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决策基本理论研究的评述

合集下载

群体决策中若干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共3篇

群体决策中若干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共3篇

群体决策中若干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共3篇群体决策中若干问题的理论与方法研究1群体决策是许多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政治、经济、教育、医疗等。

它是指由一个群体中的成员共同参与某项决策,互相交流意见并尝试达成共识的决策方式。

然而,在群体决策中经常出现一系列问题,如信息不对称、个人漏洞、组织动员、适当性水平等,这些问题会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效率。

一、信息不对称群体决策中最常见的问题之一是信息不对称。

不同人拥有不同的知识、技能和认知水平,因此他们对于同一问题的理解和判断也会存在差异。

信息不充分或存在偏差时,可能会导致群体中的一些成员做出错误的决策。

这时,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方法是提高信息共享和交流的机会,使参与者能够充分了解问题和相关信息,并减少个体的个人偏好或群体认知偏差,加强对多样化意见的接受和尊重。

二、个人漏洞群体决策中常常会出现个人漏洞。

这是指在决策过程中,个人的立场、利益或偏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力,从而产生偏见或歪曲的决策结果。

解决个人漏洞问题的一种方法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信息来源审视问题,并通过培训和协作进一步提高决策者的理性思维和问题分析能力。

三、组织动员群体决策中组织动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组织动员可以有效地增加参与者数量和多样性,使决策的结果更可靠和可持续。

然而,实现有效的组织动员需要克服一系列的难题,如时间和金融成本管理、清晰的目标设定、关键群体推动和有效的信息共享等。

四、适当性水平适当性水平是指参与决策的个体和群体中的个人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差异,从而影响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这种能力的差异可能源于不同的教育背景、经验和知识技能等因素。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激励和鼓励不同水平的群体成员积极参与到决策中,同时通过培训和技能提高的方式来增强适当性水平,从而改善群体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总体而言,群体决策中面临许多的问题。

但是,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有效的纠正,从而在群体决策中取得更好的成果,使得参与者得到更广泛的参与并为群体做出更好的贡献。

群体决策基本理论研究的评述

群体决策基本理论研究的评述

决 策 形式 。
假设 3 群体决策一般来说是非结构化 的复杂决策问题 ; : 假设 3 出群体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庞大而且复杂 ,单个决 指 策者的知识和精力都极为有 限 , 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 , 需要集 中群 体决策者集体 的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 假设 4 群体决策的结果应该是个体决策者的偏好形成一致或妥协 :


1 体 决 策 的 定 义 . 群
不同学科对群体决策研究的侧重点不 同,导致形成 了群体决策复 杂多变的名词术语 , 形成了群体 决策各种各样的研究模型 , 至今群体决 策也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 的统一定义 。 不 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 出发对群体决策进行定义。我 国学者 李怀祖认 为群体 决策是研 究一个决 策群 体如何进 行一项 联合行 动抉 择。 此定义关注于群体决策 间如何联合抉择 , 通常这种联合行动是很复 杂的 , 可以是合作 的, 可以是竞争 的, 可以是合作基础上 有限的竞 也 也 争等等 。 国外学者 H n 18 wag9 7年对群体决策研究分析后 , 给出一个群体 决策 的定义 ,即群体决策是把不 同成 员的关于方案集合中方案的偏好 按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 的一致或妥协 的群体 偏好 序。H ag的定 wn 义实际上更多地刻画出规范性群体 决策一些特征 ,即需要寻找一种对 决策群体公平的规 则对个体决策者 的偏 好进行 集结。这个定义强调 了 群体决策过程是寻找 每一个决策个体都 能够认 可的群体效用 函数。 国 内学者陈埏这样定 义群体决策 :群是 由群 众选 出的代 表组成 的各种各 样的委员会 , 群体决策是集 中群 中各成员的意见以形成群 的意见 。 这个
之后 得 出的 ;
不 同 的偏 好 , 出 不 同 的抉 择 。 这 时 , 作 重要 的工 作 就是 要 在成 员 中交 换 信息 , 沟通思想 , 加强理解 。因此与通常的决策过程不 同, 通过沟通解决 决策判断的分歧。沟通是一个交换信息 、 增进理解 、 集思广益的过程 , 会 议是常用的沟通方式 。 但更重要的是非正式 的沟通方式 , 一般要经过下 列步骤 :. 1提出问题 ;. 2讨论并探索不同的方案; . 3各人对方案进行评价 ; 4集结群体的意见并检验是 否满足群 体的一 致; . 足群体择案规则 . 5若满 的一致性 , 则决 策结束 , 否则返 回第 2步。 这里由于每一个成员都参 与决 策,并对决策结果各有不 同的期望 和偏好 , 但又要选定一个决策方案 , 这必然带来分歧和 冲突 , 为此 , 必须 事先确定选 择备选方案的规则。典型的择案规则大致有以下四种 , 即完 全一致 、 商议一致 、 多数通过和等级决定程序 。但一般均用“ 多数通过” 原则。 由于决 策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 的产物 , 各人 的选择可能会有差异 , 甚 至 相 反 , 时 这 种 选 择 往 往 还 与 个人 或 某 一 集 团的 利 益相 联 系 。因而 有 群体的选择受 到群体成员行为 的影 响,特别是任务和情绪往往交织在 起, 在任务方面 , 群体致力于决策问题上 ; 在群体情绪方面 , 群体要解 决 集 体 中 的分 歧 , 除 紧 张 关 系 。为此 人 们 设 计 出如 德 尔 菲法 、 顿 法 、 消 哥 头脑风暴法等试 图来消除可能 出现 的紧张 、变化无常 、对抗等消极力 量。 群体结构 的模式 、 规范和作用 对群体决策也有深远的影响 , 而友谊 、 沟通 、权力 、地位和领导权等在群体成员相互作用中又起着微妙的影 响。 群体 中成员间权力的分配是决策群体结构的一个焦点 问题 , 它将影 响成员 的决策行为和他们行动的后果。 由于群体结构包含着复杂的人 际关 系因素 , 它对群体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群体的内聚力和团结精神 、 择案规则 、 时间的紧迫性等都会影 响到群体决策。 三 、 体 思 维 群 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所谓群体 思维 , 就是指 当人们在群 体中决策时 , 人们会倾 向于寻求一致 的意见 , 不愿对群体的决策进行质疑或者考虑其他备选方案 ,不同意见和对群 体决策 的客观评估会受到压制 。 很显然 , 体思维会导致群体一致做出 群 有 偏 差 的决 策 。 最初 的群体思 维理论是 由耶鲁 大学 著名的心理学家 Jns 17 ai 于 9 2 年 提 出并 于 17 9 7年 和 l8 9 2年 进 一 步 扩 展 的 。他在 17 9 2年 通 过 对 一些 执行 问题解决任务的小群体行 为的观察 , 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 , 并将这 些假设综合后称之为群体思维 。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不仅决策理论研究者 和实践者关注群体思 维现象 ,心理学 家和组 织行 为学家也 同样 对它表 现 出 了很 浓 厚 的 兴趣 。 导致群体决策失误 的群体思维有以下 8 种表现形式 : 1 . 群体对 自身过于 的自信和盲 目的乐观 , 不认为 自己存在潜在的危 险。 2群体通过集体将 已经做出的决策合理化 , . 忽视外来的挑战。

群体结构与群体决策研究述评

群体结构与群体决策研究述评

群体结构与群体决策研究述评内容摘要:虽然现实中群体行为具有很多独特的群体特性,比如政党群体、股东群体,但其中蕴含着一个普遍的要素,即群体结构。

大多的文献并没有探讨群体结构对群体决策的影响。

因此对群体决策文献整理也就变得尤为重要,通过对群体相关维度的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群体决策的内在逻辑。

关键词:群体行为群体结构群体决策个体决策问题的提出现实中,很多决策的产生都是在一个群体的框架中产生的,无论基于何种讨价还价机制,最终都会通过群体决策表现出来,比如公司的投资决策,多党制下的政策产生等。

对于前者可以考察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虽然已有文献和数据调查都没有给出一个确定性的公司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但笔者通过相关文献整理,强调股权结构会影响投资的风险评估,进而影响绩效。

另外一个实例就是多党制下政策的产生,因为不同政党可以理解为不同的子群体,而这些子群体构成了一个大群体,基于选民的投票模型强调了政策会倾向中值选民的偏好,但一国的政党的结构是否会对其政策的提出有影响并没有被讨论;又如最近日本又成立了一个新的政党,这对其政策产生是否会有影响?再如美国,现实中笔者观察到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对中国的外交政策态度也是不同,这一方面可以归结为政党的传统,另一方面,整个国家政党的群体结构是否会对这一政策有所影响?因此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整理,讨论群体行为的相关维度,首先笔者通过对相关案例的讨论,强调了群体结构和群体决策这一问题是被忽略的;而后进一步讨论群体行为的相关维度。

群体结构和群体行为案例: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一些学者认为公司股权结构和公司绩效之间存在正向关系,Grossman and Hart(1980)给出的解释为,如果公司股权分散,存在搭便车行为,则小股东将没有激励去监督经理人,因此股权集中更有利于监督和管理,同时降低代理成本。

但是,Demsetz(2001)在二者之间并没有发现有比较明显的关系。

Shleifer and Vishny(1997)调查了世界上主要的资本市场,发现大股东倾向于侵占中小股东的利益,La Porta et al.(1999)研究了大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冲突,发现当大股东能有效控制公司时,他们会经常侵占小股东的利益,即二者存在一个负向的关系。

群决策相关理论及研究方向

群决策相关理论及研究方向

群决策相关理论及研究方向群体决策”作为一个明确的概念是由Black在1948年首次提出。

但是群体决策的研究却开始于200多年前,涉及到群体决策问题的研究较早的文献可以追溯到法国数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Condorcet于1775年发表的陪审团定理,以及法国数学家Borda于1978年发表的关于选举的论文。

Borda在1781年提出群体对方案排序的Borda规则,1985年提出了投票悖论和Condorcet规则,1951年Arrow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定理,从数学上证明了在给定一些合理条件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种决策过程是公正的。

而群体决策得到广泛的研究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

多准则决策(MCDM)可以划分成两个重要的领域,即多属性决策(MADM)和多目标决策(MODM)。

这两种决策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的决策空间是离散的,而后者的决策空间是连续的;本质上前者是研究已知方案的评价选择问题,后者是研究未知方案的规划问题,其共性在于两者对事物好坏的判断准则都不是唯一的,且准则与准则之间常常互相矛盾;其差别是前者的选择余地是有限的,约束条件隐含于准则之中,不直接起作用,后者的选择余地是无穷的、未知的,约束条件独立于准则之外,是决策模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同样群决策可以分为多属性群决策和多目标群决策。

多属性群决策的过程分为构造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属性权重、确定属性值、决策矩阵规范化、综合排序等几个阶段,根据群体参与的阶段,可以把群决策初期的工作分为下面几种类型: ①群体构造属性集; ②群体确定属性权重; ③群体确定属性值或定性评价结果; ④基于综合排序结果的群决策。

而对于群体参与的总体方案评价与优选决策中的多属性群体决策有如下3 种情形: ①各决策者从指标体系的确定、指标权重的评价以及定性指标属性值的获得都通过群体参与进行,则可获得最终的群决策结果; ②决策者面对同一指标体系同一决策矩阵,各自单独决策,然后综合其决策结果; ③从确定指标集开始就由各决策者单独进行决策,因此各决策者使用的指标集、决策矩阵、指标权重以及排序方法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群体决策理论研究述评

群体决策理论研究述评

群体决策理论研究述评丛 艳 朱永杰摘 要:文章对群体决策研究的历史背景和现状进行了述评,总结了各个阶段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阐述了我国群体决策的研究进展和成果,并且对目前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进而建议出以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群体决策 偏好集结 社会选择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02-037-03群体决策研究一个群体如何共同进行一项联合行动抉择。

所谓联合行动抉择,既可能是各方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参与同一行动,如董事会对投资项目进行表决,也可能是各方为了不同的利益而参与同一行动,如厂商和客户的谈判过程。

它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在数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一、群体决策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日益复杂和管理、决策任务的愈加困难,群体在社会组织和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对群体的研究逐渐成为管理和决策研究中的一个焦点。

由于现代经济、管理组织中的活动大多是通过群体的协作来完成的,而决策是群体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而群体决策作为近20多年来决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兴领域,引起了广泛的研究兴趣,并成为现阶段决策理论研究的热点和前沿。

群体决策往往在决策效果上具有个体决策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这是因为群体比个体更加理性和客观,能够承担更多的责任。

在群体决策过程中,不同个体之间可进行深入的交流和讨论,不仅能够聚集更多的信息、观点和建议,从而有更多的备选方案和选择机会,而且在做最终的选择和判断时,集体的智慧总会超过个体的智慧,从而能够找到更加正确的问题解决方案,取得理想的决策结果。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群体身份而带给成员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及因为共同参与决策而带给成员的满意感和公平感,都是群体决策线的更加开放、民主,并是最终的决策结果更易得到接受和执行。

正是因为群体决策具有这种 1+1>2 的整合和放大效应,即增效(s ynergy)作用,因而群体决策能够得到如此广泛的应用。

群决策理论的发展

群决策理论的发展

群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的综述摘要:群决策是近年来决策理论研究的热点课题,它在现代政治、管理、军事和科技等重大决策问题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对群决策的定义与理论基础进行评述,分析群决策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展望群决策的发展方向与趋势。

关键词:群决策;GDSS;智能决策;偏好群决策的研究始于200多年前,1781年法国数学家BORDA提出了群体对方案排序的Borda数规则;1944年VONNEUMANN等提出了多人对策的效用函数;1951年美国经济学家ARROW提出了著名的不可能定理。

群体决策以数学、经济学、社会学、行为学、心理学、信息科学等众多学科为基础,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方法,成为现代决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1群决策的定义与理论基础1.1 群体思维与群决策20世纪70年代,群决策概念就被提出,但由于群决策内部的复杂性、学科的交叉性以及学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形成了群决策的各种研究模式,因此,对群决策的理解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群体思维提出,在一个凝聚力很强的群体中,成员们寻求一致的需要超过了合理评价备选方案的需要时所表现出的一种思维模式,并给出了群体思维的理论分析框架;群体思维是未成熟的一致性思维,即发生在所有备选方案被现实地考察之前的一致性寻求;群体思维也被认为是一个涉及群体内外两部分相关变量的动态发展过程。

从内部讲,它和群体中的个体特征、群体的发展过程和水平等涉及人的心理、行为因素的变量有关;从外部讲,它和群体所面临的环境(政治的、经济的、体制的、制度的等)特征、(决策)任务特性等涉及非心理因素的变量有关[1]。

HWANG等[2]认为,群决策是把不同成员的关于方案集合中各方案的偏好按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的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偏好序;LUCE等[3]认为,群体决策问题是定义一个“公平”的方法集结个体的选择来达成一项社会决策;有学者认为群决策是研究多人如何做出统一的有效抉择;也有人认为,群是由群众选出的代表组成的各种各样的委员会,群体决策是集中各成员的意见以形成群的意见;李怀祖[4]认为,群决策研究一个群体如何共同进行一项联合行动抉择,通常这种联合行动是很复杂的,可以是合作的,也可以是竞争的,也可以是合作基础上的有限竞争等。

关于提高群体决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关于提高群体决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

关于提高群体决策的实践与理论研究摘要:随着社会发展进步,竞争日趋激烈,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对于个人,往往面临艰难抉择;对于组织,则希望基业长青。

在日常的决策与管理过程中,有许多重要的要素影响个人与组织的发展。

拓展训练项目之一的盲阵能极好提升人们对决策过程的理解与认识。

关键词:团队决策,拓展训练,盲阵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progress, increasingly fierce competition, all sorts of problems emerge in endlessly. For individual, often faces tough choices; For the organization, hope the inheritance forever. In the daily decision-making and management process, there are many important factors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 Expanding training project of one of the blind can promote people very good array of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understanding and awareness.Keywords: team decision, training, blind array荷伯特.A.西蒙(Herbert.A.Simon)曾经对管理下过这样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

这个定义说明了决策在组织活动中的普遍性与重要性。

当今社会充满竞争、压力与变数,每个组织随时面临各种情况,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决策。

社会学中的群体决策研究

社会学中的群体决策研究

社会学中的群体决策研究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和社会组织的学科,而群体决策则是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群体决策是指在群体中,通过协商和讨论来做出决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群体决策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决策模式,涉及到政府、组织、企业等各个层面。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学中的群体决策研究。

首先,群体决策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首先是问题提出阶段,即确定决策的目标和范围。

在这个阶段,群体成员需要明确问题的本质和重要性,以便为后续的决策做好准备。

接下来是信息收集阶段,群体成员需要搜集和整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以便做出准确的决策。

然后是讨论和辩论阶段,群体成员需要就不同的观点和意见进行交流和辩论,以便达成共识。

最后是决策实施阶段,群体成员需要将决策付诸实施,并进行后续的监督和评估。

其次,群体决策的效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群体成员的个人特征和背景。

不同的个人特征和背景会影响群体成员对问题的认知和态度,进而影响决策的结果。

其次是群体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群体的大小、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决策的程序等都会对决策的效果产生影响。

此外,群体决策还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政策、经济和文化等因素都会对决策产生影响。

再次,群体决策的优势和局限性需要充分认识。

群体决策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减少个人主观偏见的影响。

通过多方参与和讨论,可以获得更全面和客观的意见,提高决策的质量和可行性。

此外,群体决策还可以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团队合作和协调。

然而,群体决策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是决策过程可能较为复杂和耗时,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其次是群体决策可能受到个人权力和利益的干扰,导致决策结果偏离最优解。

此外,群体决策还可能面临信息不对称和信息过载等问题,使得决策结果不够准确和可靠。

最后,群体决策的研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进行交叉和融合。

例如,心理学可以研究群体成员的决策心理和行为,经济学可以研究群体决策的经济效益,管理学可以研究群体决策的组织和管理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信息、个人偏好、方案评价方法是一个决策好坏的关键。而这 些又与个人的经验和对问题的理解有关,特别是对于复杂的决策问题, 不仅涉及到多目标、不确定性、时间动态性、竞争性,而且个人的能力已 远远达不到要求,为此需要发挥集体的智慧,由多人参与决策分析,这 些参与决策的人,我们称之为决策群体,群体成员制订决策的整个过程 就称为群体决策。
这里由于每一个成员都参与决策,并对决策结果各有不同的期望 和偏好,但又要选定一个决策方案,这必然带来分歧和冲突,为此,必须 事先确定选择备选方案的规则。典型的择案规则大致有以下四种,即完 全一致、商议一致、多数通过和等级决定程序。但一般均用“多数通过” 原则。
由于决策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各人的选择可能会有差异, 甚至相反,有时这种选择往往还与个人或某一集团的利益相联系。因而 群体的选择受到群体成员行为的影响,特别是任务和情绪往往交织在 一起,在任务方面,群体致力于决策问题上;在群体情绪方面,群体要解 决集体中的分歧,消除紧张关系。为此人们设计出如德尔菲法、哥顿法、 头脑风暴法等试图来消除可能出现的紧张、变化无常、对抗等消极力 量。群体结构的模式、规范和作用对群体决策也有深远的影响,而友谊、 沟通、权力、地位和领导权等在群体成员相互作用中又起着微妙的影 响。群体中成员间权力的分配是决策群体结构的一个焦点问题,它将影 响成员的决策行为和他们行动的后果。由于群体结构包含着复杂的人 际关系因素,它对群体决策具有重大影响。群体的内聚力和团结精神、 择案规则、时间的紧迫性等都会影响到群体决策。
(上接第 31 页) 他们已经倾向的方向。因此,保守的会更保守,激进 的会更冒险。群体讨论会进一步夸张群体的最初观点。群体决策的结果 是变得更加保守,还是更加激进,取决于在群体讨论之前占主导地位的 讨论规范。
群体转移可以看作是群体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为什么会出现冒 险转移现象?人们有多种解释,有些学者认为,在群体讨论中,群体成员 相互之间变得更加熟悉了,随着他们之间的融洽相处,他们会变得更加 勇敢和大胆。另一种看法是,人们一般比较崇尚冒险,敬慕那些敢于冒 险的人,因此群体讨论会激励成员向别人表明自己至少与同伴一样愿 意冒险,免得背上“胆小鬼”的坏名。不过,最有道理的一种说法是,群体 决策分散了责任。群体决策使得任何一个人用不着单独对最后的选择 负责任,因为没有一个成员能够承担群体决策的全部责任,即使是决策 失败。后果责任的不明确使得群体决策更加冒险。
科技信息
博士·专家论坛
群体决策基本理论研究的评述
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霜玥 贾 隽 陈 健
[摘 要]组织中的许多决策,尤其是对组织人事和活动有较大影响的决策,一般都是由群体决定,通过采用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 组、审查组、研究小组或其他类似形式制定决策。本文从群体决策的定义及基本假设入手,对于群体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群体决策 过程中的群体思维与群体转移等进行了介绍和评述。 [关键词]群体决策 有限理性决策 群体思维 群体转移
— 31 —
科技信息
博士·专家论坛
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得出结果。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学 生是主角,老师仅是扮演一个“技术顾问”的角色。通过类似于这样的实 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训练,使学生掌握模块化的设计方法,把所学的知识 融会贯通起来,同时建立起“系统”的概念。
图 2 0~99 秒倒计时器系统框图 总之,在这个平台上,既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和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由于整个实验是学 生在老师的配合下来完成,成就感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4.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一个学习交流平台,增强学习氛围 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构建一个公共学习平台成为 可能。在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今天,一些精品课程相继建立了相应的网 站。针对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专业广,学生人数多(每年全校有十 几个专业,1200 多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而课堂授课学时相对较少 (根据专业不同,授课学时不同,从 36 学时到 120 学时不等),学生之 间、学生与老师之间交流机会少等情况,笔者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了一个
基金项目:本文受西安市社科规划项目(编号:09J29)以及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0JK145)资助。 作者简介:王霜玥(1986-),女,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贾隽(1973-),女,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 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理论与组织行为。陈健(1974-),男,西安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群体决策的定义及基本假设 1.群体决策的定义 不同学科对群体决策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形成了群体决策复 杂多变的名词术语,形成了群体决策各种各样的研究模型,至今群体决 策也没有一种被广泛接受的统一定义。 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群体决策进行定义。我国学者 李怀祖认为群体决策是研究一个决策群体如何进行一项联合行动抉 择。此定义关注于群体决策间如何联合抉择,通常这种联合行动是很复 杂的,可以是合作的,也可以是竞争的,也可以是合作基础上有限的竞 争等等。国外学者 Hwang1987 年对群体决策研究分析后,给出一个群体 决策的定义,即群体决策是把不同成员的关于方案集合中方案的偏好 按某种规则集结为决策群体的一致或妥协的群体偏好序。Hwang 的定 义实际上更多地刻画出规范性群体决策一些特征,即需要寻找一种对 决策群体公平的规则对个体决策者的偏好进行集结。这个定义强调了 群体决策过程是寻找每一个决策个体都能够认可的群体效用函数。国 内学者陈珽这样定义群体决策:群是由群众选出的代表组成的各种各 样的委员会,群体决策是集中群中各成员的意见以形成群的意见。这个 定义和 Hwang 的定义比较相近。 2.群体决策的基本假设 群体决策的理论建立在个体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因此个体决策理 论的假设也是群体决策假设。但是,群体决策由多个决策者共同对问题 做出决策,它又有自己的一些特点。不同的研究者由于研究的目的不 同,对群体决策研究的假设也不同。 一般情况下,群体决策存在以下几种基本假设: 假设 1:任何个体决策者难以做出完美决策,都可能会犯错误; 假设 1 说明个体决策者在作出决策时,存在着犯错误的可能性,因 此决策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 假设 2:至少有两名决策者需要共同负责决策; 假设 2 是群体决策区别于个体决策的根本所在,由于决策者需要 共同负责进行决策,决策者的个数和决策者之间的本质关系直接影响 到群体决策的决策过程、决策机理以及决策结果的质量。委员会决策、 组织决策以及团队决策都是由于决策者之间的关系不同而导出的群体 决策形式。 假设 3:群体决策一般来说是非结构化的复杂决策问题; 假设 3 指出群体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往往庞大而且复杂,单个决 策者的知识和精力都极为有限,难以作出令人满意的决策,需要集中群 体决策者集体的智慧才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假设 4:群体决策的结果应该是个体决策者的偏好形成一致或妥协 之后得出的; 由假设 1 可知,决策是有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正是通过对个体偏好 的一致集结,得到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才大大减少了决策带来的风险 和不确定性。 假设 5:群体决策质量受到所采用的决策规则影响; 给定群体决策其它因素不变,所采用的决策规则不同会得出不同 的决策结果。当采用不同的决策规则时,每个备择方案都有机会成为最 终的方案,深刻地说明了决策规则对群体决策质量的影响。 假设 6:群体决策质量受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影响。 假设 6 说明决策个体对群体的忠诚度对群体决策具有影响。 二、群体决策过程及影响因素 群体决策往往是一个带有极大启发性的过程,由于有若干群体成 员的参与,他们各自的资历、智慧和经验都各不相同,各人获得的信息 也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备选的决策方案时,会产生不同的理解,表现出
公共学习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设计了课程介绍区、学习功能区、交 流功能区、创新功能区等,每个栏目各司其职,不但方便了学习,更重要 的是使师生间无障碍地交流。在课程介绍中,介绍了本课程的特点、内 容体系结构、教学目的要求及参考教材,使学生对本课程有一个全面的 了解;在学习功能区,学生可以在线利用电子教案进行学习,也可以在 线做一些题目的练习或者是自测来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在交流 功能区,学生可以利用论坛交流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或是学习心得,学 习课堂宽广,学习心情放松,各抒己见,互相启发,教学相长;在创新功 能区,公布学生的创新项目的成果及设计思路过程,一方面激发学生的 创新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学生的继续创新做出案例,创新题目可 以咨询老师或者自拟,通过这样训练,可以使学生视野开阔、能力增强。
综上所述,网络课堂扩大了课程的受益面,与课堂教学互补,实现 了因材施教,创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的环境;因而活 跃了教学和学术气氛,使学生得到熏陶。
5.结束语 ,构建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创造了良好学习环境 和氛围,拓宽了学生学习电工电子技术课程的途径,使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得到了提高,学习效果比以往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曾煌,姜三勇.电工学(第七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1-5 [2]张玲娜.谈《电工学》的启发式教学[J].管理,2007(7):117-118 [3]杨莉《. 电工学》教学与考试方法的改革的探讨[J].中国现代教 育装备,2006(5):52-53 [4]刘晓静,刘建平,鲁宇宁.试论“电工学”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 教学学报,2007(2):24-25 [5]刘廷文,唐庆玉,段玉生.EDA 技术是实现电工学研究型教学的 良好手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8):65-68 [6]王香婷,刘涛,程健等.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的改革与 探索[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5):51-52
三、群体思维 群体思维是群体决策研究文献中一个非常普遍的概念。所谓群体 思维,就是指当人们在群体中决策时,人们会倾向于寻求一致的意见, 不愿对群体的决策进行质疑或者考虑其他备选方案,不同意见和对群 体决策的客观评估会受到压制。很显然,群体思维会导致群体一致做出 有偏差的决策。 最初的群体思维理论是由耶鲁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 Janis 于 1972 年提出并于 1977 年和 1982 年进一步扩展的。他在 1972 年通过对一些 执行问题解决任务的小群体行为的观察,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设,并将这 些假设综合后称之为群体思维。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决策理论研究者 和实践者关注群体思维现象,心理学家和组织行为学家也同样对它表 现出了很浓厚的兴趣。 导致群体决策失误的群体思维有以下 8 种表现形式: 1.群体对自身过于的自信和盲目的乐观,不认为自己存在潜在的危 险。 2.群体通过集体将已经做出的决策合理化,忽视外来的挑战。 3.相信群体所做出的决策是正义的,不存在伦理道德问题。 4.对群体外成员(对手)看法的刻板化,认为群体既定的方案会获 胜。 5.群体不欣赏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6.群体成员会避免提出与群体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压抑自己对决策 的疑惑。 7.从众压力和自我压抑的结果,是使群体的意见看起来是一致的, 并由此造成群体统一的错觉。 8.群体决策一旦形成以后,某些成员会有意地扣留或者隐藏那些不 利于群体决策的信息和资料,或者是限制成员提出不同的意见,以此来 保护决策的合法性和影响力。 总之,这些表现能够使群体维持那种表面上“一致”的感觉,在决策 过程中使群体更像是一个人一样地行动。“当一个政策制定群体表现出 全部或者是大多数的群体思维症状时,群体成员就会低效地完成他们 的集体任务。为了寻求一致,其代价就是最终决策的失败。” 四、群体转移 在群体讨论中,往往会出现这种现象,即群体讨论会使群体成员的 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这个方向是讨论前 (下转第 34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