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

合集下载

采风经验总结

采风经验总结

采风经验总结关于凤凰古城风景区的调研报告12广告二班朱菲菲一调研目的旅游业是目前前景广阔的产业,是为消费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综合性消费的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行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具有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诸多优点。

随着消费者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旅游业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凤凰历史悠久,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相辅相成,文物古迹众多。

城内的古代名楼和明清古建筑和石板小街现在仍是风采依然。

城外还有南华山国家公园,还有唐代修建的黄丝桥古城,至今都保存得非常的完好。

凤凰不但风景秀丽,而且还人杰地灵。

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熊希龄、著名作家沈从文和著名画家黄永玉都是凤凰人。

《边城》、《湘女潇潇》、《湘西剿匪记》等十多部影视剧也都曾在这里拍摄。

二调研时间、地点及方法时间 4月12—4月22日地点湖南凤凰方法实地考察三调研内容分析(1)地理位置凤凰县位于湖南省西南部边缘,地处武陵山脉南部,云贵高原东侧,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境内,西邻贵州省松桃县和铜仁市,东与本省泸溪县相连,北与花垣县和吉首市接壤,东南与麻阳县为邻。

总面积1759平方公里。

全县辖9个镇22个乡,344个行政村。

距湘西州府吉首52公里,怀化市93公里,铜仁市63公里;距铜仁(凤凰)机场25公里,张家界荷花机场280公里。

209国道、308省道贯穿全境,枝柳铁路穿境而过。

末人口38.75万人,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7.94万人,占总人口的72.1%,其中苗族20.5万人,土家族7万人①,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县和传统的山区农业县。

(2)主要景点介绍1沈从文故居12月28日,著名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沈从文先生就出生在这里——一座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小巧院落。

小院中间有个天井,共有10间房,是沈从文的祖父沈洪富于清代同治初年建造的。

沈从文在这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

到这里的三件事情,一是凭吊沈老,发思古之幽情;二是买沈老的书;三是在书上盖个故居纪念的印章,以后任何时候读来,都能回味起这段幸福时光。

湘西采风调研报告

湘西采风调研报告

湘西采风调研报告1. 引言湘西地区位于湖南省西部,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

湘西自然风光秀丽,人文历史底蕴深厚,吸引了众多文学艺术家和探险家前来采风调研。

本报告将对湘西地区进行综合调查研究,以探索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2. 自然景观湘西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其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湘西最著名的景点之一,以其独特的石峰、溶洞和岩石画而闻名世界。

此外,花垣河、石牛河等风景河流及橘子洲、乌蒙山等山岳景观也深受游客喜爱。

3. 民族文化湘西地区有着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主。

这些民族有着独特的服饰、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如土家锦鸡舞、苗族踩街和侗族木楼等。

此外,湘西的美食文化也非常丰富,土家酸菜鱼、苗家腊肉以及侗族腊鸡等都值得一尝。

4. 社会经济发展近年来,湘西地区的社会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旅游业成为湘西地区的支柱产业,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同时,当地的农业、林业和畜牧业也在稳步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

饮食、服饰、民间工艺品等民族文化产业也日益兴旺。

5. 存在问题然而,湘西地区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难题。

首先,旅游业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的旅游资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其次,社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不完善,制约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

最后,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失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下降。

6. 对策建议为了促进湘西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大对旅游业的投资,优化旅游资源布局,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 注重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开展相关的教育培训和文化活动。

- 引进新兴产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

7. 结论通过本次湘西采风调研,我们对湘西地区的自然景观、民族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湘西地区在旅游业、社会经济和民族文化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从媒介特征看湘西苗族服饰发展现状

从媒介特征看湘西苗族服饰发展现状

从媒介特征看湘西苗族服饰发展现状湘西苗族服饰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

从媒介特征方面来看,湘西苗族服饰的发展状况有以下几点:一、材料湘西苗族服饰的材料多为当地山区的自然材料,如竹、树皮、麻、棉、毛等。

竹子经过削制成为竹片、竹藤等材料,用来编制笠、鞋等服饰部件;树皮经过剥离、晾干、熏染等工艺加工,成为制作衣料的原材料;麻、棉、毛等纤维材料则用来编织或绣制各种款式的服装。

二、色彩湘西苗族服饰的色彩丰富多样,颜色鲜艳、明亮。

苗族人爱用红色、黄色、蓝色等鲜亮的颜色来装饰服装,并通常会将几种颜色搭配在一起,形成富有特色的图案和花纹。

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色彩,不仅为湘西苗族服饰带来了独特的美感,也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特点。

三、纹饰湘西苗族服饰的纹饰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经过历史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图案和花纹。

苗族人常常将自然界的物象进行简化和夸张,形成了独特的花鸟虫鱼、纹龙点睛等图案。

同时,苗族人也喜欢用吉祥的符号和图案来装饰服装,如天花、万花、八仙、帝王马等,展示了苗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和价值观念。

四、款式湘西苗族服饰的款式丰富多样,各具特点。

苗族女性的服装主要包括上衣、下裙、披肩、头饰等部分,而男性则以长衫裤、腰带、鞋等为主要装饰。

其特点是颜色鲜艳、亮丽,款式独特,纹饰华美,穿着舒适、自然。

同时,湘西苗族服饰也不断地演变和更新,融入了现代元素,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湘西苗族服饰以材料、色彩、纹饰和款式为主要媒介特征,从这些方面反映了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风貌。

随着湘西苗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相信苗族服饰会在不断创新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

苗服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云南、湖南、广西等地区。

苗族文化深厚独特,传统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

二、服饰分类苗族传统服饰可以分为男性服饰和女性服饰两大类。

1. 男性服饰苗族男性的传统服饰主要包括衣、裤、鞋三件。

其中,苗族男性的上衣多为长袍式,表现出稳重和庄重的特点。

下身穿戴的裤子较为宽松,舒适度较高。

鞋子通常采用布鞋、草鞋等。

2. 女性服饰苗族女性的传统服饰色彩斑斓、繁复多样,装饰效果丰富。

女性上衣通常为一件式或两件式,采用刺绣工艺进行装饰,给人一种精致华丽的感觉。

下身穿戴的裙子丰富多样,常见的有蓬蓬裙、褶裙等。

鞋子则采用红色布鞋为主,经常加上花边、刺绣等装饰。

三、服饰特点苗族服饰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苗族服饰样式繁多,每个地区、每个族群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风格。

在传统服饰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刺绣、花边、珠片等装饰,彰显出苗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艺术才华。

2. 色彩鲜艳苗族服饰的色彩非常鲜艳,常见的有红色、蓝色、绿色等。

在苗族传统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人们会选择更为艳丽的服饰来增添喜庆气氛。

3. 重视刺绣工艺刺绣是苗族服饰的重要元素,苗族人民擅长刺绣工艺,能够将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绣在服装上。

刺绣工艺不仅丰富了服饰的视觉效果,也传递了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祝愿。

四、现代影响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苗族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穿着传统服饰的情况逐渐减少。

然而,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仍然很强,许多人在特定的场合中依然会选择传统服饰。

综上所述,苗族服饰作为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虽然现代化的影响使得传统服饰穿戴的情况减少,但苗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仍然十分重视。

凤凰于飞,再现古城苗绣风采

凤凰于飞,再现古城苗绣风采

龙源期刊网
凤凰于飞,再现古城苗绣风采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9年第24期
苗族刺绣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曾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在现代生产方式的冲击下显现出逐渐衰弱的迹象。

但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苗乡凭借秀丽的自然环境与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其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资源优势大放异彩,苗族刺绣作为苗乡的地域特色之一,在旅游开发中也得到了新生机。

凤凰古城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其中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0%以上。

苗鄉刺绣作为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文化多样性以旅游纪念品的形式得以发展。

通过对凤凰古城苗族刺绣旅游纪念品进行研究,探索性地分析凤凰古城苗族刺绣的历史、文化内涵及手工艺特点,并通过市场调研,分析产品的现状和消费需求,笔者的作品《鸾·鸣》就此诞生。

“鸾”即凤凰,一语双关,一方面将凤凰古城符号化,另一方面体现了笔
者对苗族刺绣文化与手工艺的宣扬。

本系列作品采用贴布绣、平绣为纹样的主要制作技法,结合哑光质地的贡缎面料,以钉珠作为纹样与面料衔接,打造富有现代感的中国风时装。

苗族银饰点缀,体现其浓浓的苗族风情。

本系列作品曾获第四届中国(广州)国际教育展优秀奖。

采风汇报总结报告范文(3篇)

采风汇报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前言为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根据我国文化和旅游部相关要求,我单位组织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采风活动。

本次采风活动旨在了解地方特色文化、民俗风情,挖掘优秀文化资源,为今后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提供参考。

现将本次采风活动总结如下:二、采风活动基本情况1.时间:2021年X月X日至X月X日2.地点:XX省XX市3.参加人员:我单位全体成员4.活动内容:(1)参观当地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了解地方历史底蕴;(2)采访当地文化传承人,了解地方民俗风情;(3)考察当地文化旅游资源,挖掘特色文化产品;(4)召开座谈会,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学者等交流合作事宜。

三、采风活动成果1.深入了解地方历史文化:本次采风活动,我们参观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如XX寺、XX古城等,了解了地方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

这些古迹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是我们研究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2.挖掘优秀民俗风情:在采访当地文化传承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优秀的民俗风情,如XX舞、XX曲等。

这些民俗风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是我们推广地方文化的重要资源。

3.考察文化旅游资源:本次采风活动,我们深入考察了当地文化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民俗风情等。

这些资源具有极高的开发潜力,为我们今后的文化旅游项目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4.加强交流合作:在座谈会上,我们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学者等进行了深入交流,就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项目合作等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

这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存在问题及建议1.存在问题:(1)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2)文化旅游产品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缺乏特色;(3)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2.建议:(1)加大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力度,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2)加强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3)加大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服务水平;(4)加强与当地政府部门、企业、学者的合作,共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采风报告范文

采风报告范文

采风报告采风报告范文采风报告怎么写?那么,下面是CN人才公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采风报告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采风报告1一、走进湘西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面积15486平方公里,境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回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人口264、58万人,其中土家族105万人,苗族86万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2、9%。

辖吉首市和龙山、永顺、保靖、花垣、古丈、凤凰、泸溪七县。

好山好水好地方,人好酒醉情更酽。

自古以来,湘西为湘川咽喉之地,历史悠久,山水奇异,民风淳朴。

境内自然景观绚丽多彩,人文景观独特神奇。

这里峰峦叠嶂,林木参天,溪河纵横,洞穴成群,名胜迷人,既有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又有工艺精湛、风格独具的古建筑老司城祖师殿。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块洞天福地。

湘西的美在于山。

巍巍武陵是湘西的脊梁。

高耸入云的八面山呈现出“风吹草地见牛羊”的“塞外风光”;莽莽苍苍的高望界,林海绵亘,荫天蔽日,珍禽异兽不绝于野;四季绿意诱人的南华山,有如一只栖息于湘西山地的金凤凰。

湘西的美在于水。

山青水秀,滔滔酉水是湘西亘古不息的血脉。

两岸青峰对峙,青幽迷人的猛洞河享有“天下第一漂”的盛名;静谧的皮渡河,修竹夹岸,十里长廊一画屏;而澄明浩淼的栖凤湖,则是湘西熠熠生辉的一颗明珠。

湘西的美在于人。

“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奇山异水赋予了湘西人这种神韵。

湘西人既有着“红灯千盏人万叠,一片缠绵摆手歌”的辉煌艺术,又有着谊侠尚义的古道热肠和淳朴的民情。

湘西的美更在于音乐。

土家人能歌善舞,其经典主要有土家族茅古斯舞、摆手舞、跳马舞、铜铃舞等。

“咚咚喹”——一种土家族特有的吹奏乐器,还有跳马舞、打溜子,冲出了国门,走向世界!“你歌没有我歌多,我歌共有三只牛毛多,唱了三年六个月,刚刚唱完一只牛耳朵。

”苗族人民在敬祖祭神必唱各种神歌,婚丧大事必唱庆贺悼慰的歌,生产劳作更分门别类,随时随事唱着各种悦耳开心的歌曲。

民间工艺调研报告(苗族服饰)

民间工艺调研报告(苗族服饰)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关于少数民族苗族的调研报告目录1 前言2 苗族简介3 苗族刺绣4 苗族剪纸5 苗族服饰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4.方茴说:"可能人总有点什么事,是想忘也忘不了的。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6 苗族银饰7 苗族蜡染8 苗族舞蹈9 总结10设计定位前沿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辽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注定了我国是一个多样化,多民族的国度。

我国现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据了绝大部分人数,其余55个民族统称少数民族。

对于少数民族我心中一直充满了好奇,也许是我们一直都生活在身边大都是汉人的环境下吧,也许是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期盼,我一直都很想深入的了解一下少数民族尤其是苗族。

尽管苗族可能不是我听说过的第一个少数民族,然而绝对是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个少数民族。

苗族对我来说即使熟悉也是陌生的,熟悉是因为我在书中看到过很多关于苗族的描述,陌生是因为现实生活中我从未接触过苗族,他的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的神秘与虚幻同时又是那么的吸引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采风汇报湘西凤凰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文化。

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民族所罕见,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

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居住于西南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因此服饰中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风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其传统服饰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今很多传统服饰和纹样都已失传。

因此探究苗族服饰这部“无字史诗”就显得尤为重要。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民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苗族服饰渊源的最为有利的依据。

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较早的宗教信仰。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

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吉祥物或象征。

对崇拜之物,人们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情习俗,也有着各种崇拜仪式,常常会纹在身上或将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期保佑。

苗族的服饰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他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

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

苗族服饰纹样概说苗族服饰纹样的基本特征之一。

以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交鱼纹图案为例 ,通过图案纹样的流变 ,以及对该图案出现部位和组合关系的归纳演绎 ,揭示这一图案的原生象征意义在于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 ,从而寄寓了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

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

将这样的图案融会到苗族服饰纹样中 ,用意在于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家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

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诠释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层意念而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精神特征是巫术,这种巫术的精神特征又和艺术及现实完美结合,对稳定苗族族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苗族妇女服饰是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

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赞誉苗族妇女服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其绚丽多彩、丰富多样为其他民族所罕见。

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俗称“红苗”。

杜甫曾留下过“五溪衣服共云天”的赞美诗句。

苗族银饰、头饰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苗族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在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中,银饰占有特殊的位置。

由于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各地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和佩戴情况互有差异。

湘西地妇女,除戴耳环、手镯、项圈外,还有银签、银冠、银披肩,其中银签造型古朴,具有形制精美、声音清脆、色泽光亮、一签多用的特点。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

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

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

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

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

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

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

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

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

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

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

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

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值得一提的是,从贵州省博物馆所藏不同时期的银饰比较情况看,苗族银饰追求大、重、多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止。

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苗族银饰的发展速度更为空前。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苗族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凤凰吊脚楼中国的民族的建筑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散落辽阔的神州大地上。

民族建筑正面临着极危险的宿命:因为大多数的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一些民族建筑的价值,以制于还未被国家列为保护单位之前以受到很严重的破坏甚至把它拆除。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进步,与时具进的观念深如人心,然而有很多人却不能真正的理解"与时具进"这词,导致很多建筑虽然文物古迹还在,但它的历史却已经糟到了极度的破坏。

不同地方的吊脚楼在形貌特征与建筑结构上富于变化。

总体上来看,吊脚楼还是应该属于南方的干栏式建筑,但并不是纯粹的干栏式,与干栏式还是有一点的区别。

干栏应该是全部悬空的,吊脚楼也算得上是干栏式的干儿子吧!然而,美丽的湘西,美丽的凤凰。

真令人徘徊不忍归去。

那里的古香古色、建筑风格特殊的吊脚楼,更给凤凰添得山水几分韵致。

最是令我难以忘怀的是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城,沱江傍城,临河而居,一幢幢吊脚楼,高高低低参差错落。

那里的吊脚楼老了点,但是月老就越能显示出他的价值所在。

越是破烂越显示出它历史的悠久。

沱江旁边的吊脚楼的支撑点有一端在河岸上,另一端则悬在水面,还有很多悬柱立于水中用来支撑。

充满着一种力量之美.湘西吊脚楼建筑形式比较多,有临水,也有依山傍谷的,有的建在田梗上,有的建在河边,有的建的半山腰。

建起来比较方便只要稍微的开凿修砌,再选上好木料便可以建起一座座的吊楼来,旁边种上些茂林修竹修饰一下房子,省时又省工,如诗如画的吊脚楼简直可以与传说中的空中楼阁相婢美。

湘西吊脚楼很多都是飞檐翘角,三面环廊,吊着的脚都刻很好花纹,做工特别的精细,有绣球或金瓜的悬柱,壁板漆得光亮光亮的,并装有花窗,花窗上刻有"喜鹊恋梅"、"双凤朝阳"等图案,古朴而富有雅性。

极富有用意。

"说出吊脚楼的妙处绝对的让你拍手称绝!一又能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二可以防潮避湿,通风干爽;三是依山傍水或靠着田坝而建的吊脚楼,悬柱之间往往留有一定的空地,可喂养家畜,"人家吊脚楼下有小羊叫"(沈从文《鸭窠围的夜》)"。

虽然湘西的吊脚楼,看起来不是牢固,也许正因为看起来不怎么牢固才更显示出它的特色所在!在水中凌乱打下的木桩,不加修饰的木板墙面,甚至风雨欲来则满楼摇晃的主体,完整的体现了自然与古朴的美。

既然是这样而且历史又这么悠久,在无情岁月的糟蹋过,我想手抚墙应该粗糙沧桑,脚踏着楼梯的时候应该嘎嘎做响,眼中看到的应该是一副众人皆醒我独醉的姿态,确实这样,这就是湘西的吊脚楼,凤凰的吊脚楼。

苗族飞歌苗族飞歌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苗歌,苗语称为HXak Yangt,又称之为吼歌、喊歌、山歌,是青年男女隔山隔水的情况下,为互表诚意,邀约游方而放声抒怀的一种情歌。

在迎送客人和宴酣时,有时也用飞歌。

飞歌曲调有挂丁、凯棠、湾水三种。

挂丁飞歌流行于巴拉河流域(小甜瓜外婆家摆底),四声微调式民歌,性格刚健,爽朗、热情、奔放。

凯棠飞歌主要流行于凯棠、翁项、地午一带,属四声音阶羽调式民歌,用大体相同的一个旋律,两个声部一先一后出现,摹仿式二部重唱、合唱。

高音区放在任意延长位置,高昂明亮,开朗激扬。

湾水飞歌,流行于清水江以北的湾水、万潮、炉山一带,属四音阶宫调式民歌。

旋律进行连续四度、五度大跳,音型贯穿全曲。

乐曲终止音低。

苗族情歌,苗语称HXak Yex Fangb,四声音阶微低式,终止音拖腔,强弱起伏,低回婉转,抒情揉合。

多数为独唱和二人合唱,少数为对唱。

苗族蜡染苗族是我国仅有的几个人口超过 500万的少数民族,也是我国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其历史要追溯到上古时代以蚩尤为代表的苗蛮集团,甚至是更早的九黎和三苗。

苗族人民有着自己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工艺美术技艺,其中的蜡染艺术作品和蜡染旅游工艺品在整个染织美术界久负盛名、独放异彩足见当时的丝织、染色工艺已颇具规模。

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的美丽的白花。

如果仅仅是蓝地白花也不算稀罕,那和蓝印花布没什么两样。

蜡染的灵魂是“冰纹”,这是一种因蜡块折叠迸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所造成的染纹,是一种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经非常悠久。

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南蛮集团各部落)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又称为“傜斑布”(瑶族在古代又曾被称为谣、傜、摇、猺)。

采用靛蓝染色的蜡染花布,青底白花,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是我国独具一格的民族艺术之花。

苗族原本擅长纺麻织布,织好的布用蓼蓝、红花、栀子、五倍子等草药就可以染成蓝、红、黄、黑各种颜色。

苗族的蜡染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宋代五溪地区的“点蜡幔” (蜡染) 已很盛行。

明、清时代,黔中一带苗族也多服用蜡染衣料。

总结,此次湖南湘西凤凰采风学习,收获多多,让我们了解了我国民族服饰的起源、特点及发展。

同时通过对一些民族元素的了解,将民族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指引了我们以后的学习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