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人教五下整合设计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人教五下整合设计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人教五下整合设计

中国古典名著之旅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设计理念

本次设计属于单元整合设计,是打通专题练习融汇新旧知识和迁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整合既是方法,也是能力;既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

整合学习的能力说到底就是一种融会贯通的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是一种学习的快速迁移能力。一个专题的学习需要整合,相关知识的学习需要整合,相关学科间的内容学习也需要整合。没有整合,知识永远都是孤立存在的,互补联系的;通过有效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可以让旧的知识酿造出新的知识,让原有的能力生发出新的能力,让原有的习惯创造出新的品质。

一、教学的整合

1.内容整合由点到面

在教学中把一个单元的的四篇课文的内容整合到一起,就变成了一个层次鲜明、主题突出、内容完整的人物个性鲜活的文学大舞台。使学生能从点入手通过了解具体事件,感受具体描写,认识主人公。然后再从点到面,把这些人物放到一起比较,让人物的性格更鲜活起来,在自己脑子里形成的印象就更真切,更深刻了。

2.方法整合由浅入深

有效的语文学习是多种学习方式和方法融为一体的过程,例如: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写作、拓展、想象、口语交际、收集整理信息的方法及能力。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巧心预设教学过程,以一带三,从导——扶——放的训练中使多种方式方法落到实处,渗透成为学生的学习品质。

3.过程整合由此及彼

从预习到检测,从内容到方法,从理解到感悟,从课内到课外。在这个过程中把一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学习、巩固、拓展、实践、训练紧紧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清晰的,凸显的线。

二、目标的达成

1.知识目标落实“实”

语文教学重在扎实、朴实、真实。实实在在教语文,踏踏实实夯基础。

2.能力目标落实“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并能做到活学、活用。

3.情感目标落实“趣”

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关键是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乐趣。让学生在听、说、读、写、议、想、思一体的学习过程中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增长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中国古典名著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阅读名著对于增益智慧,提升素养,特别是语文素养有着举足重轻的作用。因此,本组教材的选编意图是让学生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将相和》选编目的,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草船借箭》选编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景阳冈》选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武松的英雄气概,体会其豪放、勇敢、机智的性格,并能讲述这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而进一步感受名著的魅力。《猴王出世》选编目的,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为四个模块:

模块一:走近名著。这是预习模块,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及《主题学习丛书》上与课本相关的文章,完成自主预习汇报单,自主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具有初步的阅读感受。

模块二:走进名著。这是感知内容模块,在预习的基础上,以一篇带三篇的方式了解本组课文讲了什么,通过具体的朗读训练,内容的理解了解文中主人公的形象。

模块三:细品名著。这是品味语言,领悟表达模块,同样运用以一带三的方式品析文中的具体描写,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的自主探究,讨论合作进行方法的归类,情感的体验,领悟表达方法。

模块四:“拓展”名著。这是拓展与写作模块,通过口语交际、习作训练,把语文的训练目标落到实处。

学习目标

1.掌握23个生字,读准20个词语,会写34个生词。

2.通过学习本组四篇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以本组课文为领悟研究材料,探索、总结、归类描写人物的一般方法。

4.通过本组教学为学生打开学习古典名著的大门,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5.培养学生通过语言想象情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语言,分析概括,理解表达的能力;培养学生感受语言,体悟品质的能力。

6.培养学生改编,语言再创造的语文实践能力。

实施过程

模块一走近名著

板块一:初识名著

出示课件:美猴王出世的片段,武松打虎的片段。

说说这些故事出自哪一本书?你还知道我国的古典名著有哪些?

请自由畅谈你对中国四大名著的认识或了解。知多少,说多少。

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三国故事传天下”“西游神话真美好”“水浒故事话豪杰”“千古绝唱红楼梦”四个板块的文章。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运用经典故事导入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互相的介绍,初步了解名著内容及名著的文学成就,接着阅读主题学习丛书上的一组故事,便于孩子们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具体感知名著内容。还可以让不了解的同学听着别人的介绍激发他们的读书欲望。】

板块二:走近课文

1.自读课文

了解大意,画出生字、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完成初读任务。

2.填写预习单

根据自己的自学情况填写自主预习汇报单

3.汇报交流

就自己填写情况,全班交流一下内容:

“我”理解的词语有哪些?

“我”读懂了这些课文的内容是……

“我”不理解的词语有哪些?

“我”不理解的地方是……

根据以上汇报,自己快速检测自己的预习情况。

【设计说明:在自学感知后及时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收获进行疏通、整理、汇报、检测,真正落实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落实语文教学的扎实、朴实、真实的原则,老师是整个学习过程的引导者、组织者,学生在自读,自写,自己汇报,自己检测的过程中踏踏实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模块二走进名著

板块一:以一带三——精讲《草船借箭》

一、组织教学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师以说评书的形式介绍此名著特点。

话说《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声势浩大,故事波澜壮阔,情节跌荡起伏,人物鲜明而饱满,创造了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

学生点评。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听后对老师的表达或内容进行口头点评,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3、引领学生进入情境。另外潜移默化要变老师优点为自己优点,缺点大家引以为戒,渗透汇报的方法,提出老师的一点要求,此乃润物无痕。】

二、创设情境

出示城门课件知音检测闯关,简单回顾三国知识。

知音检测第一关,读出本课要求掌握的生词。

知音检测第二关,师说三国中人物,生抢答属于哪一国。

谈话导入

(课件展示城门打开,同时出现课题“草船借箭”)

同学们我们来了解三国中一个家喻户晓的经典小故事——板书:草船借箭。谁像谁借箭?他俩什么关系?如果敌人向你借东西,你借给他么?那么身为一国军师的诸葛亮是不知深浅么?什么原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让他三天造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是呀,我还听说了,周瑜暗自叮嘱他的部下切断诸葛亮的一切后路。同学们你说周瑜这招怎么样?用一个字形容。(在谈话中检查预习,进一步强调故事的起因和结果,板书课题,引入新课。)可最终诸葛亮借没借来箭,什么原因?用一个词——神机妙算。

想知道诸葛亮是怎样神机妙算,又是怎样向曹操借箭的么?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一睹诸葛亮的风采。

三、初读感知

1.浏览课文,完成自学提示:“诸葛亮神机妙算,他都算到了什么?”

(练习用老师提示的边读边划边感悟的方法进行有目的的自学)

2.小组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细读品味

1.全班交流,诸葛亮都算到了什么。

例如: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引读:雾大么?大到什么程度?你能读出来么?

(出示录像)感知雾的大

师问:这样大的雾,鲁肃和诸葛亮都看到了,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怎么想?惊慌的“鲁肃”让大家和你一样害怕。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怎么想?洋洋得意的“诸葛亮”快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去,读出来。

可是仅凭这一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算得神么?那万一是巧合呢?你能联系上下文找到一句和它相照应得句子表现出诸葛亮算得神?学生找。(随之出示句子)不过我认为前两句有些啰嗦,不如直接说“直到第三天四更……”这样简洁明了,改不改,为什么?

你真是有鉴赏能力,相信你一定能读出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

小结:就用这种找前后两个相照应的句子来说明诸葛亮算得神、算得准的方法,继续说说,他还算到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有针对性的引导,加强理解,深化认识,提升情感。

基本思路是:找句子——感知——体验——领会——表达

例如:找到“大雾漫天,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感知:引导同学读出雾“大”,借用课件加强认识。

体验:想一想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怎么想?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会怎么想?

领会:领会人物的心情是怎样的。并引导方法找到与之相照应能体现诸葛亮神算的句子,用删、比法体会句子表达的特点。

表达:带着自己领会到的感受读出句子,读出自己的理解。)

2.领会诸葛亮的计妙之处

演示课件,诸葛亮让船一字摆开,擂鼓呐喊。谈谈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所在。

(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计妙)

五、研读探究

师引导学生,讨论探究:

“借”与“骗”的不同之处。

(进而提升认识:诸葛亮的这一计实在是妙不可言)

六、拓展提升

出示诸葛亮的几件事例,加深认识,提升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

智绝奇才诸葛亮

赤壁鏖战,他孤身至吴,舌战群儒;

智激孙权,使其坚定抗曹决心;

火攻之法,“呼风唤雨”助周瑜大败曹操;

白帝城托孤之后,他力挽狂澜,安居平五路,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南征北战,无往而不胜;

“空城计”、”八阵图”、“木牛流马”,随机应变,奇谋巧思,招招占先;令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不得不赞叹诸葛亮是“天下奇才”;

……

出示周瑜的简介,加深认识,全面了解周瑜。

周瑜,自公瑾,吴国大都督。是一个年少有为、风流儒雅的英明统帅。他足智多谋,干练机敏,智勇双全,堪称东吴才俊之首。绥泉也对他大加赞赏:“公瑾文武韬略,万人之英。”赤壁大战时,周瑜年仅二十几岁,面对曹军百万雄师,他却能挥洒自如,英姿勃发,指挥若定,妙计迭出。大诗人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队由于历史功绩作了极高的评价,展现了叱咤风云而又风流倜傥的英雄形象。

他的另一面,由于性格中有着致命的缺陷,就是他性情急躁,气量狭小,嫉贤妒能。

并通过对比,感悟做人的道理,受到人格的教育与启发。

【设计说明:通过对本课内容细致、深入的学习,清晰而准确地把握诸葛亮、周瑜、曹操、鲁肃几位主人公的形象。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感情朗读、了解事件、补充资料的方法分析人物鲜活的个性品质,为下一板块的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板块二:总结方法,自读自悟。

运用以上学习了解人物的方法自学其他三篇课文。

自学提示:自读其他三篇课文

1.用心读读

读读《将相和》,看看课文写了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哪几件事?给每件事加一个小标题。这几件事有什么联系。

你读了《景阳冈》一文后,你能从这个故事中体会出武松是个什么样的人?

你读了《猴王出世》这个故事后,你认为美猴王有什么特点?

2.用心想一想

你喜欢这三个故事中的哪位主人公,为什么?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在老师的提示下完全由学生自学完成,学生对上面掌握的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及时巩固,便于真实的掌握。学生在自读自品中领会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一表象是深刻的,更是真切的。】

板块三:情境朗读和想象朗读相结合

把你认为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地方画下来,并大胆想象人物的神态,行为读出鲜明个性;或用情境朗读法,联系当时的背景,生朗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说明:此板块通过朗读让人物形象鲜明起来,一是加深人物印象,再就是在朗读中积累语言。能够通过课文语言理解内容是语文学习能力,能够用朗读表现人物形象也是语文能力,朗读表现力与语言理解力是相互提升的。教学中应该加强学生的朗读机会,更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学习他人和相互评价中获取自己的朗读经验,有意识地发展朗读能力。】

模块三细品名著

板块一:以一带三,精“品”《将相和》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将相和》,知道课文向我们讲了三个小故事: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2.齐读三个小标题。

二、学习过渡段

1.自由快速读课文,想想课文用什么方法将三个故事连接起来的?并划出相关的句子:

(1)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

(2)蔺相如又在渑池会上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齐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又”什么联系?“承上”的内容是什么?“启下”的内容又是什么?(这也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2.导:课文大意我们都了解了,那接下来我们就要对课文进行品、读、悟。

三、品悟第一个故事

1.上节课,我们从“和”字看出他们本来不和(板书:不和),哪一小节直接告诉我们不和的原因?学生画出

2.指名读16小节,理解廉颇为什么不服?

3.指导朗读。

4.那么蔺相如是不是真的就靠一张嘴,没什么本领呢?自由读课文第一个小故事,画画描写蔺相如语言的句子,思考: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1)汇报蔺相如的语言。

(2)将第四处改成第一人称

(3)品悟第一处:

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那时有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①指名读。

②交流:他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

③感受到蔺相如有什么品质?

(抓两个如果、一定、秦国理屈,没有动兵的理由等词感受蔺相如的自信、计划周密、勇敢机智等品质。)

(4)自由品悟蔺相如的其他语言,在什么情况下说这样的话?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感受到什么品质?

5.小结:在这个小故事里,我们感受到了蔺相如的自信、聪明以及机智,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三个小故事,用刚才的学习方法,带着刚才的问题品悟蔺相如的语言。

四、品悟第二、三个小故事

【设计说明:这样精讲,细品此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行为,开始老师完全领,接下来是半放阶段,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能准确地运用品析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来体会出人物的品质,受到感染;同时领会表达,内化方法。】

板块二:总结归纳自悟其他三篇课文的表达方法

自学提示:请你画出最能表达人物性格品质的语句,细细体会,用情朗读。

思考人物在什么情况下会这样说或这样做?揣摩人物当时的心理活动,从这里你能体会出人物的什么品质?

相机补充说明:《草船借箭》一文在人物塑造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专门突出人物的某一个特点,并通过夸张、对比、烘托等手法,把这一特点发展到极致,给人印象深刻。

《景阳冈》中武松人物描写富有传奇性,语言明快、准确、生动,这就是经典名著以其高度的艺术表现力给我们带来了无穷魅力。

板块三:感情朗读,升华情感

朗读指导:

先自读,然后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把想象到的情景读出来。

读读评评,再评评读读,相互促进,提高朗读水平,提升情感。

指名朗读,读后交流感受或体会。

引导学生透过人物语言,想象人物的动作、神态,以此来体会人物的性格。

【设计说明:要使学生感受人物鲜明的形象,指导朗读是个重要方法。指导时不仅要边读边想象,而且要边读边探究:他为什么要这样想,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这样的训练有助于体会精神,领会表达,形成品质。】

模块四“拓展”名著

板块一:《主题学习丛书》阅读

一、阅读《龙门灵秀》一书中“东周列国故事多”“秦汉故事真精彩”“聊斋志异多奇闻”“江山代有才人出”四组文章。

二、赏析课文,体味角色形象

1.我们阅读了几组文章,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2.作者是怎样将这些人物的特点体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以及故事情节的合理安排等方面理解。

三、探究编排,表演角色形象

出示《苏东坡画扇判案》,仔细观察他与我们平日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1.自主选择,分组创编:

(1)按照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分成四大组,推选出一个责任编导,负责执笔、汇总大家的意见。

(2)每个人选择一个角色,将自己角色的语言、动作、神情了解透彻。

(3)交流讨论各自的角色体验,小组内进行整体性创编。

2.欣赏表演,评价表演

【设计说明: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真正体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板块二:习作指导

一、了解要求

看习作要求,读一读,说说你明白了什么?画出来,并标出序号。

1.什么叫缩写。

2.缩写的具体要求。

3.缩写后的字数要求。

二、结合《景阳冈》缩写,掌握缩写的要领

1.读《景阳冈》原文与缩写稿,自学思考:

(1)说一说《景阳冈》一文有哪些要点。

(2)比较一下,缩写以后保留了哪些内容,删除了哪些内容。

(3)保留的部分是怎样连接成文章的?

(4)朗读缩写文章,看看是否保留了主要内容,意思是否比较准确完整,语句是否通顺连贯。

2.全班交流讨论,初步掌握缩写的方法。

三、选出自己准备缩写的课文,交流讨论怎样缩写

1.每位同学将准备缩写的文章(《草船借箭》、《金色的鱼钩》或《主题学习丛书》上的其他文章)多读几遍,理出要点。

2.小组讨论交流:

(1)所选的文章分为几部分,哪些部分可以删掉?哪些部分可以一带而过?哪些部分应重点写,为什么?

(2)保留的部分怎样改写,怎样连缀成文。

3.全班交流,教师总结点拔。

4.试写初稿,教师指导点拔。

【设计说明:依照例文渗透缩写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己的缩写目标。在实际的缩写过程中掌握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以后大量的,快速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5年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比的认识 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单元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尘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特点: 提供多种情境,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的过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比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课时:共 12 课时 第1课时生活中的比 教材分析;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体会比的意

义和价值是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由于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所以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多个教学情境,引发学生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这一系列情境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接背景和具体案例,为今后学习比的应用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3、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体会事物之间的联系。 4、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觉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供丰富的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一)、实例1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可爱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出示图)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图片,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 生:图B和图D与图A比较像。 师;哪谁能说说图C和图E为什么与图A不像呢? 生:图C变矮变胖了,图E变长变瘦了。 师:哪图B和图D为什么会像?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会和什么有关呢?下

最新《比大小》教案

比大小》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V” “ = ”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 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 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整理、比较等活动,探索出由比物体数量的多少到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通过从事简单初步的统计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 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区分“〉”、“V”,建立初步的符号感。 教学准备:投影仪;课件;图片:2根香蕉、3 个桃子、4个梨、9 只猴子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请学生认读1—5 各数。 (二)提问:4前面的数是几?3 后面的数是几? (三)提问:与3 相邻的两个数是几和几? 二、探究新知 (一)师讲故事:有一天,有几只猴子到山上去玩耍。他们又是玩水又是捉迷藏,玩得可高兴了!到了中午,他们又累又饿,于是他们就跑到山上去摘了很多水果,来到草地上来吃。那么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都摘了哪些水果呢?(师播放课件,出示主题图) 提问:1 .图上有哪些水果呢?分别是多少呢? 2.图上有几只猴子呀? (师播放课件,出示象形统计图)

(二)引导学生学习“〉”“V” “ = ” 1、教学“=”(猴和桃比) ( 1 )师将3 只猴子和3 个桃子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 2)提问:这里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同样多) (3)师说明:当猴子和桃子同样多的时候,我们就说3 只猴和3 个桃相等,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连接起来(板书“ =”) ( 4 )提问:这是什么号呢?(板书“等号” ) (5)提问:这个式子怎么读呢? (板书“ 3 等于3”) 2、教学“〉”(猴和香蕉比) ( 1 )师将3 只猴子和2根香蕉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 2)提问:现在猴子和桃子哪个多些呢?(猴子多些) (3)师说明:3只猴子多些,2根香蕉少些,也就是说3要大些,2要小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板书“〉”) (4)师指出“〉”的名称是大于号并板书。 ( 5)师教读3 大于2 并板书。 (6)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大于号的大口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尖尖朝着的数要大些还是小些?从而得出顺口溜:大口朝着大数,尖尖朝着小数。 3、教学“V” (猴和梨比) (1)师将3只猴子和4 个梨的图片粘在黑板上。 (2)提问:现在是什么多些呀?(梨) (3)师说明:4个梨多些,3只猴子少些,那么也就是说4要大些,3要小 些,那么我们就可以用这个符号来连接(板书“V”) (4)提问:这个符号它的名字是什么呢?有没有同学知道?(板书“小于号”) (5)提问:那么这个式子怎么读呢?(指名读并让学生教读两遍,师板书“3 小于4”)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比的认识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加深同学们对比的理解。 2.能正确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提高同学们应用比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会求比值。 教学难点: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极域电子网络教室,多媒体课件,word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 一、演示并提问: 知识点回忆: 1、比的意义:两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比的各部分名称 6 : 2 = 3 3、比的读写、求比值 12:4= 9:6= 5:3= 强调:比值可以是整数、分数或小数。 二、练习题分发到每位同学的电脑上(D:\练习) (一)巩固练习: 40:360=( 40 ) ÷( 360 )=( 40 )/( 360 )=1/9 18:2=( ) ÷( )=( )/( )=( ) 15:6=( ) ÷( )=( )/( )=( )

35:34=( ) ÷( )=( )/( )=( ) 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转播演示学生的完成情况,全班交流订正。 (二)比的化简 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或商不变性质化简比。(word操作不熟练的同学可以做在练习本上) 8:36 0.5:0.25 1/3错误!未指定书签。:1/2 4:0.8 1:1/8 7/6:3 生独立完成后,组内交流。组长组织,每人说一个,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组展示。其余同学补充不同的方法。 (三)比的应用 一个长方形周长为42厘米,长与宽的比是4:3,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独立完成,同桌交流,个别展示。学生展示时边板演边讲。 三、随堂小考(利用网络教室的“随堂小考”功能,测验时间5分钟后,自动交卷) 一根小棒锯成3段需要30秒,那么锯成6段需要( )秒. A.60 B.75 C.90 学生提交答案后小组内说一说自己怎么想的,其他成员补充。组长汇报,教师适当点拨或总结。 四、课堂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比大小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一 分析教材: 本节课的教材是通过图形和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初步建立“符号感”,同时,通过将小猴与3种水果的对应排列,以儿童能接受为以后集合、对应、统计的教学打下基础。要求学生认识符号“>”“<”和“=”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分析学生: 《比大小》这一教学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接触到了,只是在脑海有一个初步的表象,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概念。这节课只要教师利用各种形式,把数学教学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相信学生很快理解本节课的内容。 设计理念: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仅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而且初步建立符号感。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的形式引入,唤起学生的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谁和谁比较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的选择,又能达到教学的目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事例,什么和什么比,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既运用了新知解决实际问题,又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页,第8页“做一做”的第1题,练习二第5、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同时知道这三种符号的读法和作用。 2.使学生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3.培养学生互相谦让、团结友爱的良好品德。 4.培养学生初步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认识“>”“<”和“=”这三种符号及其含义,知道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建立符号感。 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9只小猴、4个梨、3个桃、2根香蕉;1-5数字卡片;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一)认读1-5各数。 (二)排序。 教师在黑板上摆上3、1、5、2、4。让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二、探究新知 (一)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 要求:看图听故事。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与反思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正确求比值;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3、启发学生广泛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知识的美与乐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2、理解比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疑 1、同学们,同学们,前几天同学们进行的一场篮球赛非常精彩,其中一个场景我用相机记录了下来,你们想看看吗?你看:这是照片的原版(照片A) 2、现在老师把这张照片变个样,请你仔细观察每次拉动照片的时候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此时老师直接将照片A进行左、右、上、下、对角拉动) 3、这些照片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从中我们可以学到那些数学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生活中的比。 (二)互动解疑 1、出示照片B、C、D、E,提出问题:看了这几张照片之后,你认为哪几张与A 比较像? 2、引导学生观察照片A在方格纸上的长是6,宽是4,明确1格就是1。让学生在小组里探究这些照片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3、汇报交流,估计学生有以下发现: ①照片B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②照片D的长和宽分别是照片A的2倍。 ③照片B和C的长一样,照片C的宽是照片B的4倍。 ④照片D和E的长一样,照片D的宽是照片E的4倍等等。

4、出示下表(PPT)对于照片A,它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是怎么得出的?学生回答时老师板书:6÷4 =1.5 。对于其他的几张照片的长和宽的关系谁能说一下?学生回答的同时,我相应的在PPT的表格上出示。 5、议一议:为什么照片C和E不太像? 6、归纳总结:刚才我们将照片的长除以宽,或宽除以长,将长方形照片的长和宽进行比较,找出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还有一个新名字,叫什么呢?(学生齐读课本第50页第一行的同时板书比的意义。) 7、回顾小结:“长和宽相除,又叫做长和宽的比;宽和长相除,又叫做宽和长的比。”师:长和宽都是表示长度,刚才我们把长和宽这两种同类的量进行比较(板书:同类量) 8、关于“比”,你还想知道什么?问题提出后让学生—— 自学课本,认识名称(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读写比和求比值的方法。) 9、出示49页第2题,让学生观察思考:下面这幅图里面有没有比呢?想一想:要比谁快,比什么呢?也就是要求哪个量与哪个量的比?汇报交流,老师板书:40÷2=40 :2=20(千米) 45÷3 = 45 :3= 15(千米) 马拉松运动员真了不起!跑步的速度比骑自行车的还快。通过师生互动,最后让学生明白:路程与时间相除又叫做路程与时间的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就是速度。进一步巩固理解比的意义。 10、出示“比价格”情境图,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49页第3题的填表。 11、汇报交流:哪位同学愿意以最快的速度汇报你填写的结果?这个问题中你找到比吗?比较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实际上就是拿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你能模仿前面两个例子那样说说其中两个量的比的关系吗? 学生不难说出:总价与数量相除又叫做总价与数量的比,总价与数量的比值就是单价。 12、引导学生小结归纳:从比速度、比价格两个例子我们看到:路程和时间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速度就是它们的比值;总价和数量也是两个不同类的量,可以相比较,单价就是它们的比值。(板书:不同类的量) 13、比还有一种书写形式,想知道吗?(示范书写比“ 6 :4”书写的顺序),

元素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元素 本课题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简介三部分内容。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元素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而且对于“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中的“一类原子”这一定义,在没有同位素知识准备时,学生难以理解。理解元素概念的困难还在于在实际使用中容易跟原子概念混淆。学生不明白在分析物质宏观组成时要用“元素”,在研究物质微观结构时要用“原子”。这是学生初学化学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随着知识的积累,他们是会豁然开朗的。 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因此也是教学重点。要求学生了解元素符号的意义,对于一些常见元素的符号和名称,必须会写、会读、会用。 学生在学本单元内容之前,并没学过多少元素,因此难以理解元素周期律。本课题编写“元素周期表简介”,目的在于让学生比较早地学会使用元素周期表这个工具。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他们可以从原子序数查找某一元素的名称、符号、核外电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及确认该元素是金属、非金属还是稀有气体元素等信息,为他们以后的学习提供方便。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元素知识的探究学习,联系生活和地壳中元素含量,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学习,学会与人相处。通过对生活中一些物质所含元素含量的确定,养成更加关心社会,关心自然的好习惯。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_模板 《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原素芳 大家好,我是阳城县小学数学”读写说”习惯养成课题组成员,来自演礼乡中心学校的原素芳。很高兴能在”读写说”习惯培养的微信平台与您相遇。 课前思考 ”比”是各版本教材六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北师版教材这样定义”比”,即”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翻阅其他版本也是如此(人教版、苏教版)。通过比较发现,这些教材都涉及了这些知识点:比的意义、同类量的比和不同类量的比、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比与分数、除法的关联,知识点多。那么该怎么处理这么多知识点?平均用力显然会缺乏深刻。因此,在本课的设计过程中,我重点在这三个方面用力:一是比的意义的理解,二是理解生活中的比分和数学中的比是不一样的,三是认识同类量的比和非同类量的比。而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可以弱化处理。 就比的意义理解,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比的本质是什么呢?仅仅是表示”相除关系”吗?查阅资料,在刊《小学教学》(数学版)2009年第6期的《比是什么》一文中,王永教授指出:”比源于度量,度量解决了物体可度量的属性(长度、面积、体积、质量)的可比性,比却能够解决物体不可度量的属性(颜色、形状、质地等)的可比性。这就是比的本质。”也就是说,比更多是为了表征隐含于数量之中的、不可度量的属性。 至此,我们可以对比不同版本的情境引入图:北师版课本中的情境图,”哪几张图片与图A比较像”,苏教版的情境图”2杯果汁和3杯牛奶”,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显得突兀一些。我们知道”甜度”是很难直接度量的,如果改成”调制蜂蜜水”的活动,用”蜂蜜”和”水”的比就能比较几种不同配法的”甜度”一样。这和只就一组数据(比如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直截了当的研究”相除”并产生比要深刻得多。随后引入洗洁液、不同类量的比、比分等素材,这些学生身边司空见惯的生活事件,可以从正面强化、或从反面辨析,打开思维空间,层层推进中不断明晰比的特征和价值。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表示两个数相除,可以用来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可以相比产生一个新的量。 2.认识比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3.体会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比的意义、感受比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比”. 1.从”如何调制蜂蜜水”引入新课。 琳琳到王阿姨家作客,王阿姨用蜂蜜和水调了一杯蜂蜜水给他喝,甜味适中。几天后,琳琳家来了几位好朋友,他也想调制这样的蜂蜜水给客人喝。可是怎么泡呢?他打电话给王阿姨,王阿姨说:”我是把10毫升蜂蜜加到90毫升水中的。” 2.讨论配置过程中”甜度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 (1)思考:如果你是琳琳,听了王阿姨的介绍,会怎样来调制蜜水招待小伙伴们呢? (2)交流:调制蜂蜜水的办法。 (3)引导:调制蜂蜜水的方法大家找到这么多。不过,蜂蜜的量在变,水的量也在变,

比大小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2)学生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1、认识等号。(研究第一种情况)(1)学生汇报:我把熊和鹿做比较。师:那么这两种动物,谁多?谁少?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A:我用数的方法来比较。鹿有4只,熊有4只,所以鹿和熊一样多。学生B:我用摆的方法进行比较,熊摆了4只,鹿也摆了4只,所以熊和鹿一样多。……(教学设想: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围绕“谁和谁比?谁多?谁少?你怎么知道?”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同时教师以儿童化的语言,以商量的语气、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们共同学习,能激发孩子更高的学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比的认识》教学案例分析 2015年10月31日,我有幸的来到五虎山中心小学参加上饶县课堂改革第二十五次促进会。听了《比的认识》一课感触颇深。 下面就几个片段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教学片断一 师:笑笑和淘淘争论不休,争论这杯糖水谁更甜,我们一起来帮他们解决一下 课件出示笑笑和淘淘杯中糖的质量(克数) 师:我们能判断谁的杯中水更甜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们杯中水有多少 课件出示他们杯中水的质量(克数) 师:那我们现在来判断下他们谁的糖水更甜 生自己独立计算 生:淘淘糖是水的30÷50=53,笑笑杯中糖是水的40÷80=2 1,笑笑的糖水更甜。 …… 分析:本课中,苏老师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与整合,为学生提供了有一定思考性,挑战性的学习素材,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知识激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老师巧妙的将生活中的糖水,长方形的长与宽的关系还有时间与速度,探索比的意义。在学习中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的真谛。 教学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学习比有关的知识,看看鄙视有哪些部分组成的,如何求比值 生自主看书,思考老师的问题 生汇报学习成果 ……

师:比和除法、分数有关系,那同学们知道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和区别吗?请同学们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尝试完成表格 生独立思考并完成表格 生汇报成果 分析:老师无论是在前面比意义探索中三个除法的情境还是比的各部分名称、求比值以及比和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都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本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达到体验学习过程的新体验。 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苏老师这节课在时间分配生还是不太成熟,苏老师在探索比的意义中三个除法算式情境中花的时间太多了,特别是长方形图长与宽的关系这个情境,所以导致这一课本应花比较多时间解决的重难点用的时间很少。

第二课时 元素符号 元素周期表教案

第二课时元素符号元素周期表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1.元素的概念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_。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_____________。 导入新课 从汉字表示的元素名称中,你可以观察到什么规律? [投影] 以各种不同的部首偏旁的汉字来给元素命名,固然比较形象化,但是书写十分不便;若在不同文字的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则尤为困难,怎么办呢?这节我们来学习更简单的表示元素的符号。 推进新课 一、元素符号国际上统一用来表示元素的一种特定的化学符号 [提问]元素符号如何书写呢? 1.书写:①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C、S、P、K等。 ②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Na、Mg、Ca、Zn、Si等。 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见课本表43,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多又快。 [分析]在国际上现在统一采用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表示元素,如果几种元素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例如用Cu来表示铜元素,Cl表示氯元素,Ca表示钙元素。 [思考]元素符号表示什么意义呢? [思考]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是否还能表示该元素? [小结]如果在元素符号前面加上化学计量数,就只表示该元素原子个数,不能表示该元素。如:H既表示氢元素,又表示一个氢原子;2H只能表示两个氢原子。(元素符号前面加数字只具有微观意义) [练习]下列符号各表示什么意义? ①2N ②3S ③nFe 答案:①2N表示2个氮原子②3S表示3个硫原子③nFe表示n个铁原子 [思考]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符号的书写方法和意义,再来想想元素中文名称有什么特点呢?

一年级数学:比大小(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数学教案 / 小学数学 /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比大小(教学设计)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小学一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P17-18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 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读法和作用,并能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用“〉”、“〈”表示比较的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动物头像学具、﹤、﹥和1—5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发现问题 1、课件演示:动物乐园场景

师:今天,动物乐园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小动物们都到动物乐园帮忙,热闹极了。我们看看都有哪些动物?它们各有几只? 2、汇报交流。 学生:4只小鹿,5只小白兔,4只小熊,3匹马、3只猴子,2只小鸟。 3、动手操作。 (1)师:谁愿意用动物头像来表示你观察到的动物?请用学具(动物头像)表示出来。 (2)学生摆完,设疑激趣:来了这么多的动物,到底哪一种动物比较多,老师很想知道,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来比一比看。 ①小组讨论:可以把谁和谁作比较?怎么比?比的结果是什么? A、独立思考 B、小组交流 C、全班交流 ②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和同样多;比多;比少。 (教学设想: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程标准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情景图后,让学生自己在心里数一数,在班级汇报时说一说,在自己的桌面上摆一摆,引导孩子动脑、动口、动手全方位地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生学

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推荐】《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5~86页,比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并能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两个量的比,能正确读写比,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意义,比与除法、分数关系的探索过程,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自主探究、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3.在观察、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比的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比与除法、分数之间联系与区别的理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测量了自己身体各部分的长度,谁来说一说? 生:我量了我的头长是18厘米,胳膊长62厘米。 师:老师查阅到了赵凡同学身体高度的一些资料,我们来了解一下,好吗? (出示情境图。) 师: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赵凡的头部长25厘米,身长160厘米,臂长66厘米,腿长88厘米。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用算式表示赵凡同学头部长与身长的关系吗? 生1:25÷160表示头部长是身长的几分之几。 生2:160÷25表示身长是头部长的几倍。 生3:160-25表示身长比头部长多多少厘米。 师:除了用算式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的倍数关系和相差关系,还有一种方式也可以表示出头部长和身长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种表示数量之间关系的新方法——比。(板书:认识比)【评析:用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教学,分别表示出两种量之间的相差关系、倍数关系和用比表示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感悟到比和倍数关系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使学生对比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 六年级数学第四单元《比的认识》教学计划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对于本单元中的知识,学生是在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对分数的乘除法计算也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学习的。 比在数学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同时,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往往比较困难。 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哪些照片更像速度水果价格长方形的长与宽等系列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这一系列情境也为学生理解比的意义提供了丰富的直观背景和具体案例。 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实际操作和合作交流中,体会生活中存在两个数量之间比的关系,切实感受比产生的背景,理解比的意义。 比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不仅仅在引入比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现实情境,还设计实践活动设计你知道吗,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的比,使学生认识到比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另外,教材还特别安排了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这类问题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材鼓励学生根据比的意义解决

这一类问题。 鼓励学生运用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如实际操作画图计算等。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合理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已学的相关内容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五年级上册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本单元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比比的化简比的应用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六年级下册正比例及其应用反比例及其应用比例尺三单元教学目标: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及其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化简比的必要性,会运用商不变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单元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会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或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比;能运用比的意义,解决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意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五突破重难点的策略:由于比这个概念较为抽象,尽管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概括出比,但真正理解其含义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提供多种情境,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比的意义的全过程。 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生活和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体会

最新【比的认识教案】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个人简历范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1、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初三化学教案元素,元素符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元素概念的涵义及元素符号的表示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了解并记忆常见的24种元素符号。 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理解氧化物的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情感目标: 树立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建议 教学重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的形成及理解。 难点: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教材分析: 本节要求学生学习的概念有元素、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而且概念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常见的元素符号及元素名称也比较多,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将是初中化学的学习一个分化点。这节课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课,所以在教学中要多结合实例,多做练习,使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去加深理解和巩固,是所学

的化学用语、概念得到比较清晰的对比、区分和归类。 化学用语的教学: 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将大纲中规定要求记住的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查阅资料及表达能力。 关于元素概念的教学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教学时应从具体的物质着手,使他们知道不同物质里可以含有相同种类的原子,然后再指出这些原子之所以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相同的核电荷数,并由此引出元素的概念。 例如:说明以下物质是怎样构成的? 氧气氧分子氧原子 水水分子氧原子和氢原子 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分子氧原子和碳原子 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氧原子和磷原子 这些物质分子的微粒中都含有氧原子,这些氧原子的核电荷数都是8,凡是核电荷数是8的原子都归为同一类,称氧元素。此外,把核电荷数为6的同一类原子称为碳元素;将核电荷数为15的同

“比大小”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比大小”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 在这节课中,通过创设三只猴子分水果的情境和讲故事让学生自己运用手中的学具进行一一对应相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的探索发现。 2.巧设数学活动,激励学生主动探究。 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等丰富多样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让学生操作拿出与猴子和香蕉相对应的数字卡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得出猴子比香蕉多,也就是3>2,讲完后让学生观察三道算式,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等等。 3.及时反馈反思,渗透学习策略。 在本课的教学中,对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对解决问题结束的及时反思,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比如,通过对各种个性化练习的及时反馈,让学生更加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更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这三个符号的读法及其含义和作用。

(2)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识别5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认读和学会“”和“=”的用法。 (2)通过练习让学生初步建立符号感。 (3)在情境中培养学生初步初步学会判断、分析及处理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学兴趣,体验实际生活中的大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会用“大于”、“小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五.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数的大小,并正确的运用“”和“=” 六.教法选择 创设情境法 七.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交流合作 八.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主题图、图片(包括3只小猴、4个梨子、三个桃子、2根香蕉)、1-5的数字卡片。 学生准备:

比例的认识教案

1、比例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6页《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 2.在比的知识基础上引出比例的意义,结合实例,培养学生将新、旧知识 融会贯通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找出相等的比组成比例。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 1.什么是比?

(1)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 (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 :16 1/3 :2/5 4.5 :2.7 10 :6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情境图。 (1)观察课本情境图。(不出现相片长、宽数据) ①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 ②图中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你知道这些图片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3)这些图片的长和宽的比值各是多少? A.6 ∶4= B.3∶2= C.3∶8 = D.12∶8= E.12∶2= (4)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①D和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12∶6=8∶4,所以就像。 ②A长与宽的比是6∶4,B长与宽的比是3∶2, 6∶4=3∶2,所以就也像。 2.认一认。 图D和图A两张图片,长与长、宽与宽的比值相等,图A和图B两张图片 长和宽的比值相等。 板书:12∶6=8∶4 6∶4=3∶2 (5)什么是比例? 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 什 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 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元素与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课题元素及元素符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此前学生把元素当成组成物质的基本成分,现在他们已经学习了原子结构,就应该从微观结构的角度对它下一个比较确切的定义,从而把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物质和抽象符号很自然的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元素符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这是教学重点。。 二、学情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没有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而当学生知道物质世界是巨大的、丰富的,其种类繁多,而组成众多物质的化学元素却只有一百多种,恰是元素组成物质时组合的多样性,造就了物质的多样性,并通过元素组成的方式不同将浩瀚的物质世界进行分类整理时,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素概念的含义,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组成 2、初步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并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判断

3、学会常见的元素符号的写法,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4、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理解元素、物质、分子、原子四者之间的关系 5、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及查阅资料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交流合作,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观念。体会到身边物质与化学元素的关系以及化学元素与每个人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判断,常见元素符号的书写。。 2.难点:教学难点是元素概念的形成,分类思想的初步形成和常见元素符号的熟练记忆。 五、教学方法: 化学用语的教学:元素符号是化学学科重要的基本的化学用语,必须常见元素符号记牢,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元素符号的读法、写法和用法,它需要学生直接记忆并在以后的运用中直接再现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中应最好采用分散记忆法,在此过程中,进行元素符号发展简史的探究活动,课上小组汇报,通过纸牌游戏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知识面,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教学文稿

精品文档 《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动物餐厅》是小学数学第二册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部分的知识,它的教学内容实际上是10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具体分为三种情况: 1、十位上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2、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个数的大小比较。 3、两位数与三位数的大小比较。 学生分析:我们一年七班有32名学生,学前基础参差不齐,现已接受半个学期的入学教育。由于我重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整体看班级学生有学习数学的愿望,并且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乐于探索、创新、与人合作。 设计理念:整个的设计思路以动物餐厅里举行的端盘子比赛为主线,通过远程教育资源电脑、课件创设这个情境,让学生充当小猴和小狗的啦啦队员,让学生的情感与小动物联系在一起,关心它们的比赛结果,进而掌握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另外教学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电脑课件配以演示、直观、形象的画面更增强了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感受物体的个数有多有少。 2、使学生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数的大小。 3、培养学生探索性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意识,感受成功体验。 教学准备:远程教育资源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演示创设情境 1、(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演示森林里木头做的标有动物餐厅字样的大门,门上挂着一个牌子,上面写着开业大吉) 同学们,前几天森林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热闹极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有一家动物餐厅开业了,你们看。 2、动物餐厅什么样? 现在你想推开动物餐厅的大门到里边去看一看吗? 3、那你得回答出我的三道问题,闯过三关才行,谁愿意做勇敢的闯关者? 4、农村远程教育资源课件演示。 第一关:请看题。48里面有()个十,()个一。 第二关:填上适当的符号>、<。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0〇7 15〇18 第三关:请数出58后面的5个数。 5、祝贺同学们,你们闯关成功了,现在你可以进入到动物餐厅里去了。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为新知的教学做一个良好辅垫。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情感有所体验。使学生进入情境。使学生亲身融入活动中去,关注小动物的比赛结果,即关注知识的学习。 二、构建模型 (一)21与18的大小比较

认识比教案

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教学比的意义、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例1、例2教学认识比的意义。认识比时,主要利用学生对两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已有认识,先引导学生分别认识同类量的比(例1)和不同类量的比(例2),并逐步抽象出比的意义。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比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自我完善认知结构。在例1、例2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中,教材都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尝试的机会,尝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进一步感受比的意义,并主动探索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练习十三中的5个练习题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比的意义、比值以及相关知识间的联系进行了合理操练,且形式多样,目的明确。 可以看出教材这样有序的编排、呈现内容,不仅有利于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合适的联系,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并在活动中全面准确的理解比的意义,构建起对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完整的认知结构。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难点: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比”的知识。(板书:比)关于比,你想了解一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什么是比?学了“比”有什么用?数学上的“比”与生活中的“比”一样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