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蠹蛾

合集下载

苹果蠹蛾

苹果蠹蛾

51 姚佳忆11生技1 苹果蠹蛾Laspeyresia Pomonella (Linnaeus)苹果蠹蛾属鳞翅目卷蛾科,杂食性钻蛀害虫,有很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繁殖能力,是一类对世界水果生产具有重大影响的有害生物。

Cydia pomonella (Linnaenus)Grapholitha pomonena (L )寄主名称:苹果Malus pumila、花红M. asiatica、海棠M. spectabilis、沙梨Pyrus pyrifolia、香梨P. aromatica、榅桲Cydonia oblonga、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野山楂C. cuneata、李Prunus salicina、杏P. armeniaca、巴旦杏P. amygdalus、桃P. persica、核桃Juglans regia、石榴Punica granatum、栗属Castanea spp.、榕属(无花果属)Ficus spp.、花楸属Sorbus spp.等几十种水果。

物种名称:苹果蠹蛾检疫方法:检查果品上是否有蛀孔及丝状虫粪、碎屑及各虫态。

检查运载工具的四周缝隙等处是否有残留果品、包装物及幼虫、蛹。

传播途径:苹果蠹蛾为小蛾类害虫,在田间最大飞行距离只有500m左右,自身扩散能力较差,主要以幼虫随果品、果制品、包装物及运输工具远距离传播。

生物学特性:在各地1年发生代数不同,少则1代,多则4代。

成虫有趋光性。

黄昏至清晨交尾,卵单产。

树冠上层卵量多,叶上卵多于枝条和果实上,喜产在背风向阳处。

1头幼虫能咬几个苹果,从蛀果到脱果通常需1个月左右,幼虫老熟后脱果爬到树干裂缝处或地上隐蔽物以及土中结茧化蛹,也有在果内、包装物及贮藏室化蛹。

一部分幼虫有滞育习性。

原产地:欧洲东南部。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新疆、甘肃等地。

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遍及欧洲各国,以及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南美洲、非洲等地。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1. 引言1.1 苹果蠹蛾的危害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苹果果实被其卵、幼虫和蛹侵入而造成的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苹果蠹蛾的卵在果实表皮上产卵并孵化成幼虫,幼虫则在果实内部挖掘出食道,使果实内部腐烂、变质。

苹果蠹蛾还会造成果实贮藏期内的损失,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市场价值减少。

而且苹果蠹蛾的危害性不仅仅局限于苹果栽培,还会对苹果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重视苹果蠹蛾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危害。

只有深入了解苹果蠹蛾的危害性及其对苹果栽培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苹果果实,导致果实变质脱落,降低果实的市场价值和产量。

苹果蠹蛾的危害性早在19世纪就被人们所关注,并且由于其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低,一直是苹果种植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传统农业时代,防治苹果蠹蛾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长期以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新的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苹果蠹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2. 正文2.1 苹果蠹蛾的生物特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果实,造成减产和质量下降。

苹果蠹蛾成虫体长约6-9毫米,翅展约15-20毫米,前翅呈灰褐色,后翅为淡黄色。

成虫主要以吸食花蜜和树液为生,不会直接危害果实。

而其幼虫是危害果实的主要部位,幼虫体长5-9毫米,白色,头部呈黑色,身体具有分节,一般会在果实内挖洞,在果肉内挖通道,吸食果实内的营养物质。

苹果蠹蛾幼虫的危害会导致果实变质、变软,严重影响果实的质量和市场价值。

苹果蠹蛾

苹果蠹蛾

苹果蠹蛾正在逼近,防控工作迫在眉睫苹果蠹蛾是世界性重要害虫,主要危害苹果、梨、桃、杏等。

分布于50多个国家,由于其危害的严重性,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检疫对象,它也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危险性害虫之一。

蠹蛾原分布于美国,后来蔓延到前苏联及我国新疆地区,1989年该虫由旅游者从新疆传入甘肃敦煌,1992年扩展到瓜洲、玉门、金塔等地区,2003年高台发现蠹蛾危害,2004年到临泽,2005年延至甘州、民乐,2006年在山丹发现,2007年已到永昌、民勤、兰州。

据了解,兰州以西16个县市蠹蛾危害面积已经达到了42.6万亩,现在正以每年80-100公里的速度向东扩展,不但对平凉地区的果产业造成威胁,而且对中国苹果大省陕西、山东也形成威胁,所以了解蠹蛾发生规律,进行全面防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迫在眉睫。

现将蠹蛾的形态特征、生长活动规律及防控技术陈述如下,望相关部门做好宣传及防控工作。

一、苹果蠹蛾的形态特征成虫:成虫体长8mm,头部额区鳞片灰白色。

触角丝状,长度不到前翅前缘的一半,背面暗褐色,腹面灰黄色,每节末端色浅。

翅基部淡褐色,此褐色部分之外缘突出略呈三角形,在此区内有较深的斜行波状纹。

后翅黄褐色,翅缘上的鳞毛较前翅为淡。

幼虫:初龄幼虫体多为淡黄白色,成熟幼虫多为淡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浅。

气门近圆形,缘片隆起,呈褐色。

腹足4对,末端臀足1对,趾钩为单行缺环,两端趾钩较短。

趾钩数为14~30个,臀足趾钩13~19个,幼虫肛间处无臀栉。

蛹:黄褐色。

复眼黑色。

气门缘片隆起。

喙不超过前足腿节,雌蛹触角较短,不达中足末端;雄蛹触角较长,接近中足末端,中足基节显露,后足及翅均超越第三腹节而伸达第四腹节前端。

二、苹果蠹蛾的生长活动规律苹果蠹蛾属于鳞翅目卷蛾科小卷蛾属,目前分布于新疆、甘肃。

苹果蠹蛾一年发生2-3代,世代重叠,以老熟幼虫在树皮下结茧越冬。

通常在苹果花期结束时,成虫才开始羽化。

产卵多在树冠上层,叶上卵多于枝条和果实上,喜产在背风向阳处;幼虫孵化时,初在果面爬行,后寻找果面的损伤处、萼洼或梗洼等处蛀入,蛀入果实后,先后经过3次蜕皮后脱果危害果丛附近的其它果实。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1. 苹果蠹蛾的概述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一种危害果树的昆虫,以苹果为主要寄主,也能危害其他果树。

成虫外形呈灰褐色,前翅有黑斑;幼虫为白色的蛀虫,多在果实内部活动,严重的会导致果实腐烂、掉落。

苹果蠹蛾的寿命约为20-30天,繁殖力极强,一只雌虫可产下100-200只卵,孵化后成为幼虫进入果实内部生长发育。

成虫主要在5至7月间活动,幼虫主要在6至9月间活动。

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大,苹果蠹蛾的危害程度会逐渐提高。

2.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苹果蠹蛾虫害发生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2.1 叶面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树会出现叶面脱水、病斑、生长不良等现象,若果树枝条上出现红色或褐色的小圆形粘液状物,那么就应当注意果实是否被苹果蠹蛾危害。

2.2 果实观察成虫通过侵入果实并在果实内产卵,产生的果蛹会在果实内成长发育。

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实外皮表面常常会出现口径很小的孔洞,果肉内部被蛀虫侵袭后感染细菌,出现腐烂现象,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和数量。

2.3 蛹室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果实内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生物产物,例如果渣、虫粪等。

在病株上采集初孵化的苹果蠹蛾幼虫,可将果实剖开查看蛹室的建造和大小。

蛹室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是苹果蠹蛾幼虫在果实内部建造的一种小型蛹室,有利于其发育和生存。

3. 苹果蠹蛾的防治措施苹果蠹蛾是一种难以防控的病虫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专业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治。

3.1 防治原则(1)综合措施,防止苹果蠹蛾的发生;(2)保持环境卫生,加强田间管理;(3)选择药剂和防治时间要合适;(4)遵守农药使用标准,不滥用农药。

3.2 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微生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生物控制剂有:苏云金芽胞杆菌、扁桃杆菌、虎皮蛙、二点剑蚜小蜂等。

这些生物控制剂具有安全性高、污染少、环保等优点,在防治苹果蠹蛾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

内蒙乌海 苹果蠹蛾发生规律

内蒙乌海 苹果蠹蛾发生规律

内蒙乌海苹果蠹蛾发生规律
内蒙古乌海的苹果蠹蛾发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季节性规律:苹果蠹蛾在每年的4-5月开始羽化繁殖,8-9月结束,这一时期是苹果蠹蛾活动的高峰期。

2.温度、湿度和降雨量的影响:苹果蠹蛾在温度达到15℃左右时开
始出现活动和产卵,湿度和降雨量对苹果蠹蛾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

3.果园管理措施的影响:果园管理措施对苹果蠹蛾的发生也有一定的
影响,如果树修剪、田间拔草、除草等,可以减少苹果蠹蛾的栖息和繁殖
场所,从而减少其数量。

4.食物资源的影响:苹果蠹蛾的数量和发生程度也与其主要寄主植物——苹果树的数量和生长状况有关,若果树资源充足、生长健康,则苹果
蠹蛾的发生量也相对较少。

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 苹果蠹蛾

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 苹果蠹蛾

一、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苹果蠹蛾一、基本特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ntinae、小食心虫族Grapholitini、小卷蛾属Cydia,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核桃等仁果类、核果类果树,是此类果树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该虫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成熟前大量脱落或腐烂,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二、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遍及欧洲各国,以及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南美洲、非洲等地。

1987年苹果蠹蛾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在敦煌市立足,而后迅速扩展。

到1992年已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成虫可近距离传播,主要以幼虫或蛹随运输果品和繁殖材料远距离传播。

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果树。

在不同树种和不同品种植物上产卵也有选择性,幼虫一般从果实胴部蛀入,可转果危害,造成果实脱落,影响品质,甚至不能食用。

苹果蠹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围绕苹果蠹蛾疫情,我局加强了监测、检疫和除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向东扩散蔓延的态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在陕西、宁夏和北京等地均监测或检疫到苹果蠹蛾,对我国林果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苹果蠹蛾能危害苹果、梨、沙果、杏、桃、山楂等多种果品,该虫可造成大量落果、严重减产、食用价值丧失等严重危害,一旦发生蔓延,防治难度较大。

林果业是当前新疆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

苹果蠹蛾的发生和危害,将严重制约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流通和出口,给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新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三、治理对策(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依法开展检疫,防止苹果蠹蛾的传入和传播扩散。

外来入侵生物—苹果蠹蛾

外来入侵生物—苹果蠹蛾

外来入侵生物—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别名:苹果小卷蛾、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拉丁学名:Laspeyresi pomonella (Linnaeus),鳞翅目昆虫,原产地:欧洲东南部。

为害特点:1987年随旅客携带的水果传入甘肃。

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果树。

也为害海棠、榅桲、山楂、胡桃、扁桃、野山栌、枣以及栗属、无花果属和花楸属的某些植物。

据调查,一般果园果熟期蛀果率达16%以上,管理粗放的老果园、混合园果熟期蛀果率常在40%以上。

幼虫蛀食果实,导致大量落果,果实的品质下降,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以幼虫蛀果为害,初孵化幼虫在果实或叶片上四处爬行,一般从果实胴部蛀入,开始蛀果时,并不吞食所有咬下的碎屑,而是仓促将所咬下的碎屑吐在蛀孔之外。

幼虫有转果为害和偏嗜种子的习性。

几头幼虫能同时蛀食同一果实。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mm,翅展19~20mm。

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褐色,外缘突出略呈三角形,在此区内杂有较深的斜行波状纹;翅中部浅褐色,其中也杂有褐色斜形的波状纹。

雄蛾前翅腹面中室后缘有一较深的黑褐色条斑,雌蛾无。

后翅黄褐色,基部较淡。

雌虫翅缰4根,雄虫1根。

卵略呈椭圆形,长径1.1~1.2mm,扁平,中央略凸出,卵壳上有很细的皱纹。

初孵幼虫多为淡黄色,随后背面呈淡红色至红色。

老熟幼虫体长14~18mm。

前胸背板淡黄色,有褐色斑点,臀板上有淡褐色斑点。

腹部末端无臀栉。

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趾钩多为19~23根。

蛹长7~10mm,黄褐色,肛门两侧各有2根臀棘,末端有6根。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一年发生1~3代,第一代50%以上的幼虫有滞育现象,这部分个体一年仅完成一代;一般一年可发生两个完整世代;有的还能发育至第三代,但该代幼虫能否越冬还有待研究。

发生2代的,第二代老熟幼虫于8月中旬开始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断树的裂缝、树干的分枝处、树干或树根附近的树洞、支撑树干的支柱以及其他有缝隙有地方,吐丝作茧越冬。

【苹果病虫害防治】种植苹果如何防治苹果蠹蛾?

【苹果病虫害防治】种植苹果如何防治苹果蠹蛾?

【苹果病虫害防治】种植苹果如何防治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对苹果有哪些危害?苹果蠹蛾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种植苹果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苹果蠹蛾?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苹果蠹蛾对苹果的危害苹果蠹蛾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

幼虫多由果实胴部蛀入,如果实质地较硬,多从萼洼蛀入。

幼虫入果后,在果皮下咬成一小室,脱第1次皮,向心室蛀食脱第2次皮,为害种子脱第3次皮。

为害严重时,纵横穿食果肉,成豆沙馅状,并转果为害。

幼虫排出虫粪,堆积在蛀孔外,并有丝缠住。

二、苹果蠹蛾发生规律1、苹果蠹蛾在新疆一年发生2~3代。

以老熟幼虫在树皮裂缝、分枝处和各种包装材料上作茧越冬。

2、苹果蠹蛾的幼虫可转果为害。

三、苹果蠹蛾防治方法1、苹果蠹蛾是世界性的重要蛀果害虫,在我国属局部发生。

为了防止幼虫或蛹随蛀果或调运果品的木箱中运出,应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2、经常保持果园清洁,随时收拾地下落果。

作为临时堆果的场地用毕后,应彻底加以清除,将虫果、烂果移出园外,予以处理。

3、在早春花芽膨大前,清除果树支柱裂缝,填补树洞,刮除翘起的老树皮。

刮后必须及时处理所刮下的树皮,再进行树干涂白。

4、利用老熟幼虫潜入树皮下作茧化蛹的习性,可根据树型的具体情况,在主干分枝之下,束一段草带或破布,借以诱集幼虫。

隔10天检查1次,处死其中幼虫或蛹。

5、不同龄期的苹果蠹蛾幼虫,对农药的反应亦各异。

第1次喷药防治初龄幼虫,以氨基甲酸酯类的好年冬较好,第2次防治较大龄期幼虫时,以害极灭3000~5000倍为好。

对早熟品种,喷药2次,中熟者3次,晚熟者需喷4次。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感谢您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虫
初孵幼虫体淡黄色,稍大变淡红色,成 长后呈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很浅。
解剖镜下幼虫体末特征
腹足4对,趾钩为单序环;末端臀足一对,趾钩为 单序中列式,臀板上无臀栉;前胸气门群具有3根 毛,位于同一毛片之上。

• 长7~10㎜,黄褐色,雌雄蛹肛门两侧各有 2根钩状毛,加上蛹末端的6根共10根。
幼虫
• 卵孵化后幼虫向果实运动。这期间幼虫死 亡率很高(如遇捕食和不利气候),幼虫 找到果实后钻入,钻蛀率达48%~76%, 如遇不利气候条件则降低。因此,一龄幼 虫能否成活、定居危害是最关键时期。幼 虫卵孵化后需经历三个运动阶段:①寻找 果实的运动,②在果实表面的运动,
③钻蛀过程
• 在苹果上,一龄幼虫多从果实胴体蛀入果实,占60%以上 ,且绝大多数从两果相靠处蛀果;40%以下的幼虫从萼洼 部蛀入。一龄幼虫的死亡率不等,正常年份10%左右,特 殊年份60%左右。一龄幼虫蛀入果实后,在果实内咬一小 室,并在此脱第1层皮,而后向种室蛀入,并在种室旁脱 第2层皮,脱皮后蛀入种室,并在其中脱第3层皮,然后脱 果,转入另一果实。苹果蠹蛾的存活需要种子,因此,幼 虫有偏嗜种子的习性。果园中,一个果实内一般只有1头 幼虫,苹果蠹蛾幼虫有转果危害的习性,一般一头幼虫为 害3~4个果。成熟的幼虫从果实中爬出或随果实落到地上 ,随机寻找结茧场所或滞育越夏越冬或化蛹,寻找运动多 发生在夜间。95%以上的幼虫选择树干作为结茧场所。越 冬幼虫死亡率一般为15%~36%,一般幼虫蛀食历期为 30d左右。
苹果蠹蛾生活史概述
5月上旬,第一世代幼虫出现并开始蛀果 5月下旬,部分幼虫开始脱果并在果树翘皮
之下结茧化蛹,一代幼虫脱果时期可以持 续到7月上旬。 6月上旬,第一世代成虫开始出现并产卵, 7月上旬达到盛期。整个成虫期可以持续到 7月下旬,卵期则从6月上旬至8月上旬。 6月中旬,第二世代幼虫孵化并开始蛀果, 至7月上旬,第二世代幼虫开始脱果并进入 树皮下越冬,另有部分老熟幼虫在树皮下 化蛹。
• 清除园中落果。果树生长季节,经常检查果园, 及时捡拾落果,集中深埋,消灭其中尚未脱果的 幼虫。果实入窖时,要严格挑选,拾出虫果,防 止幼虫随果带入窖内越冬。
刮除老、翘皮后用白灰 混合石硫合剂进行涂白
树干涂白
树上缠瓦楞纸、破麻袋片等诱集越冬或脱果幼虫
解烧草环
物理防治
• 利用苹果蠹蛾对“光、色、味、波、性” 的趋性,用频振式杀虫灯和苹果蠹蛾性诱 剂,诱杀苹果蠹蛾成虫,降低虫口密度, 效果明显,或在苹果蠹蛾成虫期,在果树 上悬挂卫生球,利用其特殊气味阻止其交 尾产卵,有一定效果。
检疫防治
• 加强市场检疫,严禁虫果上市流通。 • 调运检疫。对调出的果品及包装物、运输
工具要进行严格检疫,防止传入未发生区 。
人工防治
• 刮树皮,消灭越冬幼虫 在果树休眠期或早春发 芽前,刮除树干的粗皮、翘皮,集中烧毁,喷施 石硫合剂防治,消灭其中的越冬幼虫。
• 树干束草环,诱杀越冬幼虫。7月下旬到8月上旬 ,利用柴草、破麻袋片等物,在主干或树干分杈 处束1圈,诱集越冬幼虫,11月至翌年2月底之前 ,结合刮树皮,将草环解下集中烧毁,消灭越冬 幼虫。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innaeus), 属世界 重大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对各国水果生产 安全和进出口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原 产于欧洲南部, 1953年传入我国新疆,现已 扩散至甘肃、内蒙古、黑龙江三省,对我国 苹果主产区形成了东西夹击之势,防控形势 极为严峻。
苹果蠹蛾在我省的发生现状
1.5-2m
1cm
粘虫板诱集到20至30头成虫或落满 灰尘、杂物时应及时更换
周围的植物过密往
往极大的降低了诱 捕器的效果
监测数据资料记载
检查诱捕器时,应当记录的内容包括: 检查日期、诱捕器的位置及编号、诱捕器 中苹果蠹蛾的数量、天气状况、诱捕器的 维护及更换情况等信息。检查过程中应及 时填写苹果蠹蛾诱捕器监测结果表格并注 明检查人员。
苹果蠹蛾生活史概述
7月下旬,第二世代蛹开始羽化,成虫出现 并开始产卵,成虫出现期可以到9月下旬。 第三世代卵期则由7月下旬至10月上旬。
第三世代的幼虫自7月下旬出现。在年积温 大于2000日度的地区,该世代幼虫在经过 一段时间发育后转入树皮下越冬,反之则 在蛀果一段时间之后死亡。
五、监测
疫情监测主要是为了准确掌握 疫情发生消长动态,为防控工作提 供科学依据。
9mm
成虫
19~20mm
体长8mm,翅展19~20mm,全体灰褐色带紫色 光泽,雄虫体色较雌虫为深。
成虫
前翅臀区翅斑最深,肛上纹大, 深褐色, 椭 圆形, 有三条青铜色条纹, 其间显出4-5 条 褐色横纹。

• 略呈椭圆形,长1.10~1.20mm,宽0.10~ 1mm扁平,中央部分略隆起,随着胚胎发 育,中央呈黄色,并出现断续的红色斑点 ,后渐连成一圈,至孵化前红圈又逐渐消 失,表面无明显刻纹。
样品采集(蛹)
检疫检查中如果发现可疑 蛹,妥善保存于小容器中,在 通风情况下可以羽化出成虫, 保存成虫标本,连同各种信息 记录一同送鉴。
诱芯包含的活性成份为1 mg 的苹果蠹蛾性信息素, 诱芯以塑料袋包装,保存在1~5℃的冰箱中,保存时间不 应超过一年。在更换诱芯时,用以铁丝将诱芯固定。
六、防治措施
架设频振式杀虫灯进行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 一是树上喷药,在一、二代幼虫孵化蛀果前即5月下旬或8 月上旬,任选10%的天王星乳油 6 000~8 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 2 000~ 3 000 倍液、2.50%敌杀死乳油3 000~4 000倍液、2.50%功夫 乳油2 500~3 000倍液其中1种,进行全树喷施,连喷2~ 3次,间隔7~10d药剂交替使用。 二是树干施药。在刮皮 清理果园后,用25%对硫磷微胶囊剂、20%的辛硫磷胶囊 剂、50%辛硫磷乳油、40%水胺硫磷乳油、20%杀灭菊 酯乳油、2.50%敌杀死乳油任选一种0.80~1kg,加水50 ~90㎏均匀喷洒在树干上进行防治。三是用20%杀灭菊酯 乳油或2.50%敌杀死乳油0.80~1kg,加水50~90kg,再 加适量生石灰进行树干涂白。
成虫
• 成虫羽化后,白天潜伏于叶片背面和树干 背光处,夜晚活动交尾产卵,交配时间多 在黄昏或凌晨进行,交配的雌虫产卵高峰 为交配后的2~4d,单雌虫产卵量一般为40 粒,最多达120粒。雌成虫寿命为4~13d, 雄成虫寿命为4~7d。

• 大多数交配后的雌蛾产卵在果实附近,果 实多的苹果树上产卵多,结果少的产卵少 。成虫产卵因树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一 般树冠顶部和中部较多,下部较少;向阳 面多,背阳面少。苹果蠹蛾喜产卵在较光 滑的表面上,大多数卵产在叶片表面,少 数产在叶背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每片叶 上仅产1粒卵。第1代卵期为5~24d,第2、 第3代卵期为5~10d,平均9d。
苹果、沙果、苹果梨、 梨、桃、李、樱桃、胡桃、 海棠
主要为害情况
苹果蠹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一种蛀果害虫。苹果蠹蛾主要为 害苹果和梨,也为害桃、杏等,但很零星。主要以幼虫蛀 果为害,幼虫蛀果后,深达果心,食害种子,随着虫龄增 长,蛀孔不断扩大,成串虫粪排至果外,不仅降低了果实 品质,而且造成大量落果,对产量影响很大。该虫一直是 国际上限制我国苹果出口的主要原因之一。
样品采集(成虫)
对于由诱捕器捕获的成虫,怀 疑是苹果蠹蛾的,将粘虫胶(粘住 苹果蠹蛾成虫的)纸片妥善保存, 立即向省植保站报告,拍摄标本照 片并连同信息记录表一同送鉴。
样品采集(幼虫)
对于在检疫检查中采集到的可疑幼 虫标本,直接放入100%的酒精当中密 封保存,特别注意用铅笔写好时间、 地点和采集人的信息标签放入瓶内。
苹果蠹蛾1989年从新疆传入我省敦煌, 由于近年来河西地区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 对疫情人为传播没有采取有效的拦截措施, 加之轻视了早期虫量的控制,导致苹果蠹蛾 连续突破多道戈壁屏障,扩散蔓延至酒泉、 嘉峪关、张掖三市的11个县(市、区)的97 个乡镇,17年间传播800余公里。
一、危害症状
苹果蠹蛾主要寄主植物

• 越冬代蛹期最长39d,最短19d,平均29d ;一代蛹期9~16d,平均11d。
四、生活史
苹果蠹蛾生活史概述
3月中下旬(温度>10℃)-化蛹开始,蛹 期约30天。
4月下旬:越冬代蛹开始羽化,羽化可延续 50-60天。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虫产卵开始,第一 世代卵期可自4月下旬持续至5月上旬,卵 的孵化时间大约为1-13天。

卵椭圆形,直径1.0mm左右,卵初产时为半透明状, 有如极薄的一层蜡滴,孵化前可见其中的幼虫。
幼虫
• 初孵幼虫为白色,随着发育,背面显淡红 色、玉红色,老熟幼虫体长14~18㎜,背 面色深而腹面色浅,头部黄褐色,前胸呈 淡黄色并有较规则的褐色斑点。前胸气门 群3根刚毛位于同一毛片上。第1腹节足群 的3根刚毛位于同一毛片上,第8腹节足群 有2根刚毛,臂板较前胸盾片色更浅,其上 有小褐色斑点,无臀棘,腹趾钩单序缺环 (外缺)。
蛹:体长7~10mm,全体黄褐色,肛孔两
侧各有2根钩状毛,蛹末端有6根钩状毛, 在树皮裂缝、翘皮下及树洞内化蛹 。
三、 生物学特性
• 苹果蠹蛾在西北地区1年发生两代和一个不完整的第3代, 发生世代很不整齐,以老熟幼虫在粗皮裂缝、翘皮下、树 洞中及主枝分杈处缝隙中结茧越冬。当早春气温超过9 ℃ ,4月上旬,越冬幼虫陆继开始化蛹,5月上旬为化蛹盛期 ,4月下旬末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5月中旬末为羽化高峰 期,5月中下旬一代幼虫开始蛀果为害,6月中旬一代幼虫 开始脱果,6月下旬为脱果盛期,脱果后在树皮裂缝中、 翘皮下及树洞中作茧化蛹,6月下旬一代成虫出现,7月上 旬二代幼虫孵化蛀果,取食为害到8月上旬脱果,寻找适 宜的越冬场所越冬。部分未脱果的幼虫随着采收到室内或 果窖、室内墙缝或包装箱内作茧越冬,部分发育比较迟的 幼虫,脱果后在树皮裂缝、翘皮下及树洞内作茧化蛹,并 于8月下旬至9月上中旬羽化,交尾产卵,9月中下旬孵化 出第3代幼虫。另外第1代幼虫有滞育现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