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 糖类物质

糖类定义: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多糖(polysaccharides ):可水解为多个(>20)单糖或其衍生物的糖

单糖的构型: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要求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单糖的构象: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一个有旋光性的溶液放置后,其比旋光度改变的现象称变旋。 化学性质:①单糖的氧化(即单糖的还原性)弱氧化剂:常用的为含Cu2+的碱

性溶液 ②单糖的还原 ③成苷反应:单糖的半缩醛羟基(称苷羟基),与其他含羟基的化合物形成环状缩醛,在糖化学中叫糖苷。

④脱水作用

⑤氨基化作用 :单糖分子中的OH 基(主要是C-2、C-3上的OH 基)可被NH2基取代而产生氨基糖,也称糖胺。

⑥脱氧:单糖的羟基之一失去氧即成脱氧糖

⑦糖脎的生成:

乳糖:乳糖酶缺乏,小肠乳糖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肠道细菌使乳糖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1.淀粉 直链淀粉的α糖苷键 支链淀粉α糖苷键 有-1,6糖苷键的分支

第2章 脂类物质

C (CHOH )4CH 2OH

D -葡萄糖

H O C (CHOH )4

CH 2OH

H N NHC 6H 5H 2NNHC 6H 5苯肼葡萄糖苯腙++H 2O

脂类(lipid )是一类微溶于水而高溶于有机溶剂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类物质具有三个特征

(1)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

(2)是脂酸与醇所组成的酯。

(3)一般能被生物体利用,作为构建、修补组织或供能。

按化学组成分类 单纯脂类: 单脂,为脂酸与醇(甘油醇和高级一元醇)所组成的酯类。分脂、油、蜡。 复合脂类: 复脂,为脂酸与醇(甘油醇和鞘氨醇)所组成的酯类,同时还含有非脂性物质。分为磷脂与糖脂。 衍生脂:脂类物质的衍生物,如水解产物、氧化产物等。

简单脂:脂肪酸与醇脱水缩 合形成的化合物

复合脂:脂分子与磷脂、生物体分子等形成的物质 衍生脂:脂的前体及其衍生物 2)系统命名法 △-编码命名:从羧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ω-编码命名:从甲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油酸18:1(9)或18:1 △9 表示:含有18个碳原子,在9位与10位之间有一个不饱和双键。

高等动物和植物脂肪酸的共同特点:

甘油酯

简单脂

蜡,如蜂蜡

脂溶性维生素 类胡萝卜素类

固醇类

脂蛋白 糖脂类 鞘脂类 磷脂类 衍生脂 复合脂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①脂肪酸链长为14-20个碳原子的占多数,且都是偶数,最常见的是16个或18个碳原子的酸。

②饱和脂肪酸中最常见的是软脂酸和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中最常见的是油酸。

③高等植物和低温生活的动物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高于饱和脂肪酸。

④不饱和脂肪酸的熔点比同等链长的饱和脂肪酸的熔点低。

⑤高等动物和植物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位置一般在9位与10位碳原子之间

⑥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的不饱和脂肪酸,几乎都具有相同的几何构型,且都属于顺式。只有极少数不饱和脂肪酸属于反式(trans)。

⑦细菌所含的脂肪酸种类比高等动物和高等植物的少得多。

细菌的不饱和脂肪酸只有一个双键

必需脂肪酸:维持哺乳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需、而体内又不能合成,必须由食物供给的脂肪酸,叫必需脂肪酸。

非必需脂肪酸:生物体能自身合成,如生物体能自身合成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

酸败的概念 :天然油脂暴露在空气中会自发进行氧化作用,发生酸臭和口味变苦的现象,称为酸败。

水解性酸败:由于光、热或微生物的作用,使油脂水解生成脂酸,低级脂酸有臭味,称水解性酸败。

氧化性酸败:由于空气中的氧使不饱和脂酸氧化,产生醛和酮等,称氧化性酸败。

酸值(价)(acid number or value):中和1g油脂中的自由脂酸所需KOH的mg数。

血浆脂蛋白:乳麋微粒(CM)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极高密度脂蛋白VHDL

膜的化学组成:(一)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等。分布不对称

(二)膜蛋白(三)膜糖类

三、膜的结构生物膜分子结构模型脂双层、“三夹板”、单位膜、“流体镶嵌”

四、生物膜的功能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细胞识别、信息传递

第三章蛋白质

蛋白质(protein)是由氨基酸为单位组成的一类重要的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

蛋白质含量=样品中含氮量×

氨基酸的分类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不带电荷的极性氨基酸非极性或疏水性氨基酸

两性解离及等电点氨基酸分子中同时带有可解离的弱碱性基团(-NH2 → - NH3+)和弱酸性基团(-COOH → - COO - )。

当氨基酸溶液在某一定pH值时,使某特定氨基酸分子上所带正负电荷相等,净电荷为零,成为两性离子,在电场中既不向阳极也不向阴极移动,此时溶液的pH值即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

肽键为共价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具有双键性质,不能自由旋转

多肽的性质:含有两个以上肽键的多肽,具有和双缩脲相似的结构特点,也可发生双缩脲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可用于定量测定多肽。

黄色反应

由硝酸和氨基酸的苯基(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反应,生成二硝基苯衍生物而显黄色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中通过肽键连接起来的氨基酸的排列顺序,即多肽链的线状结构。维系蛋白质一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为肽键蛋白质的二级结构(secondary structure)是指蛋白质多肽链主链原子局部的空间结构,但不包括与其他肽段的相互关系及侧链构象的内容。维系蛋白质二级结构的主要化学键是氢键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主要包括-螺旋,-折叠,-转角及无规卷曲等几种类型。

-螺旋的结构特征

-螺旋是多肽链的主链原子沿一中心轴盘绕所形成的有规律的螺旋构象,其结构特征为:

⑴天然蛋白质主要存在的螺旋为右手螺旋;

⑵螺旋每上升一周需要个氨基酸残基,沿螺旋轴方向上升;每个残基绕轴旋转100。沿轴上升。

⑶螺旋以氢键维系,氢键的取向几乎与螺旋中心轴平行。

-折叠是由若干肽段或肽链排列起来所形成的扇面状片层构象,借相邻主链之间的氢键维系

超二级结构在蛋白质分子中,若干具有二级结构的基本结构单位(α螺旋、β折叠等)相互聚集,形成有规律的二级结构的聚集体,且具有特殊功能的结构区域

结构域:在较大的球状蛋白质分子中,多肽链通过弯曲折叠,彼此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几个紧密的球状构象,彼此分开,以松散的肽链相连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tertiary structure)是指蛋白质分子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肽链在空间进一步盘绕、折叠,形成包括主链和侧链构象在内的特征三维结构。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多肽链上距离较远的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肽链所有原子的空间排列

维系三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非共价键(次级键),如疏水键、氢键、盐键、范氏引力等,但也有共价键,如二硫键等。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quaternary structure)是由两条或多条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按一定的空间排列方式,通过非共价键缔合在一起形成的蛋白质大分子,通常称为寡聚蛋白。

亚基(subunit)就是指参与构成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每条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

维系蛋白质四级结构的是氢键、盐键、范氏引力、疏水键等非共价键。

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有可能影响它的功能,有些改变甚至引起其功能的完全丧失。蛋白质一级结构的改变能否影响其生物功能,关键要看这种改变能否引起构象的改变。

蛋白质的变性在某些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蛋白质严格的空间结构被破坏(不包括肽键的断裂),导致蛋白质生物活性的丧失,同时引起蛋白质某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改变

蛋白质的热变性在较高温度下,引起蛋白质空间结构的次级键断裂,改变蛋白质构象,原来在分子内部一些非极性疏水侧链暴露到分子表面,从而降低蛋白质分子的溶解度,促进蛋白质分子间相互结合而凝聚,继而形成不可逆的凝胶而凝固沉淀。

蛋白质的变构效应含亚基的蛋白质由于一个亚基的构象改变而引起其他亚基空间结构的改变,导致蛋白质性质和功能发生改变的效应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第四章核酸

DNA的一级结构 DNA分子中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3′-5′磷酸二酯键)和排列顺序叫做DNA的一级结构,简称为碱基序列。一级结构的走向的规定为5′→3′。不同的DNA分子具有不同的核苷酸排列顺序,因此携带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DNA的二级结构 DNA的双螺旋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的要点

1。两条反向平行的多聚核苷酸链沿一个假设的中心轴右旋相互盘绕而形成。 2。磷酸和脱氧核糖单位作为不变的骨架组成位于外侧,作为可变成分的碱基位于内侧,链间碱基按A—T,G—C配对,螺旋表面形成大沟及小沟彼此相间排列。小沟较浅;大沟较深,是蛋白质识别DNA碱基序列的基础。

3.螺旋直径2nm,相邻碱基平面垂直距离,螺旋结构每隔10个碱基对(bp)重复一次,间隔为

DNA螺旋结构的稳定性氢键作用碱基堆积力反离子作用

DNA的三级结构双螺旋进一步扭曲,形成一种比双螺旋更高层次的空间构象。包括:线状DNA形成的纽结、超螺旋和多重螺旋、环状DNA形成的结、超螺旋和连环等

tRNA 的结构二级结构特征:单链三叶草叶形四臂四环

三级结构特征: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折叠扭曲形成倒L型

核酸的性质两性解离 / 一般呈酸性(在中性溶液中带负电荷)。

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

变性:

复性: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的条件下,重新缔合成为双螺旋结构的过程称为复性,DNA复性后,一系列性质将得到恢复,但是生物活性一般只能得到部分的恢复,具有减色效应

变性:在物理、化学因素影响下, DNA碱基对间的氢键断裂,双螺旋解开,这是一个是跃变过程,伴有A260增加(增色效应),DNA的功能丧失。

复性:在一定条件下,变性DNA 单链间碱基重新配对恢复双螺旋结构,伴有A260减小(减色效应),DNA的功能恢复。

杂交: DNA单链与在某些区域有互补序列的异源DNA单链或RNA链形成双螺旋结构的过程。这样形成的新分子称为杂交DNA分子

第五章酶

酶的定义:酶是生物体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特殊催化活性和特定空间构象的生物大分子,包括蛋白质及核酸。

酶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称为酶促反应 在酶的催化下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称为底物

酶的特点 极高的催化效率 高度的专一性 易失活 活性可调控 酶需辅助因子 全酶 = 酶蛋白 + 辅因子(辅酶、辅基)

(有活性)(无活性)(无活性)

酶专一性类型

1.绝对专一性 有的酶对底物的化学结构要求非常严格,只作用于一种底物,不作用于其它任何物质。

2.相对专一性 有的酶对底物的化学结构要求比上述绝对专一性略低一些,它们能作用于一类化合物或一种化学键。

酶的分类

酶催化作用机理:

酶与底物结合时,由于酶的变形(诱导契合)或底物变形使二者相互适合,并依靠离子键、氢键、范德华力的作用和水的影响,结合成中间产物,在酶分子的非极性区域内,由于酶与底物的邻近、定向,使二者可以通过亲核\亲电催化、一般酸\碱催化或金属离子催化方式进行多元催化,从而大大降低反应所需的活化能,使酶促反应迅速进行

米氏方程

米氏常数Km 的意义 a.不同的酶具有不同Km 值,它是酶的一个重要的特征物理常数,只与酶的性质

有关,而与其浓度无关。

E + S E S -1 E + P

产物酶底物酶-底物复合物

值只是在固定的底物,一定的温度和pH条件下,一定的缓冲体系中测定的,不同条件下具有不同的Km值。

c.当v=Vmax/2时,Km=[S]( Km的单位为浓度单位)

d.一般情况下,1/Km可以近似地表示酶对底物的亲和力大小, 1/Km愈大,表明亲和力愈大。

(同一种酶有几种底物就有几个Km值,其中Km值最小的底物一般称为该酶的最适底物或天然底物)

激活剂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凡能提高酶活性或使非活性的酶原变为活性酶的物质,都称为激活剂

1)无机离子:金属离子(K+ Na+ Mg2+ Zn2+ Fe2+ Ca2+)、阴离子(Cl- Br-)、氢离子

(2)简单有机分子:某些还原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

(3)具有蛋白质性质的大分子物质主要是激活酶原

抑制作用与抑制剂

凡使酶的活性降低或丧失,但并不引起酶蛋白变性的作用称为抑制作用。主要是由于酶的必需基团化学性质的改变而引起的。

能够引起抑制作用的化合物则称为抑制剂

不可逆抑制作用(修饰抑制)

定义:抑制剂与酶的活性中心的功能基团共价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不能用透析或超滤等物理方法除去抑制剂而恢复酶活性。

专一性不可逆抑制作用:这类抑制剂只作用于与酶活性部位有关的氨基酸残基或一类酶。

非专一性不可逆抑制作用:这类抑制剂作用于酶分子上一类或几类不同的基团或作用于几类不同的酶。

b1竟争性抑制:某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与底物相似,因而能与底物竟争与酶活性中心结合。当抑制剂与活性中心结合后,底物被排斥在反应中心之外,其结果是酶促反应被抑制了。

竟争性抑制通常可以通过增大底物浓度,即提高底物的竞争能力来消除。

加入竞争性抑制剂后,Km 变大,酶促最大反应速度Vmax不变。

b2 非竟争性抑制:酶可同时与底物及抑制剂结合,即底物和抑制剂没有竞争作用。酶与抑制剂结合后,还可与底物结合;酶与底物结合后,也可再结合抑制剂,但是三元的中间产物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所以酶活性降低

非竞争性抑制剂与酶活性中心以外的基团结合。这类抑制作用不会因提高底物浓度而减弱

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后,Km 不变,而Vmax减小

b3 反竞争性抑制:酶只有与底物结合后(形成ES)才与抑制剂结合,形成的三元中间产物(ESI)不能进一步分解为产物,所以酶活性降低。这类抑制作用很很少见。

反竞争性抑制作用常见于多底物反应中,而在单底物反应中比较少见。

加入反竞争性抑制剂,使Km和Vmax均减小

3.怎样证明酶是蛋白质

答:(1)酶能被酸、碱及蛋白酶水解,水解的最终产物都是氨基酸,证明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

(2)酶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颜色反应,如双缩脲反应、茚三酮反应、米伦反应、乙醛酸反应。

(3

)一切能使蛋白质变性的因素,如热、酸碱、紫外线等,同样可以使酶变性失活。

(4)酶同样具有蛋白质所具有的大分子性质,如不能通过半透膜、可以电泳等。

(5)酶同其他蛋白质一样是两性电解质,并有一定的等电点。

总之,酶是由氨基酸组成的,与其他已知的蛋白质有着相同的理化性质,所以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维生素

第六章 生物氧化

生物氧化:有机物在细胞内氧化分解,最终生成CO2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又称细胞氧化或细胞呼吸。

了解生物氧化的特点

1、CO2的生成

2、水的生成

在脱氢酶、传递体、氧化酶组成的体系催化下生成

氧化酶类:特点:催化底物脱氢后,以O2为直接受氢体, 生成H2O 。

2. 脱氢酶:1、需氧脱氢酶

特点:催化底物脱氢后,以O2为直接受氢体,

生成H2O2。

2、不需氧脱氢酶 组成:结合酶

酶蛋白 辅基:含Fe 、 Cu

组成:结合酶 酶蛋白

辅基:FMN 、FAD

这类氧化反应不以氧作为直接受氢体,而是以该酶的辅酶或者辅基作为受氢体,经过一系列递氢体和递电子体,最后将氢传递给氧而生成水。

呼吸链的概念:在生物氧化过程中,代谢物上脱下的氢经过一系列的按一定顺序排列的氢传递体和电子传递体的传递,最后传递给分子氧并生成水,这种氢和电子的传递体系称为电子传递链。又称呼吸链。

两条重要的呼吸链

⑴ NADH氧化呼吸链

NADH →复合体Ⅰ→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⑵琥珀酸氧化呼吸链(FADH2)

琥珀酸→复合体Ⅱ→Q →复合体Ⅲ→Cyt c →复合体Ⅳ→O2

生物体内ATP的生成方式

1. 底物水平磷酸化:

直接将底物分子中的高能键转变为ATP分子中的末端高能磷酸键的过程称为底物水平磷酸化

2. 氧化磷酸化:

在线粒体中,底物分子脱下的氢原子经递氢体系传递给氧,在此过程中释放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这种能量的生成方式就称为氧化磷酸化

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 C~P)是骨骼肌和脑组织中能量的贮存形式。

磷酸肌酸中的高能磷酸键不能被直接利用,必须先将其高能磷酸键转移给ATP,才能供生理活动之需。反应过程由磷酸肌酸激酶(CPK)催化完成。

第七章糖类代谢

ATP的形成主要通过两条途径:

一条是由葡萄糖彻底氧化为CO2和水,从中释放出大量的自由能形成大量的ATP。

另外一条是在没有氧分子参加的条件下,即无氧条件下,由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在此过程中产生2分子ATP。

糖酵解作用:在无氧条件下,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ATP生成的一系列化学反应称为糖酵解。

糖酵解是一切有机体中普遍存在的葡萄糖降解途径,也是葡萄糖分解代谢所经历的共同途径。也称为EMP途径。

糖酵解是在细胞质中进行。

糖酵解过程

第一阶段:磷酸已糖的生成(活化)

第二阶段:磷酸丙糖的生成(裂解)

第三阶段: 3-磷酸甘油醛转变为2-磷酸甘油酸

第四阶段:由2-磷酸甘油酸生成丙酮酸

糖有氧氧化的反应过程

第一阶段:丙酮酸的生成(胞浆)

第二阶段:丙酮酸氧化脱羧生成乙酰 CoA(线粒体)

第三阶段:乙酰C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线粒体)

三羧酸循环\

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

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

三羧酸循环的概念:在有氧的情况下,葡萄糖酵解产生的丙酮酸氧化脱羧形成乙

酰CoA。乙酰CoA经一系列氧化、脱羧,最终生成C2O和H2O并产生能量的过程.

三羧酸循环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的

三羧循环的生物学意义

是有机体获得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主要途径

是糖、脂、蛋白质等物质代谢和转化的中心枢纽

形成多种重要的中间产物

发酵工业上利用微生物三羧酸循环生产各种代谢产物.

磷酸戊糖途径

概念:以6-磷酸葡萄糖开始,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而代谢生成以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称为磷酸戊糖途径,简称PPP途径。又称磷酸已糖旁路

反应部位:胞浆

第一阶段:氧化反应生成NADPH和CO2

第二阶段:非氧化反应一系列基团转移反应 (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 反应底物: 6-磷酸葡萄糖

重要反应产物:NADPH、5-磷酸核糖

限速酶: 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

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物学意义:

1、磷酸戊糖途径也是普遍存在的糖代谢的一种方式

2、产生大量的NADPH,为细胞的各种合成反应提供还原力

3、该途径的反应起始物为6-磷酸葡萄糖,不需要ATP参与起始反应,因此磷

酸戊糖循环可在低ATP 浓度下进行。

4、此途径中产生的5-磷酸核酮糖是辅酶及核苷酸生物合成的必需原料。

5、磷酸戊糖途径是机体内核糖产生的唯一场所。 糖异生:非糖物质转化成糖代谢的中间产物后,在相应的酶催化下,绕过糖酵解途径的三个不可逆反应,利用糖酵解途径其它酶生成葡萄糖的途径称为糖异生。 草酰乙酸转运出线粒体

第八章 脂类代谢

出线粒体 苹果酸 苹果酸 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

草酰乙酸 天冬氨酸 出线粒体 天冬氨酸 草酰乙酸

2020年食品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2020年食品生物化学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大多数蛋白质中氮的含量较恒定,平均为___%,如测得1克样品含氮量为10mg,则蛋白质含量为 ____%。 2.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____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_____ 倍,说明在同一环境中,冰比水能更_____的改变自身的温度。水和冰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上较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相同温度下组织材料冻结的速度比解冻的速度_____。 3.糖类的抗氧化性实际上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 4. 肉中原来处于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呈______色,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时呈______色,形成高铁血红素时呈_______色。 二、判断(每题3分,共30分) ( )1.氨基酸与茚三酮反应都产生蓝紫色化合物。 ( )2.DNA是生物遗传物质,RNA则不是。 ( )3.酶促反应的初速度与底物浓度无关。 ( )4.生物氧化只有在氧气的存在下才能进行。 ( )5.麦芽糖是由葡萄糖与果糖构成的双糖。 ( )6.只有偶数碳原子的脂肪才能经β-氧化降解成乙酰CoA.。 ( )7.蛋白质的营养价值主要决定于氨基酸酸的组成和比例。

( )8.中心法则概括了DNA在信息代谢中的主导作用。 ( )9.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是同一反应的逆转,所以它们的代谢反应是可逆的。 ( )10.人工合成多肽的方向也是从N端到C端。 三、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四、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3.在脂肪酸合成中,乙酰CoA.羧化酶起什么作用?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答案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dipolarion) 2.米氏常数(Km值) 3.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4.糖异生(glycogenolysis) 5.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 五、问答 1.简述蛋白质变性作用的机制。 2.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5.简述tRNA在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是如何起作用的? 四、名词解释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米氏常数(Km值):用Km值表示,是酶的一个重要参数。Km值是酶反应速度(V)达到最大反应速度(Vmax)一半时底物的浓度(单位M或mM)。米氏常数是酶的特征常数,只与酶的性质有关,不受底物浓度和酶浓度的影响。 3.生物氧化:生物体内有机物质氧化而产生大量能量的过程称为生物氧化。生物氧化在细胞内进行,氧化过程消耗氧放出二氧化碳和水,所以有时也称之为“细胞呼吸”或“细胞氧化”。生物氧化包括:有机碳氧化变成CO2;底物氧化脱氢、氢及电子通过呼吸链传递、分子氧与传递的氢结成水;在有机物被氧化成CO2和H2O的同时,释放的能量使ADP转变成ATP。 4.糖异生:非糖物质(如丙酮酸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葡萄糖的过程。 5.必需脂肪酸:为人体生长所必需但有不能自身合成,必须从事物中摄取的脂肪酸。在脂肪中有三种脂肪酸是人体所必需的,即亚油酸,亚麻酸,花生四烯酸。 五、问答 1. 答: 维持蛋白质空间构象稳定的作用力是次级键,此外,二硫键也起一定的作用。当某些因素破坏了这些作用力时,蛋白质的空间构象即遭到破坏,引起变性。 2.答: 按Watson-Crick模型,DNA的结构特点有: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复习过程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

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要求 1.学生做实验前必须写好实验预习报告,做好实验预习,无实验预习报告者 不许进入实验室。每大组实验人数28人,4人一小组。 2.实验试剂的配制,现场由教师指导,学生操作完成。学生在试剂配制过程 中,掌握试剂配置的基本步骤,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3.实验室所有设备都必须按说明书使用,器皿要小心使用,按规范要求操 作,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4.卫生要求:每次试验完毕小组成员务必将本试验台及地面收拾整洁,器皿 摆放整齐有序,如哪组成员发现没有搞好自己组的环境卫生,这次试验的所有组员的实验报告都会扣分。 一、10食品科学食品生物化学实验项目表 1. 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4学时) 2. 蛋白质的功能性质(4学时) 3. 牛奶中酪蛋白等电点测定和氨基酸的分离鉴定(4学时) 4. 或果胶的提取(4学时) 5. 酶的性质实验(4学时) 实验总课时:16学时

二、食品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淀粉的显色、水解和老化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淀粉的性质及淀粉水解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淀粉水解的条件和产物的实验方法。 3、淀粉的老化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原理 1、淀粉与碘的反应直链淀粉遇碘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呈紫红色,糊精遇碘呈蓝紫、紫、橙等颜色。这些显色反应的灵敏度很高,可以用作鉴别淀粉的定量和定性的方法,也可以用它来分析碘的含量。纺织工业上用它来衡量布匹退浆的完全度,它还可以用来测定水果果实(如苹果等)的淀粉含量。 近年来用先进的分析技术(如X射线、红外光谱等)研究碘跟淀粉生成的蓝色物,证明碘和淀粉的显色除吸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生成包合物的缘故。直链淀粉是由α-葡萄糖分子缩合而成螺旋状的长长的螺旋体,每个葡萄糖单元都仍有羟基暴露在螺旋外。碘分子跟这些羟基作用,使碘分子嵌入淀粉螺旋体的轴心部位。碘跟淀粉的这种作用叫做包合作用,生成物叫做包合物。 在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中,每个碘分子跟6个葡萄糖单元配合,淀粉链以直径0.13 pm绕成螺旋状,碘分子处在螺旋的轴心部位。 淀粉跟碘生成的包合物的颜色,跟淀粉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有关。在一定的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范围内,随聚合度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加,包合物的颜色的变化由

食品生物化学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教师 20 年月日 …………大学教务处制

生物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由生物技术催生的军用食品新材料和新技术,主要包括功能食品基础原料、新型抑菌防腐材料、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及军用食品快速安全检测技术等。生物技术可有效改善食品品质和营养结构,促进军用食品由营养型向功能型转变。军用食品的未来将在生物技术的集成与耦合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军用食品;功能基础原料;集成与耦合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 technology of DNA)的诞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生物技术应势而生。生物技术集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有助于解决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能源和国防等领域的资源紧缺难题,因此被列入当今世界七大高新技术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 生物技术最初源于传统的食品发酵,并首先在食品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改良面包酵母菌种,就是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工业的第一个例子。基本原理是:将具有较高活性的酶基因转移至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 cvisiae),进而使生产菌中麦芽糖透性酶(mal to s epermease)及麦芽糖酶(maltase)的含量与活性高于普通面包酵母,使面团在发酵时产生大量的CO2,形成膨发性能良好的面团,从而提高面包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又如制造干酪的凝乳酶,过去的凝乳酶是从小牛胃中提取的,为了满足世界干酪的生产需求,每年全世界大约需要宰杀5000万头小牛。基因工程技术诞生后,通过把小牛胃中的凝乳酶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E.coli)或酵母中,即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凝乳酶,最后经过基因扩增,保证了干酪生产对凝乳酶的需求[1]。此外,酶法转化或酶工程的应用,也能有效改造传统的食品工业。因此,采用生物技术,不仅可以改良食品工业中原料和材料的品种,提高和改善食品工业酶的稳定性,而且还可解决食品资源紧缺难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高技术装备的应用,未来战争作战半径增大、节奏加快,作战人员智能、体能消耗突出,这对军用食品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2]。通过军用功能食品可快速调节士兵体能,全面提高

食品生物化学十套试题与答案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每克测出氮相当于()克蛋白质含量。 A.0.638 B.6.38 C.63.8 D.638.0 ()2.GSH分子的作用是()。 A.生物还原 B.活性激素 C.营养贮藏 D.构成维生素 ()3.蛋白变性后()。 A.溶解度降低 B.不易降解 C.一级结构破坏 D.二级结构丧失 ()4.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A.变性 B.变构 C.沉淀 D.水解 ()5.()实验是最早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A.大肠杆菌基因重组 B.肺炎链球菌转化 C.多物种碱基组成分析 D.豌豆杂交 ()6.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表明溶液中()含量高。 A.蛋白质 B.DNA C.RNA D.核苷酸 ()7.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8.据米氏方程,v达50%Vmax时的底物浓度应为()Km。 A.0.5 B.1.0 C.2.0 D.5.0 ()9.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 A.Vmax下降, Km下降 B.Vmax下降, Km增加 C.Vmax不变, Km增加 D.Vmax不变, Km下降 ()10.维生素()属于水溶性维生素。 A.A B.B C.D D.E ()11.糖代谢中,常见的底物分子氧化方式是()氧化。 A.加氧 B.脱羧 C.脱氢 D.裂解 ()12.每分子NADH+H+经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分子ATP。 A.1 B.2 C.3 D.4 ()13.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电化学势的产生。 A.H+ B.K+ C.HCO3- D.OH- ()14.()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试卷及答案

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是非必需氨基酸: A.亮氨酸 B.酪氨酸 C.赖氨酸 D.蛋氨 酸E.苏氨酸 2.构成多核苷酸链骨架的关键是: A.2′3′-磷酸二酯键 B.2′4′-磷酸二酯键C.2′5′-磷酸二酯键 D.3′4′-磷酸二酯键 E.3′5′-磷酸二酯键 3.酶的活性中心是指: A.酶分子上含有必需基团的肽段 B.酶分子与底物结合的部位 C.酶分子与辅酶结合的部位 D.酶分子发挥催化作用的关键性结构区 E.酶分子有丝氨酸残基、二硫键存在的区域 4.下列化合物中,除了哪一种以外都含有高能磷酸键: A.NAD+ B.ADP C.NADPH D.FMN 5.由己糖激酶催化的反应的逆反应所需要的酶是:

A.果糖二磷酸酶 B.葡萄糖-6-磷酸酶 C.磷酸果糖激 酶D.磷酸化酶 6.下列哪项叙述符合脂肪酸的β氧化: A.仅在线粒体中进行 B.产生的NADPH用于合成脂肪酸 C.被胞浆酶催化 D.产生的NADPH用于葡萄糖转变成丙酮酸 E.需要酰基载体蛋白参与 7.转氨酶的辅酶是: A.NAD+ B.NADP+ C.FAD D.磷酸吡哆醛 8.下列关于DNA复制特点的叙述哪一项错误的: A.RNA与DNA链共价相连 B.新生DNA链沿5′→3′方向合成 C.DNA链的合成是不连续的D.复制总是定点双向进行的 9.利用操纵子控制酶的合成属于哪一种水平的调节: A.翻译后加工B.翻译水平 C.转录后加工D.转录水平

10.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tRNA的作用是: A.将一个氨基酸连接到另一个氨基酸上 B.把氨基酸带到mRNA指定的位置上 C.增加氨基酸的有效浓度 D.将mRNA连接到核糖体上 二、填空题 1.大多数蛋白质中氮的含量较恒定,平均为___%,如测得1克样品含氮量为10mg,则蛋白质含量 为 ____%。 2.冰的导热系数在0℃时近似为同温度下水的导热系数的____倍,冰的热扩散系数约为水的_____ 倍,说明在同一环境中,冰比水能更_____的改变自身的温度。水和冰的导热系数和热扩散系数上较大的差异,就导致了在相同温度下组织材料冻结的速度比解冻的速度_____。 3.糖类的抗氧化性实际上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而引起的。 4. 肉中原来处于还原态的肌红蛋白和血红蛋白呈______色,形成氧合肌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时呈 ______色,形成高铁血红素时呈_______色。 5.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 6.食品中的有毒成分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食品中化学污染的毒素,加工过程中形成的毒素。 三、判断

(完整版)食品生物化学十套试题及答案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 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十前的括号内。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用凯氏定氮法测定乳品蛋白质含量,每克测出氮相当于( 蛋白质含量。 A. 0.638 B.6.38 C.63.8 D.638.0 )2.GSH分子的作用是( A.生物还原 B.活性激素 D.构成维生素 )3.蛋白变性后( A.溶解度降低 B. 不易降解 C. 一级结构破坏 D. 二级结构丧失 )4.破坏蛋白质水化层的因素可导致蛋白质( A.变性 B. 变构 C. 沉淀 D.水解 )5.()实验是最早证明DNA^遗传物质的直接证据。 A.大肠杆菌基因重组 B. 肺炎链球菌转化 C.多物种碱基组成分析 D.豌豆杂交 )6.紫外分析的A260/A280比值低, 表明溶液中( A.蛋白质 B.DNA C.RNA D. 核苜酸 )7.DNA生物合成的原料是( A.NTP B.dNTP C.NMP D.dNMP )8.据米氏方程,v达50%Vma时的底物浓度应为()Km A.0.5 B.1.0 C.2.0 D.5.0 )9.竞争性抑制剂存在时( A.Vmax下降,Km下降 B.Vmax 下降,Km增加 C.Vmax 不变,Km增加 D.Vmax 不变,Km下降 )10.维生素()届于水溶性维生素。 A.A B.B C.D D.E )11.糖代谢中,常见的底物分子氧化方式是()氧化

A. 加氧 B. 脱毯 C. 脱氢 D. 裂解 ( )12.每分子NADH曲呼吸链彻底氧化可产生( )分子ATR A. 1 B.2 C.3 D.4 ( )13.呼吸链电子传递导致了( )电化学势的产生。 A. H+ B.K + C.HCO 3- D.OH ( )14.( )是磷酸果糖激酶的变构抑制剂。 A. ATP B.ADP C.AMP D.Pi ( )15.动物体内,( )彳艮难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糖。 A.氨基酸 B. 核苜酸 C. 有机酸 D.脂肪酸 ( )16.核糖可来源于( )。 A. EMP B.TCAc C.HMP D. 乙醛 酸循环 ( )17.脂肪酸6幸化主要产物是( )。 A. CQ B. 乳酸 C. 丙酮酸 D. 乙酰辅酶A ( )18.生物膜中含量最多的脂类为( )。 A.甘油三酯 B. 甘油二酯 C. 糖脂 D. 磷脂 ( )19.人体喋吟降解的终产物是( )。 A.尿素 B. 尿酸 C. 尿囊素 D. 尿囊酸 ( )20.基因上游,可被RN尿合酶识别并特异结合的DN附段称( )< A.起点 B. 启动子 C. 外显子 D. 内含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到4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 答案的序号填入题中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20小题, 每小题1分,共20分) ()1. 以下各氨基酸中,届于人体必须氨基酸的是()。 A. Phe B.Lys C.Trp D.Thr ()2. 出现在球蛋白表面频率较低的氨基酸是()。 A. Ala B.Leu C.Pro D.Arg ()3. 引起蛋白质沉淀的因素有()。

(高考生物)食品生物化学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

(生物科技行业)食品生物化学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

新疆农业大学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姓名: 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教师 20年月日 …………大学教务处制 生物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与展望

摘要:本文综述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工程技术在军用食品中的应用前景。由生物技术催生的军用食品新材料和新技术,主要包括功能食品基础原料、新型抑菌防腐材料、包装材料、食品添加剂及军用食品快速安全检测技术等。生物技术可有效改善食品品质和营养结构,促进军用食品由营养型向功能型转变。军用食品的未来将在生物技术的集成与耦合中创新发展。 关键词:生物技术;军用食品;功能基础原料;集成与耦合 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DNA重组技术(recombinanttechnologyofDNA)的诞生,以基因工程为核心内容,包括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生物技术应势而生。生物技术集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应用微生物学、化学工程、发酵工程、酶工程和电子计算机等诸多学科的最新科学成就,有助于解决食品、医药、化工、农业、环保、能源和国防等领域的资源紧缺难题,因此被列入当今世界七大高新技术之一,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1]。 生物技术最初源于传统的食品发酵,并首先在食品加工中得到广泛应用。如改良面包酵母菌种,就是基因工程应用于食品工业的第一个例子。基本原理是:将具有较高活性的酶基因转移至面包酵母菌(Saccharomycescercvisiae),进而使生产菌中麦芽糖透性酶(maltosepermease)及麦芽糖酶(maltase)的含量与活性高于普通面包酵母,使面团在发酵时产生大量的CO2,形成膨发性能良好的面团,从而提高面包的质量和生产效率。又如制造干酪的凝乳酶,过去的凝乳酶是从小牛胃中提取的,为了满足世界干酪的生产需求,每年全世界大约需要宰杀5000万头小牛。基因工程技术诞生后,通过把小牛胃中的凝乳酶基因转移至大肠杆菌(E.coli)或酵母中,即可通过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凝乳酶,最后经过基因扩增,保证了干酪生产对凝乳酶的需求[1]。此外,酶法转化或酶工程的应用,也能有效改造传统的食品工业。因此,

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食品生物化学重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一章 糖类物质 糖类定义:多羟醛或多羟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多糖(polysaccharides ):可水解为多个(>20)单糖或其衍生物的糖 单糖的构型:一个有机分子中各个原子特有的固定的空间排列。这种排列要求经过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单糖的构象:构象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一个有旋光性的溶液放置后,其比旋光度改变的现象称变旋。 化学性质:①单糖的氧化(即单糖的还原性)弱氧化剂:常用的为含Cu2+的碱 性溶液 ②单糖的还原 ③成苷反应:单糖的半缩醛羟基(称苷羟基),与其他含羟基的化合物形成环状缩醛,在糖化学中叫糖苷。 ④脱水作用 ⑤氨基化作用 :单糖分子中的OH 基(主要是C-2、C-3上的OH 基)可被NH2基取代而产生氨基糖,也称糖胺。 ⑥脱氧:单糖的羟基之一失去氧即成脱氧糖 ⑦糖脎的生成: 乳糖:乳糖酶缺乏,小肠乳糖升高引起渗透性腹泻,肠道细菌使乳糖发酵产生大量气体。 1.淀粉 直链淀粉的α糖苷键 支链淀粉α糖苷键 有-1,6糖苷键的分支 第2章 脂类物质 C (CHOH )4CH 2OH D -葡萄糖 H O C (CHOH )4 CH 2OH H N NHC 6H 5H 2NNHC 6H 5苯肼葡萄糖苯腙++H 2O

脂类(lipid )是一类微溶于水而高溶于有机溶剂的重要有机化合物。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 脂类物质具有三个特征 (1)一般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剂。 (2)是脂酸与醇所组成的酯。 (3)一般能被生物体利用,作为构建、修补组织或供能。 按化学组成分类 单纯脂类: 单脂,为脂酸与醇(甘油醇和高级一元醇)所组成的酯类。分脂、油、蜡。 复合脂类: 复脂,为脂酸与醇(甘油醇和鞘氨醇)所组成的酯类,同时还含有非脂性物质。分为磷脂与糖脂。 衍生脂:脂类物质的衍生物,如水解产物、氧化产物等。 简单脂:脂肪酸与醇脱水缩 合形成的化合物 复合脂:脂分子与磷脂、生物体分子等形成的物质 衍生脂:脂的前体及其衍生物 2)系统命名法 △-编码命名:从羧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ω-编码命名:从甲基端开始计算双键位置 油酸18:1(9)或18:1 △9 表示:含有18个碳原子,在9位与10位之间有一个不饱和双键。 高等动物和植物脂肪酸的共同特点: 甘油酯 简单脂 蜡,如蜂蜡 脂溶性维生素 类胡萝卜素类 固醇类 脂蛋白 糖脂类 鞘脂类 磷脂类 衍生脂 复合脂 按照化学结构分类

(高考生物)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生物科技行业)食品生物化学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 准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侧重于研究食品原料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成分在有生命的原料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食品原料生产的品种改造及其变化规律。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它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与食品化学或食品原料学有一定关系。它的前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是这些基础科学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发展的运用。它的后置课程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原理(工艺学)等。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生命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指导食品原料进行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改造,指导人们合理和科学地膳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培养该学科人才的基本理论、科学综合素养和研究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 1.知道《食品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应用和未来方向。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与食品成分及其在加工、贮运及为人体所利用的静态和动态生物化学过程。 3.学会运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去指导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并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怎样对食品原料进行生物改造的。 4.养成对与食品有关的生命过程的兴趣和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并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1、嘌呤核苷的核糖1′位碳与嘌呤的N连接位置是()。 A、1位 B、3位 C、 5位 D、9位 2、稀有碱基含量较高的是()。 A、tRNA B、mRNA、 C、rRNA D、反义RNA 3、cAMP的主要作用是()。 A、能量货币 B、第一信使 C、第二信使 D、合成遗传物质 4、DNA的主链是脱氧核糖与磷酸通过()。 A、5′-5′磷酸二酯键连接 B、3′-5′磷酸二酯键连接 C、酰胺键 D、氢键 5、DNA双螺旋结构中A与T、 G与C配对的氢键个数分别是()。 A、1、2 B、2、1 C、2、3 D、3、2 6、当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可使蛋白质分子的()。 A、稳定性增加 B、表面净电荷不变 C、表面净电荷增加 D、溶解度最小 7、蛋白质的等离子点()。 A、不受离子强度影响 B、是蛋白的特征常数 C、不是蛋白的特征常数 D、不受离子种类影响 8、蛋白质的变性作用是()。 A、只是一级结构破坏 B、只是二级结构破坏 C、只是空间结构破坏 D、所有结构都破坏 9、误服铅盐的病人可()。 A、口服牛奶解毒 B、口服纯净水稀释 C、口服生理盐水 D、口服葡萄糖 10、变性蛋白质的表现是()。 A、粘度降低 B、不易被酶水解 C、形成结晶 D、生物活性丧失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维持DNA双螺旋结构的作用力主要有()。 A、二硫键 B、碱基堆积力 C、碱基之间的氢键 D、盐键 2、引起核酸变性的因素有()。 A、极端pH B、高温 C、低温 D、尿素 3、水解蛋白质的方法有()。

食品生物化学

《食品生物化学》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正确选项前得字母填在括号内。) 1、嘌呤核苷得核糖1′位碳与嘌呤得N连接位置就是( )。 A、1位 B、3位 C、 5位 D、9位 2、稀有碱基含量较高得就是( )。 A、tRNA B、mRNA、 C、rRNA D、反义RNA 3、cAMP得主要作用就是( )。 A、能量货币 B、第一信使 C、第二信使 D、合成遗传物质 4、DNA得主链就是脱氧核糖与磷酸通过( )。 A、5′5′磷酸二酯键连接 B、3′5′磷酸二酯键连接 C、酰胺键 D、氢键 5、DNA双螺旋结构中A与T、 G与C配对得氢键个数分别就是( )。 A、1、2 B、2、1 C、2、3 D、3、2 6、当蛋白质处于等电点时,可使蛋白质分子得( )。 A、稳定性增加 B、表面净电荷不变 C、表面净电荷增加 D、溶解度最小 7、蛋白质得等离子点( )。 A、不受离子强度影响 B、就是蛋白得特征常数 C、不就是蛋白得特征常数 D、不受离子种类影响 8、蛋白质得变性作用就是( )。 A、只就是一级结构破坏 B、只就是二级结构破坏 C、只就是空间结构破坏 D、所有结构都破坏 9、误服铅盐得病人可( )。 A、口服牛奶解毒 B、口服纯净水稀释 C、口服生理盐水 D、口服葡萄糖 10、变性蛋白质得表现就是( )。 A、粘度降低 B、不易被酶水解 C、形成结晶 D、生物活性丧失 二、多项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得四个选项中有2至4个选项就是符合题目要求得,请将正确选项前得字母填在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维持DNA双螺旋结构得作用力主要有( )。 A、二硫键 B、碱基堆积力 C、碱基之间得氢键 D、盐键 2、引起核酸变性得因素有( )。 A、极端pH B、高温 C、低温 D、尿素 3、水解蛋白质得方法有( )。 A、酸水解法 B、碱水解法 C、酶水解法 D、加热法 4、DNA分子得碱基主要有( )。 A、G B、A C、 T D、C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侧重于研究食品原料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成分在有生命的原料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食品原料生产的品种改造及其变化规律。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它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与食品化学或食品原料学有一定关系。它的前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是这些基础科学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发展的运用。它的后置课程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原理(工艺学)等。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生命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指导食品原料进行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改造,指导人们合理和科学地膳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培养该学科人才的基本理论、科学综合素养和研究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 1.知道《食品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应用和未来方向。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与食品成分及其在加工、贮运及为人体所利用的静态和动态生物化学过程。 3.学会运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去指导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并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怎样对食品原料进行生物改造的。 4.养成对与食品有关的生命过程的兴趣和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并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指导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有机体内部发生、发展和消亡机制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的说明和解释,能理解生命体内部各种生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生化实验。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华南理工大学食品生物化学-试题5

食品生物化学试题五 一、填空题 1. 嘧啶核苷酸的合成是从开始,首先合成出具有嘧啶环结构的化合物是。 2. α-淀粉酶和 -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的键,所以不能够使支链淀粉彻底水解。 3. 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的是;在二级结构中,蛋白质的主要折叠方式是,和。 4. 酶活性中心内的必须基团是和。 5. 一般把酶催化一定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通常以在一定条件下酶所催化化学反应的 来表示。 6. 一碳单位的载体主要是,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酰基的载体为。 7. 人体对氨基酸代谢的主要场所是器官,在此氮的主要代谢产物是。 8. 在蛋白质生物合成中的作用是将氨基酸按链上的密码所决定的氨基酸顺序转移入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9. 人血液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肝脏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肌肉中含量最丰富的糖是。 10. 转氨酶都以为辅基,它与酶蛋白以牢固的形式结合。 11. 葡萄糖在体内主要的分解代谢途径有,和。 12. 尿素生成的过程称为,主要在肝细胞的和中进行。 13. 生物素是多种羧化酶的辅酶,在和反应中起重要作用。

14. 脂肪是动物和许多植物的主要能量贮存形式,由与3分子脂化而成的。 15. 脂肪酸分解过程中,长键脂酰CoA进入线粒体需由携带,限速酶是;脂肪酸合成过程中,线粒体的乙酰CoA出线粒体需与结合成。 16. 动物的代谢调节可以在、和等3个水平上进行。 二、选择题 1. 下列氨基酸中哪一种是必需氨基酸:() A.天冬氨酸 B.丙氨酸 C.甘氨酸 D.蛋氨酸 2. 下列糖中,除()外都具有还原性。 A. 麦芽糖 B. 蔗糖 C. 阿拉伯糖 D. 木糖 3. 人类和灵长类嘌呤代谢的终产物是() A.尿酸 B.尿囊素 C.尿囊酸 D.尿素 4. 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的氨基酸有20种。 B.构成蛋白质结构单元的氨基酸均为L-a-氨基酸。C.桑格(Sanger)反应中所使用的试剂是异硫氰酸苯酯。 D.天然的氨基酸均具有旋光性。 5. 在蛋白质合成过程中,氨基酸活化的专一性取决于:() A. 密码子 B. mRNA C. 核糖体 D. 氨酰-tRNA合成酶 6、呼吸链的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中的排列顺序是()。 A. c1→b→c→aa3→O2 B. c→c1→b→aa3→O2 C. c1→c→b→aa3→O2 D. b→c1→c→aa3→O2 7. 氨基酸脱下的氨基通常以哪种化合物的形式暂存和运输:() A.尿素 B.氨甲酰磷酸 C.谷氨酰胺 D.天冬酰胺 8. 三大营养物质分解代谢的最后通路是()。 A. 糖的有氧氧化 B. 氧化磷酸化 C. 三羧酸循环 D. β-氧化 9. 在脂肪酸的合成中,每次碳链的延长都需要()直接参加。

食品生物化学名词解释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二硫键:通过两个(半胱氨酸)巯基的氧化形成的共价键。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变性: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沉淀: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23.凝胶电泳:以凝胶为介质,在电场作用下分离蛋白质或核酸等分子的分离纯化技术。 24.层析:按照在移动相(可以是气体或液体)和固定相(可以是液体或固体)之间的分配比例将混合成分分开的技术。 1.氨基酸:是含有一个碱性氨基和一个酸性羧基的有机化合物,氨基一般连在α-碳上。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食品生物化学 课程名称(英文):Food Biochemistry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课程性质:必修 计划学时:64(其中课内学时:64,课外学时:0) 计划学分:4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 选用教材:《食品生物化学》,王淼、吕晓玲主编,2010年;非自编,教育部规划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开课院部:化工与制药学院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课程负责人:杨芳 课程网站:无 二、课程简介(中英文) 食品生物化学是一门研究食品在人体中变化的学科,它主要研究食品的化学组成及结构,天然食品的代谢变化,食品在人体中的代谢及营养功能,以及加工过程对食品的影响。它是食品加工、食品质量与安全等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各专业的主干课之一,它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并提供实验技术和方法。 Food biochemistry is a course to study food changes in the human body, which mainly studies food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the metabolic changes of natural food, the metabolism and nutritional functions of food in the human body, as well as the impact of processing on food. It is a compulsory course and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and other profession. It can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learning subsequent professional course and provide experimental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三、课程教学要求 序号专业毕业要求课程教学要求关联程度 1 工程知识 2 问题分析对食品加工和检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H 3 设计/开发解决方案能够对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提出实验设计方案。H 4 研究能根据食品组分变化规律,制定产品研发方案。H 5 使用现代工具

食品生物化学doc-《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食品生物化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的化学,它属于生命科学中的基础学科。食品生物化学是生物化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研究生物有机体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体等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规律,侧重于研究食品原料化学组成及其性质、食品成分在有生命的原料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食品成分在人体内的变化规律、食品原料生产的品种改造及其变化规律。 食品生物化学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学科。它是以生物化学为基础,与食品化学或食品原料学有一定关系。它的前置课程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是这些基础科学在教学中的综合与发展的运用。它的后置课程有食品微生物学、食品营养学、食品生物技术、食品加工原理(工艺学)等。 这门学科的重点是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理解生命的变化和发展过程,指导食品原料进行生物技术和化学技术改造,指导人们合理和科学地膳食。在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培养该学科人才的基本理论、科学综合素养和研究开发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目标 1.知道《食品生物化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学科进展、应用和未来方向。 2.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概念、基本理论,尤其是与食品成分及其在加工、贮运及为人体所利用的静态和动态生物化学过程。 3.学会运用其中的基本原理去指导生产和新产品开发,并更好地理解现代生物技术是怎样对食品原料进行生物改造的。 4.养成对与食品有关的生命过程的兴趣和健康的饮食生活方式,并能把所学的基本理论应用到指导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培养学生在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这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要求分为知道、理解、掌握、学会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的一般涵义表述如下: 知道———是指对这门学科和有机体内部发生、发展和消亡机制的认知。 理解———是指对这门学科涉及到的概念、原理的说明和解释,能理解生命体内部各种生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掌握———是指运用已理解的概念和原理说明、解释、类推同类生化反应和生命现象。 学会———是指能模仿或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地完成某些生化实验。 教学内容和要求表中的“√”号表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要求层次。 本标准中打“*”号的内容可作为自学,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要求或不布置要求。

食品生物化学复习资料(新整合)

1.名词解释、选择及填空: 食品生物化学: 研究食品的组成、结构、性能和加工、贮运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以及食品成分在人体内代谢的科学。 糖类(carbohydrates)物质: 是含多羟醛或多羟酮类化合物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构象: 指一个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靠单键的旋转或扭曲而改变分子中基团在空间的排布位置,而产生不同的排列方式。 变旋现象: 在溶液中,糖的链状结构和环状结构(α、β)之间可以相互转变,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称为变旋现象。 常见二糖及连接键: 蔗糖(α-葡萄糖—(1,2)-β果糖苷键);麦芽糖(葡萄糖-α—1,4-葡萄糖苷键);乳糖(葡萄糖-β—1,4半乳糖苷键);纤维二糖(β-葡萄糖-(1,4)-β—葡萄糖苷键) 脂类: 是生物细胞和组织中不溶于水,而易溶于乙醚、氯仿、苯等非极性溶剂中,主要由碳氢结构成分构成的一大类生物分子。脂类主要包括脂肪(甘油三酯,占95%左右)和一些类脂质(如磷脂、甾醇、固醇、糖脂等) 顺式脂肪酸与反式脂肪酸: 顺式脂肪酸:氢原子都位于同一侧,链的形状曲折,看起来象U型 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两侧,看起来象线形

皂化作用与皂化值: 皂化作用:当将酰基甘油与酸或碱共煮或脂酶作用时,都可发生水解,当用碱水解时称为皂化作用。 皂化值:完全皂化1g甘油三酯所需KOH的mg数为皂化值。 酸败及酸值: 油脂在空气中暴露过久即产生难闻的臭味,这种现象称为酸败。 中和1g油脂中游离脂肪酸所消耗KOH的mg数称为酸值,可表示酸败的程度。 卤化作用及碘值: 油脂中不饱和键可与卤素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脂肪酸,这一作用称为卤化作用。 100g油脂所能吸收的碘的克数称为碘值。 乙酰化与乙酰化值: 油脂中含羟基的脂肪酸可与醋酸酐或其它酰化剂作用形成相应的酯,称为乙酰化。 1g乙酰化的油脂分解出的乙酸用KOH中和时所需KOH的mg数即为乙酰化值。 核酸: 以核苷酸为基本组成单位的生物大分子,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DNA脱氧核糖核酸RNA核糖核酸 核酸的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有碱基,戊糖,磷酸组成。 核苷: 是一种糖苷,由戊糖和碱基缩合而成。糖与碱基之间以“C—N”糖苷键相连接。X-射线分析证明,核苷中碱基近似地垂直于糖的平面。 DNA与RNA组成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