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相和歌辞”研究

合集下载

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

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

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乐府歌诗。

在中国古代,乐府歌诗是一种重点需要研究的艺术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乐府歌诗,特别是李白的乐府歌诗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本文就将以论述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为主,对李白乐府歌诗在音乐上的表现作出研究和论述。

中国文学艺术中,乐府歌诗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一种文学形式,在其中除了文字的内容以外,乐府歌诗还包括音乐元素。

从古到今,乐府歌诗都具有浓厚的音乐性,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大多数民间音乐中。

李白乐府歌诗也不例外,其中充斥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可以说是一种音乐性特别强的文学作品。

首先,李白的乐府歌诗在音乐中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它的音乐特点主要体现在曲调方面。

李白的乐府歌诗曲调变化动态,经常变幻出极其多样的乐曲变化,体现出其对声音的驾驭能力,能容易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种超现实的情感世界之中。

其中也包括一种节奏强烈而长句凝重的语调,以及应用赋格的手法,使得诗歌中表达出深远的意境,引起读者宏大的共鸣。

此外,李白乐府歌诗中也表现出多样的音乐技巧,如重复、押韵、节奏等,这些技巧使文章写就充满了些许音乐性。

比如他的《把酒问月》,这首乐府歌诗不仅重复运用了多首特定的押韵方式,而且行乐中采用了类似于小号的押韵方式,构成了一首引人入胜的歌曲,且有浓厚的音乐性。

此外,李白乐府歌诗表现出一种艺术性的文笔,诗歌中使用着多种文字,如韵脚押韵、谐音引导、赋格、押韵、重复等技巧,这些技巧使得文章充满了艺术性的美感,也增加了乐府歌诗的可倾听性。

因此,李白的乐府歌诗能够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引发共鸣。

综上所述,在乐府歌诗的研究中,李白的乐府歌诗的音乐性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李白的乐府歌诗中表现出独特的曲调,采用着多种文字技巧,充满了艺术性,引人入胜。

通过对李白乐府歌诗的音乐研究,我们不仅能够获取到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粹,而且还能从中汲取到灵感,开阔思维,提高艺术修养。

相和歌辞研究

相和歌辞研究

相和歌辞研究相和歌辞初为乐府相和歌艺术的表演文本,兴盛于汉、魏,后为历代文人拟作不绝。

本文运用歌诗艺术生产的理论与方法,把相和歌辞作独立的研究对象,对汉、唐千年间的相和歌辞艺术进行了较为全面和详细的研究。

绪论部分首先说明了本课题的由来和学术意义,在对相和歌辞研究历史回顾与反思的基础上,主要论述了研究对象的性质和本文的理论与方法。

正文部分共分六章。

第一章主要从汉代音乐艺术生产的价值取向和器乐文化的发展两方面,考察了滋生乐府相和歌艺术的汉代新音乐文化环境,目的在于探究相和歌艺术在汉代得以生成、生产并繁荣流行的各种主、客观条件。

第二章是对“相和歌”艺术在汉代歌诗生产实践中生成及其发展过程的具体考察。

在对相和歌发展过程动态理解的基础上,对一直以来争议难定的相和歌概念问题提出了新的认识,揭示了其动态发展的特征。

第三章是对《乐府诗集》著录相和歌辞的文献考察。

在梳理郭茂倩之前相和歌辞主要著录情况的基础上,着重对《乐府诗集》著录相和歌辞的得失进行了总结与辨析。

第四章主要探讨以表演为中心的相和歌生产对相和歌辞艺术的影响。

从这一角度,对相和歌辞的艺术特质、艺术构成及其成因进行了新的总结与分析。

第五章主要讨论相和歌辞在魏晋时期的转型问题。

在考察、总结魏和西晋时期相和歌艺术生产新特点的基础上,揭示了曹魏相和歌辞的功能转向,并着力论证了“三祖”和曹植等人相和歌辞艺术的新变;对西晋时期荀勖订乐与汉魏相和歌辞的经典化问题也有所论述。

最后一章是对文人相和歌辞发展与演变特点的研究。

详细考察了相和歌传唱与文人的歌诗消费、歌辞制作情况,并进而揭示与论证了文人相和歌辞发展中拟与变的特点及其辩证关系的歌诗史、诗歌史意义。

结语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所作相和歌辞研究的歌诗艺术史和方法论意义。

附录部分是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漏收的存世歌辞补录,共辑补了汉至唐相和歌辞二百余首。

乐府诗文集: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阅读

乐府诗文集: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阅读

乐府诗文集:相和歌辞《王昭君二首》阅读王昭君二首唐代: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译文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能够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注释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

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

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娱乐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

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

”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对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秦地:指原秦国所辖的地域。

此处指长安。

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玉关: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武帝置。

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

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燕支:指燕支山,汉初以前曾为匈奴所据。

山上生长一种燕支草,匈奴女子用来化妆,故名。

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

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枉图画:昭君曾作为掖庭待诏,被选入汉元帝的后宫。

当时其他宫女为了早日博得恩宠,都用黄金*宫廷画师毛延寿,希望把自己画美,被皇上选中。

独有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行贿,所以毛延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落泪痣。

昭君便被贬入冷宫3年,无缘面君。

青冢:即昭君墓。

乐府诗《江南》赏析: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乐府诗《江南》赏析: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融合

乐府诗《江南》赏析: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融合古诗《江南》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汉乐府民歌,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清新自然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

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

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2、注释汉乐府:原是汉初采诗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

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

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

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正好”的意思。

三、创作背景《江南》是产生于汉代的一首采莲歌。

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学界有不同的说法。

有人说是一首情歌,“鱼戏莲叶”有暗喻男女欢爱的意思;也有人说这仅仅是写劳动生活的快乐。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采莲曲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将它们的欢乐之情充分透露了出来。

诗的前三句是主体,后四句只是敷演第三句“鱼戏莲叶间”,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主体部分的三句,描绘江南采莲风光,实际着重于表现采莲人的快乐。

开头“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首先把读者引入一个碧叶鲜丽、小舟穿行的画面。

“何田田”流露出感叹、赞美的语气,本身是带有情绪的。

虽然没有写人,人已在其中。

如此良辰美景,旖旎风光,采莲的人们自然免不了一场嬉闹。

何况,采莲的活儿,习惯上总是由年轻的女孩子干的,她们平日拘束得紧,如今似鸟出笼,更兼结伴成群,欣喜活泼,自是如水荡漾。

然而诗在这里逗了一逗,却不再写下去,转笔落到“鱼戏莲叶间”。

南朝郭茂倩对乐府诗的分类包括

南朝郭茂倩对乐府诗的分类包括

南朝郭茂倩对乐府诗分类的介绍南朝郭茂倩的《乐府诗集》是一部重要的乐府诗歌总集,其中对乐府诗的分类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在《乐府诗集》中,郭茂倩将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十二类,分别是: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

一、郊庙歌辞郊庙歌辞是用于祭祀等官方场合的乐章,包括祭天、祭地、祭祖等仪式中演唱的乐曲。

这类乐章通常庄重肃穆,以赞颂神明和祖先的功德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敬意。

二、燕射歌辞燕射歌辞是用于燕飨宾客的乐曲,即在宴会上演奏的乐曲。

这类乐章通常轻快愉悦,以展示主人的热情好客和友好气氛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宾客的尊重和感激。

三、鼓吹曲辞鼓吹曲辞是用于军礼和宫廷仪仗的音乐,即用鼓、钲、箫等乐器演奏的乐曲。

这类乐章通常雄壮有力,以展示军队的威武和宫廷的庄严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

四、横吹曲辞横吹曲辞与鼓吹曲辞类似,也是用于军礼和宫廷仪仗的音乐,但演奏方式有所不同。

横吹曲辞通常是用横笛等乐器演奏的乐曲,这类乐章同样雄壮有力,展示了军队的威武和宫廷的庄严。

五、相和歌辞相和歌辞是民间音乐和清商部曲,即以民间歌曲为基础加工而成的乐曲。

这类乐章通常优美动听,以表现民间故事和爱情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六、清商曲辞清商曲辞与相和歌辞类似,也是民间音乐和清商部曲。

这类乐章通常清新明快,以表现民间风情和爱情故事为主,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故。

七、舞曲歌辞舞曲歌辞是各种舞蹈的乐章,包括舞剑、舞袖、舞扇等舞蹈的乐曲。

这类乐章通常轻盈飘逸,以配合舞蹈动作为主,同时也表达了对舞蹈艺术的赞美和敬意。

八、琴曲歌辞琴曲歌辞是琴曲的乐章,即用古琴演奏的乐曲。

这类乐章通常宁静淡雅,以表现个人情感和心境为主,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

九、杂曲歌辞杂曲歌辞是各种杂曲的乐章,包括抒发个人情感、反映社会现象等各种类型的乐曲。

宋人对乐府诗所作的总结

宋人对乐府诗所作的总结

喻意志YU Yi zhi宋人对乐府诗所作的总结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考察乐府诗的发展历史,论述了在重礼乐、重古乐的文化背景之下,宋人对乐府诗歌进行的全面总结。

关键词: 乐府诗 音乐文学 宋代 礼乐① 《旧唐书·经籍志》实为唐开元时毌煚撰《古今书录》之节本。

所录皆以当时秘书省及诸司藏书为据。

其中所收乐府歌辞类典籍较《隋志》少,皆不出《隋志》所录。

② 李寿昌(生平事迹不详)《乐府集》十卷,见《崇文总目》著录。

《宋史·艺文志》作朱寿昌,当误。

收稿日期:2009-09-15 中图分类号:J 6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530(2009)04-0032-04作者简介:喻意志(1975-),女,文学博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012)。

一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样式,乐府诗产生并发展于汉魏六朝这一特定的文化土壤之中。

它是伴随着清乐而成长起来的。

清乐是清商乐的简称,是汉魏六朝俗乐的总名,其歌词即为乐府歌辞(从文学的角度而言,即是乐府诗)。

以清商旧乐阶段(汉魏时期)的相和歌辞和清商新声阶段(六朝时期)的清商曲辞为主要组成部分。

[1](P180-210)汉魏六朝时期是乐府歌辞创作的繁盛时期。

从《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的著录中即可见一斑:《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歌诗类著录帝王宗庙歌诗、地方歌诗、诸神歌诗共28家316篇;《隋书·经籍志》丁部总集类正文著录乐府歌辞集9部45卷,注文中亦著录29部150余卷(即已佚之本),共38部200卷左右。

此二志收录的乐府歌辞类典籍的名称都富于音乐特性。

如《汉书·艺文志》几乎全以“歌诗”为名,《隋书·经籍志》也以“歌诗”、“歌辞”、“歌章”等为名。

①这即反映了在汉魏六朝繁盛的俗乐背景下,乐府歌辞被抄录并以歌辞集的方式流传于世。

唐时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

汉乐府与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对比学院:文学院班级:10级B班姓名:伍文丽学号;104030096摘要:通过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汉乐府和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不同点,从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等方面来写。

其中南北朝的民歌,又分开来写。

在阐述的时候,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举例说明。

关键词:汉乐府南朝北朝内容创作者艺术特点乐府是政府的音乐机关,主要负责组织女人创作朝廷所用的诗歌,搜集、整理民间歌谣,创制乐调。

乐府创作。

搜集的诗歌,后人亦称为乐府。

内容方面的比较: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而相和歌辞数量最多。

流传下来的总共不过四十多首,题材内容广泛:第一、汉乐府民歌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尤其是第一次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日常生活的艰难与痛苦。

《东门行》写一位男子在家庭生活濒临绝境时铤而走险。

《妇病行》描绘了一个妻死子幼、衣食无着的贫困家庭悲剧。

《燕歌行》写流落他乡,为人佣工的几兄弟的内心痛苦。

第二、控诉战争罪恶,抒写行役之苦。

汉乐府民歌表达强烈的反战情绪。

《战城南》写战士战死沙场暴尸不葬,为乌鸦所食。

《十五从军征》写一位十五从军,八十退役的老兵回乡后到凄惨情况。

《古歌》写远离家乡服役者的思家思亲之情。

第三、汉乐府还对男女两性之间的爱与很作出了直接的坦露和表白。

爱情婚姻题材作品在两汉乐府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这些诗篇多是来自民间,或出自下层文人之手,因此,在表达婚恋方面的爱与恨时,都显得大胆泼辣,毫不掩饰。

《上山采蘼芜》是弃妇诗。

《有所思》写一个姑娘听说恋人另有他心时痛苦复杂的心情。

《上邪》是女性忠于爱情的誓言。

第四、两汉乐府诗还表达了强烈的乐生恶死愿望。

如何超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是古人苦苦思索的重要课题,两汉乐府诗把创作主体的愿望表现得特别充分。

南北朝的乐府民歌中又要分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的、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两汉乐府诗的概况1.乐府的起源和发展2.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三、乐府诗集的主要部分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相和歌辞5.杂歌谣辞四、两汉乐府诗的价值和影响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乐府是中国古代音乐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

作为一种官署,乐府的职责是管理音乐、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

在汉代,乐府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载体,保存了大量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被称为乐府诗。

今天,我们可以在《乐府诗集》中看到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二、两汉乐府诗的概况1.乐府的起源和发展乐府最早可以追溯到秦代,但在汉代才真正兴盛起来。

汉代乐府诗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汉初的乐府诗以效庙歌辞为主,主要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汉武帝以后,乐府诗开始转向民间,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世称之为乐府民歌。

这些诗歌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

2.乐府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乐府诗的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关于劳动和生活的诗歌,如《孔雀东南飞》;二是关于战争和爱国的诗歌,如《木兰辞》;三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诗歌,如《上邪》;四是关于哲理和道德的诗歌,如《劝学诗》。

乐府诗的特点是语言通俗易懂,风格平实质朴,描写生动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三、乐府诗集的主要部分《乐府诗集》是北宋郭茂倩编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汉魏晋南北朝的乐府诗五千余首。

这些诗歌按照用途和内容分为以下几类:1.郊庙歌辞:主要是供执政者祭祀祖先神明使用的效庙歌辞,其性质与《诗经》中的颂相同。

2.燕射歌辞:是宴会时的乐歌,包括燕歌和射歌两部分。

3.鼓吹曲辞:是汉代军乐,主要用于鼓舞士气、庆祝胜利等场合。

4.相和歌辞:是一种民间小调,以相互应和的方式演唱。

5.杂歌谣辞:是流传于民间的无主名的俗乐,内容多样,形式各异。

6.新乐府辞:是魏晋以后新兴的燕乐曲辞,标志着词体的起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府“相和歌辞”研究
乐府“相和歌辞”研究是中国古代音乐史和文学史上值得研究的重要一环。

本文从文献学、音乐学和文学三个方面,对乐府中“相和歌辞”一类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探讨研究。

第一章引论,通过梳理历史资料,对“相和歌辞”作出合理的界定。

在此基础上,比较“相和歌”与“清商乐”、“相和大曲”与“清商大曲”两组概念的差异,进而概括出“相和歌辞”的三大特征:世俗性、写实性与谐和性。

第二章,通过对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部分的文献考察,明确了郭茂倩的收录标准。

再从相和歌辞的曲目编排出发,将之与释智匠《古今乐录》、沈约《宋书·乐志》、郑樵《通志·乐略》、吴兢《乐府古题要解》进行比较,认为郭茂倩在征引资料方面以《古今乐录》为主,兼及其他,音乐因素与诗旨分析并重。

在此基础上,对《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部分进行曲目和同题曲辞的补录以及同出异名情况的整理。

第三、四章从音乐学的角度对相和乐歌的地域特征和流变情况进行研究。

第三章先从《汉书·艺文志》所载歌诗目录入手,将这些地域的歌诗与地域文化圈进行对应,初步判断出京城附近、山东地区、江南地区等是乐府机构采风所涉的地域。

然后对现存相和乐歌进行地域特征考察,分析了不同地域歌辞的风格差异,如山东以舒缓柔和为主,荆楚以促迅急迫为主,关中以慷慨悲切为主等。

第四章探讨相和乐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流变。

探讨曹魏时期相和歌辞的内容所涉及的三个方面:一是俗乐机构清商署的性质。

二是文人制作与乐工改制并举的歌辞生成方式。

三是清商三调歌诗、清商大
曲在艺术形式上的创新。

两晋南北朝时期则围绕相和乐歌的流变展开研究,这一时期除了少量作品在上层贵族中仍被演唱,用于娱乐;多数已由乐工收集整理,用于宫廷礼仪。

最后依据文献资料,整理出南朝流传的相和歌曲目。

第五、六章是从文学的角度对相和歌辞的主题模式和文学影响进行研究。

第五章以相和歌辞中的系列诗题为研究对象,集中探讨艳情、生命迁逝、行役怀乡三类主题模式的生成与流传,以期把握文人拟作的发展脉络。

具体解析艳情主题下《陌上桑》、《江南》、《楚妃吟》,生命迁逝主题下《长歌行》、《短歌行》、《野田黄雀行》,行役怀乡主题下《门有车马客行》、《上留田行》、《东门行》等系列诗题的流变。

第六章先从整体上探讨其对汉末魏晋以来诗歌的影响,然后再具体探讨相和歌辞中的“行”题歌诗对七言歌行体的定型所起的奠基作用。

结语,从俗、雅乐的关系和文学拟作传统的形成两个方面对乐府中“相和歌辞”作简要的归纳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