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
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l 解决 工厂各个 组成部 分,包括 生产车间 、辅助生 产车间、 仓库、动 力站、办 公场所等 作业单位 相互位 置;
l 解决 运输线路 、管线、 绿化及设 施美化的 相互位 置; l 解决 物料的流 向和流程 、厂内外 运输联接 及运输方 式。
产量 高
单位 费用低, 很高的专 用设备费 用由许多 加工对象 来分摊由 于各加工 对象采用 相同的加 工顺序, 物料运输 大大简 化,所以 单位物料 运输费用 低
工人 和设备的 利用率高
工艺 路线选择 及进度安 排都在系 统的初步 设计中被 确定下 来, 一 旦系统开 始运转就 无须过多 地考虑它 们
工厂总体 布置设计 的任务 是:
l 解决 工厂各个 组成部 分,包括 生产车间 、辅助生 产车间、 仓库、动 力站、办 公场所等 作业单位 相互位 置;
l 解决 运输线路 、管线、 绿化及设 施美化的 相互位 置;
l 解决 物料的流 向和流程 、厂内外 运输联接 及运输方 式。
l 解决 各生产工 段、辅助 服务部门 、储存设 施等作业 单位相互 位置;
企业的生 产规模是 指劳动力 和生产资 料在企业 集中的程 度,如企 业职工人 数、固定 资产总值 、产品总 产值等, 可分为大 、中、小 规模企业 。大型企 业的车间 规模大, 为了便于 组织生 产,同类 生产性质 的车间往 往设置多 个,如机 械加工一 车间、机 械加工二 车间;对 于小型企 业,则可 将加工与 装配同设
图2.4-1 常见的水 平流程布 置形式
(二)布 置类型
1、固定式 布置 (Fixed position layout) 固定式布 置是指加 工对象位 置固定, 生产工人 和设备多 随加工产 品所在的 某一位置 而转移, 如图2.4-2 所示。
生产运作与管理第4章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

明确布局目标 -> 收集数据和信息 -> 分析 现有布局 -> 设计新布局 -> 评估新布局 > 实施新布局。
案例探讨:优秀布局案例展示
案例一
某汽车制造厂的柔性生产线布局,通过采用模块化的设备和工装, 实现了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的能力。
案例二
某电子厂的精益生产布局,通过减少浪费、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等 措施,实现了生产过程的优化和持续改进。
政治法律因素
包括政治稳定性、 法律法规、政府政 策等。
选址策略类型
成本导向策略
选择成本最低的地点,如廉价劳动力或低土地成 本地区。
灵活性导向策略
选择具有多种资源和基础设施的地点,以便根据 市场变化灵活调整生产和服务。
ABCD
市场导向策略
选择接近目标市场的地点,以便更好地满足客户 需求和扩大市场份额。
创新思维引导未来选址决策
01
前瞻性思维
选址决策应具有前瞻性思维,预测未来市场和技术发展趋势,制定适应
未来发展的选址策略。
02
多元化布局
考虑多元化布局以降低风险,包括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市场进
行设施选址。
03
灵活性与可调整性
选址决策应具有灵活性和可调整性,以便根据市场变化和企业战略调整
进行及时调整。同时,要关注政策变化、技术创新等外部因素,及时调
04 设施规划与布局策略
设施规划原则和目标
01
整体规划原则
设施规划应遵循企业整体战略, 确保设施布局与业务流程、组织
结构等相互协调。
03
成本效益原则
设施规划应以最低的成本实现最 大的效益,包括建设成本、运营
成本、维护成本等。
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库、公用设施等物质实体进行合理的位置安排,确保系统中工作流(顾客或材料)的畅通,以便以最经济的方式满足生产服务能力和质量的要求,有效地为企业的生产运作服务。
一、设施布置的主要决策内容1、确定生产运作单位类型、数量以及运作单位需要的空间、形状、位置等。
不同的企业,生产运作类型、规模、产品服务特点、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专业化水平和协作水平不同,生产运作单位的构成各不相同,占用的空间、形状、位置也有很大的差别.影响企业生产运作单位构成的要素主要包括:产品的结构与工艺特点;企业的专业化与协作化水平;企业的生产规模。
2、明确设施布置需要满足的要求和原则,进而确定设施布置的类型(1)满足要求:厂房的布置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以避免互相交叉和迂回运输,缩短生产周期,节省生产费用.(2)便于操作:生产联系和协作联系密切的单位应相互靠近布置.(3)便于运输:充分利用现有运输条件.(4)确保安全:按照生产性质、防火和环保要求,合理划分厂区。
(5)充分利用:在考虑防火和卫生条件下,总平面布置应力求占地面积最小。
(6)扩建余地:工厂布置应考虑有扩建的余地。
3、确定设施布置采用的方法和步骤设施布置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决策问题,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既要保证满足生产和服务要求,又要考虑经济因素。
既要考虑当前情况,又要保此一定的灵活性,以便适应将来在生产设计、产品数量上的变化和生产技术上的改进。
在设施布置中还会常常遇到资金和物质上的限制,物质上的限制包括场地问题、大小形状及其位置与公路、铁路和公用设施之间的关系等。
此外,各地法律所规定的建筑限制和安全措施也是必须考虑的限制因素.因此,进行设施布置工作应有严谨精细的态度,严密的程序步骤和科学的方法。
4、如何对设施布置进行技术经济评价由于设施布置是一个较为长期的投资,所耗资金和人物力很大,因此必须对所提出的各种设施布置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评估,以能对它们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选出最优化的布置方案。
《生产与运作管理》第四章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_OK

100+120+1
41
第二节 设施的布置
设施布局从制造业来说包括厂区的划分、设备 的布局;服务业是指顾客服务区域、办公区域、休 息室、餐厅等。
一、厂区布置的基本要求(P151) (1)厂房的布置应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尽可能 使厂区内物件运输路线最短;减少交叉和迂回路线, 从而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生产费用。 (2)充分利用厂区平面,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 紧凑布置,生产和协作关系密切的单位就近布置, 减少占地面积,节约投资和生产费用。
盈亏平衡分析法 (P47)
总成本
单位变动成本CV
固定成本CF 产量
30
公式推倒 利润=收入- 成本
即:R=P•Q -(FC + Q •Va) 当R≠0,Q=(F+P)/(R-Va) 当R=0,Q。称为保本点(盈亏平衡点)
Q。= FC/(R-Va)
31
例1:工厂修建大、中、小三种投资规模选择,各自的 固定成本、可变成本和产出能力如表:
27
• 目前设施选址的发展趋势
(1)工业园区和工业中心 (2)企业群体布局,靠近仓储设施和服务设施 (3)从全球范围考虑 (4)向郊区发展 (5)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控制 (6)从动态、长期、均衡的发展出发 (6)应用多目标规划和计算机技术
28
三、选址的方法
量•本•利法 重心法 评分法
29
金额
销售收入
14
优点
设备改变容易; 员工培训时间缩短; 物料处理成本降低; 零件生产、运送更快捷; 流程中库存小; 生产自动化容易。
生产运作管理4-生产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

4
2
6
5
图4-17:联系簇
2 1
3
4 6
5
图4-18:联系簇
▪ 第三步,考虑其他“A”关系部门,如能加在主联系簇上就尽量 加上去,否则画出了分离的子联系簇。本例中,所有的部门都能 加到主联系簇上去,如图4-18所示。
▪ 第四步,画出“X”关系联系图。如图4-19所示。
▪ 第五步,根据联系簇图和可供使用的区域,用实验法安置所有部 门(如图4-20所示)
1 4 3
6
图4-19:X关系联系簇
1
2
6
3
5
4
图4-20:最后结果
▪ 例:规划百货商店
5
2
4
3
1
基于相关图的初始规划方案
2
3
5
1
4
根据面积和建筑大小调整后的规划 方案
练习 ( 课后第2题 )
部门1
部门2 部门3 部门4 部门5 部门6 部门7 部门8
部门9
X A
X X
E
I
A
U X A
X X
车床组
L L L
镗床组
D D D D
磨床组
G G
L 车床 D 钻床 G 磨床
接收和转运
▪ 按成组制造单元布置(Layouts Based on Group Technology)
单元1
L
D
D
G
L 车床
原
单元2
材
L
G
料
单元3
L
L
G
P
成 D 钻床
品 库
G
磨床
▪ 图a的零件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形状尺寸相近; ▪ 图b的零件在形状上有较大差异,但加工工艺过
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

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是指根据企业的生产与服务需求,合理规划、布置及管理相关设施的一项重要工作。
它涵盖了建筑物、设备、工具、人员等方面,对于企业的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下面将以一家制造业企业为例,探讨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合理布置设施的方法。
首先,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生产效率的提高。
合理的设施布置可以避免物料、设备和人员之间的冲突和干扰,使得各个环节之间的配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比如,生产线的布置应该遵循流水线原则,将生产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减少人员和物料的运输距离,同时也减少了潜在的事故和错误。
此外,也可以通过合理布置设备和工具,提高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程度,降低人工操作所需的时间和精力。
其次是产品质量的提升。
生产设施的布置关系到产品的质量控制。
通过布置质量检测设备和仔细规划检测点,可以实时监控产品的质量状况,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提高产品的合格率。
此外,合理布置工作区域和工作台,可以减少物料和工具的混淆,降低产品的次品率。
在服务设施布置方面,也可以通过规划客户服务区,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环境,提升客户满意度。
最后是人员工作效率的提升。
合理布置工作区域、工作台和工作流程,可以使人员的工作更加有序、高效。
例如,为员工提供合适的工作空间和工作工具,减少不必要的运动和交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合理规划人员流动和交接的区域,可以减少人员之间的冲突和碰撞,提高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了解了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的重要性,下面是如何进行合理布置的方法。
首先,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和服务特点,制定适应性强的布置方案。
例如,制造业企业的布置应该考虑到生产工艺的要求,将加工设备和工作台合理排列,便于物料的流动和产品的生产。
服务型企业的布置则应该注重提供舒适、便捷的服务环境,合理规划客户接待区和服务流程。
其次,要考虑设施之间的协调和衔接。
运营管理第4章生产和服务设施选址与布置

定义: 利用从—至表列出机器或设施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对角 线元素为基准,计算工作地之间的相对距离,从而找出 整个生产单元物料运量最小的布置方案。
该方法比较适用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情况或工艺专 业化车间内的设施布置。 步骤:
选择典型零件,制定典型零件的工艺路线,确定所用机 床设备。 制定设备布置的初始方案,统计出设备之间的移动距离 确定出零件在设备间的移动次数和单位运量成本 用实验法确定最满意的布置方案
固定式布置(Fixed Position Layout)
操
作
机器
者
固定工件(飞机装配)
工位器具
固定式布置(Fixed Position Layout)
•固定式布置的优点是:
–减少了加工对象的移动,节省搬运设备和费用 –工作程序易于设计和调整,对多品种生产运作适 应性强 –管理比较简单
•其缺点是:
设施布置的原则
•满足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
–符合生产工艺顺序,使产品有单一流向 –使生产联系和协作关系密切的车间和部门 尽 量布置在一起 –合理划分厂区
•经济性
–减少运输量 –尽量紧凑 –提高建筑系数
•安全与健康
设施布置的程序
•确定目标 •收集资料:
–基础资料、生产单位的配置、生产系统图
•确定各组成部分所占面积 •确定各生产单位之间的相互关系
原则:从关系A出现最多的部门开始 3、考虑其它与A联系的部门(如图2)
4 26
5
图1
4
26
1
5
3
图2
2021/4/25
武汉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39
4、画出X关系图(如图3) 5、安置各部门(如图4)
1 4 3
6
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四、生产和服务设置布置的类型
(生产运作单位的空间组织)
1、产品原则布置:按加工对象组织
➢ 采用标准化很高的加工运作获取平滑、快速、高产量流程; ➢ 接近重复加工或连续生产, 例如:汽车和设备的制造。
2、工艺原则布置:按生产运作的工艺特点组织
➢ 用来加工或者提供多种工艺要求的产品或服务; ➢ 接近于单件作业,例如:喷气机引擎、数控设备。
保 温 坑
基本布置形式
直线型
绕线型
L线型 U型
柔性的U型生产布置
入口
1
2
3
4
出口
10
工人
9
8
7
U型生产线:生产线较短,具有不妨碍员工及车辆行走、 可增进员工的沟通与协调、增加工作指派的弹性等优点。
不需要员工沟通的自动化生产、流程工作有互相干扰或流 程出入口无法设于同一端,不适用于此布置。
U型生产布置的优点一
• 生产运作的专业化与协作水平
– 自制/外协加工
• 组织规模 • 技术装备水平 • 生产类型
– 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单件小批
啤酒酿造工艺流程
三、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的基本原则
1、满足生产过程的需要,符合总流程; 2、有密切生产联系和协作关系的车间应
靠近布置; 3、充分利用城市的现有运输条件; 4、合理划分大区; 5、尽量提高建筑利用系数; 6、为扩建改建留有余地; 7、注意改善内部环境;
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 Facility Layout
本章结构
1
生产和服务设施布置的概念
2
设施布置的决策依据
3
设施布置的基本原则
4
设施布置的基本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品原则布置
产品原则布置,又称对象专业化布置,是指根据加工的 对象设置和安排单位。换言之,它把同类产品或零部件的 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集中在一个单位内。
对象专业化原则员典型的例子是流水生产线。
地球仪工厂的生产流水线
产品原则布置的特点
需要高额投资。
适用于大批量、品种非多样化(标准化)、重复性和连续 性、质量稳定的生产运作环境。
物料运送成本相对较低,降低了在制品库存。
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相对较弱。
中心问题是使生产流中的每一道作业工序的产出趋于均 衡流畅,尽可能减少非作业时间,生产线作业稳定有序 而且高效。
(2)由上页表可知,部门1和2之间的工作流量最大,因此它 们应当靠近布置并位于中心位置,在B和E处。接下来两部门 间工作流量大的是1—3和1—4。注意,3—4之间的工作流量 小,说明部门3与部门4不需要距离太近。相反,我们应将它 们安置在部门1的两边。
3.计算各生产单位的物料吞吐量
生产单位 物料吞吐量 生产单位 物料吞吐量
A
14⑤
D25③Bຫໍສະໝຸດ 28②E12⑥
C
36①
F
19④
4.根据物料运量大的单位之间尽可能靠近的原则进行工厂 布置。
由于C车间与B车间、C车间与D车间、C车间与F车间运 量较大,且C车间是问题的中心,故工厂布置应优先考虑安 排C车间,并尽可能将B、D、F车间布置的靠近C车间。
这种方法比较适合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情况。
“从—至”表法的基本步 骤
选择典型零件,制定典型零件的工艺路线,确定所用 机床设备。
制定设备布置的初始方案,统计出设备之间的移动距 离。
确定出零件在设备之间的移动次数和单位运量成本。
用实验法确定最满意的布置方案。
例1:
一金属加工车间有六台设备,已知其生产的零件品 种及加工路线,并据此给出如表1所示的零件在设备之间 的每月移动次数,表2给出了单位距离运输成本。
Question: What are our primary considerations for a fixed position layout?
Answer: Arranging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concentrically around the production point in their order of use.
2、设施布置的定量方法
❖物料流量分析法 ❖“从—至”表法 ❖作业相关图法
物料流量分析法
1 .根据产品生产运作的工艺流程,确定物料在生产运作 过程中总的流动方向,并绘制相应的物料流向图。
2.分析单位时间内各单位之间的物科运量,绘制物料运 量从-至表。还可以在此基础上,画出表示物料流量的 相关线图,以便更清晰、直观地反映问题。
置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暂时不考虑各单位的具体 面积,只根据相互间的流量大小确定各单位的相对位置,得 出如图A所示的工厂布置示意图;第二阶段把各单位的具体 面积反映到工厂布置示意图中,结合实际的厂区平面图完成 最终布置,如图B所示。
“从—至”表法
利用“从—至”表列出机器或设施之间的相对位置, 以对角线元素为基准计算工作地之间的相对距离, 从而找出整个生产单元物料总运量最小的布置方案。
第四章 生产与服务设施布置
本章主要内容
1、基本生产布置方式 2、设施布置的定量方法 3、装配线平衡 4、非制造业的设施布置 5、新设备的布置问题
1、基本生产布置方式
❖ 工艺原则布置 ❖ 产品原则布置 ❖ 成组技术布置 ❖ 定位布置
❖工艺原则布置
工艺原则布置,是根据工艺的性质设置单位,把执 行同一类功能的设施和人员组合在一起,安排在同一 区域。此时,在同一单位当中集中了相同类型的工艺 设备和工人,来完成生产运作过程中的某一工艺阶段, 实现了对不同产品和零部件的相同或相似工艺的加工。
这样的单位包括了生产运作所需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生 产设备和不同工种的工人,且所有生产设备和工作地按加 工对象的工艺路线顺序进行排列,实行封闭生产运作。
产品原则布置示意图
产品原则布置的实例
例如汽车装配线、电视机生产线、电冰箱生产 线都是按产品对象专业化布置的。
例如,汽车制造厂的曲轴产量较大,可以把加 工曲轴所需要的车床、铣床、磨床、钻床、热处理 设备等按照曲轴加工的工艺顺序布置排列,形成一 条曲轴生产线。
工艺布置与产品布置的比较
❖成组技术布置
成组技术布置首先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结构和 工艺相似的零件组成一个零件组,确定出零件 组的典型工艺流程,再根据典型工艺流程的加 工内容选择设备和工人,由这些设备和工人组 成一个生产单元 。
成组技术布置示意图
❖定位布置
固定式布置是指加工对象位置固定,生产工人和设备 都随加工产品所在的某一位置而转移。如:造船、高速公 路、桥梁建设、石油钻井等。
适用于小批量、多品种要求的生产运营环境;
生产过程和加工顺序因产品种类不同而有所差异;
生产资源、设备和人员根据其在生产工艺流程中所 具有的功能进行组织和安排。
工艺原则布置示意图
工艺原则布置举例
例如,机械制造厂下设铸工车间、锻工车间、机加 车间等,机加车间把各类机床分别集中组成车床工段、 铣床工段、钻床工段、磨床工段等;纺织厂划分为纺纱 车间、织布车间、印染车间等。
表1 设备间月平均移动次数矩阵
表2 单位距离运输成本矩阵
请根据这些数据确定该车间的最佳布置方案。
将运输次数矩阵与单位距离运输成本矩阵的相同位置 的数据相乘,得到从一台机器到另一台机器的每月运 输成本,如表3所示。
表3 单位距离每月 运输成本(元)
然后,再按对角线对称的成本元素相加,得到两台机器 间的每月总的运输成本,如表4所示。
表4 单位距离每 月总运输成
本(元)
接着,确定紧密相邻的系数。其确定依据就是总运输 成本的大小。
按总运输成本的大小,从大到小降序排列,就得到了 机器(或部门)之间的紧密相邻程度。
最后结果如下图所示。
例 2:
解:
(1)首先求出每两部门相互间的工作流量,接着按工作 流量由大到小的顺序将两两部门列出来。结果如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