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绿ppt课件

合集下载

《绿》课件PPT(完美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2024)

《绿》课件PPT(完美版)四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2024)
重点段落二
文章中间部分,具体描绘绿色的美丽和生机。
2024/1/28
赏析
该段通过对绿色的细致观察和深入体验,运用丰富的词汇 和优美的句式,将绿色的美丽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让 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绿色的世界中。
重点段落三
文章结尾部分,抒发作者对绿色的深厚感情。
赏析
该段以感性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同时通过对绿色的象征意义的挖掘,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 主题。
同主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作品推荐
2024/1/28
中国作品
《春江花月夜》、《山居秋暝》 等,这些作品以自然景色为背景 ,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 往。
西方作品
《瓦尔登湖》、《荒野的呼唤》 等,这些作品强调对自然的探索 和征服,展现了人的勇气和智慧 。
25
延伸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欣赏
中国作品
《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这 些作品描写了不同的自然景色,表达 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17
学生自主思考题目引导
01
02
03
思考1
除了课文中提到的“绿” ,你还知道哪些形容“绿 ”的词语?请尝试用这些 词语造句。
2024/1/28
思考2
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场 景或物品给你留下了“绿 ”的印象?请尝试描述一 下。
思考3
你认为“绿”在自然界和 人类社会中分别扮演着怎 样的角色?请谈谈你的看 法。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式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句式来描绘绿色,使得文章语言生动 、形象、富有感染力。
10
03
知识点归纳与拓展
Chapter
2024/1/28
11
词汇积累与运用

《绿》(朱自清)PPT课件

《绿》(朱自清)PPT课件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绿》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开篇引入
通过描述梅雨潭的环境和背景, 为后文铺垫。
主体部分
详细描绘梅雨潭的绿,运用多种 修辞手法进行生动的描写。
《绿》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 结尾部分:抒发作者对绿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主题 思想。
《绿》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01
02
03
观察细致
作者对梅雨潭的绿进行了 深入细致的观察,从多个 角度进行描绘。
生物多样性丧失
人类活动导致大量物种 灭绝或濒危,破坏生态
平衡。
气候变化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全球 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
件增多。
提升生态保护意识,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01
02
03
04
加强环保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途 径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采取节能减排、垃圾 分类、绿色出行等环保行动。
文学风格与特点
清新自然
朱自清的散文风格清新自然,善 于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色 ,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作品所描绘
的情境之中。
情感真挚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往往通过描绘 自然景色之美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和对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时局的担 忧和对未来的期望。
语言优美
朱自清的散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 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 比等,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
04
知识拓展:相关文学作 品比较
与其他自然主题作品比较
《荷塘月色》与《绿 》的自然描写手法比 较
古代山水诗与现代散 文中的自然观念对比
《春江花月夜》中的 自然意象与《绿》的 异同
不同时期、地域文化背景影响下的自然观念变迁

朱自清绿ppt课件

朱自清绿ppt课件

总结学生的讨论,强 调《绿》的主题和艺 术特色。
06 《绿》的拓展阅读与思考
相关作品的推荐
总结词
提供更多朱自清的作品,以供学生深入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 想内涵。
详细描述
推荐朱自清的其他散文作品,如《背影》、《荷塘月色》等 ,让学生全面了解其文学风格和思想内涵,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思考题的布置
总结词
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现代文学中的 经典之作,其文学价值得到了时间的 考验和认可。
读者的评价与反响
高度评价
许多读者对《绿》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朱自清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读后 令人回味无穷。
情感共鸣
很多读者表示,读《绿》时能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仿佛置身于那片美丽的 自然之中。
05 《绿》的课堂互动讨论
04 《绿》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风格
朱自清的《绿》对后来的散文创 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清新自然 、细腻抒情的风格为后来的散文 作家提供了借鉴。
情感表达
该作品在情感表达上具有很高的 艺术价值,它教会了后来的文学 创作者如何通过文字传递深沉的 情感。
文学史上的地位
里程碑
在文学史上,《绿》被视为朱自清创 作生涯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他的文 学造诣达到了新的高度。
课堂讨论问题
01
02
03
04
朱自清在《绿》中表达 了怎样的情感?
《绿》中的自然描写对 表达主题有何作用?
你认为《绿》中的“绿 ”有何象征意义?
你如何理解《绿》中的 女性形象?
讨论引导与总结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 开讨论,鼓励自由发 表观点。
通过讨论,帮助学生 深入理解《绿》的内 涵,提高文学鉴赏能 力。

《绿》优秀课件

《绿》优秀课件

人物分析
人物设定
文章中的“我”是一个热爱自然 、关注环保的年轻人,通过“我 ”的视角,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
受到绿色的魅力。
人物性格
主人公对自然充满好奇、热情洋 溢,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并积
极投身于环保事业。
人物关系
在文章中,“我”与自然环境建 立了紧密的联系,并通过这种联 系展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关系。
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作者运用细腻的描绘、情景交融等手法,生动地表现了大自然的 美丽和宝贵。
修辞技巧
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作者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格化 和感情化特征,使读者对绿色生态产生更为深刻的感受。
结构安排
文章结构紧凑,围绕“绿”这一主题展开,各个部分相互衔接,共 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作品。
教学过程与方法
教学环节
0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绿色的图
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绿
”的主题;
02
讲授新课:通过讲解、示范和
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绿”
的基本概念和内涵;
03
巩固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
识,自己搭配和运用“绿”,
提高其运用能力;
04
小结作业:总结本节课所学内
容,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
知识。
05
来保护自然环境。
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要点一
总结词
城市化进程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绿》所描绘的山水田园风光与现代城市化进程形成 了鲜明对比。通过分析作品中乡村与城市的对比,观 众可以深入探讨城市化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条件和现代化的设 施,但同时也导致了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 衡。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保护自然环境和传承传统文 化成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课件(30张ppt)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课件(30张ppt)
括全文内容的句子
我 寒翠桥 惊诧 于梅 山中 雨潭 补山亭 的绿 了
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观察的角度
是什么?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2、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 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 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 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 是一种什么写法?
涟漪(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
微波荡漾(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

样嫩;
(亮度 质地)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色彩)纯净
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 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 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绿,生命的色彩!
练习检测:
1、请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 几liǔ( ) qió ng( )门 jū gōng ( )( ) 尘zǐ( ) 明mó u( ) 善là i( ) 2、请为下面画线的字词注音: 蹲踞( ) 皱缬( ) 挹 ( ) 比拟( )惊诧( ) 襟( )袖之间 3、朱自清:字 ,江苏省扬州市 人 、 、 、民主战士。 散文代表作品有 、 、 《绿》等。 4、 按课文内容填空 。 • (1)这个亭 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 的仿佛 。 • (2)梅雨潭闪闪的绿色 着我们;我们开始
小结:作者运用了比 喻、对比、联想等手法, 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 对那“醉人的绿”的炽 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
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 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 果?
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 “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 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 的无比喜爱之情。

朱自清《绿》ppt课件

朱自清《绿》ppt课件

2024/1/26
15
04
艺术手法鉴赏与经典语句 分析
2024/1/26
16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朱自清在《绿》中大量运用比喻 手法,如将梅雨潭的绿比作“一 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形象
地描绘了绿的广阔和浓郁。
拟人
通过拟人手法,赋予自然景物以 人的情感和动作,如“那醉人的 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 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绿色的哪些情感与象 征意义?
朱自清通过对绿色的描写,想要传达给 读者怎样的审美体验?
2024/1/26
25
学生课堂讨论与交流引导
分组讨论
让学生分组,每组选取文中一个 片段进行深入讨论,探讨该片段 中作者运用的写作技巧和表达的
情感。
2024/1/26
互动问答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解答 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篇章结构
开篇引入、描述梅雨潭的环境、 刻画梅雨瀑的形象、描绘梅雨潭 的绿、结尾抒怀。
写作特点
以游踪为明线,以感情为暗线, 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 的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9
关键语句解读与赏析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开篇点题,直接表达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
要点二
人与自然关系
作品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思想,对于当代社会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告诉人们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要点三
审美教育
《绿》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具有很 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引导读者欣赏 自然之美、生活之美和人性之美,提 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 ,它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 生态伦理观念。

《绿》(共22张PPT)

《绿》(共22张PPT)
绿
朱自清
春风又绿江南岸 王安石《泊船瓜州》
四年级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祖籍浙江省绍兴,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己称“我是扬州人”,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大预科班,次年改名朱自清,毕业后的五年里在江苏、浙江等地的中学教书,1925年起开始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早在“五四”时期,他就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并加入文学研究会。朱自清早期以写诗为主后转写散文,成为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作家之一。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毛主席曾称他是 “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爱国知识分子。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病逝于北平。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写出“绿”在风中的动态美。
比作
动态的绿
四年级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2024课件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9月1日
语气可以稍微平淡一点,语速放慢,“绿得发黑”重读,语速稍快;“绿得出奇”语速放慢,表现诗人惊讶、难以置信的情感。
我觉得是诗人满眼满心被绿充斥,被眼前的绿所震撼而产生的一种独特感受。
四年级
刮的风是绿的,下的雨是绿的,流的水是绿的,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绿色聚集重叠的形态。
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四年级
四年级
《绿》这首诗歌是诗人( )写的,描述了春天到处都是( ),树木和小草在春风的吹拂下来回摆动,风是绿的,水是绿的,世界充满了绿。表现了作者对未来( )。

朱自清《绿》课件

朱自清《绿》课件
----突出“绿”
分:(2-3)不同观察点写:梅雨瀑、梅雨亭。
不同观察角度写梅雨潭。
总 : (4)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 ----深化升华主旨
惊诧更深,喜爱更浓
观察点:
走到山边 【梅雨瀑 】 坐在亭边 梅雨亭 站在水边 【梅雨潭】
观察的角度:
(远眺、仰视) (近观、平视)(眼前、俯视) 高 ——————————— 低 远 ——————————— 近
修辞手法作用:
表 达 向 往 自 然 热 爱 生 命
运用
衬托 比喻 对比 联想
通过对梅雨潭生机 勃勃、绿意盎然的 自然景观的描绘。
写法归纳
1、游踪:移步换景,有序观察。 2、结构精巧,首尾照应。 3、多种修辞,反复渲染。 比喻、对比、衬托、联想, 借景抒情。
散文特点:形散神 聚
问题探究:
2017/1/21
2017/1/21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 字佩弦,号秋实。 江苏扬州人。 现代 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 战士。
作品:
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欧游杂记》、《温州的踪迹》 。 他的散文以描写见长,并在描写中 达到情境交融的境界。散文代表作 品有《荷塘月色》《背影》《绿》 《春》。
下面我们主要分析一下2.3自然段的表 现手法以及修辞手法
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这样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梅
雨潭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渲染梅雨潭 周围的环境。写“山、岩、亭、天、草” 是 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而写梅雨瀑又是为了 衬托出梅雨潭的绿的美。以显出“梅雨
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 。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 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联想、 双关、通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 写的?
3、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 “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18
1、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 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 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 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 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你 学过这种写法吗?)
第三观察点: 梅雨潭边 观察角度: 俯视
观察到:
梅雨潭的绿
绿的感受:醉人、奇异、似近似远
16
3、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思路的(即 作者依次写了哪几处景致)?
作者由远而近写了梅雨瀑、梅雨亭 和梅雨潭,并重点描写了梅雨潭的 绿。
17
1、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 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 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 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 写法?
10
xiāng jù bó
liǔ yì jū
镶 踞 薄阴 几绺 挹 掬
qióng shū
xié zǐ léng
穹 倏 皱缬 尘滓 棱 角
shíchà yùn
móu lài
什刹 蕴蓄 明眸善睐
11
听朗读,并完成下列任务。
1、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 句子 ,文章的 文眼是哪一句
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全文的“文眼”)
明暗适度。
33
对比的作用
• 通过将梅雨潭的绿与北京 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 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 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 宜、明暗适度。
34
小结:作者用比较映衬的方法,把 与眼前之景既有共性又有不同点的浓 淡明暗的不同光色引入作品,突出地 说明了梅雨潭的水色不淡不浓,水光 不明不暗。“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 淡抹总相宜”正如一个漂亮的姑娘, 个儿要高,又不能太高,脸要白,又 不能太白,白里透红,又不能太红。 表现了作者对梅雨潭之绿倾慕之情。
5
6
7
8
绿色位于光谱的中间,是平衡色,象征着和 平、友善、希望和生机。
绿色是生命蓬勃发展的象征,绿色孕育着 生命,绿色滋润着生命。1924年的朱自清先生, 在经历蓬勃发展的“五四运动”之后,他仿佛 看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仿佛感受到一个新 生命即将诞生。
9
写作背景
《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 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在酝酿之中。他 这一时期的思想,保持着“五四”运动 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反映在散 文作品里,《绿》这篇散文随着对“绿” 描写的逐步深化,作者感情的逐步发展, 流露出作者对祖国美丽山河的向往和倾 慕热爱之情,所反映的正是“五四”时 期作者勇于进取的精神。
(形状 深度) 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 (水波)静态
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水波)动态
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
样嫩;
(水光)
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 (水色)
25

体 :
裙幅
静态—动态
梅 雨 潭 的
喻 处女的心 体
明油,鸡蛋清
19
衬托,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写法。这样
写一方面是为了交待梅雨潭形成的原因;另一方面也 是渲染梅雨潭之绿的周围的环境。写“山、岩、亭、 天、草” 是为了衬托梅雨瀑的美,而写梅雨瀑又是为
了衬托出梅雨潭的绿的美。以显出“梅雨潭的
绿”尤其令人惊诧 。(描写梅雨潭
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
20
“衬托”: 用一个或多个相似、相反的事 物去突出某一主要事物的一种 修辞手法,起衬托作用的事物 居于次要地位。其主要作用是 突出主要事物或某个方面。
“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 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 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 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 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 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 透她!”
24
比喻
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
(视觉)(感觉)
亮度—纯度
绿
(触觉)
碧玉
26
小结:作者连用了4个生动、形象 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对梅雨潭的涟漪 以及绿的亮度、纯度等加以表现,写 出梅雨潭醉人的绿和奇异的绿。也寄 寓着着作者难以拟制的浓烈的喜悦之 情。
27
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 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 “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 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 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
21
绿色是生命的颜色,同学已经强烈地感 受到这种生命的律动。那么朱自清又是用 怎样的生花妙笔来描绘他所看到的绿的呢。 第三段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对“奇 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22
欣 作者怎样对“奇异”“醉 赏 人”的绿展开描写的 ?

多方设喻精雕细刻

运用对比突出表现
大பைடு நூலகம்联想升华意境
23
第一个观察点: 山边
观察对象: 梅雨瀑(远景)
观察角度: 仰视(抬起头)
观察到的景致:
听:花花花花的声音
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
两条湿湿黑边儿里
14
第二观察点: 亭边 观察的角度: 平视(不必仰头)
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
亭、山、 云、岩、 草、瀑布、 水花
勾勒出梅雨潭 雄奇的环境
15
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 观察角度是什么?看到了哪些景致。
28
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 太淡了
29
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 太浓了
30
31
32
对比
太淡
北京什刹海拂地绿杨
浓淡相宜 明暗适度
太暗
秦淮河的波
太浓
梅雨潭的绿
杭州虎跑寺的绿壁
西湖的波
太明
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
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
1
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颜色 2.含“绿”的诗句有: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 牧 3.“绿”的象征意义: 它象征着生命、平衡、和平和生命力。
2
3
4
2、找出两个能概括作者对梅雨潭绿的总体感受 的
词语
醉人
奇异
12
自由朗读课文,并探究下列任务。
1、用。。。标出文中表示作者行踪的词语,并指出作 者所在的观察点。 行踪:走到山边――坐在亭边――站在水边 观察点:山边――梅雨亭边――梅雨潭边
2、每个立足点的观察角度是什么?分别写了什么景物?
13
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 足哪两个观察点,观察的角度 是什么?作者观察到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