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赏析(上)

合集下载

武威汉简书法研究

武威汉简书法研究

武威汉简书法研究武威汉简书法研究武威汉简是中国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表现了汉字书法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

武威是甘肃省的一个古老城市,而汉简则是汉代的一种纸质文书。

武威汉简书法是以武威出土的汉代简牍为基础进行研究和创作的一门艺术形式。

本文将介绍武威汉简书法的历史渊源、特点以及其在当代书法艺术中的价值。

武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城市,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武威境内出土的武威汉简堪称文化瑰宝,它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文献资料之一,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信息。

武威汉简的书法风格独特,具有自己的创作特点。

武威汉简书法的特点之一是形状规整。

它们的形状通常为长方形或方形,整体结构简洁明了。

武威汉简的汉字书写以直线为主,有别于楷书的圆润曲线;而且笔画清晰简练,每一笔都力求遵循规范的字体比例。

在字体形态上,武威汉简书法追求的是刚健有力、简洁明了的效果。

此外,武威汉简书法还注重笔画的力度和节奏感。

它强调书写时的笔墨运用,通过用力的大小和笔画的延伸来表现字体的韵味。

在书写过程中,力度有轻有重,曲折有致;节奏则体现在笔画的起承转合上,字体的形态变化丰富有致。

这种力度和节奏感的追求,使得武威汉简书法更富有动感和艺术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武威汉简书法在当代书法艺术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它丰富了传统书法形式,注入了新的艺术元素。

首先,武威汉简书法的创作风格与传统楷书有所不同,更加简练明了。

在当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需要更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武威汉简书法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

其简洁、大气的风格适合用来表达简短的文字,使人们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其次,武威汉简书法的创作方式也为现代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观念。

传统的书法创作强调写意和意境,但武威汉简书法更注重形式的规整和笔画的力度,更加注重书法艺术的准确性和纪实性。

这种创作方式对于当代书法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使传统书法能够更好地融合现代艺术元素,创作出更多样化的作品。

汉简书法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汉简书法居延汉简的发现与整理

汉简书法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一手资料。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土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敦煌汉简的出土,把隶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人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隶向汉隶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行、草书。

文字到了汉代,即由篆到隶这个阶段,在文字发展史上是一次革命,一次巨大的进化,在书法史上更是如此,它对后来书法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郭沫若说:“本来中国的文字,在殷代使便具有艺术风味。

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有好些作品都异常美观。

留下这些字迹的人,毫无疑问,都是当时的书法家,虽然他们的姓名没有流传下来。

但有意识地把文字作为艺术品,或者使文字本身艺术化和装饰化,是春秋时代末期开始的。

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的阶段。

”这就说明了在文字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发展了它的书法艺术。

到了汉代书法艺术的发展已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简书中所表现出来的各具特色的书体,证明了两汉时期书法艺术之繁荣昌盛、同时文字在社会生活中应用更为广泛,统治阶级加以提倡有关。

在汉代的法律中规定选用吏官要“以六体试之”,可见书法在统治阶级政治生活中具有了法律的重要性。

字写的好坏与知识分子们的升迁进退有很大关系。

到了东汉灵帝刘宏更大为提倡书法艺术。

历史记载,“灵帝好书。

征天下工书者于鸿都门,至数百人。

”可见书法在上层建筑领域界是何等的重要。

另外,汉代立碑之风大兴,这也大大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使书法家们英雄有用武之地。

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欣赏和要求也愈来愈高了。

西汉时的隶书和秦代的隶书是相因袭的。

《居延汉简》中的大部分字,形态用笔变化很大。

有的生辣雄动,属于古朴的隶书,有的草率急就,自由开放,成为章草的范畴,有的是篆意较浓的秦隶,有的是形态飘飘的分书,还有的开始向真书转化。

综观诸类简书、形体纷繁,百花争艳,各具特色。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

汉简,是汉人的墨迹,更具书法意趣和艺术价值《居延汉简》1。

简牍中的真、草、隶、篆洋洋大观,笔致精妙,质朴古雅,自然茂美,在中国书坛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汉简,是我国书法遗产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

武威医药木牍。

汉简书法都是汉人的墨迹,从墨迹中更能领略到汉代书法家的书法气息。

墨迹在书法中的地位是众所周知的。

较之于刻石,墨迹更能真实反映原作者的书法意趣。

《甘谷汉简》。

在汉简中,可以直接欣赏到距今二千年左右的汉人手书墨迹。

普通条件的人也可看到影印的汉简墨迹,结体之天成,笔法之执著,墨色之燥润,行笔之疾涩,乃至气度和神韵,皆跃然简上。

《银雀山汉简》。

汉简大多是用于函札记事,多非经意之作,又是笔墨真迹,因而可以明显地看到用笔迅疾酣畅、流利奔放而又古朴。

《武威汉简》1。

汉简以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直接影响着我国书法的各种流派。

我国书法发展到汉代已开始出现真、草、隶、篆各体。

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简在书体上真、草、隶、篆四体是齐备的。

《阜阳汉简》。

出现篆书字体的简书,主要是睡虎地十一号秦墓出土的简和武威简,已接近秦隶,比起小篆来要草率、纵意得多,因而也可以把这种篆书称为“草篆”。

《居延汉简》3。

简书中的隶书,字形呈正方、长方、扁方的都有,不拘一格,笔画肥、瘦、刚、柔相济,纵横奔放,浑厚凝重,变化多端,最为茂美,已为我国隶书走向高峰奠定了基础。

《甘谷汉简》2。

简书中的草书,主要指章草,然而今草痕迹已不鲜见,甚至可以看到有些整字的结构和笔画已出现浓厚的今草意味。

《居延汉简》2。

简牍书法所表现出来的书法风格,既合乎中国文字由繁到简的规律,又突破了文字书写的固定格式。

表现出来的气息古雅、质朴、天趣盎然。

《武威汉简》2。

随着简牍的大量出土和对简牍书法艺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简书的艺术性将逐渐为书法家和书法爱好者所重视。

简牍书法艺术终将在我国书坛大放光彩。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

敦煌汉简书法研究报告
敦煌汉简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汉字书法作品,其研究对于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主要介绍了敦煌汉简的出土情况、造像特点以及其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影响。

敦煌汉简是在20世纪初在中国甘肃省敦煌莫高窟出土的一批
文物,共计约50万件。

这些汉简上的文字大多是汉代的简化字,书写形式独特,针式书法占主导地位。

敦煌汉简的出土不仅填补了汉字书法史的空白,也为研究汉字的发展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敦煌汉简的造像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敦煌汉简的文字形态简单,造型工整,筆势流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其次,敦煌汉简的书写方式多样,既有横线书写,也有竖线书写,表现出多种风格和变化。

再次,敦煌汉简的用笔轻盈、流畅,给人一种简洁而又有力的感觉。

最后,敦煌汉简的字形规整,每个字的结构都非常平衡,显示了古人的精细工艺和造型感。

敦煌汉简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敦煌汉简的出土使人们对中国古代书法的起源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其次,敦煌汉简的简洁、流利的笔画风格对后世书法的发展具有启示作用,许多书法家从中汲取灵感,加强了对笔画技法的探索与创新。

再次,敦煌汉简的造型特点影响了中国书法的字体设计和布局方式,使书法艺术更加精致和美观。

总之,敦煌汉简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其独特的造型特
点和书写方式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通过研究敦煌汉简,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书法的演变和传承,并从中汲取灵感,为书法艺术的创新做出贡献。

汉简字体——精选推荐

汉简字体——精选推荐

汉简字体汉简字库样张张有清 张有清,男,1942年⽣于北京。

第四届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教授,北京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曾受教于画坛巨匠于⾮闇先⽣。

后习书法,以⾪书、魏碑见长,尤擅简牍。

书作及刻字作品多次参加国际和全国性书展及刻字艺术展,多次出访⽇、韩、美并举办书法联展及从事讲学活动。

有《简牍基础⼊门》、《汉武威简书三种解析》、《⾪书佳联选萃》、《书法云梯丛书》、《魏书格⾔》、《汉简格⾔》、《魏书楹联》、《汉简楹联》、《⾪书诗词》、《张有清魏书联圣集⽂选联》、《张有清简书联圣集联》等专著。

在“中国书法⼤讲座”中主讲“⾪书技法”、“魏碑技法”,并有录像带、光盘出版。

曾参与编写⼤型⼯具书《规范汉字⼤字海》,主编《中南海古迹楹联名家联墨》,书写了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珍藏⽵简版《孙⼦兵法》。

汉简书法 汉代筒牍是研究我国汉代历史最珍贵的资料。

同时也是研究两汉书体演变和书法艺术的第⼀⼿资料。

敦煌地区的汉代遗址中先后出⼟了约17480多枚汉代简牍,在我国已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敦煌汉简的出⼟,把⾪书的成熟期由过去⼈们公认的东汉晚期提前到了西汉中期,从中看出古⾪向汉⾪转化的剧变和成熟过程。

汉简书法承上启下,开启了后世的楷、⾏、草书。

(样张图⽚) 江淮汉简:是指我国长江、淮⽔流域出⼟的西汉简牍。

⽩1972午以来,在⼭东临沂银雀⼭、湖南长沙马王堆、湖北江陵凤凰⼭、安徽⾩阳双古堆、湖北江陵张家⼭、江苏连云港、仪征胥浦等地出⼟了西汉⼤量⽵、⽊简牍和帛书。

江淮汉简贯穿整个西汉时期,成书年代多早于西北汉简,多为西汉前、中期的作品。

这些墨迹的发现,打破了“西汉未有⾪体”(康有为《⼴艺⾈双楫》)的说法。

马王堆帛书⽤笔与⼀般汉简相⽐,⽆草率之意,沉着遒健,有圆厚之感。

但帛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如其中的《⽼⼦》甲本其形态⼤都保留有⼩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多是长⽅之体势,与秦⾪⼀脉相承。

后汉《甘谷汉简》欣赏

后汉《甘谷汉简》欣赏

后汉《甘谷汉简》欣赏后汉《甘谷汉简》历史墨迹书法书法史书论书法艺术后汉《甘谷汉简》《甘谷汉简》1971年12月在甘肃省甘谷县出土,共有23枚,是后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7)宗正府卿刘柜关於宗室事务上书给皇帝的奏章,经批准后转发给各州郡的官方文书。

其内容不仅涉及有关宗室管理等问题,而且提到许多地名、人名及官名,特别是赋税名如“门钱”,不见诸史籍,十分可贵,是研究汉代社会制度、政治、经济的重要依据。

《甘谷汉简》笔画飘逸秀丽,摇曳多姿,近似《曹全碑》的风格。

汉简,中国两汉时代遗留下来的简牍。

早在北周时代就有人在居延地区发现过汉竹简书,北宋人也曾在今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1906年,匈牙利人M.A.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县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了少量汉简。

次年,他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一些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700多枚汉简。

这是近代初次发现的汉简。

此后陆续有新的汉简出土,至今共发现4万余枚。

从西汉简上可看到汉字字体从古隶逐渐演变以及草书形成的过程,从东汉中后期简上又可以看到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变的情况,所以汉简也是研究汉字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除了尼雅汉简等少量比较特殊的例子,已发现的汉简可以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在汉代西北边塞地区遗址里发现的,可简称为边塞汉简。

一类是在汉墓里发现的,可简称为墓葬汉简。

边塞汉简还可分为三种:①敦煌汉简。

斯坦因于1907年在敦煌附近发现汉简后,1914年又在甘肃的敦煌、安西、酒泉、鼎新(毛目)等地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170枚左右汉简。

1944年夏鼐等对敦煌小方盘城以东的汉代边塞遗址进行考察,掘获汉简43枚。

1979年,考古工作者在敦煌小方盘城以西的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里发现汉简1200余枚。

这是敦煌汉简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

此外,在1977年和1981年,考古工作者还分别在酒泉西北的玉门辖地花海农场和敦煌酥油土两地汉代烽燧遗址里采集了一些汉简。

斯坦因1914年发现汉简的地点横跨汉代敦煌、酒泉两郡,70年代发现汉简的玉门花海也应属酒泉郡,但是习惯上把这些汉简统称为敦煌简。

汉代简牍

汉代简牍

汉代简牍汉代的书法有两大系统,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简牍墨迹,它们都是在纸未发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书籍文献。

由于材料不同,书写的工具不同、内容不同,形制不同及书写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

汉简书写的文字内容或是书信记事,或是公文报告,因而不拘形迹,草率急就者居多。

汉简受简面狭长、字迹小的限制。

但章法布局仍能匠心独运,错落有致,随意挥洒。

汉简的文字,篆、隶、真、行、草(章草)各体具有。

汉简在书写思想上没有受到那么多的束缚,因此,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最终成为由篆隶向行揩转化的过渡性书体——汉简。

在《居延汉简》、《武威汉代医简》中有大量的墨迹出现,这可以和敦煌的《敦煌汉纸墨迹》相比较。

体势近楷书、行书等各种书体。

从竹木简所看到的书法艺术,是研究秦汉书法的第一手资料。

史册记载,汉简直到南北朝后期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有学者把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武威汉简和甘谷汉简号称中国“四大汉简”。

墓葬汉简批次——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陆续发现,比较重要的有以下几批:1959年7月,甘肃省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竹木简500枚左右,主要部分是《仪礼》的9篇抄本,约抄写于西汉末至王莽时期。

1972年,湖南省长沙马王堆1 号汉墓(下葬年代约当文帝晚年)出土竹简312枚,是记载随葬物的“遣册”。

1972年4月,山东省临沂银雀山1号汉墓(约当武帝初期)出土竹简6000枚左右,但大部分已残碎,包含《孙子》、《齐孙子》(即《孙膑兵法》)、《晏子》、《太公》、《尉缭子》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很多其他古书(绝大部分是佚书)。

同时发掘的2号汉墓出武帝元光元年历谱一份。

1972年,甘肃省武威旱滩坡汉墓(约当东汉前期)出土医方简牍一批。

1973年,河北省定县40 号汉墓(为西汉晚期的中山王墓)出土一批已经炭化的残碎竹简,字迹尚可勉强辨认。

其中有《论语》、《文子》、《太公》等古书的部分抄本,以及内容大都见于《孔子家语》、《说苑》、《大戴礼记》等书的一些儒家作品。

汉代书法碑帖:《敦煌汉简》高清图文赏析

汉代书法碑帖:《敦煌汉简》高清图文赏析

汉代书法碑帖:《敦煌汉简》高清图文赏析
《敦煌汉简》是甘肃省敦煌市、玉门市、酒泉市出土简牍的统称。

1
(释文:到,责未报闻,可写下,其奉以从事,不愿知指,传马
皆大齿。


自20世纪初至90年代,《敦煌汉简》共发掘出土9批,计25000余枚,其中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掘的时间最早,出土的数量最多,故称“敦煌汉简”。

2
《敦
{!-- PGC_COLUMN --}
煌汉简》时间跨度约自西汉武帝天汉三年至东汉顺帝永和二年,以西汉中、晚期及东汉早期居多。

3
《敦煌汉简》内容十分丰富,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作为历代军事要塞,《敦煌汉简》内容自然多与戍边相关。

4
《敦煌汉简》汉简包括隶书、草书等字体。

5
《敦煌汉简》隶书用笔颇具篆意,但是结体已有较大变化,字形取横势,笔画有粗细,行笔偏简疾,无明显波势与挑法,可看作古隶向汉隶的过渡书体。

6
《敦煌汉简》草书为章草,其字婉转自如,流畅奔放,为开后世狂草体势奠定了基础。

7
分析、探究汉简书体及美学价值,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发展脉
络,认清各种书体在历史上的产生、发展、传承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感知中国书法艺术的风格演变及审美取向。

8
9
10
11
12
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简赏析(上)概述summary两汉时期遗留下来大量的简牍。

早在北周时期,就在甘肃居延地区发现汉代简书,北宋曾在甘肃等地获得过东汉简。

近代最先发现的古简是魏晋简。

狭义上的简书就是指汉简,其对后世书风影响很大。

1901年,瑞典人斯文赫定在新疆罗布泊北部地区的一个古遗址里发现了一批魏晋木简和字纸,这里就是后来世所熟知的楼兰遗址。

1906年,斯坦因在新疆民丰北部的尼雅遗址发现少量汉简,次年又在甘肃敦煌一带的汉代边塞遗址里发现了七百多枚汉简。

在甘肃出土的汉简中,大部分为居延汉简。

有研究者将居延汉简按出土年代划分为两个部分,称为“居延旧简”和“居延新简”,一些研究专著也引用了这一说法。

目前出土的居延汉简共三万多枚,内容涉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物价值。

出土的汉简形制长短、宽窄、厚薄各异,最长的88.2厘米,最短的3.8厘米,多数为尺牍,横向总计在22.5厘米到23.5厘米范围内。

汉代是书法艺术进入高度自觉创造和个性化表现的时代。

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专门分工制简的人,也就是说简书是出自民间。

简书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将汉字结构中的平衡对称、统一变化、违和虚实、主次长短、宽窄粗细等矛盾对立关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突出展现了不拘一格的形式美。

汉简用笔大胆率意、任情恣性、天真罄露,结体自然天成、不守故常我们看到,一些书家所临习的汉简已不是汉简本来的形象。

为什么呢?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对汉简的观察不够本质、入微。

笔者有意识选择后世书家书写的汉简书体与原大简书墨迹进行对照。

经过这种对比,体会就更为深刻。

如果借助现代科技,将字迹放大,其中的差别就更为明显。

毫厘之间迅速移动的笔触被我们放大之后,汉简中那些夸张的“巨笔”其实真是“微不足道”。

也就是说,精美不仅限于微小,庞大不见得代表气势。

汉简出自无名工匠之手,放逸不拘,似为不经意的书写,然而又时时能体现出一种“法度”,这是后世规矩森然、匠气十足的隶书所不具备的。

一般学书者只注意到了前者,而对汉简的法度认识不足。

其实,如果不懂汉简规矩,写出的汉简就会变得狂荡无法。

因而欲学汉简,要先从规矩入手。

下面笔者结合一些字例说明汉简的规范性。

图1的一组字用笔纤细,笔画瘦硬清雅,接近《曹全碑》。

如果单独来看,根本想象不出这些就是简书。

图2的一组端庄古朴,劲挺有力,有《张景君碑》的风姿。

即使按照正统成熟之时的隶书标准来衡量,这些字也是写得毫厘不爽、一丝不苟。

图3的一组类似《礼器碑》,熔法度和意趣为一炉,瘦硬利,清刚峻拔,蚕头燕尾,极为精妙。

汉简书风特殊之处在于来源驳杂,风格随意。

一方面,它包含了浓重的篆书遗意,有高古风韵;另一方面,汉简出自民间工匠之手,因而又带有随意简便的色彩。

我们在临习汉简时要注意把握这个特点。

图4的一组字中,前两字保留了篆书的轮廓,在笔顺上皆非后世隶书书写的正常笔顺。

而第三字“”的草字头写成对点加一横,第四字“惊”字“马”部下方四点只作三点,显得随意至极。

这些用笔如果运用到行书创作中,也能产生美不胜收的效果。

笔画分析(一)笔法起收如前所述,汉简书法字形较小,用笔较为随意。

一般将汉简上的字放大到盈寸大小更便于临习。

此时,如果一味自然落笔,尖锋很多,便非常不妥当,因为这是汉简被人为夸大的特征,并不是它本来的样子。

时下很多出版的碑帖随意放大原迹,有的甚至将小楷字迹亦放大到一寸有余,可以说已是面目全非了,临习者应慎选这类临本。

有些字是越大越好,有些则未必,要看具体情况。

图5中,“白”字起笔如蜻蜓点水,与后面书写出的粗壮点画形成强烈对比,也构成了一定的节奏感。

外框简化成两笔,完成后再写中间横画。

“也”字起笔重顿作撇画,而后另行起笔,与竖弯钩的尖细笔画形成强烈对比。

“臣”字下方横画起笔斩钉截铁,铺毫切锋下笔而后提笔猛收。

应该指出的是,“也”字起笔和“臣”字下方横画都是汉简当中非常特殊的一类写法,而自然落笔、稍作调锋则为常见形态,如“千”字的撇画和图二中“乎”字的撇画,都保留了入纸时的瞬间动作。

“乎”字下方横画的波磔与撇画相背而生,可谓呼应有趣。

图6汉简收笔亦是形态各异。

如图6中“节”字横画稍顿起笔,行笔中略带波势,收笔渐细。

“毕”字长横画收笔提锋向上,呈三角尖状,这是行笔中收笔迅疾自然形成的,临写时不必刻意夸张。

再如“落”字“各”部的捺画也是如此。

图6中的“毕”,“落”两字笔画粗细大致均匀。

而图7中的“世”字末笔收笔时有明显的提按动作;“此”字收笔用力铺毫,提笔省略了滑行动作。

如果在字形中有多笔平行的笔画,则必须注意变化,如“重”字横画较多,各不相同,巧妙之处在于将“田”部左移,最下方横画右侧较为粗重,从而在险绝中建立了整个字形的平衡。

“羽”字左右两部分相同,但起收笔无一相似,各有变化,可谓“毫厘之变,尽显风神”。

轻重用笔轻重之变在汉简原大字形中并不是特别明显,放大来看则极为悬殊,可见古人用心之精微。

汉简中,不论笔画多寡,大多数笔画都尽量处理得轻捷简率,但轻而不弱、简而有味,且注意变化。

图8字中笔画皆为细者,变化尤难。

但汉简却写出了自己的特色,可谓汉人的“瘦金书”,如图8中“匡”、“依”、“悴”、“营”、“贤”五字。

汉简中还有一类字,不论笔画多少,皆极为厚重,有时甚至出现“漆黑一团”的情况,只在笔画间留有几个小孔如图9中“水”、“里”、“风”、“饮”、“断”五字。

将这组字与第一组字进行对比,可见反差之大。

而它们妥帖地共存于一种书体中,这就是汉简的特色汉简中,笔画粗细、轻重相间的字也较多,关键在于对笔锋的熟练运用。

如图10中“藉”字起笔两点轻顿,后推锋铺毫而成长横画形态;“君”字撇画收笔重按,铺毫而出,从而使该字在对比中形成新的平衡;“夏”字起笔较重,开门见山,最后收笔重按,长舒而出,首尾相互呼应;“门”字的书写无疑是利用锋颖正侧转向来调整笔画粗细的;“则”字笔画左细右粗,结体不拘常规。

汉简最大的特点就是随意,有时还掺杂行草书笔意。

转折汉简含篆书遗意,转折之处多用圆转,且为十分明显、十分纯粹之圆转,无后世楷书的暗转或顿笔动作。

即使是“折”,也是自然而过,绝无有意的驻笔动作。

这大概是率意书写的自然产物,也可能是因汉简字形较小,若过多注意这些细节,恐失妙趣使然。

因而在书写中,不仅要注意一些技巧的运用,而且要考虑某种书体本身固有的法则。

如果简书有明显的楷、篆、隶意,便不是简书了。

为了便于把握汉简中的转折,下面我们将分成三类予以介绍:弧度较大的圆转如图11中“口”、“留”、“图”、“圆”四字的转折都极为鲜明地反映了圆转的特点。

尤其是“留”字,整个字形只含圆转,给人以流畅的动感意味。

趋于方形的转折如图12中“古”、“四”、“园”、“圆”四字,趋于方形的转折古朴而不乏力量感。

方折圆行如图13中“回”、“向”、“甲”、“圆”四字,转折后笔画都略向外凸,形成一定的弧度。

尤其是“甲”字,基本上形成了包围圈,这样的写法恐怕也只有在汉简中才能见到。

所谓汉简的“行意”,一是就运笔速度较快而言,二是指一些笔画、结体处理成简化符号,甚至一些牵丝连笔也出现在字形中。

对于汉简的这一特点,还是要在点画形态和运笔的细微技法基础上来把握,要注意整体上的自然协调,切忌弄巧成拙。

图14中,“左”字“工”部下方横画顺势波出,行意翩翩,动感极强,与活泼的撇画呼应成趣;“千”字短撇下笔一掠而过,竖画略带弯弧,横画粗壮但意趣飞动,三笔一气呵成;“为”字连笔顺势,“行意”明显;“尽”字笔法简约,极为精练,整个字形重心左移,收笔较长,末端带钩,以保持重心平衡。

图15中,“写”字宝盖头左侧点画较大且分量重,下方点画简化,有利于整体上的平衡变化;“”字处理更为率意:将下方简省为粗重的两点,显得意味深长;“语”字中下方并列两个“口”部变成了五点,相互顾盼呼应,活泼生动;“方”字笔画较紧凑,每一笔皆短促飘逸,行书笔意极为浓肆。

图16中,“故”字有牵丝保留在字中,最后一笔顺势波出;“明”字部首中短横画皆用竖画代替,已经完全是一种行草书的写法;“热”、“无”二字中四点底皆简化成长横画,“热”字在字中留出白地;“无”字将笔画挤在一起,增加了密度,使整个字显得朴茂稳健。

创作运用中,运用“行意”也要把握一定的“度”。

若“行意”过多,就会失却隶书的意味。

隶生于篆,隶书中有篆书结体,纯属正常。

如果篆意过浓,就会伤害隶意的发挥。

毕竟,书体不同,属性就不同。

(二)点画点汉简中的点画变化丰富、形态随意,在结体造型中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起点和末笔,有开门见山和余韵徐歇之美。

先看起笔点画。

图17中的“守”字首点形状硕大,重若崩云,体态较圆,与方正的字形构成强烈对比。

“定”字首点行笔方向先为“”,后为“”,先重后轻,可见随意变化之妙。

“直”、“军”二字首点均为竖点。

“直”字首点较高,精神显露;“军”字首点较短,显得干净利落。

如果将“军”字上部处理成平宝盖,反倒不如现在显得生动。

图18中,“寓”、“廊”二字首点与下方横向笔画呈45°角,顺势将左侧笔画带出,可谓不拘成法。

“音”、“妾”二字的首点则处理成短横。

通过大量对比,不难发现,汉简字形中的点画起笔可以从各个不同方向入纸,随机应变。

再看末笔点画。

简书强调一定的点画走向,末点写法常旋锋顿笔或回锋,或以自右向左行笔的方式出现。

有时汉简点画走向和楷书恰好相反,自内向外呈逆时针方向行笔,从而显得笔势飞动、精神饱满而别具一格。

图19中,“映”字末点呈三角形,精巧利落;“与”字末点铺毫上提;“冥”字末点轻入重按;“下”字点画极为粗重,又将竖画缩短,使二者变成“支架”,托住上部横画,可谓别出心裁。

汉简中的这些点画极大地丰富了结体变化,是在其他书体中很难见到的。

如果将这一点吸收、应用到创作中去,往往能别开生面。

对于字中出现的两点,我们将其细分为上两点、下两点和侧两点。

在每一类当中又有不同的细微变化,尤其以第二种情况变化居多。

图20中,“半”字两点作“”方向行笔,显得笔势荡漾。

“平”字两笔横画距离拉大,两点画轻盈入笔,一高一低,相映成趣。

“火”字将左右两点拉长,整个字形看起来很扁。

此字提醒我们,如果要理解汉简“因势生形”的规律,就必须体会字的用笔变化。

图21中,“景”字下两点简化成一笔,处理得极其简易便利。

像这样的结构,可以借用于具有类似偏旁的字形中。

“宗”字两点左缩右伸,不拘常法。

“东”字上紧下松,点画相距较远,遥相呼应。

图22中,“广”字下部的两个点画较为粗大,间距较宽,有异曲同工之妙。

“虞”字的两个点画一小一大,有平衡字的重心的作用。

“棠”字下部点画对比更是悬殊,极为醒目。

图23中,“兵”字的两点画被处理成撇捺画,使字势开张。

“次”字左侧两点画一重一轻、一尖一方,虽然似无意得之,但足以让我们一见倾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