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学派
西方经济学中的瑞典学派

西方经济学中的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他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大卫·达维逊、古斯塔夫·卡塞尔和约翰·古斯塔夫·克努特·维克赛尔是这一学派的主要奠基者。
20世纪20-30年代内,伊里克·林达尔、冈纳·缪尔达尔、伊里克·伦德堡和柏替·奥林等瑞典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维克赛尔等人的经济理论,正式形成了瑞典学派,并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以阿萨·林德贝克为代表的瑞典经济学家对瑞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瑞典经济学家外,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雷格纳·弗瑞希和沃德·奥克鲁斯特也是这—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其中弗瑞希、缪尔达尔和奥林曾分别荣获了1969年、1974年和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作为西方经济学中一个独立的学派,瑞典学派的主要特点是在沿袭传统的一般均衡价值理论和分配理论的基础上,首创了分析经济现象的一些新概念,并运用了宏观总量的分析方法和动态分析方法,建立起了一个动态经济理论体系。
此外,瑞典学派关于国家调节经济生活的政策主张和关于“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同凯恩斯主义一样,得到了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和经济学界的日益重视。
瑞典学派

瑞典学派概述瑞典学派(The Swedish School)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
又称北欧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
它以斯德哥尔摩大学为主要阵地,故又称为斯哥尔摩学派。
起源于19~20世纪之交,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济理论。
它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对当代世界有重要影响。
当然,它的主要影响是在北欧,对其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则基本上是学术性的,而不是政策性的。
瑞典学派代表人物和理论渊源瑞典学派的理论前驱是K.维克塞尔(1851~1926)、G.卡塞尔(1866~1945)、D.达维逊(1854~1942),主要代表人物有G.缪达尔(1898~1987)、E.R.林达尔(1891~1960)、E.伦德堡(1907~)、D.哈马舍尔德(1905~1961)、B.奥林(1899~1979)、I.斯塔尔和A.林德贝克(1930~)等。
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是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
根据这一理论,维克塞尔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
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瑞典学派(Swedish School)又称之为“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因其开创了以国家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和“收入均等化”的北欧社会福利模式而闻名,尤其是瑞典,被称为“福利国家的典范与橱窗”。
与其对现代社会保障理论的贡献相比,它对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巨大影响同样毫不逊色。
瑞典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瑞典是北欧一个只有850多万人口,4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国,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对外高度开放型的国家。
瑞典学派就是植根于这样的国度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环境之中的一个经济学流派。
第十三章 瑞典学派

三、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
——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 萨缪尔森曾将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划分为三代: 在第一代的三位瑞典学派的创始人中,维克塞尔 被认为是一位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瑞 典学派的主要理论渊源是维克塞尔的经济学说。
• 维克塞尔(1851-1926)是一位在近代西方经济学 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经济学家。曾经到过英 国、奥地利、德国、法国等多个国家留学,深受 李嘉图、庞巴维克和瓦尔拉斯等人的影响。回国 后长期在隆德大学任教。
• (2)倡导动态经济学,反对静态经济学,提出了货 币均衡论。
• (3)引入了一系列经济分析的新方法、新概念、新 工具,将经济动态分析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 (4)强调预期在经济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瑞典学派的特点
• (5)注重从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中引出政策建议, 指导实际经济工作和政府政策的制定。
④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即“自然利率”—— 是与货币利率相对应的概念,是指“如果不使用货币、一 切借贷以实物资本形态进行,在这种情况下的供求关系所 决定的利率”。实际上就是指物质资本的收益率。
⑤假定所考察的是一个抽象对外贸易的经济体系,各 生产单位完全从银行借入资本从事经营活动;促使企业增 加投资、扩大生产的刺激因素是利润动机;并假定各生产 单位生产时期是无差异的
在全面评述激进派经济学理论观点的同时,系统地总结了 瑞典近百年来,尤其是二战后的经济政策,既保持了瑞典学 派的理论传统,又加强了瑞典学派理论中的社会民主主义的 经济思想。
二、瑞典学派的特点
• 瑞典学派是对当时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一种革新, 其主要的贡献和理论方法特点表现在:
• (1)最先在实际上批评了“萨伊定律”为代表的传 统新古典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摈弃了“二分法”, 首创了将货币与实际经济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货币 经济理论。
瑞典学派

(2)混合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混合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 所有制: 所有制:公私混合 经济运行机制: 经济运行机制:计划与市场有机结合
(三)俄林
伯蒂尔·俄林( 伯蒂尔·俄林(Bertil Ohlin) Ohlin) 1969年——1975年 1969年——1975年,俄林担任诺 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 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主持颁 发这项资金的评选工作。 发这项资金的评选工作。
赫克塞尔—俄林定理( 赫克塞尔—俄林定理(H-O定理) 定理)
1、基本假定: 基本假定: 两国家、两要素和两商品。生产要素初始水平给定, (1)两国家、两要素和两商品。生产要素初始水平给定, 各不相同。 各不相同。 (2)B是劳动密集型产品,A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3)两国技术相同 (4)规模报酬不变 (5)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6)完全竞争 (7)要素可以在国内、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要素可以在国内、 没有运输成本、 (8)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贸易壁垒 (9)充分就业 10) (10)贸易平衡 内容: 理论: 2、内容:H-O理论:一国应出口相对密集地使用其相对富 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 裕的生产要素所生产出的商品,进口密集地使用其相对稀 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商品。 缺的生产要素生产出的商品。
3、理论观点。 理论观点。
提出了预期和计划、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 提出了预期和计划、时点分析和期间分析、 预期和计划 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 事前分析和事后分析、均衡分析和不均衡 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论概念, 分析等一系列方法论概念,建立起完整而 系统的宏观动态均衡方法论。 缪尔达尔讨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贫者愈贫, 缪尔达尔讨论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贫者愈贫, 富者愈富, 富者愈富,收入不均与经济停滞相互作用 揭示了其制度根源, 的循环累积因果效应,揭示了其制度根源, 提出只有通过农地改革、教育改革、 提出只有通过农地改革、教育改革、政治 农地改革 改革等制度创新,才能摆脱恶性循环, 改革等制度创新,才能摆脱恶性循环,走 向良性循环。 向良性循环。
8-瑞典学派

• (5)注重从经济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中引出政策建议,指导实 际经济工作和政府政策的制定。 • (6)注重对于国际经济理论和经济制度理论的研究,提出了 独特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小国开放型的通货膨胀理论。 • 瑞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对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历史性作用和意义。瑞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对 于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的形成,有着直接的、重 要的影响。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瑞典学派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 和凯恩斯主义一样,也得到了许多西方国家的政府和经济 学界的重视,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 20世纪20-30年代是瑞典学派的形成时期。在威 克塞尔经济理论基础上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瑞典经 济学家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堡、俄林等人, 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威克塞尔的理论传统,建立 起宏观动态经济理论,并得出了以宏观货币政策 和财政政策为中心的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经济政 策结论,形成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独树 一帜的斯德哥尔摩学派。 • 缪尔达尔、林达尔、伦德堡、俄林等人就是萨缪 尔森所说的第二代瑞典学派的经济学家。在这一 代人手中,瑞典学派正式形成。
瑞典学派
• 瑞典学派又叫北欧学派或斯德哥尔摩学派。这个学派是现代西方经济 学的重要学派之一。 •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瑞典著名经济学家大卫·达维逊(DavidDavidson)、 古斯塔夫·卡塞尔(Gustav Cassel)和约翰·古斯塔夫·克努特·威克塞尔 (Johan Gustav Knut Wicksell)是这一学派的主要奠基者。 • 20世纪20-30年代内,伊里克·林达尔(Erik Robert Lindahl )、冈 纳.缪尔达尔(Gunnar Mgrdal )、伊里克·伦德堡(Erik Filip Lundberg) 和伯蒂·俄林(Bertil G. Ohlin)等瑞典经济学家进一步发展了威克塞尔 等人的经济理论,正式形成了瑞典学派,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界的普遍 重视。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以阿萨·林德贝克 (Assar Lindbeck )为代表德瑞典经济学家对瑞典学派经济理论的发 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除了瑞典经济学家之外,挪威著名经济学家雷格纳·弗瑞希(Raguar Frisch)和沃德·奥克鲁斯特(Word Aukrust)也可以算是该学派的重 要代表人物。 • 其中弗瑞希、缪尔达尔和俄林曾经分别获得了1969年、1974年和 197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学派

The Swedish School
简介
瑞典学派是当代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又
称北欧学派、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 20世纪之交,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 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济理论。
背景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始步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瑞 典在发展中受到两方面的困扰:一是周期性经济衰 退和社会动荡;二是长期的资本积累和垄断资产阶 级大量攫取高额利润引起劳资矛盾的尖锐化。 在此情况下,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宣扬的自动充 分就业均衡论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现实面前已渐 趋破产,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便不得不在理论上另辟 蹊径,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瑞典学派就是 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需要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对瑞典福利制度的影响
瑞典学派的“自由社会民主主义”理论是瑞典福利制度的 理论基础。
时间 阶段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19世纪末—20世 纪初
起源
维克塞尔
强调国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制度优越; 资本主义分配制度有缺陷
政治上保留资产阶级专政;经 济上实行混合经济制度;主张 建立福利国家,坚持市场经济, 信贷货币政策,人力资源政策, 福利政策
理论渊源
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是维克塞尔的“累积过
程理论”。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 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为宏观经济变动 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维克塞尔 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 主张。 维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 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论渊源,而且开启 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 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奠基
关于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理论贡献的思考

的重要经济问题和挑战,为全球经济治理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借鉴
。
05 结论
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1 2 3
强调社会因素
瑞典学派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扩展到社会因素, 弥补了传统经济学研究的不足,使得经济学更加 贴近现实。
提出新的理论框架
瑞典学派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以解释和解决社 会经济问题,为西方经济学理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
VS
瑞典学派的发展
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瑞典学派的 经济学家们进一步发展了制度主义理论, 强调了社会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 作用,并从制度角度解释了资本主义经济 制度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同时,他们还提 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建议,对当时的经济 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瑞典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Gustav Cassel
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政策协调实践
瑞典学派的政策协调理论为 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实践提 供了有益的指导,即不同政 策之间需要相互协调以实现 宏观经济目标。
04 瑞典学派的未来 研究与展望
瑞典学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理论体系的完善
尽管瑞典学派已经为西方经济学理论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但仍 存在一些理论体系不够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瑞典学派强调不同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对现代宏观经济学的政策协调提供 了有益的启示。
对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启示
01
02
03
消费者行为理论
瑞典学派对消费者行为的 研究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 的消费者行为理论提供了 重要启示。
企业行为理论
瑞典学派对企业行为的研 究为现代微观经济学中的 企业行为理论提供了有益 的启示。
关于瑞典学派对西方经济学 理论贡献的思考
第四章 瑞典学派

三、代表人物
第一代:威克赛尔(1851-1926) 第二代:林达尔(1891-1960) 缪尔达尔(1898-1987) 俄林(1899-1979) 第三代:林德贝克(1930-)
四、核心理论
• 威克赛尔(Knut Wicksell)——累积过程理论《利息与价格》 (1989) • 缪尔达尔(Myrdal)、林达尔(Lindal)——宏观动态理论《货币 均衡论》(1931)、《货币政策的目的和方法》(1929)、 《货币和资本理论的研究》(1939) • 赫克歇尔、俄林(Ohlin)——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理论(H-O 模型)《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1933) • 以“小国开放经济”为特征的对外贸易理论(Aukrust-EFO 模型) • 林德贝克(Lindbeck)——以“混合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理论,《瑞典经济政策》(1974)
第一节 学派概述
二、学派简介
瑞典学派又称北欧学派、斯德歌尔摩学派,形 成于20世纪30年代 以边际效用论为基础、沿袭一般均衡理论,提 出了一些新概念和动态分析方法。形成了一整 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 济理论。 对当代的西方经济有重要影响,但主要是在北 欧,而且影响基本上是理论性而不是政策性
缪尔达尔(1898-1987)
缪尔达尔1898年生于瑞典中部一个乡村,父亲是 一个富裕的地主,有条件为缪尔达尔提供良好 的教育——皇家高级中学读书,接着考入斯德 哥尔摩大学学习法律。之所以选择这项课程是 因为他希望理解社会的运行方式。尽管1923年 缪尔达尔获得了法律学位,但这段令人精疲力 竭的过程扼杀了他对法律的兴趣。这时他的妻 子阿尔瓦说服他转而研究经济学,该学科能够 将科学、数学与他探索社会运行方式的努力结 合起来。在老师克努特·威克塞尔的指导下, 缪尔达尔于1927年获得了斯德哥尔摩大学的经 济学博士学位,并开始在母校任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利率:货币利率是连接汇率和货币市场工具之间
的桥梁。从根本上说,一种货币的利率是该货币的价格 (即借入该货币的成本)。利率只是由货币市场的供给 与需求决定。想借款的人越多,利率就越高;想贷款的 人越多,利率就越低。
累积过程理论
起点 = 自然利率=货币利率 I=S 充分就业 物价稳定 外界冲击 (银行新增一笔贷款) 企业没有扩大生产的要求 (自然利率=货币利率)
第三,威克塞尔首次把利率区分为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这个区分在 经济思想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理论体系
该学派从发展过程来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不 同时期有不同的代表人物,也有不同的理论特点。
第一个时期,累积过程理论(威克塞尔) 第二个时期, 宏观动态理论(缪尔达尔) 国际分工和贸易学说(俄林) 购买力平价学说(卡塞尔) “斯堪的纳维亚”模型(EFO模型) 第三个时期,经济制度理论(林德贝克)
S消费品萎缩
消费品P D资本品 生产要素
实际上这种影响不但是恒久的,而且是累积的。
累积过程理论
这种循环会形成一个经济扩张的累积过程,在 这种过程中,社会生产并不会实际扩大,但原 有的生产结构破坏,导致经济严重失衡。 货币利率与自然利率的偏差是导致经济周期波 动的原因。 经济达到均衡的条件: 货币利率=自然利率 储蓄=投资(资本供求相等) 物价水平稳定不变
累积过程理论
威克塞尔累积过程理论由瑞典学派创始人威克塞尔提出。他 认为,自然利率是借贷资本的需求与储蓄的供给相一致时, 从而相当于新形成的资本之预期收益率的利率。是指从银行 的货币利息率和自然利率的关系来说明物价的上升或下降的 累积过程和经济周期的理论。 这一理论将资本边际利润率和利息率的差异及其相对变动视 为宏观经济变动的基本决定因素。根据这一理论,威克塞尔 提出控制利息率以维持经济稳定的经济政策主张。威克塞尔 的累积过程理论和宏观货币政策主张,不仅是瑞典学派的理 论渊源,而且开了现代西方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先河,成 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之一。
累积过程理论
自然利率:假设所有价格具有充分弹性,令总需求与总
供给永远相等时的利率水平。假设各种各样的价格可以反 映供求关系而在瞬时被调整,所谓自然利率是指在这个假 设中成立的实质的利率。在这种假想经济中,由于各商品 的供求一致,就实现了有效率的资源分配。这样,自然利 率也就可以说是为实现理想的资源分配所要求的实质利率。
理论渊源: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理论
形成和发展
瑞典是北欧一个只有980多万人口,45万平方公里土地的小国, 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的对外高度开放型的国家。瑞典学派就是 植根于这样的国度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环境之中的一个经济学流 派。它萌芽于20世纪初。当时正值资本主义已逐渐由自由阶段过渡 到垄断统治阶段,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已日趋尖锐,以致爆发世界大战 和严重经济危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的1920年,便在一些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周期性经济危机,随即又进入长期的慢性萧 条。到1927年左右,经过短暂复苏后,1929年更爆发了在资本主义 世界史上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失业总数超过3,000万人,至第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即使在所谓经济高涨时期,失业人数也大量 存在。与此同时,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一小撮金融寡头利用其 所控制的国家机器,日益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生活的干预,借以攫取最 大限度的利润。在此情况下,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宣扬的自动充分 就业均衡论和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现实面前已渐趋破产,资产阶级经 济学家便不得不在理论上另辟蹊径,以维持资本主义制度的统治。瑞 典学派就是为适应这种新的形势需要而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
社会福利 公共部门雇佣着近1/3的劳动力 公共部门通过转移支付再次分配了GDP的24% 收入很高的人所得税率可高达80%
福利中心办公室用电脑管理,新生婴儿的父 亲有权16个月不上班,婴儿的母亲也同样领全 薪在家看管孩子。孩子年满16周岁以前,父母 均可获得生活津贴;年满16周岁以后,完成九 年义务教育的青年,如继续深造可获得学习津贴; 病人所享受的病假补助,其数额视病假长短而定, 相当于工资的75%—100%;医疗费用和经医生 之手的药品开支,大部分由国家负担。
林德贝克
二战后,瑞典学派涌现出以林德贝克为代表的第 三代经济学家。林德贝克是战后瑞典学派经济学 说的集大成者。 林德贝克的《新左派政治经济学─一个局外人的 看法》(1971)、《瑞典的经济政策》(1974) 是战后瑞典学派最重要的著作。 他根据瑞典是小国、开放型经济和深厚的社会民 主主义传统的特点,进一步发展了瑞典学派的经 济理论,使其带有三点鲜明的特征,即小国开放 型、社会民主主义色彩和混合经济。
经济制度
在生产领域,私人经济居统治地位; 在分配领域,公共部门的作用比生产 领域大,政府支配收入分配 在市场需求领域,公共消费需求和公 共投资需求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 在金融领域,公共储蓄占储蓄的比重
威克塞尔在经济思想史中占有特殊地位。一方面,他发展了庞巴 维克的资本利息论和瓦尔拉的一般均衡理论,是传统经济学的维护者; 另一方面,他首创了累积过程学说,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开创者—— 这是他对经济学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 第一,威克塞尔第一次把处于分离状态的传统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融 为一体。威克塞尔的累积过程原理把涉及到价格形成的经济理论即价 值论和分配论与涉及到价格水平的货币理论结合在一个理论框架中。 冯哈耶克这样评论道:“只是由于这个伟大的瑞典经济学家才使直到 这一世纪末叶仍然隔离着的两股思潮终于确定地溶而为一了。” 第二,威克塞尔建立了第一个现代宏观经济均衡体系。根据累积过程 理论,当货币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大于储蓄,总需求大于总供 给,经济处于膨胀阶段;反之,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处于紧缩阶 段。由此,威克塞尔建立的累积过程学说是一个宏观经济均衡体系。 因此,他是宏观经济均衡体系的最早创始人。
瑞典学派
学派概述 代表人物
理论体系
经济制度
学派概述
瑞典学派(The Swedish School)当代西方经济学 的一个流派。又称北欧学派、它以斯德哥尔摩大学为主要 阵地,故又称为斯德哥尔摩学派。起源于19~20世纪之 交,形成于20世纪20~3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形成了一整套带有社会民主主义色彩的小国开放型混合经 济理论。它不仅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而且对当 代世界有重要影响。当然,它的主要影响是在北欧,对其 他西方国家的影响则基本上是学术性的,而不是政策性的。
代表人物 第一代:威克赛尔(1851-1926) 第二代:林达尔 (1891-1960) 缪尔达尔(1898-1987) 俄林 (1899-1979) 第三代:林德贝克 (1930- )
威克赛尔
威克塞尔(Knut Wicksell,1851- 1926)是瑞典学派的创始人,并且对 奥地利学派、剑桥学派有着深刻的影 响。他在20世纪初期提出的货币经济 理论,也即累积过程理论(cumulative process),首先突破了此前经济学家普 遍持有的“货币面纱”论,试图将货 币与实际经济结合起来,并且对包括 凯恩斯在内的经济学理论发展产生了 巨大的影响。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出现 在1898年的《利息与价格》(Interest and Prices)一书中。
瑞典学派
The Swedish School
瑞典简介
■人口:984万 ■人均GDP:58116美元 ■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与黑龙江省面积相当)
◆森林覆盖率54% ◆世界上拥有跨国公司最多的国家 ◆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均守中立,未参战 ◆农业劳动人口只占全国就业人口的3%左右
著名企业
■沃尔沃集团 ■沃尔沃汽车 ■斯堪尼亚商用车 ■萨博汽车及武器 ■爱立信 ■伊莱克斯电器 ■ ABB ■利乐包装 ■哈苏相机 ■宜家家具 ■ H&M服装 ■绝对伏特加 ■柯尼塞格跑车 ■阿斯利康制药 ■ SKF轴承公司
银行为了吸引企业贷款 只能降低货币利率 (从两方面影响总需求)
一方面扩大生产 另一方面消费者S
生产要素P C 消费品P
累积过程理论 表面上:由于货币利息下降,货币数量的增加量被物价上涨所吸收。 实际上:
新增贷款注入企业 扩大生产 D生产要素 没有闲置的资源 D消费品
生产要素P
居民收入
部分生产要素转移到有 支付高价能力的生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