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血糖管理

合集下载

血糖过高的护理措施

血糖过高的护理措施

血糖过高的护理措施摘要高血糖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特别是在糖尿病患者中更为常见。

当血糖过高时,需要采取一些护理措施来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本文将介绍血糖过高的护理措施,包括饮食调控、药物治疗、运动和监测等方面。

通过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引言血糖过高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浓度超过正常范围。

在糖尿病患者中,血糖过高是常见的病症。

如果长期不进行控制和处理,血糖过高可能会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系统疾病等。

因此,及时采取护理措施,控制血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饮食调控饮食调控是管理血糖的重要方面。

对于血糖过高的患者,应该遵循以下的饮食原则:1.控制总热量摄入:血糖过高的患者往往伴有肥胖,通过降低总热量的摄入,有助于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

2.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碳水化合物是影响血糖水平的主要来源,患者需要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尤其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糖和淀粉。

3.分次进食:将每日的食物摄入分成多次进食,有助于控制血糖的波动,维持血糖的稳定。

4.高纤维饮食: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有助于调节肠道的葡萄糖吸收,缓解血糖的上升。

药物治疗除了饮食调控,药物治疗也是管理血糖的重要手段。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开具以下的药物治疗方案:1.口服降糖药物:这是最常用的药物治疗方式,包括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敏感剂和胰岛素释放剂等。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或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2.胰岛素治疗:对于严重的高血糖患者或者口服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必要的。

胰岛素可以帮助将血糖转运到细胞中,降低血糖水平。

3.其他药物治疗:对于特定的病因,如胰岛功能不全或糖尿病并发症等,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的药物进行治疗。

运动适度的运动对于控制血糖非常重要。

通过运动,可以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细胞摄取更多的葡萄糖。

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游泳等。

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应急处理流程

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应急处理流程

高血糖和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一旦出现,需要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

本文将针对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情况,分别介绍应急处理的流程,以便读者在面对这些情况时能够正确、及时地做出反应,并避免造成严重后果。

一、高血糖的应急处理流程1. 监测血糖水平当出现高血糖的症状时,首先应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水平,确认是否超出正常范围。

一般来说,血糖水平超过7.8mmol/L(空腹)或11.1mmol/L(餐后2小时)即可判断为高血糖。

2. 补充水分高血糖时,体内会大量排出尿液,导致脱水。

患者应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保持良好的水平。

3. 控制饮食高血糖发作时,饮食也至关重要。

尽量选择低糖、低脂肪的食物,避免进食高糖、高脂肪的食物,以控制血糖水平。

4. 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降低血糖水平,但在高血糖时应避免剧烈运动。

如果以上措施无法控制血糖水平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应立即就医,接受专业治疗。

二、低血糖的应急处理流程1. 监测血糖水平低血糖的症状包括头晕、出汗、乏力等,当出现这些症状时,应立即使用血糖仪检测血糖水平,确保是否低血糖。

2. 补充碳水化合物低血糖时,应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如果汁、葡萄糖片等,帮助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如果患者已失去意识,应将葡萄糖胶囊放在患者口腔内,等待其缓解。

3. 观察补充碳水化合物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确保情况得到缓解。

4. 就医如果患者血糖持续低于4.0mmol/L,或出现严重的低血糖症状,如昏迷、抽搐等,应立即就医,寻求专业治疗。

高血糖和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于这两种情况,我们应该了解正确的应急处理流程,以便在发生时能够迅速做出正确的反应。

预防也是关键,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遵循医嘱进行治疗,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以降低发生高血糖和低血糖的风险。

通过本文的介绍,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高血糖和低血糖的情况,保障自己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挑战,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范围内已经有4.62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而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高血糖管理PPT课件

高血糖管理PPT课件

高血糖的危害与后果
要点一
总结词
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视网 膜病变、肾脏病变等。
要点二
详细描述
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心 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可 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肾脏病变也是糖尿病常见的并 发症,严重时可发展为尿毒症。此外,高血糖还可能增加 感染的风险,影响伤口愈合等。因此,及时发现和治疗高 血糖对于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02
高血糖的管理方法
饮食管理
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根据个人情况和医生建议,制定每日 热量摄入计划,控制总热量摄入。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减少高糖、高淀粉和高碳水化合物食 物的摄入,适当增加低淀粉、高纤维 的食物。
适量蛋白质和脂肪摄入
保证摄入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和适量的 健康脂肪,如鱼、瘦肉、坚果等。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认知功能障碍
长期高血糖可能对大脑造 成损害,导致记忆力下降、 注意力不集中等认知问题。
勃起功能障碍
高血糖可能影响神经和血 管功能,导致男性勃起功 能障碍。
04
高血糖的日常保健与预防
提高认识,了解高血糖
总结词
了解高血糖的危害和症状,提高对高血糖的认知。
详细描述
高血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的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 、肾脏疾病、神经病变等。了解高血糖的症状、危害和治疗方法,有助于及早发 现和治疗。
药物治疗与监测
遵循医生的药物治疗建议
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不要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或更换药物。
定期监测血糖
通过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管理方法。

控制血糖高的方法

控制血糖高的方法

控制血糖高的方法
控制血糖高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饮食控制: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建议选择低GI(血糖指数)食物,如燕麦、全麦面包、豆类等,限制高GI食物的摄入,如白米饭、白面包、糖果等。

适量摄入蔬菜、水果、坚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平稳血糖浓度。

控制饮食总热量,避免暴饮暴食。

2. 规律饮食:定时定量进餐,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通过分次进餐可以帮助控制血糖的波动。

建议多以慢性碳水化合物为主,少食多餐。

3. 运动:适度的体力活动有助于促进血糖的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经常参加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此外,力量训练也可以增加肌肉量,提高血糖管理能力。

4. 控制体重:如果过重或肥胖,减轻体重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胰岛素抵抗。

建议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逐渐减少体重。

5. 定期监测血糖:通过定期检测血糖水平,了解血糖的波动情况,可以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保持血糖稳定。

6. 避免压力:长期压力会增加血糖水平,应注意正确处理压力,采取放松的方
法,如休闲活动、冥想、瑜伽等。

7. 合理用药:对于糖尿病患者,医生会根据情况开具合适的药物,如胰岛素或口服药物,帮助控制血糖。

请注意,以上方法是一般性建议,具体的血糖控制方案应根据个人的病情和医生的指导进行制定。

高血糖的解决方案如何控制高血糖

高血糖的解决方案如何控制高血糖

高血糖的解决方案如何控制高血糖高血糖,即血糖浓度在正常餐后2小时大于11.1mmol/L(200mg/dL)的病症。

高血糖的主要原因来源于胰岛素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抗性。

合理的饮食搭配、定期运动和规律的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简单有效的高血糖解决方案,帮助您有效控制高血糖。

1. 调整饮食习惯饮食是控制高血糖的首要因素。

避免高糖高脂食物,选择低糖低脂的食物。

合理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尤其是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如糖、白米饭、白面包等。

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如蔬菜、水果、全麦食品等,有助于控制血糖浓度的升高。

此外,少食多餐,注意控制饮食摄入的时间间隔,保持饮食的规律性。

2. 定期运动适度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血糖的消耗和能量的消耗。

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跑步、骑车、游泳等,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运动前后要关注血糖的波动,确保运动前血糖水平在可控范围内,运动后及时补充碳水化合物和水分。

3. 规律药物治疗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定期服用药物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

根据医生的指导,按时服用药物,严格控制剂量。

常见的药物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

在使用药物的同时,要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4. 管理压力和情绪压力和情绪波动可能导致血糖的异常波动。

因此,要学会有效管理压力和情绪,避免过度焦虑和紧张。

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帮助缓解压力和改善情绪状态。

5. 定期复查和监测定期复查血糖指标非常重要。

根据医生的建议,规定好复查的时间,持续监测血糖变化。

通过血糖监测仪等设备,可以及时掌握血糖的变化趋势,做出相应的调整。

同时,定期就医,接受专业的医生指导和治疗。

结语:高血糖是一种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但只要我们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控制饮食习惯,坚持定期运动,按时服用药物,管理压力和情绪,并进行定期复查和监测,我们就能够有效控制高血糖,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如何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方法

如何控制血糖最有效的方法控制血糖是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的课题之一。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方法来控制血糖水平:1. 饮食管理:控制饮食是控制血糖的基础,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管理饮食:- 控制餐次和餐间隔:建议每天定时进餐,保持餐间隔约为3-4小时,避免血糖剧烈波动。

- 控制食物摄入量:合理控制每顿饭的摄入量,避免饱腹感过度。

患者可以咨询专业营养师制订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方案。

- 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特别是二型糖尿病患者,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非常重要。

建议选择低GI(血糖指数)的食物,比如全谷物、蔬菜和豆类等。

- 增加蛋白质摄入:蛋白质对稳定血糖水平非常有帮助。

可以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坚果、豆类和鱼类等。

- 避免高糖食物:避免摄入高糖饮料、糖果和甜点等高糖食物,这些食物会迅速提高血糖水平。

2. 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具体建议如下:- 有规律地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

此外,还应进行肌肉锻炼,包括举重、瑜伽或体操等。

- 控制运动时间:如果血糖过高或过低,在运动前检查血糖水平。

当血糖过高时,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进一步抬高血糖;当血糖过低时,应事先进食一些快速释放的碳水化合物。

- 调整药物:运动会影响血糖水平,特别是患者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的用量或时间,以确保运动前后的血糖控制。

3. 注意血糖监测: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 自我监测:使用血糖监测仪来测量血糖水平,根据医生建议制定监测方案。

- 熟悉血糖波动:学会了解不同时间段血糖水平的变化规律,有助于调整饮食和药物以更好地控制血糖。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糖检查,包括FPG(空腹血糖)、OGTT(葡萄糖耐量试验)和糖化血红蛋白等,以便及时发现血糖波动,调整治疗方案。

4. 控制体重:维持健康的体重对血糖控制非常关键。

高血糖的饮食调理与血糖监测

高血糖的饮食调理与血糖监测

高血糖的饮食调理与血糖监测高血糖是一种常见的体内血糖浓度过高的病症,往往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相关。

饮食调理和血糖监测成为高血糖管理的重要手段,它们对控制血糖水平、减轻症状和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高血糖的饮食调理和血糖监测的原则与方法。

一、高血糖的饮食调理1. 合理安排饮食结构高血糖的饮食调理,首先需要合理安排饮食结构。

建议以低脂、低糖、高纤维为原则,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

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血糖升高,可以选择糙米、全麦面包等粗粮作为主食,增加进食时的饱腹感。

2. 控制餐后血糖餐后血糖管理是高血糖饮食调理的重要环节。

建议多次进食,减少单次大量摄入,避免血糖突然上升。

同时,要注意选择低糖指数的食物,减少快速消化的碳水化合物摄入。

例如,选择全谷类食物、豆类、绿叶蔬菜等,避免糖果、零食和高糖饮料。

3. 限制脂肪和盐的摄入脂肪摄入过多会导致肥胖,加重高血糖的症状。

因此,在高血糖的饮食调理中,要限制脂肪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

同时,高血糖患者还需要注意限制盐的摄入,以预防高血压等并发症。

4. 多食多餐,定时定量高血糖患者应保持定时定量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饥饿或暴饮暴食。

每日进食次数可以增加,分散摄入热量,有助于控制血糖。

同时,要注意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以维持合理的体重。

二、血糖监测的方法1. 血糖仪的选择进行血糖监测时,需要选择合适的血糖仪。

根据个人需求和预算,可以选择不同品牌、不同功能的血糖仪。

血糖仪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是关键因素,因此要选择质量可靠、使用方便的产品。

2. 测量时间点的选择血糖监测的时间点选择因人而异。

一般而言,可以在早餐前、早餐后、午餐前、午餐后、晚餐前和晚餐后等关键时刻进行监测。

通过监测血糖水平的变化,可了解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

3. 血糖测量的正确操作进行血糖监测时,需要正确操作血糖仪。

首先,清洁手指或其他测试部位,并用消毒酒精擦拭干净。

然后,根据血糖仪的说明书,将试纸插入血糖仪内,并使用细针扎破皮肤,取得一滴血液。

血糖过高的健康知识

血糖过高的健康知识

血糖过高的健康知识关于血糖过高的健康知识血糖过高的护理措施1、饮食要注意一日三餐七成饱,要少吃多餐,不吃过甜的食物,不吃腥辣的食品,严禁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因为这些会加重糖尿病的病情,有抽烟习惯的要在一年内慢慢把烟戒掉,不要一下子就马上戒掉。

2、原来吃降糖西药的达半年以上者,不要骤然停服,因为这样会引起血糖的突然升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慢慢减量,直至停服。

饮食方面要注意粗、细粮搭配着吃。

3、建议吃些南瓜、燕麦片等。

但要明确注意一点,不管这个东西有多好,有多么适合糖尿病人吃,都不要过量。

4、水果含碳水化合物约为6-20%,西瓜含量低,香蕉含量高,有葡萄糖、果糖、蔗糖、淀粉、果胶等。

水果中含有较多的果糖和葡萄糖,重症糖尿病人不宜吃过多的水果。

为了补充人体所需营养,可吃少量水果,一般一日量在100克左右,但需注意血糖和尿糖的变化。

5、瘦肉也可以吃,一星期二到三次,每次二两多就行。

6、稀饭容易升高血糖所以最好不吃。

7、苦瓜、苦丁茶、绞股蓝茶等对治疗糖尿病有辅助作用,可经常吃。

8、糖尿病病人还应限制饮食中胆固醇的含量。

因糖尿病病人病情控制不好时,易使血清胆固醇升高,造成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冠心病等。

所以糖尿病病人饮食中要限制胆固醇的摄入量,一般主张胆固醇的限量为每日低于300 毫克。

故临床应不用或少用肥肉和动物内脏,如心、肝、肾、脑等,因这类食物都富含较高的胆固醇。

多吃瘦肉和鱼虾等,此属高蛋白低脂肪食物。

9、饮食少吃多餐,甜的少吃或不吃,保持良好的心态,每天适当的散散步,走走路。

10、尽量少吃降血糖的药物,是药三分毒药,吃多了久了,对人多少有点影响。

11、很多糖尿病并发症患者,建议不要吃含糖量高的水果、饮料等。

血糖如果控制较好,水果可以适当吃一些,但切忌不要过量,并且一定要计算在每天的总热量中。

12、控制体重。

每天计算总热量,不要超标。

平衡饮食,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脂肪达25%,碳水化合物占65%左右均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中国《指南》与 2010ADA指南的区别(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治疗 2010年ADA指南
2010年中国指南
胰岛素起始 治疗
口服药不达标,首选基础胰 岛素每日一次治疗
OAD不达标患者,根据患者情 况可以选择基础 或 预混胰岛素
胰岛素强化 治疗
基础-餐时胰岛素
基础-餐时胰岛素 或 预混胰岛素 类似物每日三次注射
2010《指南》:应尽早开始胰岛素治疗
• T2DM患者在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 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
• 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联合治疗后HbA1c水平仍然大于
7.0%,应考虑启动胰岛素治疗。
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
13
不同的人群,不同的指南
6
各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部位
胰腺 ↑非磺脲类 胰岛素分泌受损 ↑磺脲类
肠道
高血糖
↓糖苷酶抑制

肝脏
↑HGP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 类
↓葡萄糖摄取 肌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类


7
口服药适应证及选择原则
• 适应证:
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饮食控制及运动治疗,血糖控制不达标者。
• 选择原则:
• 疗效(餐后血糖、空腹血糖、HbA1c) • 安全性(低血糖、肝肾毒性、心肺功能、体重变化) • 依从性(服药的方便性) • 个体化(合理选择病人)
危重手术患者强化胰岛素治疗: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明显 改善
• 强化治疗达到80–110mg/dL的血糖范围,减少死亡率 (-34%)、败血症 (46%)、透析 (-41%)、输血 (-50%)和多元神经疾病 (-44%)
N = 1,548
死亡
0
-10
-20
降低率
(%) -30
-40
34%
-50
-60
败血症
OR
p值
心血管病史
p<0.001
年龄
p<0.001
病程 HbA1c
p<0.0014 p<0.0024
低血糖
p<0.0180
n=1791
0
1
2
3
4 随访5~7.5年
心血管保护因素 心血管不利因素
• 复合终点包括:心肌梗死、卒中、新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原有心力衰竭的加重、因缺血性坏疽截肢的、创伤性冠状动脉介入或外周血管 疾病、心血管原因死亡
8
9
10
中药类
消渴丸 国内已用多年,主要含葛根、地黄、黄芪、天花粉
、南五味子、山药、玉米须,每丸并含格列本脲(优降糖 )0.25mg,每次5-10丸,每日3次。
11
常用及新型降糖药物的获益与风险
12
药物 二甲双胍1 磺脲类1 噻唑烷二酮类1 格列奈类1 胰岛素2
-糖苷酶抑制剂1 Amylin类似物3 DPP-4抑制剂4 GLP-1类似物4
2) 空腹血糖(空腹状态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或
3)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2. 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复检查明确诊断
≥11.1(200) ≥7.0(126) ≥11.1(200)
注: 随机血糖不能用来诊断IFG或IGT,只有相对应的2小时毛细血管血糖值有所不同: 糖尿病:2小时血糖≥12.2mmol/L(≥220mg/dl) IGT:2小时≥8.9mmol/L(≥160mg/dl)且<12.2mmol/L (< 220mg/dl)
1Krentz A and Bailey C. Drugs 2005;65:385–411. 2Carver C. Diabetes Educ 200162;32:910–917.
3Krentz A, et al. Drugs 2008;68:2131–2162. 4Bosi E, et al.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8;82:S102–S107.
数据来源:ADA2008年会
AACE/ADA 2009年共识:不可忽视危重病人和非 ICU病人的血糖控制
• 在对多种情况的住院病人进行的大量研究基础上,对高血糖不加以控制很明显与不良预后有关 • 尽管在较大数量的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BG目标为80~110mg/dl[4.4~6.1mmol/L])的患者中
主要结果: 90天死亡率
69%胰岛素 BG=144 mg/dl
Finfer S, et al. N Engl J Med. 2009;360:1283
NICE-SUGAR研究:强化控糖组90天死亡率增加

传统血糖控制组


P=0.03
强化血糖控制组
随机后时间(天)
NICE-SUGAR Study Investigators. N Engl J Med. 2009;360:1283–1297
1
2010《指南》更新之一:
中国糖尿病患病率高达9.7%
• 中国糖尿病人群数量占据全球的1/3 • 2008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成人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
患病率为9.7%,而糖尿病前期的比例更高达15.5% • 每4个中国成年人中就有1个高血糖状态者 • 中国60.7%的糖尿病患者未被诊断而无法及早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教育
透析
输血
多元神经疾病
46%
41%
50%
44%
van den Berghe G,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
强化治疗减少ICU患者的住院天数
患者
• 需要在ICU住院2周以上的患者减少39%
ICU住院天数
**P=0.01
140
123
120
100
87
80
*P=0.003
60
40
20
15
12
0
住院大于5天
住院大于14天
常规治疗组 强化治疗组
van den Berghe G,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
强化治疗增加ICU及住院患者的生存率
转出ICU患者生存率
住院患者生存率
ICU中的生存率(%) 住院生存率(%)
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
2
2010《指南》更新之二:
中国暂未将HbA1c列入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采用WHO(1999年)糖尿病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葡萄糖水平mmol/L(mg/dl)
1. 糖尿病症状(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
1) 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血糖) 或
• 研究对象:2000.2.2~2001.1.18之间,外科监护病房的1548例病人
• 设计:
人数
血糖控制目标
强化治疗组 765
80~110mg/dl( 4.4-6.1mmol/L )
常规治疗组 783
180~200mg/dl(10-11.1mmol/L)
van den Berghe G, et al. N Engl J Med. 2001;345:1359–1367
高血糖与不良结果之间的联系: 可能的机理
免疫功能失调
代谢应激反应
↑应激激素和肽
血糖 胰岛素
FFA 酮症 乳酸
感染疾病传播
细胞损伤/凋亡
炎症 组织损害 组织改变/伤口修复 酸毒症 梗死形成/缺血性梗死
住院时间延长 残疾 死亡
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From Clement S, et al. Diabetes Care. 2004;27:553–591.
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
14
Diabetes Care 2011, 34(supl 1),s11-61
特殊状态血糖管理
• 住院病人血糖管理 • 妊娠期的血糖管理 • 围手术期的处理
15
血糖水平和住院结局的关系
• 高血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
– 危重患者死亡率 – 心肌梗死 – 中风 – 手术并发症(感染,伤口愈合延迟)
优点
•不影响体重 •可能改善血脂谱 • 疗效确切
• 持久控制血糖
• 起效快,作用时间短
• 无剂量限制 •改善血脂谱
•不影响体重 •不会引起低血糖 • 体重减轻
•不影响体重 •体重减轻
缺点
•胃肠道副反应 •乳酸酸中毒(罕见) • 体重增加 • 低血糖 • 体液潴留,充血性心力衰竭 •体重增加,骨折 •体重增加 •频繁给药 • 注射 •体重增加 •低血糖 •胃肠道副反应常见 •每天3次给药 •注射,胃肠道副反应常见 •临床经验有限 •临床经验有限 •注射,胃肠道副反应常见 •临床经验有限
2010《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讨论稿
3
2010《指南》更新之三:
糖尿病控制目标:HbA1c<7.0%
新版指南:HbA1c的控制目标应小于7.0%
选定7.0%源于循证医学证据
与IDF即将颁布的新指南保持一致
多项大型循证医学研究(如UKPDS、DCCT等)证明,HbA1c 降至7% 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HbA1c进一步降低可能对微血管 病变有益,但低血糖甚至死亡风险有所升高
高血糖增加重症患者的院内死亡率
Falciglia M, et al. Crit Care Med 2009;37(12):3001–3009
合并高血糖时患者住院时间显著延长
10
9
住8
院 患
7
者6
住 院
5
时4
间 (
3
天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