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合集下载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

民俗文化旅游论文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文化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民俗文化旅游将传统的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让游客亲身体验和参与其中,从而增加对民俗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本论文将探讨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现状以及发展前景。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1.促进文化传承:通过民俗文化旅游,传统的民俗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传统的民俗活动,如舞狮、舞龙等,了解和学习到传统文化的精髓。

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也能够激发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促进经济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能够吸引游客,也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旅游酒店、餐饮、手工艺品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增加就业机会,也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3.丰富旅游产品:通过民俗文化旅游,旅游产品得到了丰富和拓展。

传统的民俗文化为旅游景区提供了独特的魅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这不仅能够提升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能够满足游客多样化的需求。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目前,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在一些地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如云南的泸水、贵州的黄果树等,都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同时,一些传统的节日、庙会等也成为了民俗文化旅游的热点。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民俗文化旅游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景区管理混乱、商业化程度过高、传统文化的保护不够等。

三、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前景1.加强景区管理:为了保护和传承传统的民俗文化,需要加强对景区的管理和规划。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保护好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遗产,同时加强对游客的引导和教育,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

2.提高旅游设施建设:对于一些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而言,提高旅游设施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增加停车场、卫生间、休息区等,提高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舒适度。

同时,加大投入,提高旅游设施的品质和水平,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引言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旅游业的兴盛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在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当今社会,探究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推动旅游业发展和保护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和探讨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提出一些相关的策略和措施。

1. 民俗文化对旅游的吸引力民俗文化是每个地区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吸引力。

旅游者往往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非常感兴趣,他们希望可以亲身体验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习惯。

民俗文化中的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等都可以成为旅游景点的亮点,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

此外,民俗文化还可以提供旅游目的地的独特性,增加游客对当地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旅游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活动,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引领游客前往传统的民俗村落或文化遗址,通过旅游活动的组织和推广,提高游客对于民俗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同时,旅游业可以为当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和民间艺术提供市场,激励当地居民保持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 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民俗文化与旅游业之间具有互动的关系。

旅游业的兴盛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展示。

通过旅游活动,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和体验民俗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同时,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也为旅游业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素材,丰富了旅游产品和体验。

然而,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互动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和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民俗文化的失真和模糊,削弱了其独特性和真实性。

另一方面,旅游业带来的人流量和环境压力可能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旅游业和民俗文化之间需要寻找平衡点,确保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4. 推动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良性互动的策略和措施为了促进民俗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良性互动,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策略和措施:•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和尊重;•将民俗文化纳入旅游规划和设计中,提供更多的旅游产品和体验,满足游客的需求;•加强旅游管理和规范,减少对民俗文化的不良影响;•鼓励当地居民积极参与旅游活动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引导旅游者尊重当地的民俗文化和习俗,增强文化交流和理解;•培养和支持民俗文化的传承者和从业人员,保障其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拥有悠久而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这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如何将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旅游业的相互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两者的有机融合,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传承的意义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结晶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哲学和价值观。

传统民俗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也是对外展示中国文化的窗口。

传承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意义在于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二、旅游业对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旅游,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传统民俗文化,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民间习俗和民俗节庆等。

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传统民俗文化的复兴,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和文化节庆活动在旅游的推动下焕发出勃勃生机。

然而,旅游业也对传统民俗文化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商业化开发和过度营销可能导致传统民俗文化的变形和失去原始的意义。

这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民众对文化的认同感会造成一定的冲击。

因此,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需要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的纯粹性,又要满足市场需求。

三、实现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为了实现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加强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加大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积极倡导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加强对传统手工艺品的保护和传承。

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专门的政策措施,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其次,推动传统民俗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通过开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动,如传统节庆庆典、手工艺品展示等,使游客真正地参与和体验传统民俗文化。

此外,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生动、多样的传统文化展示。

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

民俗文化与旅游关系探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经济收益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深入探析民俗文化和旅游之间的联系,有助于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发挥旅游对文化传承的正面影响,同时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

一、民俗文化为旅游业提供独特的资源和吸引力民俗文化是指在某地区、某民族、某历史阶段、某群体中形成出来并为其生活、祭祀、宗教、艺术、习俗等方面所使用的各种共同文化模式,包括语言、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已逐渐被世界范围内的游客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那些具有独特民俗文化的旅游目的地而言,民俗文化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民俗村、节日庆典等形式来了解本地区的民俗文化和历史,从而体验到独特的文化氛围和风情。

例如,世界上著名的旅游城市、如中国的丽江、日本的京都、意大利的威尼斯、印度的阿格拉等地,成功地将本地的传统文化经营为一种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来此旅游。

二、旅游业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机遇和挑战旅游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即如何保护和发展传统的文化遗产。

同时,旅游业也可以通过挖掘、开发和推广民俗文化资源,推动它们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在保护和传承民俗文化方面,旅游业可以起到积极作用。

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使得旅游公司的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和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旅游公司也开始重视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成立旅游文化研究中心,积极开展探索性的旅游产品研发,并将其作为旅游产品的卖点。

但是旅游业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如果旅游业不合理开发,过度商业化,会破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给文化保护带来巨大的挑战。

例如,某些旅游景点过度繁荣,出现不合理的景区开发和资源消耗。

再如,某些景点的商业化程度过高,使得文化消费成为品牌推销的手段,商业化的商品性质使文化从本身的意义中被“挪位”。

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中的应用

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中的应用

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中的应用一、引言民俗文化是指在民间流传的一种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历经千百年的演变和繁衍,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价值,而城市旅游作为当今旅游市场的主流,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二、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中的重要性1. 民俗文化是城市旅游的重要资源城市旅游是一种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

而在城市旅游中,人们前往的不仅仅是城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更是受益于城市所拥有的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

而在这些旅游资源中,民俗文化就占据了重要地位。

因为民俗文化是一种发源于特定时期、特定地区,被传承下来的文化,具有丰富、独特、广泛而又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在城市旅游中,民俗文化和城市特色紧密相连,成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资源之一。

2. 民俗文化是城市旅游的文化底色城市旅游的核心在于文化。

而文化的传承和展示离不开具体的载体,民俗文化就是其中最为直观、最容易达到的载体之一。

城市内的民俗活动和民俗文化景点都能够为游客提供具有本土特色的、鲜明的文化底色。

由此也能够让游客更加全面地了解城市及其文化,尤其是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 民俗文化是城市旅游的故事注解旅游是一种讲故事的活动,故事中包含的内容多样、博大精深。

在城市旅游中,民俗文化可以说是其故事中最为重要和丰富的注解。

通过民俗文化的介绍,游客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城市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为游客的旅游体验提供更加清晰的认知和参照。

三、民俗文化在城市旅游中的应用1. 民俗文化节庆活动节庆活动是民俗文化的最后一个展示阶段,也是最为直观、最具煽动情感的一部分。

通过节庆活动的有机融入,城市旅游可以为游客提供兼具艺术性和娱乐性的文化体验,促进其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和互动性。

同时也能够以此将城市与游客之间建立起更加密切的联系。

2. 民俗文化音乐、舞蹈表演音乐和舞蹈是民俗文化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表达文化之美的最佳载体。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涌入,异 族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 的引入,旅游接待地的民俗文化会逐渐被同 化、冲淡和消失。而且,在开发民俗文化资 源过程中,过分地、夸大其辞地宣传渲染会 使旅游接待地纯朴的民俗文化失真、被亵渎、 被歪曲;甚至为了迎合一部分客人,而着力 渲染一些无聊的、下流的、色情的东西,会 使民俗文化庸俗化。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 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 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对经济有巨大的 影响,对民俗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 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由于旅游者的涌入,旅游接待地的民族传 统文化会因商品化而受到歪曲并失去价值。如 一些民族歌舞,由于旅游者的需要而被搬上舞 台,或被压缩、或被删除、或是活动的节奏加 快,使其在很大的程度上丧失了传统的意义和 价值。 此外,由于商品化,某些传统工艺品的制 作泛滥随意,已不是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 异地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一种 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外, 还会出现纯朴民风的丢失和崇洋媚外思想,甚 至会影响社会的意编造、 添加、拼凑的而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 俗。
结语
• 现代化进程促使着民俗文化变迁,导致各种不 同文化习俗的交融,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民 俗风情正走向趋同和消亡,保护和抢救民俗风 情旅游资源刻不容缓。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 风情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抢救和保护民俗风情 旅游资源的理论、方法、原则的研究,是旅游 理论工作者当前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

举例说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举例说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与旅游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以下是一个例子来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在中国的云南省,有一个著名的旅游目的地——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是一个热带雨林生态保护区,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民俗文化而闻名。

在西双版纳的旅游活动中,游客可以欣赏到壮丽的热带雨林景观,体验到当地独特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

例如,游客可以参加傣族的泼水节,这是一个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节日,游客可以与当地居民一起欢庆,感受傣族文化的魅力。

此外,西双版纳的旅游业也与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旅游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传承自己的民族文化。

综上所述,民俗与旅游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民俗文化为旅游业提供了独特的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的内容和体验;而旅游业的发展也为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和机会。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

浅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一、民俗文化使旅游丰富化。

一般来说,旅游业包括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而民俗文化涵盖了每个地区、民族居民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极大地丰富了旅游的内容。

二、民俗文化使旅游深刻化。

也就是说,民俗文化增加了旅游的内涵。

民俗涉及每个地区和民族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风尚习俗和风土人情等,而且,民俗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因此开展民俗旅游有助于推动旅游向深层次发展,走向深度旅游。

这一点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它是文化强旅的一个重要动力。

三、民俗文化使旅游生动化。

因为民俗文化拉近了与游客的距离,,民俗文化具有群众性、异质性、无政治倾向等特征,与旅游的大众化趋势,与游客的求异心理吻合。

四、民俗文化拓宽了旅游的对象。

一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览的对象,因为没有民俗文化的旅游,可能只是游山玩水。

二是指民俗文化增加了游客的群体,因为民俗旅游超越国界,据国内一次权威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士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

总之,民俗文化对旅游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一点已经通过深圳的民俗文化村的巨大成功和云南民俗旅游开发而一跃成为旅游大省的实践所证明。

五、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

旅游的经济前景,促进了景区社区居民保护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六、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承。

旅游使一些古老的民俗工艺等得以传承而不至于消失。

七、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传播。

民俗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而旅游导致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游客地之间的人口流和信息流,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宣传和传播,使其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甚至是民族。

八、旅游也导致部分民俗的异化。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一些民俗文化的传袭为追求经济利益,一味迎合游客的猎奇心理,将其商品化,使民俗偏离本来的面貌,破坏了民俗文化的真实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审美文化特质与旅游发展模式的重构—漓江流域以自然风光闻名于世,观光旅游是旅游的精粹。

和漓江旅游开发的成功,得益于独一无二的自然风光美景,而旅游的丰厚审美文化底蕴的深度激扬,有赖于突破单一的观光旅游模式。

制约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旅游人数较多,而游客逗留时间不长,旅游综合效益欠佳。

对于国外的旅游者来说,来了一趟,领略了漓江两岸秀丽的风光,心灵得到一次自然美的熏,固然印象深刻,终身难忘。

但是,当今旅游发展向立体化方向转化,自然风光仅仅是旅游的一个方面,游客还需要了解当地的风土民情,需要加深对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这样的旅游才是高层次高质量的。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旅游,旅游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旅游热点层出不穷,后来居上的现象屡见不鲜,旅游实际上已经面临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

在这种国外旅游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深入调查桂北地区特别是漓江流域潜在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全面省思旅游模式转型的各种途径,充分发挥桂北审美文化资源在新世纪旅游发展中的作用,已经成为一向紧迫的任务。

一、人文资源价值的重估旅游既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因此,旅游必然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在容和形式上不断发展变化。

目前国际上出现的会议旅游、工商业务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大量增加,说明旅游在不断地发展壮大。

但不论旅游形式和容如何变化,不外乎是有关物质性和精神性的两大类活动。

而从当前国外旅游演化的总体趋势来看,人们在旅游中日益重视和强调精神活动的一面。

其容基本上包括两方面即求知和审美。

在旅游当中,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风景名胜的感观享受,而且还希望学习到新东西,在开阔眼界的同时增长自己的见识。

当观赏自然风光时,人们想了解地形地貌的成因,关于此地的优美传说、其风景的独到之处等等。

当游览历史古迹时,人们便很想知道有关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典故等。

单纯的游山玩水让游客感到索然无味,倒是种种地理、历史、人文的知识让景物变得生动感人,引起游客的兴致。

书磊先生认为,现代团队旅游存在许多弊端,本以为旅游是一种解放,一种自由,其实恰恰相反,旅游变成了准军事化的行动,一杆小旗,一只小喇叭,引导你排队走路,按严格的时间表从一个景点赶到另一个景点。

你可以“旅游”过一个城市而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

旅游的目的是旅游者“到此一游”的愚蠢目的和旅游开发公司的聪明目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此过,留下买路财”。

而深层次的旅游,应该让人了解山脉的走向,河流的水质,陌生的树木,口音方言,土壤庄稼,地名人姓,在旅游中体验到地理之乐。

每到一个村镇,看一看村街、院落与水井,问一问村中户族的来历,搜罗一些地方志的资料,晚上细读到深夜,同白天所见所闻相互对照发明,在行万里路中读万卷书,将欣赏鸟兽草木的闲暇与关注国计民生的经济之志结合起来,地理的概念就圆满了,旅游者会觉得心明眼亮,恬恰无比。

[1]旅行游览是按照一定的审美意识进行的。

从本质上说,旅游是一种寻找美、发现美的活动。

从物质方面得到的主要是感官或生理上的愉悦和满足,从精神方面获得的则是心理上、意识上的美的感受。

随着审美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通过旅游来获得审美享受的欲望也更为强烈。

而民俗文化的旅游能够满足旅游者求知与审美两个方面的需要。

多姿多彩的民俗,让游客了解到异域异族的生活图景,各式各样的饮食、服饰、居住、婚娶、节日等习俗给游客许多新的见识,这些必将极充实游客的旅途见闻。

民俗文化给旅游者以风土人情美的美感体验,民俗的“土、俗、雅、趣”让旅游者感受到自然、秀美、淳朴和亲切。

在民俗中,既有艺术之美,还有人情之美。

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是适应现代人求知和审美需求的重要手段。

审美文化底蕴与旅游开发存在密切的相互制衡关系,审美文化使旅游变得富有情调而意趣盎然;旅游的发展,对民俗民间审美文化造成一定冲击的同时,也可以使之实现潜在的价值而获得新生。

桂北—漓江流域审美文化潜源的深度阐扬,有赖于运用原生自然式的开发策略,开辟漓江晨游和暮游的新模式,激扬文化区所深涵的恬适清淳的情韵、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天人共融的生态文明等旅游文脉固有的潜在价值,以天人合一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旅游开发新理念,通过实施新的旅游发展策略,开创旅游发展的新局面。

民俗文化蕴涵的审美特质,给旅游提供了一个富有魅力的天地,是发展旅游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民俗文化旅游的建设促使旅游开发者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进行民俗文化资料的采集工作,将隐藏在民间的审美文化因素挖掘出来,进行研究和整理,按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对民俗审美文化中的良莠进行甄别、扬弃,再使之为旅游服务。

在开发自然风光时,开发者为了使山水更加生动隽永、富有人文涵,就会尽力地向当地居民了解有关的传说、故事,用这些传说、故事为山水增色。

富有地方情调和“民俗味”的民俗工艺品的开发对民间工艺的发掘、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曾经名不见经传的民间剪贴画、泥人、面人等都成为琳琅满目的工艺纪念品摆上了柜台。

旅游实际上是一种大规模的包含审美过程的文化交流活动,区域民族审美文化已经成为吸引旅客的重要因素。

同时,游客不仅欣赏了旅游区的本土文化,同时也把所在地的文化带到游览地,促进不同区域民族文化的交融整合。

现代旅游的崛起使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当然,民俗审美文化旅游的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民俗文化在旅游中被商品化了。

在旅游中,常常可以见到以现代艺术形式包装民俗文化。

某些地方的旅游开发商却迎合这部分旅游者,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出现了庸俗化的现象,抛弃了民俗文化中的真、善、美的东西,而去挖掘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或者脱离实情、生搬硬套,制造出本不存在的民俗文化。

对此,我们既不能以消极因素为理由而因噎废食,阻止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也不能忽视旅游开发带给民俗文化的负面影响;我们只有两者兼顾、协调,将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的围,才能真正实现民俗文化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阳朔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阳朔处于华南少数民族地区,族群结构复杂。

阳朔总人口29.1万人,有汉、壮、瑶、回、苗等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其中汉族人口占88%,壮族占11.2%。

阳朔族群文化的总体特征,是汉族传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生共融,既有以中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遗留,又有具有民族特色的民俗风情,在风俗、习惯、、信仰以及民间艺术、文学等各方面丰富多彩,有独具特色的服饰、饮食、节庆、居住、礼节等民族风俗。

就阳朔现已开发的民俗旅游项目来看,无论是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与阳朔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相比较,与改革开放和发展旅游经济、创建旅游名县的观光需要相比较,都是远远不够的。

秀丽多姿的山川河流、丰富多彩的胜迹,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名山奇峰、一石一木、一花一草,以及土特产,都孕育着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故事。

开发利用阳朔的民俗旅游资源,前景十分广阔。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和各地区友好往来的增加,民俗旅游作为参与性、娱乐性、知识性都很强的旅游项目,将会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欢迎。

阳朔民俗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各民族在语言、服饰、信仰、建筑、歌舞、婚俗、节庆、劳动日作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这主要表现在:(一)、阳朔民间文化习俗的传承各民族的民间歌舞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形式,各民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歌声赞美自己的劳动,用舞蹈表现自己的生活,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艺术风格。

这些歌舞表现人民的劳动生活、爱情友谊以及祭奠亡灵等等。

阳朔山歌历史悠久,丰富多彩,动人心弦:有谈情说爱的,有倾诉生离死别、崇尚忠孝的,有谈古论今叙事的。

其声或深沉委婉,如泣如诉;或激越高昂,悠扬动听;或轻吟浅唱,闲适洒脱,让人沉醉其中。

尤其以壮乡高田的“中秋歌会”、福利龙尾瑶民的“歌堂愿”会最富特色。

舞蹈方面有如壮族的扁担舞、板鞋舞,瑶族的象鼓舞、师公舞,汉族的舞龙、舞狮、踩高跷等等。

各民族结婚、节庆、赶墟、竞赛等活动也饶有情趣,特别是节庆活动,丰富多彩,各有特色:春节期间各村业余剧团走村窜寨巡回公演;元宵节期间舞龙、舞狮、耍牌灯;端午节的龙舟竞赛;中秋节的赏月茶话会;融民间文艺表演、体育活动及祭祀活动甚至商贸活动于一体的福利五月八节和白沙六月二十三节;苗族的芦笙节、拉鼓节、斗马节;回族的开斋节。

此外,还有牛王节、中元节、尝新节、中秋节、冬至节等等,这些节日里蕴藏着阳朔民俗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阳朔人民的理想和愿望,是游客了解阳朔传统文化的窗口和体验异域民俗风情的重要途径。

各类手工艺品也代表了阳朔的民俗文化,如朗梓的木雕、骨雕、绣球、根艺手杖;福利的画扇、刺绣。

另外还有竹刻、石刻、面具、盆景、纸扎、瓷、蜡染等民间手工艺品。

阳朔的饮食习俗和建筑文化也具有鲜明的特色:古往今来,饮食被人们赋予审美、艺术、礼仪、禁忌等文化涵。

旅游者对饮食的需求不仅在于吃什么,更重要的是怎样吃,使用什么餐具、饮具以及饮用的方式和氛围。

如福利“五月八”会期苦瓜酿,其味苦意味着慈母“十月怀胎”的艰辛,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孝”文化;西街的各式饮料和风味小吃,其吸引了不少海外游客在融浪漫异国情调和淳朴清新的民俗风情于一体的西街酒吧、茶楼里饮酒、品茗,体验这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此外,阳朔的饮食除了闻名遐迩的阳朔啤酒鱼、漓江鱼外,在民间还有各具地域特色的饮食习俗,如阳朔农村的喜宴“十大碗”,平时喜欢食用的油茶、豆浆晶、豆腐、艾叶粑、米饼、爆米花、年糕、甜酒等,体现了阳朔农村浓郁的民俗风情。

阳朔乡下农民在“四月八”牛王节这一天,家家吃黑糯米饭,并用它喂牛,为耕牛解难,同时感耕牛的辛勤劳动;重阳节时,一些宗族利用节日在祠堂里吃“重阳会”,以此来增强宗族部团结;冬至节时家家早吃汤圆,晚吃油豆腐肉圆及鸡、鸭、鱼、肉,以示庆贺。

阳朔农村的民居,多以竹林或树林掩映,散布于阡陌田间。

在古镇建筑中,富有特色且保存较好的有如阳朔西街、兴坪老街等古街市。

其中以西街为典型,其建筑错落有致、风格独特,原始自然的石板路,富有西方浪漫情调和牧歌式恬静生活情韵;兴坪老街,民居建筑为木质结构,古色古香,小巧玲珑,地方特色浓厚。

在乡下古建筑中,富有浓厚文化底蕴且保存完好的,有兴坪渔村、高田朗梓等古民居建筑。

渔村,有至今保存完好的传统民居48座,其青砖、黑瓦,坡屋面、马头墙、飞檐、画栋、雕花窗等具有典型的中国明清时期桂北民居特色。

依山傍水的渔村,是古老农耕文明的缩影,是典型的岭南文化古村;高田乡的壮村——朗梓,有一大型的古民居建筑群,整个建筑结构严密、布局精巧,有青砖、飞檐、高台、鼓楼、炮楼、大殿、廻栏、画栋、雕窗、石栏、条陛,这些都富丽堂皇,令人惊叹不已,比渔村规模更大,保存更完好。

朗梓虽然是壮家村,它的民居完全有别于桂南壮家那种矮栏木楼,其古建筑有家大院的气势,有诸村的规模,比渔村家更雄伟、更壮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