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一、绪论

*1、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2、反射:人和动物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二、细胞的化学成分

3、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4、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5、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6、缩合: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缩合。

*7、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8、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9、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10、核酸: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

11、脱氧核糖核酸: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有脱氧核糖的,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12、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三、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3、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14、亚显微结构:又称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15、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或质膜,是细胞的原生质体分化形成,并位于其外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结构。

16、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17、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这种膜运输蛋白质具有专一的结合部位,对所结合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只能同专一物质结合的特性类似于酶同底物的反应。当某种载体蛋白的外端表面的结合部位与专一性物质结合后,载体蛋白分子就发生构象变化,将该物质分子运

转到膜的内表面,随之释放到细胞质中。

*18、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可以看到细胞质是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主要包括基质和细胞器。

*19、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20、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2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内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四、细胞分裂

*2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24、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上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

25、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

新陈代谢概述

*26、新陈代谢: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陈代谢。

*27、同化作用(合成代谢):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同化作用。

*28、异化作用(分解代谢):生物体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谢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异化作用。

*29、酶:酶是活细胞所产生的具有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的蛋白质,还有少量是RNA。

五、水分代谢

*30、水分代谢:指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过程。

*31、渗透作用: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叫做渗透作用。

32、渗透吸水:靠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过程,叫做渗透吸水。

*33、原生质层: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34、质壁分离: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的现象,叫做质壁分离。

*35、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叫做蒸腾作用。

六、矿质代谢

*36、矿质代谢:指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运输和利用的过程。 1 2345>>尾页

*37、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光合作用

*38、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呼吸作用

*39、生物的呼吸作用(又叫生物氧化):生物体内的有机物在细胞中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最终生成二氧化碳或其它产物,并且释放出能量的总过程。

*40、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气的参与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糖类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的过程。有氧呼吸是高等动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主要形式。

*41、无氧呼吸: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高等动植物来说

称为无氧呼吸。

42、发酵:一般是指在无氧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植物细胞把糖类等有机物分解成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如果用于微生物,习惯上称为发酵。

七、物质代谢

*43、食物的消化:指在消化道中,将结构复杂、不溶于水的大分子有机物,转变变成为结构简单、溶于水的小分子有机物。

*44、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包括水分、无机盐等在内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八、能量代谢

*45、能量代谢:指生物体对能量的储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过程。

46、内呼吸:机体内的全部细胞从内环境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以及氧在细胞内的利用的生理过程。

47、外呼吸:机体从外界环境吸入氧和排出二氧化碳的生理过程。

九、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

48、自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能够直接把从外界环境摄取的无机物转变成为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自养型。

49、异养型:生物体在同化作用的过程中,不能直接利用无机物制成有机物,只能把从外界摄取的现成的有机物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了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异氧型。

50、需氧型(有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自身的组成物质,以释放能量,并排出二氧化碳,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

51、厌氧型(无氧呼吸型):生物体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在缺氧的条件下,依靠酶的作用使有机物分解,以获得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

十、生物的生殖和发育

52、生物的生殖:生物体产生自己的后代的过程,叫做生物的生殖。

*53、无性生殖:是指不经过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54、分裂生殖:又叫裂殖,是生物由一个母体分裂成两个子体的生殖方式。

55、孢子和孢子生殖:有的生物,身体长成以后,能够产生一种细胞,这种细胞不经过两两结合,就可以直接形成新个体。这种细胞叫孢子,这种生殖方式叫做孢子生殖。

56、出芽生殖:又叫芽殖,是由母体在一定的部位生出芽体的生殖方式。芽体逐渐长大,形成与母体一样的个体,并从母体上脱落下来,成为完整的新个体。

*57、营养生殖:由植物体的营养器官(根、茎、叶)产生出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58、有性生殖:是指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合子,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这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生殖方式。

59、配子生殖:由亲体产生的有性生殖细胞——配子,两两相配成对,互相结合,成为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配子生殖。

60、卵细胞:在进行有性生殖时,有的细胞长的大,失去鞭毛,不能游动,这种大的配子叫做卵细胞。

61、精子:有的细胞能够产生大量的小细胞,小细胞生有两根鞭毛,能够游动,这种小的配子叫做精子。

62、卵式生殖:卵细胞与精子结合的生殖方式叫做卵式生殖。

*63、减数分裂:是在有性生殖过程中进行的特殊的有丝分裂,分裂过程中细胞连续分裂两次,而染色体和DNA只复制一次。分裂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和DNA数目只有原始生殖细胞的一半。

*64、同源染色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叫做同源染色体。

65、联会: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66、四分体:减数分裂过程中,联会配对的每一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个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67、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为合子的过程,叫做受精作用。

*68、生物的个体发育: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有丝分裂)、组织分化和器官形成,直到发育成性成熟个体的过程叫做生物的个体发育。

69、被子植物:凡是胚珠有子房包被着,种子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就叫做被子植物。

99、胚的发育:是指受精卵发育成为幼体。

70、胚后发育:是指幼体从卵膜内孵化出来或从母体生出来并发育成为性成熟的个体。

71、变态发育:幼体和成体差别很大,而且形态的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这种胚后发育叫做变态发育。

十一、生命活动的调节

72植物的向性运动:指植物体受到单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

*73、植物激素:植物体的一定部位产生的对植物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特殊微量化学物

质。

74、生长素的二重性:指低浓度的生长素可以促进植物生长,而高浓度的生长素则抑制植物生长,甚至杀死植物。(浓度的高、低是针对最适浓度而言)

75顶端优势:植物的顶芽优先生长而侧芽受到抑制的现象。

76、体液调节: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通过体液的传送,对人和动物的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

*77、动物激素:动物体的内分泌腺产生的对动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的特殊微量化学物质。

78、反馈调节:指在大脑皮层的影响下,下丘脑通过垂体,调节和控制某些内分泌腺中激素的合成和分泌;而激素进入血液后,又可以反过来调节下丘脑和垂体中有关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79、协同作用: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都发挥作用,从而达到增强效应的结果。

80、拮抗作用:指不同的激素对某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

*81、内激素:是由昆虫体内的内分泌器官分泌的。它对昆虫的生长发育等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着调节作用。

*82、外激素(信息激素):一般是由昆虫体表的腺体分泌到

体外的一类挥发性的化学物质。在同种的个体间传递化学信息,因此又叫信息激素。

十二、遗传与变异

83、遗传现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常常相似的现象。

84、变异现象: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的不同个体之间,总是或多或少的存在着差异的现象。

遗传是相对的,变异是绝对的,遗传和变异在生物的进化中同等重要。

*85、细胞核遗传:细胞核遗传指由细胞核里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86、细胞质遗传:指由细胞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的遗传物质控制的遗传现象。

细胞核遗传遵循孟达尔的遗传定律,细胞质遗传不遵循。两者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87、性状:生物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等方面所具有的区别性特征。

*88、DNA的复制:是指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来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89、半保留复制:指DNA的复制过程中,子代DNA分子都保留了原来DNA分子中的一条链。

*90、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

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个基因中可以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91、遗传信息: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就代表遗传信息。

*92、转录:指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RNA的过程。

*93、翻译:指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以信使RNA为模板,一转运RNA为运载工具,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

*94、中心法则: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RNA,再从RNA传递给蛋白质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以及遗传信息从DNA传递给DNA 的复制过程。

后发现,某些病毒中RNA同样可以反过来决定DNA,为逆转录。是对“中心法则”的补充和完善。

*95、密码子:信使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的碱基,叫做密码子。

*96、相对性状:同种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叫做相对性状。

97、显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显性性状。

98、隐性性状:在遗传学上,把杂种F1中未显现出来的那个亲本性状叫做隐性性状。

99、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显现不同性状的现象,叫做性状分离。

100、显性基因:控制显性性状的基因,叫做显性基因。

101、隐性基因:控制隐性性状的基因,叫做隐性基因。

*102、等位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对性状的基因,叫做等位基因。(Dd)

*103、等同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的同一位置上的,控制着相同性状的基因,叫做等同基因。(DD或dd)

104、表现型:是指生物个体所表现出来的性状。

105、基因型:是指与表现型有关系的基因组成。

*106、纯合体:由含有相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纯合体自交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107、杂合体:由含有不同基因的配子结合成的合子发育而成的个体。杂合体自交后代要发生性状分离。

108、测交:让杂种子一代与隐性类型相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

*109、基因的分离定律:在进行减数分裂的时候,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这就是基因分离规律。

*110、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在F1产生配子时,在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这一规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

111、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呈现出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112、染色体组型(也叫核型):指某一种生物体中全部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113、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114、性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有关染色体。

115、常染色体:与决定性别无关的染色体叫做。

116、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遗传性状与性别相联系,这种遗传方式叫做伴性遗传。

*117、基因重组:是指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118、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DNA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

119、自然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

120、诱发突变(人工诱变):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

121、诱变育种:在人为条件下,利用物理的、化学的因素来处理生物,使它发生基因突变,从中选育生物新品种的育

种方法。

*122、染色体变异:在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染色体的结构和数目发生改变引起的变异,叫染色体变异。

123、染色体组:细胞中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都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的全部信息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

124、二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

125、多倍体: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126、单倍体:是指体细胞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该物种的单倍体。

127、人工诱导多倍体:指利用人为的方法使生物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

128、多倍体育种:指利用人为的方法使生物的染色体加倍成为多倍体,从中选育优良品种的育种方法。

129、人类遗传病:通常指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人类疾病。

十三、生命的起源和生物的进化

*130、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发生、发展、分类、演化、分布等规律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或遗物——化石。

*131、胚胎学:是研究动植物的胚胎形成和发育过程的科学。

*132、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

*133、同源器官:是指起源相同,结构和部位相似,而形态和功能不同的器官。

*134、生存斗争: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135、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136、适应:生物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十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37、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叫做生态学。

*138、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139、阳生植物:在比较强的光照下才生长得好的植物。140、阴生植物:在比较弱的光照下才生长得好的植物。141、长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142、短日照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

143、种内关系: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之间的关系。

144、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之间发生的一些有利于捕食或者防御敌害的行为。

145、种内斗争: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资源、配偶等发生矛盾的现象。

146、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等。

147、种间互助:不同种的生物之间发生的对双方或者一方有利的行为。

148、种间斗争:不同种的生物之间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所发生矛盾的现象。

*149、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互惠互利,不能分开)。

*150、共栖:两种都能独立生活的动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或对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无害(----互惠互利,或一方有利,可以分开)。

151、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体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物质来维持生活,这种现象叫做寄生。

*152、竞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叫做竞争。

153、捕食:指的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154、保护色:动物适应栖息环境而具有的与环境色彩相似的体色(----有利于捕食或防御敌害)。

*155、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警告作用是自身具有)。

*156、拟态:某些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外表形状或色泽斑,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

157、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繁殖,并且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158、种群: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159、生物群落:在一定时间和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所有种群的总和)。

*160、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自然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

作用所形成的有机统一体(自然系统)叫做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作用构成)。

161、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162、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数目的比例(----形成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163、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有繁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三中类型)。

164、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165、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166、生物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情况,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方面。

167、生产者:指生态系统中的自养型生物(----包括绿色植物、非绿色植物和自养型微生物)。

168、消费者:指只能利用现存的有机物的动物。

169、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营腐生生活的微生物,它们能把动植物的尸体、排泄物和残落物等所含有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在重新被绿色植物利用来制造有机物。

*170、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事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叫做食物链。

*171、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叫做食物网。

*172、能量流动: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的过程(----能量流动的起点、总能量和流动渠道)。

*173、物质循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不断的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174、碳的循环:碳以二氧化碳形式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以有机物形式在生物群落的各成分之间传递,最终又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

碳循环始终与能量流动结合在一起。

*17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着一种动态的平衡(它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够较长时间的保持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叫做生态平衡。

176、自然因素:主要是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或者自然界本来就存在的对人类和生物有害的因素。

177、人为因素:主要是指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利用、工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污染等。

环境保护

178、就地保护:指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把包含保护对象在内的一定面积的陆地或水体划分出来,进行保护和管理。

就地保护的对象:主要包括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和珍稀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质粒、附加体、粘粒、抗药性质粒、Ri质粒、Ti质粒 2.酵母、真酵母、假酵母、假丝酵母、菌丝、菌丝体、真菌丝、假菌丝、匍匐菌丝、假根 3菌落、菌苔、菌膜、糖被、粘液层、菌胶团、R型菌落、S型菌落、小(微)菌落 4.λ噬菌体、P1噬菌体、T2噬菌体、φX174噬菌体、SV40 5.菌索、菌核、子座、子实体、吸器、菌网、菌套、附着胞、附着枝、哈氏网 6.单倍体型、双倍体型、单双倍体型 7.种、菌株、型、品系、群、亚种、小种 8.支原体、衣原体、菌质体、原生质体、中体(质体、中间体)、类菌质体、类菌体、类囊体、立克次氏体、L型细菌、疵壁菌、球状体、包涵体 9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补充培养基、纯培养物、混合培养物、二元培养物 10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兰细菌、螺旋体、原生动物、粘菌、地衣、极端微生物、悉生生物、光合细菌、螺旋藻、古细菌、蛭弧菌、真菌、霉菌、酵母菌、蕈子、不可培养微生物、大肠菌群、大肠杆菌 11异形胞、异核体、胞壁质、假胞壁质、质壁空间、周质 12寄生、腐生、兼性寄生(腐生) 13溶源化(细胞)、非溶源化(细胞) 14好氧、厌氧、兼性厌氧 17免疫、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基、血清型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固定) 18菌丝、菌丝体、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假菌丝、菌褶、菌环、菌托、子实体 19营养缺陷型、野生型、原养型、生长因子、耐药性因子、转化因子 20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肉毒素、伴孢晶体、δ—内毒素、苏云金素、β—外毒素 21胞囊、芽孢、营养细胞、有性孢子、无性孢子、游动孢子、不动孢子、内生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孢囊孢子、芽孢子、分生节孢子、粉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 22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化能有机型、化能无机型、光能有机型、光能无机型 23被动扩散、助长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胞吞、胞吐 24菌根、外生菌根、内生菌根、V-A菌根、豆白红蛋白、根瘤素、哈蒂氏网、根际效应25.LPS、ELISA、BT、EM、PGPR、LB、PHB、MPN 26膜套、内膜系统、壁膜间隙 27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28 16s rRNA分析法、三域(原界)学说 29 鞭毛、菌毛、性菌毛、纤毛 30外显子、内含子、转座子、插入序列 31生长、繁殖、分化、发育、产能代谢、耗能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初生代谢、次生代谢 32同宗结合、异宗结合、锁状联合、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性杂交、准性生殖、有性孢子、无性孢子、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子囊盘、子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33基因、基因型、基因组、假基因、基因盒、基因文库、基因工程、基因沉默、基因敲除、

(完整版)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第一章蛋白质 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2.必需氨基酸:指人体(和其它哺乳动物)自身不能合成,机体又必需,需要从饮食中获得的氨基酸。 3. 氨基酸的等电点:指氨基酸的正离子浓度和负离子浓度相等时的pH 值,用符号pI 表示。 4.稀有氨基酸:指存在于蛋白质中的20 种常见氨基酸以外的其它罕见氨基酸,它们是正常氨基酸的衍生物。 5.非蛋白质氨基酸:指不存在于蛋白质分子中而以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存在于生物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的氨基酸。 6.构型:指在立体异构体中不对称碳原子上相连的各原子或取代基团的空间排布。构型的转变伴随着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 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以及二硫键的位置。8.构象:指有机分子中,不改变共价键结构,仅单键周围的原子旋转所产生的原子的空间排布。一种构象改变为另一种构象时,不涉及共价键的断裂和重新形成。构象改变不会改变分子的光学活性。 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指在蛋白质分子中的局部区域内,多肽链沿一定方向盘绕和折叠的方式。 10.结构域:指蛋白质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卷曲折叠成几个相对独立的 近似球形的组装体。 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结构的构象。 12.氢键:指蛋白质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借助各种次级键卷曲折叠成特定的球状分子 结构的构象。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 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 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7.范德华力:中性原子之间通过瞬间静电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弱的分子间的力。当 两个原子之间的距离为它们的范德华半径之和时,范德华力最强。 18.盐析: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高浓度中性盐(如硫酸氨),使蛋白质溶解 度降低并沉淀析出的现象称为盐析。 19.盐溶:在蛋白质溶液中加入少量中性盐使蛋白质溶解度增加的现象。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 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 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

生物名词解释整理

1. 双名法:每种生物的学名采用属名和种名命名 2. 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多肽:在含有两条或多条多肽链的蛋白质中,各条多肽链因其排列顺序而彼此关联。 多个氨基酸以肽键链接起来形成的就是多肽 3. 胞间连丝:植物细胞壁上有孔,相邻细胞的细胞膜伸入孔中,光面内质网也彼此相通,即成胞间连丝。可以沟通相邻细胞。 4. 叶绿体基粒内囊体:叶绿体内有一系列排列整齐的扁平囊,这些扁平囊称为类囊体。有规律地重叠在一起的,是基粒类囊体。基粒类囊体堆叠成基粒。 5. 开放维管束:指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茎的维管束,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有束内形成层,维管束之间存在束间形成层,形成层连接成圆环状,能不断增生,使茎增粗,所以称为开放维管束 6. 微体:一种特殊的细胞器。体积比溶酶体小,由单层膜包围,其内含有极细的颗粒状物质,中央常有一高电子密度的核心结晶。 7. 五界分类系统:即将生物分为: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动物界 8. 生物膜:围绕在细胞表面的质膜,各种细胞器的膜和核膜总称为生物膜系统 9. 氧化磷酸化:由呼吸底物脱下的氢,通过呼吸链电子传递到达氧,所发生的ADP磷酸化行程ATP的作用,成为氧化磷酸化作用。 10. 辅酶:结合蛋白酶类分子由蛋白质部分和非蛋白质部分组成,非蛋白质部分(有机分子或金属离子)称酶的辅基(即辅酶)。 11. 系统发育:指生物种族发展史,也即生物进化的历史。 12. 遗传学第三定律:即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减数分裂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会发生交换而导致基因的交换现象。 13.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成对染色体的两个成员,它们的形态和结构是相同的,在减数分裂中能相互配对,这样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14. 细胞周期:亲代细胞分裂完成到子代细胞分裂结束所经历的一个完整细胞世代称为细胞周期 15. 输导组织: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各种营养物质的组织。 16. 维管形成层: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根茎中,位于木质部和韧皮部之间的分生组织,可以不断产生次生木质部和次生韧皮部 17. 病毒: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或仅由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18. 共质体途径和质外体途径:水、无机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穿过生活细胞的胞间连丝,顺离子浓度梯度进行的运输途径是共质体途径。 水液(大分子)在相邻细胞的细胞壁和细胞间隙中运行是质外体途径。 19. 孢子生殖:是由母体先形成专管生殖的特定部分,然后由孢子囊产生许多孢子的生殖方式。孢子囊成熟时孢子三处,遇到适宜条件就萌发成新个体 20. 双受精现象:被子植物中,两个精子分别与卵细胞和极核融合的现象 21. 生活史:被子植物的生活史指包括无性世代(植物体以产生孢子进行生殖)和有性世代(以产生配子进行生殖) 22. 重组率:杂合体产生重组型配子的频率,也即重组型配子数占配子总数的百分率 23. 噬藻体:侵染蓝藻的病毒(不确定) 24. 菌根:指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不确定)

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学名词解释大全(中英) sample 样本:提供群体信息的亚单位,样本要求大小合适,并随机取样才具有代表性。 sampling error 样本误差:在一个小样本中预期的比例会发生随机改变的现象。 satellite DNA卫星DNA:真核生物基因组中的一种高度重复顺序,富含A-T ,当进行CsCl密度梯度离心时,基因组呈现一条宽的带,而在其上方高度重复顺序显示了单独的一条细带,故称卫星DNA。 scaffold attachmentation region (SARs) :骨架附着区:DNA上的特异位置,附着在染色体的骨架上。 secondary law 第二定律:见自由组合定律(independent assortment)。 secondary nondisjunction 次极不分离:初极不分离产生的雌性后代中X染色体再度不分离。 second-site mutation 第二位点突变:见抑制基因突变(suppressor mutation)。 selection coefficient 选择系数:计算对一种基因型的选择相对强度。 selection differential 选择差数:在自然和人工选择中,被选择亲代的表型平均值和未被选择的群体平均表型之间的差异。 self-assembly 自组装、自动装配:由亚基按特定的模式自动聚集成某种功能结构的过程。 self-fertilization (selfing) 自体受精:同一个体产生的雌性和雄性配子相互结合。 self-splicing 自我剪接:某些前体RNA分子内含子的切除,此过程在有的生物中是蛋白依赖性反应。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mode 半保留复制模型:在DNA复制两条子DNA链中,每条双链都含有一条亲代的单链。 semidiscontinuous 半不连续(复制):DNA复制时前导链上DNA的合成是连续的,后随链上是不连续的,故称半不连续复制。 sense codon 有义密码子:mRNA上相对一个氨基酸的密码子。 Sequence Tagged Site, (STS)序列位置标签:一段短的DNA序列(200-500个碱基对),这种序列在染色体上只出现一次,其位置和碱基顺序都是已知的。在PCR反应中可以检测处STS来,STS适宜于作为人类基因组的一种地标,据此可以判定DNA的方向和特定序列的相对位置。ETS是cDNA上的STS。 sex chromosome 性染色体:在真核生物中和性别相关的染色体,如X, Y和Z,W。这些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类肉眼看不到货看不清,必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细胞膜:紧贴着细胞壁内侧,包裹着细胞质的一层柔软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细胞质:细胞膜内具有一定流动性的除原核以外所有透明的、颗粒状或胶体状物质的总合。 原核:又称核质体、拟核、核区等,是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结构的原始细胞核。它只有DNA,不与组蛋白结合。 内含物:细胞质内的颗粒状、胶质样物质的总称。 异染颗粒:又称迂回体,最初是在迂回罗军中发现的被美兰或甲苯胺兰染成红紫色而得名,为五级偏磷酸的聚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常丝状、波曲的蛋白附属物,据运动功能。 芽胞: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胞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壁厚、质浓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荚膜:某些细胞表面包被着的一层具有固定层次的透明的胶状物质。 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平板上的称菌落 菌苔:,菌落由单个微生物细胞经过繁殖而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微生物集落,在斜面上的称菌苔。 质粒:质粒是细菌染色体以外的遗传物质,能独立复制,为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分子量比染色体小,每个菌体内有一个或几个质粒,它分散在细胞质中或附着在染色体上。 菌丝:丝状真菌的结构单元,是一条具有分枝的管形丝状体,外由细胞璧包被,里面充满原生质和细胞核。幼时无色,老后常呈各种不同的颜色。 13、菌丝体:菌丝在基质上或基质中不断伸长和分枝,并由许多菌丝连结在一起所组成的整个营养体称菌丝体。 14、革兰氏染色:丹麦科学家Gram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发明的一种细菌染色法。染色方法为:在一个已固定的细菌涂片上用结晶紫染色,再加媒染剂 ---碘液处理,使菌体着色,然后用乙醇脱色,最后用蕃红复染。显微镜下菌体呈紫色者为G+细菌,菌体呈红色者为G-细菌。 15、LPS:脂多糖,G-细菌细胞壁外层的主要组分由类脂A、核心多糖、O-特意侧链三部分构成。 16、DAP:二氨基苯二酸,G-细胞壁太聚糖中存在的一种特殊氨基酸。 17、PHB:聚 -羟基丁酸,某些细菌中存在的一种可作为碳源和能源储藏物质。 18、异型胞:丝状蓝细菌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细胞,缺乏PSII,可进行不产氧的光合作用,细胞透明,壁厚具有固氮能力。 19、核糖体:核糖核蛋白体是核糖核酸和蛋白质的大分子化合物,是多肽和蛋白质合成的场所。 20、16S rRNA:原核细胞核糖体小亚基中的一种核糖核酸分子,沉降系数为16 S,

动物生物学名词解释讲解

原生动物门 1.食物泡(Food vacuole ):食物进入原生动物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食物泡随原生质流动,并经消化酶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质从食物泡进入内质,不能吸收的食物残渣由体表或胞肛排出体外。 2.胞肛(Cytopyge):又称肛点,是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从体表固定位置排出体外的胞器。 3.胞口: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咽之前。 4.胞咽: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的多数动物用以取食的细胞器的一个结构,位于胞口之后。 5.表膜(pellicle):又称皮膜,是原生动物身体表面一层很薄的原生质膜,使身体保持了一定形状。表膜的弹性又可使身体适应改变形状。 6.大核:纤毛虫类都具大核和小核两种类型的细胞核,大核负责纤毛虫的正常代谢、细胞分化控制等。大核可以通过DNA 的复制成为多倍体核。 7.小核:是纤毛虫类两种类型的细胞核的一种。一般较小,呈球形,数目不定,小核负责基因的交换重组并由它产生大核,小核均为二倍体,因此又称为生殖核。 8.伸缩泡(contracrtile vacuole ):是原生动物体内水分调节细胞器,兼有排泄功能。不同种类的原生动物伸缩泡的结构不尽相同,纤毛虫的伸缩泡最复杂,每个伸缩泡有6-10 个收集管,收集管周围有很多网状小管,收集内质中的多余水分及部分代谢产物,最终由伸缩泡与外界相通的小孔排出体外。9.收集管(collecting canals):纤毛虫体内与伸缩泡相通的,周期性地将内质网收集的水分集中注入伸缩泡的结构。 10.外质(ect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靠近表膜的一层,光镜下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在变形虫中可以看到外质与内质相互转化。外质可以分化出一些特殊的结构,如腰鞭毛虫的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的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的刺丝泡(trichocyst)等。 11.内质(endoplasm):原生动物的细胞质不靠近表膜的部分,光镜下不透明,含有油滴、淀粉、副淀粉等颗粒,内质中含有各种细胞器:色素体(chromatophore )、食物泡(food vacuola)、眼点(stigma)、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线粒体(mitochondrion)、高尔基体(Golgi apparatus)等。 12.溶胶质(plasmasol)、凝胶质(plasmagel):原生动物门肉足虫纲动物的内质可分为固态的凝胶质和液态的溶胶质。在运动时虫体后端的凝胶质因蛋白质的收缩产生压力,使溶胶质向前流动同时伸出伪足。溶胶质流到前方后压力减小,溶胶质又由前向后回流,再成为凝胶质。这样凝胶质与溶胶质的不断交换形成变形运动。 13.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原生动物门植鞭毛类体内含有色素体,可以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类,制成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植物性营养。 14.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 :原生动物通过伪足吞噬或通过胞口、胞咽将细菌、有机质颗粒等食物取食进细胞质内形成食物泡,经消化酶的作用吸收消化后的营养,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则由胞肛排出体外,这种营养方式称为动物性营养。 15.腐生性营养(saprophytic nutrition):一些寄生和自由生活的原生动物可以通过体表的渗透作用从生活的环境介质中摄取溶于水的有机物以获取自身生长的营养物质。这种营养方式称为腐生性营养。16.眼点:一些鞭毛虫类身体前端会有类胡萝卜素的脂类集合成为一个红色的眼点,与鞭毛基部的副鞭毛体一起构成某些鞭毛虫的感光细胞器。 腔肠动物门 1.缘膜:水螅纲水母的伞缘向内突起,成为一环状膜,称为缘膜。 2.隔膜:珊瑚纲的腔肠动物体壁内胚层向消化循环腔垂直长入的突起,有的可以连接到口道,将消化循环腔分为初级隔膜、次级隔膜和三级隔膜。 3.神经细胞(nerve cell):位于皮肌细胞基部,接近中胶层,它的细胞突起彼此相连成网状,构成神经网,起传导刺激向四周扩散的作用; 4.刺细胞(cnidoblast):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刺细胞内有刺丝囊(nematocyst),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

绪论 1、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2、反射:人和动物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细胞的化学成分 3、原生质:是细胞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4、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5、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6、缩合: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缩合。 7、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8、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9、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10、核酸: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 11、脱氧核糖核酸: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有脱氧核糖的,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12、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13、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14、亚显微结构:又称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各种微细结构。 15、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或质膜,是细胞的原生质体分化形成,并位于其外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结构。

16、膜蛋白:指细胞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17、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这种膜运输蛋白质具有专一的结合部位,对所结合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只能同专一物质结合的特性类似于酶同底物的反应。当某种载体蛋白的外端表面的结合部位与专一性物质结合后,载体蛋白分子就发生构象变化,将该物质分子运转到膜的表面,随之释放到细胞质中。 18、细胞质:在细胞膜以、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可以看到细胞质是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主要包括基质和细胞器。 19、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20、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2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这些物质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细胞分裂间期,这些物质成为细长的丝,交织成网状,这些丝状物质就是染色质。 22、染色体:在细胞分裂期,细胞核长丝状的染色质高度螺旋化,缩短变粗,就形成了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见的染色体。 细胞分裂 23、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这是一个细胞周期。一个细胞周期包括两个阶段:分裂间期和分裂期。 24、分裂间期:从细胞在上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是分裂间期。 25、分裂期:在分裂间期结束之后,就进入分裂期。 新代概述 26、新代: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以及生物体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叫做新代。 27、同化作用(合成代):在新代过程中,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摄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叫做同化作用。 28、异化作用(分解代):生物体把组成自身的一部分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把代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这叫做异化作用。

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B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当其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变异,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可以观察与识别的特殊群体。 鞭毛、菌毛、性毛。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物质的作用,有的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C 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

长的具有完整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酶。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F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附加体:某些质粒具有聚合体染色体发生螯合与脱离的功能,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的复壮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的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在 G 固化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形成的液体培养基。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互相有利,相依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30个,每个两分 细菌 细菌又叫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3个门,包括放线菌(放线菌门,革兰氏阳性),蓝细菌(蓝细菌门,支原体(厚壁菌门,革兰氏阴性),衣原体(衣原体门),立克次氏体(变形菌门,革兰氏阴性菌)等 特征:比真核细胞小、简单, 通常有细胞壁,可以被革兰氏染色.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磷壁酸,还有脂多糖,细胞壁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胞膜由磷脂和膜蛋白组成,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缺少膜结构的细胞核,染色体为一环状DNA,多质粒 细胞质内充满核糖体和内含物,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小,为70S 繁殖一般是二分裂 古细菌 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个门, 8个纲12个目 特征:细胞壁可以染成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阳性染色的细胞壁一般是均匀的聚多糖组成的厚壁,阴性染色的胞壁表层是糖蛋白或脂蛋白,结构变化大,都无肽聚糖,一些含有假肽聚糖类物质,对溶菌酶和b-内酰胺抗生素具有抗性. 脂质由烃链与甘油通过醚键连接,一些形成二甘油四醚.质膜有些是双分子层有些是单分子层. 含有一个染色体,闭合环状双链DNA通常比细菌的染色质体小,质粒很少,tRNA具有细菌和真核生物tRNA所没有的修饰碱基,核糖体(ribosome)70S形状多变,与细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 真菌 菌物界细胞核具核膜,具行使特别功能的有膜细胞器,在结构上比原核细胞更加复杂,通常比原核细胞大 细胞壁坚韧,由几丁质,纤维素和葡聚糖 细胞膜有糖脂和甾醇,具有细胞识别和胞吞的作用,液泡系处理胞吞物质 具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蛋白酶体核糖体80s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病毒由核酸和/或蛋白质等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遗传因子只含有DNA和RNA二者之一,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特定的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式存在,一般结构是具有核酸衣壳,核衣壳,包膜,刺突,具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或复合对称等 病毒群体形态:噬菌斑plaque:( 菌苔上形成)或空斑(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枯斑包涵体 复制分五步:吸附侵入增殖装配释放 温和性噬菌体和溶源性溶源性(Lysogeny)噬菌体和宿主之间不具有裂解与被裂解关系通常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中.噬菌体–被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 概念解释

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 1.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 处理杂交→自交→ 选优→自交用射线、激光、 化学药物处理 用秋水仙素处理 萌发后的种子或幼苗 花药离体培养 原理基因重组, 组合优良性状人工诱发基因 突变 破坏纺锤体的形成, 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诱导花粉直接发育, 再用秋水仙素 优缺点方法简单, 可预见强, 但周期长 加速育种,改良性 状,但有利个体不 多,需大量处理 器官大,营养物质 含量高,但发育延迟, 结实率低 缩短育种年限, 但方法复杂, 成活率较低 例子水稻的育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无子西瓜抗病植株的育成 2. 基因工程及其应用 、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地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 、 原理:基因重组结果: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获得人类所需要的品种。 基因工程的工具 1、基因的“剪刀”—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 (1)特点:具有专一性和特异性,即识别特定核苷酸序列,切割特定切点。(2)作用部位:磷酸二酯键 (3)例子:EcoRI限制酶能专一识别GAATTC序列,并在G和A之间将这段序列切开。 (黏性末端)(黏性末端) (4)切割结果:产生2个带有黏性末端的DNA片断。(5)作用:基因工程中重要的切割工具,一般存在于原核生物体内,可以将外来的DNA切断,对自己的DNA无损害。注:黏性末端即指被限制酶切割后露出的碱基能互补配对。 2、基因的“针线”——DNA连接酶 作用:将互补配对的两个黏性末端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DNA分子。连接部位:磷酸二酯键 3、基因的运载体质粒、噬菌体和动植物病毒。 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骤1、提取目的基因2、目的基因与运载体结合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4、目的基因的检测和鉴定。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用进废退;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理论要点:自然选择(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生存斗争:生物个体(同种或异种的)之间的相互斗争,以及生物与无机自然条件(如干旱,寒冷)之间的斗争,赖以维持个体生存并繁衍种族的自然现象。 自然选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过程叫自然选择。 进步性:能够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局限性:①不能科学地解释遗传和变异的本质;②自然选择对可遗传的变异如何起作用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普通生物学》名词解释

一、细胞学部分 原生质:泛指细胞内的生活物质,是生命的物质体系。 细胞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和结构的亚细胞结构。 细胞骨架:细胞内的骨架结构,由微丝、微管、中间丝组成,用于维持细胞形态结构与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被动吸收:由于膜内外浓度差和电位差导致离子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主动吸收:提供能量的前提下,离子逆化学势和浓度差由膜外向膜内运动的过程。 胞饮作用:质膜内陷包围营养物质小囊泡脱落游离于细胞质内的过程。 遗传:生物的基本特征信息由父母传递给子代的信息传递过程。 细胞周期:一个细胞从分裂结束到下一个分裂结束为止的全过程。 细胞凋亡:为维持内环境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有序的死亡。 细胞的全能性:一个有机体内的每一个细胞都具有相同的成套遗传物质,含有发育为完整个体或分化为其他细胞所必需的全部基因,具有分化的潜能。 干细胞:一类增殖较慢但能维持自我增殖的细胞,可产生另外一群有限、分裂迅速的转移细胞群。 二、植物学部分 开花:雄蕊中的花粉粒和雌蕊中的胚囊成熟,花萼和花冠打开,露出雄蕊和雌蕊的现象。 传粉:花粉囊中的花粉散出,借助一定的媒介力量,传送到同一朵花或另一朵花的柱头的过程。 双受精:花粉管到达胚囊后,花粉管末端破裂,释放出两枚精子,其中一枚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以后发育为胚,另一枚与胚囊中央的极核结合形成受精极核,以后发育为胚乳的现象。 真果:由子房壁发育而来的果实。 假果:除子房壁外,花其他部分也参与发育的果实。 单果:单雌蕊形成的果实。 聚合果:一朵花中复雌蕊形成的果实。(草莓) 聚花果:由花序形成的果实,又称复果。(菠萝、无花果) 肉果:成熟时果皮肉质化的果实。 干果:成熟后果皮干燥无汁的果实。 种子的寿命:一定条件下种子保持活力的最长期限。 种子的休眠:种子成熟后在适宜条件下仍不能萌发,必须经过一段相对静止的时间才能萌发。 生活史:种子从营养生长、生殖生长到又形成新一代种子的过程。 营养繁殖:植物营养体的一部分从母体离开直接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 植物必须元素:植物正常生理活动所必需的营养元素。 离子间的拮抗作用:溶液中一种离子的存在抑制另一种离子的吸收的作用。 离子间的协调作用:溶液中一种离子的存在促进另一种离子的吸收的作用。 可再利用元素:一种进入植物器官内的矿质元素又可运输到其他的组织或器官的元素。 不可再利用元素:进入植株器官后不能再运输的元素。 生物固氮:根瘤菌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氨,提供自身需要的同时,也为植物提供含氮化合物。根瘤:根瘤菌进入跟内产生的共生体。 菌根:根与真菌形成的共生体。 植物激素:植物体内合成,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并对其生长发育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具有植物激素活性的人工合成物质。 激素受体:能与植物激素专一结合,并在结合后产生特定激素生理生化效应的物质。 植物的运动:植物器官在外界刺激下能在一定空间内移动。 向地性:植物受到重力作用向一定方向生长的现象。 向光性:单侧光照射下,植物向光生长的现象。 向性运动:植物受到外界因素单方向刺激下所产生的定向生长运动。 感性运动:植物受到外界因素刺激产生与刺激方向无关的生长运动。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集锦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集锦 1、应激性:任何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趋向有利刺激,逃避不利刺激。 2、反射:人和动物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3、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4、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5、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6、缩合: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缩合。 7、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NH—CO—)叫做肽键。 8、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9、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10、核酸: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 11、脱氧核糖核酸: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有脱氧核糖的,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12、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13、显微结构: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中能够观察到的细胞结构。 *14、亚显微结构:又称超微结构。指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能分辨清楚的细胞内各种微细结构。 15、细胞膜:又称原生质膜或质膜,是细胞的原生质体分化形成,并位于其外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结构。 16、膜蛋白:指细胞内各种膜结构中蛋白质成分。 17、载体蛋白:膜结构中与物质运输有关的一种跨膜蛋白质。这种膜运输蛋白质具有专一的结合部位,对所结合的物质具有高度选择性,只能同专一物质结合的特性类似于酶同底物的反应。当某种载体蛋白的外端表面的结合部位与专一性物质结合后,载体蛋白分子就发生构象变化,将该物质分子运转到膜的内表面,随之释放到细胞质中。 18、细胞质: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可以看到细胞质是透明的胶状物,细胞质主要包括基质和细胞器。 19、细胞质基质: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20、细胞器: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21、染色质:在细胞核中分布着一些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62457

高中生物名词解释 细胞的化学成分 1?大量元素:在细胞中含量较多,有C、H、0、N、P、S、K、Ca、Mg 2?微量元素:在细胞中含量较少,有Fe、Mn> Zn、Cu、B、Mo 3. 基本元素:C、H、0、N主要元素:C、H、0、N、P、S、最基本元素:C 3、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它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脂类和核酸。细胞是由原生质构成的。构成细胞的这一小团原生质又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 4、结合水: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结合,叫结合水。结合水是细胞结构的组成成分。 5、自由水:大部分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6、脱水缩合:氨基酸分子互相结合的方式是: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竣基(一COOH)和另一个氨基 酸分子的氨基(一NH2)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的水,这种结合方式叫脱水缩合。 7、肽键: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那个键(一NH—CO—)叫做肽键。 8、二肽: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叫做二肽。 9、多肽:由多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含有多个肽键的化合物,叫做多肽。 10、结构蛋白:许多蛋白质是构成细胞核生物体结构的重要物质称为结构蛋白。例如:羽毛,肌肉,头发,蛛丝等的成分是蛋白质。 11>核酸:核酸最初是从细胞核中提取出来的,呈酸性,因此叫做核酸。 功能: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2、脱氧核糖核酸:核酸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含有脱氧核糖的,叫做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 13、核糖核酸:另一类是含有核糖的,叫做核糖核酸,简称RNA. 14?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 15单糖:不能再水解的糖叫单糖。 16?多糖:生物体内的糖类绝大多数以多糖的形式存在。 17?单体: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都是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连接而成的,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 18?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19?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20?生物膜系统: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21?模型: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 杆菌(bacillus): 杆状的细菌。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 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得,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得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得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得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得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得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得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得合成 后得到得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得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得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得、适应自然条件得无细胞壁得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得除核区以外得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得总称、原核生 物得细胞质就是不流动得,真核生物得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得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得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得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得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得染色体外得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得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得芽孢变为营养状态得细菌得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得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得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得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得肉眼可见得、具有一定形态得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得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得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得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得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得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得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得形大、色深、壁厚得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得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得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得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