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4.借助屈原的形象,教育学生要有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面对挫折和困难,要有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掌握了基本的阅读、写作、口语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诗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本章节《屈原》的教学,学情分析如下:
2.讨论主题:
a.屈原忠诚、正直、爱国精神的体现。
b.课文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c.课文对现代学生的启示和意义。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讨论。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练习内容:
a.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
b.赏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其艺术效果。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屈原》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课文的主旨和背景,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通过学习课文,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文学素养。
3.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掌握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设计意图: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就,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屈原投江自尽的古画,引发学生的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幅画描绘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他为什么会选择投江自尽?”
2.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他的忠诚、正直和爱国精神,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情感基础。
屈原列传 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屈原列传》;(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运用文言文进行日常交流和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尊敬文学家,热爱文学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敢于质疑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2)《屈原列传》中的经典段落及其含义;(3)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断句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文言文句式的理解;(3)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2)阐述屈原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3)激发学生对《屈原列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2)要求学生圈点勾画出生僻词语,课后查找资料弄懂其含义;(3)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经典段落,加强背诵。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每组选取一个经典段落,进行翻译和解读;(3)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文言文句式;(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思路;(3)对屈原的精神品质进行深入剖析。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进行文言文断句练习;(3)谈谈对屈原精神的感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中的经典段落;2. 查找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及其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的了解程度;2. 学生对《屈原列传》中经典段落的背诵情况;3. 学生在课堂讨论、练习中的表现;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2一、导入: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2.伟大的诗人屈原(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屈原》教案

《屈原》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屈原》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屈原》,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创作特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了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2. 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
四、教学内容1. 《屈原》的作者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政治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目。
2. 《屈原》的创作背景《屈原》是屈原在楚国官职遭到诬陷后,心怀国家忧患时所写的一系列作品,主要描写了他所见所思的楚国政治和社会现象。
3. 《屈原》的文学价值《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作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该作品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并被广泛传颂于世。
4. 《屈原》的内容和主题《屈原》包含了《离骚》、《天问》、《招魂》等篇章。
《离骚》是《屈原》的核心篇章,描述了屈原对楚国政治的忧虑与不满,同时展示了他对自然、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屈原》的作者、创作背景和文学价值等内容,向学生介绍《屈原》的基本信息。
2. 阅读理解:引导学生阅读《屈原》的相关章节,并进行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学术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探究《屈原》的艺术表现和思想内涵。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讨论:通过对学生对《屈原》的理解和思考的讨论,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2. 作业评分: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学术研究水平。
3. 学习笔记评价:通过查阅学生的学习笔记,评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择有关《屈原》的文学选集作为教学参考资料。
《屈 原》 教学设计

《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诵读屈原的代表作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
3、分析屈原作品中的意象、语言和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
(2)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人格魅力。
2、教学难点(1)解读屈原作品中较为晦涩的词句和复杂的意象。
(2)引导学生将屈原的精神与当代社会相联系,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屈原作品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其情感。
2、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作品背景和文学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作品中的主题和意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比较分析法:将屈原的作品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突出其独特之处。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视频,引出端午节的由来与屈原的关系,从而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1、介绍屈原的生平,包括他的出生、政治生涯、流放经历等。
2、讲解屈原的主要作品,如《离骚》《九歌》《天问》等,简单介绍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三)作品诵读1、教师范读屈原的代表作《离骚》片段,让学生感受其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纠正读音和停顿。
3、挑选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四)作品赏析1、分析《离骚》中的意象,如香草美人,探讨其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2、解读《离骚》中的诗句,理解屈原的情感表达和思想追求。
3、比较《离骚》与《九歌》在语言风格、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五)探究屈原的精神1、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精神在作品中的体现。
2、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高尚人格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六)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屈原的生平、作品、艺术特色和精神内涵。
(七)布置作业1、让学生背诵《离骚》中的一段经典诗句。
《屈原》教案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年牢》说课稿
各位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万年牢》新凤霞(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万年牢》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以“以诚待人”为专题编写的一篇略读课文。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共同去寻找人生的财富,从而明白有些东西比金钱更重要,它是我们的立身之本。
有了它人生一定会更充实而美丽。
课文讲述了一位父亲真诚的为人、做事的故事。
故事是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这就件事,分两部分讲父亲做事认真和实在的。
先讲父亲自己经营做糖葫芦选用最好的材料,讲究制作的工艺、手艺高超和保证产品质量;再讲父亲受雇于老板后因不满老板偷工减料、弄虚作假、欺骗顾客的行为而辞掉工作。
结尾处讲父亲的认真、实在、正直的品格影响和教育了下一代,为孩子们树立了如何做人处事的榜样。
2.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以及四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新课标中“知、过、情”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a.认识8个生字,了解故事内容
b.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c.理解体会文中“万年牢”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d.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对本册课文的提出的要求及学生的知识水平我把教学重点定为理解体会文中“万年牢”的含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是让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父亲为人和做事的真诚,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二说学情
我班的学生在学习语文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都能独立阅读课文,同时还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
但他们对于含义比较深的语句的理解还缺乏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帮助。
三说教法
1.以读代讲法。
教学时,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把读的训练贯彻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求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启发诱导法。
“思起于疑”,在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重点及学生勇于探索的特点设计了一些启发性较强的问题,诱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3.情境创设法。
“入境始于亲”,情境的创设能使学生“亲”入课文当中,入情入境地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说学法
1.自主学习法。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扮演着一个组织者和引导。
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2.合作学习法。
新课程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使学生互学互鉴,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不断得到启发,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意识,为今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合作基础。
五说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我们班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吃过冰糖葫芦吧?回忆一个你所吃过的糖葫芦的模样,好吗?(课件出示冰糖葫芦图片)
在解放前的天津,有一位卖糖葫芦的人,他的糖葫芦做得非常漂亮,味道特棒,在天津很有
名气,想知道他是谁吗?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万年牢》的作者的父亲。
做糖葫芦到做生意到做人,一环紧扣一环,叙事清楚,很有三处“万年牢”由条理。
我们要学习这种按
一定线索写事情的
(二)、围绕提示,深入探究:
1、自学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写作方法。
学生懂得:这三处“万年牢”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万年牢的产品质量赢得了生意的万年牢,万年牢的生意靠的是诚实、守信的“万年牢”的人品。
课件出示课件出示):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火候、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三)、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词语():
(1)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几件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父亲做事认真、实在?
(3)课文题目“万年牢”在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几次之间有什么联系?有什么深刻含义?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做上记号。
2、小组合作研讨。
3、班内汇报交流。
4、重点指导理解问题(3):
※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糖蘸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
A、为什么叫万年牢?(板书:糖葫芦――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自然段,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自然段,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小组讨论。
出示句子:“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生意认真实在)(板书:做生意――万年牢)
※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全班讨论。
出示句子:“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
”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板书:做人――万年牢)
※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
(四)、感情朗读,深入体验:
齐读课文,谈谈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父亲为人实在、做事认真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五)、拓展理解,体会情感: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实际生活中的生意人都是文中父亲那样吗?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文章的脉络,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品质。
板书:
万年牢
糖葫芦――万年牢质量好
做生意――万年牢生意好
做人――万年牢人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