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病篇详解

合集下载

第三编阳明病篇1阳明病概说

第三编阳明病篇1阳明病概说

第三编阳明病篇1阳明病概说第一章阳明病概说阳明病是伤寒里病位的阳性病理过程。

所谓里,是指由于伤寒病因而发生的病理反应的胃肠组织。

仲景在伤寒中对胃肠的病理反应称里病,其用意是很明确的,这不仅是胃肠居身体的“里”面,而与“表”相对而言。

同时,就阳明病的症状来说,有局部的症状,如胸中痞硬、愠愠欲吐、腹满硬疼、不大便、心烦、不能食、谵语等等;有全身的症状,如发热恶热、日晡潮热、蒸蒸汗出、身重等等。

然而这些症状都是阳明病的枝枝节节,其根结是在胃肠。

但又不能严格区分何者在胃何者在肠,所以概言为“里病”倒是非常妥当而且很严密的。

更进一步说,胃和肠无论在生理上或病理上总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如《素问·灵兰秘典》说:“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它们是组成饮食出入消化吸收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在现代医学中,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学说对消化系统的研究证明,消化器官各部分彼此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口腔的消化影响胃的分泌活动,胃的分泌活动又影响肠的功能。

反之,肠的消化障碍也影响胃的活动。

这是借助于神经调节而形成的整体关系。

胃肠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在组织上一管相联,在血液循环上一脉相通。

以及在接受其内容物的影响等,决定了它们在伤寒病理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病理关系。

所以仲景对胃肠等消化器官概称为“胃家”、为“里”是有着科学根据的。

“里”与“表”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中医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形成的。

它们最早见于《内经》,但形成完整的明确的病位用于临床辨证是在伤寒中完成的。

如果我们对阳明病认真地研究一下就会知道,用胃或肠来作阳明病位都不能概括,即使胃肠并用也并不能成为一个严密的病理部位。

而仲景所用的“胃家”,“里病”,粗看似乎是一个缺乏准确性的病位,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异常严密的阳明病理反应的病域范围。

根据什么说阳明病位是“里”呢?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是仲景在《伤寒论》文中的指示;二是阳明病理。

阳明病篇葛常祝

阳明病篇葛常祝


潮热——里实已成 手足漐漐汗出——热盛伤津,胃腑已燥,无足够津液达周身作汗, 一经症状未罢,又出 仅能蒸发于四肢,是大便已硬之征。 现另一经症状者,谓 讝语——大便硬而阻滞腑气不通,浊热上扰神明。 之并病。 治疗:攻下实热,荡涤燥结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证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 也;负者,失也。互相贼,名为负也。脉滑而 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56) 汗出讝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 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 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217)
【释义】 转属阳明的特征:汗出濈濈然/濈然微汗出 更多资料请登录仲景论坛
伤寒转属阳明的特征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 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大便鞕者,为阳明病也。(187)
阳明病外候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释义】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调胃承气汤证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胃气本以下行为顺,若过用吐法,胃津被伤,外邪内陷,化 燥成实,使腑气不降,气滞于腹,出现腹胀满。腹虽胀满, 却非大实大满,故不可峻下,而与调胃承气汤和降胃气。 本条与66条同见腹胀满,但病机不同,应予以鉴别。66条发 汗后腹胀满,因过汗伤脾,脾虚湿阻气滞,多伴食欲不振, 食后胀甚等,治当健脾行滞,方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本条吐后腹胀满,是胃燥失降,气机壅滞而致,多伴见大便 不通,苔黄燥,脉沉实等证,故治以泻热祛实,和降胃气。
葛常祝说说阳明病纲要阳明病纲要阳明病本证阳明病本证阳明病兼变证阳明病兼变证阳明病类似证阳明病类似证阳明病预后阳明病预后说说阳明1阳明的涵义阳气极盛的意思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

《伤寒论小结之三》阳明病篇总结,贵在实用壹、阳明本证一阳明热证1、栀子豉汤类方(上宣)组成:栀子、豆豉症见:身热心烦,虚烦不得眠,或心中懊怀,反复颠倒,或心中窒,或心中结痛,舌红苔微黄,脉数。

机理:无形邪热留扰胸膈,郁而不宣方论:栀子豉汤为“虚烦”火郁证而设。

其病机为火热邪气蕴郁,而使胸膈气机阻塞不利。

火当清之,郁当发之,故用栀子豉汤清宣郁火。

可用于火郁之呕吐、胃痛等。

(《消化病经方治验》)2、白虎汤类方(中清)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症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机理:胃热大盛,充斥内外方论:本方原是阳明经证的主方,也是气分热盛的代表方。

里热炽盛,故壮热不恶寒;胃热津伤,故烦渴引饮;里热蒸腾、逼津外泄,则汗出;脉洪大有力为热盛于经所致。

气分热盛,但未致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津伤,又不能苦寒直折。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经,功善清解,透热出表,以除阳明气分之热,故为君药;知母苦寒质润,一助石膏清肺胃热,一滋阴润燥。

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

3、猪苓汤(下利)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症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

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机理:伤寒之邪传入于里,化而为热,与水相搏,遂成水热互结,热伤阴津之证。

方论: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

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

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中之津液也。

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津液不致耗竭乎?方中阿胶养阴,生新祛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

滑石甘滑而寒,于胃中去热,亦于胃家养阴。

佐以二苓之淡渗者行之,既疏浊热,而又不留其瘀壅,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顾太阳利水用五苓者,以太阳职司寒水,故急加桂以温之,是暖肾以行水也。

阳明病篇2

阳明病篇2

】 【分析 分析】
本条论阳明病成因及特征 � 成因: “太阳阳明”——太阳转属阳明 “正阳阳明”—— 外邪直犯阳明 “少阳阳明”—— 少阳转属阳明 � 特征: 不大便,内实,大便难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发 【原文 原文】
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 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 181 ) 也。( 也。(181 181)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 【原文 原文】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 之。( 228 ) 之。(228 228)
】 【分析 分析】
外有热,手足温——热势较轻 心中懊憹——热扰胸膈 饥不能食——热扰胃气不和 但头汗出——郁热上蒸
(二)白虎汤证(176、219)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 原文】
【分析 】 分析】 津气两伤 的证治。 � 此4条论阳明热盛 条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 津气两伤的证治。 主证: 大渴,口燥渴——阳明热盛,伤耗津液 心烦——热扰心神 恶风,微恶寒——汗多肌疏;津气两伤 表里俱热(身热)——热邪充斥内外 汗出——热迫津液外泄 见乏力,少气,舌红少津,脉洪大而芤或虚数
病机:阳明热盛,津气两伤 治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方药:白虎加人参汤 � 方义: 白虎汤 —— 辛寒清热 人 参 —— 益气生津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 原文】
而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 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 (219 219)
】 【分析 分析】

邪热偏盛于阳明 的证治及 此条论述三阳合病, 此条论述三阳合病,邪热偏盛于阳明 邪热偏盛于阳明的证治及 治禁。
腹满,身重,难以转侧——阳明热盛,经气壅滞 口不仁——胃热津伤 面垢——胃热熏蒸,浊热上泛 谵语——热邪上扰神明 遗尿——热邪下迫,膀胱失约;热盛神昏 自汗——里热亢盛,迫津外泄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6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阳明病篇解

阳明病篇解

阳明病篇解阳明易从中见之气化,而提纲言阳明胃家实,内实不更衣,大便难,此乃正是阳明从本燥气之实,燥胜则干。

内经言,从中化者,是说阳明易从太阴湿化,阳明兼太阴证,故仲景篇中反复推论承气条及阳明湿化未全燥大满条和阳明虚寒证条。

然又有阳明三急下证,皆说明有常有变,不可执一,认清标本中三气而变化的病情,或两者兼有,或纯化为一,须审证,于细微处明辨是非。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概括了阳明燥金的实质,其何缘得阳明病,讲出阳明病误治失治,胃中干燥,津液不足所致。

故阳明从本化气,以存津液为要,用葛根、花粉、知母可看出其中之义,于此,反过来看太阳篇太阳阳明合病的葛根汤,以及痉病用之,皆是病偏于太阳而阳明已现津液不足,用葛根生津,起阴气,解太阳之邪而不伤津液之虑,明其此,葛根汤之用必会广泛,不死于条文,太阳阳明合病一词,包括何其广泛。

或重于阳明,此方重葛根,或加知母、石膏,则不言而喻,如此也为太阳阳明,痉病桂枝加花粉方也是此意。

故可看出仲景太阳涉及阳明轻重之法,初葛根,进花粉,再知母、石膏,甚则硝,黄攻邪存阴,其如麦门冬汤又为阳明一法,熟读本经麦冬药性自能和以上诸药分别出不同。

其阳明病外证云何,讲了阳明外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患者自觉全身燥热(非一阵阵自觉发热),但汗自出,不恶寒,区别与太阳病发热的本质不同,故阳明经证,腑证,已详细说明,其栀子豉汤,白虎承气为阳明本化之正治正法,经证无白虎,承气证,只身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不可汗下,又未到用白虎之时,乃栀子鼓汤,不要因条文上栀子豉汤,乃汗下后用之,而不明栀子豉汤真义,经证,乃无太阳证,而化热,热又未甚,未大渴、大汗、脉洪数大,无白虎证,退无葛根汤证,只有栀子豉汤清解一法,其或加黄芩,或加知母,或合小柴又为灵活进退适应病情也。

我自病发烧,起初恶寒怕冷、头昏、全身酸软,服葛根汤一剂后,汗出,精神好转,全身已不酸软,但烧不退,仍38.7摄氏度,全身感觉热,不怕冷,反而燥热,时出汗,唇干,而不欲饮,脉数,用栀子豉汤加黄芩服一剂,热退身凉,而白虎,承气皆阳明更进一步,轻重有别,步步为营,可进可退,方悟仲景之法,其发汗后,蒸蒸发热,有用调胃承气汤条,而蒸蒸发热须用心体会,与其不同之处,而上证同是汗后用栀子豉效,充分证明要明其中真义,不死于条文,视病情轻重分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词解】 ①愦愦:形容心中烦乱不安。 ②怵惕:恐惧的样子。 【提要】 论阳明热证误治后的各种变证及下后热扰 胸膈的证治。
【释义】 1、原有脉证:
脉浮紧——邪热亢盛。 咽燥口苦——里热上攻,灼伤津液。 阳明病 腹满而喘——热壅气逆。 发热汗出
邪热炽盛,蒸达于外。 不恶寒反恶热 身重——热壅气滞。
2、误治变证及热扰胸膈的证治
第一节 阳明病提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0)
【提要】 阳明病提纲。
【释义】 胃家 ——泛指胃肠而言,不单纯指胃腑。 实—— 邪气盛之意。
《内经》:“邪气盛则实。”
“胃家实”即指胃肠之邪亢盛。此“实”既 包括了食物积滞之实(实证),也包括了邪 热壅盛之实(热证)。
辛寒清热。
【方药】
白虎汤
石膏一斤 ——辛寒清热。
知母六两 ——清热润燥。
甘草二两 粳米六合
益气调中,防寒凉伤胃。
【原文】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①面垢②, 谵语③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 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
【词解】
①口不仁:言语不利,食不知味。
②面垢:面部如蒙油垢。
口舌干燥
心烦 ——热扰心神。
时时恶风 背微恶寒
汗多肌疏;热盛阳郁。
脉洪大 ——热蒸气腾,气血涌盛。
病机:阳明热盛,气津两伤。
【治法】 清解里热,益气生津。
【方药】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 ——清解里热。 人参三两 ——益气生津。
4、猪苓汤证 【原文】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主 之。(223)
烦躁
误汗 心愦愦 伤津胃燥,邪热上扰。
谵语
怵惕
温针
以热助热,热扰神明。
烦躁不得眠
心中懊憹——热扰胸膈
误下
治法:清宣郁热
舌上生苔——热郁于里
2、白虎汤证 【原文】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① , 白虎汤主之。(176)
【词解】 ①表有热,里有寒:此处当作表里俱热解释为是。
【提要】论阳明病表里俱热的证治。
利水而不伤阴, 滋阴而不敛邪。
二、阳明实证
1、承气汤证 (1)调胃承气汤证 【原文】
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 气汤。(207)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 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248)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249)
【提要】 阳明里实,燥热初结的证治。
【词解】 ①蒸蒸发热:形容发热如热气蒸腾,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 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 加人 参汤主之。(170)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222)
【提要】
里热炽盛,津气两伤的证治。
主证
大汗出 ——热迫津泄。 大渴
欲饮水数升 热盛伤津。
生理:阳明经为多
气多血之经 病理:阳明病为表
里俱热之候
邪至阳明, 正盛邪实, 气血涌盛。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热证
1、栀子豉汤证 【原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 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①反 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②烦躁不得眠。 若下之,则 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 汤主之。(221)
三、阳明病分类:
热证——有热无积之无形邪热。
本证
(白虎汤证、白虎加参汤证等。)
实证——有热有积之有形实邪。
(三承气汤证等。)
兼变证:发黄证、血热证等。
四、阳明病治法:
热证——清其里热(“热者清之”)
实证——攻泻里实(“留者攻之”)
兼变证随证施治。
第一节 阳明病提要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第三节 阳明病变证 第三节 阳明病辨证
【释义】
浮 ——热盛于表

表里俱热,气血浮盛。
滑 ——热炽于里
其证当有身大热、汗大出、不恶寒、反恶 热、心烦、口渴、脉洪大等证。
身大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大出 ——热蒸津泄。
不恶明。
口渴 ——热盛伤津。
脉洪大 ——正盛邪实,热蒸气腾。
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 【治法】
二、阳明病脉证 【原文】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 不恶寒,反恶热也。(182)
【提要】 论阳明病外证。 【释义】 身 热 ——里热蒸达于外。 汗自出 ——热盛迫津外泄。 不恶寒 ——邪不在表。 反恶热 ——里热炽盛。
【原文】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86) 【提要】
论阳明病主脉。 【释义】 脉大之理: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概说
一、定义: 阳明病是外感病发展过程中,邪热炽盛 的极期阶段。以胃家实为主要病理机转, 其性质为里、热、实证。
二、阳明病的形成: 阳明的成因主要有三方面: 1、太阳、少阳失治或误治,伤津化燥转属阳明。 2、本经自感:里热素盛,感邪后易于入里化热
化燥。 3、阴病转出:以太阴转出阳明者居多。
③谵语:《金匮玉函经》“谵语”下有“甚”字。 【提要】论三阳合病,邪热偏重阳明的证治及禁例。
【释义】
主证: 腹满——热壅气滞。
身重
热盛伤津耗气,经气壅滞。
难以转侧
三阳合病 口不仁——胃热灼津耗气。
面垢 ——热蒸汗浊。
谵语 ——邪热上扰神明。
遗尿 ——热盛神昏,膀胱失约。
自汗出——热迫津泄。
病机:里热炽盛,充斥上下内外。
【治法】清解里热——白虎汤
误治变证:
误汗则谵语甚——津更伤,热愈炽。
额上生汗
误下
阴竭于下,阳无所附而上越。
手足逆冷 (一说:邪陷阳郁。)
3、白虎加人参汤证 【原文】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 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6)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 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 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 人参汤主之。(168)
【提要】 承221条论阳明热证误下后阴伤水热互结的证 治。
【释义】 主证: 脉浮发热——阳明里热,蒸达于外。 渴欲饮水——①热邪伤津。 ②水热互结,气不布津。 小便不利——水气停蓄,气化不利。 (亦有阴伤的因素) 病机:热盛阴伤,水热互结。
【治法】
清热利水滋阴。
【方药】 猪苓汤 猪苓一两 茯苓一两 淡渗利水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 清热利水 阿胶一两 —— 滋阴润燥
从内达外之象。 【提要】 阳明里实,燥热初结的证治。
【释义】 主证: 蒸蒸发热 ——里热炽盛,蒸达于外。 (汗出) ——热蒸津泄。 心烦(谵语) ——浊热上扰神明。 腹胀满 ——邪结气滞。 (大便燥结) ——里实已成。 病机:胃肠燥热初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