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型新材料作文导写示例
比喻型新材料作文导写示例

比喻型新材料作文导写示例作者:付敢泽邹德早来源:《高中生·高考指导》2014年第02期比喻型新材料作文的作文材料,常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出现,多揭示人生哲理或生活智慧等。
考生在构思立意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准确把握喻体的特点,弄清喻体的含意。
②既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抓住一点不放,又要选择最佳立意。
③要善于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到理解的突破口(关键词或关键句)。
下面,本文结合例题来具体说明比喻型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点石成金从前有一个十分贫苦的人,特别虔奉吕洞宾。
吕洞宾为他的诚心所感动,一天降临到他的家中,指着一块磐石喊一声“变”,立刻把它变成灿灿的黄金馈赠给他。
可是,他摇头不肯接受。
吕洞宾惊诧莫名,一脸困惑地问:“你要什么呢?”他回答说:“我想要你这根指头。
”这是一则比喻型新材料作文题。
它以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普遍的道理,意蕴深刻且隐晦。
考生审题时,务必发掘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与现实生活紧密地对接。
细览材料,其大意可概括为:吕洞宾为救济穷人而馈赠他黄金,但他拒而不受,想要吕洞宾的“指头”。
其中“指头”可谓关键,考生可以理解为“方法”“能力”或“规律”等。
穷人为什么如此做?因为他知道黄金再多,毕竟有用完的时候,而“指头”法力无边,能够产生数不清的黄金,用如今时髦的话讲,即能够“可持续发展”。
拥有“指头”,才能彻底改变其贫困之境。
吕洞宾赠送黄金却没交给“指头”,则只能暂时缓解穷人的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救济他的穷困,当然是错误之举。
这样解读,就切中材料的肯綮,为后面的行文立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生如果仅仅把眼光停留在材料的题目上,从“点石成金”四字着手分析,由吕洞宾的神通广大联想引申,拓展开去,那么必然是舍本逐末,走进立意的死胡同。
因此,考生立足整体,锁定关键,发散思维,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进行类比推演,可以提炼出如下一些观点:①扶助弱小,不能越俎代庖,需要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
比喻型材料作文“鞋里的沙子”导写

, 岛 ' ;
福建 程必荣
【 题】 文
仔 细 体 会 下 面 这 段 话 , 按 要 求 作
文。
“ 鞋里的沙子 ” ,比喻 “ 们 自身存在 我 的缺 点或 前 进 路 途 中存 在 的 困难 ” ;
“ 弯腰 倒掉鞋里 的沙子 ” ,比喻 “ 改正
×年 X月 X 日
时 ,如 果 自负,有 时会 迷 失 自己,忘 了 前 方 的路 还很 长 。看着你 十分 茫然 的模
样 ,我 不得 不告 诉你 ,你 必须克服 自负
的毛 病 ,才 能更 好 地 前 行 。
【 评】 点
本 文 以书信 的方 式娓 娓道 来 ,饱含
感 情 ,读 来备 感亲 切 。主 体部分 点面 结
孩 子 ,你有 自负、懒散 、缺 乏责任 感等 小毛病 ,这 些都是鞋 里 的沙粒 ,倒
出 它们 , 才 能 更 好 地 前 行 。 要 知 道 , 成
功 是 由点 点 滴 滴 的 好 习惯 累积 而 成 的 。 孩 子 , 以上 是 妈 妈 对 你 的 提 示 ,妈
地告 诉我 你失败 了时 ,我也 会像你 一样 伤 心 。如今 你 自信 满满地说 你要 考上一 流 的 大学 ,我却 为你担 心 。孩子 ,不论 你有 多高的 目标 ,请记 得倒掉 鞋 里的 沙
我 明 白现在 对 于你 来说 是 一 个非 常
时期 。
懒 散 ,是 你 鞋 里 的 一 粒 沙 ,将 它倒 出来 吧 ,勤奋 是 成 功 的根 本 保证 。
十几 年 来 ,你 的成 长一 直牵动 着我
的心。 当你兴致 勃勃地 跑 来说 你考 了第
一
名 时 ,我 为 你 而 骄 傲 ; 当你 垂 头 丧 气
比喻性话题作文导写

比喻性话题作文导写(2)2009-05-05 09:00:43| 分类:高考信息|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作文3 根据下列作文题的要求,拟定论点与分论点。
命题作文:“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
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是诗人陆游的诗句。
不论是作茧,还是破茧都会引起我们的联想或感悟。
请你根据自己读这几句诗的体会,以“茧”为题写一篇文章。
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有材料的命题作文,首先切记不要改题,要看清是“以……为题”,还是“以……为话题”。
其次要根据材料理解题目,材料既是一种提示,更是一种限制。
不可撇开材料,按自己对题目本身的理解来构思。
对本题来说,无论把“作茧”和“钻破”比作什么,都一定要和“人生”有关。
参考提纲:一、茧开头:春蚕作茧,只为孕育那光彩夺目的翅膀却落得个“自缚”的笑话。
当人们因那眉羽的艳丽而诧异的时候,却忘记了厚积薄发的道理。
茧,不是自己戴上去的镣铐,而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1、以挫折为茧,我们孕育出坚强。
(海伦、苏轼、张海迪等。
)2、以忍让为茧,我们孕育出博爱。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风平浪静、廉颇与蔺相如。
)3、以礼法为茧,我们孕育出正直。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曹操割发代首,诸葛自降三级)结尾:冰心说: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成功不是唾手可得的香果,也不是那水中捞不到的明月。
因为茧的孕育,你终究会拥有那美丽的翅膀。
二、茧开头:作茧并不一定是自缚。
春蚕作茧为的是静待成长,时日一至便挣扎着破茧而出,舒展翅膀。
默默作茧,静静成长,最后破茧而出。
这,恰似人生。
1、人生如春茧,作茧自缠裹。
我们需要一处安谧的地点,作为自己的茧。
(庄周的庭院,史铁生的地坛,余秋雨的岳麓书院;)2、茧中勤修习,不知时日过。
我们需要接触先人的智慧,为着自我提升。
(讲述读书修习:你可以读史《史记》《左传》……;你可以读学说著作,《九章算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天演论》……;你可以读文学作品,唐诗宋词元曲……)3、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坚冰”与“若水”导写及范文

高考作文模拟写作:“坚冰”与“若水”导写及范文【模拟考题】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作文。
有一种人格像“坚冰”,拒绝融化,坚持自己的形态与坚硬,坚持自己不变的寒冷和清醒。
“坚冰”型人格的人坚守自我,不管外界如何风雨飘摇,也影响不了他们坚定的内心。
而老子却说:“上善若水。
事善能,动善时。
”即理想人格如一泓清水,它能随着外界情况变换自己的形态,化为云雨,融入江海,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来说,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请结合材料内容写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这是一道比喻类思辨型新材料任务驱动作文,考生先要从三个方面完成审题任务。
一是审材料。
要求考生审题时把握好比喻内涵以及材料关键词“坚冰”型人格与“若水”型人格,对于人格的完善,我们高中生该如何取舍,让生命得以进一步提升。
“坚冰”型人格即坚守自我,有坚定的人生信念,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在追求理想的人生道路上,不因外界的声音、不以环境的变换、不为利益的诱惑而改变自我,义无反顾地奔赴理想与信仰,拒绝融化,不同流,不从众,哪怕被定义为“坚硬”或“清高”,依然保持“寒冷”与“清醒”。
坚守自我的精神高标,坚守本心,“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
而“若水”型人格随物而化、随时而变,对外界有极强的感应能力,有超强的适应能力,遇方则方,遇圆则圆,或化为云雨,或融入江海,人生有不同的方向,生命在融合的过程中得以提升,人生的目标在融合中得以实现,正如常言道“革命同志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考生可以据此形成对材料的准确而深入的认知。
二是审任务。
写作要求中,在“继往开来的新时代”,对于高中生,该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自我?要体现高中生对人格完善的思考,可以兼顾二元追求理想人格,理想人格即完善的人格既有“坚守”也有“变换”,何时何事“坚守”,何时何事“变换”,均需要以高中生的身份来思考,阐发自我关于人格完善的看法;亦可以倾向一种人格类型,阐发“坚守”人生形态特性,抑或“若水”形态特征的人格发展观,但论述时需要兼顾二元思辨关系的思考,不能肯定一元而否定另一元。
比喻型材料作文

B、D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曾经听过那首《隐形的翅膀》,动听的旋 律,优美的歌词。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 双隐形的翅膀,正是有了它,我们才能充满 希望,飞向远方。而对于我,那双翅膀就是 那看似厚重的书籍,正是有了它,我才能充 满梦想,飞向远方。
文题:以“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为题 作文
•喻体
本体
责任、爱心、宽容、善 良、诚信…… 创新思维、百折不挠的 精神、… 父母、朋友、书……
提示: “远方的高山”比喻: 远大的目标。 鞋里的一粒沙子比喻: 我们自身存在的小缺点或前进途中的小困难。 “随时倒掉鞋里的每粒沙子”: 要随时改掉自身存在的小缺点,克服前进道路上 的小困难。
•参考立意:
•A、只有不断改掉自身存在的小缺
点,或克服前进道路的小困难,才
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B、别小看自身存ຫໍສະໝຸດ 的小缺点或别低•二、比喻型作文类型: • 1、命题式 •《肩膀》《必须跨过这道坎》 • 2、话题式: • 有个渔夫出海捕鱼,从海里捞到一颗大珍珠,这颗珍
珠晶莹圆润,美丽无比,价值连城,渔夫爱不释手。美中不 足的是,珍珠上有个小小的黑点。渔夫心想,要是能把珍 珠上的小黑点去掉,珍珠将变成无价之宝。可是剥掉一 层,黑点仍在;渔夫不断剥下去,等到黑点没有了,珍珠也被 削剔得荡然无存了 。在对人或其他事物的态度和方式 上,常常有人犯了像渔夫一样的错误。
•
请以“珍珠上的小黑点”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自拟题目,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3、材料式: • 半个多世纪前,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
先生非常推崇并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名言是: “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 仙花。”这句话是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 说的。 你心中有自己的“水仙花”吗?当你的心 底泛起一片水仙花的葱绿与鹅黄时,你会有一 种特别愉快、特别舒畅的感觉吗? 要求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步少 于800字,不得抄袭。
申论作文比喻开头结尾

申论作文比喻开头结尾
开头:
1. 比喻材料引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见怪不怪的事情。
就像一张错综复杂的棋盘,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2. 举例引入:众所周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地,就像是大自然中的一朵花,每朵花都有自己各自的美丽与价值。
3. 对比引入:生活就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
在这场比赛中,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起跑线,不同的是,有的人轻松悠然地奔跑,有的人却似乎陷入了泥潭无法自拔。
结尾:
1. 总结观点:正如上文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就像一副画卷,每一个细节都构成了整幅画的美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
2. 展望未来:希望每个人都能认识到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并将其发扬光大。
就像茫茫大海中的一粒沙,也能演绎出属于自己的传奇。
3. 呼吁行动: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营造一个尊重、包容的社会环境。
就像一颗种子,只有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才能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注意:在申论作文中,标题常常是一个作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直接表达作文的中心思想。
如果要求不写标题,你可以通过语言表述、段落结构等方式,确保文章能够清晰明了地传达主题。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拿来主义作文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写拿来主义作文哎呀,在生活中呀,我们就像在一个超级大的玩具屋里玩耍的孩子。
嘿嘿。
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玩具,有些玩具可好玩啦,就像闪闪发光的宝石,让人特别喜欢。
但是呢,也有些玩具可能是坏的,或者不适合我们玩。
这就好像面对外来的东西时,我们不能一股脑儿地全抱过来呀,嘿呀。
我们得学会分辨,哪些是好的,就像挑出那些好玩的玩具一样,哈哈。
我们要像聪明的小探险家一样,把那些真正有用的、好的东西“拿来”。
比如说知识,就像是美味的糖果,我们要把那些对我们有帮助的
知识统统“拿来”,放进我们的小脑袋瓜里。
但是那些不好的东西呢,我们可不能要,就像那些破破烂烂的玩具,我们得把它们扔到一边去。
只有学会了正确的“拿来主义”,我们才能在这个大玩具屋里玩得更开心,更有收获呀!哎呀,所以我们都要快快学会“拿来”哟!哈哈。
新材料作文“散发弄扁舟”和“逆流而上”导写示例

新材料作文“散发弄扁舟”与“逆流而上”导写示例北京师范大学贵阳附属中学蔡晓鸿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李白诗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俗谚有云,如若遭遇困境,“逆流而上,方能找到源头。
”当身处困厄,饱尝失意时,你觉得哪种方式更为可取?是“散发弄扁舟”,还是“逆流而上”?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材料中的诗句与俗谚,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
“散发弄扁舟”是一种“退”的姿态。
“散发”表明不再受世俗礼法的拘束,而是听从心灵的呼唤,率真任性而为。
“弄”为“拨弄”“玩弄”,多有陶醉消遣的意味。
而“扁舟”也不再是实现梦想、夺取功名,“直挂云帆济沧海”之舟,而是遵从本心,实现“真我”之舟。
而“逆流而上”,则是一种“进”的姿势。
即使身遭困厄,也不改初衷,也要奋勇直前。
所谓“找到源头”,是比喻,指发现问题的本质,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进而突破瓶颈,实现飞跃。
无论“进”与“退”,都有其积极意义。
“逆流而上”,令人赞赏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与执着,是“拨开迷雾见本质”的睿智。
而“散发弄扁舟”,看似消极,实则保持了天性,守住了“真我”。
如果说,“逆流而上”是向“外”追寻人生的价值,“散发弄扁舟”就是向“内”探寻生命的意义。
以此题写作,首先要吃透题意,材料中说“哪种方式更可取”,一个“更”字,表明并未否定另一种方式。
所以,可以做比较论证,但不能全盘否定,讽刺挖苦,要注意语言的分寸感。
其次要明确抉择:“退”与“进”之中,究竟谁更值得赞赏?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不可持骑墙派态度。
观点确立之后,就一以贯之,不能前后矛盾,两相抵牾。
直挂云帆济沧海周婉婷诗仙李白一生跌宕起伏,既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高唱,也留下了“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低吟。
两者之间,前者的豪迈与更值得你效仿。
回首历史,“散发弄扁舟”,并非真正随心遂愿的选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喻型新材料作文导写示例
比喻型新材料作文的作文材料,常以寓言故事的形式出现,多揭示人生哲理或生活智慧等。
考生在构思立意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①准确把握喻体的特点,弄清喻体的含意。
②既要有整体意识,不能只抓住一点不放,又要选择最佳立意。
③要善于从试题所提供的材料中找到理解的突破口(关键词或关键句)。
下面,本文结合例题来具体说明比喻型新材料作文的写作方法。
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点石成金
从前有一个十分贫苦的人,特别虔奉吕洞宾。
吕洞宾为他的诚心所感动,一天降临到他的家中,指着一块磐石喊一声“变”,立刻把它变成灿灿的黄金馈赠给他。
可是,他摇头不肯接受。
吕洞宾惊诧莫名,一脸困惑地问:“你要什么呢?”他回答说:“我想要你这根指头。
”
这是一则比喻型新材料作文题。
它以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普遍的道理,意蕴深刻且隐晦。
考生审题时,务必发掘材料的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与现实生活紧密地对接。
细览材料,其大意可概括为:吕洞宾为救济穷人而馈赠他黄金,但他拒而不受,想要吕洞宾的“指头”。
其中“指头”可谓关键,考生可以理解为“方法”“能力”或“规律”等。
穷人为什么如此做?因为他知道黄金再多,毕竟有用完的时候,而“指头”法力无边,能够产生数不清的黄金,用如今时髦的话讲,即能够“可持续发展”。
拥有“指头”,才能彻底改变其贫困之境。
吕洞宾赠送黄金却没交给“指头”,则只能暂时缓解穷人的燃眉之急,不能从根本上救济他的穷困,当然是错误之举。
这样解读,就切中材料的肯綮,为后面的行文立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考生如果仅仅把眼光停留在材料的题目上,从“点石成金”四字着手分析,由吕洞宾的神通广大联想引申,拓展开去,那么必然是舍本逐末,走进立意的死胡同。
因此,考生立足整体,锁定关键,发散思维,联系生活,从不同角度进行类比推演,可以提炼出如下一些观点:
①扶助弱小,不能越俎代庖,需要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能力。
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③弱者不能完全仰仗他人,应该学会自立自强。
④无论办事还是求知,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⑤做事要有战略眼光,不能满足于暂时所得,而应该追求长远的目标。
然后,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积累和擅长,遴选其中一项来配置材料,谋篇布局;按照“新”“深”“小”“奇”的
原则寻找切口,采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所谓“设问探津法”打开思路;以适合内容表达的形式来安排结构,或者一线串珠,或者正反对比,或者内心独白,或者镜头组接,或者日记缀合,或者故事新编。
这样,所写的文章就不难出彩。
【佳作欣赏】
孟门受教
付家宁
“你这穷汉好生无礼!我怎能断指赠送于你?”吕洞宾一脸失望,沉吟片刻,便心生一念——讨教于孟子。
随即,他驾起祥云,往山东邹地飞去。
须臾,他于一间绿树掩映的庭院前按落云头,急不可待地叩响大门。
但见一童子出,问过姓名后将他引见于孟子。
于是古色古香的大厅上,二人相互拱手,在一阵热情的寒暄声中,含笑相向就坐,开心写意晤谈。
“我观吕公颜色,似有不称意的隐情,敢问何故?”孟子开门见山。
“唉,行善不成啊!我馈赠一穷汉以黄金,他却拒而不受。
”吕洞宾慨乎言之。
“天下竟有这等事情?”孟子大惑不解,“个中必有蹊跷。
”
“实不相瞒,他向我索要这根指头。
”吕洞宾下意识
地伸伸右手食指,并详尽诉说了点石成金的来龙去脉。
“哈哈!”孟子听罢,仰天大笑,连连高声赞道,“好个聪明绝顶的穷汉!”
“孟老缘何称许穷汉?”吕洞宾满头雾水,“他索要指头还不近于残酷吗?”
“他哪里是索要指头,他是求取点石成金的规律和方法!”孟子一语中的。
“哦,指头贵于黄金?”吕洞宾怦然心动。
“理所当然。
授之以黄金,不过数年之需;授之以指头,可是终身之用。
”孟子回答。
“愿闻其详,请孟老不吝赐教。
”吕洞宾情辞恳切。
孟子春风满面,言由衷发,盘根究底地追溯起学派渊源:“吕公既为道家传人,岂不明庄子‘无为而治’的训导?他在《养生主》篇讲述庖丁解牛,‘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其刀历经十九年的宰杀‘若新发于硎’,技艺高超,炉火纯青。
不深谙规律,焉得游刃有余?”
“不会,不会!”吕洞宾恍然大悟。
孟子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又从道家推衍到儒家:“其实,儒道两家也不无相通之处,这就是重视规律与方法。
当年我游说梁惠王,告之以如何行王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不掌握方法,又何以可持续发展?”
“不能,不能!”吕洞宾频频摇首。
孟子口若悬河,海阔天空,更从历史引申到现实:“所以,黄金不如指头,授鱼不如授渔。
设若卫夫人不授‘指头’,王羲之的书法断不能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设若福楼拜不授‘指头’,莫泊桑的小说断不能神出鬼没,波谲云诡;设若裘法祖不授‘指头’,吴孟超的医术断不能青出于蓝,起死回生。
此三人功昭日月,德配天地,将永远为世人顶礼膜拜。
可惜而今偌大中华,授‘黄金’者比比皆是。
他们或教书,只知灌输现成知识,却不培养创新能力;或扶贫,只知发放温饱物资,却不指点致富途径;或为官,只知贪图当下小利,却不谋求未来大业……这样急功近利、扬汤止沸、竭泽而渔,与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
长此以往,我们炎黄子孙如何生息繁衍?华夏古国又如何繁荣富强?”
孟子悲愤之情溢于言表,目光灼灼,俨然陷入沉思。
“承蒙孟老一席指教,令我豁然开朗!”吕洞宾心折叹服,“此去我定为这番大道奔走呼号。
”于是,吕洞宾揖别孟子,复乘清风向穷汉家飘然而去。
(责任编校/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