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平衡

合集下载

道家如何理解阴阳的平衡

道家如何理解阴阳的平衡

道家如何理解阴阳的平衡在道家的哲学体系中,阴阳的平衡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贯穿于对宇宙万物、生命运行以及社会现象的理解之中。

阴阳,并非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

从宏观的宇宙运行到微观的生命律动,阴阳的平衡无处不在。

先从自然界来看,白天与黑夜是阴阳的体现。

白天阳气旺盛,万物活跃,生机勃发;夜晚阴气渐盛,万物休息,养精蓄锐。

如果只有白天而没有黑夜,或者只有黑夜而没有白天,那么整个世界的秩序将会被打乱,生物的生存和繁衍也将受到极大的影响。

四季的更替也是阴阳平衡的结果,春夏阳气渐长,气候温暖,万物生长繁荣;秋冬阴气渐盛,气候寒冷,万物收藏休整。

这种阴阳的交替使得自然界有了规律的变化,也保证了生态的平衡和稳定。

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阴阳的平衡同样至关重要。

人的身体内部存在着各种阴阳的关系,比如气血、脏腑、经络等。

气血的运行需要阴阳平衡,气为阳,血为阴,气推动血的运行,血滋养气的生成。

脏腑之间也有阴阳之分,心、肝、脾、肺、肾,各自有着阴阳的属性和相互的关系。

一旦这种阴阳平衡被打破,人体就会出现疾病。

比如阳气过盛可能导致发热、上火等症状;阴气过盛则可能出现畏寒、肢冷等问题。

再看人的心理和情绪,也有阴阳的平衡。

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情绪可以视为阳,消极低沉、忧郁烦闷的情绪可以视为阴。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情绪,保持阴阳的平衡。

如果长期处于过度兴奋或者过度压抑的状态,都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损害。

道家认为,阴阳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和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的、不断调整的过程。

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它们相互缠绕、相互转化。

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比如,在经历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时期(阴)后,通过努力和奋斗,迎来了成功和顺利(阳);而在享受成功和荣耀的同时(阳),如果不能保持清醒和警惕,可能又会陷入困境和挫折(阴)。

在社会生活中,阴阳的平衡也有着深刻的体现。

郑玄的阴阳平衡原理讲解

郑玄的阴阳平衡原理讲解

郑玄的阴阳平衡原理讲解
郑玄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儒学家、经学家、天文学家,他在阴阳学方面有很深的研究,提出了阴阳平衡的原理。

阴阳平衡原理主要是指事物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要求相互调和、平衡才能保持事物的正常运转。

具体来说,阴阳平衡原理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阴阳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依存。

世间万物都由阴阳构成,如天地、日月、男女、水火等等。

其次,阴阳循环变化,有生有灭,阴阳交替。

根据阴阳五行的相互生克关系,事物在不同时间、场合、环境中呈现不同的属性。

再次,阴阳要求平衡,不偏不倚。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事物的不平衡和混乱。

最后,阴阳平衡中的调和有利于事物的健康发展。

健康的事物必须要有阴阳相互调和的平衡状态,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

总之,阴阳平衡原理是东方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具有很深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它提醒我们在对待事物时,要本着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求同存异的精神,不断
追求平衡和和谐。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是生命活力的根本。

阴阳平衡则人健康、有神;阴阳失衡人就会患病、早衰,甚则死亡。

所以养生的宗旨是维系生命的阴阳平衡。

人体的生命是由于阴阳运动、阴阳气化所产生,凡是向阳光的、外向的、明亮的、上升的、温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反过来背阳光的、晦暗的、下降的、寒凉的,都是阴。

对于人体,头为阳,脚为阴,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

如果阴阳能够平衡,那么人的气血充足,精力充沛,五脏安康,人的气色就会非常好。

人体的阴阳如果是平衡,他一定是生命的活力一定是很强,生理本能一定好,心理承受力高,机体能吃能睡,气色好,心情愉快精神好。

这样的人说明他的五脏阴阳是平衡的。

那么他的生命,他的阳气和阴精平衡,平衡了他的应急能力就强,对不良的情况适应能力就好。

并且,耐受疲劳强,抵抗一般疾病的能力强,所以,阴阳平衡是非常的重要。

亚健康的人他是处于疾病健康之间的人,刚才我们说了,他们和健康人差不多。

他们同样能工作能生活,然而他们已经不属于健康人了,就是说已经降到了健康的临界线下边了。

那么亚健康实际上有三个下降,一个是生命活力下降,大家都可以活得很有朝气,但是亚健康的人呢,他就缺少这个朝气,生命活力下降;另外,生理本能饮食睡眠性功能下降,还有心理承受能力下降。

亚健康最大的危害性是它可能内里边有隐伏着的疾病在悄悄地进展中,所以我们如果出现亚健康的情况下,我们要到医院进行进一步地检查,如果检查不出来,那么我们就要考虑我们是不是过度疲劳,因为超负荷劳动是形成亚健康的主要原因。

另外,我们还要看一下是不是营养不良,或者是睡眠不足,或者是精神压力,心理压力过大,就要考虑是不是有这些原因。

如果有这些原因存在我们赶快调整,亚健康也可以慢慢地恢复,这是属于阴阳失衡,轻度的阴阳失衡,我们考虑亚健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情况。

那么重度阴阳失衡导致什么情况呢?重度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导致早衰,那么我们看,看一下最常见的就是阳虚。

阴阳平衡与养生保健

阴阳平衡与养生保健

阴阳平衡与养生保健一、阴阳平衡阴阳平衡是指人体自身的动态平衡,也指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

人体的健康状态,取决于自身内部和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阴阳平衡理论对养生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强调了保持人体自身内外平衡的重要性,即阴阳平衡。

阴阳平衡的保持需要我们遵循一定的养生原则,如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

二、养生保健养生保健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来维护和促进人体的健康状态。

其中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药物调理、按摩推拿等。

这些方法都与阴阳平衡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饮食调理要顺应四时,根据不同季节的寒热温凉来选择食物;运动锻炼要动静结合,以保持身体内外平衡;药物调理要遵循中医理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理;按摩推拿则可以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三、阴阳平衡与养生保健的关系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石,养生保健则是维护和促进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只有当人体处于阴阳平衡的状态下,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状态。

因此,养生保健的目标就是要保持和恢复人体的阴阳平衡。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以维护和促进人体的阴阳平衡。

四、养生保健方法1.饮食调理:饮食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手段。

在饮食方面,要遵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原则。

此外,还要注意饮食的冷热寒凉,根据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食物。

2.运动锻炼: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身体各器官的功能,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运动的方式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来选择,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但要注意运动适度,避免过度疲劳。

3.药物调理:药物调理是中医治疗的一种手段。

在药物的使用上,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

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的药性、剂量和服用方法等。

此外,在服用药物期间也要注意饮食和起居的调理。

4.按摩推拿:按摩推拿是一种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

它可以通过刺激身体的穴位和经络来调节气血,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中医如何理解阴阳平衡

中医如何理解阴阳平衡

中医如何理解阴阳平衡阴阳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它涵盖了宇宙万物的动态平衡。

在中医的理解中,人体的健康与阴阳之间的平衡息息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医如何理解阴阳平衡,并对其在中医诊断、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行深入阐述。

一、中医对阴阳平衡的理解在中医理论中,阴阳是一对相对而言的概念,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阴阳是世界万物的两个对立统一,在宇宙、人体及其各个器官、组织等方面都有体现。

阴阳通过不断相互作用,维持着人体的健康状态。

在中医看来,阴阳平衡是健康的基础,阴阳失衡则导致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人体健康状态的变化可以通过观察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来判断。

当阴阳呈现平衡状态时,人体处于健康状态,精神焕发,生理功能正常;而当阴阳失衡时,就会出现各种疾病或不适症状。

因此,中医将维护和调节阴阳平衡作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

二、阴阳平衡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法。

其中,观察阴阳平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步骤之一。

1. 望诊法:中医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外在表现来判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代表阳气不足,面色红赤则可能表示阳盛阴衰。

2. 闻诊法:中医医师通过闻取患者的声音、气味等来辨别患者阴阳平衡的情况。

例如,声音嘶哑、气味腥臭可能暗示阴失阳亢。

3. 问诊法:中医医师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体质、饮食习惯等来了解患者阴阳平衡的情况。

这些信息对于中医辨证施治具有重要意义。

4. 切诊法:中医医师通过切取患者的脉搏来判断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情况。

脉搏有力有节则可能表示阳气充盛,脉搏弱细则可能表示阴气不足。

以上四种诊断方法相互结合,在观察阴阳平衡的同时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状况。

三、阴阳平衡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中医治疗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尚未发生或者病情尚未严重之前,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1. 药物治疗:中医药物治疗常常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恢复人体健康。

例如,根据病情需要,中医常常会使用寒热药物进行治疗,以达到阴阳的平衡。

阴阳平衡的名词解释

阴阳平衡的名词解释

阴阳平衡的名词解释阴阳平衡,是一个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念。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的深刻观察和理解。

阴阳平衡指的是一种相互依存、互为转化、相互制约的关系,旨在描述事物之间不存在绝对的对立,而是以相对、平衡的形式存在。

这一概念广泛应用于中国古代的文化、医学、农业和宇宙观等多个领域。

阴阳平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易经》。

《易经》将宇宙万物的变化表现为阴阳的相互转化。

它认为阴阳是构成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但同时又相互依存。

阴阳相互作用,可以产生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阳表示积极、外在、明亮等属性,而阴则表示消极、内在、暗淡等属性。

阴阳之间存在一种“和合”的关系,即相辅相成、互相制约。

只有保持阴阳平衡,事物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

在中国古代医学中,阴阳平衡也被广泛应用于人体的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认为,阴阳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人体的健康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

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的气色、声音、脉搏等来判断其阴阳平衡状态,并通过针灸、草药等方式调节阴阳的失衡状态,恢复人体健康。

阴阳平衡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农业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农民们依据阴阳变化的规律,选择适宜的种植时间、施肥方法、灌溉方式等,保持土地的生产力。

中国的农业文化强调阴阳平衡的必要性,认为阴阳的合理操控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除了在文化和医学领域,阴阳平衡的概念也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宇宙观之中。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是一个充满了变化和转化的整体,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处在阴阳的平衡状态之下。

这种平衡不仅仅局限于地球上,还扩展到宇宙各个层面的存在。

阴阳平衡的概念超越了个体的范围,应用于社会文化的许多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对于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阴阳平衡有着深刻的理解。

他们利用阴阳对比的手法,表达出自然界的和谐与变化,并将这种平衡观念融入他们的艺术作品之中。

在现代社会,虽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更加精密的观测和分析工具,但阴阳平衡的概念在中国文化中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医诊断学中的阴阳平衡如何诊断

中医诊断学中的阴阳平衡如何诊断

中医诊断学中的阴阳平衡如何诊断在中医诊断学中,阴阳平衡是一个核心的概念,它对于准确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以及疾病的本质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阴阳平衡并非一种抽象的哲学理念,而是实实在在可以通过各种诊断方法来感知和评估的。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万物皆可分为阴阳两面,人体亦不例外。

阴代表着物质、安静、寒冷、抑制等特性;阳则象征着功能、活动、温热、兴奋等特性。

当阴阳处于平衡状态时,人体的各项生理机能就能正常运转,保持健康;一旦阴阳失衡,就会引发各种疾病。

那么,中医是如何诊断阴阳平衡状态的呢?首先,望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体型等,医生可以初步判断阴阳的盛衰。

如果一个人的面色红润、光泽,精神饱满,体态适中,通常表明其阴阳平衡,气血充足。

反之,面色苍白、晦暗,精神萎靡,形体消瘦或肥胖过度,可能提示阴阳失调。

比如,面色潮红多为阳盛阴虚;面色苍白且畏寒怕冷,多为阳虚阴盛。

闻诊在阴阳平衡的诊断中也发挥着一定作用。

医生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呼吸、咳嗽等,来判断其阴阳状况。

声音洪亮有力,呼吸平稳均匀,多为阳气充足;声音低微无力,呼吸短促微弱,往往是阳气虚衰。

此外,咳嗽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阳证;咳嗽声轻清无力则多为虚证、阴证。

问诊是获取患者病情信息的关键环节。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饮食、睡眠、二便、寒热感觉等情况。

比如,患者自觉手脚心发热、心中烦热、夜间盗汗,多为阴虚内热;而畏寒肢冷、喜暖喜热、小便清长、大便溏稀,则常见于阳虚内寒。

另外,口渴与否以及饮水的情况也能反映阴阳状态。

口渴喜饮,多为阳热亢盛;口不渴或渴不欲饮,多为阴寒内盛。

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

脉象是中医诊断阴阳平衡的重要依据之一。

正常脉象应是从容和缓、不浮不沉、不迟不数。

脉象浮而有力多为阳证,沉而无力多为阴证。

数脉(脉搏跳动快)多属阳热亢盛,迟脉(脉搏跳动慢)多为阴寒偏盛。

此外,触诊可以了解患者身体的温度、湿度、肿块的质地等。

肌肤温热、干燥,多为阳盛;肌肤冰冷、湿润,多为阴盛。

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从岐伯到孙思邈

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从岐伯到孙思邈

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从岐伯到孙思邈阴阳是中医理论中核心的概念,被视为宇宙万物的两个对立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基本属性。

在中医发展的历程中,从《黄帝内经》的岐伯到后来的孙思邈,阴阳平衡一直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典故中的阴阳平衡理论。

1. 岐伯阐述阴阳平衡的理论岐伯是中医学奠基人之一,其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础。

在《黄帝内经》中,岐伯详细阐述了阴阳平衡的理论。

他认为阴阳是构成世界的两个相对统一的力量,阴阳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通过升降浮沉等运动来保持平衡。

他指出,人体的健康与生命活动都与阴阳的平衡紧密相关,任何阴阳的偏盛或偏衰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他提出了平衡阴阳的调节方法,包括饮食调理、运动锻炼、情志调摄等。

2. 扁鹊的阴阳平衡治疗扁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他在《千金方》中提出了许多关于阴阳平衡的治疗方法。

扁鹊认为,疾病的产生是由于阴阳失衡所致。

他将疾病分为阴性病和阳性病,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恢复阴阳平衡。

他的治疗观点对后世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医治疗阴阳失衡病症奠定了基础。

3. 孙思邈的阴阳平衡理论与实践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继承和发展了阴阳平衡的概念。

孙思邈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平衡,提出了调节阴阳的方法,如草木之类可调和五脏六腑阴阳盛衰,鍼灸、草药等治疗手段。

他还总结了许多关于阴阳平衡的实践经验,如调和饮食、定期锻炼身体等,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医学著作中,为后来的医学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结起来,阴阳平衡是中医典故中重要的学说之一。

从岐伯到孙思邈,中医学家们对阴阳平衡理论进行了不断的阐述和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阴阳平衡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医临床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促进人体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阴阳平衡的理论,将其应用于实际的临床实践中,以更好地维护人体健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平衡:阴阳学说是我国古代的朴素唯物观和自发辨证法思想。

而古代医家把阴阳学说应用于医学,对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病理现象和与人类生活有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的联系和研究。

另外,阴阳学说承认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

如:天为阳、地为阴,如果天地阴阳不平衡,则生态不平衡,出现各种自然灾害;男为阳、女为阴,如果一个家庭中男人没有阳刚之气、女人没有阴柔之美而阴阳不平衡,则家庭不和睦;脏为阴、腑为阳,如果脏腑阴阳不平衡,则会出现机体的紊乱,导致疾病的产生;阴阳是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既然万物是由阴阳所组成的,那么脏与脏之间阴阳之分有:一、肝阳亢:调肝要区别阳亢、肝气不足和阴虚,其不同的特点如下:1.肝阳亢者性情急躁尚有气力;肝气不足和肝阴虚者疲惫不堪。

2.肝阳亢眼红、干涩、眼角膜有斑(白翳)、眼袋鼓胀、下垂或眼球外突;肝阴虚、肝气不足者眼窝内凹、干涩、视物模糊、迎风流泪、眼花、色盲、视网膜脱落、黄斑性病变、白内障,重则患视神经炎。

3.肝阳亢者饭后两肋下胀满或右肋常胀痛;肝气不足、阴虚者右肋常隐隐作痛。

4.肝阳亢者双脚躁动不安;肝气不足、肝阴虚者两膝酸软。

5.肝阳亢者遇事急躁,处事不周;肝气不足者办事,心有余而力不足;肝阴虚者焦虑不安。

肝阳亢与肝阴虚可转换,物极必反。

阳亢至极,耗尽肝阴,可转为肝阴虚;肝阴虚至极,阴不制阳,可导致肝阳亢,故有肝阴虚和肝阳亢皆备者。

肝气不足和肝阴虚的区别在于前者自己感觉偏凉,后者自己感觉偏热。

二、肝阴虚肝病专家讲解到:肝阴虚与肾阴虚并举则为肝肾阴虚,常因肾阴虚而影响肝阴不足,火由肝阴耗伤及肾阴也形成肝肾阴虚,肝肾虚常表现为目花、目干、易疲劳、肢麻、胁隐痛等证;肾阴虚则腰膝酸痛、遗精、耳鸣、不孕等证。

肝阴虚和肾阴虚合并成为肝肾阴虚,肝阴虚主要是由于肾阴虚、肾气不足导致的肝阴虚。

肝肾阴虚的症状表现主要为:头晕目眩、目干、容易疲劳、肢体麻木、口燥咽干、失眠多梦、胁隐痛,遗精、腰膝酸痛、耳鸣、不孕、舌红、少苔、女子月经量少等。

肝阴虚的症状?肝,阴中之阳脏,魂之处,血之藏,筋之主,其为风木之脏,主疏泄而藏血。

疏泄指肝对于全身的气机、血液、水道、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宣泄的功能和特性。

以保持肝本身功能和其他脏腑功能活动的重要条件。

肝藏血,指肝具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生理功能,即“肝主血海”也。

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肝疏泄正常、气机调畅、血运畅达、藏血才能保障;反之也只有肝的藏血功能正常,肝血充足,肝木得养,其疏泄始能正常发挥,故前人有“肝体阴而用阳”之说。

肝之藏血,其体为阴,是疏泄功能的物质基础,也是肝本身乃至其他脏腑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物质基础。

朱丹溪有云: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何况阳主动,阴主静,人体常居阳动状态之中,精血、阴气最易耗散。

故此示人保护阴精,强调养阴在养生、治疗上的重要性。

具体对肝脏而言,肝常行疏泄功能,居阳动状态,肝体精血则易耗散而常虚。

肝阴虚的症状?“血液运行上下全赖乎肝,肝阴虚证则不能滋养血脉”。

阴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在生理状态下,又是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肝阴虚证,营阴亏损,血脉不充,以致血液运行不畅而瘀滞。

又因瘀血阻滞,妨碍阴精的化生,可加重瘀血,导致血液粘度增高,血流缓慢,微循环障碍而出现微观血瘀证。

肝阴虚的症状?肝阴虚是肝的阴液亏虚,儒养功能减弱所致的病证,为肝的虚热证。

多因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或肝病、温热病后期耗伤阴液使儒养功能不足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眩晕耳鸣,目涩干痛,胁肋疼痛,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或手足蠕动后红少津,脉弦细数。

病机分析:本证为肝的虚热证,以肝阴不足儒养功能减弱为特征。

肝阴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则眩晕耳鸣;肝开窍于目,肝阴亏虚则目涩于痛;肝阴不足肝经失于儒养则胁肋疼痛;阴虚生内热则面部烘热,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舌燥,舌红少津,脉弦细数;肝阴亏虚,筋脉失于滋养则手足蠕动。

肝阴虚可下汲肾阴致肾水亏损而成肝肾阴虚,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又可致肝阳上亢证。

相似证候的辨别:肝阴虚证当与肝火上炎证相辨别,两者均为热证,均有热象,但本证为肝之虚热证,肝火上炎证为肝之实热证。

三、心阳虚中医术语,即“心阳不振”。

是心气虚的重症。

除了心气虚的症状外,还有四肢厥冷,大汗出,心悸加重,甚至昏迷不醒,脉微欲绝。

多见于心力衰竭或休克等病症。

心阳虚证的原因同心气虚证,并多由心气虚证进一步发展而来.临床表现是在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虚寒症状,如畏寒肢冷,心痛,舌淡胖,苔白滑,脉微细.心阳虚证的治法为温通心阳,方用桂枝甘草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保元汤等主证:除有心气虚的症状外,还出现畏寒肢冷,面色滞暗,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而胖嫩,脉弱。

或兼见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脉微欲绝,神志模糊,甚至昏迷,为心阳虚脱的危候。

辩证:多见久病体弱,暴病伤阳耗气,年老脏气衰弱,禀赋不足等情况。

心阳虚,心阳不振,阳气不得外达,故畏寒肢冷,面色滞暗。

心阳不振,胸中阳气痹阻,故心胸憋闷或作痛,舌质紫暗,口唇青紫。

若心阳暴脱,宗气大泄,则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息短气微,神志模糊,甚至昏迷,脉微欲绝。

治法:温通心阳,回阳救逆。

方药:桂枝甘草汤加减或四逆汤加减。

附子、肉桂、干姜,五味子,桂枝等五行之说:五行学说指出:五行是以相生相克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的。

因此,脏腑的阴阳不平衡可导致一脏影响其他脏。

如:心肾不交是水火相克而致;肝肾阴虚是水不生木而致。

那么,我们在调养时运用此方法就可寻其根本,以免只调养表面,而忽略了其引发的真正原因。

以下只简单讲解一下五行的相生与相克关系。

五行与五脏的关系:木(肝)火(心)土(脾)金(肺)水(肾)(一)相生关系:木生火木多火才能旺,所以木生火。

如果肝的功能阴阳失调,必会影响到心的循环出现障碍。

如:肝阴虚导致的失眠就会容易惊醒,而醒后的表现就会心慌,有很多人就会错误的认为是心脏病,实际上根源在于肝脏。

火生土火通过燃烧会化成土,所以火是生土的。

而心的阴阳出现失衡时,也会影响到脾的功能。

如:心阳虚的少气懒言、面白,就会影响到脾胃,而形成脾胃不和的乏力、手脚凉、面黄白,实际是由于心脏的动力不足所致。

土生金金属是从土中开采出来,所以土是生金的。

如果由于脾胃湿热而贪食或喜欢吃生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必会导致肺不主皮毛而生粉刺、痤疮等皮肤病。

金生水金属化了就会变成水,所以说金生水。

当肺阴虚时,人会出现咽干、口渴、皮肤干燥、肠干燥等一些虚热的表现,这时也就会影响到肾,出现一些肾阴虚的表现,如:舌干裂、五心烦热、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肾的虚热表现。

水生木树木的生长主要是靠水的滋润,所以说木不能离开水。

当人出现手心、脚心、心里烦躁等一些肾阴虚的表现时,也必然会出现一些肝阳亢的表现,如:性情急噪、脾气暴躁、多动、少寐等。

(二)相克关系:木克土木只有破土才能生长,所以说木是克土的。

例如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肝阳亢型经常会生气,而生完气后有一种人没有胃口,什么都不想吃;还有一种人却大开胃口,而特别能吃,在中医理论认为称为肝气犯胃。

所以有很多一部分人的胃病是由于肝的阴阳失衡所致,因此有经验的医生在治疗脾胃病时是先从调理肝的功能入手的。

土克水古时有句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只有沙土才能制服水。

所以,脾胃不和的人会影响到肾脏的功能而出现运化功能失职导致的水肿等一系列肾病。

水克火水能把火扑灭的道理都知道。

如果人肾阴虚,就会很容易导致心不主神志的心肾不交型失眠等心脑血管疾病。

火克金只有火才能把金属融化,后煅造成刀剑、首饰。

所以火是克金的。

平时我们会注意到一些人由于心火过旺、急性上火,脸上就会长疙瘩,这是因为心火过旺克了肺金所致。

金克木树木需要金属器械来砍伐,后又需要锯刨的雕刻才能成为人们所能用的桌椅、家具,所以只有金属才能克木。

例如肺阴虚的人皮肤就会瘙痒、过敏,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情绪不稳定,出现烦躁易怒等肝阳亢的表现。

子午流注:“子午”二字,具有时辰、阴阳和方位等含义。

从时辰看,一天 24个小时,两个小时为一个时辰,就是十二个时辰;从阴阳变化来看,子时为阴盛时,午时为阳盛时;从方位来看,子午为经,卯酉为纬。

“流注”二字,是形容自然界水的流动转注,它涉及宇宙万物的变化。

人体的五脏六腑与十二条经络对于气血的运行起着重要作用,而每条经络又都有其兴衰的时辰。

从古到今已被证明:在每条经最旺的时辰,运用针灸或口服相应的药物和食品,疗效可以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仁康源就是根据阴阳五行和子午流注等理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养生方式。

专家在研制仁康源时,把子午流注作为一个重要条件,与仁康源有机的结合。

例如有黄精配料的仁康源 9# 则在肾经最旺的酉时服用,对补肾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因此,人在对症的经最旺时服用仁康源,其效果可高出其他时辰若干倍。

通过下面的讲解便可得知:子时 (23点至1点),胆经最旺。

胆汁需要新陈代谢,人在子时入眠,胆方能完成代谢。

“胆有多清,脑有多清。

”凡在子时前入睡者,晨醒后头脑清新、气色红润。

反之,日久子时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胆囊炎、结石一类病症,其中一部分人还会因此“胆怯”。

由肝阳亢盛引起的胆病诸证可服 1#;因肝阴虚引起的胆病诸症可服2#。

时间均在21-23点为好。

丑时 (1点至3点),肝经最旺。

“肝藏血。

”人的思维和行动要靠肝血的支持,废旧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鲜血液需要产生,这种代谢通常在肝经最旺的丑时完成。

如果丑时不入睡,肝还在输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维和行动,就无法完成新陈代谢。

黄帝内经讲:“卧则血归于肝”。

所以丑时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

因为肝胆相表里,服用调肝的 1#和2#一般情况下不放在丑时,而用在子时,以免影响睡眠。

但有些重症者需在丑时服用。

例如:三叉神经痛会使人彻夜难眠,可在1点服4粒1#;又如一些重症者本来已经不能入睡,可根据肝阳亢还是肝阴虚的证状,在1点服1#或2#。

寅时 (3点至5点),肺经最旺。

“肺朝百脉。

”肝在丑时把血液推陈出新之后,将新鲜血液提供给肺,通过肺送往全身。

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红润,精神充沛。

寅时,有肺病的人反映尤为强烈,剧咳或哮喘或发烧。

在 3点服5#4粒、7#2粒,可以清痰并补肺阳之气;白胖之人打酣严重者,可在此时服用7#、9#;黑、红胖之人打酣者服用8#。

感冒发烧者可以在这个时辰分风寒、风热而进行调理。

卯时 (5点至7点),大肠经最旺。

“肺与大肠相表里。

”肺将充足的新鲜血液布满全身,紧接着促进大肠经进入兴奋状态,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与营养、排出渣滓的过程。

如果大肠秘结,可在 5时-7时服2-4粒6#、8#;如果便溏(五更泄),可在5时-7时服2-4粒5#、9#。

辰时 (7点至9点),胃经最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