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读后感

合集下载

《恶意》读后感探索人性之恶与爱的力量

《恶意》读后感探索人性之恶与爱的力量

《恶意》读后感探索人性之恶与爱的力量恶意,是一部由法国作家让-保罗·萨特所创作的小说。

该小说以情节诡谲、人物性格矛盾复杂为特点,深入探讨了人性中的恶与爱的力量。

读完《恶意》,我深深被小说中展现出的人性黑暗、欲望冲动以及爱的救赎所触动。

小说以主人公马尔克斯与罗兰的命运交织为线索,通过其矛盾而复杂的关系,展现了人性中的恶与爱。

马尔克斯是一个追求自我解放、探索自我的人,他经历了一系列意外的事件以及恶意的施加,最终陷入毫无自由与出路的局面。

而罗兰则是一个懦弱而犹豫的人,他既深爱着马尔克斯,又因为内心的恐惧而无法真正跟随他。

两个人物在小说中的关系拉扯着读者的情绪,引发对人性这一永恒话题的思考。

人性中的恶,是《恶意》一直在追问的问题。

小说中的各个角色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恶意。

一方面,罗兰对马尔克斯的束缚与控制,尽管出于深爱,但也从一定程度上展现了人性中的自私与挟持欲。

另一方面,马尔克斯在追求自我解放的同时,也不免陷入了一系列恶意的游戏中。

他将罪恶、欲望与复仇都投射到了自己身上,试图通过坚守理性和道德的界限来解脱恶意的限制。

然而,当他陷得愈深时,恶意也愈发弥漫周遭。

小说中的这种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使得人性中的恶愈发彰显出来。

然而,虽然人性中存在恶,但小说中也体现出了爱的力量。

罗兰对马尔克斯的深爱与无私付出,以及马尔克斯在人生最关键时刻对罗兰的救赎,都反映了爱可以战胜恶的特质。

在小说末尾,马尔克斯终于在罗兰的援助下找到了自我解脱的路径,重新寻回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这展现了爱的力量,它可以唤起内心深处的善良与温暖,使得人性走出黑暗,重新获得光明。

通过《恶意》,我深切体会到了人性的复杂与矛盾,以及恶与爱的力量。

小说生动地描绘了人性中的黑暗面,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思。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爱与救赎也为我灌注了力量,让我相信爱可以战胜恶,使得人性变得更加美好。

正是由于作者让-保罗·萨特对人性的刻画以及对恶与爱的辩证关系的深入思考,《恶意》成为了一部令人动容的作品。

东野圭吾 恶意读后感

东野圭吾 恶意读后感

东野圭吾恶意读后感东野圭吾的《恶意》是一部充满悬疑和惊悚的小说,故事情节扣人心弦,让人不禁沉浸其中,难以自拔。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推理小说,更是一部揭示人性的作品,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分析,让读者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在读完《恶意》之后,我深深地被故事所吸引,也对人性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

故事的主角是樱木优子,一个性格坚强,聪明机智的女性。

她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结识了一个名叫麻生的男人,两人很快陷入了热烈的恋爱之中。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樱木优子逐渐发现,麻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樱木优子的努力下,她逐渐揭开了麻生的真实面目,发现了他的恶意和阴谋。

整个故事情节紧凑,情节跌宕起伏,让人不禁猜测接下来的发展。

通过对麻生这个角色的描写,东野圭吾成功地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

麻生表面上是一个风度翩翩,温文尔雅的绅士,但实际上却是一个心怀恶意,阴险狡诈的人。

他的行为和举止让人不禁感叹人性的多样性,人们往往无法从外表看出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人性到底是善良还是邪恶?人们在面对诱惑和挑战的时候,又会展现出怎样的一面?通过麻生这个角色,东野圭吾成功地引发了我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除了对人性的思考,故事中的情节设置也让我感到震撼。

小说中充满了悬疑和惊悚的元素,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捉摸不透,让人难以预料接下来的发展。

作者通过巧妙的叙述手法,成功地营造了一种紧张的氛围,让人不禁沉浸其中,想要一口气读完整部小说。

这种情节的设置和叙述的技巧,让我对东野圭吾的创作能力赞叹不已,也让我对推理小说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总的来说,东野圭吾的《恶意》是一部充满悬疑和惊悚的小说,通过对人性的描写和情节的设置,成功地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

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栩栩如生,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

读完这部小说之后,我对人性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也对推理小说产生了更大的兴趣。

希望东野圭吾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恶意》读后感(15篇)

《恶意》读后感(15篇)

《恶意》读后感(15篇)《恶意》读后感1“令他害怕的,并非暴力本身,而是那些讨厌自己的人散发的负面能量。

他从来没有想象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

”今天读完这本东野圭吾的《恶意》,看到了最后一章。

知道结局的我后背一凉,人是多么容易被误导,从野野口的手记中。

从他一言一行,暗示引导中,让人去发现杀人动机,看似冲动杀人实则是一场计划之久,极其用心的筹划,杀人竟然只是计划的一部分。

令人震惊的不止是杀人计划。

还有那股恶意。

没有原因,或许出于嫉妒,或许出于看不起,或许施害者自己都无法解释,那恶意贯穿野野口的一生,他最终要污蔑的是日高的人格,这一点我也是尤为震惊,而正是一开始文章开头的一个细节决定了我对日高的恶意也是贯穿我的阅读历程,从一开始的杀猫情节,就注定了我对日高这个人物描写的恶意。

而这也是从野野口的视角出发,谁又能想到,一个已故之人,要背负怎样的罪名。

怎样的恶意。

从野野口不辞辛劳手抄日高的手记。

可见此人之“用心”,恶意之深。

加贺恭一郎的思想,细致,与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的破案精神真的尤为关键,我一直觉得已经真相大白了。

可以结案之章。

加贺恭一郎凭借敏锐的观察力。

决断力,惊人的想象力,竟然可以抽丝剥茧。

后来找出所有以前认识他们的人。

给出的证词,也使让我对日高的认知有了180度的反转。

这种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反转。

可当真相真的大白于世间时,又是多么令人无奈,死人不会复活。

活人仍饱含恶意......未经他人之事,不要以一己之见,此为恶意经过他人引导,不注重追求真相,此为恶意而最可怕的恶意则是没有任何理由的恶意那种来自心里,久久驱之不去,会发酵的浓浓的恶意《恶意》读后感2《恶意》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推理小说。

首先,优秀的加贺刑警带着读者跟随他一起做了十分有意思的推理,之后又一个个的推翻之前的推理,最终击破包裹在表象之下的真相。

其次,立题非常新颖,如果其他推理小说都在找凶手的话,那么这本推理小说一直在找的是凶手的作案动机。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
《恶意》是东野圭吾的一部心理悬疑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复
仇和恶意的故事。

小说中的情节扣人心弦,充满了悬念和惊悚,令
人难以忘怀。

读完这部小说,我深受触动,有许多感慨和思考。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塑造非常成功。

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
格和动机,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立体和丰富。

特别是主人公的心理描写,让人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
人物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动容。

其次,小说的情节设计非常巧妙。

作者通过不断的反转和铺垫,让读者始终处于紧张的氛围之中。

故事的发展始终让人捉摸不透,
每一个转折都让人意想不到。

尤其是小说的结尾,作者巧妙地将所
有的线索都串联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另外,小说所探讨的主题也非常深刻。

复仇和恶意是人性中的
阴暗面,而小说正是通过这些阴暗面来展现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恶意和复仇,而小说正
是通过这些情节来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总的来说,读完《恶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都让人印象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这部小说,
我对东野圭吾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作者能够继续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让读者能够在阅读中得
到更多的启发和感悟。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

恶意东野圭吾读后感《恶意》是东野圭吾的一部悬疑小说,故事以一场谋杀案展开,引人入胜。

作者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推理,直到最后才揭开真相。

小说以一场谋杀案为开端,一个名叫“恶意”的杀人犯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杀害了三名不同身份的人。

而在这一系列谋杀案中,警方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一名受害者的家中都出现了一张相同的照片。

这张照片成为了警方破案的线索,也成为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的焦点。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叫做“黑木”的男子,他是一名成功的作家,却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记忆。

在他试图寻找自己失去的记忆的过程中,他却发现了自己竟然与这一系列谋杀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调查,试图还原自己的过去,找出真相。

在整个故事中,作者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推理,直到最后才揭开真相。

小说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精心设计,每一个线索都被巧妙地安排在故事的各个环节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直到最后才揭开真相。

这种悬念的设置和情节的推进,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

另外,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

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言谈举止都让人印象深刻。

尤其是主人公黑木,他的坚韧和执着,以及对于真相的追求,让人为之动容。

在整个故事中,他始终不放弃对自己失去的记忆的追寻,也不放弃对真相的追求,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总的来说,《恶意》是一部非常成功的悬疑小说。

作者以其独特的笔法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揣摩、推理,直到最后才揭开真相。

故事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作者精心设计,每一个线索都被巧妙地安排在故事的各个环节中,让整个故事充满了紧张和刺激。

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非常成功,每一个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性格,让整个故事更加生动。

因此,我非常推荐这部小说,相信它一定能给读者带来非常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

《恶意》读后感
《恶意》是一部令人震撼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文字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让读者深深沉浸其中。

故事围绕着一个被恶意追击的女主角展开。

她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开始变得诡异而纠结,陌生人开始无端关注她的一举一动,甚至对她产生了威胁。

这让我感受到了恶意的可怕和无处不在的力量。

小说中的描写让我产生了强烈的紧张感和不安感。

女主角无论躲到哪里,恶意似乎都能找到她。

这种无处可逃的感觉让我为她而担心,同时也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恶意的存在。

因为我们无法了解他人的思想和意图,所以恶意也可能隐藏在我们周围,不是吗?
小说也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

女主角周围的人渐渐显示出不同的面貌,有些人可能对她有好意,但也有些人对她心生恶意。

这让我感受到了人性的深处可能隐藏着各种复杂和无法预料的因素。

最后,小说以令人意想不到的结局结束。

读完整本书后,我被作者巧妙的伏笔和扣人心弦的情节所打动。

《恶意》让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性的复杂性以及恶意的存在。

它是一本令人不忍释手的好书,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恶意读后感5篇600字

恶意读后感5篇600字

恶意读后感5篇600字我把对我自己的恨一并给你,全部用来恨你。

那么,在我死之前,杀了你。

让你带着世人的骂名下地狱。

在你死了以后,我再继续恨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恶意读后感,希望你们喜欢。

恶意读后感1今天我们来谈谈《孩子与恶》这本书。

虽然我已经成年,但我内心还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面对那些属于大人的责任和情绪内敛我还不大熟练,又或许是一些人擅自把责任和情绪内敛作为标签强行安给了大人。

说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孩子与恶》这本书是写给大人看的,为与孩子相处做准备,我以孩子的视角来看这本书,有些地方会感同身受,有些地方不免会觉得莫名其妙。

这本书中十分有趣的一个观点就是恶具有创造性,首先我们得谈谈恶是什么,世上本没有恶,但自从有了秩序,恶就产生了。

一切能够长久存在的秩序都是有利于人类的生存与繁衍的,但秩序又是在不断变化的,在时代的某个瞬间,一个人打破了当下的秩序,那么他无疑做了恶的行为。

总之,善恶皆是秩序的产物,一些稳定的秩序长久存续下来,这些秩序便形成了传统,传统又演化成道德,道德分化出善恶。

恶破坏原有的社会秩序,这看起来十分糟糕,不被人所接受。

但如果社会秩序一成不变,还会有发展吗?创造是建立在改变原有社会秩序的基础上的。

而恶的存在于一定程度上是创造的表现。

作者河合隼雄引用自《恶质造物主》里萧沆说的一段话:“上帝,与创造没有任何瓜葛,创造的权限只属于那种堕落的(低格调)的神、那种随便干什么事都不带脸红的神,这还用举例说明吗?一切善良都不可能创造,因为善良太缺乏想象力。

”这句话我觉得十分能印证前面的观点。

河合隼雄认为,人性中,本质地包含着反自然的因素,这可能是事情的`根本。

但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人性中包含的反而是自然的因素,每个人存在于社会群体中,受着各种各样的规则的束缚,人既属于社会,也属于自然,在遵守着社会秩序的同时,也会存在着打破秩序的冲动,这就是人的天性之一。

探讨完恶,话题回到孩子。

关于孩子的话题我想跟大家聊聊的有以下几点:自立的紧迫感,偷窃背后的原因,性格,外来者,欺凌。

《恶意》读后感11篇

《恶意》读后感11篇

《恶意》读后感11篇《恶意》读后感1读完《恶意》这部小说,心里是极其压抑的,脑海里不停地回荡着“情,不知所起,是最美的爱情;恨,不知所起,是最冷的人性”这句话。

当然,这部小说主要讲的是恨不知所起。

日高邦彦和野野口修是好朋友,他们还有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写作。

后来,日高邦彦真的通过写作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个著名的作家。

而野野口修这边呢,当着一个名不经传的小老师,过着很普通的生活。

也许恨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吧,即使后来日高邦彦帮他引荐,让他从事儿童文学方面的写作,但这依然改变不了野野口修对于日高邦彦的恨,凭什么你要住高档小区,我就要住小房子;凭什么你可以结两次婚,我却到现在还是孑然一身;凭什么你是著名的作家,万人敬仰,我却籍籍无名;凭什么……正是因为这种极端失衡的心理让他想毁了自己的好朋友,而且这种毁灭是致命的,他不仅残忍杀害了日高,而且还捏造事实去诋毁他的人格,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深仇大恨才能让他这样对待一个帮助过他的人。

深究其原因,应该是极端的自卑吧,由此引发的就是别人对我的帮助不过是一种施舍,一种侮辱,那我为什么还要感谢他们。

对于他们来说,别人的善意就像一种毒药在慢慢浸蚀着他们的灵魂,他们把自己的内心打造成一座监牢,里面甚至没有窗户,外面遍布着铁丝网以及其他的阻碍物。

就像法国的那部《死亡祭典》的电影一样,保姆索菲自己是一个文盲,可是她却极力掩饰自己的这个缺陷,后来雇主的女儿发现了这个秘密,并提出想为她提供帮助,但她却以雇主女儿未婚先孕借此要挟她,后来和有着强烈仇富心理的珍妮一起杀害了雇主全家。

人性是我们永远猜不透的谜,这世间有很多的事让我们都唏嘘不已,可是它就真实的存在着。

唯有爱和宽容才是救赎,因为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就像加布瑞埃拉·泽文《岛上书店》里面说的那样,因为从心底害怕自己不值得被爱,我们独来独往,读后感.然而就是因为独来独往,才让我们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有一天,你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你会驱车上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性的死途
——读东野圭吾《恶意》有感
《恶意》是我读的东野圭吾所著的第三本书。

相比于著名的《解忧杂货店》与《白夜行》,
它的知名度不过尔尔。

然而,这本堙没于东野圭吾其他著名作品的光辉下的小说,却带给我
最大的震撼。

我一直惊叹于日本作家对于人性刻画的能力,在阅读这本书时,这种感觉达到
了顶点。

《恶意》的情节设置本就极其古怪:杀人凶手与杀人方法很快被破解,整本书后百分之八十
的部分都是在探索凶手的动机。

在本格推理派作品中,作案的手法被揭穿,主谋被拘捕,就
意味着故事走到了终局,正义得到捍卫,世人皆大欢喜。

然而在《恶意》中,一切都倒过来了。

杀死,尚不是毁灭一个人最恶毒的手段。

恶意,渗入皮肉贴附骨髓的憎恶、嫉妒,最后
成为了不可消减的杀意。

因为一直以来被帮助,被保护,被宽恕,所以反而想要杀死他——
这样的情感,在当代大部分作家笔下恐怕是很难展现的。

庸碌之辈只能写出感恩戴德的文字,以及“我们要做一辈子的好”那种幼稚而单薄的告白。

主人公野野口修从小被邻居日高邦彦帮助,由他陪着上学,在里受他保护,而升入初中的野
野口修却参与了对日高邦彦的霸凌。

当二人长大后重逢,已经成为畅销书作家的日高邦彦不
计前嫌,帮助同样喜好文学的野野口修走上作家之路。

但是正因如此,野野口修恨他,极端
憎恶他,竭尽脑汁,不惜抹黑死人的名誉,盗取日高邦彦前妻的照片伪造与其有过婚外情,
抄写日高邦彦出版的多部小说伪装他的幕后枪手……野野口修在对日高邦彦的莫名的仇恨愈
发深重之时,也把自己逼入了死途。

我试图推测这一悲剧的源头,却发现几乎是个无解的方程——野野口修的原生家庭的确可鄙可恶,然而怎会步步引导这个懦弱的孩子,走到了犯下
杀人之罪的结局?没有万无一失的法子避免这场悲剧的发生,因为造成它的缘由是那个被提
过无数次的词语——人性。

东野圭吾对人性的深刻刻画,造就了这本书极高的欣赏价值。

刻画人性,概括起来简洁明了,实质难之又难。

我从来都以为文学是世上最难学习的东西,
因为数理化有公式规律可循,政史地也能找到确切的事实论据以支撑。

然而文学,何为行文
中不可违背的铁律?何为依照所写就能拿“满分”的万金油?文学的规律极难摸索清,一如人性。

而当这两样最复杂、最隐晦的东西化为了承载者与被承载者的关系,不可不说是设下了
一场对作者笔力的极大考验。

人性,或者说,人的思想、情感,那是一种说不明也道不清的,边界混沌,尺度模糊的漂浮于五感之外的事物。

《白夜行》里从未出现以唐泽雪穗或桐原亮
司为第一人称的独白,《恶意》中杀人者野野口修的每一句“口述”都非事实,其心里所想是
由刑警加贺恭一郎转述而出,这些安排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的余地。

当某一时刻的人
性笔头无法叙写,便采用“曲线救国”的方式——在核心四周层层铺下细节与线索,引导作者
用心体味未写出之物。

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未写出的那部分思想与情感成为了支撑此书中人
物形象的最坚实的支柱,而这种“战略性放弃”,却以虚无之相拔起千斤之力,达到了平白道
出达不到的效果。

若是非得用言语叙写,说不定反而弄巧成拙。

这便是东野圭吾最令我敬佩
之处。

宛如进行机巧的舞蹈,巧妙地把人心里之物掏出来铺于纸上,又巧妙地留白,“返璞归真”,单纯让人心来品味人心。

而我就在这作者与读者不必明言的默契中,体验到了最好的阅读感受。

而加贺恭一郎又是个怎样的人物呢?我读过不少通过他来探索事情真相的小说,然而我却无
法归纳他具体的性格。

他的性格是那么模糊,水雾后的玻璃镜一般,让人好似马上脱口而出,却又无法用几句话概括。

或许是东野圭吾刻意地把他化作了一个引导符号,加贺恭一郎是不
能太显眼的,因为正如繁花的背景该是单一的碧绿,一切主谋与被害者的复杂情感都需要加贺恭一郎之口道出,东野圭吾又怎么会做本末倒置的事情呢?
合上书页,我感到胸口一阵发闷。

人性是那么的复杂深邃,顺它而行,似乎一转弯就是光明的终点,下一转弯就成了指向绝望的死途。

我相信写出这些“负能量”在文学欣赏角度以外还有更大的价值,毕竟,闭着眼装黑暗之物不存在,一味歌颂光明,不过是蠢材的自我安慰。

毕竟人最大的对手是自己,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