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讲课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讲课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题讲课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

册实验题

四、实验题目:沙洲的形成

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关于沙洲的形成,我的解释是:

五、实验题目:钟乳石的形成实验材料:

实验步骤:

我认为,钟乳石是这样形成的:

我的理由是:

在这个实验中,用()模拟(),用()模拟()。

六、自然界中钟乳石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人类很难看到钟乳石的形成过程。我们通过实验在短时间内模拟钟乳石的形成(自制钟乳石),实验中用()模拟(),用()模拟(),用()模拟()。

七、把斜面“卷”起来

把斜面卷起来会变成什么样?卷起来的斜面变成了什么形状?

会变成螺旋形状。

(1)分析两图中蚂蚁爬行的路线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2)圈起来的斜面有什么优点?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10生命从哪里来》(1)教案

(冀教版)科学五年级英语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生物的进化 10. 生命从哪里来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 能通过各种方法搜集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资料。 2. 能有根据地判断哪一种关于生命起源的观点最有说服力。 3.能通过比较发现各种观点的有理之处和荒谬之处。 4.能用科学短文的形式描述自己对外星是否有人存在问题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正确看待有关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2.能将自己的短文与其他同学交流。 科学知识目标: 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关于生命起源的各种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有效地促进科学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二、教学重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收集、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等方法探究生命起源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在探究人类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地球上每个角落几乎都有生命的踪迹。长期以来,人类探索生命起源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然而,生命的起源至今仍然是一个谜,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二)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有关生命起源的问题,谁能谈谈对此你有哪些想法。

1. 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提供的有代表性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2. 指名谈谈阅读后的想法,是否有不清楚的地方。 3. 教师: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生命起源的观点? 4. 指名让学生读一读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生命起源的资料。 5. 指导学生整理资料中有着重起源的主要观点及依据填在课本45页的表格中。 6..教师:有人提出,生命来自于地球以外的星球。那么,地球以外的星球上真的有生 命存在吗? 7.让学生读一读搜集到的信息并分析哪些是有科学依据的,哪些是类似文学作品的虚构。 8.阅读课本45页中的资料,参照资料,整理自己的资料卡片。 9.学生自己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了解关于生命起源的很多问题,还等待我们去继续研究。(三)课后总结,谈收获。 (四)作业: 在地球以外的星球上有没有生命存在呢?将自己的想法写成一篇科学短文。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报告内容

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实验 杠杆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怎样使杠杆保持平衡。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 实验步骤: 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保持平衡,将 实验结果记录在下表中。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实验记录: 滑轮实验 1.定滑轮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定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定滑轮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 实验结论:定滑轮不能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2.动滑轮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动滑轮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动滑轮用测力计(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动滑轮能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3.滑轮组实验 实验材料:支架滑轮绳钩码测力计记录表 实验过程: 1.组装滑轮组装置。 2.用测力计垂直提起一个钩码,读出、记录拉力的读数。 3.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提起一个钩码,记录拉力的读数。 实验记录: 用测力计垂直(向上)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5牛,通过滑轮组用测力计(向下)提起一个钩码用的力是0.3牛。 实验结论:滑轮组既能改变用力方向,又能省力。 斜坡实验 实验1:实验验证斜面有省力作用。 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记录: 实验结论:使用斜面可以省力。 实验2:证明斜面坡度越小越省力。 实验材料:测力计重物木块木板 实验步骤和记录: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转载) (2011-07-26 13:35:56) 转载 小草和大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实验 一、怎样使杠杆平衡 材料:钩码、杠杆尺、支架 步骤:1、确定杠杆尺一侧的一个点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 2、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在不同的 位置上需要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 衡。做好记录。 3、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第二步。 结论:杠杆尺平衡的规律是: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X钩码数二、设计实验证明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器材:弹簧测力计,斜面(尽量光滑),带挂钩的小木块。 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拉起小木块,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2、把小木块放在斜面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小 木块演斜面向上运动,当小木块匀速直线 运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3、重复上述操作3次,取平均值,进行比较。 结论:斜面有省力的作用。 三、蘑菇石的形成 实验目的:验证风吹是蘑菇石形成的主要原因。材料:托盘、玉米面、不规则石块 步骤:1、在托盘内铺一层约一厘米厚的玉米面,用手拍平拍实。 2、将不规则石块摆放在玉米面上面。 3、用嘴对这玉米面轻轻吹气。 结果:没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被“风”吹走了,压石块部分的玉米面没被“风”吹走了。 蘑菇石的形成:沙漠中的岩石松软程度不同,当有风吹向岩石时,松软的部分被吹走了,坚硬 的部分被留了下来,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形态 的蘑菇石。 四、沙洲的形成 材料:喷壶、沙土、各种大小的石子、2个托盘 过程:1、用沙土和石子在一个托盘里制作一个带有丘陵的自然景观。 2、用喷壶在景观上喷水。 现象:景观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沙洲”。 结论:沙洲是在水的冲刷和搬运中形成的。 五、鹅卵石的形成 材料:带盖的玻璃瓶、碎砖块、沙、水 过程:1、观察碎砖快的棱角,摸一摸棱角的锐利程度。 2、将3-5块小碎砖块放入瓶中,并加入适量 的沙和水,拧紧瓶盖,用力摇动瓶子。 3、摇动一会儿,观察碎砖块的形状。 现象:碎砖块的棱角变小或消失了,变圆了。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搬运过程中, 受到水的冲刷和相互磨擦、碰撞,形成了卵 石。 六、钟乳石的形成(自制钟乳石) 材料:曲别针、线绳、两只烧杯、一个碟子、苏打晶体、水 过程:1、分别在两只烧杯中注入半杯水,然后逐 渐倒入尽可能多的苏打晶体,直到不能 溶解为止。 2、将线绳打一个结,将线绳放在溶液中浸泡, 然后把线绳两端分别浸在两只烧杯中,把 碟子放在两只烧杯中间,用曲别针固定在 适当位置。 3、坚持观察四天。 现象:在盘中出现了结晶物。 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知道,钟乳石是有溶解了石灰岩成分的水滴落时留下的碳酸钙晶体聚集 形成的。 七、模拟冷热变化对岩石的作用 材料:玻璃、酒精灯、试管夹、护目镜、一盆冷水过程:1、仔细观察玻璃表面。 2、用试管夹夹住玻璃,在酒精灯上加热。 3、加热一段时间后,把玻璃片迅速放在冷水中。 4、重复以上过程三次,观察现象。 现象:玻璃片爆裂破碎。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的岩石在昼、骤雨等冷暖反复变化下会发生破碎。 八、模拟结冰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材料:气球、纸盒、熟石膏、水、小木棒 过程:1、用水填充一个小气球,扎紧后放入纸盒中。 2、往纸盒中倒入一些糊状熟石膏,用木棒把 气球推入熟石膏下,取出木棒。 3、待熟石膏变硬时从盒中取出,并观察。 4、把熟石膏模型放入冰箱冷冻24小时后取 出,观察其变化。 现象:熟石膏模型断裂。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可以知道,高山上裂缝中的水结冰时体积膨胀,使岩石发生破碎。 九、煤的分离实验 材料:酒精灯、试管、带玻璃管的试管塞、棉花、煤 过程:1、在试管内装入一定量的纯净煤,在试管口放点儿棉花,用带玻璃管的试管塞塞 住试管口。 2、在酒精灯上加热试管,直到试管里的煤发红。 3、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观察现象。 现象:把点燃的火柴放在玻璃管口处时,产生蓝色火焰;实验过程中,试管里的棉花有黑色油 状物;实验结束时,试管里的煤燃烧后产生 了黑色炭状物。 结论:煤经过燃烧后产生煤气、煤焦油和焦炭。 1、天平的使用 一、实验题目:怎样使用天平 二、实验要求:怎样使用天平 三、实验器材:天平 四、操作步骤: 1、取出天平放在桌面上,在盘中各放上一张大小相同的纸,旋转调节螺丝使指针指向0位。 2、在左侧盘中纸上放上所要称的物体。 3、用镊子夹出砝码放右侧盘的纸上。 4、增减砝码的数量,直至天平平衡。(还可以使用游码调节) 5、计算砝码及游码总量并记录。

冀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动物的运动 本单元以学生熟悉的动物基本运动方式为研究内容,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动物,了解动物的基本运动方式。了解动物运动时肌肉、骨骼的活动,激发学生研究生物和仿生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事物的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能够将观察结果以图和文字的形式在卡片上记录下来,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设计制作的能力。 本单元包括“动物运动会”、“生命在于运动”、“小吊车”三课。 1、运动着的世界 本册围绕“运动与变化”这一组统一概念统整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及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内容,设计了“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交通运输”5个单元。本课是全册书的起始课,为学生揭开“运动着的世界”序幕,激发学生探索物体运动的兴趣。 教学目标: 1 能够提出3个以上自己感兴趣的有关运动的问题。 2 能从提出的问题中选出自己认为最值得研究的问题。并能说明自己选择的理由。 3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查阅1-3条有关物体运动的资料,并能制成资料卡片。 材料准备: 有关运动的各种卡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它们怎样运动? 1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出示风在动、人在行、水在流、鱼在游、鸟在飞的情景,让学生初步体会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着的世界里。 2 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更多的有关运动的例子,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这个深层的哲学问题。 3 讨论“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吗?”学生讨论,教师不要急于说出答案。 4 引导学生把自己关于运动想知道的问题记录下来。选择自己最想研究并能在以后的学习中研究的问题。 ★搜集有关运动资料。 1 讲解:科学家已经做过了许多关于运动问题的研究,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研究,是解决我们关于运动许多疑问的最好方法之一。 2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搜集、查找资料。报纸、书籍、网络,利用标题、目录、搜索快速查询。 3 把自己查阅的资料记录并制成卡片。需要记录内容:作者、书名、页码、出版社、出版日期、摘要、摘录日期。 4 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资料卡片的设计和制作过程,把自己制作的资料卡片与同学交流、分享。 2、动物运动会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从多种途径观察到动物运动的方式。 2、能够通过感官和全身的活动,感知并模仿某种动物运动的主要方式。 3、能用图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观察结果。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报告

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 48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49实验:渗水比赛(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 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50实验: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植物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 实验材料: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2、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放在阳光下,而2组绿豆苗也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冰箱的保鲜室里,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 实验现象: 1、在实验1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2、在实验2中第1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适宜的温度。 51实验: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植物会向着有阳光的地方生长 实验材料:两株生长情况基本一致的绿豆苗、纸盒、剪刀 实验过程: 1、将两株绿豆苗分成1、2两组,并且把两组绿豆苗都用纸盒罩住。 2、1组绿豆苗不作处理,将罩住2组绿豆苗的纸盒右侧上方剪开一个洞,使阳光能照射进去。 3、一周后,观察两组豆苗的生长情况。 实验现象: 1组豆苗正常生长,2组豆苗偏向有阳光的洞口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具有向光性。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序吗? 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冀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冀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1.变化的世界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各种感观察觉到周围的物体都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能从物体变化现象中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能说出两种以上记录某一物体变化的方法。 情感目标:愿意与其他小组交流本组观察到的各种变化现象。 能感受到自然界中各种物体变化的奇妙。能坚持对一种选定的物体进行长期的观察,并能将观察用两种以上的方式记录下来。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什么叫做变化。能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观察到的变化进行分类。能知道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起风了,下雨了,草绿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着的世界。 探究活动 一.活动:“我知道的变化” 1.生看图体会生活中的各种变化。 2.说说我们知道的变化。 3.把自己知道的变化记录下来。 4.小组交流我们的记录。 5.给这些变化分分类 二.观察各种的变化 1.师示范一些化学变化。 2.生观察(提出质疑) 3.分组讨论分析这些变化。 拓展 一.活动“寻找我们身边的变化?” 请学生在生活中找找周围物体的各种变化。 (第二课时)

引入:相互交流说说我们找到的生活中的物体变化。 探究活动 讨论“解释什么叫变化” 1.请生根据自己找到的各种物质变化试着解释什么叫变化。 2.讨论:自然界中有没有永远不变的事物。 活动:“记录物体的变化” 1.引导学生回忆我们学过的几种不同的记录方式。 2.分析我们对一种植物的长期观察的方法。 3.分组设计一种记录方式。 拓展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变化进行观察并记录。 板书设计 变化的世界 我们知道的变化:火山爆发、铁钉生锈、四季变化、天气变化… 按大小分类:按时间长短分类: 2.多样的天气 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能用文学词语描述天气现象。能用文学和科学并模仿动物运动的主术语描述天气变化。能设计一组符号记录天气的状况。 情感目标:1.愿意关注、收集与天气变化有关的信息。2.能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天气及其原因。3.愿意欣赏天气变化的美丽。4.愿意收集各种预测天气变化的谚语。 知识目标:1.能说出两种以上科学描述天气变化的要素。2.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图形符号。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引入 师:今天早上起床推开窗,你发现天气如何?你的心情怎样?出门要准备什么? 生自由谈感受

冀教版五年级的上科学实验.doc

冀教版五年级上科学实验 1、渗水比赛 一、实验题目:渗水比赛 二、实验要求:渗水比赛 三、实验器材:塑料瓶、纱布、剪刀、线、烧杯、支架、沙质土、黏质土、壤土、水。 四、操作步骤: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 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对三只烧杯收集到的从瓶子中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4、观察三个烧杯中的水量,记录在表中。 注意:要让瓶口流出的水全部注入到烧杯中。 土壤类型从土壤中流出的水量( ml) 时间水量沙质土黏质土壤土 2 分钟 4 分钟 6 分钟 2、测量水温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测量水温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测量水温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 2 支温度计、 400ml 烧杯、 100ml 锥形瓶、热水、冷水、铁架台、纸板。 四、操作步骤: 1、向锥形瓶中加入280ml 热水( 80℃左右),向锥形瓶中加入80ml 冷水。 2、将锥形瓶放入烧杯中,用纸板盖住杯口,在纸板上打两个小孔。 3、将两支温度计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 4、观察两个容品中水的初始温度和每间隔 1 分钟的温度变化。 3、勺柄冷热的变化 一、实验题目:勺柄冷热的变化 二、实验要求:勺柄冷热的变化 三、实验器材:金属物品、酒精灯或蜡烛、凡士林、小木棍(或小豆子、小球等)、火柴。 四、操作步骤: 1、在金属片的一端粘上小木棍,用酒精灯给金属片加热,观察现象。 2、在锅的金属把上粘上豆子,用炉火加热铁锅,观察现象。 3、在杯壁上粘上豆子,用蜡烛给金属杯底加热,观察现象。 4、传热比赛(一) 一、实验题目:传热比赛。 二、实验要求:观察热可沿物体从温度高的一端向温度低的一端传递。 三、实验器材:粗金属丝、木制支架、玻璃管、酒精灯、火柴、凡士林油(或蜡)、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照下图组装实验。 点燃酒精灯,在金属丝一端加热,观察哪根火柴先掉下来,以及几根火柴棍掉下的顺序。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注意: A、金属丝粗细要恰当。过粗,实验时间太长;过细,火柴棍不好粘,传热太快, 3 根火柴棍掉下的时间相差太小,实验结果不明显。一般以直径 6 毫米左右为宜。 B、粘接火柴棍距离,过近过远都不好,一般以15 毫米左右为宜。 C、粘接火柴棍,凡士林油或蜡用量多少是实验成败的关键。要设法使各粘接处的凡士林 油或蜡的用量相等,实验效果才好。 5、传热比赛(二)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全套】

备课本冀教版六年级上册 科学 全册教案 班级______ 教师______ 日期______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1.小草和大树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旨在通过对具体植物的观察、比较,找出一类植物的共同特征,并利用学到的方法去认识更多的植物类别及其主要特征。其重点是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能设法在不损坏植物的前提下研究植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植物的特征,学习简单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植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千姿百态的植物使自然界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大家想不想认识千姿百态的植物呀?让我们一起来观察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谈话: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再陌生。今天,我们一起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学生活动 4.整理记录,归纳总结并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总结

冀教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1、走进科学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2、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重点难点重点: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难点: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教学准备课件 A4纸气球/孔明灯教学过程集体备课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 1、今天学习什么课?什么是科学?说说你的想法。预设:科学就是科学家在研究。 2、也许你认为科学是神奇的,但它并不神秘。当你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了好奇,并思考“为什么”的时候,探究科学就开始了。大家想探究科学吗? 二、教学活动: 《活动一》、感受科学探究周围事物:

课件展示:出示图片:花朵下雨热气球火车 思考并提出问题: 预设:花为什么有各种颜色? 雨是怎么形成的? 气球为什么会漂在空中? 火车怎样跑得更快? 学过程集体备课谈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你对周围感到好奇的事物是不是能够提出问题? 现在恭喜你,你已经开始探究科学了。 《活动二》、做一做科学探究 出示图片:吹A4纸 让我们猜一下,向两张纸中间吹气会发生什么现象? 预设:◎纸张会向两边分开 ◎纸张会向中间靠拢 下面我请两位同学上台来做一做。有人愿意来试一下么? 通过两位同学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两张纸会向中间靠拢。这是气流的作用。 那么这个我们可以通过这个发现做到什么呢? 折一个纸飞机,同学们这个是什么? 你们玩过么?你们还会别的折飞机方法吗?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精品文档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题目: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怎样才能省力教学目标:1.探究一些工具可以轻松省力完成一些任务的方法,认识一些常见的简单机械,知道可以利用它们提高工作效率,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2.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3.小组合作探究,乐于和他人交流所得。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各种简单机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教学难点:了解简单机械在生活中的利用。教学准备:图钉磁铁小铁片绳子木板钉锤相关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1、谈话:欢迎同学们度假归来。过了一个年大家都精神抖擞,有些同学又长胖了不少啦。同学们都大一岁了,看看是不是也长高了、长力气啦,老师想选几个同学先来玩玩掰手腕比赛,看看谁的力气大,2、掰手腕比赛:选三至五组同学进行比赛,请大家留意观察他们是怎样玩这游戏的,(看看新一年回来大家的观察能力是不是也增强了),谁赢了,为什么能赢,(同学评判)老师参与比赛:(1)先是悬腕进行比赛:请同学们观察点评。(2)找个支点进行比赛:请同学们点评。3、认识简单机械:有了支点,我们可以借力,或者说可以省力。著名的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把整个地球撬起来。这不是阿基米德的狂妄之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现的科学原 1 / 34 精品文档 理。我们把这种借助支点省力的原理称作杠杆原理。杠杆是简单机械之一。简单机械提高了工作效率,它们是怎样帮助人们工作的,是怎样提高工作效率的,4、

拔图钉比赛:设计方法:尽可能多地设计出省力的方法,看谁拔得快。方法:手拔磁铁吸出来用小铁片撬体验使用机械和不使用的区别(不使用机械会手痛,感觉很用力,使用机械感觉很轻松,省力。)讨论:人们还使用那些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二.新授1.简单机械的应用出示任务:我们怎样才能轻松省力的完成任务,将油桶送上台阶将桶盖打开将泥桶送上房檐将谷物磨碎分组讨论、交流(使用各种机械,也有同学会说到机械的组合使用。)小结:杠杆、斜面、滑轮、轮轴都是简单机械。2.简单机械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图片(看书中插图):我们是怎样完成任务的,那些工具可以使工作效率提高,人们在生活中利用了那些简单机械,小组讨论:将自己找到的简单机械与同学交流全班汇报交流3.动物的省力“工具”动物身体上的那 些器官或结构具有省力的作用,仔细观察,比比谁的发现多。将自己的发现与同学交流。啄木鸟:杠杠、斜面蜘蛛、蚂蚁:杠杆虎:斜面课后小结:2、撬棍的学问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以及对各种杠杆的省力情况进行分析。2.通过实验,找出使杠杆保持平衡的规律。3.小组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教学重点:认识杠杆的特点和作用。教学 2 / 34 精品文档 难点:正确找到杠杆上的支点、动力点和阻力点。保持杠杆平衡的规律。教学 准备: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各种重物平衡尺天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讲述:阿基米德的故事问:要帮助阿基米德实现他的设想,我们要提供哪些最基本的条件,二.新授1、杠杆三要素。生讨论回答:支点、长棍、用力点。师:由此可见,要使木棍成为杠杆必须满足三个要素:支点、动力点、阻力点。1.将重物抬起来师:根据大家的讨论结果,想办法利用绳子和木棍制作一种简单机械,将重物轻易的抬起来。学生实验制作,记录。汇报交流。交流小结:实验中能绕一个支点旋转的棍子就成为杠杆。认识杠杆的三个点:动力点、支点、阻力点。在自己的记录表中标明杠杆的

河北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 第1课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什么是草本植物、什么是木本植物;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植物的茎的主要特征,并根据它的特点辨别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情感目标:在相互的合作中,体会学习科学的乐趣和学会相互合作。教学重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难点:能根据某一植物的特点,正确的辨别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比较小草和大树(外出观察) 1、导入:对于生活在我们周围的植物,我们早已不在陌生。今天。我们也将到校园里去看看,寻找一些小草和大树进行观察,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2、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听从小组长的安排; (2)、注意安全,不能攀爬大树和随意的采摘小草和树枝; (3)、认真的观察,及时的做好记录。 3、观察 4、整理汇报: (1)、“我”观察到的小草 (2)、“我”观察到的大树 (3)、归纳:你发现小草的茎和大树的茎有什么不同吗? 5、认识: 像蟋蟀草一样具有比较疏松、柔软、支持力弱的茎的植物,称为草本植物;像玉兰树那样具有比较紧密、坚硬、支持力比较强的茎的植物,称为木本植物。 6.辨别:我们常见的植物中那些是木本植物?那些是草本植物? 二、活动二:给植物分类 1、导入:认识了许多的植物后,你会从些方面来对它们进行分类呢? 2、观看书中提供的图片,初步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分类的标准; 3、小组内讨论分类的标准;

4、根据分类的标准给植物进行分类; 5、汇报分类的结果; 6、统计:全班同学共找到多少种分类的方法? 三、拓展:认识一些新的植物 绿藻 水绵 肾蕨 苔藓 板书设计: 小草和大树 草本植物:蟋蟀草…… 木本植物:玉兰树…… 其他分类的标准:根、叶、花、种子…… 第2课植物博览会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植物的多样性。 2、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相互交流、沟通。 教学重点:锻炼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难点:学生自己筹办一个植物博览会。 课时安排:2课时 材料与工具:1、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 2、布置展览台。 教学活动:活动1参观植物博览会 活动过程: 1、学生把搜集到的图片资料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2、学生把自己所搜集的资料进行分类。 如:经济作物、食用植物新品种、观赏植物等 提问:虞金香、构骨、马尾松、大豆、猪笼草、金灯藤、蔬菜温室大棚、含羞草、银杏、耐储存的转基因番茄、珙桐这些植物应该把它们分别放在哪个展台上展示? 小结。 活动2筹办植物博览会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小苗的诞生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教学内容循序渐进,从种子萌发所需的外界条件开始,通过对种子的观察,提出猜想和假设,然后引出如何去验证假设,制订实验方案。实验方案的内容包括提出假设、选材、实验方法、实验结果预测、实验步骤、如何记录、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和结论等,因此教师要注意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在教材给出的范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独立的制定自己的实验方案。 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最”合理的方法。 .会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完成实验研究。

.能坚持把实验做完。 三、科学知识目标 根据实验结果,说出种子萌发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找出在生活和生产中通过控制外界条件影响种子萌发的若干个实例。 .能举若干个实例说明人们对种子萌发的研究和应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如何制定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各样的植物种子。 课时建议: 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导 .谈话提问: 教师:同学们,我们大家都来自农村,相信大家一定都见过种子。那么,种子有什么用呢? 学生交流汇报。

教师追问:种子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关于种子萌发 你有什么问题? .讲述:种子发芽又叫种子萌发。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新课教学 ◆活动: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 .指导学生推想种子萌发的条 讲述:大家想一想,我们家里、粮仓里储存的种子一般不会发芽,只有把它们种在地里或进行培育才能发芽,可见种子发芽需要一定条件。 讨论:根据你的经验说一说,种子萌发必须具备什么条件? 教师小结:根据同学们的意见,种子萌发可能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等条件。究竟是不是这样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指导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种子萌发与什么条件有关系——设计实验方案 方案1: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是否有关系 ①讲述:下面,我们先来研究种子萌发与水有没有关系。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实验呢? ②分组讨论。 ③汇报讨论结果。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内容

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 实验: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渗水比赛(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 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研究根的作用(演示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 植物油。 实验过程: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实验:茎的作用(分组实验) 实验目的:研究植物茎的作用 实验材料:烧杯,一段新鲜芹菜,水,红墨水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教案 【篇一: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jijiaoban六年级科学xcja 1.常见的建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围绕着建筑物,从学生熟悉的房屋入手,按照分析、观察和实 验的顺序,设计了3个活动,利用图文形式交代了活动的过程和方法。教学时,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达到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一、科学探究目标 1.能设法收集不同历史时期关于房屋的资料。 2.能分析出一座砖结构房屋的结构、层次与构成。 3.能设定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大胆进行推测,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2.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研究各种问题。 三、科学知识目标 1.能有根据地说明从古到今人类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2.能具体说出某一个建筑物所用的建筑材料有哪些特点和功能。四、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 1.能分析出建筑材料和技术的发展进步对房屋变化的作用。 2.能通过推理解释不同地区民居具有不同风格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活动2“不同风格的房屋”。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各种建筑物的图片。 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房屋是人类居住、生存的地方。有了房屋,人类才结束了露 宿旷野的历史;有了房屋,人类才有了稳定的生活。房屋对于大家 来说并不陌生,那大家知不知道古代的房屋是什么样子的?今天我 们就来学习房屋的变化。 (二)新课教学 ◆活动1:房屋的变化 1.教师出示不同时期的房屋组图。 提问:刚才你们看到的这组图片都是什么? 学生回答。(房屋) 教师:你们能给这几幅图片中的房屋按照出现年代的早晚给它们排 序吗?小组讨论,排序,说说排序的理由。 讲述:早在55万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生存,开始寻找能够遮风、避雨、御寒的“房屋”,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当房子的山洞。从 山洞到现在的高楼大厦,人类的房屋发生了很大变化。 提问:引起房屋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人类为了生存,为 了更好的适应自然环境,抗御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的伤害,发明了 房屋。) 2.房屋的发展过程。 (1)阅读教材p2、p3的材料,说说房屋的发展过程? 洞穴、草棚——木屋——砖瓦房——钢筋混凝建筑。 (2)列举不同历史时期有代表性的房屋,分析并记录它们的外形、材料、功能、采用的工具和技术。 3.讨论。 (1)人类的房屋是怎样发展变化的? 人类房屋的发展经历了由天然洞穴到人造住所,结构由简单到复杂,功能由单一到综合的过程。 (2)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建筑材料和建筑工具、建筑机械的进步促进了人类房屋的发展。板 书设计: 第一课常见的建筑 1.房屋发展变化的原因。 生存、适应环境、抗御自然灾害。 2.房屋的发展过程。 天然洞穴——人造住所 结构简单——结构复杂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总结(自己总结)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 一.实验名称:研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P3) 实验目的:验证种子萌发是否需要适量的水 实验材料:菜豆或黄豆10—12粒,玻璃小瓶或培养皿两个 实验过程: 1、在两个瓶中分别放入同样的卫生纸或棉花,并在每个瓶中放入5—6粒菜豆的种子。 2、保持1号内的种子干燥,经常向2号瓶中洒一些水,使纸或棉花始终保持潮湿状态,但不要让种子浸没在水里。 3、将两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个瓶子同时放在相同的室温中,并保持光照的情况相同。 4、记录种子在第一天、第三天、第五天、第七天的萌发的情况。 实验现象:1号瓶中的种子没有萌发,2号瓶中的种子萌发了。 实验结论: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中不会萌发,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 三.实验:渗水比赛(P5)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发现不同土壤渗水能力的大小 实验材料:三个相同的塑料瓶,纱布,橡皮筋,沙质土壤土黏质土,水,三只烧杯,支架实验过程: 1、取三个同样大小的透明塑料瓶,去掉瓶底,用纱布蒙住瓶口,扎好,倒立在支架支架上,在瓶口下面各放一只同样大小的烧杯。 2、向三个瓶中分别装进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并同时倒入同样多的水。 3、过一段时间,对渗出的水进行比较。 实验现象:沙质土渗出的水最多,黏质土渗出的水最少 实验结论: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沙质土、壤土、黏质土 实验名称七: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P9 猜想假设: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较好 实验材料:黑色纸袋、线绳、8株生长情况相似的绿豆苗、水。 实验过程: 1、将绿豆苗分成1、2两组,1组绿豆苗用黑色的纸袋套住,而2组绿豆苗不用黑色纸袋套住,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两组绿豆苗同时浇适宜的水,一周后,观察植物生长情况并记录。实验现象:在实验中第2组绿豆苗生长得好。 结论:多数植物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 四.实验:研究根的作用(P14) 实验目的:研究根的作用 实验材料:透明的玻璃瓶,水,一株完整的植物,植物油。 实验过程: 1、把一株完整植物的根浸在盛水的小瓶里,并在水面上滴一层植物油。 2、用彩笔在水面处做一个标记。 3、把实验装置放到向阳处。 4、过一段时间,观察水面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瓶中的水面下降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