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1)
阳明病

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滋液润肠,缓通大便
麻子仁丸
津液内竭,肠道干燥
清热润燥,导下通便
蜜煎外导或猪胆汁灌肠灌 肠
【病因病机】胃热津亏,腑气不通。 【诊断要点】大便硬、大便难,腹微满。
40
【鉴别诊断】
承气汤证 肠中糟粕内 停致不大便
脾约证
病理
热与燥屎结于肠
津伤肠燥,糟粕内停
证状
腹胀满疼痛拒按,发热濈濈然汗出 不更衣六七日,无所苦
缓,则会急转直下,危象丛生,故在正阳 阳明证候中,有三急下之说。
33
一是从目中不了了,睛不知,推知为燥热劫烁真 阴,不能上注于目,虽然腑实证并不典型,只伴 有大便难,身微热,也应急下以救阴;
二是发热汗多,因肠腑燥实,蒸迫津液外泄,汗 出势急而量多,如不急下以去里实,则汗必不止, 随之而来的必是阴竭阳亡;
31
【重证临床表现】:若热灼神明,谵语如 见鬼状,不识人事,循衣摸床,惕而不安, 直视微喘,或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里邪 壅实,正气阴液俱伤,危在顷刻,用大承 气汤急下实邪,以存阴液。
若四肢厥逆,而面赤溲赤,脉沉有力,腹 满坚痛,这是腑实重证,火极似水,热极 而厥,亦宜大承气汤攻下。
32
【急下证临床表现】: 正阳阳明,邪气最盛,病情最重,治疗稍
12
【鉴别诊断】
栀子豉汤证
热实结胸证
心中结痛 心下痞硬
病机 症状 治法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 热邪与痰水相结于胸膈胃脘
心烦懊憹,不疼痛,或虽微 痛而不硬满,按之疼痛则减
膈内拒痛,或心下痛,按之石硬,甚 者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清宣郁热 泻热散结,攻逐水饮或清热涤痰开结
13
【辨证思路】 首辨病因: 次辨病性: 再辨病位: 最后明确审证要点:
阳明病概说

阳明病概说成因 1阳明经脉直接感邪,“正阳阳明” 阳明经脉直接被风寒邪气所伤,阳明经的阳气被郁,但是阳明是主里的,也就是说阳明的阳气,它的作用部位是在人体的内部,所以阳明经脉受邪以后它这个病程持续时间很短,因为阳明的阳气,它不走表,它走里2太阳之邪不解,邪传阳明,或者是太阳误治,邪传阳明,太阳病应当发汗,结果误用了下法、吐法,或者火疗,导致津液耗伤,邪气就势入里化热、成燥而传阳明,太阳阳明3少阳病误治,导致了邪传阳明,少阳病误治以后伤了津液,然后少阳邪气传入阳明化热、成燥,少阳阳明4阳明和太阴相表里,当太阴病阳气恢复,就可以出现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病变部位1经络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经2脏腑的角度来讲,它涉及到足阳明胃腑和手阳明大肠腑。
小肠腑的病变也包括在《伤寒论》中的阳明病的范围之内阳明的生理1足阳明的经脉我们把握这个要点,行于头、面、胸、腹,它也是从头至足,足经影响范围广。
2足阳明胃经络脾属胃,脾和胃相连,经脉相互络属,沟通了脾和胃的表里关系,所以在经络循行上,我们应当知道它络脾属胃3 足阳明胃经的经别上通于心,阳明里热内盛,阳明实热内盛的时候,可以出现谵语,出现烦躁,出现心中懊憹。
4胃的功能主要是受纳、腐熟水谷。
肠道的作用主要是传输、排泄糟粕。
受纳、腐熟水谷,传输、排泄糟粕,这就是整个胃肠的功能,特点,以降为顺,阳明的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六腑都是以通为用。
脾和胃相表里,都属于中州。
纳化相依。
...................................................燥湿相济,这里所说的燥是生理的,是说胃是靠它的阳热之气来腐熟水谷,这叫胃主燥;脾是靠它所吸收、所输布的津液来滋润胃肠的,脾靠它所吸收的水谷精微和津液来滋润全身,来滋润胃肠,这叫脾主湿,所以这里的燥和湿不是病理的,而是指的一种生理功能气血化生之源,是人体的后天之本。
所以阳明病如果治疗不得当,过度地泻下,就会导致脾阳损伤。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本证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2.胃家实包括阳明热证与阳明实证两证。 ⑴阳明热证是燥热之邪未与有形积滞相结合,而弥漫全身,为有热无 积之无形实邪。 ⑵阳明实证是燥热之邪与宿食等相结合,形成燥屎,而阻塞于肠道, 为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3.作为提纲的意义。 ⑴揭示了阳明病里热实的证候特征,反映了阳明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即“胃家实”。 ⑵本篇中凡称“阳明病”者,多属胃家实;凡称“胃家实”者,则必 属阳明病。
阳明病篇概说纲要 本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1.阳明生理 阳明,是指手阳明大肠和足阳明胃而言,且与手太阴
肺、足太阴脾互为表里。手阳明经脉,从示指(原称食指) 外侧循臂,上颈至面部。足阳明经脉,起于鼻梁凹陷处两 侧,络于目,从缺盆下循胸腹至足。二者经脉相连,其腑 相通,生理功能十分密切。
胃主燥、主降、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湿、主升、 主运化转输。大肠主传导糟粕,有赖肺气的肃降和津液的 输布。阳明、太阴彼此协调,相济为用,共同完成水谷的 受纳、腐熟、运化、吸收功能。如此则水谷精微物质得以 供养全身,而化生气血。故阳明有“多气多血”之说。
概要 阳明病概说
5.阳明病证治分型 ⑶阳明病变证
①湿热发黄证 湿热并重——茵陈蒿汤证 热重于湿——栀子柏皮汤证 湿热兼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证
②寒湿发黄证——于寒湿中求之 ③蓄血证——抵当汤证 ⑷阳明病辨证:阳明中寒证——吴茱萸汤证
概要 阳明病概说
6.阳明病治则治法
阳明热证——清法为主。以白虎汤为代表方。 阳明实证——下法为主。以调胃承气汤为代表方。
概要 阳明病概说
2.阳明病理
病邪侵袭阳明,致使胃肠功能失常,邪从燥热之化。 且因邪正相争,其势激烈,邪实而正盛,故阳明病每多见 于外感病的邪热极盛阶段,其病变性质大多属里实热证。
阳明病篇:腑实证(1)

(邪热壅肺证)阳明实证的第一组证候,是阳明腑实证。
阳明腑实证的成因是什么?它是热盛伤津,津伤化燥,因燥成实,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样就形成了阳明腑实证。
因为有热,它就要伤损津液,这叫热盛伤津。
津伤了以后,它就当然容易化燥了,津液不足它当然干燥了,因燥成实,你想消化道里的内溶物已经非常干燥,就容易形成有形之邪的留滞,这就叫因燥成实。
所以,邪热和阳明糟粕相结,这就造成了阳明腑实证。
它的证候特征,必须有两个条件,要诊断阳明腑实证的话,必须具备这两个特征。
一个是全身毒热内盛的证候,没有这个条件,没有里热盛,你不能诊断阳明腑实证;再一个条件是腹部的实证表现,腹部的实证表现包括腹满痛,绕脐痛,腹大满不通,腹胀满疼痛拒按,也包括了不大便这样一组证候。
这两种证候必须同时存在,你才能够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只有第一组证候,全身毒热盛,或者说全身热盛,我在这里也用这个毒字,也可以不用这个“毒”字。
如果只有全身热盛,而没有腹部的实证表现,那充其量只能诊断为阳明胃热弥漫证,诊断为阳明热证,不能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如果没有第一组症状,没有潮热、谵语、大汗出,没有这些症状,而只有腹部的实证表现,肚子胀,按之疼痛,那你只能诊断是杂病的腹满,而且这种杂病的腹满,属于实证。
所以,只有这两种症状同时存在,你才可以诊断为阳明腑实证。
就阳明腑实证来说,我们用的是调胃承气、小承气和大承气汤。
调胃承气是偏于泻热的;小承气是偏于通腹部实邪的阻滞的;而大承气汤呢,是两者兼备的,既可以泻热,又可以通腹部的实邪的阻滞,以此我们来区别这三个承气汤。
在讲方剂的时候,大家都说,痞满燥实兼具备的,是大承气汤的适应证;以痞满为主的,小承气汤适应证;以燥实为主的,是调胃承气汤的适应证。
可是到了临床上呢,许多新毕业的同学还是不会区分,还是不会用。
所以我就想,我们应当怎样区别它呢?我们应当知道它的证候特点是两组证候,一组是热盛的,一组是实证的。
单有热盛,充其量白虎汤。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

六经辩证之阳明病一、阳明病定位定性阳明病是三阳的里病系统,人体胃肠系统皆属于里。
阳明病主胃家而统气津。
病位:在三阳之里,此病证反应即病邪引发证候所反应的部位,而不是病变所在的部位。
病性:属于里阳(热)。
病态:属于里实热证,包括里热伴有里实(里热、里结、里燥)的阳明内证和里热而无里实的阳明外证(外热、外结、外燥)。
二、阳明病提纲证条文析义1.条文基本含义《伤寒论》第180条所说的:“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本条是阳明病的提纲,即正阳阳明的主症。
所谓“正阳阳明”,即《伤寒论》第179条所说:“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胃家实:胃家实,就是指里热,既包括阳明腑实证,也包括阳明里热而未结实的阳明外证。
胡希恕先生说:“所谓阳明病就是邪充斥于胃肠之里的这么一种病,这就叫胃家实。
”(《胡希恕伤寒论讲座》)阳明病不仅有因邪入于里伤损津液、胃中干燥而致大便燥结,腹胀腹痛,谵语潮热,盗汗等中下焦的腑实证,即承气汤证;也有邪结上焦的结胸证,即陷胸汤证;还会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燥烦渴的阳明外证,也就是阳明中风证。
胃家实的“实”,是阳明病提纲证的重点。
由《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说“邪气盛则实”可知,这个胃家“实”就是胃家的邪热盛实。
这个邪热盛实,既指有热而无积滞的无形实热,又指有热而有积滞的有形实热,但不论是无形实热还是有形实热,都会伤耗津液。
所以,阳明病胃家实涉及三焦的阳明实热。
阳明胃家实还可导致脑病症状,如神昏谵语、直视等症。
“胃家”指胃肠,《灵枢·本输》篇也有论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阳明胃家邪实热盛,肠腑之气不通,热浊上攻扰乱心神则神昏谵语,阳明热盛伤津,津气不荣于目则直视,如《伤寒论》210条所说:“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者,重语也;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有关阳明病胃家实对大脑的影响,现代医学也有类似的论述。
现代医学有脑肠轴理论和脑肠肽概念,对脑与胃肠道相互作用的认识及胃肠道影响脑功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

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实证什么是阳明病?中医学将疾病分为寒病、热病、温病、燥病、湿病、风病、火病七大类,其中热病是病邪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热病包括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类。
其中,阳明病源于“夏热而生,病热而成”,其致病因素主要为外邪入侵,内经不调,饮食积热等。
阳明经为一经脉,是人体三经之一,由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构成,主要负责人体的消化和排泄工作,调整体内外部环境的水分代谢平衡。
如果饮食不当或其他原因,导致人体阳明经气血失调,便容易形成阳明病。
常见的阳明病症状包括发热、口渴、失眠多梦、便秘慢性等。
由于阳明经的特殊位置和作用,导致阳明病不仅局部症状明显,全身表现也比其他热病更为严重。
阳明病本证及其病因病机阳明病本证是指阳明病的基本症状和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口渴、便秘、尿黄、大便干结、腹胀等。
阳明经是人体气血运行的中心,主管机体的水液代谢和温热调节,具有着重要的生命力学意义。
阳明病本证的病因主要为饮食积热和清阳上亢,病机为阳明经气血流失、盛火妄行。
临床表现为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小便赤黄等。
阳明病实证是指阳明病在不同季节、不同病程、不同脏腑互动和情志影响下发生的不同表现和病理状态,主要分为表型、腑实型、气滞型、湿盛型和热盛型等。
它们的临床表现各异,但都与阳明病本证病因病机有着密切的关系。
阳明病实证的临床表现表型阳明病实证的表型病因主要与节气、气候和生活习惯有关,临床表现为口渴、发热、汗出、小便短赤、大便秘结、面红目赤、咳嗽等。
表型阳明病治疗以清热解毒为主。
腑实型阳明病实证的腑实型病因主要与阳明经脏腑、五脏六腑不同感染和损伤有关,临床表现为高热、口渴、胸闷、胁痛、腹满、干呕等。
腑实型阳明病治疗以和血滋阴为主。
气滞型阳明病实证的气滞型病因主要与情志不畅、久坐或久卧、饮食不节有关,临床表现为胸胁胀痛、四肢困重、口干不渴、大便秘结、溲赤等。
气滞型阳明病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
湿盛型阳明病实证的湿盛型病因主要与气候潮湿、居住环境不干燥有关,临床表现为胸闷、身重、四肢不爽、大便难行、腥臭味重,湿盛型阳明病治疗以利水渗湿、清热解毒为主。
12伤寒论_阳明病

阳明热盛
治疗:清热生津,方用白虎汤。
白虎汤证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又作枯, 一云向经。讝语遗尿。发汗则讝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滑。 热甚者可伴有讝语、口不仁、神昏、遗尿,或腹满身重。 重证亦可见手足厥冷。 病机:无形邪热充斥阳明经,热壅气滞 禁忌:发汗——津伤热盛,“讝语” 攻下——损伤阳气,“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④脾约证: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博,大 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十五) 脾约,约,为约束之义。脾约证病机是由于胃热盛,脾 阴不足。为由于胃强脾弱,脾只能把胃肠道的水液吸收走 ,无力把津液还入到胃肠道,引起的以大便坚,小便数为 主的病症。 浮:浮则胃气强 胃热气盛 趺阳脉 胃强脾弱 涩:涩则小便数 脾阴不足
蒸蒸发热
腹胀满
治疗:治当泄下燥热,条畅胃气,方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证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 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主症: 蒸蒸发热,心烦,甚则讝语,腹胀满。 病机: 阳明里热亢盛,肠胃结聚较轻 治法: 泻热通便
(2)足阳明胃腑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 其气以降为顺,喜润而 恶燥。
胃与脾纳化相因,升 降相依,燥湿相继,合 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 之本。故有“阳明常多 气多血”的说法。
手阳明大肠腑
手阳明大肠腑,与手 太阴肺,有经脉相互络 属,故相为表里。
大肠主传化物,排糟 粕,其功能正常发挥, 须依赖肺气的肃降、脾 气的布津和胃气的降浊。
什么是阳明病证

什么是阳明病证
阳明病证是指伤寒病发展过程中,阳热亢盛,胃肠燥热所表现的证候。
其性质属里实热证,为邪正斗争的极期阶段。
本证多因太阳经证不解,内传阳明化热而成。
或因少阳病失治,邪热传入阳明而成;或因素体阳盛,初感外邪便入里化热所致。
【临床表现】身热,不恶寒,反恶热,汗自出,脉大。
阳明的生理和病理阳明,有阳气旺盛的涵义,是少阳、太阳阳气发展的高峰阶段。
可见,阳明是阳热之气旺盛到了极点的恶象征。
实际上"阳明"只是一个代名词,其内容所指是包括脏腑(胃、肠、脾、肺)、经络(手足阳明、手足太阴)、气化等在内的高度综合体,这个综合体的主要生理是:保证气血精微的生化,协调全身气机的升降,发挥"后天之本"的作用,以维持人的生命功能。
阳明病的成因有三:一为太阳或少阳病失治,耗伤津液,邪热传于阳明;二为肠胃素热,燥热之邪以从其气,直反阳明;三为三阴病阳复太过,热邪亢盛,化燥成实而转属阳明。
其发病的根据是素蕴燥热,发病的条件是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邪热内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阳明以燥气为本,在太阴湿气的制约下,相济为用,不致太过。
如果脾湿不足,或伤津化燥,都可导致燥气亢盛(胃肠燥热)而为阳明病。
若燥热之邪未于肠中糟粕搏结,而充斥于全身者,称
为阳明经证;若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相结,则称为阳明腑证。
二者证侯性质均属里、热、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舌苔干燥:舌上干燥(168)热盛津伤 时时恶风(168),背微恶寒(169)—— 汗多肌疏,津
气两伤 脉洪大(26)——邪热炽盛
阳明病热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互参: Βιβλιοθήκη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湿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阳明病辨证纲要
[原文]: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 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 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 转属阳明也。(185)
[原文]: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 汗出也。(188)
阳明病辨证纲要
[原文]*: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 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182)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病辨证纲要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阳明病辨证纲要
[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 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 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阳明者, 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 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179)
[原文]: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 有寒,白虎汤主之。(176)
[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 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 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 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腹满 —热气内结,气窒不行; 身重,难以转侧 —阳明热盛,经气壅滞 口不仁 --胃热灼津耗气(胃之窍出于口); 面垢---胃热熏蒸,津液上泛; 谵语---热扰神明; 遗尿---热甚神昏,膀胱不约; 自汗出---热自津液外泄。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
若误用汗法,则夺液伤津,津伤更甚,邪热愈炽,而 致胃躁成实,增加烦躁,心愦愦,谵语等证。
若误用温针,以火助火,火热内犯神明,更见怵惕不 安,烦躁不得眠等证。
若误用下法,则无形邪而反而内陷,郁于胸膈之间, 邪热烦扰,则见心中懊憹不适。
误下较误汗、误温针为轻,可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热。
阳明病热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 加人参汤主之。(170)
[原文]: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222)
阳明病热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大热:表里俱热(168)—阳明邪热炽盛。[注:(169) 的无大热指热结在里]
大者,白虎人参渴主之”(26)
阳明病热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阳明四大证? 白虎汤VS白虎加人参汤脉象区别?
恶寒与发热,是太阳病与阳明病的鉴别要点。
阳明病辨证纲要
[原文]: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 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 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183)
恶寒的原因? 恶寒的特点? 鉴别:太阳、少阳、三阴。
阳明病辨证纲要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 流行性乙型脑炎(50年代石家庄地区用本方治疗乙脑, 属于“暑热证”取得良效)
• 流行性出血热,以发热期常出现高热、口渴、烦躁、 谵 妄、颜面潮热等阳明热盛的表现, 白虎汤为首选方剂。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中暑:发热,伴有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等现 象,还有大量出汗、脉搏増快等。
糖尿病(传统“三消”)白虎汤加天花粉、沙参、 麦冬、玉竹。
《伤寒学》 阳明病篇
伤寒论教研室 方剑锋
概论 – 阳明的生理
足阳明胃——主受纳明 手阳明大肠——主传导 吸取营养,排除糟粕,化生津液和阳气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阳明病的病因
外感温热之邪,或风寒之邪化燥 素体液亏阳盛,或挟有宿食 治疗失误,伤津助热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胃火牙痛,如牙周痛、牙龈炎等属于胃热阴虚。 痿症—阳明
阳明病热证 - 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 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 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 之。(168)
[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 恶寒者,白虎人参汤主之。(169)
阳明病辨证纲要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小结
形成原因 基本病机 病邪特性 主要治则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
[原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 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 若加温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 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 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21)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病机:阳明热势充斥,津液耗伤。 治法:辛寒清气保津。 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炙甘草、粳米。张锡
纯主张用淮山代用粳米) 误治变证:误汗则谵语甚---津愈伤热愈炽;误下则
邪热内陷,热蒸于上则额上生汗,阳不外达则手足 逆冷。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临床运用:
• 呼吸系统:普通感冒、流感、病毒感染、大叶性肺炎、 急性支气管炎等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
[原文]: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 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 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
阳明病热证 - 栀子豉汤证
阳明无形邪热,早用攻下,不得清解,而内 郁胸膈,表现为心中懊憹为主证,或兼有饥 不欲食,但头汗出等,可用栀子豉汤清宣郁 热。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