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
暑假北大清华深度游

暑假期间,北京闷热的天气时常让人无法躲藏。
但在京城却有这么一群人,成了“逆行的风景”——一段时间以来,北京高校游持续火爆,北大、清华两所名校门口经常排起百余米的长龙。
(暑假北大清华深度游)北大、清华是我国最高学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是一笔无价的财富。
抱着名校情结的学生和家长纷纷涌入清华、北大参观,让孩子切身感受名校的浓厚校园文化氛围,同时也期盼能沾上名校的“福气”,升学之年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尤其是暑假期间,清华北大更是人满为患。
游学清北需要正确的打开方式。
出于校园容载量和安全考虑,清北下“逐客令”限制人流量确有必要,同时服务水平也一定要跟着提高。
面对现今存在的家长和孩子进入校园无序游走的情况,清北何不推荐几个经典而必去的景点,让家长和孩子能够充分体会清北之美和清北校园真正蕴含的精神。
譬如清华校史馆、北大校史馆,倘若游学清北而不知其校史,如何感悟清华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大之“精神自由,兼容并包”?又如北大图书馆,倘若游北大而不去北大图书馆,怎能体会到“负笈北大,寻梦燕园”的境界?再如去北大不去声名显赫的未名湖,怎么体验无数燕园大师曾有过的情怀和精神,游清华不去朱自清先生的那片荷塘,又如何能深切体味一名知识分子的忧国爱国的深切情感……(暑假北大清华深度游)名校文化韵味最为浓厚的一隅,讲究的是湖畔曲径通幽,或手持书本在此静读,或三两学友绕湖漫步,淡泊宁静里方显名校气质。
清北何不学习优秀景区做法,温馨体贴地设置几条参观线路,既让家长和孩子遍揽校园全貌不虚此行,又对人群进行有效疏通和引导,防止出现人群拥挤,影响参观体验。
同时,还可以尝试组织本校学生义务志愿讲解团,让参观者们更好地体会清北之美,也让清北作为中国最高学府之底蕴深达游客心底,更让名校精神与国家未来有效连接。
名校游,游必有方。
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要体验和记住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的核心理念。
清华大学工字厅后面的荷塘边上,有闻一多先生的塑像,塑像的底座上刻着先生的一句诗:诗人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清华大学创办于1911年,初名清华学堂,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位于北京西北郊的名胜园林区,明朝时是一个私家园林,清朝时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叫做熙春园,是康熙皇帝的行宫。
清华大学,占地面积8000多亩,依托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因坐落于北京西北郊的清华园而得名。
(北大清华经典校园游)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年设立大学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北京清华园原址。
清华四大建筑:1、老礼堂2、西体育馆3、老图书馆4、老科学馆清华四大导师: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戊戌变法。
9个子女,3个院士,长子梁思成,老婆林徽因。
2、陈寅恪:(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著名诗人陈三立之子,湖南巡抚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之孙。
夫人唐篔,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广泛阅读历史、哲学典籍。
(清华大学励志校园游) 3、王国维:《人间词话》人生三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宋晏殊《蝶恋花》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清华路清华路是清华大学的两条主干道之一,笔直的大道从清华西门一直延伸到学校的最东部,将校园分为南北两个部分。
贯穿学校东西方向的清华路连接着学校教师生活区、行政办公区和教学区,连接着校园东西部,连接着清华几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也连接着传统与现代。
游记类作文:北大清华校园游(精选5篇)

游记类作文:北大清华校园游(精选5篇)第一篇:游记类作文:北大清华校园游金秋十月的北京,秋高气爽,天气很好,一早就是明晃晃的大太阳..出的门来,却非常的冷,太阳是有的,但冷风也是一件衣服无法抵挡的。
必须要穿两件衣服。
我早就想去看看清华和北大,那是中国的两个最好的高等学府,我虽然早过了读大学的年龄,可是还是对大学,特别是这两个大学非常的仰慕,一定要亲眼看看。
另外,就是想看看圆明园,这个名声响誉中外的地方。
在北京旅游,一定要赶早,因为这里天亮的早,哪怕是在8点去游玩,也是人山人海了。
从北大的西门进校园,这里应该是正门,最古老的北京大学的牌子就挂在这里,.过去叫燕京大学吧.这里进校,可以看到北大最漂亮的景色,荷花池,树木垂柳,草地和未名湖,以及湖边的博雅塔,还有石坊船。
这一带是北大最古老最具特色的一片校园,建筑古香古色,许多建筑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保存完好,现在还在用着.外面是古色,里面已经是现代办公楼了。
沿着这一带散步,树木参天,林间小道,可以看到北大树立的几个最具思想特色的人物塑像,那就是写《堂·吉柯德》的作家塞万提思的黑色雕塑,他穿着18世纪的流行衣服;北大是思想最开放的地方,学术思想自由,因此当我们看到居然塑有写作《堂·吉柯德》而出名的作家塞万提思的黑色雕塑时,更是让人相信这种自由学风的感觉。
再有,就是北大最早的校长蔡元培先生的塑像,元培老先生的自由精神现在已经由北大成立的”元培班、元培系”来传诚,北大每年向全国招收最优秀的精英进入这个班,作为理科和文科的实验班。
未名湖边来旅游和照相的人很多,许多都是游客。
北大被旅行社开发成了不收门票的旅游点。
我也在游客中.走在未名湖边的草地和树下小路上,感受着北大的气息。
在一排连着的古老小院前,我看到这些小院门上挂着历史系或者别的什么系研究所之类的牌子,这里过去有一家是连战先生母亲住过的院子,现在风景尤存,人已不在。
古老的院子却把故事记录下来。
【五年级】游记作文600字 北京游之北大清华

【五年级】游记作文600字北京游之北大清华五年级的时候,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北京旅游。
这是我第一次去北京,心里无比兴奋,因为我知道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我很想去看看。
我们首先去了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位于北京的海淀区,是一所很著名的学府。
当我们走进清华大学的校园时,一片宁静的景象映入眼帘。
大道两旁是高大的树木,校园内的花坛里种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
我看到有同学正在操场上锻炼,有的在图书馆看书,有的在教室里上课。
清华大学的校园非常美丽,给人一种青春活力的感觉。
我们参观了清华大学的图书馆和实验室。
清华大学的图书馆馆藏丰富,里面的书籍应有尽有,还有很多珍贵的古籍。
实验室里有很多高科技设备,看得我眼花缭乱。
我很羡慕清华大学的学生,他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
接着我们去了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也是一所著名的学府,它的校园也非常漂亮。
我们参观了北京大学的钟楼、图书馆和体育场等。
北京大学的钟楼非常高大,上面有许多钟。
图书馆的馆藏同样丰富,里面也有很多珍贵的古籍。
体育场里有一片绿茵茵的草地,我看到有同学正在上体育课,有的在跑步,有的在踢足球。
北京大学的校园给我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感觉。
除了参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我们还去了北大清华附近的颐和园和圆明园。
颐和园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我在那里欣赏到了美丽的湖泊和精致的建筑。
圆明园则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皇家园林,虽然圆明园现在只剩下一些残垣断壁,但是我还是能够想象到当年的辉煌。
这次的北京之行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我通过参观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不仅了解到了这些学府的历史和文化,也受到了他们良好学风的启发。
我也领略到了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独特之美。
我希望有机会再次去北京,探索更多的美丽景点。
北京北大、清华游览全攻略

北京大学游览全攻略辛亥革命后(1912年),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严复任校长。
1917年1月,蔡元培任校长,对学校进行了整顿和革新,奠定了北京大学向近代大学转变的基础。
抗战后南迁,1937年9月,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湖南组成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4月,又在昆明组成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 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北京大学迁回原址复校,同年10月正式开学。
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大学。
1952年院系调整后,北京大学从北京城内沙滩迁到现校址,成为一所侧重于基础学科教学和研究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北京大学的西校门是1952年北京大学与燕京大学合并成为新的北京大学之前,燕京大学主校门。
校门两侧有两头石狮。
这座校门是由燕京大学校友捐资修建,故而又称之为校友门。
燕京大学有着众多杰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黄昆院士,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著名医学家吴阶平院士等等。
历史上的燕大至今仍是北京大学的一笔宝贵财富,对今天的北大有着深远的影响。
(北京北大清华游览全攻略)博雅塔:博雅塔,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
它在未名湖中的倩影深印在北大莘莘学子的心中。
博雅塔位于未名湖东南的小丘上,是仿通州燃灯古塔、取辽代密檐砖塔样式建造的。
它原是校园供水水塔,其独具匠心的设计构思,乃燕园构建的神来之笔。
巍峨的博雅塔和它周围的松柏以及波光荡漾的未名湖构成燕园的一大景观。
由于建筑位置的巧妙,在北大内外,从梁柱、古树之间,时见它的身影,更增几分秀丽神奇。
博雅塔似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默默地站在湖畔,纵观着风云变幻,那紧锁的塔门,就像这位老人紧闭的心扉,包含着人生的悠悠岁月。
未名湖:未名湖之于北大的意义,似乎汉唐之于中国一样,除了它本身所固有的美丽之外,更多的已经凝结为一种文化意义上的象征。
未名湖是北大的灵魂,作为一种表征北大的意象而深入人们的脑海之中。
未名湖很静。
她安然地躺在燕园之中,周围起伏的地势与湖岸交接形成的流畅的线条,将未名湖勾勒得如同一块温润的软玉。
北大清华旅游全攻略

北大清华旅游攻略1、天安门推荐理由:不用说你也应该知道:我们都爱北京天安门滴推荐人群:所有人,尤其第一次来京的老年人游览建议:可以早起看升旗仪式,之后到天安门广场瞻仰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定不要赶在周末去,不然人会很多。
年轻人的话,可以去周边的国家大剧院看演出;老年人可以去前门感受一下老街的韵味。
2、故宫推荐理由:紫禁城皇家风范,来到皇城根,怎能错过!推荐人群:所有人,尤其对中国古代文化、历史与建筑强烈喜好的人。
游览路线建议:1)两小时游览路线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绘画馆-钟表馆-乾清门-陶瓷馆-青铜馆-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钦安殿-神武门2)半日游览路线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绘画馆-钟表馆-军机处-养心殿-永寿宫-长春宫-翊坤宫-储秀宫-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陶瓷馆-青铜馆-乾清门-宁寿宫-畅音阁-宁寿宫花园-符望阁-珍妃井-神武门3)一日游览路线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绘画馆-钟表馆-军机处-养心殿-永寿宫-长春宫-体元宫-太极殿-翊坤宫-储秀宫-御花园-坤宁宫-交泰殿-乾清宫-陶瓷馆-青铜馆-斋宫-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九龙壁-皇极殿-宁寿宫-畅音阁-宁寿宫花园-符望阁-珍妃井-神武门3、颐和园推荐理由: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推荐人群:所有人,尤以喜好人文历史的老年人可以慢慢散步路线安排建议:1)东宫门入园: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耕织图景区>>如意门。
(约3小时行程)东宫门>>仁寿殿>>德和园>>文昌院>>玉澜堂、宜芸馆>>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石舫>>乘船至南湖岛>>十七孔桥>>铜牛>>新建宫门。
北大清华一日游

北大清华一日游清华北大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也是亿万莘莘学子心向往之的大学,这一天我们就慕名前往,准备一睹他们的风采。
(北大清华一日游)虽然现在已经是暑假,但我仍然在清华校园内看到了许多哥哥姐姐在校园里走着,在一条小路边的长椅上,我看到了一个姐姐在和一个外国人说英语,她的英语说的好棒呢,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也能说得一口流利的英语。
在清华校园里走了一圈后,我们在西校门准备做游览车游览清华校园。
参观清华的人可真多,大多都是大人带着孩子一起来的,我想清华大学是一所百年名校,当然是大人孩子们梦想的学府,虽然我们还没到高考的年龄,但现在来感受感受这种文化气氛还是很好的嘛。
在清华校园里,“荷塘月色”可谓算得上是名景之一,朱自清先生当年在清华任教的时候就曾写过一篇名为《荷塘月色》的文章,那篇散文把荷塘月色写的那样美好,简直就是神来之笔。
可如今一见,也没想象中的那般美好,虽然时代背景不同,但仍足以见得朱自清先生的想象与写作已融为一体。
(北大清华一日游)北大与清华毗邻,才不过几分钟的时间,我们便到了北大的西门。
据说这可是北大最具代表性的大门,大家都称校友门,整体的建筑风格古色古香,蓝色的屋檐上有着精美的雕刻,屋檐下是一块引人注目的牌匾,四个烫金大字“北京大学”嵌在深蓝底色的牌匾上,我怀着一颗崇敬之心伫立校门前:北大,我终于来啦!一进北大,我就感受到了她与清华不同的人文气息,北大校园里古木参天,一棵棵古树都记载着北大的沧桑历史,偶见树林里有一二幽长的小径通向树林深处,沿着小径慢慢的走,感受着不时吹来的风,的确令人很享受。
北大有一个很大很大的湖,叫未名湖,我们走到了湖边,湖边杨柳依依,许多人都坐在石头上乘凉。
听姑姑说,上学的时候,每天早上都会有许多北大的学生,坐在湖旁边的石头上读背英语,我也找了块地方坐了下来,至少体验体验那种读书氛围,也蛮好的嘛。
旁边也有很多人,他们都静静坐着,感受这里的文化气息所带来的心灵上的冲击,北大也算得上是百年学府,但环境同清华完全不一样,在这里带给人是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
北京清华大学、北大游学攻略

北京清华北大游学攻略北京大学:是中国最高学府,北大传承着中华数千年来国家最高学府太学”的学统,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在现代的延续,自建校以来一直享有崇高的名声和地位,可谓”上承太学正统,下立大学祖庭”。
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图书馆、振兴中华碑、博雅塔、未名湖、斯诺墓、钟亭、翻尾石鱼、蔡元培先生像、李大钊先生像、北大静园六院、北京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塞万提斯像、西南联大纪念碑、原燕京大学建筑群、北京大学校友门(北京清华北大游学攻略)京师大学堂是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也是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与顽固派激烈斗争的产物。
在光绪二十一年,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上书光绪皇帝,“请变法,建学堂”。
康有为在《请开学校折》中提出“自京师建立大学,各省立高等中学,府县立中小学”。
梁启超说,大学堂的前身是官书院,官书院的前身是“强学会”。
在甲午战争后,康有为在京组织强学会。
购置图书、仪器等,宣讲新学,谋求改革。
强学会实际上是政治团体兼学校的组织。
在光绪二十二年十一月。
强学会被顽固派查封,但改为“官书院”。
“京师大学堂”就是在“官书院”的基础上创办起来的。
光绪二十四年六月二十日,京师大学堂正式成立。
京师大学堂成立时,整修了公主府旧房三百四十多间。
新建房一百三十多间。
大学堂的大门上高悬有“大学堂”三字竖匾。
公主府里的正殿为大学讲堂。
后院的二层楼为藏书楼。
西院花园为学生宿舍。
庚子以后,知识界思想活跃,爱国热情高涨,各界纷纷要求恢复京师大学堂。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一日,清廷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派张百熙为管学大臣,用吴汝伦为中文总教习,这次复学没有聘用丁韪良,而是请的日本学者服部宇之吉和岩谷孙藏为教习。
在四公主府旁又新建房屋一百多间。
还在北河沿(今民政部处)购房开办译学馆,即以后的北大三院。
北大红楼:辛亥革命后,清政府灭亡。
1912年1月民国成立,5月,原清政府的学部改为北京政府的教育部。
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任教育总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1917年,著名教育和民主主义革命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他“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对北京大学进行了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北京大学从此日新月异。
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以及鲁迅、胡适等一批杰出人才都曾在北京大学任职或任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高校于1952年进行院系调整,北京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基础教学和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大学的校友和教师有近400位两院院士,中国人文社科界有影响的人士相当多也出自北京大学,并且产生了一批重大研究成果。
校园景点浏览:西校门、办公楼、华表、校景亭、蔡元培铜像、乾隆诗碑、未名糊、钟亭、翻尾石鱼、斯诺碑、博雅塔、图书馆、百年纪念讲堂等。
西校门:原名校友们,是原燕京大学校友与1926年集资修建。
1988年北大建校一百周年时由戴姆勒奔驰捐资修缮。
西门建筑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别具一格,毛泽东亲笔题名的“北京大学”匾额镶嵌在大门正上方,门前两座威武雄壮的石狮忠实地守侯着大门,每逢节日,门前鲜花簇拥、张灯结彩、喜气洋洋。
办公楼:建于1926年,原名实德楼,1931年被燕京大学校楼命名委员会定名为贝公楼。
楼前的麒麟、丹墀均系圆明园遗物,由光绪皇帝胞弟爱新觉罗﹒载淳购得,存放于郎润园多年后移此。
办公楼座东朝西,位于原燕京大学东西中轴线上,是一座气势宏伟的宫殿式建筑,现为学校党政机关的办公楼处,金碧辉煌的二楼礼堂可容纳600人,学校举行重要会议以及外国政要访问北嗲发表演讲都在此进行。
华表:两柱华表原置于圆明园安佑宫,安佑宫前有琉璃坊,“左右华表各一”。
清末明初崇彝《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载:“鸿慈永佑,在月地云居之后,循山径入,其中为安佑宫,乾隆七年建,其前琉璃坊三座,左右华表刻云气,甚精巧”。
据此,此华表当制于1742年,燕京大学建校初期移此。
校景亭:原名为冀然亭,是清代鸣鹤园(原淑春园一部分)仅存的一个建筑。
1926年燕京大学近来后对该亭进行修葺,亭内彩绘燕园校景十余幅,遂名校景亭。
1984年曾进行过一次修缮。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蔡元培铜像: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教育家,早年组织光复会,后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统长。
1916—1927年间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为北京大学和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毛泽东曾赞誉他为“学界泰门、人世楷模“。
蔡元培铜像由北大七七、七八级毕业生捐赠。
乾隆诗碑:此诗作于乾隆五十二年,记乾隆十三、十四之事。
十三年九月,“旨畅春园恭请皇太后圣安,即视事于观澜榭,引见于大西门”,“爱亲御弧矢”,“连发十二矢,中一十有九”,十四年,“陈马技以娱慈颜,亲发十矢,复中九,且破其的三焉”,此碑当为畅春园之遗物。
钟亭:位于未名湖南岸的小山上,1929年为燕京大学校钟而建。
亭内悬挂着一口大钟,钟上刻有精美的龙、海涛和八卦图案,并有大清国丙申年制字样,使用满汉两种文字。
钟亭为圆顶六柱结构的古典风格建筑,精巧隽秀。
钟亭周围苍松翠柏、绿草如茵。
向北眺望可俯瞰整个未名湖和湖心岛,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翻尾石鱼: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遗物。
长春园北部的建筑群中有谐奇趣(乾隆十二年建),前有一大喷水池,翻尾石鱼就是这个喷水池里的一个装饰物。
圆明园惨遭英法八国联军的两次焚烧、劫掠,沦为废墟,珍贵文物流失怠尽,翻尾石鱼也被变卖,后被朗润园主人载淳买下。
燕京大学1930年级学生毕业时,将此石鱼买来送给母校,从此翻尾石鱼就在未名湖畔安了家。
斯诺墓: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1905—1972),生于美国坎萨斯城,1928年以记者身份到中国,1934年任燕子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曾秘密赴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回京后写了《红星照耀着中国》(即《西行漫记》)。
建国后,斯诺曾先后三次访问中国,为发展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做出了贡献,1972年2月15日逝世于瑞士日内瓦。
遵照斯诺的遗愿,其部分骨灰安葬在中国,1973年10月19日在北大举行了安葬仪式。
博雅塔:1924年燕京大学为解决全校师生的生活用水,在此打水井一口,井深55米,水质清澈,水源充足,喷水高于地面3米多,喷水量每小时16,000加仑(合60,560公升)。
博雅塔是当时为深水井专造的塔式水楼建筑,塔型仿初建于北周时代的通州燃灯塔。
由当时燕子大教授晨光集资所建,故名博雅塔。
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前身是始建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藏书楼,辛亥革命后改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1952年院系调整后,原燕京大学馆藏并入北大图书馆。
1975年新建了一个图书馆,1998年由李嘉诚捐资修建的北大图书馆新馆落成。
邓小平亲笔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名,新建馆总面积超过51,000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个,藏书容量可达650万册,成为亚洲高校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图书馆。
百年纪念讲堂:为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兴建,是目前全国高校中最大一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讲堂,整个建筑构思精巧、层次分明、错落有致。
讲堂建筑面积12,600平方米,建筑物最高处34,8米,舞台面积884平方米,观众厅内设有2,167个座位,附属设施有:化妆间、排演厅、多功能厅、观众休息厅、会议室、贵宾接待室等,学校放映电影、文艺演出以及举办大型会议都在此进行。
清华大学(Tsinghua University)是中国著名高等学府,坐落于北京西北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
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技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
清华大学的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办学,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1946年,清华大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文、法、理、工、农等5 个学院,26 个系。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大学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了理科、经济、管理和文科类学科,并成立了研究生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99 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211工程”建设和“985计划”的实施,清华大学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以及整体办学条件等方面均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13 个学院,54个系,已成为一所具有理学、工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和医学等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校园景点:西校门、近春园、二校门、校训碑、大礼堂、清华学堂、工字厅、水木清华、图书馆、游泳馆、主楼、主校门(东门)。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清华大学主体所在地──清华园地处北京西北郊名胜风景园林区,明朝时为一私家花园,清朝康熙年间成为圆明园一部分,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熙春园和近春园,咸丰年间改名为清华园。
清华大学校园占地329公顷,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优雅。
各个不同时期的建筑自然形成各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创造了适宜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门楣上书刻有清末大学士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1933年至1934年间校园扩建有了新的大门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它一直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竹清华也有同样的建筑模型。
作为清华象征的二校门,见证了清华大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飞跃;它历春夏秋冬,经风吹雨打,默默地迎来送往每一位清华人。
它不仅仅是清华园的鲜明标志,更是长期以来清华人勤奋求实、荣辱不惊之品格的象征。
“文化大革命”中曾被毁,后恢复重建。
清华学堂:这座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具有德国古典风格的建筑始建于1909年,是建校初期的主体建筑。
总面积4650平方米。
1925年,清华在此设立“国学研究院”,著名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以及著名考古学家李济、文学家吴宓等在这里荟集,形成了清华大学“中西融会、古今贯通”的办学风格。
工字厅:清华园是清康乾时期熙春园的一部分,咸丰登基以后把此园赐予其弟,易名为清华园。
工字厅原名工字殿,是清华园中之主建筑。
因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工”字,故得名。
工字厅原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院内曲廊缦折,勾连成一座座独立的小套院,形成这组建筑的主要特色。
工字厅门口匾额“清华园”三字为咸丰御笔。
水木清华:水木清华是清华园里最幽静之处,是学生晨读和休息的好去处。
山林之间掩映着两座玲珑典雅的古亭。
正额“水木清华”四字,出自晋人谢混诗句:“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两旁朱柱上悬有清道光进士,咸丰、同治、光绪三代礼部侍郎殷兆镛撰书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南西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
”(北京北大清华校园游)大礼堂:大礼堂是一座罗马式与希腊式相结合的古典建筑,科林斯风格的石柱,柱顶的涡形装饰带着古希腊晚期的情调,东罗马拜占庭风格的圆形屋顶,拓弘的拱形门窗有着罗马的辉煌与大气。
它一直被清华师生视为自己坚定朴实、不屈不挠之性格的象征。
日晷:位于礼堂前大草坪南端的古典计时器――日晷,1920届学生毕业时献给母校。
下部底座镌刻着1920级的铭言“行胜于言”的中文及其拉丁文译文,“行胜于言”从此成为了清华的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