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简牍帛书

合集下载

汉代文字

汉代文字

汉代文字汉(前206年~公元220年)继秦而兴,西东汉之间有一个短暂的新莽时期,历时400年,经三个时期:西汉(前206年~公元8年,刘玄又于23年~25年一度为帝)、新莽(8年~23年)、东汉(25年~220年)。

汉初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发展经济,后来统一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国力强盛。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

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

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

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时期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一、汉代文字材料1、简牍文字。

目前已经发现的汉简很多,参看下面所附汉简发现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居延、银雀山、凤皇山、阜阳等西汉早期简牍(属古隶书);还有定县、大通西汉晚期简牍,武威东汉早期简牍;以及居延汉简(跨度大,有草书)。

百年来汉简发现表银雀山汉简武威汉简定县汉简2、帛书目前发现的汉代帛书主要有1972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内容有《老子》(甲、乙本)、《战国纵横家书》、《周易》等,均属于西汉早期的古隶书。

帛书老子甲本3、石刻文字汉代简帛文字被发现之前,主要的文字资料来自于刻石。

主要形制有“墓碑”、“功德碑”、“神庙碑”、“摩崖”、“石阙”、“石经”等等。

“墓碑”和“功德碑”是门生故吏聚钱选石为主人树碑立传。

“神庙碑”则是祈福或纪念神庙修筑的功业的。

“摩崖”主要是纪念工程完工的。

“画像题字”是画像石上的说明文字。

“石阙”是重要建筑物的附属,上面往往有装饰图案。

“石经”则主要刊刻儒家经典。

相对于简牍来说,碑刻的制作目的比较庄重,在书写和工艺上比较讲究,更能集中地展示那个时代人们对于隶书美的追求和认识。

汉代书法

汉代书法


西汉隶书石刻
西汉简牍帛书
2、东汉隶书
(1)碑刻:东汉的碑刻是汉代书法的基调,是代表书体,在 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结体和用笔上可以概括 如下几点: ①取势横扁,左右舒展:隶书字形多为扁方横式,向两边伸 展,如同燕展双翅,左右对称,联翩起舞。 ②起笔蚕头,收笔燕尾:隶书横画的落笔,藏锋逆入,形状 如同蚕头;收笔带有挑势,形状似燕尾。捺的收笔,与横 的收笔相同,也带有燕尾和挑势。这样的收笔,就使笔势 显得舒展多姿。但一字之内如有两个以上的横画或捺笔, 其收笔就只有一个“燕尾”而不能重复,即所谓“燕不双 飞”。 ③笔增提顿,画变方折:隶书来自于篆书,篆书中的圆转 笔画,隶书则改为方折笔画,转折处出现不同程度的或圆 或方的棱角,由篆书的线条化趋向于笔画化,在用笔上也 相应地出现了提笔和顿笔,因而有了篆书所不能有的粗细 轻重的变化。
四、汉代书法家
史书记载的汉代书法名家有: 曹喜、杜度、王次仲、崔瑗、崔寔、 张芝、蔡邕、师宜官、刘德昇、梁鹄。
曹喜(生卒不详),字仲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 北)人。章帝建初中(公元70年~83年)为秘书郎。能篆隶, 尤长于篆书。 杜度(生卒不详),原名操,字伯度,京兆杜陵(今陕 西西安市)人。章帝(公元75年~88年)时为齐相。擅长草 书。卫恒《四体书势》说他“杀字甚安,而书体微瘦”。 文献记载,汉章帝特许他以草书来写奏章。崔瑗、崔寔父 子皆受其影响。与崔瑗合称为“崔杜”。张怀瓘《书断》 列其章草入“神品”。 崔瑗(公元78年~143年),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 人。曾任济北相。擅长草书和小篆。《书断》说其书“点 划之间,莫不调畅”,“章草入神,小篆入妙”。南齐王 僧虔《论书》说“崔瑗笔势甚快,而结字小疏”。书迹有 收入宋《淳化阁帖》中的《贤女帖》,已非真品。其子崔 寔,字子真,亦擅章草,有父风。

汉代隶书代表作品

汉代隶书代表作品

清代:伊秉绶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 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 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 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 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 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 中画沉厚挺拔。
东汉:《史晨碑》 两面刻,碑通高二百零七点五厘米,碑身 高一百七十三点五厘米,宽八十五厘米,厚二十二点五厘米, 无碑额。前碑全称《鲁相史晨奏祀孔子庙碑》,刻于东汉建 宁二年(169)三月。《史晨前后碑》为著名汉碑之一,碑字结 体方整,端庄典雅。笔势中敛,波挑左右开张,疏密有致, 行笔圆浑淳厚,有端庄肃穆的意度,其挑脚虽已流入汉末方 棱的风气,但仍有姿致而不板滞。
西汉:马王堆帛书是中国马王堆汉墓3号墓出土的帛书。, 字体有篆、隶之分。篆书的抄写于汉高祖十一年 (前196)左 右,隶书的约抄写于汉文帝初年。其书风古朴、自然,笔墨 饱满流畅。用笔已规范化,波笔、挑笔形成了特色,字体富 于变化,错落有致而又气脉贯通。
• 东汉:《曹全碑》全称汉郃[hé]阳令曹全碑,是中国东汉 时期重要的碑刻,立于东汉中平二年 (185)。曹全碑是汉 代隶书的代表作品,风格秀逸多姿和结体匀整著称,为历 代书家推崇备至。此碑石黑明如涂油脂,光可鉴人,书体 是用隶书写成。文字清晰,结构舒展,字体秀美飞动,书 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风格秀逸多姿,充分展显了 汉隶的成熟与风格。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 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存比较完整、字 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一。
东汉:《杨淮表记》刻于东汉熹平二年(173),全称“司 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亦称“杨淮碑”。《杨淮 表记》书法雄古遒劲,笔势开张,用笔沉着扎实,结字参差 古拙。其章法,因石势而书,纵成列,横不成行,字态因字 立形,疏宕天成。如第六行“也”字,为此行末字,故形体 较大,第七行“过、此、追、述”四字,波笔舒展,极尽开 张之势。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

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特征郭炳洁(洛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洛阳471934) 摘 要:书信是汉代民众已经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其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和书写样式比较规范,具备一定的制作和书写规则:整齐划一的书牍长度;简短精练的篇幅;具有一定范式的格式用语。

这些特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当时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汉代;简牍书信;形制 中图分类号:K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970(2019)06-0046-05 见字如面,书信在汉代已经是民众普遍使用的交际工具。

传世文献中的书信大多是内容节选,那些习以为常的固定格式、习惯用语、载体形式等湮没不见。

20世纪以来出土的汉代简牍中保存了大量当时的书信原本,其形制包括物质载体的制作样式以及书写样式比较规范。

以往学者多把研究的视野聚焦在简牍书信内容上,其形制特征鲜有人关注。

笔者认为,汉代简牍书信的形制具有一定规律,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与当时的物质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以及人际交往礼俗等息息相关,是恢宏灿烂的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整齐划一的简牍长度宋朝以后,人们习惯用“尺牍”作为书信代称,这是汉代书信写作载体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尺牍之称明确了书信写作载体简牍的长度以及样式,即是汉一尺①的长方形木板,这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物中都可以得到证明。

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曰:“牍,专谓用于书者……《蔡邕传》注引《说文》而曰长一尺。

按汉人多云尺牍,《史记》缇萦通尺牍,此臣得用于君也。

《汉书》陈遵与人尺牍,主皆藏去。

此施于齐辈者也。

”[1]318出土的书信牍长度基本约为汉一尺。

胡平生先生在列表统计了出土的西北边塞秦汉文书简牍长度后得出结论:“秦汉时期公私文书,不论竹、木简或木牍,长度大多为一秦汉尺(西北边塞屯戍简牍略不足一尺与超过一尺者,应看作当时尺度与制作的误差)。

”[2]笔者统计了近年来出土的安徽天长汉墓和长沙东牌楼简牍中完整的书信牍共计24枚,其长度在22厘米到24厘米之间。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

70年代以来的秦汉简帛文字研究【关键词】秦汉/简牍/文字/考释/字形【正文】从战国后期秦至东汉时期的竹木简牍帛书,我们称之为秦汉简帛书。

现今,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特别在史学方面,而本文只就文字学方面介绍70年代以来的研究情况。

自上世纪初,在新疆罗布泊发现汉晋简以来,几批汉简的发现地均在西部地区。

从70年代起,新疆、甘肃、内蒙古、青海、湖南、湖北、安徽、江苏、山东、四川、广西等地都有秦汉简帛书发现。

到1998年上半年为止,公开发表的秦汉简帛书出土及整理情况如下: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竹简,有《编年纪》、《为吏之道》、《语书》、《秦律十八种》等刑法文书,并有《日书》2种。

睡虎地4号墓有家书等木牍。

四川青川郝家坪发现战国秦木牍2件,其中1件为田律内容。

甘肃天水放马堆1号战国秦墓有《日书》2种及《墓主纪》。

湖北云梦龙岗6号秦墓有文书的竹简和乞鞫免罪内容的木牍。

湖北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遣册竹简。

3号墓发现大批帛书,有《老子》甲、乙本,《六十四卦》、《经法》、《十大经》、《战国纵横家书》、《春秋语事》、《天文气象杂占》、《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合阴阳》、《十问》、《阴阳十一脉灸经》、《导引图》等及古地图2种。

并有类似《黄帝内经》竹简及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凤凰10号墓有刍藁帐等竹简和遣册,9号墓有“安陆守丞”牍,168号汉墓有《江陵丞相告地下丞》竹牍,8号汉墓、167号汉墓、168号汉墓均出土遣册。

湖北江陵高台汉墓、大坟头1号汉墓也有遣册木牍。

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简牍有《奏谳书》、《脉书》、《引书》、《算数书》、《历谱》及遣册等等。

249号汉墓出土《日书》简、258号汉墓出土《历谱》简。

安徽阜阳双古堆汉汝阴侯墓出土《苍颉篇》、《诗经》、《万物》等。

山东临沂银雀山1号、2号汉墓都有竹简发现,1号墓有《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晏子》、《六韬》、《汉元光历谱》等。

河北定县八角廊汉墓有《论语》、《大戴礼记》、《孔子家语》等竹简。

书法的故事 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

书法的故事  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

书法的故事纸张发明前,汉代用什么写字的?书法的故事西汉的竹木简、帛书由篆书向隶书的过渡竹木简特点及代表作西汉流沙坠简在东汉蔡伦发明造纸术之前,人们主要用竹、木或帛来书写记事,叙情表意,传递消息。

竹木简是指西汉时期人们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墨迹文字,狭长的竹片、木片叫做“简”。

如1949 年前出土的流散国外的《流沙坠简》、1972 年至1976 年内蒙古额济纳旗出土的《居延汉简》等。

这些竹木简牍书法直接继承了秦隶的传统,写得浑厚质朴,而又仪态万千,既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也有“八分”(隶书)的波磔与行草书的连笔,结体呈横势扁方,也可以看到楷书的源头。

西汉居延汉简西汉居延汉简帛书特点及代表作西汉居延汉简局部帛书是指写在帛上的墨迹。

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是良好的书写材料。

1942 年在长沙子弹库楚墓出土了一件战国时期的楚帛书,又称“楚缯书”,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帛书。

1973 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量的汉代帛书。

帛书原藏在一个长方形漆奁里,多数折叠成长方形,有的卷在作轴的木板上。

帛书上不仅有墨书文字,有的还有彩绘的图画。

马王堆帛书经拼缀复原,共28件,12 万余言,洋洋大观,大致可分六大类:1. 六艺类,有《周易》《表服图》《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等;2. 诸子类,有《老子》(甲本)、《黄帝书》《老子》(乙本)、《九主图》等;3. 刑法类,有《刑德》甲、乙、丙三种;4. 数术类,有《五星占》《天文气象占》《篆书阴阳五行》《隶书阴阳五行》《出行占》《木人占》《符箓》《神图》《筑城图》《园寝图》《相马经》等;5. 方技类,有《五十二病方》《胎产书》《养生方》《杂疗方》《导引图》等;6. 地图类,有《长沙国南部图》《驻军图》等。

如果编纂排列上架,堪称一座南方图书宝库,现代人见后无不惊叹倾服。

西汉居延汉简局部朱仁夫《中国古代书法史》评析说,从书法艺术上看,《老子》甲本、《老子》乙本最有代表性。

《老子》甲本,字形大小参差有致,结字或长或扁,舒展自如,纵有行而不呆板,横无列而不紊乱,疏朗灵活,气韵连贯,古隶从一开始就孕育着草隶的胎息,因为篆变隶就是沿着“草化”、“简化”,更加抽象化的轨道前进的。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考古学战国秦汉考古

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一、战国秦汉考古的特点1.“历史时代”:文字大量用于文献记载和史书的大量出现;简牍、帛书大量出现,成为重要的考古材料;2.进入到考古学上的铁器时代:铁器在生产领域取代了铜器和石器,铁器和畜力(牛马)犁耕一起成为封建社会最先进的生产力;3 .在社会经济方面,冶铁技术出现并得到迅速发展,青铜器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主要作用,漆器制作技术崛起,陶瓷业也获得相应发展;4、城市和商业发展迅速,金属铸币开始出现;5、墓葬形式除流行三代以来的竖穴土坑木椁墓以外,新出现横穴的砖石墓和崖墓,玉衣随葬代替以前的用鼎制度。

二、战国文化(一)燕下都遗址1.位于河北易县城东南。

2.该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宽约4000米,东西长约8000米。

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城是主体,西城是军事性的附郭。

宫殿区出土有高达74.5厘米的青铜铺首及兽面纹半瓦当、陶排水管道等。

3.“人头墩”的发现:燕下都遗址城南2.5公里处,有14个高约10米、直径达几十米的圆形夯土墩台,其中均埋葬着大量人头骨,(2000余个)距今约有两千多年。

(可能是公元前284年乐毅伐齐大胜时从战场带回的齐军首级。

)(二)邯郸赵城遗址1、位于河北省邯郸市。

2、由位于西南的宫城(习称赵王城)及东北的郭城组成。

宫城包括东、西、北3座小城,平面呈品字形,总面积达505万平方米。

西城中部偏南的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的夯土台基。

郭城为居民区,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工作坊遗址。

(三)楚都纪南城1.东周时期楚国郢都遗址,因在纪山之南,俗称纪南城,从公元前689年到前278年一直为楚国都城。

位于荆州古城(江陵)以北5公里处。

2、纪南城是战国七雄之都保存最为完整者,被史学界誉为不可多得的“完璧”,是价值连城的无价之宝。

3、纪南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4450米,南北宽3588米,城垣保存完好,高出地面3.9—7.6米,城墙底宽30—40米,墙外有城濠,城墙上有城门。

简论简牍帛书的文献学价值

简论简牍帛书的文献学价值

现在诸多学科方面,诸如文献学、历史学、语 挑选良马的一簿通俗实用的相马法。据推 的过程中,传抄者难免会凭自己的主观理解
言学、文字学、书法学、哲学、文学、军事学、 断,它较《铜马相法》、《齐民要术》相马经要 加入或减少一些东西,或对自己认为不正确
档案学、法律学、经济学、数学、天文学、中医 早数百年,较帛书《相马经》无疑亦更早,是 的地方进行修改。这就难免会造成文献每传
简牍帛书,指简牍和帛书,简称“简帛”。简帛
日本时,他与樊光等联络印度、越南、缅甸 镳,并与同盟会南洋支部相对立,相互争 是古代的文献资料,主要应用于纸张发明前的殷
一些革命志士,在东京设立东亚亡国同盟 雄。1910 年 2 月,陶成章和章太炎又在日 商至汉魏时期,是我国文字和书写条件成熟时期
会,以章太炎为会长。同时又参加刘师培、 本东京成立光复会总会,章、陶分任正副 的产物。从 20 世纪初期英籍匈牙利探险家斯坦
★作者刘赫男为通辽职业学院历史学副教授。
体等;广义的简帛形制,还包括材料、制作、书写、 修改、题记、符号以及简帛制度与后世古籍制度 的关系等。关于简帛的形制,古无定制,也有人通 过研究发现,简牍的长短与所书写的内容有关:
32 兰台世界 2012·4 月上旬
横 la nta izonghe ng 兰台纵
献研究学科的学者,无不都在关注和研究简 面有所差异,缺少一条经脉,说明它属于经 的信息,其价值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随
帛材料。21 世纪将进入简帛学研究的新时 脉研究的早期阶段,是早于《黄帝内经》的医 着简帛文献的不断发现,传统的目录学、版
代,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简帛文献,认清其巨 学著作,是中国目前已知的最古老医方[3]。云 本学将重新改写。
既是文献学研究的范围,同时又是简帛文献 全貌提供了有利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释文:华 商尉史周 育当为
君牛不相 当杀廿
予恩己决 恩不十月 尽五年九月戍卒折伤 牛车出入薄
建始二年十月尽三年 九月吏受府记
竟宁元年正月吏妻子 之入关致籍
建始五年四月府所下 礼分算书
鸿嘉二年五月以来吏 对会入官夹
西汉中晚期的《居延简》
西汉中晚期,隶书臻于全面成熟,蚕头雁 尾、逆入平出的隶书典型华饰风格和笔法 特征开始普遍出现于这一时期的作品中。
居延汉简的发现
发现于甘肃北部的额济纳河流域的古“居延”地区,此 地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 生活等各个方面。
首次发现于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居延地区一 次性发掘出土汉简一万余枚。轰动了整个世界,人们把
殷墟甲骨文、北京故宫内阁大库档案、敦煌遗书和居延
汉简并称为二十世纪古文献四大发现。 从1972年开始,考古界又在居延地区进行了为期四年
无论从实物资料看,还是从文字演变规律看,章草的 产生都是在西汉末期至东汉初期。因为成熟的隶书 产生于西汉早中期,规整的隶书出现于东汉中晚期。 根据草化先于规整化的基本规律看,章草的出现也 应该是在西汉末至东汉早期之间。
西汉时3期新的莽《居、延东汉汉简-代丞相表御作史品令牍》;
新莽时期的《始建国木牍》 东汉武威《仪礼简》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写成的《居
《居延误死马驹册》是由隶书 向草书过渡时期,飘逸书风的 典型代表。
东汉武威医药木牍
武威医药木牍写 于东汉早期。此 木牍是医家记录 医药验证,字多 粗率,属章草, 书体凝练宽疏, 运笔随心所欲自 在畅达,呈现天 真烂熳的情趣。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公元95年)
1930年出土 居延永元7年兵器簿
延误死马驹册》 东汉早期的《武威医药木牍》 东汉居延永元7年(95年)兵器簿
西汉时期的《居延汉简-丞相御史令 牍》
新莽《始建国木牍》
《始建国木牍》,一些笔画恣意放纵,字 形取隶书形态,虽然多数字为隶书的草写, 但有少数字已出现了完全的草书形态,其 “元年”“三年”纪元简大多露锋落笔, 字体属于章草,无拘无束,天真而稚拙; 全简时见长枪大戟式的长竖,界破了虚空, 陡见精神,开后世行草书长竖之先河。
3章法处理别具匠心, 在狭长的简中,作 者压扁字形,拉大 字距,简上的垂直 木纹与扁平的字形 构成了强烈的纵与 横的对比,形成了 此简章法“疏可走 马”“密不透风” 的效果。
东汉《居延误死 马驹册》
书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 元27年),书体为章草,此牍 长22.3-22.7cm,宽1.2 1.3cm,章草隶体,成于东汉 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 1974年出土于居延肩水金关遗 址,现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 所。
三、以无意胜有意。“率意”是简牍的最明显的美学特征。 戍守在西北边陲的将士在戎马倥偬的年代,缺乏在文翰 上精雕细琢的条件是可以想象的。而诸如记一个年月时 序、开一个药方、发送一份文书乃至抄录一份记录又何 需谨小慎微,一丝不苟?“率意而为”自然流美,毫无 矫揉造作之气正是那些下层书吏的真实无伪的心态的反
张家山《阖庐简》
字形大 小不定、 欹侧奔 放、笔 画生动, 线条左 右飘逸
2、洋溢着粗犷、刚健书风的西北汉简
西北汉简是指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宁 夏、青海等西北干燥地区的汉代简牍。书 体上大致有隶书、章草、楷书三类。大量 的作品是隶书。
居延汉简
西北汉简中,大部分属居延汉简。居延汉简有 新旧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上将1930年出土 的称旧简,1972年至1976年出土的叫新简。 新旧简共有三万多枚,大多发掘于金塔县境内 的汉代烽燧遗址,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文物保 护单位,堪称“国宝”。
两重证据法
判断一种字体产生于何时,应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是实物证据,一是文字演变的基本规律。有 了实物证据而不符合文字的演变规律,这个证 据应该先存疑,如果仅从规律出发推断而缺乏 实物证据,也不可急于下结论。只有当两者互 相印证、互相符合时才可作出大致判断。
文字的发展演变存在着一个基本的规律:当一种字 体成熟之后,它便向着两个方向发展,要么草化, 要么更加规整化。金文发展到石鼓文后,一方面走 向绝对的精整——小篆问世,另一方面就背道而驰 向草化方向发展——草篆产生了。草篆就是早期的 隶书,当它发展为成熟的隶书之后,依旧向着两个 方向发展,一是走向规整化——东汉后期典型的规 范的隶书产生;一是走向草化——草隶出现。草隶 就是草书的先声——章草。
三、汉代其他书法墨迹
旌铭 砖 瓶 启信
张掖都尉启信 (西汉晚期)
朱书砖、永寿二年 瓶(156年)
(公元95年)是成熟 的章草
汉代简牍的书法艺术特色
一、以小见大。简、牍幅面一般都比较窄小,上面所写的 字都很小,但奔腾不羁的气势自上至下充塞于行间字里, 形成了以小见大的气势。
二、以生制熟。简牍书法的作者作书时绝大部分所表现出 来的过程是“抄书”,但由于“抄书”的作者并不是当 时的大学者,他们对当时不断演变中的汉字字形的驾驭 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因而所写就的“书”便呈现 出一种 “生”的自由美感状态,从而铸就了简书天真 稚拙的艺术风格.
草书是人们为书写便捷而创造的一种 笔画连绵、结构省简的字体。
草之本意,古时含有草率、急就、草 创、草稿、非正式、不成熟之意。草 书又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2 章草的产生
对章草的产生时代,有多种说法: a传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章草问世 b韦续《五十六种书》称因章草为汉章帝
所创而得名; c章草产生于秦末汉初。
西汉汉简 小结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汉简帛书还够不上成熟的汉 隶,而只是处于隶变过程中的不定型隶书形态。
从西汉隶书的发展来看,简帛书实际分化为两条 演进线索:一为隶书的正化,一为隶书的草化。 前一条演进线索在东汉早期简册趋于废置后逐渐 过渡到刻石上,形成汉碑;后一条线索则演化为 章草、草书,为魏晋今草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一、西汉早中期的简帛——隶书字 体初成阶段
这一时期的隶书,虽然还保留着一些篆书 结构,但比秦隶进化了一大步,基本完成 了由篆向隶的蜕变,结体已由纵势转变为 横势,用笔的提按和线条的波磔变化更加 明显;且风格多样,字体显得不够规范。
西汉早中期的简帛 风格多样
1. 包含着浓郁浪漫、雅逸恬淡的“楚风”--------江淮汉简
从文化地域情景来看,西汉简牍大多出自戍边卒 徒及下层军吏之手,加之这些简牍书法全部基于 日常功用,而不是庙堂之上的歌功颂德,因而造 成西汉简牍真率自然、恣肆放逸的审美风格,体 现出典型的庶民化倾向。
二、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
1 草书的含义 2 章草的产生 3 章草的代表作品
1 草书的含义
甲渠鄣侯谊叩头死罪死罪
《居延甲渠鄣侯谊 简》。无名书吏所写 的一行小字,除却重 复符号,仅寥寥九字, 约成书于西汉中期。 全简出现了由隶体的 正书向隶体的行书, 再向隶体的草书—— 章草过渡的倾向。
《居延少字数签》
《诏书》二字令人莫名惊诧: “书”的一 个横波打破了所有的僵持,真可以称得上 是整个汉隶时代的“绝唱”,远远超过了 我们的想象力。
长沙马王堆汉 墓出土的帛书 《春秋事语》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 的帛书向人们展示了 一种字体初成时期所 特具的天真稚拙的美, 为隶变的雏形。
《老子乙本》
以方整模式为主, 用笔严谨求工, 点画分布均匀。 起笔以藏锋为主, 字距疏朗、错落, 不紧不慢,天真 烂熳之趣溢于笔 间。
《战国纵横家书》
结体多 纵势, 笔势一 泻而下, 或长或 短,长 短收放 自如, 横波的 微露更 增加了 通篇的 律动感。
为日常功用的书写,加之书手文化水平较低,因而书风 粗犷朴实、不受拘束。大部分文字形态变化很大,自由 奔放,无造作之感。有的若篆若草,浑然一体;有的波 磔奇古,形意俱足;有的敦厚朴茂,风韵飘逸,形成了 汉代书法艺术绮丽多姿的景象。
居延汉简体现了“人对世界征服之中的古拙气势的美”。
虽为典型庶民化书风,但较《马王堆帛书》,它将隶变 进程又大大推进了一步。从《居延甲渠道侯官五凤二年 名籍简》、《居延甲渠鄣侯谊简》可以看出,《居延汉 简》彻底洗尽篆意、泯除篆书不规则的空间结构,开始 呈现出方扁峻折隶意的整饬化,这表明隶书空间结构的 完型已是指日可待。
2 洋溢着粗犷、刚健的书风--------西北汉 简
江淮简帛---浓郁浪漫、雅逸恬淡的“楚风”
江淮简帛是我国长江、淮河流域出土的西 汉汉简。如山东临沂银雀山、长沙马王堆、 江苏连云港等地出土的西汉竹木简和帛书。 书风多古雅、沉稳,用笔结构富于变化。 展示了古隶在汉代前期向成熟汉隶演化的 轨迹。
风格:字形大小不定、欹侧奔放、笔画生 动,线条左右飘逸如吴带当风、浓郁浪漫 的楚风。
201汉代的简牍帛书
一、西汉的简帛——隶书字体的形成 二、新莽及东汉时期——章草的产生 三、汉代其他书法墨迹
导言
研究隶变的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主要依据是简牍帛 书(简帛)和石刻。
简帛是目前我们所见到的较早的书法墨迹。
简牍指竹简、木牍,也就是对古代书写文字的竹片、木 片的概称。
分析简帛的艺术特征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时间流程上分析,后期的书写与前期的书写,从 文字和艺术性看都具有“进化”的特征. 2、从空间地域上看,不同的地域可产生不同的书写风 格; 3、除了时空上的差别外,书写材料的不同也可以导致 风格的差异。
《武威仪礼简》
1957年出土于甘肃武威磨咀子六号汉墓。 约书于东汉初期,由于抄写儒家经典的严
格要求,尽管出自多人之手仍保持了基本 协调一致的风格。
是非常成熟的隶书,其布局方式成了后世 正书章法布局的一种典型模式。
《武威仪礼简》
1用笔是典型的“一 波三折”而灵活多 变
2结字重心左移,通 过右伸的横波取势, 在欹侧中取得平衡。
的集中考察,并获得更为惊人的重大发现,共发掘出土 汉简二万余枚,更为可贵的是其中包括完整的和比较完 整的簿册七十多个。这是我国历来发现简牍最多的一次 考古发掘,曾被誉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使 “居延”一举成为汉简的代名词。 “居延汉简” ,在世界考古界和史学界树立起一座不 朽的丰碑。第一批居延汉简出土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 立以来,继“敦煌学”之后,又一门新兴的学科“简牍 学”诞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