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上学期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大二上学期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大二上学期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

大二上学期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隋代文学

1.卢思道:字子行,范阳人,北朝入隋。代表作:《鸣蝉篇》《从军行》《劳生论》

2.杨素:字处道,华阴人。士族,美须捋,英杰之表。代表作:《赠薛番州》14首。

3?薛道衡:字玄卿,河永汾阴人。芩不碑寧旱寧。存诗20余首。代表作:《人曰思归》。

二、初唐文学

1.整体走⑸:承陈隋风流,沿袭六朝浮艳。

2.地域差别:唐太宗时期鹵北为学合流。魏征《文学传序》

3.上官体:源于初唐新生代宫廷诗人上官仪。好以绮错婉媚为木,仪既贵显,故当时多冇效

M:体者,时人谓为上官体。

4.六对: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佥韵对双拟对

八对: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隔句对回文对

5.文章四友:在武则天时期,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被誉为文章四友。四人的作品风

格较接近,内界不外歌功颂徳、宫苑游宴,倂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屮,却有时透露

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没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

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蛣高。

6.沈佺期、宋之问对屮国律诗的贡献:提出律诗的概念,确定四声八病。

7.初唐四杰:唐太宗到武则天时期,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四人官小名大,位卑才高,

故被称为四杰。四人性格差别不人,侃卢照邻、骆宾王善歌行;王勃、杨炯擅律诗。四杰出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1. “由宫廷走到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塞漠”。

2.高扬吋代精神,重“骨气” “兴寄”开启盛唐之音。

3.推进五律和七言歌行的成熟。

8.刘希夷、张若虚的诗境开拓:宇宙人生哲理,內描取代雕绘,诗情O意贯通

《葬花词》模仿《代悲內头翁》《秋窗风雨夕》模仿《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明代以后被誉为“孤篇横绝全唐。”

9.陈子昂:字伯玉。曾任右拾遗,称陈拾遗。《登幽州台歌》,卢藏用《陈氏別传》称“海内

文宗”。

(1)陈子昂的文学理论:1.批评近500年诗坛“彩丽竞繁,兴寄都绝”。

2.第一次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复妇美刺比兴,追踪建安风

骨,与追求藻饰的齐梁诗风彻底划清界线。

3.提!li “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的审美理想。

【一.提侣风骨和兴寄,对于当时诗风的变革杏积极的推动作用。他将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联系起來,反对没奋风骨、兴寄的作品。

二.提岀诗美理想。即创造了一种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和词的采美相结合的健康文学。】

(2)陈了昂对唐诗发展的贡献:陈了?昂的诗歌创作和理论主张影响Z唐代,他提們的风骨兴寄和诗芙理想对于躺市的变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这被后來赓代文学的进-?步发展和盛唐诗歌的繁荣所证实

(3)陈子昂38首《感遇》模仿阮籍82首《咏怀》

三、盛唐气象

1.近现代谁提出的:林庾

2.代表元素:张旭草书,李G诗歌,斐旻舞剑

3.山水田园诗派:

(1).孟浩然:朴素纯洁,毫不装饰,闻一多“淡到看不见诗了,j是真正孟浩然的诗”

⑵.王维:什么叫诗巾有画:

他对自然美的感受独特而细致入微,笔下山水景物特具神韵,线条分叨,多层次构1冬I,略事渲染而意境悠长,色彩鲜明优美,极有副意。他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白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动静统一,和谐。

①动态的光与色,色彩?次感

②构罔布局,线条分明

4.边塞诗派:

(1).最常有异凶悄调的诗人:岑参

(2).地域分界:高适主要以辽东半岛为主,岑参主要以青海新骝为主。

5.王呂龄:七言绝句,诗家天子,七绝吊手。

七绝圣乎:七绝圣手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他所作之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尤其是将七绝推叫高峰,《出塞》一诗被推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6.李白:主观色彩强烈。

(丨).乎白的主观色彩:乎白侧重描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事件作细致

描绘,常挟带奔放气势,纵横驰骋,一气呵成,以气夺人, 体现傲世独

立的气概和人格力量。

(2).怎么营造主观色彩:一语触动,爆发强烈,发想无关。

7.杜甫:

(1).一生经历哪几个重要阶段:1.读与漫游(34岁前)

2长安十年(34—44)

3.战乱流亡(44—48)

4.飘泊两南(49—59)

(2)杜诗风格:沉郁顿挫

①什么叫沉郁顿挫:“沉郁”指内容忧愤深广,感情深沉忧郁;“顿挫”指表情抑扬跌宕,音

调声情起伏多变,章法曲折变化。

②什么吋候开始形成:长安十年

③什么吋候成熟:漂泊西南

(3)杜诗的诗史A涵及K特色,请结合K作品加以论述。【论述题】

杜诗真实的汜录安乱前后社会实况,是时代一面镜子,时事诗写得最多最好,新题乐府和古体诗表现尤为充分,所以称其为诗史。体现了杜甫关注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如《咏怀五百字》;关心百姓的乎比意识,如《兵车行》;关爱家庭的亲情意识, 如《月夜》。

四、中唐诗歌

1.有哪些著名诗派:(1)大历诗坛(2)元白诗派(3)韩孟诗派(4)苦吟派

2.大历十才了活跃于:北方两京地区,即长安,洛阳。

3.什么叫讽喻诗:中唐时期,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反映国事民生,政治上的美刺作用;

体现出对社会、对政治、对人民的强烈正义感和责任感。代表作是新乐府《秦

中吟》。

4.白居鉍讽喻诗的特征:1.真实反映中唐民情疾苦。《观刈发》妇人拾穗充饥,《红线毯》

百姓织毯进贡,《缭绫》寒女织丝,富者奢侈,《杜陵叟》、《重赋》、《采

地黄者》、《夏旱》、《柯居苦寒》、《卖炭翁》等皆刺现实。

2.揭露上层骄奢生活。《轻肥》

5.《长恨歌》的主题说法:①讽谕说(陈寅恪)②爱情说(洪迈)

③双主题说(王运熙)④隐事说(俞平伯)

⑤感伤说(张碧波)⑥同情说(罗宗强)

⑦tl伤说(杜晓勤)

主题分歧原因:①题材特殊②心理矛盾

③手法独特④观念局限

6.韩孟诗派:(1).什么叫尚奇尚怪:意境、结构、语言力避陈俗,为免〒易汕滑,迫求狠重、

怪奇、险劲的境界,用探险入幽的构思、佶M聱牙的语句、错综变化的结构、违

背常规的格律、汪洋恣肆的议论创怪诞病态美。

(2)什么叫以文为诗:屮国文学史上,“以文为诗”指最早由韩愈侶异,主张诗

歌创作中引进或借川散文的字法、句法、章法和表现手法的

诗歌创作主张。“文”指的是不同于骈文的散行单句, 不拘骈

偶、对仗、音律等的形式自由的文体。“诗”则是特桁六朝

至.唐以来形成的句法、字数、平仄、音韵等冇严格规定的近

体诗。“以文为诗”即是突破近体诗的种种朿缚和羁绊,借

川形式较为自凼的散文之字、句、章法来进行诗歌写作。

(3)什么叫苦吟:即作诗反复吟咏,苦心推敲,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历史上

最著名的苦吟诗人,人都出现在唐代。贾岛,以推敲扬名。“鸟宿

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他的名句。

7.李贺诗歌艺术特色:(1).独特的构思与想象。“忆君淸泪如铅水”,“银浦流云学水声”,“羲

和敲F1坡璃声”,“句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踏天磨刀割紫云”。

(2).夼崛幽峭、秣贿凄清的风格。冷艳夼险自成一家,喜用鬼、泣、

血、死、啼、腥、冷类字眼,组成-?幅冷艳图画,如“桃花乱落如红

雨”、“飞香走红满天香”。

五、晚唐诗歌

1.整体的情绪特点:感伤

2.什么叫无题诗:”无题"诗始于唐代,李商隐的《无题》(共17首)是唐代有名的诗篇,

P人作诗也常常沿用此题。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

不便于或不想直接川题0来显露诗歌的主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

痫,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多为七禅, 典型的朦胧诗。如“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

3.杜牧诗歌:最擅长的题材:七言绝句,咏史诗。

杜牧七绝咏史诗:①游仙诗——以仙比俗

②咏史诗——以古比今

③咏物诗——以物比人

④艳情诗——男女比君臣

(朱自淸)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考试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三上) 一、填空题。 1、王安石晚年曾隐居在南京城东钟山,又称紫金山,这座山向西距南京城7里,向东距钟山山顶也是约7里,因此称半山,这期间他的诗以七绝形式描写自然风光,注重炼字炼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受到历代诗论家的赞赏,世称半山体。又称“王荆公体”、半山绝句、半山诗。 2、《春江花月夜》,中国唐代诗人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存的一首名诗,描绘春天夜晚江畔的景色,词句优美,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3、北宋处士林逋(和靖先生),隐居杭州孤山,不娶无子,而植梅放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称“梅妻鹤子”,被传为千古佳话。他的《山园小梅》诗中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梅花的传神写照,脍炙人口,被誉为千古绝唱。 4、扬州慢,词牌名,是南宋词人、音乐家姜夔的自度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即故国之悲)也”而以此调创作的词中最著名的就是姜夔的《扬州慢·淮左名都》。 5、文章四友指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 6、柳永,北宋婉约派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 二、选择题。 1、初唐四杰指: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唐P185 2、通俗诗派,又称“元白诗派”,是中唐时期,以元稹(《织妇词》、《田家词》)、白居易(组诗《秦中吟》 10首、《新乐府》50首,感伤诗《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一个诗派,诗歌多用写实手法,多用“新乐府”诗,语言通俗易懂和浅显,重要作家还有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王建(《田家行》)、李坤等。唐P277 3、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苏门六君子: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陈师道、李廌。 4、陈子昂论诗提倡汉魏风骨,主张诗要有兴寄,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反对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文风。 他自己的创作,如《登幽州台歌》、《感遇》等共三十八首诗,风格朴质而明朗,格调苍凉激越,标志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复习资料【明代诗文-清代戏剧】)

中国古代文学史.大二下学期【明代诗文-清代戏 剧】) 1、填空 明初 1、浙东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作品《送东阳马生序》《王冕传》 刘基:字伯温,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杂文《卖柑者言》 2、吴中高启:字季迪,号槎轩,自号青丘子七言歌行《青丘子歌》 吴中四子:高启、杨基、徐贲、张羽 3、闽高棅:编选《唐诗品汇》 4、袁凯:因《白燕》诗得名“袁白燕” 明中叶 1、台阁体主要代表诗人:杨士奇、杨荣、杨溥 2、于谦:字廷益,号节庵,钱塘人,经历“土木堡”惨败,《石灰吟》 3、李东阳:字宾之,号西涯《怀麓堂诗话》怀麓堂茶陵诗派领袖 4、前七子李梦阳:字献吉,号空同子 何景明:字仲默,号大复 5、后七子李攀龙:字于鳞,号沧溟 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 6、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 7、唐宋派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著有《震川集》 茅坤:字顺甫,号鹿门,编选出《唐宋八大家文钞》 8、徐渭: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杂剧《四声猿》 9、李贽:号卓吾,温陵居士 10、三袁袁宗道:字伯修,号石浦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 袁中道:字小修,号凫隐居士

1、明后期诗人:陈子龙(明末诗坛盟主),夏完淳 2、张岱:号陶庵,明末小品文最后一位大家,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代表作《西 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 清初 1、明入清: 殉节诗人:陈子龙,夏完淳 仕清诗人:“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字牧斋,号绛云老人绛云楼 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梅村体《圆圆曲》 龚鼎孳 遗民诗人:黄宗羲:字太冲,世称梨洲先生,《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总结明代学术思想概貌) 顾炎武:字忠清、宁人,称亭林先生,《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提出经世 致用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船山先生,《楚辞通释》,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吴嘉纪:反映苏北地区盐民生活《海潮叹》 屈大均:以屈原后裔自居 2、清朝:国朝六大家:南施北宋:施润章,宋琬 南朱北王: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 王士禛,号阮亭,渔洋山人 南查北赵:查慎行,赵执信 清中叶 1、郑燮:字克柔,号板桥 2、赵翼:字云崧,号瓯北,《瓯北诗话》

中国古代文学期末考试先秦文学试题1

一、文学史名词解释(20分) 赋比兴春秋笔法楚辞《山海经》 二、填空题(5分) 1.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 2.《论语》一书属于————体散文。 3.“揠苗助长”的寓言出自————。(书名) 4.“行道迟迟,载渴载饥。——,——。”(《诗经·小雅·采薇》) 5.“——,——。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诗经·卫风·氓》) 三、词语解释(5分) 1.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卫风·氓》)爽:过错,差错 2.穹窒熏鼠,塞向墐户。(《诗经·豳风·七月》)向:朝北的窗户 3.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老:士气不旺盛 4.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左传·僖公三十年》)鄙:边境 5.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孟子·梁惠王上》)赡:充足,足够 四、简答题(30分) 1.简述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 1、甲骨文、金文为萌芽时期。《尚书》是第一部散文集子,政府文告性质,具有文学色彩。《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国语》为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战国策》标志着历史散文达到了新的阶段,写人、叙事均有独特的成就。 2.《庄子》在艺术上有哪些成就? 2、《庄子》的艺术成就有:大量用寓言说理;夸张想象具有浪漫主义色彩;境界奇异;善于用比喻;语言如行云流水。 3.中国古代神话有哪些主要特征? 3、内容方面:具有英雄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思维方面:以己观物、以己感物、具体形象、隐喻象征;形式方面:零散片段、浪漫主义。 五、分析作品题(20分) 分析《离骚》的艺术特点。 要点: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形象;独特的艺术结构(两条线索、抒情诗中有故事情节等);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夸张想象等);香草美人为代表的比兴象征手法;诗歌体制的新发展(变四言为六、七言)。 六、论述题(20分) 试论《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要点:反映阶级剥削与压迫,反映生产劳动,反映婚姻爱情,反映战争徭役,贵族宴飨,揭露弊政,还有周族的发展历史等。

大一下学期古代文学笔记

第四节汉大赋 汉大赋(散体赋、新体赋) 时代:汉武帝初年——东汉中叶 1.内容:主要歌颂国势、国威,表现王侯生活。末尾稍作讽喻劝诫,即所谓“劝百讽一”,以体物为主。 2.形式:篇幅长,规模大,句式参差(以三、四、六言为主)、韵散行间(首尾用散,篇中入韵),多用主客问答形式。“兮”字基本不用,多用“若乃”“尔乃”“于是”转接递进连接成文。行文铺张扬厉,语言堆砌、华丽。 3.代表作:枚乘《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班固《两都赋》 Ⅰ《七发》枚乘 一、内容:以七件事启发太子。辞赋假设太子有疾,吴客往,以七事问之①欣赏音乐②品尝饮食③驰遂争胜④游乐遣兴⑥观涛⑦妙言要道 开篇以楚太子有病,吴客来探病为开端(1-2段主客问答) “四患”的陈述惊心动魄,一字千金 “纵耳目之欲,恣支体之安者,伤血脉之和。且夫出舆入辇,命曰蹷痿之机;洞房清宫,命曰寒热之媒;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脓,命曰腐肠之药。 →用自然的壮美来开拓太子的心胸,升华他的灵魂 二、七事 第一件事:用欣赏音乐来启发太子(第3段) 1.首先写制琴材料(龙门之桐……) 2.次写制琴“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3.再写操琴,并以歌和之。“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曰:‘麦秀兮雉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 4.最后是对音乐效果的渲染(飞鸟闻之……) 枚乘的音乐观①功利的社会音乐观②尚悲的音乐审美观③极致的艺术美学追求 第二件事:用珍美的饮食来启发太子(第4段) 第三件事:驰车赌赛的竞技活动(第5段) 第四件事:游观(第6段) 第五件事:盛大规模、威武雄壮的田猎活动。太子受鼓舞,他虽不能参加,但疾已有起色。(第7-9段) 第六件事:广陵观涛(两节)(第10-11段) 第七件事:妙言要道(第12段) 三、主题内容

古代文学大二期末复习(专科)

名词解释 1、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这是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评价自己作品的话。所谓沉郁,是指杜诗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壮大,感情深沉苍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时曲折跌宕、反复低回,音调起伏变化,韵律屈折有力。这种风格的形成,与诗人所经历的多灾多难的时代,诗人漂泊乱离和忧国忧民之心密切相关。这种风格体现在杜甫诗歌的总体创作中,由于诗人极善用诗表现自己深厚又深沉的感情,剖析自己曲折矛盾的内心世界,诗从个人遭遇写到社会苦难,反复咏叹,往往起伏跌宕,具有特别感人的艺术力量。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在创造情景交融、物我契合的意境,发掘和开拓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方面作出了贡献。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3、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4、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李翱、皇甫湜等参与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它针对南北朝以来骈文创作的浮艳空洞的流弊,以恢复孔孟儒学为号召,以学习先秦两汉散文为目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进行变革。“文以明道”是古文运动的基本主张,强调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一次名为复古、实为革新的文学运动。 5、新乐府运动:是中唐贞元、元和年间,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反映现实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运动以杜甫为发蒙,元结顾况为先驱,张籍、王建、李绅为开始,到元白形成高潮。力求用诗歌干预现实,以使诗歌发挥社会作用。在艺术上,力求平易、通俗、浅显,形成了尚实、尚俗的美学特征。 6、韩孟诗派:唐贞元、元和年间以韩愈、孟郊为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成员还包括贾岛、卢仝、李贺、刘叉等人。他们大都出身贫寒,仕途坎坷,性格狷介,常用诗抒愤世嫉俗之情。在诗歌理论方面主张“不平则鸣”和“笔补造化”之说,创作上注重主观化,崇尚雄奇怪异之美,注重苦吟和刻意的推敲锤炼,形成奇崛险怪、生新瘦硬的风格。 7、二晏:是指北宋词人晏殊与其子晏几道,两人都擅长以小令表现男女恋情的婉约词,以其相映成辉的艺术成就影响了一代词风,被词话家们并成为二晏,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父子文学家。晏殊,工于造句,以词著名于文坛,尤擅小令,有《珠玉词》一百三十余首传世,风格含蓄宛丽,多表现男女恋情、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风格雍容和缓,纯净雅致,语言清丽,温润秀洁,也常表现对生命的忧思,并将其与情爱的缺失交融在一起,构成了晏殊词“情中有思”的特质;晏几道,继承其父所传承的“花间”传统并加以创新,善于言情,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所写恋情都有着明确的思恋对象,情感非常真挚,他善于用平淡的语言,常见的景物,表现不同寻常的深情,形成语淡情深的风格特色。 8、花间词派:西蜀词坛以“花间词派”为中心。“花间词派”因《花间集》而得名,是后蜀赵崇祚辑录温庭筠等十八家西蜀文人的词集。其词的题材内容大都是歌舞宴乐之事,男女欢爱之情。风格秾艳香软,柔靡绮丽。其中韦庄、欧阳炯等人的一些作品写得清新质朴,富有诗情画意。 9、诗中有画:出自苏轼的《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歌作品的艺术特征。王维兼诗人与画家于一身,把诗画艺术融为一体,“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也就体现在各个重要的创作环节上。在结构上,王维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 神魔(怪)小说:出现于明代后期的白话章回小说。它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比附性的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将一些零散片段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风格上尚“奇”贵“幻”。它是在“三教合一”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传奇、宋元话本的影响和道教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产生的。代表作品有《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历史演义:所谓历史演义就是用通俗的语言,将战争兴废、朝代更替等为基干的历史题材,组织、敷演成完整的故事,并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观念和美学理想。这种独特的文字样式受到了素重历史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所以明代“罗贯中氏《三国志》一书,以国史演为通俗演义,汪洋百馀回,为世所尚,嗣是效颦日众,因而有《夏书》《商书》《列国》《两汉》《唐书》《残唐》《南北宋》诸刻,其浩瀚几与正史分签并架”形成了一个创作历史演义的传统。而《三国志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前七子:也叫弘正七子。它是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借助复古手段而欲达到变革的目的,这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所在。

临川派:以临川剧作家汤显祖为首的戏曲流派,又叫“玉茗堂派”。此派创作主才情,不拘音律,常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情节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体现优美文采。成员有吴炳、阮大铖、孟称舜等人。 清初古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三人。魏禧以观点卓越、析理透辟见长,汪琬写人状物笔墨生动,侯方域的影响最大,继承韩、欧传统,融入小说笔法,流畅恣肆,委屈详尽。 “四声猿”:“四声猿”语出郦道元《水经注》:“猿鸣三声泪沾裳”,是一组杂剧,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1折)《玉禅师翠乡一梦》(2折)《雌木兰替父从军》(2折)《女状元辞凰得凤》(5折)四本短戏。创作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在一定意义上反映出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带有甚为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徐渭欲借此剧,呼喊久积于胸的牢骚,张扬狂放不羁的个性,表现愤世嫉俗的精神。 公安派:中国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3点:①反对剿袭,主张通变。他们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的倾向,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应冲破一切束缚文学创作的藩篱。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他们认为“出自性灵

中国古代文学史3考试重点

1、杨维帧:牛鬼蛇神。鉄崖体,诗文标新立异,义象大,用语奇,题材有所开拓。风格秾丽瑰奇,纵横豪气而又沉沦妖治之气。《题苏武牧羊图》“牦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 2、《琵琶记》艺术成就:形象塑造以情动人;情节双线;文辞有神韵、语言个性化、心理描写;格律独创吻合剧情;扶植人伦,注重教化作用。 3、《窦娥冤》:悲剧审美;戏剧结构单纯明快;人物形象生动,窦娥性格发展;语言自然本色。 《西厢记》:体制创新,五本二十一折适应复杂剧情;结构起伏,悬念;人物刻画;语言本色中又见典雅富丽,点染名句,诗化,叠字排比等修辞。 4、关汉卿豪放派,叠字衬字,情感细腻,玩世态度,倔强性格。马致远清丽派,寓情于景,意境深幽。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5、茶陵派李东阳,追求典雅流丽,师法先秦古文,诗宗杜甫。前七子李梦阳何景明,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唐宋派文擅韩欧,唐宋古文。归有光,感情真挚动人者深;讲究剪裁布局,其文简明扼要。后七子王世贞李攀龙,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具无足观。文学结派斗争,拟古恶流。 6、公安派袁宏道,反对贵古贱今剽窃,主张通变;独抒性灵(作家个性,发展观点反抄袭);推崇民歌小说通俗文学。局限,琐事,缺深厚社会内容;过于率直浅俗。竟陵派钟惺谭元春,通变标新立异;深幽孤峭的诗歌风格。 7、沈汤之争吴江派,合律依腔;语言本色通俗质朴。沈璟吕天成王骥德。临川派,至情论;意趣说;不妨折拗了天下人的嗓子。 8、《三国》主题:拥刘反曹(对比名义;执政思想;内部关系。正统观,底层人民愿望。)忠义,诸葛亮关羽。艺术:七实三虚(移花接木、添枝加叶、凭空造影)人物塑造(对比,夸张渲染,类型)结构(纵式,主线,横面设计,重要场面人物)语言通俗,人物刻画简略 9、《西游》成书:三藏取经;民间流传与创作(历史与传统融合;宗教色彩淡化,神话世俗色彩加重;个人集大成)。思想内容:隐喻现实(三国度);三教观念;人性多重组合;悟空反抗;思想矛盾。艺术:奇人事境,人物神物人性;幽默讽刺手法;线性结构,小故事,主线 10、《金瓶梅》西门庆:金钱权势色欲。典型意义:真实立体的人性,时代人物(官商霸,好货食利的市民社会,纵欲主义的时代潮流)艺术:文人创作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新题材,开两大流派);网状结构,辐射;类型化向典型化。 11、“三言”主旨:爱情,统治黑暗,友谊,市民生活。艺术:市民文学与文人文学的融合。情节奇;语言口语化;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人情世态描绘,心理

古代文学大一第二学期重点

填空。 1、建安文学代表人物。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 “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玚,刘祯。 蔡琰。 2、汉赋赋体。 骚体赋,汉大赋,抒情小赋。 3、汉赋四大家。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张衡《二京赋》 班固《两都赋》杨雄《甘泉赋》 4、京都大赋。 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5、汉代乐府民歌保存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 6、史记: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由五个部分组成:本纪(12)、世家(30)、列传(70)、 表(10)书(8),最主体的是本纪、世家、列传。 7、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人小说和志怪小说。 默写: 《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鲍照《拟行路难》其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西州曲》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要求全文背) 名词解释。 1、建安风骨:建安时期的文学作品,具有反映现实,同情人民,谴责军阀混战,抒发雄心 壮志等内容的特点,以及慷慨悲凉,刚健质朴的风格特征,文学史上将建安时期这种内容和风格特征合称为“建安风骨”。 2、永明体(新体诗):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产生的一种诗体,又称新体诗。这种诗讲究 炼字炼句和声韵格律,严格遵守沈约的“四声八病”之说,形式华美但内容空虚。永明体诗在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转变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宫体诗:指梁陈时期流行的描写女性的体态和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风格轻艳柔靡,形 式华美,代表作家有萧纲,萧绎,陈叔宝等。宫体诗使诗歌格律趋于成熟,为唐代格律诗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4、乐府:“乐府”本是秦汉期间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来人们将乐府所保存的用以配乐 的歌诗称为乐府,就由官署名称转变为诗体名称。“乐府”具有强烈的写实精神,手法比较自由,灵活。 5、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氏的十九首无言诗的统称,最早现于萧统的《文选》从内容上 看,或写相思离别之苦,或写仕途失意的苦闷。风格平易淡远,长于抒情。 句子赏析。 1、曹操《短歌行》中“山不厌高……天下归心。”表达作者:用典故,渴望求得人才贤士, 希望建立像周公那样的丰功伟业。 2、谢灵运《登池上楼》中:“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表达诗人:进退无据仕隐交战的 矛盾心理。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 绪论 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 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 2.“三古”、“七段”: (1)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2)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3)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期)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1919) 3.上古文学的内容及文体: 远在文字发明创造以前,文字艺术就已经产生。由此可以推测:上古文学与现实生活的结合得非常紧密。其中有同自然作斗争的神话,有和生产密切结合的诗歌,也有表示愿望趋吉避凶的咒语式的祷祝辞。 4.上古文学的特点:集体性、口头性、综合性。 5.中国诗歌(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之一)的特点: (1)先秦诗歌经历了一个明显的发展过程,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言志抒情诗。这些诗歌奠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发展方向。 (2)诗、乐、舞三者紧密结合。 (3)在楚地、民俗及民间曲调基础上,屈原“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借鉴了《诗经》的艺术精神和手法,创作出奇伟瑰丽的诗篇,与《诗经》一起,奠定了以风、骚为基础的传统诗歌的创作规范。 6.先秦诗歌的概况: 在北方文化中产生了《诗经》,在南方楚文化中孕育了《楚辞》,多见于神话,富有浪漫气息。 《诗经》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朴素的艺术手法显示出巨大的艺术魅力,并以“经学”的地位和传播方式深远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 《楚辞》是文人的个体创作,并出现了以屈原为代表的南楚作家群,揭开了文人诗歌创作的新篇章。《楚辞》的浪漫精神、自由的形式、华美的词彩以及艺术表现技巧,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中国传统文学精神的源头之一。 第一章——先秦文学 1.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2.《山海经》的文学常识: 在所有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具有神话学价值。《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应是由巫师、方士根据各地的自然神灵传说及祭祀状况汇编而成。《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内容及其驳杂。《山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名词解释

三唐诗国名词解释 1、上官体:指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题材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空泛,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旧唐书》本传:“工五言,好以绮错婉媚为本,仪既贵显,故当时颇有学其体者,时人谓之上官体。” 2、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廷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却有时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四人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 3、吴中四士:指包融、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四人为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长安,号称“吴中四士”。张若虚成就最大,代表作《春江花月夜》,被称做是“诗中诗,顶峰上的顶峰”。 4、沈宋:初唐时期两位宫廷诗人沈全期、宋之问的合称,与“四友”先后,闻名于武周、中宗之时,因其声望相当,故世称“沈宋”。两人诗歌多是宫廷应制之作,主要成就是对声律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把四声分为平仄,在几代诗人取得的经验之上,他们完成了律诗定型化的任务,使“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律诗创作规范化,从此,古体诗和近体诗有了明显的区分。 5、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6、山水田园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在陶渊明以来的田园诗和谢灵运以来的山水诗的基础之上。偏重于写山水风光和田园生活,大多表现自然之美和闲适心情,偶或反映农家生活现实。所作以五言为主,风格多清淡恬静,具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代表诗人有储光羲、裴迪、丘为、常建等,而以王维、孟浩然为首,故后世又称“王孟诗派”。 7、王孟诗派:又称山水田园诗派,指盛唐时期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诗人,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反映田园生活为作品主要内容,表现闲适隐逸之情为主题,形式上以五言律诗为主,诗风恬静淡雅,清新优美,语言清丽洗炼的诗派。 8、边塞诗派:盛唐兴起的一个诗歌流派。其诗长于七言,特别是七言歌行,善于描写边塞风光和战争生活,表现征人思妇的思想感情,大多具有爱国感情和进取精神,显示浓厚的生活气息,风格多慷慨悲壮。代表诗人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李颀等,而以高适、岑参为首。故后人也称“高岑诗派”。 9、高岑诗派:中国盛唐诗歌流派之一,即边塞诗派,主要代表人物为高适、岑参。其诗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其诗人除高、岑外,还有王昌龄、李颀、崔颢、王之涣、王翰等。 10、“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表现手法的沉著蕴藉、曲折有力,总起来是说杜诗用曲折跌宕的表现方法把深沉的文思和忧郁的心情巧妙表现,沉雄浑厚,苍莽悲壮,博大精深。 11、“三吏,三别” : 指杜甫的六首诗歌。杜甫在洛阳至华州的途中亲眼目睹官府强行拉夫的残暴景象,以及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写下了《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六首诗,简称“三吏”、“三别”,这六首诗,既揭露官府的残暴和人民的痛苦,又忍痛勉励人民积极参加唐王朝救亡图存的战争。字里行间有着深刻而强烈的情感,艺术感染力极强。12、诗圣:指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时代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全面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及对现实矛盾、人们痛苦做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后世称之为“诗圣”。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20210222190735)

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 篇一:大二下学期计划与目标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时间过的很快,转眼间,我们已经大二下了。在这近 2 年的时间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班级同学彼此间的感情也不断加深。作为班长,我决心尽我的力量为同学们服务。 在一个班级中,如果全班同学都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那么没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办到的。同时,在这样的氛围中,也将更容易调动大家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热情。 鉴于此,我认为,班级工作应从集体凝聚力中入手。这一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所以,我这学期的工作目标是以下 3 点: 1、增强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增强集体凝聚力。 2、学生以学为本,力求班级整体成绩更上一层楼;同 时丰富课余文化生活。 3、在上一届班委工作基础之上,树立班级形象、争创 院级、校级先进班级 具体工作计划: 1、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在本学期开展一至二次文体活动,比如说羽毛球比赛、男女混合的篮球比赛等,还有,在

期中组织一次集体出游,以此达到增强同学间感情及锻炼身体的目的 2、发挥班级集体的温暖,向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班级成员伸出最无私的援助之手。计划与青年志愿队联系,参与一次大型的公益活动,如慰问老人院等。 3、实行班务公开。设立班务公开日,是班级事务更加公开化、透明化,使班级里的同学人人都可以参与到集体事务中来。同时,广泛采纳同学们对班级事务的意见,集思广益,争取使班级工作更上一层楼。 4、建立学习互助对子。让学习成绩较为落后的同学得到及时的帮助,同时也能培养同学们的互助精神,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建立互助对子以自愿为原则,形成互助对子后通知班级便可,并根据两人的学期期末成绩在其综合测评中做适当加分。 5、在已建立班级群的基础上,创建班级校友录或主页,在网络上展现班级的风采。班级校友录或主页也可以作为同学们心与心交流的无限空间,让大家更好地溶入到班级体这个大家庭中。还可以建设成为宣传班级形象的阵地,提高班级影响力,方便今后组织交流及活动通知,并有利于先进班级的评定。还要建立个人档案、个人简介,向来访者展示水政班每位同学的独特魅力。可能的话,还将成为日后用人单位认识本班同学的窗口。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2_期末复习重点

1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大时期美学风格的概括。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指作品内在的“雅好慷慨”的品格,和语言表达上简练刚健的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艺术风貌。代表人物“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2建安七子: 指东汉末建安时期曹氏父子之外的七位著名诗人。他们是,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七子”之称,始于曹丕所著《典论·论文》,其中以王粲陈旧最高 3宫体诗: 盛行于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体,宫体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作为永明新体诗的“新变”,内容,内容上不独以“止乎衽席之间”“恩极闺房之内”为主。形式上也有“清辞巧制”“雕琢蔓藻”代表人物萧氏父子,庾信等 4初唐四杰:初唐时期诗坛上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四位杰出诗人,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又称“王杨卢骆”。他们在诗歌创作上,大大扩大了诗歌创作领域与题材,并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京都引向边塞荒漠。在艺术上有博大之象。对唐诗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他们有着相同的审美追求,起着继往开来的作用。他们的诗文各有特点,王杨擅于五言律诗,卢骆长于七言歌行 5竹林七贤:识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魏晋之际的文学七个代表作家,常集于竹林之下,故名竹林七贤。以阮籍嵇康文学成就最高,七人分别为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 6大历十才子:十才子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其中包括十才子为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洞(一作峒)、耿湋、夏侯审。其主要创作诗风相像,他们或寄情山水景物或写羁旅之情。 7元和体:是指元、白在元和年间写的次韵相酬的,穷极声韵的长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间感叹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再加之艳体诗在内统称为元和体。形成诗到元和体是体裁变新的局面。 8象外之象:司空图在《与极浦书》中提出的文论诗主张。诗歌创作具有象外之象。其中第一象是诗歌中具体,鲜明所感可言的形象画面。第二象指形象画面中所蕴含的无穷韵味,是无象之象。 9玄言诗:东晋时期出现的一种诗风,代表人物有孙卓,许洵等。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 10骈文:齐梁时期,骈文是文章的代表。骈偶平整,声韵谐美,用典繁复,辞藻华美,四六句型是其最基本的文体要素。骈文在两汉时期孕育而出。在齐梁时期确立体势,并进入鼎盛期。 11永明体: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发现诗歌韵律,以晋宋以来诗歌中对偶形式相结合出现的新诗体,注重对偶,讲求音律,守护四声八病之说,对篇短小,是我国诗歌由古体向近体的过渡诗体,反映了诗歌创作由较为自由发展到讲求格律的必然趋势,代表人物有沈约,谢朓,王融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作品整理版本

第一编隋唐五代文学作品选 第一章隋代诗歌 第一节隋代诗坛的总特征 南北文风同时并存,相互影响却又合而未融,虽有发展却艰于创新,齐梁文风在新朝继续沿袭,整个文坛仍处于过渡阶段。 第二节主要作家(诗人)作品 隋代文学(诗歌)的作者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北齐、北周旧臣,有薛道衡、卢思道、杨素等,他们是北朝诗风的代表;另一部分由梁、陈入隋的文人,有江总、虞世基等,他们把南朝诗风带入隋朝。所以,隋代可以看作是南北文学合流并向唐过渡的最初阶段。 卢思道 卢思道(约530-582),今传辑本《卢武阳集》一卷。主要生活在北朝。 他有一些诗如《采莲曲》偏于齐梁风格,但他的《从军行》则体现了北方文人重“气质”的特点,是他的代表作。 《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祈连。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天涯一去无穷已,蓟门迢递三千里。朝见马岭黄沙合,夕望龙城阵云起。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冬霰秋霜春不歇。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 前半写将士们英勇出征,杀敌报国,久戍不归,生活艰苦,思亲念家。后半写思妇遥念亲人,情兼忧怨。结句讽刺靠战争猎取功名的将军。 诗中不仅具有北朝诗歌刚健雄劲的风格,而且也具有南朝诗歌清丽流畅的特色。两种风格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从形式上来看,这首诗采用的是南朝歌行体,对唐代七言歌行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胡应麟《诗薮》:“音响格调,咸自停匀,体气丰神,尤为焕发。六朝歌行可入初唐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 杨素 隋朝开国重臣,亲历征战,对军旅生活体验尤深。《出塞》二首为代表作。《山斋独坐赠薛内史》二首,格调清远,“转似出世高人”(沈德潜)《赠薛播州诗十四章》也是佳作。《隋书·杨素传》:“词气宏拔,风韵秀上,亦为一时盛作”。

中国古代文学重点大二上学期

名词解释: 春秋:是孔子依据鲁国史料编写的一部史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史纲要。《春秋》以笔法谨严著称,通过选择恰当而又简洁的字词暗寓褒贬之意,表达深刻的意义和鲜明的倾向性。 战国策:初名《国策》、《国事》等,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作者不详。西汉末年编订该书为33篇。是一部杂编性质的史书。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的活动,包括他们的谋议与说辞。 国语:是一部分国记录的史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从西周中期到春秋战国,作者不详。全书共分八国记事,依时间顺序编排,但前后事件互不连属。撰写笔法以着重记述君臣言论为特征,兼及当时的政治、外交、思想、军事等内容,材料丰富。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创作年代不详,属于长篇自传性政治抒情诗,是我国古代文学最长的政治抒情诗。是屈原前半生人生的回顾与总结,也是今后人生抉择的思考和宣言。抒发的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思想感情。 左传:原称《左氏春秋》,后人认为是阐释《春秋》的专门之作,故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主要记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史事及其相互关系,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各方面的代表人物。 诗经: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作者不详。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在春秋时已流传于世,当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因孔子与诗三百的关系密切,才有“诗经”之称。《诗经》中的作品按音乐不同,分编为风、雅、颂三类,风也称国风,雅分为大雅和小雅。 尚书:即上古帝王之书,亦简称《书》。列于儒家经典,也称《书经》。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伏传《尚书》用汉代字体写成,因此叫《今文尚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的一些重要史料。只有东晋梅赜所献的《孔传古文尚书》流传至今,共58篇。 单选 1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世称“阮步兵”。生于魏晋交替之际,他的处世态度是隐遁避世而酣饮免祸,放浪形骸。代表作82首五言《咏怀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其中最突出的是表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如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散文的代表作是《大人先生传》。文章塑造了一个“大人先生”的形象,超然世外与道合一。作者表达了超越名教追求自由的精神,也揭漏了名教的危害。文章篇幅宏大,气势壮阔,文笔酣畅,风格犀利,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曹丕:字子桓,代表诗为《燕歌行》。曹丕的辞赋与散文也都有语言华美抒情性浓的特点。辞赋代表作《柳赋》和《寡妇赋》,散文代表作《与吴质书》,《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篇文学专论,《典论·论文》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它的产生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典论·论文》从批评“文人相轻”入手,强调“审己度人”,对建安七子的创作个性及其风格给予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科八体”的文体说,“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学价值观及“文以气为主”的作家论。3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人。孟子的思想: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反对武力兼并。其次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人性上,提出了“性善说”。孟子的性善论和民本思想是他的仁政学说的哲学基础。《孟子》的文章是对话体的辩论文。论辩技巧丰富多彩、纯熟老练。文章感情充沛,气势雄健,富有感染力。为了加强论辩的气势,孟子常常运用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孟子散文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深入浅出地说明道理,较好地体现了逻辑论证与形象说明之间的完美统一。4《天问》是屈原创作的一部长篇抒情性哲理诗。采用巫术降神中一问到底的句式,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天问即问天之意,天指宇宙天体,包括“一切远于人、高于人、古于人之事”。天问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宇宙天体;其二,神话传说;其三,历史兴亡。郭沫若称“空前绝后的第一等奇文字”,“那种怀疑的精神,文学的手腕,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5东汉的王充作品《论衡》:是一部很重要的思想论著,这是一篇哲理文。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

古代文学期末复习题(大二上)三号公寓复印社 名词解释 1、神话:神话是原始人类幻想和想象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类对自 2 3 4 5 理上互相展开攻击和争辩。于是,在学术上出现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名家、农家、杂家、纵横家、阴阳家、小说家等派别,墨翟、孟轲、庄周、荀子、韩非子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各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作品有《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其中,以儒、

墨、道、法四家影响为最大,各派学者或进行演讲游说,或撰写文章,著书立说,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后世称为“诸子散文”。 6、《史记》的五种体例:《史记》共130篇,全书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组成。虽然这五种体例各种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 7、“究天人之际, 察和记载, 记》 8、《史记》三家注 义》 9、互见法 示。

中,却使人看到邦形象的另外一些侧面。 10、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之名最早见于肖统《文选》。肖统把失去作者姓名的十九首五言古诗选编在一起,题为《古诗十九首》, 11 12 13 和谐、对仗工整的格律诗,称为“永明体”。在约等人的倡导下,新体诗作者很多,成就较高的有谢朓、阴铿、何逊等人。 14、志人小说:志人小说是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结果,其容可分为三类:①笑话,如淳的《笑林》;②野史,如歆《西京杂记》;③逸闻

轶事,义庆《世说新语》是成就和影响最大的一部。志人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只是粗故事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还不能展开, 简述 1 2 3 1 等 2、 3 尤》、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盛的桃枝,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3

中国古代文学史试题及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尚书》中 关于原始初民模仿动物而歌唱的记载是( ) A.贲如,皤如,白马翰如 B.士刲羊,无血 C.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D.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阀 2.《诗经·七月》是( ) A.爱情诗 B.战争诗 C.农事诗 D.怨刺诗 3.《春秋》的编纂体例是( ) A.国别体 B.纪传体 C.编年体 D.纪事本末体 4.《左传》的风格特色是( ) A.佶屈聱牙 B.情韵并美 C.辩丽恣肆 D.质朴平实 5.下列寓言出自《战国策》的是( ) A.处女遇盗 B.郢书燕读 C.刻舟求剑 D.狡兔三窟 6.《九章》大多数作品的体式是( ) A.论体 B.赋体 C.骚体 D.七体 7.晁错主张劝农务本的名篇,一篇是《守边劝农疏》,另一篇是( ) A.《论贵粟疏》 B.《论积贮疏》 C.《至言》 D.《陈政事疏》 8.造成《汉书》、《史记》写作思想和特色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 B.作者对历史著作性质功能的认识不同 C.作者具有“颂世”和“刺世”的不同主张 D.作者对历史著作“实录”标准的认识不同 9.最早以“赋”作为文体名称的作品是( ) A.《高唐赋》 B.《吊屈原赋》 C.《柳赋》 D.《赋篇》 10.东汉赋体文学创作的发展趋势是( ) A.由骚体赋向大赋转变 B.由小赋向京都赋转变 C.由大赋向抒情小赋转变 D.由大赋向骚体赋转变 11.在《乐府诗集》的以下类目中,保存两汉乐府民歌最多的是( ) A.《鼓吹曲辞》 B.《杂曲歌辞》 C.《相和歌辞》 D.《杂歌谣辞》 12.最早载录《古诗十九首》的古代典籍是( ) A.《玉台新咏》 B.《文选》 C.《乐府诗集》 D.《古诗纪》 13.曹植诗歌创作中成就最高的诗体是( ) A.四言诗 B.五言诗 C.七言诗 D.杂言诗14.正始诗人阮籍最著名的诗作是( ) A.咏怀诗B.幽愤诗C.拟古诗D.悼亡诗 15.西晋诗风的特点是( ) A.沉痛委曲,意蕴深沉 B.梗概多气,志深笔长 C.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D.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1、C 2、C 3、C 4、B 5、D 6、C 7、A 8、A 9、D 10、C 11、C 12、B 13、B 14、A 15、D 16.刘琨诗歌的风格是( ) A.笔力雄迈,文典以怨 B.英雄失路,万绪悲凉 C.坎土禀咏怀,彪炳可玩 D.平淡自然,韵味醇厚 17.晋代诗人郭璞最著名的诗作类型是( ) A.咏史诗 B.游仙诗 C.玄言诗 D.田园诗

中国古代文学史三教案

《中国古代文学》(二)引论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四期五体 中国文学的分期:中国文学,古近现当 先秦文学 汉魏六朝文学 唐宋文学 元明清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的分体:诗文词小说戏曲 诗:古体诗、近体诗 文:包括古文、骈文、赋等 词 小说:文言小说、白话小说 戏曲 二《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性质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文专业的主干课程。三《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古代汉语 1 识记繁体字 2 断句与标点 3 学会看注释和使用工具书 四《中国古代文学》课程学习的方法 1 熟读多背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读懂作品(语言)——进行审美(文学) 2 掌握线索 第一讲唐诗概论 一唐代诗歌的繁荣 1名家辈出,名篇荟萃 2题材宽广,内容丰富 3体制完备,形式多样 4百花齐放,风格繁多 5继往开来,影响深远 二唐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1内因:前代文学发展所积累的艺术经验 2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宜诗歌生长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统一,经济繁荣 皇帝的提倡和诗赋取士 思想开放,三教并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 诗歌风气的盛行和人们情感表达的自由 三唐代诗歌的分期:四唐说 1初唐(高祖武德——玄宗先天) 初唐前期(高祖、太宗):贞观诗坛 初唐后期(武后、中宗):四杰、沈宋、陈子昂 2盛唐(玄宗开元——代宗大历)

盛唐之音、盛唐气象 3中唐(代宗大历——穆宗长庆) 前期(大历——贞元):大历十才子 后期(贞元——长庆):元白、韩孟 4晚唐(敬宗宝历——唐亡) 前期(宝历——宣宗大中):小李杜 后期(咸通——唐亡) 四《全唐诗》 第二讲初唐诗歌 一沈宋 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为律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二人并称为“沈宋”,宋之问被贬岭南往返时的行旅诗写得较好,如《渡汉江》,沈佺期的代表作为《独不见》。 二初唐四杰 初唐时期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被称为“初唐四杰”,他们在诗歌创作上高扬时代精神,风格也较为清雄,开一代风气之先,为唐诗的变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王勃代表作为《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杨炯的代表作为《从军行》。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第三讲盛唐山水田园诗 一盛唐山水田园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隐逸文化 1 隐逸的文化根源 2 盛唐时期隐逸的表现:中国古代隐逸方式的多元化 由隐而仕 由仕而隐 边仕边隐 二王维的《渭川田家》与《山居秋瞑》 诗情:清淡幽静、缥缈空灵的诗歌境界 画意:鲜明的色彩美、线条美、构图美 音乐美:善于捕捉自然的音响与声息 禅趣:超然出世的情怀与寂静的境界 三孟浩然的生平与诗歌创作 孟浩然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一生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闭门读书,为仕而隐;后期因无人汲引,求仕失败,愤然隐居。他既追慕陶渊明躬耕田园的高尚情操,又怀有盛唐人拯世济物的时代理想,诗多以山水田园为描写对象。或描写隐居萧散高雅的生活和种种闲情逸致,或描写行旅途中所见山水胜景和高情远思。风格自然平淡,意境完整浑成。 第四讲盛唐边塞诗 一盛唐边塞诗繁荣的文化背景:盛唐时期的边塞战争 1 唐代的对外用兵政策 2 文人们的从军风尚 二高适的《燕歌行》 《燕歌行》综合了作者的见闻,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和极其凝炼的笔墨,在广阔的背景上描写了边塞战争,表现了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其中既有对战士保卫边疆、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的颂扬,也有对战争给征人家庭带来痛苦的深切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