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 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三第三单元第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ppt

美 国 太 平 洋 舰 队 损失统计
日本共有约 战列舰沉没 加利福尼亚号、俄克拉河马号、 60艘船只参 与珍珠港行 西弗吉尼亚号、亚利桑那号 动;损失: 战列舰重伤 马里兰号、田纳西号、内华达号 飞机29架, 5艘袖珍潜 严重受损、宾夕法尼亚号轻伤 艇死伤人数 其他舰只 犹它号靶船沉没、另有3艘巡洋舰、 不过百名。 3艘驱逐舰以及3艘其他船只被炸伤
——直接原因 (4)军事形势的需要: (5)德国初步胜利的刺激…… 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 2、时间和标志:
二、太平洋战争爆发
1、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发展的需要(既定国策)。 日本是一个岛国, 资源贫乏,国内市场狭小,这种 地理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客观制约,使一部分日本人有一种 极其强烈的“大陆情结”,希望通过对外扩张来满足发展 需要。一些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更希望通过武力征服别国 来证明日本帝国主义的强大。 ②日、美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早在19世纪末,日本和美国就开始了在亚太地区争 夺霸权的斗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日本受到 压制,30年代随着法西斯势力的发展,日本不断向它发起 挑战,日美矛盾日益激化。美国开始作出反应,对日本实 行贸易禁运。于是日本先发制人挑起太平洋战争。
战术胜利: 战略失误: 从日本自身的角度看,此时它已制定了南进战略, 为此必须消灭太平洋舰队这一主要敌人,所以,偷袭珍珠 港的战术与其南进战略是一致的。 但从整个轴心国考虑,1941年底,苏联红军正与纳粹 德国在莫斯科城下进行殊死搏斗,如日本出兵远东夹击苏 联,苏联的战略态势将十分被动。而此时的日本却从本国 利益考虑,在遥远的太平洋上偷袭了珍珠港,尽管取得大 胜,但对轴心国来说却未必是好事,它把美国卷入了大战, 加强了自身敌人的力量,这是战略上的失误。
高中历史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第三单元 5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2)战略上的失误
①与轴心国的整体战略目标即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不一致。
②偷袭珍珠港使日本树起了一个强敌美国。
学习· 探究区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 威胁。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____ _____国家和 主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 (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 形成。 太平洋战争 社会 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
(3) 苏德战争爆发后步伐加快:①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 持苏联。
②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
》。 大西洋宪章 ③9 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开始联 合行动。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 联合国家宣言 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
(2)他为什么宣称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答案 只有联合苏联共同反对法西斯探究区
(3)根据材料二,丘吉尔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战争结局?为什么? 答案 希望看到法西斯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两败俱伤。因为丘吉
尔既痛恨侵略英国的法西斯德国,又顽固地坚持反共反苏的立场。
学习· 探究区
重点精讲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谈谈
你的认识。
(1)战术上的胜利
①从日本大胆设想的提出,用政治手段对美国所起的麻痹作用以及攻
击时间、方式的选择和操作到成功,几乎是天衣无缝。
学习· 探究区
②并且偷袭珍珠港与日本南进的目标是一致的。
学习· 探究区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 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战斗,直到把笼罩阴云于大地的一切 敌人消灭为止……任何为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
①与轴心国的整体战略目标即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不一致。
②偷袭珍珠港使日本树起了一个强敌美国。
学习· 探究区
三、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
(1)根本原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 威胁。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国家、____ _____国家和 主义 殖民地半殖民地 (2)直接原因:苏德战争和 形成。 太平洋战争 社会 国家均要求联合行动。 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
(3) 苏德战争爆发后步伐加快:①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立即宣布支 持苏联。
②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了《
》。 大西洋宪章 ③9 月,美、英、苏三国在莫斯科签订第一个议定书,三大国开始联 合行动。
(4)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元旦,《 联合国家宣言 的签署,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
(2)他为什么宣称要“尽一切力量帮助俄国和俄国人民”?
答案 只有联合苏联共同反对法西斯探究区
(3)根据材料二,丘吉尔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战争结局?为什么? 答案 希望看到法西斯德国和社会主义苏联两败俱伤。因为丘吉
尔既痛恨侵略英国的法西斯德国,又顽固地坚持反共反苏的立场。
学习· 探究区
重点精讲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谈谈
你的认识。
(1)战术上的胜利
①从日本大胆设想的提出,用政治手段对美国所起的麻痹作用以及攻
击时间、方式的选择和操作到成功,几乎是天衣无缝。
学习· 探究区
②并且偷袭珍珠港与日本南进的目标是一致的。
学习· 探究区
深化探究 材料一 我们与希特勒或他们的匪帮永不会谈,永不斡旋,我们将在 陆地上、海洋上、天空中与他们战斗,直到把笼罩阴云于大地的一切 敌人消灭为止……任何为反对纳粹主义而战斗的人或国家,都将得到
新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3 走向世界大战

学反教习馈材·问探训题究 练解区答
(3)美国“中立”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答案 美国的“中立”政策对战争性质不加区分,实质上 是绥靖政策。
学反教习馈材·问探训题究 练解区答
重点精讲 为什么说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峰? (1)此前的绥靖政策,主要是通过所谓的“中立”和“不干 涉”的方式体现,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还不甚露骨。 (2)而慕尼黑阴谋是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直接勾结在一起, 明目张胆地出卖他国利益。
学反教习馈材·问探训题究 练解区答
历史认识 绥靖政策的消极影响 (1)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2)牺牲了弱小国家的利益。 (3)不利于反法西斯国家的团结对敌。 (4)使得局部战争逐步升级为世界大战。
学反教习馈材·问探训题究 练解区答
二、慕尼黑阴谋 1.背景 (1)面对德国在1938年吞并 奥地利 ,英法等战胜国平静地接 受了这一事实。 (2)德国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割占 苏台德区 ,要求遭拒绝后, 英法等国向捷施压使其屈从于德国的要求。
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
学反教习馈材·问探训题究 练解区答
学
案 3
走向世界大战
课标要求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 面战争的。
学反教习馈材·问探训题究 练解区答
学习·探究区
反馈·训练区
教材问题解答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概念:面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英、法、美等西方大 国为保住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受害国利益,同时为推动法 西斯国家进攻苏联,对法西斯国家的侵略行为实行_姑_息__纵__容__ 政策。
学反教习馈材·问探训题究 练解区答
(2)20世纪30年代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 ①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偏袒日本; ②1935年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西方听任意大利的舰船 通过苏伊士运河; ③1935年西班牙内战期间,美国实行“中立”政策; ④1939年慕尼黑阴谋,标志着绥靖政策达到了顶峰。
高中历史人民版选修三: 专题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 23PPT

• 2.新三民主义的背景、提出、内容、与三大 政策的关系、评价、实践活动
• 3.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 3.2-3.3
• 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时间、性质、背景、兴 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主要阵 地、内容、影响
• 2.文学革命的标志、核心、意义 • 3.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时间、性质、内容 •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原因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意义
目的、实质、特点、影响 • 4.汉代的教育体制、太学建立的影响 • 5.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科举制的影响
• 1.1 • 1.百家争鸣的原因、本质、意义 • 2.孔子代表的阶级及其主张、评价其主张 • 3.仁的目的、礼的实质、两者关系、如何看待 • 4.孟子、荀子各自代表的阶级、思想主张、评价 • 5.早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 6.老子代表的阶级、思想主张 • 7.庄子代表的阶级、思想主张、影响 • 8.韩非子的理论来源、思想主张、发展趋势、影
• 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意大利的原因、评价
• 2.文艺复兴的时间、旗帜、矛头、前期的特点、 地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后期的特点、代表人 物、代表作
• 3.宗教改革的时间、兴起的标志、原因、形式、 目的、性质、影响
• 4.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及作用
•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 6.1 • 1.智者运动兴起的时间、原因、探讨问题、性质、主张、
• 1.3 • 1.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特点、影响 • 2.朱熹的时代、地位、主要思想及影响 • 3.陆九渊的时代、地位、主要思想及影响 • 4.王守仁的时代、主要思想、意义 • 5.陆王心学的影响 • 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 1.2 • 1.焚书坑儒的评价 • 2.黄老之学的背景、目的、影响 • 3.董仲舒新儒学的背景、主张及各自的评价、
• 3.新旧三民主义的异同
• 3.2-3.3
• 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时间、性质、背景、兴 起的标志、代表人物、活动中心、主要阵 地、内容、影响
• 2.文学革命的标志、核心、意义 • 3.新文化运动后期的时间、性质、内容 •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原因 • 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意义
目的、实质、特点、影响 • 4.汉代的教育体制、太学建立的影响 • 5.选官制度的演变特点、科举制的影响
• 1.1 • 1.百家争鸣的原因、本质、意义 • 2.孔子代表的阶级及其主张、评价其主张 • 3.仁的目的、礼的实质、两者关系、如何看待 • 4.孟子、荀子各自代表的阶级、思想主张、评价 • 5.早期儒家思想的特点 • 6.老子代表的阶级、思想主张 • 7.庄子代表的阶级、思想主张、影响 • 8.韩非子的理论来源、思想主张、发展趋势、影
• 1.文艺复兴最早发生于意大利的原因、评价
• 2.文艺复兴的时间、旗帜、矛头、前期的特点、 地区、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后期的特点、代表人 物、代表作
• 3.宗教改革的时间、兴起的标志、原因、形式、 目的、性质、影响
• 4.马丁路德的主要观点及作用
• 5.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
• 6.1 • 1.智者运动兴起的时间、原因、探讨问题、性质、主张、
• 1.3 • 1.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特点、影响 • 2.朱熹的时代、地位、主要思想及影响 • 3.陆九渊的时代、地位、主要思想及影响 • 4.王守仁的时代、主要思想、意义 • 5.陆王心学的影响 • 6.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 1.2 • 1.焚书坑儒的评价 • 2.黄老之学的背景、目的、影响 • 3.董仲舒新儒学的背景、主张及各自的评价、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三:3.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ppt课件

反馈·训练区
1 23 45 6
图一 希特 勒在进行战 争宣传
图二 东条 英机
反馈·训练区
图三 墨索里尼 在进行蛊惑宣传
1 23 45 6
材料二
德军入侵波兰
反馈·训练区
1 23 45 6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二战的爆发完全是由材料一中三个战争狂 人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解析 本题图文并茂,考查二战爆发的原因及初期的战 争形势,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题应首先判断该观点是片面的,依据所学知识综合 概括二战爆发的深刻背景。
学习·探究区
二、法国的沦陷 1.背景:波兰败亡,战争重心转移到 西线。 2.进程 (1)确保侧翼安全:德军1940年攻占丹麦、挪威,又迫使荷 兰、比利时投降。 (2)突入法国:德军主力绕过马奇诺防线 ,进攻法国,兵锋 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 敦刻尔克 撤往英国。
学习·探究区
(3)发动总攻: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 意大利 也对法 宣战。 (4)法国败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贝当在维希成立 傀儡政府。戴高乐 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反馈·训练区
1 23 45 6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二战初期法国败降的基本状况。 ①和④是法国迅速败降的直接原因,②属于法国败降的根本 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二战初期,德军与英法盟军兵力相 当,不存在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问题,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B
反馈·训练区
反馈·训练区
1 23 45 6
A.英国人唯利是图 B.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英国人士气高涨 D.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1 23 45 6
图一 希特 勒在进行战 争宣传
图二 东条 英机
反馈·训练区
图三 墨索里尼 在进行蛊惑宣传
1 23 45 6
材料二
德军入侵波兰
反馈·训练区
1 23 45 6
请回答: (1)有人认为,二战的爆发完全是由材料一中三个战争狂 人引起的。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解析 本题图文并茂,考查二战爆发的原因及初期的战 争形势,培养学生分析评价和再认再现历史问题的能力。 第(1)题应首先判断该观点是片面的,依据所学知识综合 概括二战爆发的深刻背景。
学习·探究区
二、法国的沦陷 1.背景:波兰败亡,战争重心转移到 西线。 2.进程 (1)确保侧翼安全:德军1940年攻占丹麦、挪威,又迫使荷 兰、比利时投降。 (2)突入法国:德军主力绕过马奇诺防线 ,进攻法国,兵锋 直指英吉利海峡,英法联军从 敦刻尔克 撤往英国。
学习·探究区
(3)发动总攻:1940年6月,德军发动总攻, 意大利 也对法 宣战。 (4)法国败亡:1940年6月22日,法国投降,贝当在维希成立 傀儡政府。戴高乐 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反馈·训练区
1 23 45 6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二战初期法国败降的基本状况。 ①和④是法国迅速败降的直接原因,②属于法国败降的根本 原因,故B项符合题意;二战初期,德军与英法盟军兵力相 当,不存在军事力量对比悬殊的问题,故排除含③的选项。 答案 B
反馈·训练区
反馈·训练区
1 23 45 6
A.英国人唯利是图 B.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英国人士气高涨 D.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35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知识点三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1.原因(yuányīn)
(1)根本原因(yuányīn):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全人类的安全
和民主制度构成严重威胁。在反法西斯斗争中,西方民主
国 社会主义(shèhuìzh殖ǔy民ì)地半殖民地(bànzhímíndì)
家、
国家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国家均要求联合
行动。
太平洋战争
(2)直接原因(yuányīn):苏德战争和
的爆发加
速了联盟
的形成。
第八页,共25页。
2.过程 (1)1939年11月,美国国会通过新的《 中立法》(lì ,fǎ)为英国 购买(gòumǎi)军火打开方便之门。 (2)1941年3月美国通过《租借法》,同时确定了美国参战 后“ 先欧后亚 ”的战略方针。
第九页,共25页。
(3) 苏德战争爆发后步伐加快
第十七页,共25页。
2.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为什么由反苏转变为支持苏联? (1)法西斯到处侵略,已成为英、美、苏的共同敌人。 (2)苏联已成为抗击德国侵略的中坚力量。 (3)英美虽从骨子里仇视社会主义,但当时援苏便是(biàn shì)援助自己。 (4)从根本上说援苏是英美国家利益的需要。
第十八页,共25页。
第二十二页,共25页。
【史论归纳】 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法西斯国家的侵略对人类的安全和民主制度构成了威胁,
西方(xīfāng)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均 要求联合行动。 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加速了联盟的形成。 (2)启示: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 以合作。
第二十四页,共25页。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出于自身安全和利益的考虑,反 法西斯国家逐渐加强了对法西斯的制裁并日渐联合起来。 1940年,英美等国对日本实行(shíxíng)战略物资的贸易禁运; 1941年8月,美英联合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同时加强了对 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国集会华盛顿, 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2)最终结果:法西斯轴心军事同盟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取得胜利。
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3课件:第三单元 第二次世界大战3-3

•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
• 【史论归纳】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 因和实质
• (1)原因:
• ①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 世界大战而受到极大削弱,导致其不敢同 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 ②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 ③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 潮占据主导地位。
• (1)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 (2)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 [图解历史] 理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侵 略扩张
• 知识点三 集体安全的落空
• 1.背景
• (1) 一 战 以 后 , 一 些 欧 洲 国集体家安主全体张系 建 立 。
• 国际(联2)盟由于绥靖政策的推行,法西斯国家的 侵略没有被
• 知识点二 慕尼黑阴谋
• 1.背景
• (1)德国加紧侵略扩张,19奥3地8利年3月吞并 后又把矛头
• 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 (2)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 2.内容:1938年9月,英、苏法台德、德、意四
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
况下,签署把
等地区割给
• 德国的《慕尼黑协议》。
• 3.影响
• (3)对英法: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 签订,使英、法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希 特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英、法的安全 无以保障。
•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 国家的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表现
• (1)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地扩军备 战,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 (2)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1931年发动九 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 华。
• 【史论归纳】 英、法实行绥靖政策的原 因和实质
• (1)原因:
• ①英、法的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因第一次 世界大战而受到极大削弱,导致其不敢同 德、意、日法西斯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 ②1929年经济大危机导致英、法社会动荡 ,两国不想引发战争。
• ③因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兴起的和平主义思 潮占据主导地位。
• (1)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 (2)助长了法西斯德国的侵略气焰,加速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 [图解历史] 理解20世纪30年代德国的侵 略扩张
• 知识点三 集体安全的落空
• 1.背景
• (1) 一 战 以 后 , 一 些 欧 洲 国集体家安主全体张系 建 立 。
• 国际(联2)盟由于绥靖政策的推行,法西斯国家的 侵略没有被
• 知识点二 慕尼黑阴谋
• 1.背景
• (1)德国加紧侵略扩张,19奥3地8利年3月吞并 后又把矛头
• 指向捷克斯洛伐克。
• (2)英法继续推行绥靖政策。
• 2.内容:1938年9月,英、苏法台德、德、意四
国首脑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
况下,签署把
等地区割给
• 德国的《慕尼黑协议》。
• 3.影响
• (3)对英法:由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 签订,使英、法面临更加不利的局面,希 特勒首先在西线发动进攻,英、法的安全 无以保障。
• 2.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德意日法西斯 国家的侵略扩张和战争威胁的主要表现
• (1)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疯狂地扩军备 战,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
• (2)日本加紧对中国侵略。1931年发动九 一八事变;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全面侵 华。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3.3走向世界大战课件新人教版选修3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1-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课程标准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学习要点 (1)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了解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推 行绥靖政策的表现。 (2)分析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3)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推行原因:①英法尽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 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 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作针锋相 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 既得利益。
-10-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5-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3.影响 (1)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拓展延伸慕尼黑会议的召开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后来“慕尼黑阴谋”成了为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 益、纵容侵略行为的代名词。
-2-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国联迁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国联派出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代表 团进行调查,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但不采取任何制裁行为。 2.国联纵容意大利的侵略 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过程中,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 但英法却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 和物资。
-1-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1.课程标准 概述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从局部战争逐步走向全面战争的。 2.学习要点 (1)理解绥靖政策的含义,了解20世纪30年代,英、法、美等国推 行绥靖政策的表现。 (2)分析绥靖政策、慕尼黑阴谋、《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影响。 (3)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2)推行原因:①英法尽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胜国,但其 经济地位和军事地位仍因战争受到了巨大的削弱。这种状况使英 法统治集团中的部分人士不敢同德日意的侵略扩张政策作针锋相 对的斗争,而是试图通过满足侵略者部分贪欲的方法来维护自己的 既得利益。
-10-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5-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3.影响 (1)英法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在一起,绥靖政策发展到顶峰。 (2)慕尼黑协定的签订,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拓展延伸慕尼黑会议的召开和慕尼黑协定的签订,加速了第二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后来“慕尼黑阴谋”成了为自私目的而牺牲他国利 益、纵容侵略行为的代名词。
-2-
第3课 走向世界大战
一二三四
目标导航
知识梳理
重难聚焦
随堂演练
一、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1.国联迁就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国联派出以英国人李顿为团长的代表 团进行调查,确认日本侵占中国领土,但不采取任何制裁行为。 2.国联纵容意大利的侵略 在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的过程中,国联宣布意大利为“侵略者”, 但英法却听任意大利舰船通过苏伊士运河,向埃塞俄比亚运送部队 和物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爆发标志:1929年10月美国纽约股市暴 跌 3、危机表现: 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市场萧条;失业激 增;农产品下跌、大量农产品被销毁
4、过程:美国扩展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 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
一 个 失 业 的 英 国 工 人
领取救济的失业人群
资本主义各国的失业率分别高达30%到50%,失业工人 达3000多万,几百万的小农破产,物业人口颠沛流离。
探究七:20世纪30年代,在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下, 美国、德国为摆脱危机,分别作出了怎样的选择?试 分析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和影响? ⑴选择道路: ①美英:进行国内改革,实施新政; ②日德:建立法西斯专政。 ⑵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影响: 美国——具有比较完善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787年 宪法) 德日——封建残余势力强大,军国主义盛行 ②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影响: 美国——最大受益者(维护) 德日——德国任人宰割,日本受限制、打击(破坏)
经济危机的打击沉重,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 亟需建立强权政治。(客观上) (3)直接原因:军部法西斯势力的推动(主观上)
探究四: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发战争财, 战后成为债权国。经济形势比德国要好得多。但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之下却也深陷困境,这是什么 原因呢? ①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比较晚,原有的经济基 础比较薄弱。
②日本发展经济的先天缺陷:国内市场狭小,资 源极度贫乏,因而严重依赖海外的原材料市场和 商品市场,进出口贸易是其生命线。
2、过程: (1)九一八事变 (2)标志: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组阁(1936年) 探究五:日本法西斯上台有何特点? 以军部为核心;通过政变、侵略手段;先发动战 争后上台 3、统治政策: (1)政治:禁止工人罢工,限制人民自由 (2)军事:加紧扩军备战 (3)对外:积极准备扩大侵略战争(在对外侵略 的主要方向上,军部确定了“南进”的目标;1937 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4、影响:世界大战亚洲策源地形成
裕 仁 天 皇
军部:日本法西斯的主力所在
日本法西斯专政 建立的标志: 1936年,广田弘 毅上台组阁
探究六: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有何异同? A、相同点 ⑴历史原因相同: ①都缺乏民主传统,受到本国军事、封建主义历史传 统的影响 ②都受到凡-华体系的压制,极度不满,极力想打破 ⑵建立时机相同:都是利用了经济危机这一有利时 机 ⑶法西斯专政的本质相同: 都得到本国统治阶级的支持,都代表垄断资产阶级 利益,是资产阶级专政的极端形式(公开恐怖独裁, 对内独裁,对外侵略扩张)
2.建立: ①1932,纳粹党成为德国第一大党 ②标志: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法西斯 专政建立。 探究三:德国法西斯上台有何特点? ①以纳粹党为核心 ②通过选举途径,合法取得政权 ③利用民族复仇情绪,进行欺骗和煽动手段 ④先掌权再发动战争
希特勒(1889—1945年)出生 于奥地利布劳瑙的一个海关职员 家庭。受过初中教育,没有固定 职业,曾经两次投考美术学院均 未录取(希特勒一直认为自己有 美术天才,他上台以后更是如此 )。1913年,移居德国的慕尼黑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加入德 国军队,曾获一枚他一生都引以 为自豪的铁十字奖章。1919年, 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凭着 三寸不烂之舌,希特勒逐渐控制 了该党。1920年,该党改名为民 族社会主义德意志工人党(即纳 粹党),希特勒成为党魁。1923 年,啤酒馆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 。在狱中撰写了《我的奋斗》。 1932年取得德国国籍。次年,取 得德国国家政权,1939年,挑起 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4月 30日,在柏林总理府地下室自杀 身亡。
重要概念:
1、法西斯专政 2、纳粹党 3、日本军部
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经济危机的原因 ⑴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 占有制矛盾 ⑵具体原因:市场供需的矛盾 一方面市场的虚假繁荣,资本家盲目扩大 生产,另一方面劳动人民日益相对贫困, 供需矛盾扩大 。 ⑶直接原因:过度的股票投机活动导致金 融市场的不稳定
学习延伸
依据以上材料,对作者的观点进行评论。想一想日 本发动侵略战争的原因还有哪些? 答案提示:作者从经济(日本垄断资本主义要求侵 略中国、为了克服大危机带来的影响)、政治(认 为中国不堪一击)、对外政策(利用战争转移国内 矛盾)三方面分析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虽 然不太全面,但作者的政治观点是正确的。日本侵 略中国的原因,还可以包括:阻碍中国经济政治的 发展,使中国永远处于劣势、弱势地位;要把中国 变成日本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变成日本的原料产 地和销售市场;先征服中国,再征服亚洲其他地区 和全世界;等等。
3.内外政策: (1)对内:法西斯独裁统治 ①政治上:恐怖独裁 ②经济上:国民经济军事化 ③文化领域:思想文化专制 ④民族政策:极端民族主义 ⑵对外:疯狂扩军备战 ①1935年公开撕毁《凡尔赛 和约》,实行普 遍义务兵役制; ②1936年出兵占领莱茵非军事区。 4.影响: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单元学习要点
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20世纪30年代的局部战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 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经验及教训
第 1课
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探究的主要问题: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怎样爆发的?
2、德、日两国为什么会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课堂小结
第2课
局部的反法西斯斗争 与西方大国的绥靖政策
一、亚非局部的反法西斯战争 ㈠中国的抗日战争(1931—1945,世界最早) 1、中国抗日战争发展的特点: ①从局部到全民族抗战 ②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旗帜,国共合作为基础 ③两党独立领导,两个战场相互配合: 国民政府领导正面战场:四大会战 中共领导敌后战场:游击战;百团大战 ④世界上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反法西斯战争 2、国联的态度(P54):偏袒日本,纵容日本侵略中国 3、中国抗日战争的影响: 牵制了大部分日军主力,是亚洲抗日主战场,也为世界反法 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B、不同点 ⑴建立的过程不同: ①德国是先建立法西斯专政再发动战争;②而日本 是先发动侵略战争,后逐步建立起法西斯专政。 ⑵核心力量不同: ①德国以纳粹党为核心,以希特勒为领袖; ②日本 以军部为核心,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化的决策者和推 动者。 ⑶建立的方式不同: ①德国法西斯专政是通过建立法西斯政党,经过宣 传、竞选,以合法方式在国会选举中获取胜利后建 立起来的; ②日本没有一个法西斯运动核心的法西斯政党,它 是通过军部这一特殊机构在天皇的支持下以暴力方 式建立法西斯专政。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上表反映了经济危机的哪些方面?
探究一:为什么美国经济危机会迅
速地波及到其它资本主义国家? ①美国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 ②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5、经济危机的特点:
来势特别猛烈
范围特别广 部门:金融业 地区: 美 破坏性大 持续时间长
1929——1933
工业
农业
危机中日 本东京平 民窟一景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影响特别深远
6、危机影响: 探究二: “世界各地所有的都在认真的思考并坦 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 再起作用的可能性。”——阿诺德· 汤因比。 当时人们为什么思考和议论“西方社会制 度”的命运?
探究八:从以上的分析中,请你思考,导致各国在危 机下选择不同以及大战爆发的的根本原因在于什么?
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学习延伸
作者从哪些方面为日本侵略中国进行辩护?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这种为侵略行径辩护的荒谬之处。 答案提示: (1)作者认为,由于美国、苏联等国都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范 围,日本为了自己的生存,必须侵占中国东北等地区。九一八 事变的发生有许多具体原因,因此,不能认为这一事件是日本 对中国的侵略。 (2)按照作者的逻辑,似乎日本侵略中国十分有理。这是一 种强盗逻辑,也是一种十分荒谬的逻辑。日本的生存和发展, 不能建立在牺牲别国利益的基础上,不能通过侵略扩张达到自 己的目的。日本过去这样做是错误的,今后如果还这样做仍然 是错误的。坚持这一强盗逻辑的人,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市场, 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悲剧。这也是造成在历史观问题上,日本某 些人与亚洲其他国家、国际社会共认的观点截然不同的原因之 一。
危机冲击下各国的选择
英法紧随美国之后 加 深 危 机
改革 经 济 危 无法解决矛盾 机 转 嫁 社会动荡加剧
自由放任 (失败)
罗斯福 新政
法西斯 道路
德日紧随意大利之后
二、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⒈建立原因 (1)历史原因: ①缺乏民主传统,专制主义、军国主义势力非常强 大 ②掠夺性的《凡尔赛和约》激发了德意志的民族复 仇情绪。 (2)现实原因: 经济危机打击沉重,垄断资产阶级倾向于建立一个 独裁的强权政府。(最关键) (3)直接原因: 纳粹党打着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招牌进行欺骗性 宣传,获得人民、军队、资产阶级的广泛支持。
③经济状况影响: 美国——经济实力较雄厚,回旋余地较大 德日——经济基础薄弱。德国依赖外国资本,日本 市场狭小,依赖外贸 ④领袖素质影响:罗斯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捍 卫者。而希特勒从年轻时就表现出了独裁倾向 ⑤日德法西斯势力较强,美国法西斯势力较弱 ⑶影响: ①美国:遏制法西斯势力,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制 度,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之先河 ②德日:形成世界战争欧、亚策源地,导致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