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讲 网络谣言不能传
网络辟谣主题演讲稿范文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网络辟谣。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已经成为我们获取知识、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
然而,随着网络信息的迅猛增长,网络谣言也如影随形,严重扰乱了网络秩序,损害了社会诚信,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网络谣言的危害不容忽视。
它不仅误导了公众,扰乱了社会秩序,更可能引发恐慌、破坏社会稳定。
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辟谣工作,共同守护清朗的网络空间。
以下是我对网络辟谣的一些思考和建议:一、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辨别能力在网络世界中,信息的真伪往往难以辨别。
因此,我们要加强自身素质,提高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这包括:1.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网络谣言的法律后果,自觉抵制传播谣言的行为。
2. 提高信息素养,学会从多个渠道、多个角度获取信息,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提高辨别真伪的能力。
3. 培养批判性思维,不盲目相信网络上的信息,对信息进行理性分析。
二、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谣言的传播往往与负面情绪、错误价值观有关。
我们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网络空间充满阳光。
1. 发挥网络传播优势,传播正面典型、先进事迹,传递正能量。
2. 关注社会热点,理性评论,引导舆论走向。
3. 发扬网络互助精神,共同抵制网络谣言。
三、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谣言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加强网络监管,严厉打击网络谣言。
具体措施包括:1. 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惩处力度。
2. 加强网络平台管理,对传播谣言的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处置。
3. 建立网络辟谣机制,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消除谣言。
四、加强社会共治,共同维护网络空间清朗网络辟谣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我们要加强社会共治,形成合力,共同维护网络空间清朗。
1. 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加强自律,规范网络行为。
2.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
3. 公民要自觉遵守网络道德,不传播、不信谣,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拒绝网络谣言主题班会

可以通过权威渠道核实消息的真 实性,如官方媒体、政府机构等 ,确保信息来源可靠后再进行传
播。
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信息时,要注 明信息来源,并注明“未经证实 ”等字样,提醒其他用户谨慎对
待。
不转发不实言论
遇到不实言论时,不要盲目相信并转发,要保持清醒头脑和判断力。
对于明显不实或具有误导性的言论,可以通过权威渠道进行辟谣或澄清,如官方媒 体、专家学者等。
伪装成官方信息
一些网络谣言会伪装成官方通知或紧 急信息,利用用户的恐慌心理进行传 播。
口头传播
人际传播
在人际交往中,口头传播也是网络谣言的重要途径之一,人们往往因为信任朋 友或熟人而不加甄别地传播谣言。
缺乏权威信息
在某些突发事件或社会热点问题上,由于缺乏权威信息来源,流言和猜测容易 滋生和传播。
邮件传播
破坏人际关系
网络谣言可能导致被谣言 中伤的人际关系破裂,甚 至导致信任危机。
引发心理问题
网络谣言可能引发被谣言 中伤者的焦虑、抑郁等心 理问题,影响其心理健康 。
对社会秩序的影响
扰乱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可能引发社会恐慌,破坏社 会稳定。
阻碍正常交流
网络谣言的传播阻碍了正常的信息交 流和沟通,导致信息误导和社会误解 。
谣言往往带有夸张、煽动性语言,保持警惕。
咨询专业人士
寻求专家意见
对于涉及专业领域的谣言,咨询 相关领域的专家或机构。
参考权威媒体
选择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获取信息 ,避免被谣言误导。
保持开放心态
对于有疑问的信息,积极与他人讨 论,听取不同观点。
04
如何拒绝网络谣言
不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
遇到未经证实的消息时,不要轻 易相信并传播,要保持理性思考
网络安全宣讲稿15篇

网络安全宣讲稿15篇网络安全宣讲稿精选篇1尊敬的教师,友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理性上网,绿色上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学习生活工具之一,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好处。
我们许多同学都成了小网民,那么同学们,你们上网又做什么呢?答复许多的是,玩游戏和谈天;其次是看小说、看电影,也有少数同学是看新闻、查资料。
网络给我们带来乐趣和方便,但假如使用不当,也会对我们同学的开展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如有的因为接触8一些不良游戏而荒废学业,有的因为沉迷网络而远离现实生活。
同学们上网时,应该学会鉴别是非,学会爱护自己。
今天我利用国旗下讲话向大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正确对待网络虚拟世界,合理使用互联网:要提高对不良网站、不良网络游戏等危害性的认识,增强对不良信息的区分能力,主动拒绝不良信息。
不阅读、不制作、不传播不良信息,不进入营业性网吧,不登陆不健康网站,不玩不良网络游戏,防止网络沉迷和受到不良影响。
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我们要了解网络安全的重要性,合法、合理地使用网络的资源,增强网络安全意识,监督和防范不安全的隐患,维护正常的网络运行秩序。
上网时要增强自我爱护意识,提高超辨是非的能力。
不能偏听偏信,上网时不轻信网上言论,不泄露个人信息,更不能随意约见网友。
上网时要自觉遵守网络规则,维护网络安全。
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来关心我们的学习,发挥互联网好的作用:网络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我们可以在网络中很方便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要让在线课堂成为我们的学习工具。
不要一味沉溺于游戏、谈天等,以致荒废学业。
我们还要把握好上网的时间,一次上网不能超过一小时,中间要起来活动一下,要注意身心健康。
同学们,网络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全新的生活画面,同时,美好的网络生活也需要我们用自己的美德和文明共同创造。
盼望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对网络有清醒的认识,在头脑中建起一道安全的“防火墙”!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自尊、自律,理性上网,绿色上网。
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打击演讲稿

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打击演讲稿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和大家分享关于网络谣言的防范与打击的话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谣言已经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的一大隐患。
它们不仅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还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共同努力,防范和打击网络谣言。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往往以虚假信息的形式散布,容易引起公众的恐慌和误解。
比如,一些虚假的健康信息可能导致人们采取错误的预防措施,甚至造成不必要的恐慌和焦虑。
此外,一些恶意谣言还可能对个人、企业和政府造成名誉和财产上的损失。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打击。
那么,如何防范和打击网络谣言呢?首先,我们应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
在接收到一些疑似谣言的信息时,我们应该保持冷静,不要盲目转发,更不要加入到谣言的传播者之列。
其次,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加大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
此外,媒体和社会公众也应该积极参与到网络谣言的监督和打击中来,共同维护一个清朗的网络空间。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防范和打击网络谣言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信谣、不传谣,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希望大家能够牢记,网络谣言的防范和打击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让网络空间更加清朗,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谢谢大家!。
网络谣言专题PPT课件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 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 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 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 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 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 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对 正常的社会秩序易造成不良影响。
第3页/共9页
第4页/共9页
国家采取措施
• 1.网络世界也是法制的公共场所。应当依法管理,正确引导。(出:走进文化生活对待落后腐朽文化,此处 变通一下)
• 2加强对网络虚拟世界的监管,加强法制建设。(出:同上)针对打击网络造谣传谣及时出台法规和管理规 定。使网民依法进行网络活动。
• 3.加强教育宣传,提高人们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府职能)为一些如铁道部天价赔偿,红十字会使挪得款人的们心谣理
言创造了丰沃的土壤。
偏向于社会阴 暗面,而自己
• 3.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公信力的下降,
站在道德制高 点上来批判社
使公众的不信任感增强。(出:政府权威会)。
• 4.分配制度不完善,贫富差距扩大。
第2页/共9页
• 5.网络监督监管体系的建立没有随着网络发展而完善。 • 6.网络推手制造谣言,强化了谣言的扩散,挟持了网民的意见。
第1页/共9页
网络谣言产生原因
• 1.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 业性(出:文化生活第四单元走进文化生活),使得一 些网络推销公司受商业利益雇佣如秦火火这样的网络水 军推销品味低下,扑风捉影的“新闻”炒作。
抵制网络谣言主题班会PPT课件

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
谨慎管理自己的个人信息,避免泄露关键隐私数据。
破坏社会稳定
个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制造并传播谣言,企图引起社会动荡,破坏社会秩序。
如何识别网络谣言
留心细节
仔细检查信息的来源和内容是否可信。关注消息中是否有明显的矛盾或夸张之处。
核实信息
借助权威媒体、官方网站等渠道交叉验证消息内容是否属实。查看是否有专业机构或专家的证实。
保持理性
以批判性思维分析信息,不轻易被感性诉求或情绪化叙述所影响。保持客观、冷静的态度。
抵制网络谣言,共建清朗网络
在互联网时代,谣言的传播速度和影响力空前增强。我们要提高网络素养,远离虚假信息,共同维护一个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
by w k
网络谣言的危害
1
破坏社会稳定
网络谣言能引发群众恐慌和社会动荡,损害社会和谐稳定。
2
侵害个人权益
谣言可能造成个人名誉受损、财产损失等严重后果。
3
传播错误信息
网络安全防护
设置强密码,启用双重验证,保护好网络账户安全。
谨慎发帖分享
发帖前三思,避免分享过多个人隐私与敏感信息。
销毁个人资料
定期清理和销毁无用的个人信息,防止被他人盗取。
重视网络道德建设
塑造网络文明
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培养良好的网络行为习惯,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清朗有序。
提升公民意识
增强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共建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
网络舆情安全主题班会教案

网络舆情安全主题班会教案时间:2019年12月9日班级:年级()班主持人:活动目的: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网络舆情。
2、让学生了解传播谣言的危害和传播谣言的后果。
3、让学生学会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保护自己,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
活动过程:一、什么是网络舆情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上网吗?有多少同学有自己的QQ 呢?能不能告诉我你们的网名呢?除了聊天,你们还喜欢利用网络做些什么呢?(指名说)师:看来大家对网络还是比较了解的,那么对于网络安全的问题你们又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
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网络所具有的特性又使得网络舆论的自由化带来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比如一些网民通过网络散布谣言、披露隐私、进行偏激和非理性的谩骂与人身攻击。
二、流传收集谣言的危害1、搅乱社会秩序,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
例如辟谣有激烈地震、宣扬世界末日论,或有恐怖讯息等。
收集事件激发现实社会中的实体事件,收集中的一个不负责任的谣言,非常容易成为社会发急的爆发点,对民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危害国家的安定团结,影响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民意表达的紧张平台,对经济、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同时该当看到,网上不良、不实信息仍然存在,影响社会健康发展,特别是最近收集谣言的流传成为一大社会公害,严重侵犯百姓权益,损害公共利益,也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3、影响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认知态度,误导未成年人走向犯罪道路。
一些网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对社会题目有一些片面认识,都市通过收集进行发泄,因此在收集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这些信息都是不健康的,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非常坏的影响。
十不准内容

十不准内容1. 不准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在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不论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还是在其他场合,都应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信息。
泄露个人隐私信息可能导致身份盗窃、骚扰、诈骗等问题,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故意或不经意地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2. 不准恶意诋毁他人网络是一个充满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但也容易成为恶意诋毁的渠道。
恶意诋毁他人不仅损害了被诋毁者的形象和名誉,也违背了互联网社区的友善与和谐。
在网络交流中,我们应该以尊重和理解为基础,避免散布谣言、进行恶意诋毁等行为。
3. 不准发布违法信息违法信息的发布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法律责任。
在互联网中,我们应该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不得发布违法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色情、暴力、恐怖主义等方面的内容。
遵守法律规定,是我们作为网络公民的基本义务。
4. 不准传播虚假信息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误导了读者,也破坏了信息的可信度。
在获取和发布信息时,我们应当保持一定的客观和负责任的态度,不传播虚假信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误导他人。
5. 不准进行网络暴力行为网络暴力行为包括诋毁、威胁、恐吓、人肉搜索等恶意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伤害了被攻击者,也损害了网络交流的环境和氛围。
在网络中,我们应该友善对待他人,避免进行网络暴力行为,创造和谐的网络环境。
6. 不准侵权行为在互联网中,版权和知识产权是应当受到保护的。
不得将他人的作品或内容进行未经授权的复制、传播或使用。
在分享他人作品时,应尊重原创和版权,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
7. 不准进行网络诈骗网络诈骗是近年来猖獗的网络犯罪行为之一。
常见的网络诈骗方式包括钓鱼网站、虚假投资、虚假购物等。
遇到可疑情况时,我们应保持警惕,不随意泄露个人信息和账户密码,避免上当受骗。
8. 不准传播暴力、色情内容在网络中,暴力和色情内容是被大多数社交平台和论坛所禁止的。
传播暴力和色情内容不仅严重违反社区规则,也对青少年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讲网络谣言不能传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叫网络谣言。
2、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
3、不能散布虚假信息。
4、遇到网络谣言后的正确做法。
教学重难点:
认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读儿歌
网络谣言不能传,言论自由有限度。
传播信息需谨慎,虚假新闻要抵制。
2、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网络谣言吗?
3、师介绍什么叫网络谣言。
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给信息交流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使谣言“插上了翅膀”。
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短信、即时通讯工具和微博等新兴媒体的崛起,网络谣言也呈激增之势。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网络谣言不仅限于特定人群、特定时空、特定范围传播,其传播速度与影响范围呈几何级数增长,危害巨大,后果十分严重,不能不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威胁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
网络谣言既有针对公民个人的诽谤,也有针对公共事件的捏造。
小而言之,网络谣言败坏个人名誉,给受害人造成极大的精神困扰;大而言之,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给正常的社会秩序带来现实或潜在的威胁,甚至损害国家形象。
二、举例介绍网络谣言。
事例一:
2011年3月,在日本发生特大地震后仅一周,中国多地发生群众抢购食盐的事件,而这一切都源于一则“食盐能抵御核辐射”的网络谣言。
“抢盐”闹剧不但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了群众的日常生活,甚至闹成了国际笑话,被外国媒体广泛报道,给国家形象造成了损害。
事例二:
2009年10月,在某网站上出现一篇所谓的“自述”文章,以当事人的口吻讲述自己在北京卖淫的经历。
其中最骇人听闻的“猛料”是她已感染艾滋病。
随后,此人继续发文整理出了一份279人的“性接触者通讯录”。
该文引起了网民的极大兴趣,纷纷在各论坛上转载、评论。
一时间,“艾滋女”三个字成为最热门的网络搜索词。
但经警方调查,这是一起典型的网络谣言,是杨某针对受害人的恶意诽谤,整个事件中,那些看似可信的
所谓“自述”、“通讯录”和“照片”全是伪造的。
虽然事件最终真相大白,但包括受害人在内的整个社会都为之蒙羞。
在传播过程中,似乎大多数网友都沉浸在道德优越感里,人人都可以口诛笔伐,却极少有人反思事件本身是否真实,也极少有人想到在一次次的转发和评论中,当事人将受到怎样的伤害。
三、如果是你们在网上看到网络谣言,你们会怎么应对?
小组讨论。
得出结论:
我们要抵制网络谣言,在事实没有确认之前,不能散布虚假信息危害社会治安。
四、发博士点睛
对于网络上散布谣言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一是民事责任,而是行政责任。
五、思考练习
同学们,有人在网上散布谣言,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六、法律小名言
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
--------张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