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保健论文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

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大全中医如何养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欢迎大家的阅读参考。
中医养生论文范文1 浅论中医养生保健【摘要】科学运用中医来调养身体,可以减少疾病,精力充沛,保持健康。
本文对中医养生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重在有规律的运动,保持心理健康,合理饮食,平衡的饮食;注重起居保健养生,遵循自然规律和人体自身的节奏,建立合理的健康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
【关键词】中医养生;贵在养德;合理饮食;遵循规律;有益健康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生活和品味的提高,从而对养生保健和预防越来越关注。
养生,顾名思义,就是保养生命和调养身体的意思。
中医认为养,就是保养,调养和补养的意思;生就是生命,生存和生长的意思。
中医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运用科学的方法调节身体,使身体不受疾病的困扰,同时增进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中医养生是遵循传统中医理论,对人体科学悉心照料后保持健康成长,中医养生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坚持中医养生,可以使我们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不仅如此,还可以减少疾病,让我们精力充沛,可以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去。
因此,我们应该对中医养生进行学习和探究。
1 中医养生保健贵在养德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美德一直是我们修身律己的法宝之一。
中医养生最宝贵的也是养德。
古代医书中早就指出,预防疾病,增强体质和颐养生命的主要条件是要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不仅如此,道家学术理论也认为养生保健的关键是德育方面。
所以,不管是古代医书还是道家理论,他们对中医养生保健的论述都有一个相同点就是美德。
纵观历史,只有拥有美德的人,他们大多数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
2 中医养生关键在于运动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
中医理论下的运动养生是人们经过很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智慧结晶和宝贵经验。
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循环,相当于药用价值;运动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免疫力。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

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第一篇:中医饮食营养与养生保健论文论中医艾灸养生与保健【摘要】中医养生和保健实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制以及养生原则和养生保健方法,以自我调节为主要手段,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多种保健方法的综合。
本文结合课堂所学与资料查询,对中医在艾灸养生方面做了一定研究,并得出一些生活中常用的养生方法。
【关键词】中医养生;艾灸;健康艾灸产生于中国远古时代,是用艾叶制成的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宋代《扁鹊心书》云:“人于无病时常灸,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由于灸能益气温阳,而人身的阳气有“卫外而为固”的作用,若能使阳气保持常盛,正气充足,则病邪不易侵犯,身体就会健康。
可见针灸既是一种自古历代相传的古老医术,又是一种可以经常使用的调节人体阴阳的保健手段。
一、艾灸疗法的起源艾灸疗法起源于——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春秋时代的《诗经·采葛》载:“彼采艾兮”,西汉毛亨和毛茛传释:“艾所以疗疾”。
从远古时代实际临床运用早于文字记载的特点来看,艾灸疗法的下限也不会晚于西周。
宋代沈括《梦溪笔谈》卷18载西戎的卜法:“以艾灼羊髀骨,视其兆,谓之死跋焦”。
以此印证,我国殷商以前的甲骨卜法,也可以用艾作燃料。
《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可见艾灸疗法在春秋战国时代已颇为流行,因此,用艾灸治病的起源也当在西周之前。
二、艾灸的作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说:“宦游吴蜀,体上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疬瘟疟之气不能着人。
”他经常自灸,加上其他保健措施,结果活了一百零一岁。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焘在《外台秘要》中说“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
阳气逐渐衰弱,所以三里下气也。
”这是说三十岁以上的人阳气逐渐衰弱,灸三里可补气壮阳,不然会出现气短两眼昏花等衰弱现象。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e8a4f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9d.png)
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5篇]第一篇:中医饮食养生原则及学术特点论文第1篇:浅谈中医饮食养生的原则养生,又称摄生,是保养身体的各种方法的总称,包括精神、运动、功法、饮食等方面。
所谓“自古名医多长寿”历代名医们在养生保健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经验。
其中,饮食养生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最为息息相关的养生方法。
因为饮食是人体补充营养、维持生命的一个基本手段,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源泉,中医认为“药补不如食补”也就是提倡在日常饮食中进行饮食养生,对身体进行调养。
因此在中医理论中,饮食养生是早已有之。
1饮食养生渊薮中医的饮食养生与中华文明的饮食文化是共生共存的。
在夏朝时期,就已开始有了酿酒工艺,而商王汤的宰相伊尹所制作的具有治疗功效的汤液,成为了中医汤剂的鼻袓。
春秋战国时期,饮食在养生保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五十二病方》中,应用的近250种药物中就包括了谷、菜、果、禽、兽、鱼、虫等食物。
《内经?藏气法时论》记载:“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
”明确对药物(毒药)和食物的功用做出了区分,对于日常饮食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进行了分类,形成了类似于今天营养金字塔的饮食养生指导方案。
汉代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饮食学专著《神农食经》,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神农黄帝食禁》共七卷,可惜早已失传。
在其他医学著作中也有很多关于饮食养生的记载《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50余种药用食物。
随着饮食养生的逐渐发展,到了晋隋时期,葛洪的〈(肘后方》、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都出现了用动物内脏辅助治疗相关疾病的“以脏补脏”的篇章。
唐?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有“养老食方”其弟子孟说在其学术思想的基础上,著有《补养方》,收入食药治法138条。
宋元时期,随着社会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在医药卫生、养生保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宋代官方出版的方剂专书《太平圣惠方》中也收载了许多摄生保健的内容,尤其注意药物与食物相结合的方法,如记述了各种药粥、药酒等。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

中医养生保健(范文)一、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养生保健注重阴阳平衡、五行相生,强调天人合一、形神兼备,旨在达到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本文将从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养生法则、饮食调养、情志调摄、运动锻炼等方面,为您详细阐述中医养生保健的内涵。
二、中医养生的基本理念1. 天人合一: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界息息相关。
养生保健要顺应自然界的变化,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使人体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统一。
2. 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养生保健要注重调整阴阳,使之达到平衡状态。
3. 五行相生:五行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它们相互资生、相互制约。
中医认为,人体五脏(肝、心、脾、肺、肾)与五行相对应,养生保健要注重五行相生的规律,使五脏功能协调。
4. 形神兼备:中医强调形神一体,即身体与精神相互影响。
养生保健要注重调养身体与精神,使之达到和谐统一。
三、中医养生法则1. 预防为主:中医认为,未病先防是养生保健的关键。
预防疾病要从生活细节做起,如作息规律、饮食有节、情志调畅等。
2. 因人制宜:养生保健要因人制宜,根据个人体质、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制定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
3. 因时制宜:养生保健要顺应四时变化,遵循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的原则。
4. 综合调养:中医养生保健方法丰富多样,包括饮食、运动、按摩、情志调摄等。
综合运用多种养生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保健效果。
四、饮食调养1. 饮食原则:中医认为,饮食是养生保健的基础。
饮食调养要遵循以下原则:(1)饮食有节: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不过饥过饱。
(2)五味调和:食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要合理搭配,使五味调和。
(3)温热适中:饮食宜温热,不宜过冷或过热。
(4)粗细搭配:粗细粮要合理搭配,保持大便通畅。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2篇

中医养生与保健论文第一篇:中医养生的原理与实践引言:中医养生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已经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本论文旨在探讨中医养生的原理与实践,以期为人们提供更好、更科学的保健方法。
一、中医养生的原理中医养生的核心原理是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五行的平衡息息相关。
阴阳是指万物存在的两个相对的方面,如太阳与月亮、上与下、内与外等。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等自然界的基本元素。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与阴阳五行相对应,相互影响和制约。
中医养生通过调节饮食、锻炼、按摩、针灸等方法来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
饮食调养就是通过合理搭配食物和调整饮食习惯来增强人体的阳气或阴气。
锻炼包括太极拳、气功、四季养生等方法,能够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按摩和针灸则通过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来平衡体内的阴阳能量。
二、中医养生的实践方法1. 饮食调养中医养生强调“药食同源”,即许多食物具有药物的功效。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食物来调养身体。
例如,阳气虚弱的人可以多食用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姜、蒜、红枣等;阴虚体质的人可以多食用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银耳、石斛等。
2. 锻炼调养中医养生强调四季养生,即根据不同的季节选择适宜的锻炼方法。
夏季可以选择清凉的锻炼方式,如游泳、打太极等;冬季可以选择温和的锻炼方式,如散步、冬泳等。
此外,中医养生还强调个体差异,建议根据自己的体质和需求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
3. 按摩和针灸中医养生中,按摩和针灸是常用的疗法。
按摩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和经络,调整体内的阴阳能量,以达到治疗和养生的效果。
针灸则是通过针刺穴位来调节阴阳能量和气血循环,以促进身体的健康和养生。
结论:中医养生是一种独特而科学的养生理论和实践方法,通过平衡和调节人体的阴阳五行,以达到增强体质和健康的目的。
饮食调养、锻炼调养、按摩和针灸等方法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实践手段。
中医养生论文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与系统性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提高,人们对养生越来越重视。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本文从养生的意义、方法以及全面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旨在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
一、养生的意义1.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古代认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一个整体,精气神的统一体对健康长寿起重要作用。
遵循中医养生的方法,对人体健康长寿有重要的作用。
2. 张景岳曾说:“然则人之气数,固有定期,而长短不齐者,有出于禀受,有因于人为。
故惟智者不以人欲害其天真,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寿,而尽终其天年,此圣智之所同也。
”这段话表明了养生的重要性和方法。
二、养生的方法1. 调摄情志: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过之则易伤五脏,致人以病。
中医认为人的情志变化虽是人体正常的情感表现,但亦须有度。
因此,调摄情志是养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和喜怒:喜怒之情人皆有之,古人认为喜贵于调和,而怒宜于戒除。
喜也应适中适度,不宜过甚。
愤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的一种情绪,因为怒能伤肝、伤心、伤胃、伤脑、伤肾,还会引起皮肤枯干、毛发憔悴、筋脉拘挛等症。
所以,调摄情志时要注意避免过激的情绪波动。
(2)制怒气:怒气是一种伤人害己的有害情绪,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
制怒气的方法有多种,如转移、释放、让步、想象、避免;用情志相克:恐克喜,悲克怒,喜克忧,以达到平和求安的目的。
(3)防惊恐:防惊恐亦是一种极易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有害情绪之一,往往惊恐导致心神失守,肾气不固,而易出现惊慌、失眠,二便失禁等情况,甚至可见到严重的突发性昏厥等症状。
因此,注意防惊恐也是养生的重要方面。
(4)制忧愁:忧愁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特别是老年人由于神气已衰,精气亏虚常易发生忧愁悲苦之事,忧愁不已又会进一步损伤神气,加速衰老进程。
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制忧愁悲愁,以免损害身心健康。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

1000字中医养生之道论文该怎么写中医养生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疗活动,那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1000字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一:《中医养生浅说》一、养生之要,首当养心中医认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
心主神明。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出之于脑,实赖心脏所主宰。
心者,君火也,人身之活动生机,气机运行的推动力无不凭借心火的温煦推动。
我此处所讲的心,主要指一个人的思维、心态、乃至于智慧。
一个能够自觉保有长久健康的人必然是一个不乏智慧的人,这不光指他掌握保健养生的知识,更在于其为人处世,其品格、涵养、胸怀,都必然同时具备了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素质。
内经上说,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正气存内,邪安从来?而一个人,若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其实是一个世界观的问题,对于人生的得失荣辱都能够正确看待,拿得起更放得下。
能够认识到生命的真实要义,分得清生命中的轻重缓急,并具备良好的情绪掌控的能力,或者说,思想深处闪烁着理性的光辉。
能使得心如寒潭鹤影,事来心随现,事去心随空,不会让心理活动超越自身可以承受的限度,甚至于发展成为挥之不去妨碍心理健康的阴影。
中医说,怒则气逆,伤肝,喜则气缓,伤心,思则气结,伤脾,悲则气消,伤肺,惊恐则气下,伤肾。
总之,情志的变化超过正常的度,都可以转化为危害健康的致病因子。
而要获得能够宠辱不惊,临危不乱的定力,谈何容易。
医生经常在临床工作中告诫病人条畅情志、心态平和等等,往往会被病人一笑置之。
因为在很多人的认识里边,叫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些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意识到可以通过提升个人的涵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最终可以改善自己的性情,从而对自己的健康有所贡献。
养心,不光是预防心理疾病,现代心身医学的研究成果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几乎所有的躯体上慢性疾病的发生都和我们的心理失衡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

中医养生大学论文范文参考中医养生学是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中医养生在增进人类健康、延年益寿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关于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中医养生论文范文篇1浅谈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摘要:本研究以宁夏医科大学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为例,探讨其教学设计策略,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
关键词: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教学设计回族是一个注重健康的民族,全国第三、四次人口普查发现,宁夏的百岁老人中,回族老人占绝大多数[1]。
究其长寿因素,良好的饮食习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回族的饮食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养生哲学,食与疗密切相关,“以食养病,以食代药,医食同源”,是我国养生学界的瑰宝。
在历代的回医回药著作中,饮食疗法都作为防病治病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既是回医回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回族文化的主要承载者,更是健康饮食理念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致力于从生活化的角度,面向本校大学生开展选修课“回族药膳与饮食养生”,采用“以身探索”的教学方法,引领医学生体会回族饮食文化的丰富内涵,同时本课程又是学校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意义重大。
一、整合教学内容(一)合理设计内容体系由于本课程暂无固定教材,授课内容由本项目成员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材,并参照《中医饮食调护》(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郭瑞华主编)的章节设计,对整理后的教学内容分门别类。
本课程共分为四大部分:“一、回族饮食养生理念”、“二、常用食材、药材的分类、性质、功用、现代研究”、“三、回族药膳、民间食疗方的类型、功用、制作方法及现代营养分析”、“四、常见病症饮食调护方法”。
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实际案例为主线,讲授药膳的具体应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本章的学习,将前面已经学习的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将理论与临床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创新体例设计每章内容均以实例或现象、或民俗谚语为引导,提出问题,然后引出正文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之食材降血压的探析
摘要该文是从中医的传统经验及原理出发,结合现代科学发现,对中医食材降血压进行探析和归纳总结,寻找其中有效的养生降血压食材。
达到对传统中医养生的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运用于实际生活达到科学、合理的养生作用。
结论:中医传统的食材养生降血压,可以以现代科学予以解释,是非药物降血压的有效方法,对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养生食材降血压
现在生活节奏和压力在提升,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
高血压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动脉收缩压或舒张压增高。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脏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组织多次全国范围的成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抽样调查。
每次筛查覆盖地区、人群的年龄范围和使用的诊断条件都不尽相同,准确地比较高血压患病率的变化幅度并不可靠,但中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持续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现在高血压对现代人类健康的影响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了,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以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为主要并发症。
由于部分高血压患者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又被称为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因此提高对高血压病的认识,对早期预防、及时治疗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西药治疗高血压虽然效果迅速,但需长期服用且有一定的副作用。
因此,从传统的中医养生学出发以食材辅助防高血压,降血压,可以极大的弥补西药的不足,改善患者的健康。
一、中医对高血压的研究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中眩晕头痛等病症的范畴,与心悸中风不寐等病症有一定的联系中医认为该病症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内伤虚损因素有关,而现代医学也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原发性高血压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饮食调理在控制血压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辅助药物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
现代研究多将高血压病分为气血两虚型、肝阳上亢型、痰浊中阻型、肾精亏损等。
[1]各种类型高血压有其不同的发病机制及其对应的症状,所以中医认为不同类型应用不同方法,对症下药,辩证看待来治疗。
二、中医食材降血压方法
2.1肝阳上亢型:症见本虚标实证。
多因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亢逆无所制,气火上扰。
症见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急躁易怒,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口苦咽干,舌红,脉细数等。
治宜平肝潜阳,滋阴降火。
肝上的阴阳必须平衡,如果肝阴不足,肝之阳气就会急剧上升,这时人就会面红耳赤、头涨头痛、急躁易怒,中医称之为肝阳上亢,西医用血压计一量,很可能发现血压变高了。
相应的饮食应清淡,多吃紫菜、莲藕、莲子、芹菜等清肝火,养肝阴的食物;萝卜、柑橘、金桔化滞理气;梨、苹果、李子等生津,多吃一些粗粮和富含纤维素的水果蔬菜。
2.2气血两虚型:症状多见言语音低、呼吸短促微弱,神疲肢倦,懒于行动,自汗,胸闷,脱肛,滑泄不止,平时易于感冒及血失统摄心悸,失眠,头晕,目眩,脱头发,面色苍白,爪甲不华,肌肤干清枯裂,形体消瘦。
对应中医食疗:少食多餐,以滋补为主,可多吃黑木耳、山药、莲子、牛肉、桂圆、荔枝、芝麻、香菇、葡萄干等健脾胃,益气补血的食物。
2.3痰浊中阻型:痰浊中阻证症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胸闷脘痞,食少多寐,肢端
麻木,或肢体游走疼痛,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或滑。
中医养生食疗应少食多餐,以清淡为主,可多吃白萝卜、洋葱、柑橘、红小豆等食物化痰理气,严禁食用肥腻煎炸类食物。
2.4肾精亏损:肾精亏虚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与生殖的障碍或早衰等症。
中老年人则主要表现为较同龄人早老,或患有严重的体虚衰羸等,症见齿摇松动、耳鸣耳聋、健忘痴呆、骨质疏松等。
营养丰富但同时要易于消化,多食用补益作用的食物,例如阳虚患者多吃韭菜、黑芝麻、桂圆、红枣、羊肉、荔枝等补肾助阳的食物;阴虚患者多吃百合、莲子、银耳、甲鱼、鸭肉、茄子等补肾滋阴的食物,严禁烟酒以及辛辣的食物。
三、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
西医对高血压诱因研究:哪些坏饮食习惯导致高血压遍地开花?
3.1高纳摄入:临床研究发现,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钠摄人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则有降压效果。
由于钠盐摄入过多,肾脏排泄钠的能力减退,钠在体内积聚导致外周血管阻力增高从而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3.2植物神经功能失调:长期过度紧张、兴奋或精神刺激影响植物神经对血压的调节作用、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从而导致外周小血管收缩,血流阻力增加,血压升高。
3.3肾素分泌过多:肾素是肾脏肾小球旁细胞分泌的一种物质,可把体内的血管紧张素原转变为血管紧张素I,继而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引起小动脉收缩、交感神经兴奋、肾吸收钠的能力增加,通过这一系列的作用使血压增高。
一部分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中肾素活性升高,因此认为肾脏分泌肾素过多是高血压病的发病机理之一。
3.4其它因素:有些研究表明,遗传、肥胖、饮酒、钙摄入不足等也可能是高血压病的发病原因,其中的详细情况有待进一步研究证明。
四、运用现代医学对食材降血压的解释
中医养生食材降血压的共性是饮食清淡、少食多餐。
主要降血压食材有:黑木耳、山药、莲子、牛肉、桂圆、荔枝、芝麻、香菇、葡萄干、百合、莲子、银耳、甲鱼、鸭肉、茄子等。
饮食清淡是中医食疗降血压根本,从上述的现代医学对高血压诱因可知,饮食清淡可有效减少钠的摄入,间接减少肾素的分泌,从而起到维持血压的稳定。
正常人体的血压同时受到众多因素的调节,其中,最为关键的调节系统就是肾素一血管紧张素调节系统(RAS)和激肽释放酶一激肽系统(KKS)。
食源性降血压肽,能够有效地抑制ACE的活性.它们对ACE活性区域的亲和力远远大于对血管紧张素I和缓激肽对ACE的亲和力,且这些降血压肽,一旦与ACE活性区域结合就很难释放出来。
从而就阻碍了血管紧张素I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减少了对缓激肽的破坏.通过两个系统的共同作用起到降血压的作用。
最近几年来,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血压的升高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紊乱或者破坏有直接的关系。
血管内皮细胞分泌和释放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正常的情况下两者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维持血管张力和血压不发生太大的变化,从而有效地控制人体的血压升降。
一氧化氮(NO)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防止血小板粘附、聚集及抗血栓形成等多种生理作用[2]。
降血压肽能显著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DNA合成和增殖、平滑肌细胞问胶原蛋白的合成、及原癌基因和细胞生长因子PDGF —B和bFGF的表达,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起到降血压作用[3]。
上述食材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对于降血肽的分泌起到促进的作用,间接的起到了降血压和维持血压恒定的作用。
研究表明,每日补充维生素C,可以显著地降低高血压。
补充维生素C的量,应
为每日500毫克。
这项研究由波士顿大学医学院和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共同进行,并由国家健康学会支持下完成的。
所以,中医的食材养生降血压有现代医学可以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效的。
五、中医食材降血压是可行的
经过一系列的现代科学研究,从上面的现代理论依据可知,中医传统的食材降血压是完全可以对降血压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
[1]辛宝.中医食疗对痰湿体质高血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河
北中医,2012,34(10):1465-1466
[2]李世敏.食源性活性多肽与降血压研究进展[J].老年营
养与保健,2008,14(2):125—127.
[3] 罗琼,李世敏,刘冬,等.降血压肽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NOS、iNOS、ET一1 mRNA表达的影响[J].营养学报,
2007,29:276-27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