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救亡歌曲简介

合集下载

介绍抗战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

介绍抗战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

介绍抗战救亡歌曲《五月的鲜花》
马臻
【期刊名称】《下一代》
【年(卷),期】2005(000)005
【摘要】1935年12月9日,在震惊中外的“一二·九”运动中,目睹北平学生声势浩大的抗日爱国示威游行以及反动当局的血腥镇压,正在北平教书的阎述诗激情难抑。

此时,由著名诗人光未然创作的独幕剧《阿银姑娘》已被武汉拓荒剧团列入“国防三步曲”公演计划,只剩下序歌《五月的鲜花》尚未谱
【总页数】1页(P12-12)
【作者】马臻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609.2
【相关文献】
1.叱咤风云惊天地一代壮歌震古今——论抗日救亡歌曲与抗战歌曲的历史地位
2.
抗战救亡歌曲的历史贡献及欣赏--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3.救亡名曲《五月的鲜花》诞生始末4.救亡名曲《五月的鲜花》诞生始末5.鲜花与故人——阎述诗与歌曲《五月的鲜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缅怀先烈的歌曲

关于缅怀先烈的歌曲

缅怀先烈的歌曲一、前言缅怀先烈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责任和使命,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自由与独立,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努力。

歌曲作为一种表达情感和传播思想的艺术形式,能够深入人心,激起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缅怀先烈的歌曲,这些歌曲以其深情而醇厚的旋律,让我们怀念和敬仰那些献身国家的英雄人物。

二、《义勇军进行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歌曲中最具有纪念意义和感人力量的一首。

这首歌由聂耳于1935年创作,用激昂的旋律和豪情的歌词,歌颂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顽强不屈的精神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武装斗争。

它是缅怀先烈、表达爱国情怀的经典之作。

歌曲以抗日战争背景为背景,激励人民勇往直前。

歌词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振兴的期望和为了国家的民族利益而奋斗牺牲的决心。

其中的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意识,成为一种反抗侵略的呐喊。

这首歌的旋律优美悦耳,铿锵有力,给人一种强烈的激情与悲壮的感受。

无论是在阅兵式上还是普通人的心中,这首歌都能激起无尽的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三、《我的中国心》《我的中国心》是一首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精神的赞颂的歌曲。

这首歌由罗大佑演唱,词曲兼具,旋律轻快,歌词虽然简单却充满力量。

《我的中国心》以歌手自己的视角,表达了对中国的热爱和自豪,歌词中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元素,像是一条红色的丝线,将整首歌串联成一个有力的爱国之声。

通过歌曲,人们感受到了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同时也能够弘扬民族精神和道德观念。

这首歌曲旋律欢快,易于传唱,无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能通过这首歌找到共鸣。

它成为了一种时尚和流行文化的象征,通过音乐的力量,让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祖国和身边的人。

四、《光荣啊,中国!》《光荣啊,中国!》是一首以纪念革命先烈为主题的歌曲。

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庆祝活动。

它通过歌曲展现了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幸福而奋斗的崇高精神和伟大成就。

歌曲以庄重而雄壮的气势奏响,旋律激昂动人,歌词富有力量感。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名词解释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名词解释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名词解释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名词解释:指1937年8月至1938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以上海为中心开展的一场以歌咏形式宣传发动群众,广泛组织群众,最终实现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政权的伟大斗争。

它与“全民族抗战”紧密联系在一起。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内容包括“救亡歌”和“革命歌曲”两个部分。

“救亡歌”主要内容是用诗、词等体裁来号召群众团结抗日,有《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生产大合唱》《毕业歌》《到敌人后方去》《打回老家去》等;“革命歌曲”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创作出《游击队歌》《骑兵进行曲》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歌曲,如《救亡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

“救亡歌”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群众自己写的,也有共产党领导和组织群众写的,还有一些文人为抗战创作的;“革命歌曲”的形式是载歌载舞,如《救亡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

“救亡歌”的主要内容是用诗、词等体裁来号召群众团结抗日,有《黄河大合唱》《延安颂》《生产大合唱》《毕业歌》《到敌人后方去》《打回老家去》等;“革命歌曲”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创作出《游击队歌》《骑兵进行曲》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歌曲,如《救亡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

“救亡歌”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意志,促使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同仇敌忾。

在敌人的“铁壁合围”之下,仍不懈地呼唤“一二·九”的口号,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革命歌曲”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义勇军进行曲》等革命歌曲,创作出《游击队歌》《骑兵进行曲》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新歌曲,如《救亡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

“革命歌曲”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艺术成就。

他们用文学的方式表达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意志,促使中国人民团结抗日,同仇敌忾。

在敌人的“铁壁合围”之下,仍不懈地呼唤“一二·九”的口号,进行着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救亡歌咏运动浅议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救亡歌咏运动浅议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与救亡歌咏运动浅议摘要抗日救亡歌曲是时代之声,救亡歌咏运动推动了中国救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解放,并促进了中国现代音乐文化的开展,包括革命音乐创作、群众音乐文化的普及和开展等等。

冼星海对推动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奉献。

关键词冼星海音乐创作抗日救亡歌咏运动地位作用冼星海是我国现代革命音乐的先驱。

是国际上享有盛誉的音乐家之一。

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具有战斗性和感染力的群众歌曲,开拓了中国现代革命音乐的新局面。

他创作的大量音乐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大大激发和鼓舞了中国人民抗敌御侮的士气和斗志,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冼星海的音乐创作鲜明地贯穿着爱国、救亡、抗日、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主题,对当时的救亡歌咏运动,以及后来的革命歌曲创作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冼星海和救亡歌咏运动1、冼星海及其作品简介冼星海(1905--1945)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继聂耳之后的又一位人民音乐家,他坚持并开展了从聂耳开始的革命音乐传统,以更广阔的题材、体裁和更丰富的艺术手法,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的伟大现实,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强烈时代精神、鲜明民族风格和富于创造性的音乐作品,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

2、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兴起和开展在“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后,救亡歌咏在全国各大、中城市都得到了蓬勃的开展,仅上海一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先后成立了上百个歌咏团体。

从此,救亡歌咏开始向中小城镇普及。

群众性的救亡歌咏热潮,促进了救亡音乐队伍、救亡歌曲创作和救亡歌咏团体的开展。

1937年的“西安事变”揭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也把救亡歌咏运动推向最高潮。

一时间,用歌声传达抗战心声、鼓励民众、凝聚民心,成为最具时代潮流的艺术形式。

此时,几乎全国各大、中学校,甚至在国民党的某些政府机关、军队、以及国外的爱国侨胞当中,各种类型的歌咏组织像雨后春笋般广泛建立起来,救亡歌声迅速传便全国各地。

3、抗日救亡音乐在当时的作用救亡音乐是以民族大义为前提的对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音乐。

浅析《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和处理

浅析《在太行山上》的作品分析和处理

《在太行山上》(案头)《在太行山上》是以抗日救亡为主要题材内容,歌词描绘太行山中游击健儿紧张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纲开朗的性格。

歌曲旋律兼有抒情性和进行曲风格,上现实的战斗性与革命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这首二部合唱曲为复二部曲式,第一部分由两个乐段构成。

前段抒情宽广,虽是小调色彩,又不乏明朗朝气的情绪。

第二声部回声式的短句,仿佛歌声在山谷中回荡,营造出此起彼伏, 一呼百应的气氛。

后段转入平行大调,豪迈的气势中又融入深情温柔的诉说,表过了军民间的鱼水之情。

第二部分为进行曲风格,铿锵有力的旋律、鲜明而富于弹性的竹奏,生动地刻画了游击队员出没高山密林、誓死消灭敌人的英雄形象。

第二乐段高音区的切分正奏果敢有力,给人以紧迫感,随着调向上推进,逐渐形成商潮。

歌曲最后结束:在小调上,使作品前后呼应、完整统一。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作者简介1、作曲家冼星海(1905-1945),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广东番禺人,生于澳门一个贫血苦船工的家里。

1928 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和钢琴。

1931年考入巴黎音乐院的高级作曲班。

回国后他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大量的爱国歌曲及多部电影插曲。

1945年10月30日病逝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医院。

冼星海短暂的一生,刻苦勤奋,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塑造了许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在拯救民族危亡中表现出来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顽强斗争英勇献身的精神。

作品有歌曲三百五十余首,大合唱《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等四部,歌剧《军民进行曲》,交响曲《民族解放》、《神圣之战》两部。

2、词作家桂涛声(1901年-1982年),云南省沾益县菱角乡卡郎村人,回族。

1919年至1923年,桂涛声在省立曲靖师范学校(今曲靖一中)读书。

1937年“七•七”芦沟桥事变和“八♦一三”松沪事变后, 桂涛声在汉口工作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在太行山上》。

1982年12月16日,他在上海育才中学病逝。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八路军进行曲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最新-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21课历史的回响“抗日救亡歌曲联唱  八路军进行曲素材 北师大版 精品

《八路军进行曲》
中国歌曲。

郑律成曲,公木词。

1939年作于延安,原为《八路军大合唱》中的一首。

歌曲以英勇雄壮的气势、铿锵有力的进行曲风格,歌颂和塑造了八路军朝气蓬勃、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和英雄形象。

歌曲完成后广为流传。

解放战争时期曾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51年2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将该歌曲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向前,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
背负着民族的希望,
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我们是工农的子弟,
我们是人民的武装,
从无畏惧,绝不屈服,英勇战斗,
直到把反动派消灭干净,
毛泽东的旗帜高高飘扬。

听!风在呼啸军号响,
听!革命歌声多嘹亮!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向解放的战场,
同志们整齐步伐奔赴祖国的边疆,
向前,向前!
我们的队伍向太阳,
向最后的胜利,向全国的解放!
(此歌作于1939年冬,原名《八路军进行曲》,为《八路军大合唱》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对歌词作了部分修改,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1988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人民解放军军人誓词
“我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人,我宣誓: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严守纪律,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忠于职守,努力工作,苦练杀敌本领,坚决完成任务,在任何情况下,绝不背叛祖国,绝不背叛军队。

”。

抗战歌曲十大经典回顾

抗战歌曲十大经典回顾

抗战歌曲十大经典回顾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樊永强、陆洪根、何坤)“诗言志,歌永言”。

抗战时期,承受着深重苦难的中华民族发出了抗争的怒吼,一首首不朽的战歌在血火中诞生。

铿锵战歌,鲜血谱就。

这些响彻神州的歌声是冲锋的号角,是奋战的鼓声,激励着中华儿女与日寇血战到底。

直到今天,每每听来依然令我们热血沸腾。

1、《松花江上》:唱尽东北血泪史《松花江上》是抗战时期救亡歌曲中的经典之作,它如诉如泣、壮烈低回的情韵,激励着人们同仇敌忾、共赴国难。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东北,一批批东北人背井离乡。

西安街头有大批东北官兵和流亡者。

1936年,在西安二中执教的地下党员张寒晖,耳闻目睹了流亡同胞的悲惨经历,激起创作歌曲的冲动。

他将北方女性的哭声艺术化,谱成了《松花江上》的曲调。

这首爱国曲、思乡曲和抗日曲最早在陕西省立西安二中唱起,随后很快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2、《大刀进行曲》:最解恨的抗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大刀进行曲》歌词中最后一个“杀!”字,充分表现了中国军民对日寇的刻骨的仇恨。

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远哲率领29军奋起抵抗。

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

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

“七七”事变爆发,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

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3、《义勇军进行曲》:歌声响彻共和国田汉词,聂耳曲,创作于1935年4月,是故事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表现了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前仆后继抗日的不屈精神。

田汉在被捕前,将歌词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上,后由夏衍交给聂耳,聂耳很快将歌曲谱完,以《义勇军进行曲》为歌名发表在《中华日报》上。

随着《风云儿女》的上映,这首震撼人心的战歌迅速传唱全国。

后来,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演唱并录制了唱片,更使这首战歌载誉全球。

长城谣

长城谣

歌词寓意


歌词中“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赞美中国物产丰富, 人民安居乐业;“奸淫掳掠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控诉 日寇的暴行和大众的苦难;“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奴逞豪强”, 表现中国人民威武不屈,团结斗争必胜的信心;“四万万同胞心一样, 新的长城万里长”,十四年抗战,中华民族牺牲了无数的中国军队换 来强大的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东方。歌曲短小好上口,易传唱,旋律 优美,是抗日救亡经典歌曲之一。 这首歌的音乐苍凉悲壮,纯朴自然,感情深切而不缠绵。在音乐上极 具民族风格,在写法上与民歌相似,同时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旋 律起伏不大,节奏进行平稳、音域不宽,整个曲调建立在五声音阶的 基础上,听起来亲切、优美;唱起来既口语化、又有民族特色。由于 这首歌曲具有上述旋律、节奏及结构等方面的特点,使之能在抗战时 期广为流传,倾述了人民被迫离家流浪的苦难,从而激发人民同仇敌 忾的爱国热情。


ຫໍສະໝຸດ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高粱肥,大豆香,遍地黄金少灾殃。 自从大难平地起,奸淫掳掠苦难当。 苦难当,奔他方,骨肉离散父母丧。 没齿难忘仇和恨,日夜只想回故乡。 大家拼命打回去,哪怕倭寇逞豪强。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 四万万同胞心一条,新的长城万里长
长城谣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抗战歌曲
歌曲简介


《长城谣》这首歌是潘之农、刘雪庵1937年“七· 七”事变后在上海 创作的,原是为华艺影片公司所拍摄的电影剧本《关山万里》所作的 插曲。影片讲述一位东北的京剧艺人,“九· 一八”事变后,携妻女 流亡关内,在颠沛流离中,自编小曲,教育幼女牢记国仇家恨的故事。 故事里,幼女在流亡途中走失,被一音乐家收养。后来,在支援东北 抗日义勇军的募捐演唱会上,幼女演唱了一首《长城谣》,这是音乐 家根据幼女父亲编的小曲谱成的。这首歌使他们父女团圆,却仍然回 不了家乡。 1937年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开始拍摄潘孑农编剧的《关山万里》, 潘孑农邀请刘雪庵为影片配乐。由于上海八一三事变发生,影片没有 完成,但是刘雪庵把已经完成的影片插曲《长城谣》刊载在自办的刊 物《战歌》上。很快《长城谣》被一些青年抗日宣传队的演唱。不久 19岁的青年歌唱家周小燕在武汉合唱团独唱领唱这首歌曲,次年她去 法国留学,途经新加坡应百代唱片公司邀请,演唱灌制了《长城谣》 唱片,这首歌曲更加广为传唱,感动了广大侨胞,他们踊跃捐款、捐 物,有的愤然回国参加抗战,支援打击侵略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日救亡歌曲简介《抗敌歌》原名《抗日歌》,抗敌歌是中国最早一首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歌曲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音乐家黄自有感于神州山河遭敌寇侵略荼毒,欲唤起人民抗敌爱国意志所作。

作者黄自是中国创作第一首抗日歌曲的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东北三省,激起我国人民的无比愤慨。

当时只有27岁的音乐家黄自义愤填膺,想用歌曲把这种心情表达出来。

但等了一个多月,没有合适的歌词。

他按捺不住汹涌澎湃的激情,便自己拿起笔,一口气写下歌词:“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敌将仇恨。

家可破,国须保;身可杀,志不挠。

一心一力团结牢,努力杀敌誓不挠。

”(后由韦瀚章填写了第二段歌词)。

整首歌曲为黄自所谱曲、韦瀚章作词,于同年11月9日由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学生在上海的广播电台中首次播唱,并由胜利公司灌制成唱片,是中华民国第一首抗日爱国歌曲。

抗敌歌的谱曲优美而流畅,主调雄壮澎湃,节奏紧凑有力,层次分明、气势磅礴。

整首歌主要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的音调豪迈而肯定,领唱与合唱一问一答,仿佛群众集会上宣传鼓动的热烈场面,第二乐段的合唱采用反复轮唱的方式,形成一呼百应的效果。

其歌词充份展现了当时国人同仇敌忾、团结抗日的爱国热情,也唱出了中国人民誓死报国的抗日心声,可谓抗战期间最有名的爱国歌曲之一。

《救亡进行曲》周钢鸣,孙慎曲。

作于1936年。

"一二?九"运动后,作者根据在抗日救亡运动中斗争生活和群众歌咏活动的体验和需要,在上海创作此曲。

曾由业余合唱团首次演唱。

同年4月刊载于《生活知识》第一卷第12期"国防音乐特辑",是具有代表性的抗日救亡歌曲之一,极大地鼓舞了游行示威群众的斗争,并迅速传遍祖国各地。

歌曲表现了当时中国人民不分工农学兵商,团结一致,奋起求亡的爱国热情和要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这是一首富有战斗性的进行曲。

附点节奏和表现肯定语气的节奏贯穿全曲,赋予它极大的推动力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第一乐节由坚定的附点节奏和四度跳进构成,歌曲以它为基础,发展成三部性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曲由瞿希贤编配成合唱谱,作为影片《青春之歌》的插曲。

《松花江上》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张寒晖作于1936年。

建国后由我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和施鸿鄂演唱的版本广为流传,也是最经典的两个版本。

特别是施鸿鄂演唱更是感人肺腑,有极强的感染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大举进攻中国东三省,张学良电令时任东北军参谋长荣臻保存实力,消极对待日本关东军的挑衅,致使东北的东北军官兵,携老带子,布满西安街头。

他们被迫流亡关内,有家不能归,有仇不能报,从心头都郁结着悲苦怨愤,要倾吐,要爆发。

正是在如此的背景下,张寒谱写了这首感人肺腑的独唱曲,以含着热泪的哭泣似的音调,唱出了悲愤交加的声音。

他把自己的这首歌教给学生、群众演唱,然后,他带领群众到西安的城墙上,街头中去演唱,悲怨壮烈的歌声深深打动了广大东北军官兵的心,竟有数万名官兵听后落泪。

“西安事变”爆发前后,西安城里已到处可以听到《松花江上》的歌声,并迅速传遍全国。

《大刀进行曲》1933年,日军侵犯长城各口,宋哲元率领29军奋起抵抗。

由于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日军,29军成立了“大刀队”。

在与敌短兵作战中,“大刀队”重创日军,名声大振。

1937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战开始,守卫卢沟桥的29军又以大刀显神威。

在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麦新被“大刀队”所深深震撼,于是奋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完歌词,又谱了慷慨激昂的旋律,《大刀进行曲》由此诞生。

《游击队》歌这首旋律轻松流畅,生动活泼的歌曲是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于1937年所作,其旋律部分来自于[1]《英国掷弹兵进行曲》。

“八一三”事变爆发后,贺绿汀随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一队沿沪宁、陇海、同蒲铁路线作抗日宣传工作,于1937年底到达晋西南的临汾,住在城郊的刘村八路军办事处。

此时他创作了这首献给八路军全体将士的歌曲,在洪洞县高庄召开的八路军总司令部高级将领会议的一次晚会上首次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歌曲随即在华北各敌后根据地传唱开来,并迅速流传到全国各地。

直到多年后的今天,还一直保持着经久不衰的魅力,赢得了国内外群众的喜爱,这是与其内容的战斗性和音d形象的鲜明生动、群众性的语言和通俗的形式分不开的。

《在太行山上》1938年4月初,日军以3万余兵力分9路向晋东南地区进攻,企图消灭八路军主力,吃掉八路军总部,摧毁太行山抗日根据地。

在毛泽东同志游击战光辉思想的指导下,八路军129师避其锋芒,于1938年4月16日,在武乡县长乐村将钻进口袋阵的3000日军截为数段围而歼之,然后又乘胜追击,在高平县附近歼敌千余。

此战役歼敌4000余人,收复十八座县城,粉碎了敌人9路围攻,为建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太行山上》就是为在山西境内浴血奋战、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抗日军民而创作的一首合唱曲。

在这首歌曲中,冼星海将充满朝气的抒情性旋律同坚定有力的进行曲旋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歌曲既充满战斗性、现实性,又具有革命浪漫主义的瑰丽色彩。

描绘了太行山里的游击健儿的战斗生活和勇敢顽强、乐观开朗的性格。

该曲写成后,在汉口进行首演时,观众大声喝彩,掌声不断,随即传遍了全中国。

太行山的游击队都以它为队歌。

《新四军军歌》1939年春,新四军为了动员广大官兵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新四军作战方针的指示,配合部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鼓舞士气,军部首长动议创作一首新四军军歌。

3月间,首先由陈毅写出歌词初稿《十年》,后经叶挺、项英、袁国平、周子昆、李一氓等新四军高级将领集体修改定稿,于1939年6月发表在新四军的刊物上,署名为“集体创作,陈毅执笔”,新四军鲁迅艺术团团长何士德谱曲。

成为新四军部队集体宣誓性质的战歌,并和《八路军军歌》一起,成为新四军部队作战间隙休整开会时必唱的两首军歌(先唱《新四军军歌》,次唱《八路军军歌》,由此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文化遗产之一。

这首战歌以昂扬振奋的旋律,威武雄壮的气势,表现了新四军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常在为牺牲战友默哀完毕后合唱,特殊情况下,在小部队作战中即将全体牺牲前由带队军官领唱,以此向首长和兄弟作战单位告别。

《毕业歌》此歌作于1934年。

该片描写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青年学生坎坷的生活道路。

影片《桃李劫》摄于1934年,是共产党组织新开拍的左翼电影阵地——电通影片公司制作的第一步影片。

影片讲了一对新毕业的青年学生参加工作以后理想不能实现,逐渐落得家破人亡的故事。

《毕业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毕业前欢聚一堂时唱的,《毕业歌》昂扬奋发的调子极好得渲染了影片开端的情绪,使人颇涉遐思。

年轻的激情,爱国的深情,以及二十来岁的人所特有的那种目空一切、踌躇满志的感觉。

虽然不同时代环境变化很大,但年轻的心是相通的,同样轻率,飘逸,火热。

后来随着故事地变化,《毕业歌》的旋律几乎消失了,直到最后,男主人公身陷囹圄,老校长来看他时,《毕业歌》模糊地飘起,使悲剧情绪迅即加强,观者恸不可已。

如果只是一个人的悲惨故事,其悲感是有限的,而《毕业歌》的飘荡,,使人感觉受伤害的是所有人的年轻之梦,这正是《毕业歌》在《桃李劫》这部影片中的感染力所在。

由于歌曲表达了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因此深为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所喜爱,在我国革命斗争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毕业歌》随着影片公映,旋即成为热血青年投身抗日救亡的进行曲。

许多青年高唱《毕业歌》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

《五月的鲜花》曲作者是阎述诗。

阎述诗家在东北,从小就喜欢音乐创作。

学生时代经常参加宣传抗日思想的演出活动,也因此受到敌人迫害,后逃到关内,辗转来到北京,在北京二十六(北京汇文)中学担任数学老师。

1935年,光未然在报纸上发表了一首小诗,阎述诗受到了诗歌的感染,想起自己在参加学生运动时的情景:敌人用刺刀阻止同学们的脚步,许多人付出了鲜血的代价,但大家仍然情绪高涨,没有一点退缩……他激动地提笔为这首诗谱了曲,当晚就交给大家,并很快成为鼓舞情绪的“战地”歌曲。

这首诗,就是如今大家熟悉的《五月的鲜花》。

当年恐怕连阎述诗自己也没有想到,这首歌后来能流传如此之广。

先是学校里的学生合唱,后来逐渐传到了一些抗日团体里,成为他们用来鼓舞士气的“战歌”。

而最令人难忘的就是1937年冼星海在一次万人聚会上,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五月的鲜花》,在场的好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

但却没有人知道谱曲者是阎述诗,连歌曲的词作者光未然也对他一无所知。

《救国军歌》——五六分钟创作的抗战名歌这首由塞克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救国军歌》,堪称中国抗日救亡第一歌。

这首歌的词作者陈凝秋(笔名塞克)早在日寇侵华初期,就在东北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和抗日英雄周保中(后授将衔)同在宣传部门。

1935年,已经奔向抗日文艺中心上海的陈凝秋,一天晚饭后,独自一人在昏暗的马路上散步。

他走着走着,不由自主地进入了军人状态的步伐,而随着军人的步伐,他在东北救国军时的感情、思想,一起涌起。

他意识到:自己应该写一首抗日的军歌了。

当时,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呼声,正在一浪高过一浪,共产党还发表了呼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八一宣言”。

于是,“枪口对外”,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第一句,而抗日战争必然胜利、中华民族必然解放,“永做自由人”就成了他腹稿歌词的词眼,作为每节的尾句。

歌词的腹稿就在马路上的散步当中孕育了。

回到住处,趁热打铁,陈凝秋将《救国军歌》的歌词完成,并且署名为“塞克”。

“塞克”,即俄语“布尔塞(什)维克”的简称。

第二天,塞克拿着抄写好的歌词稿,去了冼星海的住处。

恰巧,冼星海正在吃饭。

塞克将歌词向冼星海面前一扔,自己则点上了最后一根香烟,把空烟盒也扔在了冼星海的桌子上。

冼星海端着饭碗看了一遍歌词,连声叫好。

是抗日的责任,是创作的欲望,是灵感的火花,促使冼星海顾不上寻找铅笔橡皮和五线谱纸,便立即掏出了随身带的钢笔,又随手将塞克那个废弃的纸烟盒拆开来,一边吃着饭,一边用鼻子哼着旋律,又一边用筷子敲着碗边打击着节奏,还不时地停下来在烟盒上记些什么。

就这样,一支后来风靡全国的抗战名歌,塞克抽完了一根烟,冼星海也谱完了曲子———仅仅用了五六分钟的时间!这支《救国军歌》经新生合唱团的首唱并在上海抗日救国会组织的群众大游行中歌唱后,很快在全国流传开来,成了一支抗战名歌。

《打回老家去》安娥词、任光曲的《打回老家去》唱遍全中国。

这首歌曲同任光以柔美见长的《渔光曲》、《月光曲》等作品不同,是作者投身抗日歌咏运动后,开始转变创作作风时写的最成功的作品,东北三省被侵吞,当地同胞被迫流亡关内,一时间,反抗侵略,收复失地,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