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蠹蛾危害状
苹果蠹蛾的危害与防治

苹果蠹蛾的危害与防治
李成强
【期刊名称】《农村科技》
【年(卷),期】1998(000)005
【摘要】(一)为害特点苹果蠹蛾属鳞翅目,卷蛾科。
苹果蠹蛾的寄主有苹果、沙果、梨、杏等。
幼虫多从果实胴部蛀入,深达果心食害种子,也蛀食果肉。
随虫龄增长,蛀孔不断扩大,虫粪排至果外,有时成串挂在果上,造成大量落果,导致严重减产。
(二)形态特征成虫体长约8毫米,翅展19-20毫米,全体灰褐色,略带紫色金属光泽。
雌雄
前翅反面区别明显,雄蛾中室后缘具一黑褐色条斑,翅缰1根;雌蛾具翅
【总页数】1页(P10-10)
【作者】李成强
【作者单位】奎屯农七师125团林业站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436.611
【相关文献】
1.苹果蠹蛾的危害症状及综合防治技术 [J], 高春茹;石洁泉;刘永宏
2.古浪县苹果蠹蛾的危害及综合防治 [J], 张开骅
3.苹果蠹蛾的危害及综合防治技术 [J], 秦占毅;刘生虎;岳彩霞;张家银
4.苹果蠹蛾的危害特点及防治 [J], 袁大兴;张学林
5.苹果蠹蛾在新疆地区的危害情况与防治措施 [J], 巴哈提古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

苹果蠹蛾防治技术研究现状1. 引言1.1 苹果蠹蛾的危害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其危害主要表现在苹果果实被其卵、幼虫和蛹侵入而造成的品质下降和产量减少。
苹果蠹蛾的卵在果实表皮上产卵并孵化成幼虫,幼虫则在果实内部挖掘出食道,使果实内部腐烂、变质。
苹果蠹蛾还会造成果实贮藏期内的损失,导致果实品质下降、市场价值减少。
而且苹果蠹蛾的危害性不仅仅局限于苹果栽培,还会对苹果产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重视苹果蠹蛾的防治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其危害。
只有深入了解苹果蠹蛾的危害性及其对苹果栽培的影响,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保障苹果产业的健康发展。
1.2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苹果果实,导致果实变质脱落,降低果实的市场价值和产量。
苹果蠹蛾的危害性早在19世纪就被人们所关注,并且由于其繁殖力强,适应性强,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低,一直是苹果种植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传统农业时代,防治苹果蠹蛾主要依靠化学农药,但长期以来农药过度使用导致环境污染和农产品残留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研究新的苹果蠹蛾防治技术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技术的引入和应用为苹果蠹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也为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2. 正文2.1 苹果蠹蛾的生物特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苹果栽培中常见的害虫,主要危害果实,造成减产和质量下降。
苹果蠹蛾成虫体长约6-9毫米,翅展约15-20毫米,前翅呈灰褐色,后翅为淡黄色。
成虫主要以吸食花蜜和树液为生,不会直接危害果实。
而其幼虫是危害果实的主要部位,幼虫体长5-9毫米,白色,头部呈黑色,身体具有分节,一般会在果实内挖洞,在果肉内挖通道,吸食果实内的营养物质。
苹果蠹蛾幼虫的危害会导致果实变质、变软,严重影响果实的质量和市场价值。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和防控措施1. 苹果蠹蛾的概述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是一种危害果树的昆虫,以苹果为主要寄主,也能危害其他果树。
成虫外形呈灰褐色,前翅有黑斑;幼虫为白色的蛀虫,多在果实内部活动,严重的会导致果实腐烂、掉落。
苹果蠹蛾的寿命约为20-30天,繁殖力极强,一只雌虫可产下100-200只卵,孵化后成为幼虫进入果实内部生长发育。
成虫主要在5至7月间活动,幼虫主要在6至9月间活动。
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增大,苹果蠹蛾的危害程度会逐渐提高。
2. 苹果蠹蛾的发生状态苹果蠹蛾虫害发生状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2.1 叶面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树会出现叶面脱水、病斑、生长不良等现象,若果树枝条上出现红色或褐色的小圆形粘液状物,那么就应当注意果实是否被苹果蠹蛾危害。
2.2 果实观察成虫通过侵入果实并在果实内产卵,产生的果蛹会在果实内成长发育。
受到苹果蠹蛾危害的果实外皮表面常常会出现口径很小的孔洞,果肉内部被蛀虫侵袭后感染细菌,出现腐烂现象,从而影响果实的品质和数量。
2.3 蛹室观察受到苹果蠹蛾危害,果实内会出现一些特定的生物产物,例如果渣、虫粪等。
在病株上采集初孵化的苹果蠹蛾幼虫,可将果实剖开查看蛹室的建造和大小。
蛹室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是苹果蠹蛾幼虫在果实内部建造的一种小型蛹室,有利于其发育和生存。
3. 苹果蠹蛾的防治措施苹果蠹蛾是一种难以防控的病虫害,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专业的措施进行预防和防治。
3.1 防治原则(1)综合措施,防止苹果蠹蛾的发生;(2)保持环境卫生,加强田间管理;(3)选择药剂和防治时间要合适;(4)遵守农药使用标准,不滥用农药。
3.2 防治方法(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指利用天敌、寄生虫、病原体等微生物进行控制。
常用的生物控制剂有:苏云金芽胞杆菌、扁桃杆菌、虎皮蛙、二点剑蚜小蜂等。
这些生物控制剂具有安全性高、污染少、环保等优点,在防治苹果蠹蛾的过程中有很好的效果。
苹果蠹蛾鉴定特征

诱捕器的布设 --布设密度:
常规监测:种植面积 < 10公顷,则每公顷1~2个; 种植面积 > 10公顷,每2公顷1个。 探查性监测:在常规监测的基础之上,应当依据当 地林果分布情况,重点增加在热点区域诱捕器布 设的密度。
抱器端
肛突
后生殖突
阳茎
第七腹板 囊突 囊导管 指状突 交配囊
苹果蠹蛾卵发育过程图示
卵椭圆形,长径1.1~1.2mm,短径0.9~1.0mm,卵极为扁平,中央部分略 为隆起,卵壳表面无显著刻纹,经放大后可见不规则的细微皱纹。 卵初产时为半透明状,有如极薄的一层蜡滴,随着发育,卵的中央部分呈黄 色,其中显出一圈断续的红色斑点,此后则连成完整的一圈,孵化前可见其中 的幼虫。
展19~20mm,体形 大于桃小、梨小、苹 小、白小;小于梨大、 桃蛀螟。全体灰褐色 带紫色光泽,雄虫体 色较雌虫为深。雌虫 腹部较粗,雄虫腹部 较细。
头部
复眼深棕褐 色。单眼周缘黑 色,中间发黄色 亮光。侧颅顶簇 相向延伸,包卷 于颅顶;中颅顶 簇发达,伸出触 角之前。
成虫触角
• 为简单丝状,背 面暗褐色,腹面 灰黄色,每节末 端由浅,长度不 到前翅前缘一半。
三、苹果蠹蛾的鉴定特征
(一)苹果蠹 鳞翅目 蛾与其他蛀果 类害虫之间的 卷蛾科 蛀果蛾科 关系 小食心虫族 花小卷蛾族 小卷蛾属 小食心虫属 白小卷蛾属 蛀果蛾属 苹小食心虫 苹果蠹蛾 梨小食心虫 李小食心虫 白小食 心虫 桃小食 心虫 梨大食心虫 桃蛀螟
螟蛾科
四、苹果蠹蛾的特征描述
1、成虫:体长8mm,翅
二、苹果蠹蛾的危害
危害状:
幼虫蛀食果肉,蛀洞深 达果心,蛀孔处堆积有 大量褐色虫粪。被蛀的 果实容易脱落。果实品 质严重降低甚至不可食 用。 幼虫的钻蛀还会导致一 些细菌、真菌类病害进 入果实内部。
苹果蠹蛾

幼虫
初孵幼虫体淡黄色,稍大变淡红色,成 长后呈红色,背面色深,腹面色很浅。
解剖镜下幼虫体末特征
腹足4对,趾钩为单序环;末端臀足一对,趾钩为 单序中列式,臀板上无臀栉;前胸气门群具有3根 毛,位于同一毛片之上。
蛹
• 长7~10㎜,黄褐色,雌雄蛹肛门两侧各有 2根钩状毛,加上蛹末端的6根共10根。
幼虫
• 卵孵化后幼虫向果实运动。这期间幼虫死 亡率很高(如遇捕食和不利气候),幼虫 找到果实后钻入,钻蛀率达48%~76%, 如遇不利气候条件则降低。因此,一龄幼 虫能否成活、定居危害是最关键时期。幼 虫卵孵化后需经历三个运动阶段:①寻找 果实的运动,②在果实表面的运动,
③钻蛀过程
• 在苹果上,一龄幼虫多从果实胴体蛀入果实,占60%以上 ,且绝大多数从两果相靠处蛀果;40%以下的幼虫从萼洼 部蛀入。一龄幼虫的死亡率不等,正常年份10%左右,特 殊年份60%左右。一龄幼虫蛀入果实后,在果实内咬一小 室,并在此脱第1层皮,而后向种室蛀入,并在种室旁脱 第2层皮,脱皮后蛀入种室,并在其中脱第3层皮,然后脱 果,转入另一果实。苹果蠹蛾的存活需要种子,因此,幼 虫有偏嗜种子的习性。果园中,一个果实内一般只有1头 幼虫,苹果蠹蛾幼虫有转果危害的习性,一般一头幼虫为 害3~4个果。成熟的幼虫从果实中爬出或随果实落到地上 ,随机寻找结茧场所或滞育越夏越冬或化蛹,寻找运动多 发生在夜间。95%以上的幼虫选择树干作为结茧场所。越 冬幼虫死亡率一般为15%~36%,一般幼虫蛀食历期为 30d左右。
苹果蠹蛾生活史概述
5月上旬,第一世代幼虫出现并开始蛀果 5月下旬,部分幼虫开始脱果并在果树翘皮
之下结茧化蛹,一代幼虫脱果时期可以持 续到7月上旬。 6月上旬,第一世代成虫开始出现并产卵, 7月上旬达到盛期。整个成虫期可以持续到 7月下旬,卵期则从6月上旬至8月上旬。 6月中旬,第二世代幼虫孵化并开始蛀果, 至7月上旬,第二世代幼虫开始脱果并进入 树皮下越冬,另有部分老熟幼虫在树皮下 化蛹。
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 苹果蠹蛾

一、危害新疆特色林果的入侵害虫—苹果蠹蛾一、基本特性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隶属鳞翅目Lepidoptera卷蛾科Tortricidae、小卷蛾亚科Olethrentinae、小食心虫族Grapholitini、小卷蛾属Cydia,主要为害苹果、梨、桃、核桃等仁果类、核果类果树,是此类果树的毁灭性害虫,是我国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
该虫主要以幼虫蛀果为害,导致果实成熟前大量脱落或腐烂,严重影响农民增收致富。
二、引入扩散原因和危害现已遍及欧洲各国,以及亚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美国、南美洲、非洲等地。
1987年苹果蠹蛾随旅客携带水果传入甘肃,在敦煌市立足,而后迅速扩展。
到1992年已遍布全市,30多个大中型果园受害,年均损失40多万元。
中国分布现状:分布于甘肃、新疆等地。
成虫可近距离传播,主要以幼虫或蛹随运输果品和繁殖材料远距离传播。
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果树。
在不同树种和不同品种植物上产卵也有选择性,幼虫一般从果实胴部蛀入,可转果危害,造成果实脱落,影响品质,甚至不能食用。
苹果蠹蛾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蛀果害虫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
围绕苹果蠹蛾疫情,我局加强了监测、检疫和除治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向东扩散蔓延的态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近年来,在陕西、宁夏和北京等地均监测或检疫到苹果蠹蛾,对我国林果业的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苹果蠹蛾能危害苹果、梨、沙果、杏、桃、山楂等多种果品,该虫可造成大量落果、严重减产、食用价值丧失等严重危害,一旦发生蔓延,防治难度较大。
林果业是当前新疆农民增收致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增加就业的有效途径。
苹果蠹蛾的发生和危害,将严重制约苹果、梨等林果业生产、流通和出口,给果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新疆林业产业体系建设。
三、治理对策(一)总体思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防治方针,依法开展检疫,防止苹果蠹蛾的传入和传播扩散。
外来入侵生物—苹果蠹蛾

外来入侵生物—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别名:苹果小卷蛾、食心虫、苹小卷叶蛾,拉丁学名:Laspeyresi pomonella (Linnaeus),鳞翅目昆虫,原产地:欧洲东南部。
为害特点:1987年随旅客携带的水果传入甘肃。
主要危害苹果、沙果、梨、桃、杏、石榴等果树。
也为害海棠、榅桲、山楂、胡桃、扁桃、野山栌、枣以及栗属、无花果属和花楸属的某些植物。
据调查,一般果园果熟期蛀果率达16%以上,管理粗放的老果园、混合园果熟期蛀果率常在40%以上。
幼虫蛀食果实,导致大量落果,果实的品质下降,产量大幅度降低,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以幼虫蛀果为害,初孵化幼虫在果实或叶片上四处爬行,一般从果实胴部蛀入,开始蛀果时,并不吞食所有咬下的碎屑,而是仓促将所咬下的碎屑吐在蛀孔之外。
幼虫有转果为害和偏嗜种子的习性。
几头幼虫能同时蛀食同一果实。
形态特征:成虫体长8mm,翅展19~20mm。
体灰褐色而具紫色光泽,前翅臀角处有深褐色椭圆形大斑,内有3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翅基褐色,外缘突出略呈三角形,在此区内杂有较深的斜行波状纹;翅中部浅褐色,其中也杂有褐色斜形的波状纹。
雄蛾前翅腹面中室后缘有一较深的黑褐色条斑,雌蛾无。
后翅黄褐色,基部较淡。
雌虫翅缰4根,雄虫1根。
卵略呈椭圆形,长径1.1~1.2mm,扁平,中央略凸出,卵壳上有很细的皱纹。
初孵幼虫多为淡黄色,随后背面呈淡红色至红色。
老熟幼虫体长14~18mm。
前胸背板淡黄色,有褐色斑点,臀板上有淡褐色斑点。
腹部末端无臀栉。
腹足趾钩为单序缺环,趾钩多为19~23根。
蛹长7~10mm,黄褐色,肛门两侧各有2根臀棘,末端有6根。
生物学特征及发生消长规律:一年发生1~3代,第一代50%以上的幼虫有滞育现象,这部分个体一年仅完成一代;一般一年可发生两个完整世代;有的还能发育至第三代,但该代幼虫能否越冬还有待研究。
发生2代的,第二代老熟幼虫于8月中旬开始在开裂的老树皮下、断树的裂缝、树干的分枝处、树干或树根附近的树洞、支撑树干的支柱以及其他有缝隙有地方,吐丝作茧越冬。
苹果蠹蛾风险分析

从“植物生命健康”、“人类生命健康”和“环境 ” ﹑“根除和控制费用”、“国内贸易”、“国际贸易 ”以及对“环境和社会”等七个方面考虑,有害生物 传入的影响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地方(Local)、 市区(District)、州(Regional)、国家(National),并分为分 为影响不易分辨(Unlikely to be discernible)、影响小 (Minor)、影响显著(Significant)和影响非常显著(Highly significant)四个级别,它们之间相互关系见表4。
苹果蠹蛾在我国每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做茧, 在树皮老翘皮下、树枝分叉处或树盘土壤中越冬。越冬成 虫5月初开始出现,6月底发生第一代成虫。其发生期可延 续到8月底,造成产卵期和幼虫期很不整齐。5月底到7月 下旬,为第一代危害期。产卵前期3~6天,雌虫产卵50粒 以上,最多可达140粒,其卵散产于果面和叶片上,有的 也产在枝条上,以上层叶片和果实卵最多,中层次之,下 层最少。成虫盛期后10~14天为卵盛期,第一代卵期为 9~16天,第二天为8天左右。幼虫从果实蒂部、梗洼或萼 洼蛀入果实,食害果心和种子。 幼虫期平均28~30天,食 害不同果树品种,发育期受光周期影响,属于兼性滞育昆 虫。据实验观察,即使在最有利的温度和光周期条件下, 第一代幼虫滞育率一般为25%~30%,有的可达50%。
定义描述 非常可能发生的事件 可能发生 不可能发生 非常不可能发生 极不可能发生 几乎肯定不发生
按表2判断各因素携带病虫害或病虫害存活的可能性 高低后,再采用矩阵判断法(见表3)
表3 整合各因素发生可能性高低的判断矩阵
因素2 因素 高 中 低 非常低 极低 忽略不 计
高
高 中 低 非常低 极低 忽略不 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