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行为进化
厦门大学进化生物学第5章生物表型的进化

Fig:Whale “missing links”
(三)功能进化的实例
1 代谢途径的进化
自然选择是代谢途径进化的动力。 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阶段,对于一个靠聚合大分子化合物进行生 长并从小分子化合物汲取能量的这一类“细胞”来说,如只能依赖缓慢 低效的前生命活动方式来支撑自己,就有可能把自身耗尽,因此,必须 演化出新的代谢机制满足生命需要。 以精氨酸代谢为例,当精氨酸的前生命供给枯竭时,由于细胞对精 氨酸的需要而产生一种选择压力,从而有利于哪些能演化以某种新的方 式获取精氨酸的细胞生存。为了减小细胞的能量消耗,在分子结构和化 学性质上与精氨酸相似的某些分子较有可能被优先转化成精氨酸。 精氨琥珀酸 类西瓜氨酸 精氨酸 精氨琥珀酸 精氨酸
(3)真正的免疫系统仅出现在脊椎动物中,并有进 化次序上的差别: a 圆口类已经出现小淋巴细胞 b 软骨鱼具有B细胞和由此产生的IgM c 硬骨鱼具有T细胞,淋巴细胞有大、中、小型 的分化。 d 两栖动物的无尾类已产生IgM和IgG e 鸟类和哺乳类的免疫系统最完善,可消灭病原 微生物及中和毒素,清除机体内衰老和破损的细胞 器,识别并清除已发生突变的异常细胞(如肿瘤细 胞)。
2 学习行为:
学习行为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包括习惯化、经典条件反射、 操作式条件反射、印记、游戏、模仿、情绪感应、悟性 学习以及判断和推理。 印记行为出现于鸟类;游戏行为出现于哺乳类;模仿和 情绪感应出现于鸟类和哺乳类。
Fig: 学习行为 经典实验—— 狗对进食声音 的反应
悟 性 学 习
悟性行为是学习行为发展的高级形式,是纯粹运用经验来解决问题的 能力,只有少数高等动物才具有。绕道问题是最简单的悟性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式。 原则学习也是悟性学习的一种,它是把过去的许多经验综合起来,形 成原则,再按这个原则去行动。 符号化过程是一类最高级的学习行为,其特征是动物不再对具体刺激 的物理性质产生反应,而是通过多次的经验综合,把它们抽象为符号。 这种行为仅仅出现在灵长类,人类的语言文字是最发达的符号化过程。
高中生物 第五章 生物的进化第1节《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第2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必修2

第二课时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我们已经学习了自然选择学说,知道了它是进化论的中心内容,一百多年来,自然选择学说已被人们广泛接受,也是生物进化长河中的一座明亮的灯塔,但是随着科学技术和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发展,自然选择学说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课件展示:〔1〕1984年在某某澄江发现了闻名于世的澄江动物化石群。
澄江动物化石群向人们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生物,在寒武纪呈大爆发式的出现,动物的演化要比今天快得多,动物新的构造模式或许能在“一夜间〞产生,无需经历长期的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日本生物学家木村资生发现,生物的变异一般是中性的,即变异对生物个体来说,既无害也无利。
此外,由于一个氨基酸分子一般有多个遗传密码,例如,当遗传密码由CUU 变为CUA时,它所决定的氨基酸仍是亮氨酸,因此,当碱基发生突变以后,对生物性状的影响十分微弱。
师:分析上述资料,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以上观点与自然选择是否矛盾?你认为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自由交流。
生甲:我认为自然选择是正确的,因为像澄江动物化石群毕竟少见,仅仅是个特例而已,还不足以撼动自然选择学说。
生乙:我认为都正确,因为目前人们对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格局,只要有证据两者皆可以存在。
学生讨论:……师:〔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认为生物的进化是渐变式的、缓慢的,物种是可变的,新物种产生,旧物种消灭,世界不是静止的,而是进化的。
在他的《物种起源》中写道“同一纲内一切生物的亲缘关系常常可以用一株大树来表示,绿色的和出芽的枝,可以代表生存的物种;过去年代所生的枝桠,可以代表那长期的、先后继承灭绝物种,它的许多已毁灭和脱落的枝条,充塞了地壳,它的不断的美丽的分枝,遮盖了大地……〞〔2〕继达尔文以后先后出现了现代达尔文主义、新达尔文主义、中性学说等等理论。
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生物学研究已经进入了分子研究阶段,随着分子生物学的日益发展,原有的进化理论已经不能满足科研的需要。
动物行为的进化和适应

气候变化对动物迁徙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动物的迁徙路线和迁徙时间,一些物种可能会 改变迁徙策略或被迫留在不适宜的栖息地。
人类活动对动物行为干扰
人类活动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
人类活动如城市化、农业开发和森林砍伐等会导致动物栖息地的丧失和破碎化,从而影响 动物的行为和生存。
和繁殖,就会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行为多态性
03
自然选择并不总是导致单一的最优行为策略,而是可能产生多
种适应不同环境的行为策略,形成行为多态性。
行为遗传学原理
基因对行为的控制
动物的行为特征受到基因的控制,基因通过编码蛋白质来 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进而决定动物的行为。
基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动物的行为不仅受到基因的控制,还受到环境的影响,基 因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交互作用。
行为调节
一些爬行动物通过改变活动时间和地点来适应温度变化,如夜间活动 或迁徙至更适宜的气候带。
哺乳动物社交技能剖析
群体生活
许多哺乳动物以群体形式生活 ,通过协作狩猎、共同防御等
行为提高生存机会。
亲子关系
哺乳动物通常具有较为紧密的 亲子关系,父母会照顾子女直 至其独立生活。
社会等级
一些哺乳动物社会中存在明显 的等级制度,通过体态、声音 等方式展示社会地位和力量。
被捕食者策略
采取隐蔽、伪装或逃跑等方式,如昆 虫的保护色、鹿类的快速奔跑等,以 避免被捕食。
防御与逃避策略
01
02
03
威慑与恐吓
通过展示体型、力量或发 出威胁性的声音来威慑敌 人,如猩猩的捶胸、毒蛇 的嘶嘶声等。
1 动物行为学(全)

• 4 通讯系统的进化
• 1)通讯信号的起源:
•
某些偶然的动作和反应,对其它动物
•
传递信息的作用
•
解释:狗进攻前张口呲牙,其他动物跑
•
开。跑利于反应者,呲牙利于
•
发起者。
•
实例:蜜蜂采食信号的起源
阶段
食源方向信息
距离信息
•a •
发现高质量食物、回 巢表现烦躁不安
领路
b 兴奋活动、引路
领路
c 舞蹈、引路
• (2)实例:阿拉伯狒狒
• 2 利他行为的进化
• 问题提出:利他行为不能用达尔文的理论解释。
• 1)亲缘选择
• (1)概念:基因是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
•
之一,有亲缘关系成员所起
•
的作用即为自然选择作用。
• (2)解释:利他行为基因的成功,不取决对
•
个体带来好处而取决利他基因在基
•
因库中的频率增加
• (3) 亲缘系数 : r =∑(0.5)└
• 1 动态过程
• 2 对环境的反应、进化过程、自然选择结果
• 3运动器官、神经、感官、内分泌系统的参与
• 四:行为的近期原因和终极原因
• 1 近期原因
•
动物怎样去进行某种活动。
•
大雁:春天: 南→北
• 2 终极原因:
第五章 行为进化

树 栖
地 雀 祖 先仙
人 掌 栖 地 栖
莺 形 地 食雀 虫啄 木 地 雀 普 通 食地 种雀 子
五、来自驯化方面的证据
-长期以来人类通过人工选择和驯化已经改变了很
多动物的行为。 -驯化不光是把动物驯服并使其实现社会化,人类还
对驯养动物的繁殖、取食和健康进行控制和管理。 -有些行为学家认为,家养动物的行为可塑性要比野
例如:
吐绶鸡在求偶时高视阔步,把翅垂向地面向对方炫 耀自己的羽衣; 两只雄性赤鹿在争偶时常以僵直的步态走向对方或 朝同一方向平行前进以便审视对方的实力,最后才 借助于仪式化的战斗决定胜负 很多意向性的动作只有借助于夸张才能演变为信号
仪式化的第二个重要变化是行为的定型:一个 仪式化了的动作通常是非常刻板和固定不变的, 而非仪式化的行为则具有很大的可变性。 如,啄木鸟用喙敲击树干发出声音,这种声音 在取食会有很大变化,但在求偶时会表现出本 物种所特有的节律性,是独一无二的。
1983年,R. M. Hunt等人曾挖掘了2000万年 前中新世早期的古老洞穴系统,其中含有熊 狗的骨骼化石,这些动物的大小如狼或鬣狗, 显然它们同现代食肉类动物一样是居住在洞 穴中。通过研究这些动物的化石,可以了解 到其社会行为和交配体制的很多知识。
二、来自行为个体发育方面的证据
幼年动物的行为往往类似于或等同于 一个较原始物种成年个体的行为,就 好像它们是该物种的祖先一样。
-I.Eibl-Eibesfeldt认为,对丽鱼这种口孵行为的
进化来说可能存在着三点预适应: ①雌鱼有捡卵的生理动机; ②雄鱼臀鳍上有圆形斑;
③雄鱼在求偶期间有向雌鱼侧身炫耀的习性。
在现存的膜翅目昆虫(蜜蜂、胡蜂和蚂蚁) 中,其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是处在不同的进 化阶段上,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从简 单到复杂可以排列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则 可表示出社会组织可能的进化路线。大体上 可以看出以下的几个进化阶段:
动物行为的进化适应和社会结构

03
动物的社会结构
社会等级和统治秩序
社会等级:动物 群体中的地位和 角色分配
统治秩序:动物 群体中的领导和 服从关系
社会等级形成的 原因:遗传、环 境、学习等
统治秩序的影响 :资源分配、繁 殖机会、生存策 略等
群体组织和分工合作
群体组织:动物群体中的等级制 度和角色分配
社会结构:动物群体中的社会等 级和组织形式
社会选择和社会演化
社会选择:动物 通过竞争和合作 来选择配偶、领 地和资源
社会演化:动物 社会结构的变化 和适应,如群居、 独居、等级制度 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行为:动物 之间的交流、合 作、竞争等行为, 如狩猎、筑巢、 育儿等
社会学习:动物 通过观察和模仿 其他个体来学习 新的行为和技能, 如觅食、躲避危 险等
迁徙行为的进化适 应:动物通过迁徙 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如季节性迁徙、迁 徙路线的选择等
领域行为的进化适应: 动物通过领域行为来 保护自己的领地和资 源,如领地标记、领 地争夺等
群居行为和社会行为
群居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社会行为的定义和特点 群居行为和社会行为的进化适应机制 群居行为和社会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防御行为: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免 受天敌侵害而进行的行为,如逃 跑、隐藏等
例子:狮子的捕食行为和羚羊的 防御行为,都是进化适应的结果
繁殖行为和亲子行为
亲子行为的进化适应:动物 通过亲子行为来保护后代, 提高后代的生存率
繁殖行为的进化适应:动物 通过繁殖行为来传递基因, 保证种群的延续
繁殖行为的社会结构:动物 通过繁殖行为建立稳定的社
会结构,如家庭、群体等
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2)同地的物种形成:在一次有性生殖中完成。
二倍体植物
―减 裂―数 失―分 败→
_二___倍__体__配子
两个 二倍体 ――配―子―融―合―→
四倍体(新物种)
答案
把握物种形成的两种模式 (1)渐变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13种地雀的形成。
(2)骤变式——主要是通过染色体畸变的方式形成新物种,一旦出现可以 很快形成生殖隔离。此种方式多见于植物。
生物的多样性 物种约200万种左右
生物的统一性
阅读相关的段落,思考生物界的统一性具体主 要表现在哪几个层次?可以在更大和更多层次 上找到统一性的生物,亲缘关系是更近还是更 远?
生物体水平
细胞水平
生物大分子水平
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
阅读相关的段落,归纳进化论是怎么解释统一 性和多样性的
进化论对生物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解释 (1)对生物多样性的解释:由于 自然选择 等 因 素 的 作 用,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可以发 展出 多个物种 。 (2)对生物统一性的解释:整个生物界有
一个共同,由说来明生物界在不同层次上存在着高度的统一 性。
答案
异地物种的形成 加拉帕戈斯群岛13种地雀
课堂检测
2、科学家做了下面的实验:把家蝇分成多组,每组分 为A、B两部分,用DDT处理每一组的A部分(B部分不接 触DDT),处理后选死亡率最低的一组的B部分饲养繁殖 后,把后代分成多组,每组分成A、B两部分,重复上 述实验。这样一代一代选择下去,就可以从B部分中选 出强抗性的家蝇,上述的实验事实说明( ) A、 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基因突变的结果 B、 家蝇的抗药性是DDT使其染色体变异的结果 C、 家蝇的抗药性原来已存在,不是DDT诱导的结果 D、 家蝇的抗药性是家蝇逐代对毒性强的DDT识别能力 提高的结果
5、第五章生物的表型进化

第五章生物的表型进化(4学时)一、名词解释1、信息素:动物用于化学通讯的分泌物叫信息素。
2、利他行为:指一个个体的行为对接受者带来好处的同时,对行为完成者带来不利甚至是损害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
3、动物行为,指动物体感受信息后的有规律的适应性活动。
4、本能行为:它指的是排除任何学习的机会,动物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刺激下第一次完成的具有生物学功能的行为。
5、争斗行为:是动物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反应,包括进攻与逃避两个方面。
6、最优斗争方法:指种群中大多数成员经常采用的,能获得最佳后果的争斗,史密斯称它为进化稳定对策(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简称ESS)7、亲缘系数:指个体中共有基因或同源基因的平均分额。
8、鹰式争斗:一直打到底,不分胜负不罢休的争斗方式。
9、双亲行为:双亲为哺育和保护后代付出巨大代价的行为。
二、填空题1、依行为的生物学功能将动物的行为分为:索食行为、求偶行为、争斗行为、社群行为、通讯行为。
2、生物形态结构进化的途径:叠加组合、渐进的适应进化、旧器官的改造。
3、生物新功能起源的基本方式:功能的强化、功能的扩大、功能的更替。
4、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方法有:比较法、推理法、观察法、实验法等。
三、判断题1、基因的多效性是新构造、新器官形成的基础。
√2、在动物的争斗中,资源占有者往往处于优势。
√3、利他行为不仅提高了接受者的适合度,也提高了执行者的内在适合度。
√4、一个个体的行为对接受者带来好处的同时,对行为完成者带来不利甚至是损害的行为称为互惠利他行为。
×4、性选择是是自然选择是一种特殊形式。
5、由于亲缘系数的不同,工蜂用较少的精力照顾雄性个体,而花较多的精力照顾雌性个体。
四、论述题1、简述鸟类合作育雏的生物学意义答:①减轻了护幼的压力;②当繁殖者死亡后,帮手给雏鸟的生存提供了保障;③帮手获得了育雏经验提高了将来成为繁殖者的可能性;④有亲缘关系的帮手未来的繁殖成功可增加繁殖者的内在适合度;⑤群体成员的增加能更好的保卫领域,有助于群体的发展;⑥增加了逃避捕食者的成功率,分享食物资源,这些反过来又有利于群体中所有成员的生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如:
吐绶鸡在求偶时高视阔步,把翅垂向地面向对方炫
耀自己的羽衣;
两只雄性赤鹿在争偶时常以僵直的步态走向对方或
朝同一方向平行前进以便审视对方的实力,最后才
借助于仪式化的战斗决定胜负 很多意向性的动作只有借助于夸张才能演变为信号
仪式化的第二个重要变化是行为的定型:一个 仪式化了的动作通常是非常刻板和固定不变的, 而非仪式化的行为则具有很大的可变性。 如,啄木鸟用喙敲击树干发出声音,这种声音 在取食会有很大变化,但在求偶时会表现出本 物种所特有的节律性,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通过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行为特
征也具有适应性。
如果某一行为特征经过自然选择的作用而在
种群中得到了广泛的散布或被自然选择保存了 下来,那么这个行为特征就必然具有适应意义
新的行为特征如何能使个体获得生殖上的好处呢?
黑头鸥的集体攻击行为(激怒反应)
夏天,黑头鸥常常是几十对上百对地在开阔草地上
个完整系列。通过与较原始物种的比较,常
常可以查明较进化物种行为的起源。
例如:
分类上比较原始的蜡嘴雀,雄鸟在求偶期间所衔
的草茎既用于求偶也用于筑巢。
在某些种类中,草茎是在求偶结束时放入巢中的。
但澳洲绯红雀求偶时雄鸟所衔的草茎与筑巢材料 不同,在这里,草茎显然只是一种象征或符号。 再后,连筑巢符号也不再使用了或只是偶然现象
在脊椎动物中,借助于近缘物种行为的比
较研究也可以大体上了解行为进化所经历 的各个阶段。 -最好的一个例子是丽鱼,这是一类口孵 鱼,雌鱼把卵含在口中让其孵化。
在捕食动物捕食鱼卵的选择压力下,有些丽鱼 的雌鱼在产下卵和卵受精后便把卵捡起来含在 嘴里,让卵安全在口中孵化。产卵后越早把卵 捡起来放在嘴里,卵被捕食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因此有些种类的雌鱼产卵后未等这些卵被雄鱼 受精就把它们含在了嘴里。有趣的是,这种雄 鱼的臀鳍上生有极像鱼卵的黄斑,当雄鱼侧身 向雌鱼展示这些黄斑时,雌鱼就会用嘴去咬这 些黄斑,并把精子吸入口中使卵受精。对近缘 物种行为的比较研究表明,这些黄斑是起源于 鳍上既不醒目又无功能的圆形斑。
演变为狗之后,就随着人类散布到了世界各地
并经历了一个适应性辐射过程。狗被人类用于 看家、狩猎和放牧其他的家养动物。现今,狗 在外形和行为方面的极大多样性说明了自然选 择和人工选择对狗的形态和行为的巨大影响。
六、近缘物种行为的比较研究
对近缘物种的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很精确 地重建各个行为型的进化过程。有时可以把 同一亲缘群中的行为按其相似程度排列成一
- I.Eibl-Eibesfeldt 认为,对丽鱼这种口孵行为的
进化来说可能存在着三点预适应: ①雌鱼有捡卵的生理动机; ②雄鱼臀鳍上有圆形斑;
③雄鱼在求偶期间有向雌鱼侧身炫耀的习性。
在现存的膜翅目昆虫(蜜蜂、胡蜂和蚂蚁) 中,其社会组织的复杂程度是处在不同的进 化阶段上,有的很简单,有的很复杂,从简
从喙的形态和羽衣上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些鸟类的
适应辐射,而从它们的取食行为和生殖行为上也
能充分证明它们具有一个共同的祖先。它们的祖
先可能是一种生活在地面、喙较大和以种子为食
的雀科鸟类,正是从这一祖先物种演化产生了食 虫
莺 形 地 雀 啄 木 地 雀
地 雀 祖 先
仙 人 掌 栖 地 栖
通过比较研究常常可以发现两种极端行 为之间存在一系列过渡形式,这大体上
可以说明进化的程序,但不能十分准确
地代表进化路线,因为现存的过渡类型 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
这方面最著名的一个研究实例是双翅目舞虻科
的球虻,雄性球虻常常用足抱住一个丝质小球
飞来飞去。
E.L. Kessel 曾描述了这种行为进化的几个阶段,
七、来自通讯行为仪式化方面的证据
通讯行为是指动物个体之间互相传递和交流信息的行 为,在通讯过程中,个体间的信息交流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要尽可能做到高效和不发生误解,因此动物的很 多行为,特别是与攻击和性活动有关的行为在进化过 程中都发生了变化,以便确保信号能够准确无误地传 递。这个提高信号传递效率和准确性的过程就叫仪式 化过程,因为它很像人类很多仪式的产生过程
食 种 子
普 通 地 雀
五、来自驯化方面的证据
-长期以来人类通过人工选择和驯化已经改变了很
多动物的行为。 -驯化不光是把动物驯服并使其实现社会化,人类还 对驯养动物的繁殖、取食和健康进行控制和管理。 -有些行为学家认为,家养动物的行为可塑性要比野 生动物大,而且具有明显的幼体延续性,即幼体特 征延续到成年阶段。
幼年动物的行为往往类似于或等同于
一个较原始物种成年个体的行为,就
好像它们是该物种的祖先一样。
-在一种已不再用草茎求偶的蜡嘴雀(如斑 马雀)中,雄性幼鸟偶尔还使用草茎
-地面营巢的百灵,成鸟靠交替伸出左右足 奔跑,但幼鸟在离巢后的几天内仍保持双足
跳的移动方式,这种移动方式通常是在灌丛
中营巢的各种近缘鸣禽的行为模式。
由于没有共同的信息源,所以它们的适应性是在 相似或相同环境条件下逐渐趋于一致的。 如当陆生脊椎动物再次回到水中生活时,不管是 爬行动物(鱼龙)、鸟类(企鹅)还是哺乳类(海豹和 鲸),它们的鳍在形态上具有惊人的趋同性。
行为的趋同进化既可以发生在种内,也可 以发生在种间,而且趋同的行为特征有可 能是先天的,也有可能是后天学习的。 趋同进化总是依赖于对相似环境条件的适 应。例如,大多数地栖鸟类不管分类地位 如何都采取步行的移动方式,而大多数树 栖鸟类都采取跳跃的移动方式。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成年动物的很多刻板不变的行 为常常是从幼小动物较为可变的行为发展来的。 例如:在很多鸟类中,幼鸟的叫声常常是多变的, 但当发育到成鸟时,叫声就会趋于一致,变幅大为 缩小。这就叫个体发育中的仪式化。
实际上所有的功能系统都可能朝仪式化行为方
向演化,但仪式化行为更多的是起源于意向动
作和替代活动。如鸟类起飞之前的双腿下蹲动
行为的信号功能可以靠连续的有节律的重复 而增强,尤其是听觉信号 -如很多昆虫和蛙类的叫声、幼鸟的乞食鸣叫 以及很多鸟类的求偶叫声等 -雄鸽连续发出的咕咕声 视觉信号有时也会靠其刻板动作的重复增强 其通讯功能 -招潮蟹在求偶时总是反复挥舞它的鳌肢
-萤火虫的连续闪光等。
仪式化不仅仅是一种系统发生过程,而且也会发生
的,这无疑是取食行为的一种证据。
1983年,R. M. Hunt等人曾挖掘了2000万年
前中新世早期的古老洞穴系统,其中含有熊
狗的骨骼化石,这些动物的大小如狼或鬣狗, 显然它们同现代食肉类动物一样是居住在洞 穴中。通过研究这些动物的化石,可以了解 到其社会行为和交配体制的很多知识。
二、来自行为个体发育方面的证据
认为雄虫为雌虫奉献猎物的最初功能是减少雄
虫在交配时被雌虫吃掉的可能性。
A, 不给提供猎物;B, 给提供猎物; C, 在猎物外作一丝茧;D, 只给一个空的丝茧
但W.R. Thomhill 却却根据亲代投资的概念提出 了另一种功能解释,认为雄虫是靠多种多样的 方式为雌虫提供营养,以此参与对后代的投资。 雌虫则依据雄虫提供食物的质量选择配偶。
单到复杂可以排列成一个序列,这个序列则
可表示出社会组织可能的进化路线。大体上
可以看出以下的几个进化阶段:
①雌虫产卵后不离去,而是和卵呆在一起;
②雌虫建造一个公共的隐蔽场所,与幼虫生 活在一起; ③雌虫连续繁殖几代幼虫并都能使其存活; ④雌性职虫(工蜂、工蚁)失去生育能力, 依赖群体生活; ⑤分化出各种不同的社会等级。
-有人认为,某些物种对于驯化有着预适应
-例如:大多数肉食性动物都有一个巢穴并在 离开巢穴一定距离的地方排尿和排粪,因此 适合于生活在人类居住地。
-有利于驯化的其他因素还有能形成较大的群 体、雄性个体终年都留在群中、幼体属于早 成性和杂食等
狗的行为进化为驯化和人工选择提供了一个很
好的实例。狗的祖先是狼。在狼被人类驯化并
-南非海豹在游戏中常常蹑手蹑脚地走,这 与其肉食性祖先海豹的捕猎行为完全一样 -把生活在海洋中的幼盗蟹拿到陆地上来, 它就会藏入空贝壳中,这本来是它的近亲 寄居蟹成年蟹的一种典型行为
三、遗痕行为
有些行为虽然已经丧失了它的功能,但 却能使我们回想起它们祖先过去的行为
适应,这种行为常被称为遗痕行为。遗
作(意向动作)、野鸭用嘴梳理羽毛的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这种行为的真正意义已不再是
梳理羽毛,只是一种替代行为)等
在仪式化过程中不仅行为型和行为功能会发生
变化,行为动机也会发生变化。
例如蜡嘴雀在求偶期间筑巢的意向动作已不再
与筑巢有关,而转变为性动机的一部分。
同样,野鸭仪式化的梳理行为也已演变为整个 求偶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痕行为最容易在幼年动物中看到,但有 时也出现在成年动物中
-现在很多猴(如猕猴)的尾巴虽然已经退 化成了残干,但它们仍然保留着平衡运动,
这种动作已完全失去了平衡作用
-很多原始鹿种(如黄鹿)在威吓其他个体
时常常张开嘴唇露出犬牙,同样的威吓行为 也可在较高等的鹿(如赤鹿)中看到,但这 些鹿的犬牙已经退化和不再用于战斗了,因 为它们的鹿角已经演化成为更强大的战斗武 器。可见这些动物是在靠炫耀早已不复存在 的“武器”进行威吓。
第四章 行为进化
第一节 行为进化的证据 和研究方法
一、来自化石研究的证据
足印化石和蠕虫洞道化石可帮助我们了 解已绝灭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取食行为
而胃含物化石和沉积物中的取食痕迹也
有助于我们了解动物的取食方式和食性
在大约2亿年前的晚三叠纪,瓣鳃类软体 动物的化石贝壳上常可见到很多穿凿的孔 洞,据研究,这些孔洞是肉食性腹足类软 体动物为了取食贝壳中的肉体部分而钻凿
八、来自行为趋同方面的证据
所谓同源性是指具有共同的信息储备,以 确保信息能从一个世代传递到另一个世代, 这样就能使其成员在遭遇环境偶然变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