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1. 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2. 电与磁3. 光的传播与反射4. 透镜及其应用5. 现代通信技术6.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详细内容包括:相对论、量子论、电磁感应、电路分析、光学原理、透镜成像、通信技术、环保知识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2. 学会分析电路,了解电磁感应现象,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3. 掌握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现象,学会使用透镜解决问题。

4. 了解现代通信技术,培养信息素养。

5. 提高环保意识,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相对论、量子论、电路分析、透镜成像、通信技术。

2. 教学重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基本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光学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及其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电磁感应实验装置、透镜、光屏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际案例引入现代物理学的基本概念,激发学生兴趣。

实践情景:介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讲解相对论、量子论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验,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及其应用。

3. 例题讲解:解析电路分析方法,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讲解。

分析光学原理,讲解透镜成像规律。

4.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互相讨论,教师答疑解惑。

5. 现代通信技术讲解:介绍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讲解现代通信技术的基本原理。

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通信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6. 环保教育与可持续发展:分析环境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六、板书设计1. 相对论、量子论基本原理2. 电路分析、电磁感应3. 光的传播、反射、折射4. 透镜成像规律5. 现代通信技术6. 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相对论的应用案例分析。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

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知识点自然界中充满了许多有趣且丰富的科学知识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浙教版九年级下科学课程的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

一、生物多样性1. 物种的多样性:物种是指能够繁殖后代,并且后代之间具有遗传相似性的个体。

地球上生物物种众多,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

2. 物种的适应性:不同的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具有不同的适应性,适应性强的物种能够在环境变化中生存和繁衍。

3. 生物的分类:生物按照形态、结构、生命周期等特征进行分类,包括界、门、纲、目、科、属和种等分类单位。

4. 生物圈的平衡:生物圈中的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维持着平衡。

二、物质的运动和变化1. 常见状态的变化:物质可以呈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常见的状态,并且在不同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 物质的热传导:热是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热能可以通过热传导的方式由高温物体传递给低温物体。

3. 物质的溶解和溶液:某些物质可以溶解于其他物质中,形成溶液。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混合物。

4. 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原有物质消失,生成新的物质。

常见的化学反应有酸碱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

三、电与磁的关系1. 电荷与电场:电荷是物质所带的一种属性,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

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电场。

2. 电流与电路:电流是电荷在导体中的传输过程,电路是电流的路径。

电流强度的大小由电流的数量和流动速度决定。

3. 磁场与磁力:磁场是物质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场,磁力是磁场对物质施加的力。

磁场可以由电流和磁体产生。

四、生物与环境的关系1. 生物的互利共生:不同物种之间可以形成互利共生的关系,相互提供利益并促进彼此的生存和繁衍。

2. 生物的资源利用:生物对环境资源的利用包括食物、水、空气等,同时也对环境产生影响。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人类的责任,通过减少污染、节约资源等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提纲浙教版

科学九年级下复习第一章演化的自然1、宇宙的起源(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美国天文学家哈勃通过对星系光谱的研究,发现星系的运动有如下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与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2、太阳系的形式与地球的诞生(1)“地心说”:公元2世纪,希腊科学家托勒密在总结前人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地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 2)“日心说”:16世纪,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依据大量精确的观测资料,建立了“日心说”宇宙体系学说。

(3)太阳系:太阳系是由受太阳引力约束的天体组成的系统,整体大致是个球体,它的最大范围约可延伸到1光年以外。

太阳系的九大行星,由内向外,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冥王星,它们都在接近同一平面的近圆轨道上,朝同一方向绕太阳公转。

(4)太阳系的形成(a)关于太阳系的起源有多种学说,最主要的有两类:一类是星云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在收缩过程中逐渐形成的,18世纪的康德一拉普拉斯学说就属于星云学说。

另一类是各种灾变说,它认为地球等行星的物质是因为某种偶然的巨变而从太阳中分离出来的。

灾变说由于缺乏证据而逐渐被抛弃。

(b)近代科学之父:伽利略3、恒星的一生( 1)恒星的演化恒星的演化如同人的一生,经历从青壮年到更年期、老年期的过程。

(2)恒星的归宿恒星的归宿因初始质量不同而有三种不同的结局,即白矮星、中子星与黑洞。

白矮星是中等质量恒星演化的终点,在某些质量远大于恒星的已简并的核心,继续发生着坍缩,但最终形成的并不是中子星,而是黑洞。

(3)太阳的一生太阳及其行星是约50亿年前由星际物质星云在自身引力作用下逐渐收缩形成的。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5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第2课时)

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册科学浙教版教案 3-5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第2课时)

课题 3.5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第2课时)教材解读目标知识与能力:1.通过观察骨骼模型和图,能说出某些骨的名称(如肱骨、股骨、尺骨、桡骨、脊椎骨、手腕骨等),会将骨骼进行分类,并说出骨的作用2.通过抚摸脊柱和观察脊柱模型,了解脊柱的生理特点,并能说出脊柱这种结构的特殊作用3.通过观察长骨的实验,知道骨的结构,并能推测相应的功能4.通过鱼骨中有机物和无机物物理特性的观察实验,,知道骨的成分会决定骨的物理特性,骨的成分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5.通过资料的介绍,了解骨的生长过程与方法:1.通过骨的结构和成分的各种实验观察,认识实验的重要性,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2.通过资料的阅读,学会归纳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生物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这一思想2.养成良好的坐,立,行姿,使自己的骨骼健康成长重点骨的结构和成分难点骨的成分鉴定教学准备投影仪、PPT环节师生活动占用时间教学过程设计第二课时骨连结、骨骼肌一、引入:思考:人体中的骨骼是靠什么连结在一起的呢?二、讲述:骨连结1、骨连结形式不动连结、微动连结、活动连结。

2、活动连结——关节,(骨连结的主要形式)思考:人体的哪些部位具有关节?思考:你知道不同骨连结的作用吗?3.骨连结作用不同形式的骨连结,使骨骼既能支撑身体,保护内脏,又适合运动。

骨骼肌1、骨骼肌组成(600多块)2、骨骼肌作用当肌腹收缩时,通过肌腱牵动骨围绕关节运动。

(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人体的任何一个动作都不是由一块骨骼肌独立完成的,而是由多组骨骼肌肌群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思考:曲肘时,哪些肌群参与?是如何变化的?曲肘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等肌群参与。

当屈肘时,肱二头肌屈肌肌群就会收缩,而肱三头肌等肌群则会舒张。

伸肘时,这些肌群是如何变化的?自然下垂时?都舒张。

提东西时?都收缩。

思考:当支配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会患何种疾病?小儿麻痹症当支配某些骨骼肌的神经受到损伤时,这些肌肉就可能麻痹或瘫痪,并可导致萎缩。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九下浙教版科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物理部分1. 力学基础-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

3. 能量转换- 功:力在物体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 能量守恒: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换形式。

4. 电磁学- 电流:电荷的流动。

- 电压:推动电流流动的力。

- 欧姆定律: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

#### 二、化学部分1. 物质的组成- 原子:物质的基本单位。

- 分子:由原子组成的稳定结构。

2. 化学反应- 化学方程式:描述化学反应的符号表达式。

- 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3. 溶液与酸碱盐- 溶液:一种物质均匀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

- 酸碱性:溶液的化学性质。

- 盐:由酸和碱中和反应生成的物质。

4.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

- 还原: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 三、生物部分1. 细胞结构与功能- 细胞: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 细胞器:细胞内具有特定功能的微小结构。

2. 遗传与进化- DNA:遗传信息的载体。

- 基因:控制生物性状的DNA片段。

3.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环境的稳定状态。

- 食物链:生物间能量和物质的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循环系统:血液在体内循环的系统。

- 呼吸系统:气体交换的系统。

#### 四、地球科学部分1. 地球的结构- 地壳:地球表面的外层。

- 地幔:地壳下的中间层。

2. 地质作用- 板块运动:地球表面板块的移动。

- 地震:地壳内部能量的突然释放。

3. 气候与天气- 气候:一个地区多年的平均天气状况。

- 天气: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

4. 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 可再生资源:可以自然恢复的资源。

- 环境保护:采取措施保护自然环境。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

九年级下科学浙教版知识点回顾一、物理篇物理是自然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的是物质、能量、力和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科学课程中,涉及了一些物理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

1. 光学知识光学是研究光和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干涉等现象的学科。

我们周围的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光现象,比如日出日落、彩虹、镜子里的反射等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光的传播规律、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知识。

通过实验和理论结合的方式,我们了解了光的传播方式、光的速度、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等重要知识。

2. 电学知识电学是研究电的产生、传输、控制等现象的学科。

电现象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一,比如电灯的亮起、电视机的工作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电的基本概念、电的传导、电路的组成和电流的特性等知识。

通过实验探究和理论学习,我们了解了电的基本属性、电路的连接方式和在电路中电流的流动等重要概念。

3. 力学知识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力和运动的学科。

力是物体进行运动或者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物理课中,我们学习了力的三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这些定律,我们可以解释物体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二、化学篇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学科。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课程中,我们涉及了一些化学的基本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回顾。

1. 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被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两大类。

纯物质指的是成分相同的物质,可以进一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混合物是指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形成的物质。

通过学习物质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2. 反应速率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消失或生成的速度。

在九年级下学期的化学课中,我们学习了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以及如何改变反应速率的方法。

我们了解了温度、浓度、压力和催化剂等因素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并学习了如何控制这些因素以实现对反应速率的调节。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件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第 1 节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第 2 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 演化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第 3 节 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 源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 课件目录
0002页 0039页 0075页 0113页 0211页 0254页 0300页 0377页 0420页 0490页 0536页 0596页 0634页 0710页 0786页
第一章 演化的自然 第 2 节 太阳系的形成和恒星的演化 第 4 节 生物的进化 第二章 生物与环境 第 2 节 种群 第 4 节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第 1 节 健康 第 3 节 身体的防卫 第 5 节 人的运动系统和保健 第四章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第 2 节 能源及其利用 第 4 节 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调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三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五调查本地区能源及其消耗情况
浙教版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第 5 节 遗传与进化
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下册全册完整课 件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电与磁1.1 电荷与电场1.2 电流与电阻1.3 磁场与电磁感应2. 章节二: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1 能源概述2.2 可再生能源2.3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电与磁的基本概念,掌握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了解电磁感应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3.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电磁感应现象。

2. 教学重点:电与磁的基本概念,能源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磁铁、导线、电源等。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包括电流表、电压表、电阻箱、导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电与磁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电荷与电场、电流与电阻、磁场与电磁感应等知识点。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电流、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电磁感应现象。

4.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设计针对性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与磁1.1 电荷与电场1.2 电流与电阻1.3 磁场与电磁感应2.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2.1 能源概述2.2 可再生能源2.3 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电荷与电场:描述生活中接触到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电流与电阻:计算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的电流、电压和功率。

磁场与电磁感应:解释发电机的工作原理。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分析我国能源现状,提出合理利用能源的建议。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发展,了解能源科技前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可衡量性3. 教学难点和重点的识别与处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完整性7.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度和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深度教学内容应紧扣教材,覆盖章节核心知识点,同时要深入浅出,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节非传染性疾病
1.下列有关心脏和血管疾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与xx无关
B.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疾病
C.只要参加体育锻炼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
D.吃好喝好就不会得心脏和血管疾病
2.近年来,心血管疾病的危害已经超过传染病,严重威胁着我国人民的健康。

下列关于心血管疾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
B.为心肌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冠状静脉
C.高血压、吸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引发冠心病
D.心绞痛病人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硝酸甘油药片含于舌下
3.阅读下列资料,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根据新出炉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心血管病死亡率仍居首位,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

报告显示,在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危险因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高润霖院士指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基础,而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的关键。

“管住嘴,迈开腿”,生活方式干预有助预防心血管病。

(1)心血管疾病是指组成人体______系统的______和______器官出现了问题。

(2)导致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的危险因素有哪些______?
(3)专家指出目前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是“管住嘴,迈开腿”的实质含义是______。

4.目前,在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中,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已经不再是传染病,而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一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这些疾病也常被称为“生活方式病”或“现代文明病”。

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白血病是危害青少年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白血病的症状有白细胞增多,白细胞吞噬作用这种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从免疫类型分析,属于______免疫。

目前治疗白血病最好方法是______。

(2)饭后1小时血糖会迅速升高是因为米饭中淀粉在______内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并完成的生理过程是______。

治疗糖尿病采用______方法。

(3)高血压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如何预防呢?(至少写出两点建议)______。

答案和解析
1.B解析:据统计,在青少年和儿童中排在第一位的恶性肿瘤是白血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与青少年有关,A错误。

长期精神紧张可能引发心脏和血管疾病,B正确。

多参加体育锻C错误。

炼等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偏食、
D错误。

不厌食、不暴饮暴食,即做到合理膳食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但不能完全预防,2.B解析:心血管疾病是由心脏和血管的病变引起的疾病,A正确。

在主动脉基部的左右两侧各发出一条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逐渐分支,深入到心肌内部,形成分布在心脏壁里的毛细血管网,然后汇集成静脉,最后通入右心房;血液沿着这条途径的循环叫做冠脉循环;冠脉循环是给心肌细胞运来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走心肌细胞产生的废物的血液循环;因此为心脏肌肉细胞提供氧气和养料的血管是冠状动脉,B错误。

高血压、吸烟、高脂肪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会引发冠心病,C正确。

心绞痛病人一旦发病,应立即将硝酸甘油药片含于舌下,D正确。

3.(1)血液循环血管心脏(2)在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都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危险因素。

(3)合理膳食,加强运动,不吸烟,不酗酒,拒绝毒品等。

解析:(1)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和心脏组成。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脏、血管疾病的统称,泛指由于高脂血症、血液黏稠、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所导致的心脏、大脑及全身组织发生的缺血性或出血性疾病。

(2)导致心血管疾病居高不下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与肥胖、体力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等。

(3)对抗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老处方是管住嘴迈开腿,即合理膳食,加强运动。

4.(1)非特异性骨髓移植(2)小肠吸收注射胰岛素制剂
(3)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解析:(1)白细胞吞噬作用这种免疫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从免疫类型分析,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目前治疗白血病最好方法是骨髓移植。

(2)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此饭后1小时血糖会迅速升高是因为米饭中的淀粉在小肠被彻底分解为葡萄糖,完成的生理过程是吸收(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治疗糖尿病采用注射胰岛素制剂。

(3)高血压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心血管疾病,预防高血压:少吃富含胆固醇的食物、少吃富含脂肪的食物、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