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入,作文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时期的开放式作文教学,是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进行的作文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对优化教学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有较好的成效。但令人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对它的认识和操作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反思这些问题,有利于我们走出作文教学的误区,更好地实施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误区一:淡化审题与立意意识

我们都知道,开放式作文遵循着让考生自主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的“三自”原则,其初衷是淡化审题意识,减少对学生的限制,给考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写作空间,让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写作才能。最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许多都采用了开放作文的形式。不少人认为,开放式作文没有审题障碍,几乎无需审题,认为所写只要在一定的话题之内就算切题,其实不然。虽然,开放式作文的审题难度较小,学生作文偏题的情况是减少了许多。但是,难度较小,不等于不需要用心审题了。其实,审题解决的不仅仅是切题的问题,它是把文章写好的前提。文要载道,须先考虑立意,清人王夫之认为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①没有统帅的军队是乌合之众,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正因为意为笔帅,立意是文章“道”的依托,是文章的灵魂、核心,所以,立意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立意是否新颖、高远、深刻,立意的情感价值的取向如何,常常决定着一篇文章的品质,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

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读懂材料之后,对自己日常学习中掌握的材料进行选择,然后再去立意,再去谋篇布局,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符合命题的要求。而要避免作文出现立意失误,就应该引导学生努力克服自己写作上的思维惰性,善于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要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意识,以积极的心态拥抱生活、感悟生活、思考生活,不断超越、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与人格修养。如此,才能以一种发展的眼光和全新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从而获得新颖独到的思想见解,实现文章立意的真正创新。作文教学淡化审题立意是误导学生写作的错误信息。作文审题立意是一个老问题,然而常谈常新,面对话题作文的盛极一时,审题立意问题更应该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足够重视。

误区二:选择“另类”文体

文体即文章体裁,不同文体有不同的用途和写作要求,写作时为了表达思想和抒发情感的需要,作者需要选择一定的文章样式。文体是写作思维活动的一种固化形式,是一定思维训练的外在体现,有其大致的稳定性。写文章如果不恪守一定的体式,不遵循一定的思维训练,思想和情感的传达就容易失去依托。近年来,高考作文提倡“文体自选”,就是为了达到让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一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古人说:“定体然后可以言工拙。”②可见文体是作文的首要问题,加强文体

指导和训练不可缺少。“文体自选”主要有几层意思:一是围绕某个话题,可以撰写不同文体的文章;二是考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可以根据实际写作需要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问题进行写作;三是具体到某篇文章,必须体现出鲜明的文体色彩。这等于在形式上给了考生以更宽广更自由的写作空间,有利于考生才情的充分发挥和个性魅力的充分展示。因此,近年来高考作文佳作迭出,呈现出考场作文少有的文体繁荣景象。如采用小说体、新闻报道、病历诊断书等多种文体。但这种繁荣景象却让不少学生误认为,越是另类独特的文体越能体现创新的色彩,也就越容易得到高分。于是,动起笔来常常避熟就生,盲目跟风,问题一味“另类”,“出格”、“破格”,而忘了自己实际上对“另类”文体写作并不擅长,这难免会导致写出的文章成为令人啼笑皆非的非驴非马的“四不像”。

那么,如何确定文体呢?我觉得可从几个方面去考虑:首先是考虑这个话题最适合哪种文体。其次,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第三要考虑自己有无相关的材料积累。比如:写记叙文要有情感内涵丰富的生活素材;写议论文要有相关的理论、事实论据;写说明文,要有相关的知识储备;写杂文,要能写出比较幽默的语言;写小说,要有引人入胜的故事。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规定了“符合文体要求”、“基本符合文体要求”、“不符合文体要求”三档。教育部考试中心张伟明先生也说过,淡化文体知识指阅卷和考试要开放、灵活,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要求,但教学还是要严格要求,符合文体规范。要避免作文的文体失误,真正从“文体自选”中获益,应该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强化文体训练,让学生真正掌握文体写作的一般规律。③文体意识淡漠且缺乏有效的写作训练,就有可能掩盖学生作文基本能力上的某些缺陷,从而最终带来高考作文的遗憾;相反,熟练掌握多种文体的写作,才能拥有多种选择的自由。此外,文体要有所突破、创新,也必须要有扎实的文体写作基础作为先决条件。“破格先由入格来”,优秀的文章总是先入乎其“格”再突破“格”的局限,进而实现写作者的个性创造追求。通过对常规文体的有效写作训练,除了能够提高自己对记叙文、议论文、典型的散文等文体的驾驭能力,也能够为常规文体的突破和非常规文体的写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果在训练中能够领会不同文体在不同情况下的相对优势,并努力形成自己的文体优势,则学生的写作才情和创新精神将会在高考作文中得到更充分的展现。

误区三:轻视真情实感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对发展等级的要求是: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于是,我们教师常常将“有文采”放在写作的重要位置,并尽量要求学生在文章中使用一定的修辞手法使文词优美,却忽视学生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作文教学出现了一种急功近利的不良现象:为追求内容创新,鼓励学生写作科幻故事等不熟悉的领域,而对身边的人和事漠然视之,没有真情实感;为追求有文采,总要求学生堆砌排比句,拼凑比喻句,罗列古诗文,乱用似通非通、华而不实的生词新句等,这就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的写作。不错,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能否让语言富有文采、美感,体现出个性的特征和创新的色彩,对一篇作文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相对于其他缺陷和不足,语言表达的优劣是一篇文章最易为人所直接感知的。亮丽的、个性化的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和写作素质的重要体现,个性化

的语言是“我手写我心”、“真文字写真性情”的语言,是作者真我的自然流露,因而能够给人以全新的阅读感受和体验。文章的风格及内容多种多样:有的朴实,有的华丽,有的浅白,有的典雅,有的直露,有的含蓄,有的爱用生词新句,有的爱用家常语言,有的书写平凡的生活情趣……它们各有其美,各有其存在价值,我们不应该扬此抑彼。作文的教学在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增加积累,培养观察、感悟、认识的能力。观察、感悟、认识的能力提高了,积累增加了,解决了“有米下锅”的问题,就容易写出内容充实、见解深刻、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反之,只有胡编乱造、无病呻吟、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如果任由这种矫揉造作的文风蔓延下去,必然成为阻碍作文发展、创新,阻碍学生表达自我体验和真实情感的另一种窠臼。这种对“有文采”的错误理解,会大大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正常发挥和个性才情的有效展示。纵观历年来的高考优秀作文,恰恰都是通过充实的内容来阐释高远的立意,以真挚的情感来增强文章的个性魅力。“发展等级”是在“基础等级”上的发展,而不是“空中楼阁”的发展,解决了基础自然就有发展;有了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再来“咬文嚼字”,“有文采”的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迎刃而解了。真情实感与文采应该是相得益彰,不能厚此薄彼。

误区四:承包作文批改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应该“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文章的修改的确很重要。鲁迅先生曾说过,好的文章是改出来的。不过,这个“改”却大有文章可做。在传统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教师遵循的是学生作文完全由教师包办作文批改方式,教师批改难度大,反馈周期长,而学生对老师的评改却往往是“一看分数二看评语然后置之一边”,对教师批注的修改意见和修改方案往往不能很好地加以感悟、吸收,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水平总是在低谷中徘徊不前,极易形成写作疲劳感和厌倦感,作文效率低,显然这种状况已存在严重弊端,必须改变。可是放手让学生自评、互改,教师就不用改了吗?回答同样是否定的。学生自评、互改,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不善于操作,或不负责任;学生没有兴趣,马虎了事。如何有效地实施作文自评、互改方案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步骤:第一步,自主评价。每篇作文写完后,要求学生根据评分标准对自己的作文作点评,评出等次。这个环节不在于学生点评的质量如何,而重在点评的过程中,学生再一次读了自己的作文,重新感受了一次写作的过程,有益而无害。第二步,学生互评。苏轼有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④有的同学很难在自评中发现自己作文的得与失。而学生互改作文,就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单看学生那富有个性的评语,有的诙谐天真,有的奇思妙想,有的笔下留情,有的入木三分,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比起教师评语中常见的套话,板起面孔训人,当然更有效。最后,教师再评。这个环节中教师既评学生作文,又评学生“点评”,这是传统作文批改所没有的。一般以肯定、鼓励为主,根据分层目标,因人而异地给每个学生的作文评出等次,并对学生的点评进行评价。对学生作文中某一突出的方面,或材料丰富,或语言生动,或见解新颖,或构思新巧,凡是有进步、有突出的地方,都可以给予一个较高的激励的分数;然后,再对作文进行总体的客观的评价,给出一个客观的分数。这样,既可以呵护学生的个性表达,又使他们明确自身的不足,进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