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汇总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汇总

微生物名词解释汇总

第一章名词解释:

Microorganism 微生物:指自然界中许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显微镜才能看得见得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的单细胞、多细胞、甚至无细胞结构的低等生物的总称。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的形态结构、生理生化、遗传变异等各类生命活动的规律及微生物在各个领域应用的科学。

第二章名词解释:

纯培养:由一个微生物细胞繁殖、培养而获得的培养物。

培养基:人工配置的,适合微生物生长繁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

消毒:利用理化因素杀死微生物营养体的方法。

灭菌:利用理化及生物因素杀死所有微生物的方法。

Colony:菌落,一个单细胞微生物接种在适宜的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体。

lawn:菌苔,同种多个单细胞微生物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胞群体。

二元培养物: 含有寄主与寄生物二种特定关系的培养物。

第三章

第一节原核微生物名词解释:

细菌:菌体为单细胞,以裂殖的方式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放线菌:菌体为单细胞丝状体,以产生孢子的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中体:(或间体)是一种由细胞质膜内褶而形成的囊状构造,其中充满着层状或管状的泡囊。质粒:细菌细胞中除染色体外的具有遗传信息、能有自我复制的小环状DNA分子。

荚膜:某些细菌细胞在生命运动中分泌的覆盖于细胞壁表面较厚的有一定外形的胶状物质。鞭毛:某些细菌从细胞内伸出着生于菌体表面的、细长、波曲状的丝状物。

纤毛:某些细菌从细胞内伸出着生于菌体表面的纤细、中空、短直、数量较多的细丝。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体。

蓝藻:含有光合色素,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类微生物。

第二节真核微生物名词解释:

真菌:菌体为单细胞或多细胞,有细胞壁而不含光合色素,以产生各种有性或无性孢子繁殖的真核生物。

酵母菌:菌体为单细胞,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繁殖的一类真核微生物。

芽殖:在成熟酵母细胞上产生一个小芽,芽细胞生长到一定程度时脱离母细胞再出芽产生新的个体的繁殖方式。

霉菌:不产生大型子实体的丝状真菌。

担子菌:以产生担子和担孢子进行有性繁殖的一类高等真菌。

藻类:具有叶绿素,无根、茎、叶分化的自养型生物。

原生动物:指一类形态微小、结构简单、单细胞或单细胞聚合体的微观低等动物。

第三节病毒名词解释:

病毒: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寄生的大分子生物,在活体外具有大分子的特征,在寄主体内具有生命的现象。

噬菌斑:少量噬菌体与大量敏感细菌混合后在固体平板培养基上,出现的无细菌生长的空斑。卫星病毒:寄生于辅助病毒壳体中,在病毒基因组之外,依附辅助病毒活动,可编码外壳蛋白,由核酸分子组成的亚病毒因子。

卫星RNA:寄生于且必须依附辅助病毒进行复制的小分子单链的RNA片段。

类病毒:在结构组成上比病毒更简单,仅是一个没有蛋白质外壳的游离的环状单链RNA分子。朊病毒:只含蛋白质外壳不含核酸的病毒。

温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将自身基因组整合到细菌细胞染色体上,随寄主细胞分裂而同步复制,不引起细菌裂解的噬菌体。

烈性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细菌细胞内大量增殖,导致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一步生长曲线:将适量病毒接种于高浓度敏感细胞培养物建立同步感染,以感染时间为横坐标,病毒的效价为纵坐标,绘制出的病毒特征繁殖曲线。

溶源性:噬菌体与细菌共存的特性。

潜伏期:接种病毒开始至受染细胞释放出子代病毒所需的最短时间。

裂解期:宿主细胞迅速裂解,溶液中病毒粒子急剧上升的一段时间。

裂解量:每个受染细胞所产生的子代病毒颗粒的平均数。裂解量=稳定期子代病毒数/潜伏期受染细胞数

第四章名词解释:

被动扩散:包括自由扩散:以物质浓度差为动力,营养物质通过膜上小孔,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扩散。以及促进扩散:有特异性载体蛋白的参与,而不需要代谢能量的作用,营养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代谢的作用,营养物质逆浓度运输的方式。

基团转位:在代谢能量的作用下和多种酶的参与下,营养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而逆浓度运输的方式。

寄生性微生物:必须寄生于活的有机物体内,并从中获得营养物质的一类微生物。

腐生性微生物:只能从死亡的动植物残体或无生命的有机物上获取营养的一类微生物。

兼性寄(腐)生微生物:既能寄生于活的有机体内又能营腐生生活的一类微生物。

第五章名词解释:

产能代谢:指生物在氧化反应过程中产生,转移能量的全过程

基质磷酸化:指微生物在生物氧化过程中将基质氧化直接形成ATP的过程

氧化磷酸化:指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将物质氧化过程中产生的电子在呼吸链传递过程中形成ATP的方式

光合磷酸化:指光合微生物将光能变成ATP的过程。

发酵:指某些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以有机物作为氧化物,未彻底氧化的中间产物作为最终受氢体的产能代谢。

有氧呼吸:好氧微生物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将基质彻底氧化的产能代谢。

无氧呼吸:某些微生物在无分子氧气的条件下,以无机氧化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将基质氧化的产能代谢

固氮作用:生物有机体将分子态氮转化为氨气的过程

变构酶:由多步反应组成的代谢途径中,能受目的产物反馈抑制的该代谢途径中的第一个酶。共价调节酶:是一类由其他酶对其结构进行可逆共价修饰,使其处于活性和非活性的互变状态,从而使其活性发生改变的酶

次生代谢:微生物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物质,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细胞无明显功能的物质的代谢过程。

次生代谢产物:微生物在次级代谢过程中形成的,对自身生命活动无明显功能的代谢产物。

第六章名词解释:

细菌的生长曲线:在一种细菌的分批培养过程中,定时取样测定菌体含量,以细菌数目的对数值为纵坐标,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制图而成的曲线。

代时(时代时间):细菌在对数生长期繁殖一代所需的时间。

迟缓时间:在实际条件下,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从接种到进入对数期所需的时间。

比生长速率:每单位数量的细菌或菌体物质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量。

同步培养:指使细菌群体中不同步的细胞变成能同时生长、同时分裂繁殖的群体细胞的培养方法。

连续培养:使微生物以恒定的比生长速率持续生长的培养方法。

水的活度: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下,溶液中的蒸汽压与纯水的蒸汽压之比

防腐:利用物理及化学因素抑制微生物生长,而不杀死任何微生物的方法。

化疗:利用具有选择毒性的化学物质杀死机体组织内的病原微生物及病变细胞,对肌体本身无毒害作用的方法。

抗代谢类药物:指一类结构上与微生物细胞内必须代谢物相似,并能以竞争的方式取代该类代谢物而干扰微生物正常代谢的化学物质。

第七章名词解释:

转座子:具有几千个bp,既含有编码转座酶的基因,又携带有编码宿主某些特性的基因的转座因子。

表现型改变: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子代细胞表现出的性状与亲代不同,而环境条件恢复后,改变了的新性状又可恢复正常的现象。

自发突变: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基因突变。

诱发突变: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处理生物细胞而引起的基因突变。

营养缺陷型:由于某种基因的改变,导致代谢过程中某种酶的丧失而成为必须添加某种营养成分后才能正常生长的突变类型

条件致死突变型:指在某种条件下具有致死效应,而在另一条件下不表现致死效应的突变型。

第八章名词解释:

DNA连接酶:能将两段DNA拼接起来的酶。

限制性内切酶:指能识别双链DNA分子的特定序列,并在识别位点或其附近切割DNA的一类酶

同裂酶:能识别和切割相同序列,产出相同粘性末端,来源不同的限制酶。

同尾酶:能识别和切割不同序列,但产出相同粘性末端,来源不同的限制酶

基因工程:人类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设计,对DNA 分子进行体外操作,在引人受体生物,以改变后者的某些遗传性状,从而培养生物新类型的一种现代的、崭新的、分子水平的生物工程技术

克隆载体:扩增、转运外源基因的载体

插入失活:外源DNA的插入而导致基因失活的现象

穿梭质粒载体:2μm DNA同pBR322 DNA构建成双功能质粒,可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复制,含有两种细胞的复制起点能在两种生物细胞中进行复制的质粒载体。

人工微小染色体:人工构建的适合包括人体在内的高等生物基因工程的基因载体

柯斯质粒载体:正常的质粒同λ噬菌体的粘性末段构成的载体。

第九章名词解释:

生态系统:指一定空间内,所有的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环境)相互作用(物质循环、能量循环)而构成的综合体系。

生物群落:生活在同一特定空间或区域内的所有生物种群的聚合体,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或转换者。

生物种群:指生活在同一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的集合体

硫化作用:指硫化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H2S 或元素S氧化成SO4=的过程。

反硫化作用:指反硫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将SO4=还原成H2S 的过程。

脱硫作用:微生物分解含S蛋白质产生H2S的过程。

氨化作用: 微生物分解有机氮产生氨的过程

硝化作用:指硝化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将氨态氮转化为硝态氮的过程。

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在无氧条件下,将硝态氮转化为亚硝态氮、分子态氮或氨的过程的过程。

土壤生物修复:利用土壤中的天然微生物资源、或人为地有目的地投入某些菌株将污染土壤中的污染物降解转化,使土壤恢复的现象。

土壤自净:指土壤自动吸附、分解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恢复正常的净化过程。

水体自净:水体中的污染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而分解,使水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和状态的现象。

BIP指数:指水体中非光合微生物占微生物总数的百分率。饮用水:BIP≤8。

CFU:指每毫升水中所含非肠道传染细菌菌落总数。饮用水:CFU ≤100。

第十章名词解释:

传染:指病原微生物突破、克服机体的防御机能而侵入机体内,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的过程。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只有当机体的抵抗力降低以后才能侵入机体,引起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腐生性病原微生物:只能在环境中或人工培养基生长,以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侵入机体后能产生毒害作用的一类微生物。

免疫:指机体防御传染、维持自身生理平衡的现象。

特异性免疫:指机体在生长过程中接受抗原刺激后,而对该抗原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力。

非特异性免疫:指机体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地与进入机体内的异物反应,而逐渐建立地无特异性、可遗传的防御机能的现象。

人工自动免疫:通过给机体注射疫苗使机体获得免疫力的现象。

人工被动免疫:给机体输入现成的抗体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现象。

天然自动免疫:指机体患过某种传染性疾病痊愈后,对该传染性疾病产生免疫的现象。

天然被动免疫:指新生机体通过胎盘、初乳、蛋黄获得母源抗体,而产生免疫力的现象。抗原:Ag,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使之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完全抗原:单独存在是,既具有免疫原性,也具有免疫反应性的抗原。

半抗原:单独存在是,只具有免疫反应性,不具有免疫原性的抗原

抗体:Ab是B细胞识别抗原后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所产生的一种具有免疫功能蛋白质。(或免疫球蛋白Ig)

补体:存在于动物血清中的一种正常蛋白质,能补充抗体所不能单独表现的溶解作用。

体液免疫:指机体受抗原刺激后,由B细胞转变成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由抗体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方式。

细胞免疫:指机体受抗刺激后,由T细胞转变成致敏淋巴细胞,由致敏淋巴细胞产生淋巴因子,执行免疫功能的免疫方式。

免疫学:研究机体对抗原物质反应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规律的科学。

血清学反应:在机体外进行的抗原抗体特异性可见反应。

B细胞:由干细胞分化成熟,产生抗体,执行体液免疫功能免疫活性细胞。

T细胞:由干细胞分化成熟,执行细胞免疫功能免疫活性细胞。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1.质粒、附加体、粘粒、抗药性质粒、Ri质粒、Ti质粒 2.酵母、真酵母、假酵母、假丝酵母、菌丝、菌丝体、真菌丝、假菌丝、匍匐菌丝、假根 3菌落、菌苔、菌膜、糖被、粘液层、菌胶团、R型菌落、S型菌落、小(微)菌落 4.λ噬菌体、P1噬菌体、T2噬菌体、φX174噬菌体、SV40 5.菌索、菌核、子座、子实体、吸器、菌网、菌套、附着胞、附着枝、哈氏网 6.单倍体型、双倍体型、单双倍体型 7.种、菌株、型、品系、群、亚种、小种 8.支原体、衣原体、菌质体、原生质体、中体(质体、中间体)、类菌质体、类菌体、类囊体、立克次氏体、L型细菌、疵壁菌、球状体、包涵体 9培养基、天然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加富培养基、基本培养基、完全培养基、选择培养基、鉴别培养基、补充培养基、纯培养物、混合培养物、二元培养物 10微生物、细菌、放线菌、兰细菌、螺旋体、原生动物、粘菌、地衣、极端微生物、悉生生物、光合细菌、螺旋藻、古细菌、蛭弧菌、真菌、霉菌、酵母菌、蕈子、不可培养微生物、大肠菌群、大肠杆菌 11异形胞、异核体、胞壁质、假胞壁质、质壁空间、周质 12寄生、腐生、兼性寄生(腐生) 13溶源化(细胞)、非溶源化(细胞) 14好氧、厌氧、兼性厌氧 17免疫、免疫原性、免疫反应性、抗原、完全抗原、半抗原、抗原决定基、血清型反应、沉淀反应、凝集反应、补体结合(固定) 18菌丝、菌丝体、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假菌丝、菌褶、菌环、菌托、子实体 19营养缺陷型、野生型、原养型、生长因子、耐药性因子、转化因子 20外毒素、内毒素、类毒素、抗毒素、肉毒素、伴孢晶体、δ—内毒素、苏云金素、β—外毒素 21胞囊、芽孢、营养细胞、有性孢子、无性孢子、游动孢子、不动孢子、内生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节孢子、孢囊孢子、芽孢子、分生节孢子、粉孢子、卵孢子、接合孢子、担孢子、子囊孢子、 22自养微生物、异养微生物、化能有机型、化能无机型、光能有机型、光能无机型 23被动扩散、助长扩散、主动运输、基团转移、胞吞、胞吐 24菌根、外生菌根、内生菌根、V-A菌根、豆白红蛋白、根瘤素、哈蒂氏网、根际效应25.LPS、ELISA、BT、EM、PGPR、LB、PHB、MPN 26膜套、内膜系统、壁膜间隙 27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28 16s rRNA分析法、三域(原界)学说 29 鞭毛、菌毛、性菌毛、纤毛 30外显子、内含子、转座子、插入序列 31生长、繁殖、分化、发育、产能代谢、耗能代谢、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合成代谢、分解代谢、初生代谢、次生代谢 32同宗结合、异宗结合、锁状联合、有性繁殖、无性繁殖、有性杂交、准性生殖、有性孢子、无性孢子、子囊果、子囊壳、闭囊壳、子囊盘、子座、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盘 33基因、基因型、基因组、假基因、基因盒、基因文库、基因工程、基因沉默、基因敲除、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的,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的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的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 后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的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的、适应自然条件的无细胞壁的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原核生 物的细胞质就是不流动的,真核生物的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的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的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的染色体外的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的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的芽孢变为营养状态的细菌的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的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的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的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的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的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的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的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的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的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的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的形大、色深、壁厚的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的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的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的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1.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 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 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 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3.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 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4.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 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 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 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 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7.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 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8.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9.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 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10.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 有运动功能) 11.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 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12.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 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 不具繁殖功能。 13.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 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4.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 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15.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 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 团。 16.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 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 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 绿藻) 18.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 最小型原核生物。 19.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20.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 物。 21.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 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22.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23.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 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24.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 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25.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 丝,较细、色浅) 26.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 较粗、色深。 27.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 丝. 28.蕈菌:指那些能形成大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又称伞菌) 29.病毒:超显微的,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活细胞外具 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30.一步生长曲线: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 31.温和噬菌体:侵入相应宿主细胞后,并不增殖,裂解,而与宿主 DNA复制而复制,此时细胞中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32.烈性噬菌体: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成熟、 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 33.噬菌斑:一个由无数噬菌体粒子构成的群体,透亮不长菌的小圆 斑,每一个噬菌斑是由一个噬菌体粒子形成的。 34.溶源性细胞:细胞中含有以原噬菌体状存在的温和噬菌体基因组 的细菌细胞。 35.亚病毒:凡在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分中,只含其中之一的分子病 原体。 36.类病毒:一类只含RNA一种成分、专性寄生在活细胞内的分子病 原体。 37.拟病毒:一类包裹在真病毒粒中的有缺陷的类病毒。(也称类类 病毒、壳内类病毒或病毒卫星) 38.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酸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又称“普利昂” 或蛋白侵染子) 39.生长因子:是一类调节微生物正常代谢所必需,但不能用简单的 碳、氮源自行合成的有机物。 40.营养类型: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 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41.光能无机营养型:是一类能以CO?作为唯一或主要碳源,以无机 物如H2、H2S、S等作为供氢体或电子供体,并利用光能进行生 长的微生物。(如藻类、蓝细菌和光合细菌)

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B 病原体:凡能引起传染病的各种微生物和其他生物。 包涵体:病毒在增值的过程中,常使寄主细胞内形成一种蛋白质性质的病变结构,当其聚集并使宿主细胞发生变异,形成具有一定形态,构造并能用光镜可以观察与识别的特殊群体。 鞭毛、菌毛、性毛。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菌毛:又称纤毛、伞毛、线毛或须毛,是一种长在细菌体表的纤细,中空、短直且数量较多的蛋白质类附属物,具有使菌体附着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又称性菌毛,构造和成分与菌毛相同,但比菌毛长,且每个细胞仅一至少数几根。一般见于G细菌的雄性菌株中,具有向雌性菌株传递物质的作用,有的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 巴氏消毒法:是一种专用于牛奶、啤酒、果酒或酱油等不宜进行高温灭菌的液态风味食品或调料的低温消毒方法。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 C 超氧化物歧化酶:一种在较高浓度分子氧的条件下,才能生

长的具有完整呼吸链、以分子氧作为最终氢受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有害物质的酶。 传染:指外源或内源性病原体突破其宿主的三道免疫“防线”后,在宿主的特定部位定植、生长繁殖或产生酶及毒素,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F 防腐:利用某种理化因素完全抑制霉腐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即通过制菌作用防止食品、生物制品等对象发生霉腐的措施。 附加体:某些质粒具有聚合体染色体发生螯合与脱离的功能,这类质粒称为附加体。 复壮:狭义的复壮仅是一种消极的措施,指的是在菌种已发生衰退的情况下,通过纯种分离和测定典型性状、生产性能等指标,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尚未退化的个体,以达到恢复原菌株固有性状的相应措施;广义的复壮则是一项积极的措施,即在菌种的典型特征或生产性状尚未衰退前,就经常有意识的采取纯种分离的生产性状的测定工作,以在 G 固化培养基:由液体培养基中加入适量凝固剂而形成的液体培养基。 共生: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互相有利,相依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完美整理版)分析

微生物名词解释 A 氨基酸异养型微生物:能利用非氨基酸类简单氮源自行合成自身所需的一切氨基酸的微生物 艾姆氏试验:利用细菌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来检测环境或食品中是否存在化学致癌物的方法。 ADCC: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是指表达IgGFc受体的NK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等,通过与已结合在病毒感染细胞和肿瘤细胞等靶细胞表面的IgG抗体的Fc段结合,而杀伤这些靶细胞的作用。 氨化作用:是指含氮有机物经微生物的分解而产生氨的作用。 B 伴胞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菱形或双椎形碱溶性蛋白晶体。伴胞晶体对昆虫尤其是鳞翅目昆虫的幼虫有毒杀作用。 疵壁菌:嗜盐菌、产甲烷菌等古生菌的细胞壁中不含有典型的肽聚糖成分,被称为疵壁菌。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 包涵体:某些病毒感染宿主后,在宿主细胞内形成的一种光镜下可见、形态大小和数量不等的小体。 病毒:是一类只含一种类型核酸、专性活细胞内寄生、在离体条件下能以无生命的化学大分子状态长期存在并保持其活性的超显微非细胞结构的分子生物。 病毒粒子:成熟的、结构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巴斯德效应:酵母菌酒精发酵时通入氧气,发酵减慢,停止产生乙醇,葡萄糖消耗速率下降。氧对发酵的这种抑制现象称为巴斯德效应。 半合成培养基:是一类主要以化学试剂配制,同时还加有某种或某些天然成份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指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的凝固剂而制成的半固体状态培养基。 表型:是指某一生物体所具有的一切外表特征及内在特性的总和,是遗传型在合适环境下的具体体现。变异:是生物体在某种内因和外因的作用下所起的遗传物质结构和数量的改变。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指只具备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抗原。 巴斯德消毒:用于牛奶、啤酒、果酱和酱油等不能进行高温灭菌、而又不影响食品风味的、但能杀死其中的无芽孢病原菌(如:结核杆菌、沙门氏菌等)的一种低温消毒方法。 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是指在20℃下,1L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在进行微生物氧化时,5日内所消耗分子氧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补充培养基:凡只能满足相应地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生长需要的组合或半组合培养基称为补充培养基。 B细胞:即B淋巴细胞,一种在细胞膜表面带有自己和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的淋巴细胞。 被动免疫:从胎盘或初乳中获得的或者注射抗体、细胞免疫制剂后获得的免疫。 补体:是存在于正常人体或动物体血清中的、在抗原抗体反应中有补充抗体作用的一组非特异性血清蛋白。补体是一类酶原,能被任何抗原-抗体复合物所激活。 补体结合试验:是一种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反应。 C 传染:是指寄生物与宿主间发生相互关系的一个过程。即当外源或内源的少量寄生物突破其宿主的“三道防线”后,在宿主的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 出发菌株:用于诱变育种的原始菌株。 沉淀反应: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对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现象,称为沉淀反应。 初次应答:指首次用适量抗原注射动物后,须经一段较长的潜伏期即待免疫活性细胞进行增值分化后,才能在血流中检出抗体,这种抗体多为IgM,滴度低,维持时间短,且很快会下降。 转染:噬菌体感染细菌并将其DNA注入细菌体内,并导致宿主细胞遗传性状改变的过程称为转染。 COD:化学需氧量。是使用强氧化剂使1L污水中的有机物质迅速进行化学氧化时所消耗的毫克数。反映水体总的有机物污染程度。 超敏反应:是致敏机体接触相同抗原时产生的一种异常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表现为机体的组织损伤

(完整版)微生物名词解释(1)

名词解释30个,每个两分 细菌 细菌又叫真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3个门,包括放线菌(放线菌门,革兰氏阳性),蓝细菌(蓝细菌门,支原体(厚壁菌门,革兰氏阴性),衣原体(衣原体门),立克次氏体(变形菌门,革兰氏阴性菌)等 特征:比真核细胞小、简单, 通常有细胞壁,可以被革兰氏染色.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和磷壁酸,还有脂多糖,细胞壁赋予细菌特定的抗原性和对噬菌体的敏感性 细胞膜由磷脂和膜蛋白组成,双分子层,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缺少膜结构的细胞核,染色体为一环状DNA,多质粒 细胞质内充满核糖体和内含物,无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核糖体小,为70S 繁殖一般是二分裂 古细菌 属于原核生物,在伯杰氏系统细菌学手册中分为2个门, 8个纲12个目 特征:细胞壁可以染成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阳性染色的细胞壁一般是均匀的聚多糖组成的厚壁,阴性染色的胞壁表层是糖蛋白或脂蛋白,结构变化大,都无肽聚糖,一些含有假肽聚糖类物质,对溶菌酶和b-内酰胺抗生素具有抗性. 脂质由烃链与甘油通过醚键连接,一些形成二甘油四醚.质膜有些是双分子层有些是单分子层. 含有一个染色体,闭合环状双链DNA通常比细菌的染色质体小,质粒很少,tRNA具有细菌和真核生物tRNA所没有的修饰碱基,核糖体(ribosome)70S形状多变,与细菌和真核生物都不同 真菌 菌物界细胞核具核膜,具行使特别功能的有膜细胞器,在结构上比原核细胞更加复杂,通常比原核细胞大 细胞壁坚韧,由几丁质,纤维素和葡聚糖 细胞膜有糖脂和甾醇,具有细胞识别和胞吞的作用,液泡系处理胞吞物质 具有由微管微丝和中间丝组成的细胞骨架系统,有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线粒体,蛋白酶体核糖体80s 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病毒由核酸和/或蛋白质等成分组成的超显微非细胞生物,遗传因子只含有DNA和RNA二者之一,严格的活细胞内寄生,在特定的细胞内以复制的方式进行繁殖,以感染态和非感染态两种形式存在,一般结构是具有核酸衣壳,核衣壳,包膜,刺突,具有螺旋对称二十面体对称或复合对称等 病毒群体形态:噬菌斑plaque:( 菌苔上形成)或空斑(在宿主单层细胞培养)枯斑包涵体 复制分五步:吸附侵入增殖装配释放 温和性噬菌体和溶源性溶源性(Lysogeny)噬菌体和宿主之间不具有裂解与被裂解关系通常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到宿主DNA中.噬菌体–被整合的噬菌体基因组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2.致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能够引起人类和动植物发生疾病的微生物. 3.条件致病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一类微生物. 4.菌落:菌落是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由单个细菌分裂繁殖成一堆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 5.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质中,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带有遗传信息.控制细菌的某些遗传性状,可独立复制,不是细菌生长必不可少的,失去质粒的细菌仍然能正常生活. 6.芽胞: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部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是细菌的休眠形式. 7.细菌L型:细菌的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胞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细菌细胞壁缺陷型或细菌L型. 8.中介体:中介体是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它能有效的扩大细胞膜的面积,相应的增加了呼吸酶的含量,可为细菌提供大量的能量.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线粒体,又称为拟线粒体. 9.普通菌毛:普通菌毛是遍布于某些细菌表面的很细、很短、直而硬的丝状物,每菌可达数百根,为细菌粘附结构,能与宿主细胞

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与细菌的致病性密切相关. 10.性菌毛:性菌毛比普通菌毛长而粗,呈中空管状结构.由致育因子F质粒编码. 11.菌毛:菌毛是某些细菌表面存在着的一种直的、比鞭毛更细、更短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由菌毛蛋白组成,具有抗原性. 12.鞭毛:鞭毛是在许多细菌的菌体上附有的细长并呈波状弯曲的丝状物,为细菌的运动器官. 13.荚膜:荚膜是某些细菌在细胞壁外包绕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凡粘液性物质牢固地狱细胞壁结合,厚度≥0.2μm,边界明显者为荚膜. 14.热原质:热原质是细菌合成的一种极微量的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为细胞壁的脂多糖结构,故大多源于革兰阴性菌. 15.细菌素:细菌素是某些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其作用范围窄,仅对有近缘关系的细菌有杀伤作用.可用于细菌分型和流行病学调查. 16.培养基:培养基是由人工方法配制而成的,专供微生物生长繁殖使用的混合营养制品. 17.消毒:消毒是指杀死物体上病原微生物的方法,并不一定杀死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或瞧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形态、构造、生 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类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发掘、利用、改善与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 3、磷壁酸:就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 核酸醇磷酸。 4、原核微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核区的裸露 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 胞壁合成后,所得到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6、细菌:就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um,长度约0、5~5um),结构简单、胞 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7、固质空间:在G-细菌中,其外膜与细胞膜间的狭窄胶质空间(约12~15nm),其 中存在着多种固质蛋白,包括水解酶类、合成酶类与运输蛋白等。 8、 L-型细菌:在实验室或宿主体内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 损菌株。 9、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细菌外膜层)的 原生质体。 10、外膜:就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 11、脂多糖(LPS):就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8~10nm)的类脂多 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与D-特异侧链等部分组成。 12、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 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13、放线菌: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与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14、间体:由细胞膜内褶形成的囊状构造,其内充满着层状或管状泡囊。多见于 G+菌。 1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 含水量低,挑选性强的休眠结构。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形成一个芽孢,故并无繁殖功能。 16、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与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 物。 17、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G-,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18、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 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19、立克次氏体: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原核生物。 20、衣原体:一类在真核细胞内专性能寄生的小型G-原核生物。 1、真核微生物: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包裹,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的生物,叫真核生物。真菌、显微藻类与原生动物等就是属于真核生物类的微生物,故称为真核微生物。 2、酵母菌:一般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医学微生物名词解释大全

微生物名词解释 第1、2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microorganism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microbiology微生物学: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代谢、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它们的一门科学。 medical microbiology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 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bacterium细胞壁:是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peptidoglucan or mucopeptide肽聚糖或粘肽:是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lipoplysaccharide,LPS脂多糖: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内毒素。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构成。 plasmid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结构为双链闭合环状DNA,带有遗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获得某些特定性状,如耐药、毒力等。 capsule荚膜:某些细菌能分泌黏液状物质包围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的功能是抗吞噬作用,并具有抗原性。 flagella鞭毛:是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pipi菌毛:是存在于细菌表面,有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spone芽胞:某些细菌在一定条件下,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小体。见于革兰阳性菌,如需氧芽胞菌和厌氧芽胞杆菌。是细菌在不利环境下的休眠体,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 L-form of bacterium细菌L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内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此现象首先由Lister研究发现,故称细菌L型。在适宜条件下,多数细菌L型可回复成原细菌型。 磷壁酸: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约占细菌细胞壁干重的20-40%,有2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名词解释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学:是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各类微小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学卫生和生物工程等领域的科学。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细胞壁:位于细胞最外的一层厚实、坚韧的外被,主要成分为肽聚糖,具有固定细胞外形和保护细胞不受损伤等多种生理功能。 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 细胞质:是指被细胞膜包围的除核区以外的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的总称。 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的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的原始细胞核。(又称核质体、原核、拟核或核基因组) 糖被:包被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体物质。 荚膜:糖被的一种,包裹在细菌细胞壁外,有固定层次的胶黏物,一般成分为多糖、少数为多肽或多糖与肽的复合物。 鞭毛:生长在某些细菌表面的长丝状、波曲的蛋白质附属物。(具有运动功能)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无繁殖功能。 孢囊:是一些固氮菌在外界缺乏营养的条件下,由整个营养细胞外壁加厚、细胞失水而形成的一种抗干旱但不抗热的圆形休眠体。不具繁殖功能。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 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和构造完全相同的子细胞。 菌落: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微生物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放线菌:是一类主要呈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属革兰氏阳性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原核生物。(旧名蓝藻或蓝绿藻) 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独立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立克次氏体:是一类专性寄生于真核细胞内的Gˉ原核生物。 衣原体:是一类在真核细胞内营专性能量寄生的小型Gˉ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是一大类细胞核具有核膜,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多种细胞器的生物。 酵母菌:泛指能发酵糖类的各种单细胞真菌。 霉菌:会引起物品霉变的真菌,通常指那些菌丝体较发达又不产生大型肉质子实体结构的真菌。(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 菌丝体:当霉菌孢子落在适宜的基质上后,就发芽生长并产生菌丝,由许多菌丝相互交织而成的菌丝集团。 养菌丝:匍匐生长于培养基内,吸收营养的菌丝。(也称基内菌丝,较细、色浅) 气生菌丝:营养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伸向空间形成气生菌丝,较粗、色深。 孢子丝: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其上可分化出形成孢子的菌丝.

微生物名词解释及问答汇总

1.肽聚糖:肽聚糖是由多糖链经短肽相交联而形成的网络状分子,是真细菌细胞壁特有的成分,构成细菌细胞壁坚硬的骨架部分。 2.脂多糖:(LPS),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 3.原生质体(protoplast):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的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常见于革兰氏阳性菌。 4.球状体或原生质球(sphaeroplast):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常见于革兰氏阴性细菌。 5.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抗逆性极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或内生孢子。 6.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7.菌落:菌落就是在固体培养基上(内)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的,有一定形态、构造等特征的子细胞集团。 8.异形胞:异形胞是存在于丝状体蓝细菌中的较营养细胞稍大,色浅、壁厚、位于细胞链中间或末端,且数目少而不定的细胞。异形胞是固氮蓝细菌的固氮部位。 9.原体(elementary body,EB):宿主细胞外的形态具有感染力,它是一种不能运动的球状细胞,直径小于0.40.4μμmm,,有坚韧的细菌型细胞壁。 10.始体,又称网状体(reticulate body, RB)这是一种薄壁的球状细胞,形体较大,无感染力的个体。 11.单细胞蛋白:也叫微生物蛋白,它是用许多工农业废料及石油废料人工培养的微生物菌体。 12.酵母纤维素:它呈三明治状——外层为甘露聚糖,内层为葡聚糖,都是分支状聚合物,中间夹着一层蛋白质(包括各种酶,如葡聚糖酶、甘露聚糖酶等)。 13.生长因子:一类对微生物正常代谢必不可少且又不能从简单的碳源,氮源自行合成的、所需极微量的有机物。 14.主动运送:指一类须提供能量(包括ATP、质子动力或离子“泵”等)并通过细胞膜上特异性载体蛋白构象的变化,使膜外环境中低浓度的溶质运送入膜内的一种运送方式。 15.基团移位:指一类既需特异性载体蛋白参与,又需耗能的一种物质运送方式,溶质在运送前后还会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不同于一般的主动运送。 16.水活度(aw):在天然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含量。 17.组合培养基:是一类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的、各成分(包含微量元素)的量都确切知道的培养基。 18.选择性培养基:根据某种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 19.鉴别性培养基:加有能与某一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反应的指示剂,从而用肉眼就能使该菌落与外形相似的其他菌落相区分的培养基。 EMP途径:又称糖酵解途径或己糖二磷酸途径,是绝大多数生物所共有的一条主流代谢途径。它是以1分子葡萄糖为底物,约经10步反应而产生2分子丙酮酸、2分子NADH+H﹢和2分子ATP的过程。

微生物名词解释[1]

微生物(Microbe): 微观的生物机体。(细小的肉眼看不见的生物) 微生物(Microorgamism): 微观的生命形式。 微生物学(microbiology):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的科学。 微米(Micrometer): 一种测量单位:1/1,000mm,缩写为um。 原核微生物(prokaryotic microbe):指核质和细胞质之间不存在明显核膜,其染色体由单一核酸组成的一类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procaryotic cell microbe):指没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没有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eukaryotic cell microbe):指具有真正细胞核(即核质和细胞质之间存在明显核膜)的细胞型微生物。 真菌(fungi):有真正细胞核,没有叶绿素的生物,它们一般都能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能产生孢子,它们的营养体通常是丝状的且有分枝结构,具有甲壳质和纤维质的细胞壁,并且常常是进行吸收营养的生物。 霉菌(Mold): 具有丝状结构特征的真菌。 细菌(bacterium):单或多细胞的微小原核生物。 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但有遗传复制等生命特征,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的大分子生物。是比细菌更小的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微生物,大多数能通过细菌过滤器。 放线菌(actionomycetes):一目形成真的菌丝成分枝丝状体的细菌。 蓝细菌(cyanobacterium):是光合微生物,蓝细菌是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微生物。 原生生物(protistan):指比较简单的具有真核的生物。 原生动物(protozoa):单细胞的原生生物。 免疫学(immunology):研究利用预防接种法治疗疾病的科学。 立克次氏体(Richettsia):节肢动物专性细胞内寄生物,它的许多类型对人和其它动物是致病的微生物。 感染(Infection): 宿主由于微生物生长的病理学状况。 巴氏灭菌法(pasteurization):亦称低温消毒法,冷杀菌法,利用较低的温度既可杀死病菌又能保持物品中营养物质风味不变的消毒法。 巴斯德消毒法(Pasteurization):在一控制温度给液体食物或饮料加热以提高保藏质量,同时也消毀有害的微生物。 无菌的(Aseptic):没有能够引起感染或污染的微生物。 化学疗法(chemotherapy):用化学药物来治疗传染病。 化学治疗(Chemotherapy):用化学制品治疗疾病。 抗生素疗法(tetracycline):用真菌等生物产生的抗生素来治疗疾病。 分类学(Tasonomy):尽可能有亲缘关系基础上对有机体的分类。 无性繁殖系(Clone):从单一细胞传下来的细胞集群。 属(Genus):一组亲缘关系非常接近的种。 分辨率(resolving power):能够分辨出两者之间最小的距离。 菌株(Strain):单一分离体后代组成的微生物纯培养物。 污染:微生物纯培养物和灭过菌的物品等被某些杂菌或有害微生物混人或沾染的现象。 球菌(coccus): 球状的细菌。 杆菌(bacillus): 杆状的细菌。 螺旋状细菌(Spirillum): 螺旋状的或开塞钻状的细菌。(呈弯曲状的细菌) 螺旋体(Spirochete): 螺旋形细菌;多为寄生性的。 梅毒(Syphilis):由梅毒密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病。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汇总

1.微生物:指一切肉眼瞧不见得,需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得微小生物得 总称(<0。1㎜)。特点:小、简、低。 2.微生物学就是一门在分子、细胞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得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 变异、生态分布与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与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得科学、 3.原核微生物就是指一大类只含1个DNA分子得原始核区而无核膜包裹得原始单细胞生 物。 4.细菌就是一大类细胞细小、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与水生性较强得 原核生物。 5.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得合成 后得到得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得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只能在等渗或高渗(细菌宜等渗或低渗)培养液中保存或生长。一般由革兰氏阳性细菌生成、 6.球状体又叫原生质球,指还残留部分细胞壁,尤其就是G-外膜得原生质体。 7.支原体:就是在长期进化中形成得、适应自然条件得无细胞壁得原核生物。 8.细胞质指细胞膜包围得除核区以外得一切半透明、胶体状、颗粒状物质得总称、原核生 物得细胞质就是不流动得,真核生物得不断流动。 9.贮藏物就是一类由不同化学成分累积而成得不溶性颗粒,主要功能就是储存营养物、 10.核区指原核生物所特有得无核膜包裹、无固定形态得原始细胞核。其化学成分就是大型 环状双链DNA,一般不含蛋白质。用富尔根染色法可见到紫色、形态不定得核区。除染色体复制时,一般为单倍体。 11.质粒:自主复制得染色体外得遗传成分,通常就是小型共价闭合环状双链DNA、 12.芽孢,某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极低、 折光性强、抗逆性强得休眠体、每一个营养细胞内仅生成一个芽孢,不起繁殖作用、 13.芽孢萌发:由休眠状态得芽孢变为营养状态得细菌得过程。 14.裂殖指一个细胞通过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得过程。 15.二分裂,一个细胞在其对称中心形成一隔膜,进而分裂成两个形态、大小、构造完全相同 得子细胞、(Most) 16.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长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离并独立生活 得繁殖方式。 17.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以母细胞为中心形成得肉眼可见得、具有一定形态得子细胞群、 18.菌苔,很多菌落连成一片、 19.克隆,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来得菌落。 20.放线菌就是一类呈丝状生长、以孢子繁殖得G+细菌、 21.基内菌丝(营养菌丝、基质菌丝),孢子落在固体基质表面并发芽后,不断伸长、分枝并以放 射状向基质表面与内层扩展,形成大量色浅、较细得具有吸收营养与排泄代谢废物功能得基内菌丝体。无分隔,直径与细菌相仿,可产生色素。 22.营养菌丝(二级菌丝),基内菌丝体不断向空间方向分化出颜色较深、直径较粗得分支菌 丝。 23.孢子丝,在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气生菌丝上分化出可形成孢子得菌丝,称为孢子丝。 24.静息孢子,就是一种着生于丝状体细胞链中间或末端得形大、色深、壁厚得休眠细胞,富 含贮藏物,能抵御干旱或冷淡。 25.链丝段,又叫连锁体或藻殖段,就是由长细胞链断裂而成得短链段,具有繁殖功能、 26.支原体就是一类缺少细胞壁得真细菌,能离开活细胞独立生长繁殖得最小原核微生物。植 物支原体—类支原体。

微生物名词解释

Glossary Actinomycetes(放线菌,放线菌属) A group of filamentous, funguslike bacteria. active transport (主动运输) Nutrient transport method that requires carrier proteins in the membranes of the living cells and the expenditure of energy. adenovirus Noenveloped DNA virus; means of transmission is human-to-human via respiratory and ocular secretions. aerobe(需氧微生物)A microorganism that lives and grows in the presence of free ). gaseous oxygen (O 2 aerobic respiration(需氧呼吸)Respiration in which the final electron acceptor in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s oxygen (O ). 2 agar(琼脂)A polysaccharide found in seaweed and commonly used to prepare solid culture media. AIDS(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The complex of signs and symptoms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te phase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infection. algae(藻类) Photosynthetic, plant-like organisms which generally lack the complex structure of plants; they may be single-celled or multicellular, and inhabit diverse habitats such as marine and freshwater environments, glaciers, and hot springs. Ames test(艾姆斯氏试验)A method for detecting mutagenic and potentially carcinogenic agents based upon the genetic alteration of nutritionally defective bacteria. ammonification(氨化作用) Phase of the nitrogen cycle in which ammonia is released from decomposing organic material. anaerobe(厌氧性微生物,厌氧菌) A microorganism that grows best, or exclusively, in the absence of oxygen. anaerobic respiration(无氧呼吸)Respiration in which the final electron acceptor in the electron transport chain is an inorganic molecule containing sulfate, nitrate, nitrite, carbonate, etc. antagonism(拮抗作用)Relationship in which microorganisms compete for survival in a common environment by taking actions that inhibit or destroy another organism. antibiotic(抗生素)A chemical substance from one microorganism that can inhibit or kill another microbe even in minute amounts. archaea(古生菌) Prokaryotic single-celled organisms of primitive origin that have unusual anatomy, physiology and genetics, and live in harsh habitats; when capitalized (Archaea) the term refers to one of the three domains of living organisms as proposed by Woese. arthrospore(分节孢子)A fungal spore formed by the septation and fragmentation of hyphae. ascospore (囊孢子,子囊孢子)A spore formed within a saclike cell (ascus) of Ascomycota following nuclear fusion and mei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