95百分位数可诊断肥胖症。
辅助检查项目有:①血甘油三酯、胆固醇大多增高,严重者可有β脂蛋白增高;②可有糖耐量曲线异常,高胰岛素血症;③血生长激素水平减低,生长激素刺激试验的峰值也较正常儿童为低;④肝脏超声检查常有脂肪肝。
2.鉴别诊断(1)伴肥胖的遗传性疾病:①Prader-Willi-综合征:呈周围型肥胖体态。
身材矮小智能低下手脚小肌张力低、外生殖器发育不良;②Laurcncc--Biedl-oo-综合征:周围型肥胖、智能轻度低下、视网膜色素沉着、多指(趾)、性功能低下;③Alstrom综合征:中央型肥胖、视网膜色素变性失明神经性耳聋、糖尿病。
肥胖症的病因和治疗

浅谈肥胖症的病因和治疗摘要:肥胖症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介绍了肥胖症的发病原因,它的症状与并发症,常用的治疗原则。
肥胖症患者应进行行为、饮食和运动治疗相结合。
关键词:肥胖症病因体征并发症治疗【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13-01肥胖症是体内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当体内贮积的脂肪超过理想体重的20%以上,即为肥胖症。
由于肥胖本身及其相关疾病对健康的危害,肥胖症已逐渐成为世界性健康难题。
1 肥胖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1.1 单纯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1.1 遗传因素。
单纯性肥胖者中有些有家庭发病倾向。
已发现6种单基因突变肥胖症。
1.1.2 环境因素。
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体力活动;应用抗精神病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可使体重增加。
1.1.3 内分泌系统。
一些神级肽和激素如内啡肽、胰岛素、生长抑素等参与了对进食的影响,但对发生肥胖的因果关系未完全阐明。
1.2 继发性肥胖。
由于某些疾病引起的肥胖症称为继发性肥胖症。
如下丘脑或垂体的炎症、肿瘤、创伤,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性腺功能减退症等均可引起肥胖症。
2 肥胖症的临床表现2.1 症状与体征。
2.1.1 症状。
轻、中度单纯性肥胖者无自觉症状,重度肥胖者多有不耐热、腰痛、关节痛、消化不良和气喘。
有的可有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痛风等临床表现。
2.1.2 体征。
按脂肪块的分布,通常分为两种体型;中心性肥胖者脂肪主要分布在腹腔和腰部,多见于男性;另一类多见于女性,脂肪主要分布在腰以下。
前者发生代谢综合征的危险性大于后者。
短时间明显肥胖者在下腹部两侧、双大腿和上臂内侧上部及臀部外侧可见紫纹和白纹。
2.2 并发症。
与肥胖症密切相关的一些疾病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病率和病死率也随之增加,肥胖症的并发症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静脉血栓等,并增加麻醉和手术的危险性。
肥胖的原因与危害

肥胖的原因与危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现代人的体重超标的人数越来越多,而肥胖及各种并发症也逐渐走入了人们的视线中。
可以明确的是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我们更多的了解它和重视它。
一造成肥胖的原因对于非病理原因造成的肥胖,也就是临床上所说的单纯性肥胖者来说,其原因包括了营养因素、运动因素、心理行为因素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
1.营养因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越来越注意食物的营养成分的含量,很多事物在制作的过程中,也会认为的添加许多营养成分,这就导致了现代人们日常摄入的营养成分普遍超标。
对于长期摄入过多的营养成分的人群来说,肥胖就成为了一项最典型的体态特征。
中国人由于基因以及长期以来的生活习惯,导致对肉类等高蛋白的食物的消化能力较弱,如果摄入了过多的蛋白质,就会给自己的身体造成较大的代谢负担。
同时按照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普遍来说重油重盐重糖,因此,人们在摄入了超标的营养成分后,还摄入了大量的盐糖,食用油,这些物质都会加重消化器官负担,导致肥胖。
再加上现代人们生活节奏快,生活不规律,早饭没有时间吃,晚上吃饭晚,暴饮暴食等,都导致人们食用之后脂肪摄入过多,膳食纤维摄入过少,代谢失衡,从而导致肥胖的发生。
2.运动因素运动是保持健康的有效方式之一,通过运动,带动身体肌肉群,消耗脂肪,促进代谢,可以使人们保持身体体型,减少肥胖。
但是现代的人们生活压力大,工作时间长,没有时间关注自身的健康运动,而对于长期不规律的摄入食物,以及代谢出现不足的身体状况,如果没有适当的运动辅助,就会将大部分摄入的能量转化成脂肪,导致肥胖的产生。
3.心理行为因素心理压力大是现代人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
在面对较大心理压力时,人们往往会选择一种宣泄的方式,而这种方式如果采用的是进食的方式,大量的摄入甜品,坚果这些高热量的食物,无疑会加重身体的代谢负担。
很多人的这种心理宣泄行为是自身难以控制的,需要进行科学的心理疏导与干预。
但是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段宣泄与治疗干预的过程中,就会导致肥胖的产生与加重。
单纯性肥胖

降糖灵及二甲双胍 轻泻剂和利尿剂
三、外科手术 胃分隔术
吸脂术
辩证调护
针灸对单纯性肥胖症有较好疗效。见效后巩固治疗1~2个疗程
体重减轻5~6kg或初始体重的10%即为减肥成功
针灸减肥原理 第一:有效调节脂质的代谢过程 第二:纠正患者的异常食欲 第三:有效调节内分泌紊乱
辩证调护
黄灯食品适量吃:米饭、馒头、面条、鸡蛋、豆腐、瘦肉、 面包、奶制品等。
红灯食品请少吃:洋快餐、干果类、甜饮料、果酱、 奶油蛋糕、 冰激凌、烤鸡、 巧克力、肥肉等。
辩证调护
青少年减肥禁忌
第一应禁止饥饿疗法、半饥饿疗法或者变相饥饿疗法; 第二应禁止短期快速减肥; 第三应禁止服用任何药物减肥; 第四应禁止手术治疗或各种物理治疗。
单纯性肥胖
概述
肥胖是一种身体内脂肪过度蓄积 以致威 胁健康的慢性疾病。世界卫生 组织已于1999 年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 疾病。肥胖现已成为 全球性的流行病。
危害
易患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糖尿病、胆囊炎、 阑尾炎、骨关节炎、高血脂、便秘、痛风、下肢静 脉曲张,甚至还会影响性功能,导致阳痿、月经不 调、闭经或不孕症等,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男性腰围≥ 85cm 女性腰围≥ 80cm
腹部肥胖
诊断要点
主症
单纯性肥胖症脂肪分布均匀, 面肥颈壅,项厚背宽, 腹大腰粗,臀丰腿圆。
轻度肥胖者多无明显症状; 中度肥胖者常怕热多汗,易感疲乏,
呼吸短促,头晕心悸; 重度肥胖者行动不便,胸闷气急,甚
则端坐呼吸。
鉴别诊断 鉴别属单纯性或继发性肥胖症
有高血压、向心性肥胖、紫纹、闭经等伴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 偏高者,应考虑为皮质醇增多症,宜进行小剂量(2mg)地塞 米松抑制试验。 代谢率偏低者宜进一步检查T3、T4及TSH等甲状腺功能试验, 以明确有否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有垂体前叶功能低下或伴有下丘脑综合征者宜进行垂体及靶腺内 分泌试验、检查蝶鞍、视野、视力等,必要时须作头颅CT检查 等,蝶鞍扩大者应考虑垂体瘤并除外空蝶鞍综合征。 闭经、不育、有男性化者应除外多囊卵巢。 无明显内分泌紊乱,午后脚肿、早晨减轻者应除外水、钠潴留性 肥胖症,立卧位水试验有帮助。 还须注意有否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痛风、胆石症等 伴随病。
什么是单纯性肥胖

什么是单纯性肥胖肥胖分为水肿型肥胖、单纯性肥胖及症候性肥胖等,不过不论那种肥胖都是身体的病态,都需要减肥治疗,那么单纯性肥胖是怎么回事呢?什么是单纯性肥胖?一、什么是单纯性肥胖单纯性肥胖是各类肥胖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肥胖人群的95%左右。
这类病人全身脂肪分布比较均匀,没有内分泌紊乱现象,也无代谢障碍性疾病,其家族往往有肥胖病史。
这种主要由遗传因素,及营养过剩引起的肥胖,称之单纯性肥胖。
二、单纯性肥胖的产生原因遗传原因大量遗传学表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遗传是多因子遗传,父母的体质在很大程度生决定了孩子的体质,如果父母其中一人肥胖,孩子有40%的几率肥胖,父母双方都肥胖的话,孩子有70%~80%会肥胖,这也是为啥会出现大量一家几口全是胖子的主要原因。
社会环境原因社会环境对人的进食量度有很大的决定作用,现在的社会食物太多,对人类的诱惑是很大的,如果加上群体效应的话,很难抵制住没事的诱惑,导致大量进食,本着能吃是福的态度是造成群体肥胖的关键。
心理原因人是智慧型动物,这使得我们比其他动物高出一等,但是任何事有利必有弊,很多时候人的行为会被情绪控制,情绪低落时,烦恼时总会拿食物来出气,特别是女性,很多都把吃作为一种情绪的发泄方法,导致体内大量积累脂肪。
饮食原因食物种类多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类对事物的选择多了,这些都改变了人类最初的饮食习惯,暴饮暴食、边看电视边吃、一天7~8顿以及各种零食等这些导致进食大量的油脂类食物,人体消耗不了的就会转化为脂肪,积累在体内,时间长了就肥了胖了。
与运动有关的原因运动是减肥的主要手段,也同样是导致肥胖的关键所在,现在的社会科技发达了,各种交通工具,各种机械工作,使得人体的能量无处消耗,而食物的摄取量无没有减少,导致肥胖。
三、单纯性肥胖的症状体重上比正常人的体重高出很多,包括披着厚度男性≥4cm,女性≥5cm,身高、体重质量指数>24,人体分析仪显示脂肪超过人体的标准脂肪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纯性肥胖症的病
因(1)
肥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代谢失调征,使机体的摄入能量与消耗能量失去平衡,造成体内能量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入超”状态。
而多余的能量则转化为脂肪,储存在皮下、大网膜、肠系膜和脏器周围的脂肪组织里,导致体重增加,体态臃肿,行动不便,疾病丛生。
简言之,肥胖就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储存过多而引起的一种疾病。
肥胖的原因和发病机制是复杂的。
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肥胖的发生与发展主要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幼年发生的肥胖是脂肪细胞增殖;成年发生的肥胖则是脂肪细胞肥大。
但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引起的肥胖,可以被后天的人为因素(饮食、运动和心理等)所加剧或减弱。
最近,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威利特博士指出:“运动的缺乏和食品的丰富,使人类过着象围栏里的牲畜一样的生活。
”或许,这种“多食少动”的现代生活方式,才是引起肥胖大流行的罪魁祸首。
单纯性肥胖的原因有哪些单纯性肥胖占肥胖症患者的95%以上,一般所谓的“中年性肥胖”也是属於单纯性肥胖。
但是,其中也可能隐藏有以某种疾病为原发病的症状性肥胖,因此不可加以忽略。
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需要摄取适量的碳水化合物和含有脂肪的高热量食物,但一旦摄取过量,多余的能量就会转化为脂肪累积起来;同时,也有些人因为嗜酒摄取了过量的“酒精”,而造成能量过剩,这点容易被很多爱喝酒的人所忽略。
所以,他们会说:“为什麽我吃得很少,仍然会肥胖,我只爱喝酒而已。
”
以下是形成单纯性肥胖的各项原因:
⒈遗传因素
多项研究表明单纯性肥胖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也就是说,具有肥胖基因的家族胖人多。
遗传基因是决定生物体性状的内在原因,可使生物体
表现出本物种的性质和形状,例如,相貌特征、身材高矮、皮肤黑白、身体胖瘦等。
肥胖症的遗传因素是多基因作用的结果,而非单一基因的作用。
基因具有两个特点,一是可以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二是能够发生“突变”,绝大多数突变会导致疾病。
非致病突变给自然选择带来了原始材料,使生物可以在自然选择中被选择出最适合自然环境的个体。
目前,已经发现许多与肥胖发生的相关基因,如影响脂肪代谢和能量代谢的基因。
这些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由于不同染色体上的多个直接或间接调控脂肪代谢和糖代谢的位点发生突变,导致脂肪代谢障碍而使脂肪不断积聚而形成肥胖。
例如,子女遗传了父母的“不良饮食习惯”而导致肥胖的例子屡见不鲜,尤其是喜欢过量食用肥肉、煎炸、糕饼、甜点、速食、“三高”食品等高热量食物,而蔬菜、水果摄取量少,这种情况几乎出现在大部份肥胖家族中。
由于子女自出生开始,就与肥胖的双亲吃着同样的食物,子女自然容易形成肥胖。
如果,家长们懂得均衡摄取食物营养,拒绝容易导致肥胖的食物,相信所谓“遗传性肥胖”出现的概率会大大降低。
⑴肥胖的家族聚集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肥胖类型,即脂肪分布特点。
肥胖不仅表现为身体脂肪总含量的增加,也可表现为某个局部脂肪含量的增加,如腹部肥胖(内脏型肥胖),这种肥胖类型具有比较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二是新陈代谢机能。
家族成员在摄入蛋白质、糖类及脂肪的比例,基础代谢率、食物和运动的热效应,即能量的摄入、支出等方面往往是相似的,而且大多肥胖父母和子女都具有相同的口味和较好的消化吸收能力。
三是赋予个体发生肥胖的易感性。
即决定婴幼儿过度喂养后体重增加的敏感性,使肥胖症患者的后代也容易发生肥胖。
四是种族、性别不同和年龄差别对导致肥胖因子的易感性也不同。
一般在决定机体的脂肪含量方面,遗传因素对女孩的作用
比男孩大。
10岁以上儿童躯干部及四肢脂肪的沉积与遗传关系较密切,而幼儿主要受环境(如喂养)因素的影响。
⑵肥胖家族史的调查统计
社会调查表明,肥胖在某些家族中特别容易出现,60~80%的肥胖症患者有家族发病史。
国外一些学者曾经统计7组双亲肥胖症患者1562例,其下一代肥胖发生率,最高组达87%、最低组为63%,而对照组则仅为38%和36%;还统计了父、母为单一肥胖症患者各101例,下一代的肥胖发生率分别为38%和51%,而对照组则分别为2%和38%(详见《肥胖家族史的调查统计表》),资料显示母亲的影响大于父亲。
这个社会调查说明遗传因素的存在。
另有资料表明,父母均不肥胖的,子女仅有10%肥胖。
肥胖家族史的调查统计表
同时,在对挛生儿、领养子女家庭和家系的调查中发现,肥胖的家族聚集性更加明显。
同卵孪生儿若在同一环境中成长,其体重差别很小;即使在不同环境中成长,其体重差别也明显小于异卵孪生儿。
例如,有19对同卵挛生儿,他们自幼生活在不同的家庭中,每对孪生儿之间的体重平均相差仅为1.9千克;而异卵孪生儿之间的体重平均相差竟高达4.5千克。
还有,在同一个家庭中,肥胖症患者亲生的与收养的子女相比,亲生子女的肥胖率远高于收养子女。
⑶在肥胖形成过程中人为因素的作用大于遗传因素
既然肥胖症具有遗传倾向,是否可以说遗传就是肥胖症的决定因素呢?大量事实表明,尽管遗传因素在肥胖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一定作用,但不是惟一作用,它的作用仅占20~40%而已。
换言之,在肥胖的形成过程中,除了受到先天的遗传因素影响外,后天的人为因素影响要占60~80%,如饮食、运动、胰岛素反应、社会心理等都可成为肥胖症的发病因素。
最新研究资料指出:成年人的脂肪细胞仍然具有较强的增殖能力,肥胖症患者的脂肪细胞还能以儿童期的速度继续增殖。
另外,父母肥胖而子女不胖和子女肥胖而父母不胖的现象也不少见,这些现象都充分说明了后天因素———膳食结构、生活方式和心理特征等,在肥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大于先天的遗传因素。
所以,“合理膳食+适度运动”可以成为有效的减肥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