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风俗习惯

合集下载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介绍1. 汉族: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

汉族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注重家庭、孝道、礼节等。

汉族的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都是汉族人民的重要日子,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草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内蒙古地区。

蒙古族的文化具有游牧民族的特色,他们以羊肉、牛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蒙古烤肉和羊肉汤等。

蒙古族的主要节日有那达慕节和祭敖包等。

3. 回族:回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和东部地区。

回族的文化具有多元性,他们主要的食物是清真食品,并严格遵守伊斯兰教教规。

回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等。

4. 藏族:藏族是中国的雪域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藏地区和青海、四川等省份的藏区。

藏族的文化独具特色,他们信奉藏传佛教,著名的文化遗存有布达拉宫和大昭寺等。

藏族的主要节日有藏历新年和拉萨的酥油花节等。

5.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是中国的一个穆斯林民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地区。

维吾尔族的文化丰富多彩,他们以水果和羊肉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烤全羊和手抓饭等。

维吾尔族的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和肉孜节等。

6. 苗族:苗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湖南、云南等省份。

苗族的文化独特,他们以农业为主,有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和音乐舞蹈传统。

苗族的主要节日有苗年节和龙舟节等。

7. 彝族: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彝族的文化深厚,他们以烤全羊和羊肉汤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砣砣肉和酸汤鱼等。

彝族的主要节日有火把节和彝年节等。

8. 壮族: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和云南等省份。

壮族的传统文化丰富,他们以大米为主食,著名的美食有桂林米粉和粽子等。

壮族的主要节日有三月三歌节和糍粑节等。

9. 布依族:布依族是中国的一个南方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贵州和云南等省份。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0种民俗活动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家人团聚,贴春联、放鞭炮、舞龙舞狮等活动。

2.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人们赏花灯、猜灯谜、吃汤圆等。

3. 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人们扫墓、祭祖、踏青、放风筝等。

4.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人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

5. 中秋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

6. 重阳节:在农历九月初九,人们登高望远、赏菊花、饮菊花酒等。

7. 腊八节: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人们吃腊八粥、祭祖、熬腊八蒜等。

8. 庙会:在中国的一些庙宇或公园举办的传统集市,人们可以品尝传统美食、观看表演、购买纪念品等。

9. 婚礼:各地的婚礼习俗各不相同,但都有庄重的仪式和喜庆的活动,如拜堂、敬茶、喜酒等。

10. 舞狮舞龙:在中国的许多节日和庆典上,人们会表演舞狮舞龙,以祈求好运和祝福。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一、传统节日◇1.泼水节傣族的新年称为“泼水节”,时间为傣历六月(清明节前后)举行,一般为3-4天。

节日清晨,人们穿着盛装,采摘鲜花到佛寺供奉,听佛经,中午挑来清水为佛像洗尘,礼毕拥出大街小巷,用象征吉祥的清水互相泼撒嬉戏,以示祝福。

其间举行划龙舟比赛、跳象脚舞和孔雀舞,放升高,节日气氛达到高潮,青年男女则进行丢包活动,谈情说爱,选择配偶。

(傣族)2.三月街是大理白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云南省和全国少有的规模最大的物资交流盛会。

据史料记载,三月街始于唐代,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最初带有浓厚的佛教庙会色彩,后来逐渐发展成交易货物的集市,而且规模越来越大,内容也更丰富,除集市经贸外,还有唱大本曲、打霸王鞭等传统文艺活动和赛马、赛龙舟、射箭、田径等民族体育表演或竞赛。

(白族)◇3.火把节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共同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

其中以彝族和白族的火把节最为隆重,最具代表性。

到了火把节之夜,村村寨寨都要竖起一个高丈余的大火把,各家的小火把放在大火把周围,以示团结齐心。

人们穿上节日盛装,围着火把唱歌跳舞。

高潮时,人们还要举着熊熊燃烧的火把,绕住房和田边地头巡游,边走边唱,并发出阵阵宏亮的歌声的吼声;火把相连,形成条条火龙,蔚为壮观。

火把节期间的白天,人们将参加摔跤、赛马、斗牛、爬杆等活动和比赛。

(彝族)(纳西)(基诺族)(拉祜族)4.踩花山苗族盛大的传统佳节,一般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节日期间,能歌善舞的苗族人民身着鲜艳的节日盛装,涌入固定坝坡上,由村寨有威望的人将五彩花杆插好,进行跳舞、跳狮子、斗牛等活动,活动的优胜者将爬到花杆顶上取下奖品(一个猪头和两瓶好酒),此时场中锣鼓喧天,人们为爬杆英雄欢呼雀跃。

(苗族)5.目脑纵歌节是景颇族盛大的传统节日,“目脑纵歌”译意为“大伙跳舞”,盛大的目脑纵歌一般安排在农历正月中旬以后的几天,选双日为吉,并有相对固定的广场举行活动。

什么风俗习惯

什么风俗习惯

什么风俗习惯
中国有很多不同的风俗习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例子:
1. 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人们会进行拜年、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等活动。

2.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以纪念古代诗人屈原。

3.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人们会赏月、吃月饼、走亲访友,以庆祝丰收和家庭团圆。

4. 敬老尊贤:中国人注重尊敬老人和尊重学者、长者,这种传统尊老爱幼的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仍然很重要。

5. 红白事:中国有许多特殊的习俗和礼节与生死、婚丧嫁娶等相关,如结婚时的婚礼习俗和葬礼时的丧葬习俗等。

这只是一小部分中国风俗习惯的例子,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文化习俗。

请注意,文化差异可能导致某些习俗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有所不同。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中国民间的风俗习惯有哪些我国有哪些民间风俗习惯?中国56个民族风俗习惯你了解多少?中国民俗文化特色风俗数不胜数,接下来就跟店铺一起来看看中国民间风俗习惯大全,对民间风俗习惯有更多的了解吧!中国民间风俗习惯一、正月拜年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

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

《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

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

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

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

”《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

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

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

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

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

〔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

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

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

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

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

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风俗习惯的国家,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

1. 年夜饭:中国人过年时都会吃年夜饭,这是一顿团圆的晚餐。

不同地方的年夜饭风俗也不同,比如南方人吃饺子,北方人吃饺子和炖羊肉。

2. 舞龙舞狮:这是一种流传于中国的传统表演形式,通常在新春佳节和其他重要场合表演。

龙和狮象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3. 红包:在中国,送红包是一种传统的方式,通常在节日或者庆祝活动中使用。

红包里面装有一定金额的钱,象征着祝福和财富。

4. 风筝:中国是风筝的起源地之一,风筝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每年的清明节,中国人会放风筝,还有一些地方会举办风筝比赛。

5. 燃放爆竹:在中国,燃放爆竹是一种庆祝活动,通常在新年期间使用。

爆竹的声音象征着驱除厄运和带来好运。

6. 赏花灯:这是一种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常见的活动,人们一起赏花灯,感受节日的氛围。

7. 走亲访友:中国人习惯在节日或者重要的日子里走亲访友,这是一种表达友情和亲情的方式。

以上是中国各地有趣的风俗,这些传统习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传统底蕴。

- 1 -。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风俗习惯,汉语成语,意思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

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

下面是店铺带来的我国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希望对你有帮助!1、蒙古族:蒙古族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也有一部分从事农业,56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在牧区,蒙古族多住圆形毡房,俗称“蒙古包”。

蒙古包的门一定朝南开,炉子设在毡房正中天窗底下。

在农牧区,蒙古族都住平房,室内有土炕。

2、塔塔尔族的“撒班节”,又称为“犁头节”3、景颇族普通崇信原始多神,部分人信仰基—督教。

4、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系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

妇女大多穿大领短衣和百褶裙。

山区苗族的住宅建筑大多是“吊脚楼”,它是按照山坡的自然地势,在下方和上方分别竖立较长和较短的木桩支撑,在桩上铺楼板建筑。

楼上住人,楼下堆放杂物或关家畜。

5、阿昌族份苏阿昌族男子穿蓝、白色或黑色对襟上衣,下穿黑色裤子,也有穿左大襟上衣的。

阿昌族人民性格开朗,又十分讲礼好客。

他们待客礼仪中盛行使用茶坛,这是一种煮茶的土陶用具。

到阿昌族家中去做客,主人会先拿出酒壶倒上一小盅酒为来客洗尘,随后又拿出茶坛,放上茶叶,倒上开水,放到炭火上煮一会,煮好之后倒进茶杯里,主客一道喝茶交谈。

6、维吾尔族人待人讲究礼貌。

在遇到尊长或朋友时,习惯于把右手按在前胸中央,然后身体前倾,连声问好。

家里来客都热情招待。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7、哈萨克族男女都娴善骑术。

青年男子喜欢摔跤和刁羊,每逢节日和喜庆,牧民都要举行各种骑术表演和比赛;“姑娘追”是青年们最喜爱的娱乐项目。

8、柯尔克孜族传统服饰很讲究。

男子喜欢戴毡帽,上身穿白色绣有花边的圆领衬衫,冬天穿黑、蓝色“袷袢”,下身穿宽裤,着高筒靴。

9、锡伯族锡伯族的村屯四周筑有围墙。

忌食狗肉。

10、乌孜别克族的传统服装,以男女都戴各式各样的小花帽为特点。

11、塔吉克族家庭一般都是三代同堂,男性是一家之主。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

中国各民族风俗习惯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地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地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地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地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地几位老人,登上木制地“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地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地“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灯会节目演地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地“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地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地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地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地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地天不亮就要从河里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地新水可以带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地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地土地地热爱之情.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地麦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地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地房子里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着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来.从’世界园艺博览会举办地地省城昆明,到“风花雪月”地大理名胜;从高原水城丽江、神奇地“香格里拉”—中甸,到孔雀曼舞地西双版纳;从“天下第一奇观”地石林、千姿百态地元谋土林,到世所罕见地“三江”并流,江狭水凶地虎跳峡、、、这些迥然相异地山川景色,如一个天然地自然博物馆,每一位来到这里地游客,都会深深地感受到这是一块博大而充满激情、深邃而富有魅力地神奇之地.美丽、富饶地云南,是祖国西南边疆地一块宝地,它土地辽阔、山川壮丽、资源丰富,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早在万年前,元谋人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中国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地重要通道和口岸.云南有个国家级风景区,个省级风景名胜区.有海拔米终年积雪地高山东省,至今无人能够攀登顶峰;不古老茂密地原始森林,险峻深邃地峡谷,喀斯特岩溶地貌开成地石林以及九乡溶洞等奇观.绕三灵又叫“绕三林”,始于南诏,最初是古代宗教祭祀地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为白族群众文体娱乐与郊游活动地民族盛会,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白族群众穿红戴绿聚红成队,前来参加活动,或挂一彩绸,葫芦,手执蚊帚、拿着扇子、毛巾,一人主唱,一人打拍,后边跟随一男女,唱着调子,打霸王鞭,弹着三弦琴和月琴,载歌载舞,由苍山东麓至庆洞,喜洲、金河.沿路逛三都,即是“绕三灵”.三灵指地是佛都、神都、仙都这三都. 彝族踏歌打歌,又称踏歌,以巍山、南涧、漾濞等县流行较广.大体可分为模拟动物体态地动物舞.以及抒发情感地情趣舞两类,大凡婚丧嫁娶,民族节日都要打歌,舞步主要在脚下,为踏、蹉、跺、抬、踢、跳等步法,边跳边唱,可随意编词,也加固定唱词.有领有和,潇洒自如,激烈时,热情奔放,情绪激昂.打歌调以葫芦笙,竹笛吹奏地曲调为两个声部,与人唱地打歌调结合,形成三个声部地打歌音乐、音乐效果非常强烈,这种特殊地和声,在其它打歌中是少见地.同时,“三日街”、“火把节”、“蝴蝶会”、“花朝节”、“石宝山歌会”、“泼水节”、“赛花船”、“要海会”、“渔潭会”、“菊花会”、“本主节”等也都是云南著名地民风民俗. 白族风俗大理地区地白族男子多着白色对襟上衣,外穿镶花边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肥宽裤子,头缠白色包头,肩挎绣花挎包.白族妇女穿白衬衣,着艳红、蓝或浅蓝色领褂,下穿灰蓝、绿色布料加绣花加绣花边裤角地裤子,脚穿绣花鞋,腰系加绣有花、鸟等图案地绣花短围裙. 白族婚礼热闹而且繁琐,一般要三天.结婚这天称“正喜日”,头一天叫“踩棚”,后一天叫“散客”.其中头两天较有特色,“踏棚”这天地夜晚要在男家唱“板凳戏”.大理地区地白族民居建筑独具地方风格和民族特色,白族民居多为封闭式建筑,正房对面地院落围墙通常都要砌成照壁,照壁尺度比例匀称,外观十分优美.照壁除注重造型精美外,还非常注重装饰,使照壁显地更加高雅秀丽. 摩梭风情摩梭古称“摩沙”,是宁蒗境内地土著民族之一,其族源属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牦牛羌”.特殊地社会地理环境,使永宁摩梭人一直保留着独特而神奇地风俗礼仪.泸沽湖畔摩梭人传奇式地家庭婚姻形态,成为东方这块古老地土地上最具神秘和吸引力地母系文化奇观,形成一个扑朔迷离地幽远地梦境.普米族和摩梭人地孩子,长到岁,便要举行成年礼. 摩梭人至令还保留着人类母系氏族地婚姻形态.流行于摩梭人中地阿夏婚姻形式有两种,即阿夏异婚和阿夏同居婚.摩梭人崇拜大自然,信奉神灵,相信天地万物、日月水火、风雨雷电,引经据典由神灵主宰,所以长期以来逐渐形成了形式各异地祭祀方式.摩梭人过年分为大年和小年.过小年在每年地农历十一月十二日.村村寨寨饮酒食肉,歌舞狂欢,放牧人员备受优待.全家都会赠给放牧人员猪膘肉、香肠、鸡蛋、粑粑等礼物.他们还在牲畜尾巴上系一条红布,以示度年.放牧人员到山上野餐祭山神,祈求山神保佑来年水草丰茂,牲畜兴旺.过大年在每年地腊月三十日.院子里正房门前要栽两棵青松,房顶上插松枝和彩色经幡.桌上供煮熟地猪头祭祖先和神灵,青年们举行摔跤,打秋千,对山歌,跳土风舞等活动. 他们地传统节日是转山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湖畔地摩梭人都要盛装前往“格姆女神山”朝拜. 本主崇拜本主崇拜是白族特有地普遍地宗教信仰,“本主”即本境之主,即一个村落或某一地域地保护神. 白族对本主地信仰具有悠久地历史.各村每年都有定期祭祀本主地盛大节日,这是村中重大地宗教活动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地方人不同特点
• 陕西人:“兵马佣”、名人多 • 河南人:少林功夫、岳飞 • 甘肃人:“三不拉”、李广 • 宁夏人:忌讳谈猪、枸杞 • 新疆人:漂亮、葡萄 • 西藏人:文成公主、哈达
各地方人不同特点
• 湖北人:聪明好斗而勇猛、王昭君 • 湖南人:自信、名人多 • 安徽人:庄子、黄梅戏、名人多 • 江苏人:聪明伶俐、刺绣 • 浙江人:名人多 • 上海人:“东方的纽约”、海纳百川
中国各地风俗
目录
• 各个地方特色和风俗
– 春节习俗 – 饮食习惯 – 不同特点
各地方春节习俗
• 1、江苏过大年的独特习俗
• 苏州人:“挖元宝”“元宝茶” • 武通人:插芝麻秆、冬青、柏枝 • 淮阴人:“烤头风” • 无锡人:祭拜禹王庙
• 禁忌
各地方人不同特点
• 福建人:华侨多 • 两广人:起义、相貌趋于相同。 • 云南、贵州人:美女、酿酒 • 四川人:“天府之国”、好战好骂
谢谢观赏
各地方饮食习惯
• 四川人:“天府之国”“夏天吃火锅” • 陕西人:土豆 • 甘肃人:“腊八醋”、羊肉。 • 东三省:“俄式菜式”、“猪肉炖粉条”
各地方人不同特点
• 北京人:“侃大山”、“儿话音” • 河北人:山顶洞人和蒙古人的混合体、李时珍、 • 天津人:“泥人张”、马三立 • 内蒙人:匈奴、铁木真。 • 山东人:孔家思想、人高马大 • 山西人:吝啬、“貂禅”
各地方春节习俗
• 6、陕西过大年习俗
• 富平人:“节坐” • 高陵人:“接天神” • 临潼人:“送穷节”
• 7、山东过大年习俗
• 宁阳人:“填仓” • 蓬莱人:“照虚耗” • 胶东人:“扎根” • 曲阜人:“文曲星会”
各地方饮食习惯
• 北京人:以面食为主,也喜欢吃大米和一些杂 粮。饺子、包子、烙饼。艾窝窝、灌肠、炒肝。
• 河北人:“疙瘩面”“驴肉”“狗肉”“煎 饼”。
• 山西人:“一面百样吃”
各地方饮食习惯
• 上海人:口味清淡、注意营养价值;“四大金刚”。 • 江苏人:“大闸蟹”“吃下午” • 福建人:盛产稻米。 • 江西人:“鱼米之香”“无鱼不成席” • 广东人:“食在广州” • 海南人:热带水果、“无鸡不成席”、咖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