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永远执著的美丽》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2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学案及答案(教案+学案)23.短文两篇课型:自读课时:1教学目标:1、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2、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3、领悟生命的意义。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生活、认真对待生命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过程:一.布置预习•导学1.查字典,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读一读。
收敛()颤动()聒聒()宽恕()短暂()脆弱()卑微()一丝不苟()2.查字典或词典,弄清楚“读一读,写一写”中词语的含义,在此基础上,请揣摩下列句子的特点,在续写一句,表达你对四季的感受。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3.查阅资料与工具书,了解作者一些知识,写在下面。
4.用普通话朗读课文二、三遍,要求读音正确、流利。
思考:a、《蝉》一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b、《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二.指导学习•研讨1.导入(由预习导学导入),简介作者有关知识(学生答,师做适当补充)。
(见参考答案)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⑴学生自读,有感情地朗诵课文(抽男女学生各一名),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读,尽量读出自己的理解。
⑵读后讨论:★a. 作者写蝉,先扬后抑。
抑在哪里?扬在何处?一抑一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b. 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3.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在理解了作者的意图后,你对这首诗的内容、语句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列出,我们共同解决(生提问或师引导学生提问,培养其主动探究的习惯,生答或师点拨,培养其合作学习能力)。
示例:⑴文章开头就用”知知不休”“烦”两个词语表明作者对蝉的厌烦态度,文章开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⑵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⑶《蝉》的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⑷《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⑸《贝壳》—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⑹探究质疑:对比阅读两篇短文,说说它们的异同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敢为天下先 第21课《永远执著的美丽》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沪教版初中七年

永远执著的美丽1教学目标1.理解“永远”“执著”“美丽”等词语的含义,进而感受袁隆平的人格魅力。
2.理清曲志红这篇通讯的话语体系,进而了解通讯的特点。
2学情分析“内核”裂变铸美丽——《永远执著的美丽》的解读与设计[我对课文的解读]《永远执著的美丽》是新华社高级记者曲志红在袁隆平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后写成的通讯。
①标题中“美丽”是名词,“的”字是标志,意为“使人看了发生快感的”(见《现代汉语词典》),于是可得知,文章要歌颂的是袁隆平“永远执著”的精神境界。
②文章的“曲笔”很美,充分显示了本文的话语技巧。
第一段,作者先说“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这是一“抑”,紧接着,话锋一转“尽管71岁的他,依然显得精干、活力充沛、不乏睿智和幽默。
”这是一“扬”。
第二段,作者又先说“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又是一“抑”,紧接着又用“一个人能有这样的成就,无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美丽这等词汇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无法与他们并列。
”这又是一“扬”。
开头的“抑→扬,抑→扬”连续两次“宕开”,充分而巧妙地廓清了标题中“美丽”的真正含义——我所说的袁隆平的美丽,不是俗世所说的一般意义上的美丽,如“精干、睿智”等气质之美,“成功即美丽”等,而是从课文第四段开始抒写的更高层面上的美丽——袁隆平为了实现理想而执著追求,百折不挠,淡泊名利,矢志不渝的顽强精神,即“隆平精神”也叫隆平境界。
③从袁隆平大学毕业初到农村时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追求,到功成名就时的豪气:“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可以洞悉“隆平精神”的真正内核——蓄满心间的大爱博爱。
这才是“永远执著的美丽”的真正原动力,袁隆平一切行动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它,也是统摄全篇的“魂”。
3重点难点重点:品味语言,感受人物超凡的,“永远执著”的精神风貌。
《永久的生命》-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同步教案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永久的生命》,这节课让我感受到了学生们对生命话题的浓厚兴趣。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提出了关于生命意义和价值的问题,看到大家认真思考的样子,我觉得很欣慰。通过这个问题,我们顺利地进入了课文的学习。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尝试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例子来解释生命的概念,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独特见解。我发现,对于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生命意义的探索,学生们掌握得还不错,但有些同学在理解生命抽象概念上还存在一定难度。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更多直观、生动的方式来进行讲解。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生命之美,分析生命中的困境与希望,并探讨如何珍惜生命。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生命的概念、课文中对生命的描绘以及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生命主题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感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珍惜每一刻的生命。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永久的生命》中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与表达,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生命的顽强与美好。
举例:如课文中“生命就像一朵花,虽然它会凋谢,但它曾经那么鲜艳地绽放过”一句,表达了生命的短暂与美好,是教学中的重点。
(2)分析文学手法:识别并赏析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课文中“大地把它们孕育出来,又把它们紧紧地拥抱在自己的怀抱里”一句,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大地与生命的紧密联系。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

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优秀6篇)七年级语文课文《再塑生命的人》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重点字词;把握课文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1.在快速默读的过程中,培养从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语言概括的能力。
2.通过品读与揣摩,理解“再塑生命”的含义;品味课文优美细腻的语言。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莎莉文老师深沉的爱和独特的教育方式。
2.学习海伦?凯勒热切求知、热爱生活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研读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作为盲聋哑人的海伦?凯勒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盲人猜字,设置情境。
教师请两名同学做盲人猜字的游戏:一名同学按照卡片上所出示的字在蒙上眼睛的另一位同学手心上写字,另一名同学猜字。
请猜字的同学说说感受。
师:同学们,世界是多姿多彩的,我们可以看到阳光的色彩斑斓,听到鸟鸣的婉转动人。
但还有一种人,他们生活在没有色彩,没有声音的世界里,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盲人猜字”。
对于他们来说,能生存下来已需要足够的勇气,而要出类拔萃,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今天,就让我们见证一个奇迹的诞生,一起走进海伦?凯勒的心灵世界。
二、整体感知,背景了解。
(一)析字正音,疏通字词。
(二)文题切入,了解背景。
1.初识“再塑生命”的含义。
师:同学们,我们首先来看题目“再塑生命的人”,“塑”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塑造)。
师:同学们觉得“再塑生命”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意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文中指海伦的生命希望和热诚在安妮老师的教育下被唤醒,使她从寂静又黑暗的孤独世界回到了光明和快乐之中。
这里首先引导学生说出字面意思。
)2.初读课文,思考问题。
教师请学生朗读第一段,抓住最后一句中“回想此前和此后截然不同的生活”,要求学生结合大屏幕上出示的问题快速地默读课文:尝试概括文中海伦?凯勒“此前”和“此后”的生活状况。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教案五篇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教案五篇教案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案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伤仲永》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之”“于”“隶”“宾客”“称”等文言虚、实词的用法;能翻译全文,体会语言简洁、洗炼的特点,明确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深层原因。
过程和方法目标:利用工具书,结合注释,初晓课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后天教育是成才的关键,成长中的青少年应把握美好时光,刻苦学习,早日成才。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本文借事说理的特点,弄清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精当的语言。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一.(整体感知)分析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主旨。
思考: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叙述的?三个阶段: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
“书诗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青年时期。
才思平庸,与众无异,“泯然众人矣”。
思考: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是怎样看的?(原因是“其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
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
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 讨论:你同意作者的这种看法吗?(分组讨论)二、熟读全文,参照课后练习中的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狼》教学目标: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2012秋新教材】辽宁省丹东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2012秋新教材】某某省某某七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对比探究阅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重点: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教学难点: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蝉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朗读课文,思考研讨与练习一就课文不理解的地方质疑二、导入本文选自《承教小记》,作息和小思,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祖籍某某番禺,1939年在某某出生。
1964年毕业于某某中文大学中文系,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81年或某某大学硕士学位。
1978年任教于某某大学中文系。
出版散文集《路上谈》、《日影行》、《不迁》、《彤云笺》等同学们对蝉一定很熟悉,蝉是儿童的伴侣,蝉是夏的歌手。
但是你们知道蝉的一生,为了一个夏天的歌唱,甚至在黑暗地底下努力奋斗了六年,多则十七年。
我们该向蝉学点什么?三、正课1、朗读课文。
(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探究质疑:思考研讨与练习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
抑在哪里?扬在哪里?讨论归纳:文章开头写蝉使事忙得人听了很烦,再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可以表现了蝉的惹人讨厌和微不足道的一面,这是抑。
然而得知蝉17年埋在泥土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作者被蝉活着的生命的意义所感动,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这是扬。
3、探究质疑: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
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4、探究质疑: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讨论并归纳: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探究质疑: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讨论并归纳: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
《永远执著的美丽》阅读练习及答案

《永远执著的美丽》节选①袁隆平没有丝毫犹豫地说出了这个大出我意料的答案:“大约我6岁时一次郊游,曾在武汉郊区参观了一个园艺场。
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
我觉得那一切简直是太美丽了!美得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②时隔60多年的漫长岁月,袁隆平忆及当年儿时的感受,仍不免双眼灼灼,神采焕发。
可见那片花艳果丰的园艺场,在风雨飘摇、国事艰难的年代,曾多么深刻地打动了一个孩子的心。
③这片美丽的记忆,成了他心目中永远的梦幻,使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不解之缘。
④但当他第一次真的来到农村时,不禁大吃一惊:难道这就是自己多年来向往的最美的梦境?⑤现实中农村的落后、贫瘠和疮痍,让寻找美丽的袁隆平大失所望,但却绝没有让他就此退缩。
“真的,我从没后悔,我这个人有点‘痴’,认准的路﹣定要走到底。
”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深深震hàn了他的心灵,他把童年的憧憬蕴藏心底,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生的追求。
⑥他义无反顾地一头扎进了杂交水稻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之中。
为了杂交水稻,他几乎奉献了自己美好年华中的一切,知识、汗水、灵感、心血,没有什么不是围着杂交水稻而运转。
在他研究的最初阶段,为了获得一株必须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和新婚妻子一起,用了整整两年时间,顶着烈日差不多踏遍了当地所有的稻田,前前后后共检查了14000个稻穗。
⑦这样巨大的付出,在他几十年的育种研究生涯中,可以说是家常便饭。
无论是科学道路上必然的挫折、失败,还是人为的干扰、破坏,所有可能遇到的磨难都曾经跳出来考验他的心智。
如果他仅仅是美丽的欣赏者,也许他早就被沉重的现实消磨一空;但作为以自己的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去创造美好的科技工作者,袁隆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
……⑧不知多少人梦寐以求的这些辉煌、荣耀、名利,似乎丝毫也没有对袁隆平产生任何改变。
从播种到收获,他依然风尘仆仆地骑着摩托车去试验田;从春夏到秋冬,他依然追赶着阳光从北到南察看育种基地。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21课《永远执著的美丽》课件

• 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 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获联合国粮农组织 颁发的“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章”。 • 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 北京天文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为被命名为“袁隆平 星”。 • 2000年5月31日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袁隆平农业高科 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隆平高科”在深交所上网定 价发行。这是中国证券市场首次以科学家名字命名 上市公司和股票。 • 2000年8月以袁隆平名字命名的高等院校“袁隆平科 技学院”在湖南成立,袁隆平出任名誉院长。这是 中国首家以科学家姓名命名的高等院校。
• 1、【抄写本】抄写积累文中的成 语和生词,并任选3个写一段有中 心的话 • 2、【随笔本】以《袁隆平的梦》 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有自己鲜明 的观点。200字(可适当摘录文中 体现袁隆平“美丽”内涵的语句) • 3、(选做) 课外收集你心中的偶像的资料,并 写一段80字左右的议论评价。
• 美丽的梦想—— 让所有人不再挨饿 • 美丽的创造—— 用生命和科学的力量创造美好
• 美丽的个性—— 精干、活力充沛、睿智、幽默
• 美丽的精神—— 永远执著、坚忍不拔、百折不 饶、淡泊名利、无私奉献
七十多岁的袁隆平依然执著
美丽的梦——
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 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文章以“梦”结尾 有什么作用?
结构: 照应开头儿时的梦,使文 章结构完整。 内容: 反映袁隆平一生都在为理 想而奋斗。
感 动 中 国
(2004年)
颁奖词:他是一位真正的耕
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 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 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 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 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 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 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 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远执著的美丽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进一步加深对“通讯”这种新闻文体特点的了解。
2、学习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
3、体会袁隆平崇高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学习他坚韧不拔、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说明:
本文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为一体,语言准确生动,充满感情,充分展示了袁隆平先生的人生历程。
要感受人物百折不桡,执著追求的精神就需要学生多关注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读中品,品中评,真正去体味平实语言背后人物的那种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如:“美丽”一词多次出现,但意义不同,意蕴丰富,让人回味。
在对语言的赏折中,学生搜集整理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也得到了训练,对“通讯”的写作特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通过关键词句的品读来感受人物的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同时能学会搜集整理和利用资料的方法和习惯。
2、难点:理解袁隆平真正美丽的精神内涵,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说明:
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文章一开始就借作者的口提出了一个矛盾的问题:“从没想过非把‘美丽’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美丽联系起来”、“……‘美丽’这等词语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媚俗,天法与他并列”、“……这位享誉世界、功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那么直接的关系。
”作为71岁的一名老人,袁隆平究竟美在哪儿,他的一生与美丽到底有怎样的联系?对这问题的思考一直贯穿于课文的始终,带着它去研读课文,才能很好把握住作者的写作意图,而朗读是把握文本,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有效方法,在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圈划、抓住关键语句,搜集整理利用有关资料来感受人物献身科学、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七年级上半学期我们
学过一篇人物通讯,还记
得那篇文章的题目和内容
吗?
2.能简单说说什么是通
讯,它有什么特点?
3.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
一篇人物通讯《永远执著
的美丽》,文中介绍的对
象是另一个领域中的风云
人物——杂交水稻之父袁
隆平教授。
4.出示图片,谈谈你眼
中的“袁隆平”。
5.从外形来看,我们始
《“两弹”元勋邓稼先》,
文章报道了邓稼先在极
端艰苦的环境下参加研
制两弹的过程中,热情讴
歌了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和伟大的献身精神。
“通讯”是一种报道具有
新闻意义的事件、经验或
典型人物的一种文体,与
“消息”相比,容量大,
表现手法多,对人或事进
行具体形象的描写。
从旧知入手,唤醒学生的
记忆,同时又设疑,激发
学生对文本学习的兴趣,
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好基
础。
终看不出这位老人的一生会与“美丽”这个词有联系,让我们一起走进《永远执著的美丽》这篇课文来解开这个谜团。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朗读
课文,初步感知作者笔下
袁隆平先生对事业的执著
追求。
读文章的要求:借
助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在书上做好标记。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借
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
睿ruì智,贫瘠jí,
浩瀚hàn 翱áo翔,瞩
zhǔ目,憧chōng憬
八年级学生还是有认字的
任务,一般教一篇课文应
有目的地让学生去积累一
定数量的词语,这也是一
种学习习惯的培养。
再读课文搜集资料圈划品读1.出示下列句子:
⑴从没想过非把“美丽”
这个词和袁隆平拉扯在一
起……
⑵而且也没有必要把他和
美丽联系起来。
⑶……“美丽”这等词语
都已经成为浅薄而无谓的
媚俗,天法与他并列。
⑷……这位享誉世界、功
勋卓著的杂交水稻之父的
横空出世,竟然和美丽有
那么直接的关系。
指名朗读,提出问题,引
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
容,感受人物独特的人格
魅力和精神:
①作者这样的说法是否矛
盾,袁隆平究竟“美”不
“美”,“美丽”和袁隆
平的一生到底有着怎样的
联系?
②在他人生的三个阶段
中,你认为最与“美丽”
有关的是哪一阶段,请把
有关的语句挑选出来,有
感情地朗读,体会一下袁
隆平究竟“美”在哪里?
③请同学分别交流自己挑
选出来的语段,说说你认
为他美的理由,引导学生
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人物
的精神。
再次阅读课文,搜集文中
信息,对关键的句段进行
圈划、品读。
少年:对园艺场美丽的憧
憬
青年:让“所有人不再挨
饿”
老年:培养超级杂交水
稻,造福全人类
2.在学生交流中,抓住
课文中几个重复出现的
“美丽”一词来体会它不
同的内涵及文中出现的
一些数字包含的丰富意
义,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
句的品读来体会人物敢
为天下先,为解决全世界
全人类的吃饭问题,造福
全人类而不懈追求和献
身科学的精神。
作者写作
的意图,在品读中也就显
现出来。
学生朗读课文,搜集资料,
点评词语,是理解人物崇
高精神的关键。
教师在这
一环节中要注重“追问”,
围绕“袁隆平到底美不
美”,让学生抓关键语句,
发表个人感受,教师步步
追问,加深学生对课文内
容的理解及较好地把握住
作者写作意图.
2.师小结:
通讯是一种新闻题材,能比较具体报道事实,揭示时代精神,偏重写人,讲究时效性,表现手法多,除叙述外还借用描写、抒情、议论等手法,更具感染力。
学生结合七年级以及今
天学的两篇人物通讯谈
体会。
再一次让学生加深对通讯
的特点与意义的了解。
课后作业学习反馈1.抄写你认为需要积累的
词语10个,每个词语根据
个人需要决定抄写遍数。
2.摘录课文中你认为与“美
丽”最有关的一段话并说
一说你推荐的理由。
3.你还知道哪些像袁隆平
这样的伟大科学家?请写
出一、二例。
学生按照要求自主选择
完成作业
作业多元化设计旨在让学
生多留意生活,感受生活
中的真、善、美,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思路点拨:
本文语言质朴,教师也可通过初读课文,围绕“袁隆平到底美不美”让学生展开辩论,在文本中或文本外去寻找辩论的理由。
这样也可通过抓住文本中关键语句和收集课外大量有关信息来感受袁隆平那种敢为天下先,为国为民为事业不畏艰难,勇于付出的献身精神;或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让学生角色扮演,分别对不同阶段的“袁隆平”提问,通过一问一答中我们也能感受这位伟人不平凡的奋斗经历和崇高的精神。
练习举隅:
1、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很好的细节描写读起来感人至深,请你找一找,再大声读出来。
2、“美丽”是文中的关键词语之一,体会下面句中“美丽”的含义。
(1)从没想过把“美丽”这个词同袁隆平拉扯在一起。
(2)这片美丽的回忆,成了他心中永远的梦幻,袁隆平从此与“农”结下了不解之缘。
3、袁隆平曾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泥腿子’科学家的富民强国情怀”为主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网友们在线反响强烈,踊跃留言。
现摘录几条留言:
袁隆平院士是一座精神富矿,怎么挖掘都有收获,他还是一个多面体,每个侧面都值得我们学习。
——科文
对我们的青少年多讲一些像袁隆平这样的事迹,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加强大和富强。
——小兵祖国之光、民族脊梁、学界精英、世之楷模。
——哆哆你能否也能写上那么一、二句留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