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实验:刺激肌肉收缩实验
机能实验:刺激肌肉收缩实验

机能实验:刺激肌肉收缩实验摘要:该实验以学会用刺激器引发骨骼肌收缩的方法及细胞外电位刺激法诱发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方法,了解神经冲动的强度与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观察记录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不应期为目的,结果可观察到神经干传导的波形图,因此由动作电位波形图可以得出其传导速度; 肌肉神经中刺激频率与强直收缩关系波形图,刺激强度引起可以得出:使用不同的刺激方式,骨骼肌的收缩方式可分为单收缩和复合收缩,随着刺激频率不断提高,复合收缩分为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引言;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导的膜神经冲动,称为动作电位。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称为其阈值。
电刺激不断增加,肌肉收缩反应也逐步增强,超过阈值刺激叫阈上刺激。
当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值时,肌肉收缩反应不再增大,把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
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一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总和发生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则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如发生在前一次的收缩期则为完全强直收缩。
数据处理:神经干速度传导:潜伏期:0.55 时程2.35 正向波幅6.13 负向波幅-3.69 峰峰值9.82 电极间距离2.0 时间差1.30 传导速度15.38讨论:表中开始一段无任何波动表示电极静息时,细胞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
蟾蜍坐骨神经干刺激时由丛多神经纤维组成。
不同神经纤维其兴奋性不尽相同,当给予不同刺激,刺激强度不同可引起一个至多个纤维兴奋,记录电极会把多个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下来,形成动作电位波形图,称为动作电位。
表一记录的电位为复合动作电位。
当刺激器发出脉冲刺激时,负电极处发生去极化,去极化达阈电位可引发动作电位,使负电极发生内正外负的倒极化,使已兴奋的电极电位处于邻近未兴奋处而出现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1比2先兴奋,距离已知,可得出传导速度。
表二:出:刺激强度不断加大时,刚能引起神经干中兴奋性较高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表现为受这些神经纤维支配的肌纤维发生收缩,此时的刺激强度即为引起这些神经纤维兴奋的阈强度。
肌肉收缩实验

肌肉收缩实验肌肉是人体重要的组织之一,具有收缩和伸展的能力。
了解肌肉收缩的过程对于理解人体运动和功能至关重要。
本实验旨在探究肌肉收缩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实验材料和方法:1. 实验材料:放大镜、显微镜、玻璃片、昆虫(如蚂蚁或果蝇)、麻瓜(衣架或剪刀)。
2. 实验方法:a. 安置显微镜和放大镜,调节至适当的放大倍数。
b. 将玻璃片放在显微镜下,并确保其表面干净。
c. 选择一只昆虫,并在胸部用麻瓜抓住。
d. 将昆虫放置在玻璃片上,并轻轻压住其头部以固定。
e. 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肌肉收缩。
f. 在实验记录表上记录观察到的肌肉收缩现象。
实验结果和讨论:通过本实验,我们观察到了昆虫的肌肉收缩现象。
肌肉收缩是由神经和肌肉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当神经向肌肉发出信号时,肌肉纤维收缩并产生力量。
然而,肌肉收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下面是一些可能影响肌肉收缩的因素:1. 神经刺激:神经传递信号到肌肉,触发肌肉收缩。
神经系统的不正常功能或损伤可能导致肌肉无法正常收缩。
2. 温度: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能力可能受到温度的影响。
较低的温度可能会减慢肌肉收缩速度,而较高的温度可能会增加肌肉收缩速度。
3. 药物:某些药物(如肌肉松弛剂或兴奋剂)可能影响肌肉收缩。
例如,肌肉松弛剂可放松肌肉并减少收缩力量,而兴奋剂可增强肌肉收缩力量。
4. 肌肉疲劳:长时间或过度使用肌肉可能导致肌肉疲劳。
在肌肉疲劳状态下,肌肉的收缩能力和力量可能会降低。
5. 营养和水分:肌肉需要适当的营养和水分来保持正常的功能。
缺乏充足的营养和水分可能影响肌肉的收缩和伸展能力。
总结:肌肉收缩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调控。
通过本实验,我们对肌肉收缩的机制和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进一步研究肌肉收缩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运动和功能,并为治疗肌肉相关疾病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肌肉收缩实验报告

骨骼肌收缩实验一.实验目的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及单收缩的分析,获得该肌肉收缩的阈值。
2.了解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3.学习掌握刺激器和张力换能器的使用。
4.加强对神经和肌肉了解,熟练解剖。
、二.实验原理1.肌肉标本收缩现象的描记利用刺激器可诱发蛙的离体神经肌肉标本发生兴奋收缩现象,可利用适当的参数和图形,客观、详细、准确地描述收缩的生理过程与现象。
骨骼肌受到一次短促的阈上刺激时,先是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紧接着出现一次机械收缩,称为单收缩。
收缩的全过程可分为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
在一次单收缩中,肌峰电位的时程(相当于绝对不应期)仅1~2毫秒,而收缩过程可达几十甚至上百毫秒(蛙的腓肠肌可达100毫秒以上)。
2.张力换能器换能器是一种能将机械能、化学能、光能等非电量形式的能量转换为电能的器件或装置,并线性相关。
利用物理性质和物理效应制成的物理换能器种类繁多,原理各异。
张力换能器是一种能把非电量的生理参数如力、位移等转换为电阻变化的间接型传感器,属于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通常由弹性元件、电阻应变片和其他附件组成。
弹性元件采用金属弹性悬梁,可根据机械力的大小选用不同厚度的弹性金属。
弹性悬梁的厚度不同,张力换能器的量程亦不同。
两组应变片r1、r4及r2、r3分别贴于梁的两面。
两组应变片中间接一只调零电位器,并用5~6v直流电源供电,组成差动式的惠斯登桥式电路(非平衡式电桥)输出电压值与应变片所受力的大小成正比,即力的变化转换成电桥输出电压的变化。
此电信号经过记录仪器的放大处理,就能描记出肌肉收缩变化的过程。
实验时,根据测量方向将换能器用“双凹夹”固定在合适的支架上。
但由于双凹夹在支架上移位不方便,很难在小范围内做出精细的移位;移位不当,可能引起标本的损伤和换能器的损坏。
故现多采用“一维微调固定器”,由上下位置调节钮控制,可在小范围内(上下)精细的移位。
这不仅方便了实验操作,也有利于前负荷的控制。
测量的方向,即力与位移的方向,要与张力换能器弹性悬梁的前端上下移动的方向保持一致。
实验三 刺激和肌肉收缩的关系

(含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一、目的要求
• 1.学习肌肉实验的电刺激方法及肌肉收缩 的记录方法 • 2.观察刺激强度与肌肉收缩反应的关系; • 3.观察骨骼肌单收缩的过程,分析单收缩 的三个时期; • 4.了解骨骼肌收缩的总和现象; • 5.观察不同频率的阈上刺激引起肌肉收缩 形式的改变
五、注意事项
• 1.不能使动物皮肤分泌物,血液等污染神经和肌肉, 但也不要用水冲洗,以免影响组织机能。 • 2.制备标本时,标本不能用自来水冲洗,要随 时用任氏液润湿神经和肌肉,防止干燥。 • 3. 在制备标本时,避免过度牵拉神经,不可用手或 金属器械触碰神经干。 • 4.分离神经时,一定要把周围结缔组织剥离干净。 • 5.实验要迅速,以免时间过长影响标本活性(兴奋 性)。
二、基本原理
• 蛙类动物的某些生命活动,如神经的生物电 活动、肌肉收缩等与哺乳动物相似。其离体 组织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 掌握,而且动物来源丰富,因此在生理实验 中常用蟾蜍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和坐骨 神经标本来观察组织的兴奋性、刺激与反应 的规律以及骨骼肌收缩的特点。
• 腓肠肌由许多肌纤维组成,当刺激支配腓肠肌 的坐骨神经时,不同的刺激强度会引起肌肉的 不同反应,当使用阈下刺激时,不引起肌肉发 生收缩反应,而阈刺激可引起少数肌纤维发生 反应,顶刺激引起所有肌纤维发生反应,一次 单收缩可分为潜伏期,缩短期和舒张期三个时 期。当同等强度的连续阈上刺激作用时,出现 多个收缩反应的融合,称为强直收缩。
(二)连接仪器 , 记录肌肉收缩曲 线 • 1. 连 接 仪 器 并 打 开
• 2. 从强度 0.02 开始输出单刺激并逐渐增加, 寻找阈刺激及顶刺激,找出刺激强度与肌肉收 缩反应之间的关系; • 3.以顶刺激刺激神经,描记并分析骨骼肌单收 缩曲线; • 4.以顶刺激刺激神经,分别改变刺激频率(从 1Hz 开始逐级增加),直到肌肉出现不完全强 直收缩和完全强直收缩曲线,分析骨骼肌收缩 的总和与强直收缩,并找出临界融合频率。
机能学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

刺激强度、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①掌握制备具有正常兴奋收缩功能的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基本操作技术,掌握蛙类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
②观察在刺激时间、强度变化率恒定的条件下,不同强度和频率的电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学习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和环能器的使用。
二.材料蟾蜍或蛙,任氏液,锌铜弓,粗剪刀,细剪刀,培养皿,镊子,铁支架,微调固定器,张力换能器,刺激输出线,肌动槽,微机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三.方法制作标本毁脑脊髓、腓肠肌标本制备、连接仪器。
实验系统连接和参数设置张力换能器的输出端与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的输入通道相连。
启动RM6240系统软件,在系统窗口设置仪器参数。
RM6240系统:点击“实验”菜单,选择“刺激强度(或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项,参数:通道模式为张力,采样频率400HZ~1KHZ,扫描速度1S/div,灵敏度10g~30g,时间常数为直流,滤波频率100HZ,在“选择”下拉菜单中选择“强度/频率”项,显示刺激参数。
离体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毁脑脊髓,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避开神经,向下牵拉剥离皮肤,剥除后,将标本置于盛有任氏液的培养皿中。
分离双腿,游离坐骨神经,将已游离的坐骨神经搭在腓肠肌上。
用镊子循股二头肌和半膜肌之间的坐骨神经沟,纵向分离暴露坐骨神经之大腿部分,直至分离至腘窝胫神经分叉处。
然后剪断股二头肌肌腱、半肌腱和半膜肌肌腱,并绕至前方剪断股四头肌肌腱。
自上而下剪断所以坐骨神经分支,将连着3~4节椎骨的坐骨神经分离出来。
用粗剪刀自膝关节周围向上剪除并刮净所有大腿肌肉,在距膝关节约1cm剪断股骨。
弃去上段股骨,保留部分作为坐骨神经小腿标本。
完成标本。
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1).刺激方式:单次刺激波宽:5ms(2).开始记录,按“刺激”按钮,刺激强度从0.1V逐渐开始增大,强度增加量为0.05V,连续记录肌肉收缩曲线。
(3).测量每一刺激强度所对应的肌肉收缩张力,确定阈强度和最大刺激强度。
机能实验学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及肌肉的收缩性质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学实验报告实验项目名称: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及肌肉的收缩性质1.实验目的(1)学会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2)观察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分析刺激频率、强度与肌肉收缩的关系;(3)明确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
2.材料与方法2.1实验动物动物:牛蛙2.2实验器材与试剂器材:蛙类手术器械1套,刺蛙针1根,锌铜弓1只,玻璃分针一根,万能支架,生物信号采集系统,张力换能器。
试剂:任氏液2.3实验方法与步骤(1)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①破坏脑脊髓:左手固定住牛蛙,右手拿刺蛙针,找到枕骨大孔处将刺蛙针刺入2-5mm,分别捣损脑组织和脊髓。
待左手感受到牛蛙四肢瘫软并处于对称部位时,代表牛蛙的脑和上部脊髓被完全破坏。
②剪除躯干上部及内脏:在牛蛙骶髂关节水平上1厘米处剪断脊柱并将蛙头、前肢和内脏去除;保留部分脊柱和下肢。
注意剪断脊柱位置不宜太靠后,以免伤及牛蛙坐骨神经。
③剥皮:小心地剥去牛蛙的皮肤,沿着脊柱正中,将牛蛙剪成两半,注意不要伤及标本上的坐骨神经。
④游离坐骨神经:腓肠肌向上将标本固定于蛙板上,使用玻璃分针,沿着坐骨神经的走向仔细将坐骨神经由脊柱分离至膝关节处。
⑤:制成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在坐骨神经起源下1厘米处剪断椎骨,夹住余下的一小段椎骨,将游离出的坐骨神经放至蛙小腿一侧,并用任氏液浸润。
剪断膝关节周围所有大腿肌肉,剪断股骨(保留约1cm),在跟腱处结扎并剪断腓肠肌腱,将膝关节以下小腿部分全部剪除,剩下即为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
⑥标本检验:用锌铜弓轻轻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表示标本制备完好。
(2)肌肉收缩的性质观察:①连接刺激器和记录装置:将张力换能器和肌槽固定在铁支架上,张力换能器的输出端连接放大器通道Ⅲ。
②固定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以股骨作支点固定,腓肠肌与张力换能器连接,将穿好手术线的坐骨神轻轻提起,放在刺激电极上,并保证接触良好。
③调试采样设备:打开PcLab生物医学信号采集处理系统,选择项目——生理实验:刺激的强度和幅度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机能实验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神经递质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实验目的:1. 了解神经递质在神经肌肉传递中的作用。
2. 观察不同神经递质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3. 分析神经递质对骨骼肌收缩的调节机制。
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家兔2. 实验器材:肌电图机、肌夹、生理盐水、乙酰胆碱(ACh)、肾上腺素(Ad)、氯化钙(CaCl2)、硫酸镁(MgSO4)、显微镜、培养皿等。
实验方法:1. 将家兔固定于实验台上,使用肌电图机记录其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2. 将家兔的肌肉组织取出,制成肌条,置于培养皿中。
3. 将乙酰胆碱(ACh)、肾上腺素(Ad)、氯化钙(CaCl2)、硫酸镁(MgSO4)分别滴加到肌条上,观察并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4. 将不同浓度的神经递质分别滴加到肌条上,观察并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5. 使用显微镜观察肌纤维的收缩情况。
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动物,将家兔固定于实验台上。
2. 使用肌电图机记录家兔骨骼肌的基线收缩情况。
3. 将家兔的肌肉组织取出,制成肌条,置于培养皿中。
4. 将乙酰胆碱(ACh)滴加到肌条上,观察并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5. 将肾上腺素(Ad)滴加到肌条上,观察并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6. 将氯化钙(CaCl2)滴加到肌条上,观察并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7. 将硫酸镁(MgSO4)滴加到肌条上,观察并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8. 将不同浓度的神经递质分别滴加到肌条上,观察并记录骨骼肌的收缩情况。
9. 使用显微镜观察肌纤维的收缩情况。
实验结果:1. 乙酰胆碱(ACh)滴加到肌条上后,骨骼肌出现明显的收缩。
2. 肾上腺素(Ad)滴加到肌条上后,骨骼肌出现收缩,但收缩幅度小于ACh。
3. 氯化钙(CaCl2)滴加到肌条上后,骨骼肌出现收缩,但收缩幅度小于ACh。
4. 硫酸镁(MgSO4)滴加到肌条上后,骨骼肌出现舒张。
5. 不同浓度的神经递质对骨骼肌的收缩影响不同,随着浓度的增加,收缩幅度逐渐增大。
实验分析:1. 乙酰胆碱(ACh)是神经递质,可引起骨骼肌收缩,说明神经递质在神经肌肉传递中发挥重要作用。
机能实验学:连续刺激对心肌和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③ 超常期:
给予阈下刺激,即可产生动作电位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 代偿间歇
实验一: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青蛙毁脑和脊髓(视频),暴露心脏
蛙心夹夹住心尖 (舒张期),仪器连接
刺激电极始终与心室接触
记录蛙心博曲线
单刺激(阈上刺激): •收缩期 •舒张早、中、晚期
是否出现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收缩曲线
?连续刺激最大刺激强度?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锌铜弓检测标本兴奋性实验前标本浸泡在任氏液中5分钟仪器连接和标本放置最大刺激阈刺激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兼顾实验进度和标本的生理机能状态
连续刺激对心肌和骨骼肌的影响
实验目的
记录在体蛙心博曲线,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 制备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观察刺激强度和刺
不完全强直收缩 单收缩 复合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
实验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影响
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视频)
锌-铜弓检测标本兴奋性
实验前标本浸泡在任氏液中5分钟
仪器连接和标本放置
观察不同刺激强度对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影响:
•单刺激:阈刺激和最大刺激强度
观察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强度的影响: •连续刺激(最大刺激强度) •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
激间隔
代偿间歇
实验一: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实验二:刺激强度和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实验原理
收缩的总和
➢ 运动单位数量:刺激强度
➢ 运动神经元发放冲动的频率效应:刺激频率(单或连 续刺激)
-60 -80 -90
骨骼肌兴奋 - 收缩曲线
• 有效不应期短
不同刺激频率对骨骼肌收缩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能实验:刺激肌肉收缩实验
摘要:该实验以学会用刺激器引发骨骼肌收缩的方法及细胞外电位刺激法诱发神经干动作电位的方法,了解神经冲动的强度与频率与肌肉收缩的关系,观察记录坐骨神经干动作电位,传导速度,不应期为目的,结果可观察到神经干传导的波形图,因此由动作电位波形图可以得出其传导速度; 肌肉神经中刺激频率与强直收缩关系波形图,刺激强度引起可以得出:使用不同的刺激方式,骨骼肌的收缩方式可分为单收缩和复合收缩,随着刺激频率不断提高,复合收缩分为完全强直收缩和不完全强直收缩。
引言;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给细胞一个适当的刺激,可触发其产生可传导的膜神经冲动,称为动作电位。
能引发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称为其阈值。
电刺激不断增加,肌肉收缩反应也逐步增强,超过阈值刺激叫阈上刺激。
当刺激强度增大到某一值时,肌肉收缩反应不再增大,把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
当骨骼肌受到频率较高的连续刺激时,可出现一这种总和过程为基础的强直收缩,总和发生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则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如发生在前一次的收缩期则为完全强直收缩。
数据处理:神经干速度传导:潜伏期:0.55 时程2.35 正向波幅6.13 负向波幅-3.69 峰峰值9.82 电极间距离2.0 时间差1.30 传导速度15.38
讨论:表中开始一段无任何波动表示电极静息时,细胞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
蟾蜍坐骨神经干刺激时由丛多神经纤维组成。
不同神经纤维其兴奋性不尽相同,当给予不同刺激,刺激强度不同可引起一个至多个纤维兴奋,记录电极会把多个动作电位同时记录下来,形成动作电位波形图,称为动作电位。
表一记录的电位为复合动作电位。
当刺激器发出脉冲刺激时,负电极处发生去极化,去极化达阈电位可引发动作电位,使负电极发生内正外负的倒极化,使已兴奋的电极电位处于邻近未兴奋处而出现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
1比2先兴奋,距离已知,可得出传导速度。
表二:出:刺激强度不断加大时,刚能引起神经干中兴奋性较高的神经纤维产生兴奋,表现为受这些神经纤维支配的肌纤维发生收缩,此时的刺激强度即为引起这些神经纤维兴奋的阈强度。
阈强度为0.8.刺激强度继续加大时,更多的神经纤维兴奋,肌肉的收缩反应也相应逐步增强,强度超过阈值的刺激叫阈上刺激。
当刺激强度加大到某一值时,神经干中所有的神经纤维均兴奋,此时肌肉作最大的收缩。
把具有引起肌肉最大收缩的最小刺激强度的刺激称为最大刺激。
最大刺激为1.10.
表三: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施加不同方式的电刺激,骨骼肌的收缩可表现出多种形式。
给单个电刺激时,可以记录到一个收缩舒张曲线,这种收缩方式称为单收缩,这种收缩曲线称为单收缩曲线,单收缩曲线分为三个时相,其中第一段为施加刺激到肌肉开始收缩缩短之前的一段时间即潜伏期,第二段为肌肉开始收缩缩短到收缩结束的一段时间即收缩期,第三段为肌肉开始舒张到舒张结束的一段时间即舒张期。
给连续刺激时,有可能发生肌肉收缩波形的融合,也有可能只引起一次单收缩而不发生波形融合,如果波形发生融合,肌肉的收缩形式就称为复合收缩,复合收缩以分为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和完全性强直收缩,如果第二次刺激落到了第一次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舒张曲线的下降支即舒张期内,这种复合收缩称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如果第二次刺激落到了第一次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舒张曲线的上升支即收缩期内,这种复合收缩称为完全性强直收缩。
而且复合收缩时,后一次肌肉收缩的幅度通常比前
一次幅度大。
其机制如下:刺激施加到坐骨神经干上,引起神经干兴奋,动作电位传导至神经纤维末稍接头前膜,激活接头前膜电压门控式Ca2+通道,Ca2+进入接头前膜内带动囊泡向接头前膜靠近,囊泡膜与接头前膜融合,然后释放出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乙酰胆碱与接头后膜上的受体结合,激活接头后膜的化学门控式通道的活性,Na+内流,K+外流,其中以Na+内流为主,使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
终板电位经总和达到阈电位水平时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将传遍整个细胞膜,当动作电位传到横管,通过三联管结构,影响到纵管膜对Ca2+的通透性,钙通道开放,Ca2+从纵管向肌浆释放,肌浆中Ca2+浓度迅速上升,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启动肌丝滑行过程,肌肉收缩张力不断增大,当肌张力增大到等于后负荷(换能器弹簧片的反作用力)时(等长收缩),肌肉长度开始缩短,从施加刺激至神经干上到肌肉长度开始缩短之前,所发生的这些过程是潜伏期段产生的原因。
肌肉长度开始缩短,收缩曲线开始上升直至收缩结束,即收缩期。
其后,由于肌浆网上钙泵作用加强,肌浆中的Ca2+又被泵回肌浆网中,肌浆中的Ca2+浓度降低,Ca2+与肌钙蛋白解离,肌钙蛋白分子构型恢复到以前状态,导致原肌宁蛋白分子构型也恢复到以前状态再次占据肌纤蛋白分子上的结合位点粗细肌丝解离,所有粗细肌丝全部解离,肌肉舒张曲线再次回到基线,此为舒张期,舒张期历时较收缩期稍长。
采用连续双次刺激时,调节两次刺激的刺激间隔,使其由大到小,当两次刺激的刺激间隔小于一定值时,连续双次刺激记录的肌肉收缩曲线与单收缩曲线完全一样,这说明标本对连续双次刺激的第二次刺激未发生反应,其原因是第二次刺激落在第一次刺激产生的动作电位的不应期内。
当刺激间隔大于一定值时,连续双次刺激记录的肌肉收缩曲线与单收缩曲线形态不再相同,波形可以只有一个,但幅度较单收缩曲线高,其原因是发生了收缩期的复合收缩,由于第一次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还没完成,第二次刺激又引起Ca2+从肌浆网向肌浆中释放,使肌浆中Ca2+浓度进一步升高,这也是所有复合收缩曲线幅度逐渐升高的直接原因。
当刺激间隔继续增大时,第二次刺激引起的肌肉收缩落在第一次刺激引起肌肉收缩的舒张期,出现一个锯齿波。
若采用连续多次刺激,记录复合收缩曲线。
可以看到逐渐增高的10个锯齿波相互融合(舒张期融合),即不完全强直收缩。
而且可以看到融合的波形平滑无锯齿且收缩幅度上升最明显,收缩张力最大(收缩期融合),此即完全性强直收缩. 通过上述分析讨论,我们可得出这样的结论:使用不同的刺激方式,骨骼肌和收缩形式可分为单收缩和复合收缩,随着刺激频率的不断增高,复合收缩又可分为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和完全性强直收缩,且以完全性强直收缩的肌肉收缩张力最大,作功能力最强。
五、注意事项:
1. 标本制作:
a) 避免手指、金属器械接触坐骨神经和腓肠肌;
b) 操作过程中勿污染、或过分牵拉神经和肌肉;
c) 神经干应游离干净,不带其它组织;
d) 应在股骨干中段将其剪断,便于安装
e) 常给标本上滴加任氏液,防止其表面干燥,以保持其正常的兴奋性。
2. 实验过程:
a) 如果肌肉痉挛,则擦拭肌动器平板,清除高渗任氏液;
b) 若刺激无效可将电极插入肌肉,直接给予激刺;
c) 经常滴加任氏液以防标本干燥;
d) 每次刺激后都要让肌肉休息相同长的时间(0.5-1分钟)。
二、实验原理:
蛙类属于两栖类动物,它们的一些基本生理活动规律与温血动物相似,并且维持其离体组织正常活动所需的理化条件比较简单,易于建立和控制。
因此在实验中常用蟾蜍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兴奋性、刺激的一些基本规律以及骨骼肌的收缩特点。
兴奋性良好的肌肉收到人为施加的有效刺激,其外在表现是肌肉的收缩活动。
随着刺激个数和频率的不同,肌肉将表现出不同的收缩形式:
1. 给肌肉一个短促、有效的刺激,肌肉将发生单收缩。
一个单收缩要经历潜伏期、收缩期、舒张期。
对蟾蜍的腓肠肌来说:潜伏期约10ms,收缩期约50ms,舒张期约60ms.
2. 使用相继的两个有效刺激作用于肌肉,如果两个刺激的间隔大于该肌肉收缩的全部时间,则出现波形上完全分离的两个单收缩。
逐渐缩短两个刺激的间隔,即提高刺激的频率,使第二个刺激落在第一个收缩的舒张期,就会引起两个单收缩的不同程度的复合,称之为舒张期复合收缩。
进一步提高刺激频率,使第二个刺激落在第一个收缩的收缩期,前后两个单收缩就会复合起来形成一个收缩幅度比较高的收缩波形,称之为收缩期复合收缩。
3. 给肌肉一连串有效刺激,肌肉可因刺激频率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收缩形式:如果频率很低,即两个相继刺激的间隔很大,则出现一连串相互分离的单收缩;逐渐增大刺激频率,则会出现波形不同程度的复合,其曲线呈锯齿状,即不完全强直收缩;再继续增大刺激频率,则肌肉处于完全、持续的收缩状态,看不出单收缩的痕迹,此时为完全强直收缩。
4. 强直收缩的高度大于同样刺激条件单收缩的高度,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加。
正常人体的肌肉收缩形式几乎都是完全强直收缩。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观察肌肉收缩的形式及收缩形式与刺激之间的关系。
在刺激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强直收缩的幅度大于单收缩的幅度,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其收缩幅度可随刺激频率的增加而增大。
在自然条件下,肌肉的收缩形式几乎都是完全强直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